河南九龙山汤池温泉地热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地质科技情报

合集下载

内黄隆起地下热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内黄隆起地下热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内黄隆起 地 热 类 型 主 要 为 传 导 型,热 储 类 型 为 层 状 热 储,区内可供开发 利 用 的 热 储 层 主 要 有 三 个: 新 近 系 明 化 镇 组、馆陶组孔隙型 热 储 层,以 及 下 古 生 界 碳 酸 盐 岩 岩 溶 裂 隙 热储层。
[关键词] 地下热水; 水化学特征; 形成机制; 内黄隆起 [中图分类号] P314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1184 ( 2019 ) 04 - 0023 - 03
Study on th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thermal water and its formation in Neihuang Uplift Area
ZHANG Hai - jiao ( No. 5 Institute of Geo - Exploration of Henan,Henan,Zhengzhou 450001 )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isotope data of geothermal water,th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thermal water and its formation in Neihuang uplift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by hydrogeochemical method.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following: The groundwater in Neihuang uplift is alkaline,brackish water,and its chemical types are Cl - Na、 SO4 - Na and SO4 + Cl - Na. The geothermal fluid originates from the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before nuclear explosion,and its age ranges from 16 200 to 32 300 years ,so its cycling regeneration is slow. δ34 S and δ13 C in the geothermal fluid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Modern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therefore,water - rock interaction is intense .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geothermal water becomes immature due to low temperature .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scientific base for reasonable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eothermal water resources. Key words: geothermal water; th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mechanism; Neihuang Uplift Area

温泉的原理

温泉的原理

温泉的原理
温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或为火山喷发所伴随产生,火山活动过的死火山地形区,因地壳板块运动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还有未冷却的岩浆,均会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于此类热源之热量集中,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层,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而且大部分会沸腾为蒸气,多为硫酸盐泉。

二则是受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

也就是说当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渗透,深入到地壳深处的含水层形成地下水,(砂岩、砾岩、火山岩,这些良好的含水层)。

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热加热成为热水,深部热水多数含有气体,这些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当热水温度升高,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岩层阻挡去路,会使压力愈来愈高,以致热水、蒸气处于高压状态,一有裂缝即窜涌而上。

热水上升后愈接近地表压力则逐渐减少,由于压力渐减而使所含气体逐渐膨胀,减轻热水的密度,这些膨胀的蒸气更有利于热水上升。

上升的热水再与下沉较迟受热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静水压力差)反复循环产生对流,在开放性裂隙阻力较小的情况下,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热水即可源源不绝涌升,终至流出地面,形成温泉。

在高山深谷地形配合下,谷底地面水可能较高山,中地下水位低,因此深谷谷底可能为静水压力差最大之处,而热水上涌也应以自谷底涌出的可能性最大,温泉大多发生在山谷中河床上。

温泉起源与发展

温泉起源与发展

温泉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温泉作为一种天然的热水资源,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广泛利用。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地质背景和自然特征,还拥有丰富的矿物质成分和独特的疗效。

本文将从温泉的起源、发展历程、矿物质成分和疗效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温泉的起源1.1 地质背景:温泉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下水在地壳运动中受到地热的影响,温度升高后形成温泉。

1.2 热源:温泉的热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地热能通过地壳运动,将热量传递给地下水,形成温泉。

1.3 地下水循环:地下水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进行循环流动,与地热相互作用,形成温泉。

二、温泉的发展历程2.1 古代文明的利用: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利用温泉进行疗养和休闲。

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古国的温泉浴场就是很好的例子。

2.2 现代温泉旅游的兴起: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温泉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休闲方式。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展了以温泉为主题的旅游产业。

2.3 温泉疗养的推广:温泉疗养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其独特的疗效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温泉的矿物质成分3.1 硫磺温泉:硫磺温泉含有丰富的硫磺成分,对皮肤病、风湿病等有一定的疗效。

3.2 钙镁温泉:钙镁温泉富含钙、镁等矿物质,对骨骼健康和皮肤美容有益。

3.3 碳酸氢盐温泉:碳酸氢盐温泉含有丰富的碳酸氢盐,对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四、温泉的疗效4.1 放松身心:温泉疗养可以缓解压力,舒缓肌肉,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缓解疲劳。

4.2 促进血液循环:温泉的热水刺激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供应和新陈代谢。

4.3 缓解疾病:温泉的矿物质成分和热力刺激可以缓解风湿病、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的症状。

结论:温泉作为一种天然资源,具有丰富的矿物质成分和独特的疗效,对人们的健康和休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温泉旅游和温泉疗养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温泉地质调查报告

温泉地质调查报告

温泉地质调查报告温泉地质调查报告一、引言温泉是一种自然资源,具有独特的地质背景和形成机制。

本次调查旨在对某地区的温泉地质进行深入研究,以了解其地质特征和形成原因,为该地区的温泉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质背景该地区位于地壳构造活跃带,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种岩石类型。

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和变质岩组成,其中花岗岩分布较广,是温泉形成的重要基础。

三、温泉形成机制1. 水源温泉的水源主要来自地下水,通过地下岩层的渗透和过滤,最终形成温泉。

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层位于花岗岩和片麻岩之间,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储水性。

2. 地热地热是温泉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该地区地壳热流较高,地下深部存在热源,通过岩层之间的热传导,使地下水升温。

同时,地壳活动和地热梯度的变化也会影响温泉的形成。

3. 地下构造地下构造对温泉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该地区存在断层和裂缝,这些地质构造为地下水提供了通道,使其能够顺利上升,形成温泉。

此外,断层和裂缝还可以促进地下水与地热的接触,加速水温升高。

四、温泉地质特征1. 水质经过水质分析,该地区温泉的主要成分为硫酸盐、碳酸盐和氯化物。

其中,硫酸盐含量较高,使温泉呈现出浓烈的硫磺气味。

此外,温泉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锶、锂等,对人体有益。

2. 温度该地区温泉的温度较高,一般在50℃以上,最高可达80℃。

这与地下热源的存在和地热梯度的变化有关。

温泉的高温使其具有较强的温疗效果,对人体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3. 喷发形式该地区温泉以间歇喷发为主,喷发时间和喷发高度均有较大变化。

喷发形式多样,有的呈现出喷泉状,有的呈现出波浪状,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愉悦感受。

五、温泉开发与利用1. 温泉疗养该地区温泉的水质和温度适宜人体浸泡,具有良好的温疗效果。

因此,可以发展温泉疗养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养生休闲。

2. 温泉旅游温泉旅游是该地区的一大特色。

通过开发温泉度假村、温泉酒店等设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吸引游客进行休闲度假,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温泉奇迹黄龙的火山地热与温泉

温泉奇迹黄龙的火山地热与温泉

温泉奇迹黄龙的火山地热与温泉黄龙,位于中国四川省九寨沟县境内,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地质资源而闻名。

世界遗产地黄龙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火山地热和温泉现象,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自然奇观。

本文将重点探讨黄龙的火山地热起源、温泉特点以及对人类的保健效果。

一、火山地热起源黄龙地区位于大雪山脉与岷山脉的交汇处,这是一个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带。

数百年来,岩浆从地壳下喷出,形成了丰富的火山地热资源。

而黄龙的地理位置恰好位于岩浆活动的地理断裂带上,使得岩浆能够顺着断裂裂缝进入地下地热水层,形成了黄龙独特的火山地热现象。

二、温泉特点黄龙的温泉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天然喷泉:黄龙的温泉水从地下喷泉中涌出,形成了许多喷泉群。

这些喷泉高度不一,喷射的水柱时而高达数十米,时而只有几米高。

游客可以在这些喷泉群中感受到水汽和温泉水带来的清凉与舒适。

2. 多样的水质:黄龙的温泉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钙、镁、铁等。

这些矿物质不仅赋予了温泉水一种特殊的颜色,还赋予了温泉水独特的医疗价值。

黄龙的温泉水呈现出多样的颜色,如碧绿、墨绿、黄色等,每一种颜色都蕴含着不同的疗效。

3. 恢复力强:黄龙的温泉水对人们的健康有很好的恢复作用。

温泉水中的矿物质被认为具有镇静和抗炎作用,对于缓解肌肉酸痛、改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有独特的效果。

黄龙的温泉可以帮助游客舒缓压力,放松身心,提高健康水平。

三、对人类的保健效果黄龙的温泉在传统医学中一直被视为宝贵的疗养资源。

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肌肉酸痛、风湿病、皮肤病等多种疾病。

黄龙温泉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与人体的疾病防治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浸泡、喷洒等多种方式,温泉对人体起到独特的保健作用。

此外,黄龙的温泉还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

游客可以在温泉中享受舒适的温泉浴,感受火山地热带来的独特体验。

同时,黄龙的温泉也吸引了众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他们可以在这里捕捉到壮观的温泉景色。

四、黄龙的未来黄龙的火山地热和温泉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需要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河南省五大温泉成因研究及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河南省五大温泉成因研究及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河南省五大温泉成因研究及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吕志涛;罗文金;陈少茹;张莉
【期刊名称】《地下水》
【年(卷),期】2006(28)4
【摘要】河南省五大温泉位于鲁山县西部,自上而下为上汤、中汤、温汤、下汤和碱场温泉.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影响,加之对地热资源的重视不够,多年来,五大温泉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应用领域单调,造成了地热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对地质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在阐明五大温泉成因与出露条件的同时,结合地热资源量和地热流体的温度、化学成分,本着"科学布井,探采结合;梯级开发,综合利用;保护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出了五大温泉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总页数】4页(P42-44,51)
【作者】吕志涛;罗文金;陈少茹;张莉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郑州,450007;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郑州,450007;河南省郑州工业贸易学校,河南,郑州,450007;河南省地矿局探矿三队,河南,洛阳,4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4.1
【相关文献】
1.论黄河“金三角”“温泉之都”旅游开发---兼论河南省陕县温泉旅游资源开发[J], 许韶立
2.河南省鲁山县五大温泉开发前景分析 [J], 郭文秀
3.温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厦门市温泉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策划"为例 [J],
刘蔚
4.河南省人民政府转发省青年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开展河南省青年农业综合开发活动的意见的通知 [J], ;
5.学习十五大宣传十五大贯彻十五大——访十五大代表,河南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王明义 [J], 尹景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下温泉地质结构研究报告

地下温泉地质结构研究报告

地下温泉地质结构研究报告地下温泉是自然界中温泉资源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地下温泉的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地下水资源的认识并合理利用。

本文通过对地下温泉地质结构的研究,对地下温泉的形成机制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地下温泉的地质结构主要受地壳构造、地下水循环和岩石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地壳构造对地下温泉分布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地壳裂缝、断裂带等构造破碎发育的地区,地下温泉较为集中。

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的青藏高原和地槽地区以及地中海地区的俯冲带等都是地下温泉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地下水循环是地下温泉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下水主要通过雨水的入渗和地表水的渗透进入地下,然后在岩层中流动。

在流动的过程中,地下水和地下岩石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使地下水具备了溶解了含有温泉矿物质的能力。

当地下水流动到高温地层时,由于地热效应的作用,地下水温度升高,形成了地下温泉。

岩石性质对地下温泉的形成和分布也有影响。

砂岩、页岩和粉砂岩等透水性较好的岩石有利于地下水流动和积聚,使地下温泉的形成更为有利。

此外,火山岩、花岗岩等具有较高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的岩石,对地下热源的储存和传导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 地壳构造是地下温泉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地下温泉较为集中的主要是地壳断裂带和裂隙带等地质构造破碎发育的区域。

2. 地下水循环是地下温泉形成的重要因素,地下水流动到高温地层时,由于地热效应的作用,地下水温度升高,形成了地下温泉。

3. 岩石性质对地下温泉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透水性好的岩石有利于地下水流动和积聚,火山岩、花岗岩等具有较高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的岩石对地下热源的储存和传导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对地下温泉地质结构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地下温泉的形成机制和分布特征提供科学依据,对地下温泉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汤泉池研究报告

汤泉池研究报告

汤泉池研究报告1. 前言本报告旨在对汤泉池进行研究和分析,探究其成因、形成机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汤泉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为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2. 汤泉池概述2.1 定义和特征汤泉池是指地下水温度超过地表温度并自然涌出地表的水源。

它通常具有以下特征:•高温:汤泉池的水温远高于地表温度,常常达到数十摄氏度甚至更高;•富含矿物质:汤泉池的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例如硫、铁等;•涌出量大:汤泉池的水以很大的涌出量自然涌出地表。

2.2 分布情况汤泉池广泛分布于全球不同地域,尤其集中在火山地区或地壳运动活跃地区。

世界上著名的汤泉池包括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冰岛的蓝湖、中国的花石头汤泉等。

3. 汤泉池形成机制3.1 地热活动汤泉池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地热活动密切相关。

地球内部存在着热核心,地热活动会导致地下水受热而上升,从而形成汤泉。

地热活动的原因包括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活动。

3.2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是汤泉池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地下水系统中,存在着各种水脉和裂缝通道,这些通道能够将地下水引导到地表形成汤泉。

具体的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埋深、地下水补给来源等。

3.3 矿物质含量汤泉池的矿物质含量丰富,这与地下水与地壳中的矿物质进行接触和溶解有关。

地下水在长时间的接触溶解过程中,能够溶解部分矿物质,并将其带到地表。

这些矿物质会在地表沉积,形成汤泉池的矿物质富集现象。

4. 汤泉池的环境影响4.1 地表环境汤泉池对地表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汤泉池的高温水源会导致周围地表温度升高,影响周围植被的生长和分布。

其次,汤泉池中的矿物质会沉积在地表,形成特殊的地貌景观。

此外,汤泉池的气味和颜色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4.2 生态影响汤泉池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高温的汤泉池水对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只有少数特殊的适应高温环境的生物才能在其周围生存。

此外,汤泉池的矿物质也对水生生物和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杏 仁 状 安 山 岩、流 纹 岩 和 英 安 岩 、粗 安 岩 及 少 量 凝 灰 岩 。 中 生 代 晚 期 ,在 区 内 也 有 大面积的岩浆侵入,形 成 了 广 泛 分 布 于 马 超 营 断 裂 带 以 南 的 合 峪 岩 体 ,为 伏 牛 山 花 岗 岩 体 的 一 部 分 ,岩 性主要为斑状黑云 母 花 岗 岩,为 燕 山 晚 期 侵 入 的 地 壳—岩浆重熔型复式岩体。 1.2 区域地热地质特征
热断裂构造);断裂切截了地壳深部高温岩体,形成的宽度数十米至上百米的构造破碎带为地下水的渗入、运移和储存 提 供 了 空
间。温泉大气降水的补给,由于断裂带内围岩蚀变强烈,经过水岩的长期接触、长时间的补给、径流及高温高 压 的 溶 滤 和 化 学 作
用,为地热水中有益元素的来源奠定了物质基础。
关 键 词 :地 热 特 征 ;地 质 构 造 ;成 因 机 制 ;汤 池 温 泉
区域 内 断 裂 主 要 有 马 超 营 断 裂,属 区 域 压 扭 性 深 大 断 裂 ,总 体 走 向 近 东 西 向 ,总 长 约 200km,宽 数 十 至 数 百 米 ,延 深 34~38km,是 深 切 地 壳 硅 铝 层 的 壳 断 裂 ,为 区 域 内 主 要 控 热 断 裂 。
其 次 为 葫 芦 沟 断 裂 ,总 长 60 余 公 里 ,走 向 北 东 , 倾向北西,倾角60°,其 在 汤 营 附 近 切 过 马 超 营 断 裂 带,为导热 导 水 断 裂 (图 2)。 该 断 裂 属 多 期 构 造 活 动形成的张扭性 断 裂。 断 裂 带 内 张 裂 隙 发 育,为 地 热水的聚集和排泄提供了空间和通道 。 [4]
(2)构造 区域 内 的 主 要 构 造 位 于 秦 岭 纬 向 构 造带之中,主 要 构 造 线 及 地 层 走 向 均 为 近 东 西 向。
() 6
(
)
图1 区域地质构造图 Fig.1 Regionalgeologicalstructuremap
(3)岩浆岩 该 区 岩 浆 岩 十 分 发 育。 熊 耳 群 为 一套 中 基 性—酸 性 的 喷 出 岩,为 熊 耳 期 构 造 运 动 的
摘 要:河南省栾川县九龙山汤池温泉出露于马超营断裂与葫芦沟断裂交会部位的破碎带上,热储呈带状分布。研究表明,热
储属中低温地热田Ⅱ类2型,地热流体呈上升泉出露,出露标高521 m,水温多为69℃,为氟·硅型医疗热矿水。温泉成因机制
为 :马 超 营 断 裂 与 葫 芦 沟 断 裂 交 会 地 段 岩 石 破 碎 十 分 强 烈 ,从 而 使 地 球 深 部 的 岩 浆 入 侵 ,将 热 量 向 上 传 送 ,形 成 地 热 异 常 区 (即 储
西部 有 白 土—三 里 坪 向 斜;中 部 有 马 超 营 断 裂 呈 东 西向横贯全 区 (图 1);东 部 有 北 东 向 旧 县—桥 头 断 裂在中营附近与马超营断裂交会。该区在构造变动 上经历了嵩阳和王屋山两期构造运动。自中元古代 晚 期 以 来 ,长 期 处 于 隆 起 状 态 ,构 造 运 动 不 断 加 剧 , 形 成 了 不 同 期 次 、不 同 规 模 的 断 裂 构 造 与 早 期 褶 皱 、 断 裂 相 叠 加 ,组 成 了 本 区 复 杂 的 构 造 格 局 。
中 图 分 类 号 :P314.1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7849(2012)04-0086-05
国 内 外 学 者 对 地 热 、温 泉 方 面 做 了 较 多 的 研 究 , 包括大地 热 流、岩 石 层 热 状 态、地 壳—上 地 幔 热 结 构、地热与气候变 化、灾 害 环 境 以 及 矿 山 地 热、油 田 地热、地 热 资 源 等 。 [1-12] 万 登 堡 探 [2] 讨 了 温 泉 群 的 形成机理,用回归统 计 法 计 算 了 地 下 冷 热 水 混 合 方 程,结果表明地热水 中 的 微 量 元 素 是 地 热 水 在 形 成 过程中与这些岩体的岩石接触发生水—岩相互作用 形 成 的; 汪 玉 松 等[6] 研 究 表 明 ρ(Ca)/ρ(Sr)、 ρ(Mg)、ρ(Sr)值对岩溶型低温 地 热 田 的 地 热 异 常 具 有良好的示踪意义;Giggenbach等 用 [7] 三角形图解 法 对 地 下 热 水 的 平 衡 状 态 和 类 型 进 行 了 划 分; Hellman 等 对 [11] 黄 石 国 家 公 园 的 温 泉 及 岩 层 的 形 成历史采用遥感光仪 ASTER 和 AVIRIS进行了分 析。笔者在借鉴前 人 的 经 验 基 础 上,分 析 河 南 省 滦 川县九龙山汤池温泉地热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
7
13 8
12 2 11 10
1
5 9 6
1 区域地质背景和地热地质特征
0
20 km
1.1 区域地质背景 (1)地层 九龙 山 汤 池 温 泉 区 域 上 位 于 华 北 地
台的南缘,华熊 台 隆 的 熊 耳 山 隆 断 区。 地 层 分 属 华 北地层区豫西分区 的 熊 耳 山 小 区,主 要 出 露 地 层 为 中元古界长城系熊 耳 群 的 一 套 火 山 熔 岩、蓟 县 系 下 栾 川 群 和 新 生 界 古 近 系 、第 四 系 。
第31卷 第4期 2012年 7月
地质科技情报
GeologicalScienceandTechnologyInformation
Vol.31 No.4 Jul. 2012
河南省九龙山汤池温泉地热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
胡 静,涂良权,刘会平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勘查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收 稿 日 期 :2012-03-01
编 辑 :刘 江 霞
作者简介:胡 静(1971— ),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岩土工程勘察与稳定性评价、地质 灾 害 防 治 设 计 科 研 生 产 工 作。E-
mail:hujing971@
第4期
胡 静等:河南省九龙山汤池温泉地热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