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课件——第四章

合集下载

通信原理课件第四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通信原理课件第四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和零电平,或负电平和零电平。在表示一个码元时,电压均无需回到零,故称不归零 码。它有如下特点。
(1) 发送能量大,有利于提高接收端信噪比; (2) 在信道上占用频带较窄; (3) 有直流分量,将导致信号的失真与畸变;且由于直流分量的存在,无法 使用一些交流耦合的线路和设备; (4) 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 接收单极性NRZ码的判决电平应取“1”码电平的一半。
11
6. 交替极性(AMI)码 AMI是交替极性(Alternate Mark Inversion)码。这种码名称较多,如双极方 式码、平衡对称码、信号交替反转码等。 此方式是单极性方式的变形, 即把单 极性方式中的“0”码仍与零电平对应,而“1”码对应发送极性交替的正、负电 平, 如图6 - 1(f)所示。这种码型实际上把二进制脉冲序列变为三电平的符号序 列(故叫伪三元序列), 其优点如下: (1) 在“1”、“0”码不等概率情况下,也无直流成分, 且零频附近低频分 量小。因此,对具有变压器或其他交流耦合的传输信道来说,不易受隔直特性影 响。
3
4.1.1 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码型
传输码型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 码型中低频、 高频分量尽量少; (2) 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以便定时提取; (3) 码型变换设备要简单可靠; (4) 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若传输码型有一定的规律性,则就可根据这一规 律性来检测传输质量,以便做到自动监测。
9
4) 双极性归零(RZ)码 双极性归零码构成原理与单极性归零码相同,如图6 - 1(d)所示。 “1”和“0” 在传输线路上分别用正和负脉冲表示, 且相邻脉冲间必有零电平区域存在。因此, 在接收端根据接收波形归于零电平便知道1比特信息已接收完毕, 以便准备下一比 特信息的接收。所以,在发送端不必按一定的周期发送信息。 可以认为正负脉冲 前沿起了启动信号的作用,后沿起了终止信号的作用, 因此,可以经常保持正确的 比特同步。 即收发之间无需特别定时,且各符号独立地构成起止方式, 此方式也 叫自同步方式。此外,双极性归零码也具有双极性不归零码的抗干扰能力强及码中 不含直流成分的优点。双极性归零码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通信原理》第04章模拟信号的数字化精品PPT课件

《通信原理》第04章模拟信号的数字化精品PPT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

t

t
S(f)
( f ) Sk ( f ) Sˆ( f )
f

f

f
t
f
7
4.2.1 低通模拟信号的抽样
频谱混叠
S(f)
spectrum aliasing
f ( f )
f
Sk ( f )


f
8
4.2.1 低通模拟信号的抽样
ideal lowpass filter
抽样信号恢复低通滤波器
s(t)
s(t)
t
t
δT (t)
c (t)
t
t
sk(t)
sk(t)
t
t
3
4.2.1 低通模拟信号的抽样
band-limited signal
低通抽样定理 一个带宽有限信号 s (t) 的最高频率为 fH ,若
抽样频率 fs ≥ 2 fH ,则可以由抽样信号序列 sk (t) 无 失真地恢复原始信号 s (t) 。 说明
抽样频率与信号频率的关系曲线
fs 4B
3B
2B
B
O
B 2B 3B 4B 5B 6B
fL
15
4.2.2 带通模拟信号的抽样
带通抽样的频谱
fH = 4 kHz fL = 3 kHz B = 1 kHz
fs = 2 kHz
S(f)
−4B
0
4B
Sk( f )
bandpass sampling
f
−4fs −3fs −2fs −fs O fs 2fs 3fs 4fs
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 (PAM)

通信原理第四章

通信原理第四章

• 2、调幅(AM)信号 如果输入的基带信号带有直流分量,h(t) 是理想理想低通滤波器,得到的输出信 号是有载波分量的双边带信号,表示为:
m(t) m0 m(t)
如果满足m0>∣m,(t) ∣max 调幅(AM)信号
其时域与频域的表示为:
Sm (t) m(t) cosc
m0 m(t)cosc


c f

3 108 20 103
1.5 104 (m)
式中,λ为波长(m);c为电磁波传播速度 (光速)(m/s);f为音频(Hz)。
• 可见,要将音频信号直接用天线发射出 去,其天线几何尺寸即便按波长的百分 之一取也要150米高(不包括天线底座或 塔座)。因此,要想把音频信号通过可 接受的天线尺寸发射出去,就需要想办 法提高欲发射信号的频率(频率越高波 长越短)
Sm
()

1 2
M
(

c
)

M
(
c
)H
()
• 确定H(ω)
•从接收端入手
•VSB信号的解调和SSB信号一样不能用包络 检波,而要采用相干解调法
•通过解调的公式推导说明残留边带滤波器 的传输函数在载频附近必须具有互补对称 特性
• Sm(t)
LPF
m(t)

S (t ) =cosωct
-c 0
c

(f) 已 调 信 号 频 谱
调幅AM示意图
• 3、单边带(SSB)信号
从上述的双边带调制(AM和DSB)中可知,上 下两个边带是完全对称的,即两个边带所包含 的信息完全一样。那么在传输时,实际上只传 输一个边带就可以了,而双边带传输显然浪费 了一个边带所占用的频段,降低了频带利用率。 对于通信而言,频率或频带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因此,为了克服双边带调制这个缺点,人们又 提出了单边带调制的概念。

《通信原理》第4章

《通信原理》第4章

时间:
2学时
一、随参数信道举例
随参信道包括: 电离层反射信道; 超短波流星余迹散射信道;
超短波电离层散射。
以及超短波视距绕射等传输媒质所分别构
成的调制信道。为了分析随参信道的一般特性,
我们主要介绍短波电离层信道,它是个典点
层 名 D 高度(km) 电子密度Ne (电子数/m3) 109 特点 出现在太阳升起时,消失在太阳降落 后;Ne不足以反射短波,对电波吸收 衰减远大于其它层,又称吸收层。 白天Ne较大,可以反射频率高于 1.5MHz的电波;夜间Ne很小,对短波 传播基本不起作用。
60~90
E
F1
100~120
170~220
5109~1011
41011
白天存在,夜间消失,常出现于夏季。
Ne白天大,夜间降低一个数量级,均 足以反射短波电波,对短波传播最为 重要,习惯称反射层。
F2
225~450
1011~21012
2.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① 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衰减
当电波入射到电离层后,自由电子在电波 的作用下作强迫运动,与处于热运动中的其它 分子、离子碰撞而损失能量,从而使电波受到 衰减,这种现象称之为电离层吸收。
输出端;
(2)绝大多数的信道都是线性的,即满足叠加 原理; (3)信号通过信道具有一定的迟延时间,而且 它还会受到(固定的或时变的)损耗;
(4)即使没有信号输入,在信道的输出端仍有
一定的功率输出(噪声)。
e i1 ( t )
ei(t)
时变线 性网络
eo1 (t)
时 变 线 性 网 络
eo (t )
制成的细丝,它主要由纤芯和包层构成。
纤芯 包层

大连理工大学-通信原理-第4章课件

大连理工大学-通信原理-第4章课件

5
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

4.1.1调幅(AM)

时域表示式
sAM (t ) [ A0 m(t )]cos ct A0 cos ct m(t ) cos ct
式中 m(t) - 调制信号,均值为0; A0 - 常数,表示叠加的直流分量。 频谱:若m(t)为确知信号,则AM信号的频谱为
AM
m2 t PS 2 PAM A0 m2 t
2 当m(t) = Am cos mt时,m 2 (t ) Am / 2
代入上式,得到
AM
2 Am 2 2 2 2 A0 m t 2 A0 Am
m2 t
当|m(t)|max = A0时(100%调制),调制效率最高,这时
3


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

4.1幅度调制(线性调制)的原理

一般原理
表示式: c(t ) A cos ct 0 设:正弦型载波为 式中,A — 载波幅度; c — 载波角频率;

0 — 载波初始相位(以后假定0 = 0)。
则根据调制定义,幅度调制信号(已调信号)一般 可表示成 sm (t ) Am(t ) cos ct 式中, m(t)— 基带调制信号。

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

调制的目的 提高无线通信时的天线辐射效率。 把多个基带信号分别搬移到不同的载频处,以实现 信道的多路复用,提高信道利用率。 扩展信号带宽,提高系统抗干扰、抗衰落能力,还 可实现传输带宽与信噪比之间的互换。
调制方式 模拟调制 数字调制 常见的模拟调制 幅度调制:调幅、双边带、单边带和残留边带 角度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

通信原理精品课--第四章 频分复用与时分复用

通信原理精品课--第四章 频分复用与时分复用
4.2.3 调频立体声广播(FM Stereo Broadcasting)
调频立体声广播系统占用频段为88~108 MHz,采用FDM方 式。在调频之前,首先采用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制将左右两个 声道信号之差(L-R)与左右两个声道信号之和(L+R)实行频分 复用。立体声广播信号频谱结构如图 4-5所示。 图中,0~15 kHz用于传送(L+R)信号,23~53 kHz用于传送(L-R)信号, 59~75 kHz用作辅助通道。
Super Group 1(LSB)
MUX 10
5
4
3
2
1
(a)
Basic Group B(US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48 kHz
196 kHz
Super Group 2(USB)
1
2
3
4
5
12 1 12 1 12 1 12 1 12 1
0 4 kHz f
312 kHz
4.2 频分复用(FDM)
4.2.2 载波电话多路复用系统
目前,多路载波电话系统是按照ITU建议,采用单边带调制 频分复用方式。北美多路载波电话系统的典型组成如图 4-3 所示。 图 4-3(a)是其分层结构,由12路电话复用为一个基群(Basic Group);5个基群复用为一个超群(Super Group),共60路电 话;由 10 个超群复用为一个主群(Master Group),共600路 电话。
4.3 时分复用(TDM)
4.3.1 时分复用原理
m1(t)
图 4-7 给出了两个基带信
号进行时分复用的原理图。 图中,对m1(t)和m2(t)按 相同的时间周期进行采样,

通信原理第7版第4章(樊昌信版)课件

通信原理第7版第4章(樊昌信版)课件

正确
错误
Pe P(0)P(1/ 0) P(1)P(0 /1)
学习交流PPT
24
四进制 无记忆 编码信道

0
1
发 送 端2
3
学习交流PPT
0
1
接 收 2端
3
25
§4.4
恒参/随参信道特性 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学习交流PPT
26
恒参信道 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线性时不变系统
• 特点:传输特性随时间缓变或不变。
传播路径 天波传播方式
学习交流PPT
6
无线信道
视线传播 line-of-sight
d
频率: > 30 MHz
h
发射
特性:直线传播、穿透电离层 天线 r
用途:卫星和外太空通信
传播途径
d
D
接收 天线
r
超短波及微波通信
视线传播方式
距离:与天线高度有关
D2 D2 h (m)
8r 50
D 为收发天线间距离(km)
So()C()Si()
C n (t )
学习交流PPT
22
不同的物理信道具有不同的特性C() = 常数(可取1)
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模型
学习交流PPT
23
§4.3.2 编码信道模型 模型: 可用 转移概率来描述。
二进制 无记忆 编码信道 模型
P(0/0) + P(1/0) = 1
P(1/1) + P(0/1) = 1
例如 设收发天线的架设 高度均为40 m,则最 远通信距离为:
D = 44.7 km
学习交流PPT
7
微波中继(微波接力) 卫星中继(静止卫星、移动卫星) 平流层通信

通信原理第7版第4章PPT课件(樊昌信版)

通信原理第7版第4章PPT课件(樊昌信版)
D = 44.7 km
7
微波中继(微波接力) 卫星中继(静止卫星、移动卫星) 平流层通信
8
微波中继
无线信道
9
卫星中继
无线信道
地面站
地面站
地球
10
散射通信
无线信道
有效散射区域
地球
对流层散射通信
11
流星余迹散射
无线信道
流星余迹
特性: 高度80 ~ 120 km,长度15 ~ 40 km 存留时间:小于1秒至几分钟

1.44
S n0
52
应用: C一定时,信道带宽B、信噪比S/N、传输时间t 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增加B,可以换取S/N的降低;反之亦然。 若S/N不变,增加B,可以换取 t 的减少。
【例如】 C 12103 b/s
53

解: 每个像素的信息量
Ii

log2
1 P(xi )
天波传播方式
6
无线信道
视线传播 line-of-sight
d
频率: > 30 MHz
h
发射
特性:直线传播、穿透电离层 天线 r
用途:卫星和外太空通信
传播途径
d
D
接收 天线
r
超短波及微波通信
视线传播方式
距离:与天线高度有关
h D2 D2 (m) 8r 50
D 为收发天线间距离(km)
例如 设收发天线的架设 高度均为40 m,则最 远通信距离为:
恒参信道
H() K
幅频特性
( ) td
()

d ( ) d
td
相频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带宽 B 1 Hz。而理想抽样频谱的包络线为一条直线,带
τ 宽为无穷大。
如上所述,脉冲宽度τ越大,自然抽样信号的带宽越小, 这有利于信号的传输。但增大τ会导致时分复用的路数减小, 显然考虑τ的大小时,要兼顾带宽和复用路数这两个互相矛 盾的要求。
二、平顶抽样
平顶抽样又称为瞬时抽样,从波形上看,它与自然抽样 的不同之处在于抽样信号中的脉冲均具有相同的形状— —顶部平坦的矩形脉冲,矩形脉冲的幅度即为瞬时抽样 值,如图4-11(a)所示。在实际应用中,平顶抽样信号 采用脉冲形成电路(也称为“抽样保持电路”)来实现, 得到顶部平坦的矩形脉冲。
图4-25 PCM系统的原理图
4.5.2 PCM
[例4.5.1]
4.5.3 PCM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分析
4.6 语音压缩编码
4.6.1语音压缩编码技术的概念
通常,人们把话路速率低于64kb/s的语音编码方 法,称为语音压缩编码技术。常见的语音压缩编 码有差值脉冲编码调制(DPCM)、自适应差值脉 冲编码调制(ADPCM)、增量调制(DM或M)、自 适应增量调制(ADM)、参量编码、子带编码 (SBC)等。
第四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4.1 引言 4.2 抽样 4.3 量化 4.4 编码 4.5 脉冲编码调制系统 4.6 语音压缩编码 4.7 图像压缩编码
4.1 引言
图4-1 PCM通信系统原理图
图4-2 PCM信号形成过程示意图
4.2 抽样
所谓抽样是把时间上连续的模拟信号变成 一系列时间上离散的样值序列的过程,如 图4-3所示。
4.3 量化
图4-13 量化的输入和输出
4.3.1均匀量化
图4-14 量化过程及量化误差
[例4.3.1]
4.3.2非均匀量化
一、模拟压扩法
图4-15 非均匀量化的模拟压扩法
图4-16 压缩器和扩张器的特性
1、A律压扩特性
图4-17 A律压缩特性
2、μ律压扩特性
图4-18 μ律压缩特性
4.7.1图像的描述
4.7.2模拟图像的数字化
4.7.3图像压缩编码技术
几种常用的图像压缩编码方法
二、直接非均匀编解码法
为简便起见,以5折线压缩特性为例来说明如何对抽样 值进行直接非均匀编码。5折线如图 4-20所示,压缩特 性是关于原点奇对称的,图中只画出了第一象限的折线, 考虑到第三象限内的折线,合起来共5段折线。
4.4 编码
4.4.1常用的二进制码型
4.4.2 A律13折线编码 一、A律13折线的压缩特性
图4-21 A律13折线压扩特性
二、A律13折线的码字安排
[例4.4.1]
[例4.4.2]
4.4.3. 逐次比较型编解码原理
5、本地解码电路 本地解码电路的作用是产生比较判决器所需的标准值。它包 括记忆电路、7/11 变换电路和 11 位线性解码电路。记忆电路用来 寄存 7 位二进代码,除C2 码外,其余各次比较都要依据前几次比较 的结果来确定标准值Iw 。因此,7 位码字中的前 6 位状态均应由记 忆电路寄存下来。
平顶抽样PAM信号在原理上可以看作由理想抽样和脉冲形 成电路产生,如图4-11(b)所示。
其中脉冲形成电路的作用就是把单位冲激脉冲变为幅度
为 A ,宽度为τ的矩形脉冲,因此它的传输特性为
Qω AτSa 1 平顶抽样信号与产生原理
图4-12 平顶抽样信号的恢复
4.6.2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DPCM 系统的原理图如图 4 - 26 所示。其中 xn 表示模拟信号 的样值。在发送端,首先根据前面的 K 个样值预测当前时刻的样值 ~x n ,得到当前样值 xn 与预测值 ~x n 之间的差值,然后对差值进行量 化编码。
图4-26 DPCM系统原理图
4.7 图像压缩编码
图4-3 抽样的输入与输出
4.2.1低通信号与带通信号的理想抽样
图4-4 理想抽样的原理图
一、低通信号的抽样定理
图4-5 理想抽样信号波形及其频谱
图4-6 抽样的恢复
[例4.2.1]
宽平稳随机信号的抽样定理
二、带通信号的抽样定理
[例4.2.2]
图4-8 带通信号的最小抽样频率
4.2.2实际抽样
图4-9 PAM、PDM、PPM信号波形
一、自然抽样
图4-10 自然抽样信号及其频谱
比较理想抽样和自然抽样的异同
它们的相同点主要有两点:第一,抽样频率是按抽样定 理确定的。第二,接收端通过 LPF 可以恢复出原始的模拟信 号。不同点在于:由于采用的载波不一样,自然抽样频谱的 包络线按抽样函数的规律变化,随频率增高而下降,第一零
[例4.4.3]
二、A律13折线解码器
图4-24 解码器的原理图
[例4.4.5]
4.5.1 脉4.5冲脉编冲码编调码制调(制系PC统M)原 理
如上所述,PCM的产生包含抽样、量化、 编码三个步骤。它的功能是完成模/数变换, 实现模拟信号的数字化。应当强调指出, 抽样过程中,在满足抽样定理时,PCM系 统能够做到无失真的重建。而量化过程始 终存在量化误差,只不过误差的大小可以 通过选择合适的量化方法和量化级数来控 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