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特性划分

合集下载

一般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一般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一般土的工程地质特性模块五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分类定名粒径>2mm的颗粒含量占50%以上的土称为碎石土。

颗粒粗大,主要由岩石碎屑或石英、长石等原生矿物组成,呈单粒结构。

n 孔隙大,透水性极强,压缩性很低,内摩擦角大,抗剪强度也大;n 受粗粒的含量及其孔隙中充填的充填物质和数量有关。

碎石土照片一、碎石土的工程地质特性n工程中要注意考虑沉积成因对成分和性质的影响;n是一般建筑物的良好地基。

n注意与地下水有关的工程问题。

管涌问题粒径>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粒径>2mm颗粒总质量小于50%,粘粒含量极少,以砂粒为主的土称为砂类土。

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及云母等原生矿物为主,粘粒含量很少。

呈单粒结构。

n透水性强,压缩性低,且压缩过程快,内摩擦角较大,承载力较高;n受砂粒大小和密实度影响。

n基坑开挖时注意涌水问题,n粉细砂受振动时易发生液化,形成流砂。

定义:>0.075mm的粗颗粒含量不到50%,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称为粘性土。

物质组成:粘粒含量较多,含较多亲水性的粘土矿物。

具结合水连结和团聚结构。

工程特性:n随含水量变化会呈现不同的稠度状态;体积会有膨胀或收缩;n压缩量较大而过程缓慢,抗剪强度主要取决于内聚力,内摩擦角较小。

工程问题:粘性土的性质主要取决于连结和密实度>0.075mm的粗颗粒含量不到50%,塑性指数不大于10的土称为粉土;以原生矿物为主;性质介于砂土和粘性土两者之间。

应考虑是否存在类似于粉细砂的工程地质问题,例如,能否出现如液化、流砂等现象。

四、粉土的工程地质特性课程小结n分别归纳了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n了解各类土易出现的工程问题。

思考一下不同成因的碎石土的性质有所差异,根源在于什么呢?THANKYOU谢谢观看。

地质勘探中的岩性识别与划分

地质勘探中的岩性识别与划分

地质勘探中的岩性识别与划分在地质勘探中,岩性识别与划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通过准确识别和划分不同岩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下地质构造,为资源勘探和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将介绍地质勘探中的岩性识别与划分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岩性识别与划分的重要性岩性是指岩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在地质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岩性的不同直接反映了地质历史和地质条件的变化,对于石油、煤炭、金属矿产等资源的勘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岩性的识别与划分可以揭示地下构造特征、确定古地理环境、评价储层质量等,为勘探工作提供准确数据和科学依据。

二、岩性识别与划分的方法在地质勘探中,岩性识别与划分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1. 室内分析方法:通过岩心实验、薄片鉴定等室内分析手段,对岩石样本进行显微观察和物理性质测试,以确定岩性的类别和特征。

室内分析方法准确度高,但工作量较大,需要专业技术支持。

2. 野外观察方法:地质工程师在现场观察地层剖面、岩石出露等,利用肉眼、放大镜等工具对岩石进行外观特征的判断。

野外观察方法操作简便,但识别精度受观察者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限制。

3. 地球物理测量方法:如地震勘探、电磁法等,通过测量岩石对地球物理场的响应,间接推测岩性的类别和性质。

地球物理测量方法能够大范围快速获取数据,但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

以上方法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相互补充,提高岩性识别与划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岩性识别与划分的应用地质勘探中的岩性识别与划分应用广泛,并在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1. 石油勘探:岩性的识别与划分对于石油勘探起到决定性作用。

不同岩性具有不同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特性,直接影响石油储集层的质量和储量评估。

准确识别和划分岩性,有助于确定油气勘探的目标区域和开发方案。

2. 煤炭勘探:岩性识别与划分对于煤炭地质勘探同样至关重要。

不同岩性煤炭的含煤量、热值等特性存在差异,影响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科学地识别和划分煤炭岩性,有助于优化煤炭勘探策略和提高资源利用率。

土的工程分类及各类型土的工程性质

土的工程分类及各类型土的工程性质

3、黄土
1)特征与分布
黄土是第四季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性 质特殊的大陆松散沉积物。
颜色主要呈黄色、淡灰黄色或褐黄色;以粉粒为主 (多为0.05-0.01mm的粗粉粒),粒度大小均一, 黏粒含量少(一般小于10%);富含碳酸盐以及硫 酸盐、少量其他易溶盐类;孔隙比较大,一般在1.0 左右,具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浸 湿后土体显著沉陷(称为湿陷性)。具有上述全部 特征的土即为典型黄土。上述有的特征不明显的土 称为黄土状土。两者统称为黄土类土,简称黄土。
漂石(块石)混合土 卵石(碎石)混合土
注:巨粒混合土可根据所含粗粒或细粒的含量进行细分。
砾类土的分类:
土类 砾土
粒组含量
级配Cu5,1Cc3 细粒含量<5% 级配不能同时满足
上述要求
土类名称 级配良好砾土
级配不良砾土
含细粒土砾土
5%细粒含量<15%
含细粒土砾土
细粒土质砾土
15%细粒含量 <50%
粒径>0.075mm的颗粒质量>总质量的85%的土 为细砂土。
粒径>0.075mm的颗粒质量>总质量的50%的土 为粉砂土。
举例:
例1:某砂土样,经筛析试验,得到各粒组含 量的百分比为:
粒径mm
>5
5~2
~0.0 75
<0.075
质量百分比 %
8
22
26
14
5、湖积土
工程特征:湖边沉积物粒粗,承载力高;远岸沉 积物粒细,性质变差;湖心沉积物主要为黏土和 淤泥软土,压缩性高,强度很低;湖泊淤塞可演 变为沼泽,沼泽沉积土为沼泽土,主要由半腐烂 的植物残体和泥炭组成,含水量极高,承载力极 低。

地质编录土体,岩体

地质编录土体,岩体

岩土描述1.土体成因:残积土、坡积土、崩积土、冲积土、洪积土、风积土、湖积土、海积土、冰积土工程地质特性:黄土、冻土、膨胀土、盐渍土、软土、红黏土、填土颗粒成分: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1.1碎石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描述容及顺序为:名称,颜色,成因类型,物质成份,颗粒级配,形状,风化程度(坚固性),磨圆度,充填物成份性质及其百分比,潮湿度,密实度,对碎石土的成份的描述应指出碎块的岩石名称。

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密度、充填物为粘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按其重量估计含量的百分比;无充填物:则研究其空隙大小,颗粒间的接触受否稳定。

密实度鉴别:a、密实:骨架颗粒含量大于总量70%,交错排列,连续接触,井壁稳定,铁镐挖掘困难。

b、中密:骨架颗粒含量介于60%-70%,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铁镐可挖掘,井壁有掉块现象,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凹痕面形状。

c、稍密:骨架颗粒含量介于55%-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井壁易坍塌,铁锹可挖掘。

d、松散:骨架颗粒含量小于总量55%,排列十分混乱,绝大部分不接触,井壁极易坍塌,铁锹可挖掘。

1.2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的5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

)砾砂:粒径大于2mm占全重的25%~50%,四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麦和高粱粒大。

粗砂:粒径大于0.5mm超全重的50%,二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米粒小。

中砂:粒径大于0.25mm拆过全重的50%,二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接近或超过鸡冠花籽粒大小。

细砂:粒径大于0.075mm超过全重的85%,大部分的颗粒接近或超过小米粉粉砂: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50%,一半以上颗粒与小米粉近似,较精盐稍细。

砂土描述容及顺序:名称,颜色,物质成分,颗粒级配,成因类型,粘性土含量,结构,形状,各物质含量,密实度,湿度砂土结构:均粒、混粒;形状分:圆形、棱角形;构造分层状、交错状。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综上所述,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包括岩土类型、岩土层位、岩土物理性质、岩土工程性质 、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条件,以及地质构造和断裂带等方面的描述和分析。这些特征对于岩土 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风险评估具有工程地质特征是指在岩土工程中,对于地质环境和地质条件的描述和分析。以下是 一些常见的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1. 岩土类型: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首先包括对地质体的分类和描述,例如土壤、岩石、砂 、粘土等。不同的岩土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影响。
2. 岩土层位:地质特征还包括对地下岩土层位的描述,包括不同层位的厚度、分布、性质 等。岩土层位的差异会导致地下水位、土壤质地、岩石强度等方面的变化,对工程设计和地 基处理起着重要作用。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3. 岩土物理性质: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还包括对岩土物理性质的描述,如颗粒大小、密度 、含水量、孔隙度等。这些性质直接影响土体的强度、渗透性、可压缩性等工程性质。
4. 岩土工程性质:地质特征还包括对岩土工程性质的描述,如土壤的可塑性、岩石的强度 、土体的稳定性等。这些性质对于工程设计、地基处理和施工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5. 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条件:地质特征还需要考虑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条件对工程的影响。地 下水位的高低、渗透性和水位变化等因素会对土体稳定性、地下水排泄和基坑降水等工程问 题产生影响。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6. 地质构造和断裂带:地质特征还包括对地质构造和断裂带的描述。地质构造和断裂带对 岩土体的稳定性和变形特性有重要影响,需要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予以考虑。

地质及矿产特征简况

地质及矿产特征简况

地质及矿产特征简况地质及矿产特征是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球区域所具有的地质构造、地质成因、地质岩性、以及地质资源的类型、分布和特点等方面的总称。

地质及矿产特征的研究对于资源勘探、矿产开发和地质灾害预防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以地质及矿产特征的常见类型为例进行简要介绍。

一、地质构造特征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和上地幔层中的各种构造单元和构造部件的总称,包括构造的形态、构造的性质、构造的层次和构造的地质发育历史等。

地质构造特征分为大尺度的构造特征和小尺度的构造特征。

大尺度的地质构造特征包括板块构造、断裂系统、褶皱带和地槽等。

板块构造是指地壳板块的分布和运动特征,例如地球上的几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等。

断裂系统是指由断裂带和断裂带群组成的构造系统,断裂带是地壳断层的集合,断裂带群是多条断裂带同时存在的构造体系。

褶皱带是由多条褶皱组成的构造带,褶皱是一种地质现象,是地壳的形变结果。

地槽是指地壳下凹的地形构造,是地球地壳的形成和演化的结果。

小尺度的地质构造特征包括岩层的倾向和倾角、断裂的发育特点、褶皱的形态和大小、岩层的变形特征等。

这些特征的研究对于油气勘探、矿产资源开发和地震灾害预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质成因特征地质成因是指地质现象和地质事物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包括地壳内部和地壳表面的各种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

地质成因特征研究的是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学性质和物质循环规律。

地质成因特征主要包括地球动力学、地层发育、岩石圈演化和化学作用等。

地球动力学是指地球内部力学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研究,包括板块构造和地震等。

地层发育是指地层在地质历史中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包括沉积、抬升和侵蚀等。

岩石圈演化是指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包括地球内部的岩石变质和岩浆活动等。

化学作用是指在地壳中的物质元素和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化学反应,包括矿物形成和岩石风化等。

三、地质岩性特征地质岩性是指岩石的结构和组成特征,包括岩石的矿物组成、岩石的结构和岩石的物理性质等。

岩土工程地质分级及分类

岩土工程地质分级及分类
[B ] Q B 1 Q (K 0 1 0 K 2 K 3 )
例题
练习
7.2 土的工程分类
概述 任务是将用于工程建设目的的各种自然土,按其工程地质性质的差异划分为类或组。
普通分类
方法
专门分类
包括工程建设中常所遇到的各种土类,适用于各类工程建设, 适用性广,一般多用于分析、对比和综合研究各类土的形成 和变化规律,同时也是制订专门分类和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的 基础。
专门分类
7.2 土的工程分类
缩限ws
塑限wp
液限wl
0
w
固态
半固态
可塑状态
流动状态
塑性指数
Ip wLwP
7.2 土的工程分类
一般规定
粒组划分
级配指标:不均匀系数(Cu)和曲率系数(Cc)
Cu
d 60 d 10
Cc
(d 30 ) 2 d10 d 60
小于某粒径的土颗粒质量累积百分数为10%时,相应的粒径称为有效粒径d10;与之类似可以得
7岩土工程地质分级与分类
7.1工程岩体分级 7.2土的工程分类
7.1 工程岩体分级
分级的目的 从工程的实际进行分级,并根据其特性,进行试验,得出相应的设计计算指标或参数,
以便使工程建设达到经济、合理、安全的目的。
分级的种类 根据用途的不同,岩体工程分级有通用的分级和专用的分级两种。
7.1 工程岩体分级
7.2 土的工程分类
沼泽沉积 分布在地下水、地表水排泄不畅的低洼地带,多以泥炭为主,且常出露于地表。下部分布有 淤泥层或底部与泥炭互层。
7.2 土的工程分类
软土的分布
我国东海、黄海、渤海、南海等沿海地区,例如滨海相沉积的天津塘沽、浙江温州、宁波等地, 以及溺谷相沉积的闽江口平原,河滩相沉积的长江中下游、珠江下游、淮河平原、松辽平原等地 区。内陆(山区)软土主要位于湖相沉积的洞庭湖、洪泽湖、太湖、鄱阳湖四周和古云梦泽地区边 缘地带,以及昆明的滇池地区,贵州六盘水地区的洪积扇等。

岩土工程地质分类、特性指标及钻探工艺

岩土工程地质分类、特性指标及钻探工艺

1.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作为建筑地基的岩土,可分为岩石、碎石、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等。

1.1 岩石的分类岩石应为颗粒间牢固联结,呈整体或具有节理裂隙的岩体。

岩石的分类有地质分类和工程分类。

地质分类主要根据岩石的成因,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风化程度,可用地质名称加风化程度表达,如强风化花岗岩、微风化砂岩等。

岩石按成因的类型,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工程分类主要根据岩体的工程性状加以分类。

地质分类是一种基本分类,工程分类是在岩石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

(1)根据岩石的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在向地表上升过程中,由于热量散失逐渐经过分异等作用冷凝而成岩浆岩。

岩浆岩的分类见表12-1-1。

表12-1-1 岩浆岩的分类注:摘自《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表1-4-4。

沉积岩是由岩石、矿物在内外力的作用下破碎成碎屑物质后,再经水流、风吹和冰川等的搬运、堆积在大陆低洼地带或海洋,再经胶结、压密等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的分类见表12-1-2。

表12-1-2 沉积岩的分类注:摘自《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表1-4-5。

变质岩是岩浆岩或沉积岩在高温、高压或其他因素作用下,经变质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的分类见表12-1-3。

表12-1-3 变质岩的分类注:摘自《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表1-4-6。

(2)根据岩石的坚硬程度,岩石的分类见表12-1-4。

表12-1-4 岩石坚硬程度的划分注:摘自《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以下简称GB 50007-2002)表4.1.3。

(3) 根据岩体完整程度的分类见表12-1-5。

表12-1-5 岩体完整程度划分注:①完整性指数为岩体纵波波速与岩块纵波波速之比的平方;②摘自GB 50007-2002表4.1.4。

(4) 根据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分类见表12-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陕甘宁盆地气田南部岩性特征地层岩性陕甘宁盆地是一个稳定沉降、坳陷迁移、扭动明显的多旋回克拉通沉积盆地。

盆地内进一步划分为西缘冲断推覆构造带、天环向斜、中央古隆起、陕北斜坡、渭北绕褶区、晋西绕褶区、伊盟绕褶区等七个一级构造单元,中央古隆起构造盆地的主体,是盆地内较大的一级构造单元,它在古生代一直继承发展。

从区域地质结构分析,盆地西部是深坳陷斜坡区;中部是古隆起潮坪区;东部是浅坳陷盐洼带,现在Ⅰ区位于陕北斜坡构造上,掌握Ⅰ区内地层岩性特征,对现场录井很有必要。

陕甘宁盆地地层沉积虽然稳定,由于沉积期剥蚀,分化程度不同,所以在厚度上略有变化,现将所在Ⅰ区地层岩性特征分述如下:一.新生界第四系:岩性特征为:未固结土黄色松散状砂土,底为砂砾岩,厚度:20~110m,本Ⅰ区内厚度在10左右,现场录井时应注意钻时变化,钻时变慢,排除地面因素,地层有蹩跳现象,这就是该区底界井深,现场注意特征。

四系厚度变化主要受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影响,中生界缺失第三系部分第四系岩石,与白垩系为不整合接触。

二.白垩系志丹统:1.岩性为棕红色泥岩及棕红色细砂岩,砂岩成分主要为石英及长石,粒度较均,半棱角状,泥质胶结,较疏--疏松泥岩,具吸水性及可塑性。

2.分层依据:志丹统底部砂岩,泥岩颜色均以红色为主。

现场从泥浆颜色,钻时变化来区分。

本区岩层受燕山运动影响,分化、剥蚀至洛河组,所以厚度在450m以下。

与上覆安定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三.侏罗系中统:安定组:1.岩性:顶部为灰褐色泥灰岩,为本区安定组标志层,底部为浅灰绿色泥岩与灰色细砂岩互层。

泥灰岩:灰质含量较高,泥质分布不均,遇盐酸反应剧烈,具贝壳状断口。

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粒度较均。

颗粒呈半棱角—次圆状。

泥质胶结,疏松。

泥岩:质较纯,含砂,具吸水性及可塑性性软。

2.电性:电阻率呈中高值,井径规则,自然伽玛呈锯齿状。

3.分层依据:本组顶部泥灰岩是一个标志,电性上顶部声速曲线形成一个明显台阶。

底部特征明显。

本区域安定组厚度较薄25—45m,顶部泥灰岩特征明显,钻时慢,岩屑遇稀盐酸反应剧烈,为现场标志层。

本段与下伏直罗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直罗组:1.岩性:绿灰,灰色细砂岩与浅灰绿、深灰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半棱角状,泥质胶结,疏松。

泥岩微含砂,具吸水性及可塑性,较软。

2.电性:电阻率自上而下由低变高,井径不规则,多处呈锯齿状,声速曲线基本平缓。

3.分层依据:进入直罗组泥岩色调逐渐加深,由红色地层~绿色地层~灰色地层,表现为从氧化环境~弱还原环境~强还原环境的转化。

砂岩略带绿色,电性特征明显。

局部底砂岩厚度大,可作为对比标志层。

本区块底砂岩厚度不大,不能作为分层特征,厚度在270m左右,与下伏延安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第二课延安、延长分层特征一.直罗与延安现场划分:直罗组的泥岩为灰绿色、深灰色,主体岩性泛绿,而延安的泥岩主要为深灰、灰黑色,夹有煤层,主体上泛黑,与直罗的泥岩相比,延安组的要较深,较黑。

从砂岩上来说,直罗的底砂岩,在南部区块,其较薄,颜色也泛有绿色,而延安的砂岩则较厚,但在大水坑和吴旗等地区,直罗的底砂岩则较厚,可达80米左右。

在南部现场上直罗与延安划分主要从岩屑的颜色上来说区分。

从钻时上来划分二者时,在直罗组内钻进时,根据区块地层的厚度,在预测井深的同时,如有钻时突然加快现象,则可定为直罗的底砂岩,其下为延安。

在真区划分地层时,要以岩屑为主,钻时作为辅助进行。

在电测区划上,直罗的底砂岩显示较好,易划分。

二.延安组小层特征:1.延安组地层是一套砂泥岩互层间夹煤层的河流沼泽相沉积的地层,按沉积旋回及岩性组合特征,将含油砂岩分为十个油层组,即y1,y2,……y10。

2.岩性: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与浅灰色细砂岩夹煤层。

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半棱角~次圆状,泥质胶结,较疏松。

泥岩质纯,性脆,硬。

吸水性及可塑性差。

3.电性:电阻率呈中~高值,井径上部规则,下部部规则,声速曲线变平缓,底部呈尖齿状,自然电位顶部较平值,底部偏负明显。

4.分层依据:进入延安组,泥岩颜色变深,并夹有薄煤层,底部砂岩发育。

与下伏延长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5.主力油层延9、延10特征:y9、y10岩性为一套石英砂岩,粒度为中细粒,含砾不等粒砂岩,石英含量70~85%,最高可达95%,长石<25%,一般15~20%,岩屑<8%, 胶结物:泥岩为主,含高岭土质、灰质、石膏质。

胶结类型:孔隙式、接触式、基底式、镶嵌式。

胶结程度:疏松~较疏松,较致密。

6.物性:平均孔隙度15.8%,渗透率251.9μm2,属中孔、中渗油层。

三.延长组小层特征:1.延长组为一套湖泊~河流相及沼泽沉积,厚度1000~1300m。

岩性为上部灰黑、深灰色泥岩夹浅灰色细砂岩;中部为褐灰、灰黑色泥岩与浅灰、灰白色细砂岩呈不等厚互层;下部为灰黑、褐灰、杂色泥岩与浅肉红色细砂岩互层。

砂岩成分以石英及长石为主,粒度较均,半棱角~次圆状。

泥质、高岭土质及沸石质胶结,较致密。

泥质质纯,性脆且硬。

吸水性及可塑性差。

2.电性:电阻率起伏变化大,半径不规则,自然电位偏负明显,声速曲线上部平缓,下部起伏很大,自然伽玛高低值变化明显。

3.分层依据:进入延长组,砂岩颜色变浅,底部以浅肉红色长石砂岩为主。

电性上呈多旋回性。

与下伏纸坊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第三课延长组小层划分对比及相分析1.长10期:长10厚100m左右,底部大段浅肉红色中细砂岩。

2.长9期:长9厚110~150m之间,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夹绿色细中粉砂岩,电性上电位平值、高伽玛、扩径、高声速,划分上以砂岩为底,泥岩为顶。

3.长8期:长8厚120~140m,岩性为浅灰绿色中细粉砂岩与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

成岩作用较差,电性上反映为大井径、高声速、高伽玛、自然电位曲线变化较明显,划分顶底均以砂岩为界。

4.长7期:长7厚约30m左右,深灰色、灰黑色泥岩为主,钙质胶结,粉砂岩,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平值、高伽玛、低声速,偶见高峰脉冲。

5.长6期:长6本段为三角洲沉积体系。

剖面上由3个反旋回组成,即自下而上为暗色泥岩、粉细粒砂岩。

自上而下将三个旋回分别命名为长61、长62、长63,三个亚油组(亚段)。

电性;自然伽玛曲线多呈漏斗型。

岩性:为灰色、浅灰色细粒长石砂岩夹薄层灰质砂岩,次棱角状。

胶结物:泥质、绿泥石、灰质、硅质及少许白云质。

胶结类型:孔隙式。

胶结程度:较疏松~较致密。

储层砂体分布:主要受三角洲前缘相水下分流河道和沙口坝砂体大面积展布,纵向上多油层迭合,横向上多油砂体复合连片。

主力油层特点:分布稳定,原生孔隙发育,油层厚度10~20m,平均孔隙度11~14%,平均渗透率1×10-3μm2属中低产、低丰度的低渗性岩性油藏。

6.长4+5期:岩性为浅灰色中、细砂岩夹灰黑色泥岩及炭质泥岩,厚度80~110m,划分以泥岩顶为界。

7.长3期:厚度70~130m,岩性为浅灰色,灰绿色中、细砂岩与灰黑色、深灰色泥岩,电位曲线偏差明显,声速较稳定,自然伽玛呈箱状,钟形起伏,砂岩为底界,顶以泥岩顶为界。

8.长2期:岩性为浅灰色中、细砂岩,深灰色、灰黑色泥岩,薄煤层,以及2~3个块状砂岩段组成,最厚200多米,自然伽玛、自然电位曲线多呈箱形,底界以砂岩为底界,顶以泥岩顶为界。

储层岩石类型:砂岩、粉砂岩、细砂岩,成分为石英65%,长石2.5%。

胶结物:泥质、高岭土质、灰质、泥绿石,分选好。

孔隙类型:原生粒间孔为主,少量长石或碳酸盐溶孔。

①原生孔隙②次生孔隙单个砂层厚度大,20~200m。

单个油层厚度小,<10m,局部达15m。

典型的底水油帽型岩性油藏。

9.长1期: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与灰黑色、深灰色泥岩互层,夹炭质泥岩及砂质泥岩。

选择确定标志层:1.标志层首选长7中、下部的大段深灰色灰质泥岩,暂定为S。

该层区域上分布稳定,厚度大,最厚25米,最深5~6米,一般10米左右。

无论湖相,陆相均有分布。

岩性质纯,性软,略具滑感,可钻性差。

电性特征:低电阻、大井径、高声速、高伽玛。

2.次选K 1标志层。

该层位于长7中上部,岩性为褐灰、深灰色凝灰质泥岩。

电性上以声速曲线特征明显,低值背景的梯形或直三角形凸起,区域上分布稳定,厚度5~10m,S1和K1作为划分长7的标志层。

3.K2和K3标志层:K2位于长63底部2~5米处,K3位于长62油层组底1~3米处,岩性为深灰色凝灰质泥岩,彼此相距10~30m,一般为四个你灰质泥岩薄层。

最下面为K2,最上为K3。

电性上呈现低电阻,高声速脉冲大井径,结合S1与K1标志层,可划分为长7与长6界限,一般以K2底界为K6底。

4.选K9标志层:岩性为浅褐黄色凝灰岩或凝灰质泥岩,钻屑呈片状,长条状或板状,表面具滑感,显荧光,俗称“皂土泥岩“。

电性特征:具有”二高二低“即高伽玛、高声速、特低电阻,特低密度。

区域上分布稳定,结合其下长2大段分流河道厚层复合砂岩可区分长1底界。

现场中首选K9标志层,其次石K2、K3标志层。

第四课纸坊、和尚沟、刘家沟、石千峰、石盒子组地层岩性特征一.中统纸坊组:1.岩性:杂色泥岩与浅肉红色细砂岩呈不等厚互层,泥岩色调上部以褐、灰褐为主,下部以紫红色为主。

砂岩成分以长石及石英为主,半棱角~次圆状泥质及高岭土质胶结,较致密,泥岩具吸水性及可塑性,软。

2.电性:电阻率呈中、高值,井径不规则,声速曲线起伏大,自然伽玛曲线上部高低值变化大,下部逐渐变小。

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后,砂岩成分中长石含量明显增多,泥质由灰黑、褐色变为暗棕色、暗紫色,局部为杂色。

二.下统和尚沟组: 1.岩性:以暗棕、灰褐色、蓝灰色为主的杂色泥岩与浅肉红色砂岩呈不等厚互层。

砂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半棱角状~次圆状,泥质及高岭土质胶结,较致密~疏松。

泥岩质纯,具吸水性及可塑性,软。

2.电性:电阻率呈高值,井径规则,声速曲线变化小。

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泥岩以暗棕色为主,砂岩以浅肉红色为主。

与下伏刘家沟地层呈整合接触。

三.下统刘家沟组:1.岩性:上部为浅肉红色、下部为浅棕色细砂岩夹杂色泥岩。

底部主要为一套砂岩,浅红、肉红。

现场中可见红色泥岩和深色泥岩,其中大量深灰色泥岩也有,细看很好的磨圆,表现为以前地层泥岩没有被带上来。

当岩屑中连续出现较厚层、纯的泥岩时,即进入石千峰组,其泥岩也为棕红色,钻时上刘家沟底的钻时砂泥岩分别不大,同为15~17分之间。

2.电性:电阻率呈中~低值,井径规则,声速曲线变化平缓,自然伽玛曲线呈锯齿状。

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泥岩色杂,砂岩成分中自上而下长石含量减少,石英含量增高,底部砂岩发育,电性特征明显。

与上伏石千峰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四.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1.岩性:上部为棕色、棕褐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浅棕、浅灰色细砂岩;中部为棕褐色、棕红色泥岩与浅棕、浅灰、灰白色细砂岩互层;下部为浅灰色细粉砂岩与暗棕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