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运算律教学设计]乘法运算律教案设计

[乘法运算律教学设计]乘法运算律教案设计
[乘法运算律教学设计]乘法运算律教案设计

[乘法运算律教学设计]乘法运算律教案设计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宋体小三加粗)

【教学内容】(宋体小四加粗)

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22~23页,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宋体小四)

【教材简析】(宋体小四加粗)

教材的信息窗中呈现的是快乐农场——为校园绿化采购花土和花肥的场景。信息窗中以采购记录单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一共购买多少千克花土?”和“一共购买多少千克花肥”的问题,展开对乘法运算律的学习。

学生学习乘法的运算律是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乘法的运算律是对乘法计算规律的概括,是计算经验的提升。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宋体小四)

【教学目标】(宋体小四加粗)

1.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创设具体的情境,学生发现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进行表示,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3.通过乘法运算律的学习,学生形成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意识和习惯。(宋体小四)

【教学重点】(宋体小四加粗)

探索、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宋体小四)

【教学难点】(宋体小四加粗)

探索乘法结合律,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宋体小四)

【教学方法】 (宋体小四加粗)

谈话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宋体小四)

【教学具准备】(宋体小四加粗)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宋体小四)

【教学过程】 (宋体小四加粗)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宋体小四加粗)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微课,大家和综合实践小组的同学一起经历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回顾了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今天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花卉市场,看看还可以为校园绿化做哪些准备?

出示信息窗:

1、仔细观察花土和花肥的采购记录单,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信息。

2、根据花土和花肥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

(1)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土?

(2)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肥?

3、同桌合作学习:

(1)选择一个喜欢的问题,算一算,并说说你的理由。

(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对于算理正确的及时肯定,出示算式:(2×25)×20 2×(25×20)

(5×8)×10 5×(8×10)(宋体小四)

二、研究素材,猜测规律(宋体小四加粗)

1、观察思考:上面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汇报交流,各抒己见

3、初步得出猜测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宋体小四)

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宋体小四加粗)

怎样验证?举例子

(1)谈话:在答题纸上把你的例子写出来,并仔细观察有没有反例。

(2)分享验证过程

(3)归纳,得出规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

(4)尝试给规律命名

通过自己观察、猜测、验证从而得出了结论。前面我们研究了加法运算律,你能根据加法的运算律给我们刚刚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吗?

(5)字母表示运算律

(6)猜想:大家大胆地猜想一下,乘法还有其它的运算律吗?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小结:二年级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们就根据一句口诀些两个算式,5×8和8×5的积都是20,还有在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验算和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交换因数的位置进行,这都是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宋体小四)

四、巩固拓展,应用规律(宋体小四加粗)

1、基础练习(宋体小四)

学生自主解答,集体订正。

2、变式练习

学生在答题纸上自主完成后集体订正

进一步体会运算律,比较感受加法运算律和

乘法运算律的区别。

3、拓展应用练习

学生直接解答,并说出理由,让学生感受运用乘法运算律的可以使得计算简便。

五、反思总结,自我建构。(宋体小四加粗)

教师谈话:今天这节课上完了,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上、能力方法上、情感态度上进行总结。(宋体小四)

【教学反思】(宋体小四加粗)

运算律的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传达的是一种“模型”的,数学模型源于原型、又高于原型。学生在本节课通过“观察——猜测——验证”

乘法公式教学设计教案

乘法公式(1)------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平方差及其几何背景。 4.在合作、交流和讨论中发掘知识,并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从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探索引入1. 如图,边长为20厘米的大正方形中有一 个边长为8厘米的小正方形,请表示出图中 阴影部分面积: 图(1)的面积为: 图(2)的面积为: 学生探讨:从上式中你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 1.引导学生体会根据 特例进行归纳、建立猜 想、用符号表示并给出 证明这一重要的数学 探索过程,要让学生体 会符号运算对证明猜 想的作用,同时引导学 生体会“数形结合”思 想的重要性。 2、对公式的几何解释 学生普遍感到困难,教 师可以根据两幅图的 变化过程制成动画或 操作演示。 20 8 图(1) 12 336 8 20 8 8 20 202 2= - = ? - ? 336 )8 20 )( 8 20 (= - +

(1)(2a+1)(2a-1)=2 a2-1,原因是“积的乘方”运算错误。 (2)(3a+1)(3a-1)=6a2-1,原因是“数的乘方”运算错误。 (3)(2a+1)(-2a-1)=4a2-1,原因是没有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4)(-2a+1)(-2a-1)= - 4a2-1,原因是常见的符号错误。 (5)-(2a+1)(2a-1)= - 4a2-1,原因也是常见的符号错误。 。。。 策略:针对上述错误,进行题组训练,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还可以每天五分钟小测验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内容如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指点,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今天又会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吧!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由前面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继续学习、探索。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精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公开课教案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第5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2页教学内容、例7及“做一做”,练习三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让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特点,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铺垫迁移 1.不计算,直接把上、下两排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7×12 8×(5×4)(24+36)×5 (8×5)×4 24×5+36×5 12×7 (1)指名学生口答。 (2)说明连线理由。 2.指名学生说一说在整数乘法中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个乘法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演示课件。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3.师:我们知道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整数乘法计算变得更为简便,那么在小数乘法计算中是否也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相等算式连线和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定律,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顺势联想,以旧引新,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让学生有目标地去思考,为方法的迁移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猜测验证,发现规律 (一)引导观察,提出猜测 1.出示教材第12页的教学内容(PPT课件演示)。

小学四年级数学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计算 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特点,发现规律。 同学们昨天预习了乘法结合律这一课,现在请大家准备好预习单,我们交流一下,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1、观察这些式子,你找到了具有同样特点的两个算式吗?同桌交流一下,看彼此找 到的算式是否和例题具有同样的特点。(1min) 2、说说你找到的算式。(老师提前看预习单,找出有代表性的算式,老师板书) (板书时老师注意不要直接写上等号) 3、对比左右两边的算式,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小组交流,小组汇报 (当学生说到所得的积相等时,“既然它们的积相等,那么可以用等号连接”老师画上等号) 得出以下结论 共同点:三个因数相同,它们的位置也相同,都有小括号,都是连乘,结果相同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此处老师应追问:运算顺序不同在哪里?分别应怎样算?) 引导学生说出:左边算式是先算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 右边算式是先算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 老师接着说:它们的积是一样的。 追问:那么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等式中潜藏的规律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不必统一,意思点到即可) 老师小结:同学们,你们表达得很清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结合律”(贴出课题) 二、举例验证,初步理解规律的现实背景。 1、同学们,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那么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事例,其中解决问题的算式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提前了解同学的预习情况,修改课件,课件播放) 2、请同学说清楚两个算式解决问题的思路,再说明两个算式的特点是否符合所发现的规律。(根据教学时间调整进度,把找到的等式继续板书) 引导学生这样表达:我找到的事例是这样的…… 如果要解决……问题的话,可以列出这样两个算式 一个是……,表示……,另一个是……,表示…… 老师小结:它们都是在解决……问题,所以它俩是相等的(板书) 请学生说两三个例子即可。 三、归纳概括,理解并能表达乘法结合律。 1、这样的例子多不多?这样写是写不完的,你能用字母概括地把乘法结合律表示出

乘法公式教学设计精选教案

乘法公式(1)------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平方差及其几何背景。 4.在合作、交流和讨论中发掘知识,并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三)教学难点:从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探索引入1. 如图,边长为20厘米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8厘 米的小正方形,请表示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 图(1)的面积为: 图(2)的面积为: 学生探讨:从上式中你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吗?再举几 个数试试.如果是一个数和一个字母,或两个都 是字母呢?它们的情况又如何? 2.计算下列各题: (1)(x+2)(x-2) (2) (1+3a)(1-3a) (3)(x+5y)(x-5y) 3、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 不能大胆猜测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1.引导学生体会根据 特例进行归纳、建立猜 想、用符号表示并给出 证明这一重要的数学 探索过程,要让学生体 会符号运算对证明猜 想的作用,同时引导学 生体会“数形结合”思 想的重要性。 2、对公式的几何解释 学生普遍感到困难,教 师可以根据两幅图的 变化过程制成动画或 操作演示。 问题研讨 计算(a+b)(a-b) = = 探讨:(1)a+b 与a-b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计算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此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 归纳能力 知识知识归纳:平方差公式次环节可以给出几个变式: (-a+b)(-a-b) = a2- b2 20 8 图(1) 12 336 8 20 8 8 20 202 2= - = ? - ? 336 )8 20 )( 8 20 (= - +

乘法运算律的推广和运用教学设计

乘法运算律的推广和运用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 tion of multiplication operation law

乘法运算律的推广和运用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初步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 2、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计算简便。 3、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的能力,培养合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感悟、运用知识的能力。 5、通过运算检验、验证的感悟过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理的思维。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第一轮:看谁算得对。 10×1.3 = 0.32×100 = 24+0.24 = 2.4× 5 = 15-0.15= 1.9×0.02= 0.4×0.5= 1.25×8 = 2.5×4 = 3.2+1.8 = 200×0.16= 0.6×0.1 = 第二轮:看谁算得巧。 25×73×4 125×88 76×81+19×76 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律。 2、提出问题 师:整数乘法中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是否适用呢?学生猜想。 二、观察验证。 1、教师提出验证要求 (1)先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0.6×3.9○3.9×0.6 (0.3×2.5)×0.4○0.3×(2.5×0.4) 2.8×1.7+7.2×1.7○(2.8+7.2)×1.7 (2)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师:从上面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2、揭示课题 三、实际运用 1、试一试: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4 0.15×43

乘法公式教学设计教案

乘法公式教学设计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乘法公式(1)------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平方差及其几何背景。 4.在合作、交流和讨论中发掘知识,并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从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 计意图 探索引入1. 如图,边长为20厘米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小正方 形,请表示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 图(1)的面积为: 图(2)的面积为: 学生探讨:从上式中你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吗?再举几个数试试.如 果是一个数和一个字母,或两个都是字母呢它们的情况又 如何 2.计算下列各题: (1)(x+2)(x-2) (2) (1+3a)(1-3a) (3)(x+5y)(x-5y) 3、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不能大胆猜测得 1.引导 学生体 会根据 特例进 行归 纳、建 立猜 想、用 符号表 示并给 出证明 这一重 要的数 学探索 过程, 要让学 生体会 符号运 算对证 明猜想 20 8 图(1) 12 336 8 20 8 8 20 202 2= - = ? - ? 336 )8 20 )( 8 20 (= - +

(五)、错解: (1)(2a+1)(2a-1)=2 a2-1,原因是“积的乘方”运算错误。 (2)(3a+1)(3a-1)=6a2-1,原因是“数的乘方”运算错误。 (3)(2a+1)(-2a-1)=4a2-1,原因是没有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4)(-2a+1)(-2a-1)= - 4a2-1,原因是常见的符号错误。 (5)-(2a+1)(2a-1)= - 4a2-1,原因也是常见的符号错误。 。。。 策略:针对上述错误,进行题组训练,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还可以每天五分钟小测验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教学案例:乘法分配律

课题: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7+73)×840×9+40×114×(10+2)10×6+10×42.用简易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25×63×43.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1250+125)×8(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新授: 1、出示算式:(18+7)×6=18×6+7×6= (1)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2)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20×15+20×9=480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62+12)×3=__×__+__×__教师:为了简易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易,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易。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教学目标1,巩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探索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知识重点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课件演示翻牌游戏,桌上有9张反面向 上的扑克牌,每次翻动其中任意2张(包括 已翻过的牌),使它们从一面向上变为另一 面向上,这样一直做下去,观察能否使所有 的牌都正面向上? 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纸牌,以小组的形 式开展试验,并且在课件中用动画的形式不 停地翻动其中的任意两张牌.让其中一个小 以游戏的形式,激 起学生的探究欲 望,使学生以饱满 的热情投入到课堂 中来.学生亲自动 手,验证自己的想 象,得出结论,再 经过交流、思考,

组的代表发表试验后的结论:不论翻多少次,都不会使9张牌都正面朝上. 提问:从这个结果,你能想到其中的数学道理吗?升华认识. 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才能解释其中的选理,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分析问题探究新知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2×3×4×(-5), 2×3×(-4)×(-5), 2×(×3)×(×4)×(-5), (-2) ×(-3) ×(-4) ×(-5). 思考: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 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例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 利用所得到的规律,引导学生探讨翻牌 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这组式子利用负因 数的个教逐个增加 的形式,让学生马 上可以淆出积的符 号和负因数的个数 有关.培养学生善 于观察,勤于思考 的习惯,让学生体 验获得结论的过 程.使学生灵活应 用所学知识,提高 认识并通过活动,

乘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果冻经验。 2.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引导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乘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运算定律的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还记得吗?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2、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279+347+153 124+358+376 50×34×2 240+785+15+160 学生自主解决,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学生汇报。 师:前面我们共同探索与发现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这些运算定律能使我们的计算变得快捷、简便。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再次走进探索与发现的旅程,本节课我们要探索的新的运算定律是: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1 。 师:观察下面的式子,你能照样子再写一组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式子,试着写照样子写出一组式子,然后小组交流。 生:我写出的是(30×50)×2 30×(50×2) =1500×2 =30×100 =3000 =3000 (30×50)×2 =30×(50×2)

乘法公式教学设计(完整版)

2018年初中教师“大练兵、大比武”学科教学技能竞赛 《乘法公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在灵活应用公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解题。 难点: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拓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a+b)2=a 2+2ab+b 2 (a ?b)2=a 2?2ab+b 2 文字表述: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它们的积的2倍. 口诀:首平方,加上尾平方,2倍乘积在中央,符号看前方。 符号表示:( +?)2= 2+2 ?+2?(建模思想,多题归一思想) 注:其中的 、?可以代表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或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 二、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 ① (a+b)2=a 2+2ab+b 2 ② a 2+b 2=(a+b)2?2ab ③ (a ?b)2=a 2?2ab+b 2 ④ a 2+b 2=(a ?b)2+2ab ⑤ (a+b)2=(a ?b)2+4ab ⑥ 2 )(2 22b a b a ab --+= ⑦ 2 )(2 22b a b a ab --+=

⑧ 4 )()(2 2b a b a ab --+= 在完全平方公式的多种变形中,a+b ,a ?b ,ab ,a 2+b 2四者中,知二求二。 三、灵活应用完全平方公式求代数式的值 1.已知x -y =6,x y =-8. (1)求x 2+y 2的值;(2)求(x +y )2的值 2.已知,21=+x x 求221x x +的值 3.应用完全平方公式解题 (1)982 (2)20162-2016×4030+20152. 四、终极挑战 1. 已知0136422=+++-b b a a ,求a-b 的值. 2.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满足022*******=---++bc ac ab c b a ,判断此三角形的形状? 思考:无论x 、y 为何值时,多项式 106222++-+y x y x 值恒为非负数.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解题,体会到数学中的建模思想,多题归一思想,构造的数学思想。 六、作业 ① 已知,21=+x x 求441x x +的值 ② 若022222=++-+b a b a ,求20182017b a +的值 板书设计 一、复习.完全平方公式 二、灵活应用公式解题 三、数学思想:建模思想,多题归一思想,构造思想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说明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麻城小学四(1)班贺朝智教学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6页《乘法分配律》及相应的练习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本人对教材的理解:乘法分配律在小学教材中以“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形式出现,随着学生对所学容的逐步加深,在后面的练习题中又引申出“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三个数或四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等容,在练习中演变出现许多扰乱学生视线的题目,甚至还推广到除法运算,给教学造成了多次重复教学的干扰,因此我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把乘法分配律的定律归纳成“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完整版)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根据图意提出了两个数学问题,并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出示例二)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小黑板出示例2 1、指名读题 2、出示自学提纲 a、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b、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c、找出各种解答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 4.自学交流 师:同学们解答的怎么样了,请把你的解答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互动交流,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描述方法,小组内互相补充,初步形成小组意见) 5.组织全班交流 (1)教师组织小组代表汇报,重点是自己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同时学生板书。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 (25×5)×2= 125×2 = 250(桶) 方法二:先求一个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个小组共浇多少桶水。 25×(5×2)= 25×10 = 250(桶) (2)比较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25×5)×2=25×(5×2)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关系?(可多指出几名学生回答,初步感知乘法结合律。) 4.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从上面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数相乘,总是先算前面的两个,所得的积再与第三个数相乘,现在我们先算后两个数相乘,所得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发现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呢?咱们来共同验证一下好吗?看一看这个规律对其他的算式是不是也适用呢?请同学们列举一些这样的算式,看看它们的结果是不是相等。 ① 学生独立列式验证。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篇一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出示资料: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科目:数学 教学对象:四年级课时:第一课时主备人:翟孟鲲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小节第33—35页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在乘法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教材在之前便安排学生学习了乘法,也在本学期前面的学习中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些知识都为本课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学好本课也为接下来学习简便计算和小数的运算定律铺平了道路。本课的教材内容 本课教材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植树这一情景作为引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在探索乘法结合律的过程中感知简便运算。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加深了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比较,将新旧知识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四年级下册的小学生,从知识的起点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并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这些都是学生同化新知的知识与经验基础,对知识的学习起着正迁移的作用。同时,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并对数学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对简便运算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乘法运算定律,并能 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 2.体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 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将数学知识运用 于实际问题的好习惯。

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通过有步骤地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定律内容,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个定律,掌握其数学特点和结构形式,会用字母表示这个定律。 三、重点难点 1、能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2、理解乘法分配率的特点和结构。 四、教具准备 例题情境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以前我们学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谁可以用语言来叙述一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指名让学生回答。 谁说一说下面这道题是怎样计算简便? 板书:25X125X32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10+20)X3 10X3+20X3 5X(20+40) 5X20+5X40 提问: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结果相同吗? 老师: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结果却相等,那么两个算式之间究竟有什么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学实施 1、教学例题 (1)、观察比较 问:从例题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老师买5件上衣和买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钱?) (2)、怎样理解“一共要付多少钱?”这句话(买5件上衣和买5条裤子共用多少钱)(3)、根据题意,怎样列式计算?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学生1、(65+45)X5 =110X5 =550(元) 65+45表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的价钱,再乘以5,也就是5套衣服的价钱。 学生2、65X5+45X5 =325+225 =550(元) 65X5表示买5件上衣的价钱,45X5表示买5条裤子的价钱,加起来就是5件上衣和5条

《高速山东 乘法运算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高速山东乘法运算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高速山东乘法运算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高速山东乘法运算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2020-04-11 数学教案 《高速山东乘法运算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高速山东乘法运算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一、素材的选取。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站”。据说济南长途汽车站占地110亩,日客流量4万多,客票年收入达到4—5亿元。1999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华第一站”称号,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今天。 (2)山东的高速公路全国闻名。说起山东的高速公路来,在全国是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据有关经济专家研究,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其公路的优劣,成正相关。可见,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高度发展,寻其原因,不言而喻。 (3)以比较真实的数据为素材,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本单元提供的数据与第一单元一样,都是一些真实的数据。旨在说明交通生活中也实实在在存在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二、本单元的情景串。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依次是:单元知识分析单元教材解读信息窗1的解读已学的知识乘法的认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下52×47-50×47 用字母表示数(四上1) 加法运算律 (四上1) 一般行程问题 (二下p105,三上p76,p78,三下5)路程、时间、速度三者数量关系。本单元新学知识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乘法分配律(相遇问题)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2、请同学们做几道口算题。(知道结果的可以马上起立说) 2×58×125 50×2125×80 25×440×25 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算出了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是谁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千。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记牢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他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提问例2的问题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摘出有用的信息:一共有25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提问: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在求什么?会做吗? 全班同学做在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有多少棵树,再求一共用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每组用多少桶水,再求25组用多少桶水。(师板书) 25×5×225×(5×2) =125×2 =25×10 =250(桶) =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提问:(1)这两个算是都有道理,请你观察着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两个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2,三个因数的排列顺序一样,运算符号都一样都是×,结果一样。 (2)那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么不同? 运算顺序不同,左边算式是先算前两个数的积,右边算式是先算后两数的积。 (3)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什么符号链接? 相等的关系,用等号连接。(板书=)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这两个算是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2、出示一组题找规律。 (3×6)×5= (7×4)×20= (8×25) ×4= 3×(6×5)= 7×(4×20)= 8×(25×4)= 每组算一道,订正得数后,得出每组两个算是之间是相等的。 启发提问:(1)三个等式中每组的因数一样吗?(一样) (2)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 (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因数一样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因数都不一样,但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因数一样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因数都不一样,但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

乘法公式教学设计教案

乘法公式教学设计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乘法公式(1)------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平方差及其几何背景。 4.在合作、交流和讨论中发掘知识,并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从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探索引入1. 如图,边长为20厘米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 长为8厘米的小正方形,请表示出图中阴影部 分面积: 图(1)的面积为: 图(2)的面积为: 学生探讨:从上式中你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吗再举几个数试试.如果是一个数和 一个字母,或两个都是字母呢它们 的情况又如何 2.计算下列各题: (1)(x+2)(x-2) (2) (1+3a)(1-3a) (3)(x+5y)(x-5y) 1.引导学生体会根据 特例进行归纳、建立 猜想、用符号表示并 给出证明这一重要的 数学探索过程,要让 学生体会符号运算对 证明猜想的作用,同 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形 结合”思想的重要性。 2、对公式的几何解释 学生普遍感到困难, 教师可以根据两幅图 的变化过程制成动画 或操作演示。 20 8 图(1) 12 336 8 20 8 8 20 202 2= - = ? - ? 336 )8 20 )( 8 20 (= - +

(五)、错解: (1)(2a+1)(2a-1)=2 a2-1,原因是“积的乘方”运算错误。 (2)(3a+1)(3a-1)=6a2-1,原因是“数的乘方”运算错误。 (3)(2a+1)(-2a-1)=4a2-1,原因是没有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4)(-2a+1)(-2a-1)= - 4a2-1,原因是常见的符号错误。 (5)-(2a+1)(2a-1)= - 4a2-1,原因也是常见的符号错误。 。。。 策略:针对上述错误,进行题组训练,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还可以每天五分钟小测验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24-25页红点内容信息窗2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步骤的观察、猜测、比较、概括,引导学生自己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 2.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其数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拟定自学提纲自主预习 1.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24页情境图)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认真观察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教师把这两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究一辆大巴车和一辆中巴车在济青高速上相遇的问题继续探索乘法运算的规律。 2.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多媒体出示)

(1)运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方法,通过自主解决上述问题,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会用自己的话表述,会用字母表示。 (2)乐于把自己学习的收获、困惑、体会与大家分享,乐于与同学合作。 教师引导:有信心达到这两个目标吗?(有!) 老师的指导会对你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请看自学指导: 3.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4页到25页第二个红点前的内容,重点 看图上同学的对话。思考: (1)如何求济青公路的全长,有几种解法,如何列式计算。 (2)比较两种解法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猜想?再举几个例子来 验证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5分钟后汇报自学成果,看谁能独立用多种方法解答黑板上的三个问题,并能发现乘法运算的规律。) 4.学生按自学指导自学,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调查学情: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请放下。 1.小组交流: 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困惑和体会,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班内汇报: 师指小组选代表按顺序汇报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其余同学随机质疑、补充。 课堂生成预设: (1)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教师追问:第一种算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种算法呢? 预设一:先算两辆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预设二:先算大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中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2)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110-90)×2 110×2-9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