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五】(41-50)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课内外古诗文对比阅读49篇(精美排版带答案)优选全文

部编版初中课内外古诗文对比阅读49篇(精美排版带答案)优选全文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学者精心编制而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我们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1、【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乐在其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①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②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注释】:①肱:(gōng)胳膊②义:遵守道义。

【2015福建泉州】1.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解释加点词。

⑴古来共.谈:________ ⑵夕日欲颓.:________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⑵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4.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翻译:【乙】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

不遵守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答案:1.B(A项前一个“见”意为“看见”,后一个“意为”了解;B项两个“之”意思均为“的”;C项前一个“于”意为“对于”,后一个“于”意为“比”;D项前一个“自”意为“自从”,后一个“自”意为“如果”。

)2.(1)共同,一起(2)坠落(3)欣赏3.(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儿彼此起伏地鸣叫。

(2)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

乙文:(1)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2)视不正当得到的富贵如浮云的高尚情操。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1-70)文言文注解 翻译 答案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1-70)文言文注解 翻译 答案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二】(11-20)11.★稼穑艰难【原文】古人欲知稼穑①之艰难,斯②盖③贵④谷务本⑤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耕种之,茠锄⑥之,刈⑦获之,载积之,打拂⑧之,簸扬之,凡几涉⑨手而入仓禀,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注释】①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②斯:指示代词,这。

③盖:表示推测,大概。

④贵:以.....为贵。

⑤本:根本,这里指生产。

⑥茠(hāo)锄:茠,通“薅”。

薅锄:锄草用的短把儿小锄。

这里用作动词,指锄草。

⑦刈:割。

多用于草类或谷类。

⑧拂:古人用连枷击打谷子以脱粒。

⑨涉:经历。

【参考译文】古人之所以教育人懂得务农艰辛的道理,是为了让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

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

三天不吃粮食,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互相问候。

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进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阅读训练】1.解释:①盖:表推测语气,大概;②贵:以.....为贵,看重;③本:根本,这里指生产。

④安:怎么。

2.翻译: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

三天不吃粮食,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互相问候。

3.上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重视农业是立国的根本;只有了解农民的辛苦,才能重视农业,做好其他事务。

12.★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原文】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①伎②在身。

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③犹④求饱而懒营⑤馔⑥,欲暧而惰裁衣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注释】①薄:这里指小。

②伎:同“技”,指技能。

③是:这。

④犹:如同,好像。

⑤营:谋求,谋取。

2010第九届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翻译

2010第九届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翻译

第九届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翻译(完整版)文言坊2010年第九届高中文言文译文1、宜兴义牛义牛就是宜兴桐棺山农民吴孝先家的水牯牛。

它有力气而且也有美德,每天耕山地二十亩,即使饿了,也不吃田里的庄稼苗。

吴孝先把这头牛当作宝贝,让自己十三岁的儿子希年来放养它。

(有一天)希年跨坐在牛背上,任凭牛去它要去的地方。

牛正在涧边吃草,忽然一头老虎从牛背后的山林中走出来,心里想要攫取希年。

牛知道老虎的意图,立即调转身子转向老虎,慢慢前行吃草。

希年很害怕,伏在牛背上不敢动。

老虎见牛过来,就蹲着来等待它,意思是等牛靠近自己就去攫取它背上的小孩儿。

牛将要靠近老虎,就立刻狂奔着上前,用大力撞牛。

老虎正垂诞牛背上的小孩儿,来不及躲避,被撞倒仰面倒在狭窄的山涧中,不能翻转。

水遮盖浸没了老虎的脑袋,老虎就死了。

希年赶着牛回家,(把这件事)禀告了父亲,父亲招集众人抬着老虎回来,煮着吃了。

另一日,吴孝先和邻居王佛生争水,王佛生富有而残暴,向来被乡里人怨恨,于是乡人都不公正的对待这件事,而袒护吴孝先。

王佛生更加愤怒,领养他儿子打死了吴孝先。

希年到官府去打官司。

王佛生用重金贿赂县令,于是县令反而杖责希年。

希年被打死在廷杖下,没有别的可以为他辩白冤屈的叔伯或兄弟。

吴孝先的妻子周氏,每天在牛的面前哭泣,并且告诉牛说:“先前幸亏借助你,我儿才能够免于被老虎吃掉。

现在他们父子都死在仇人手里了!皇天在上后土在下,谁来为我洗刷仇恨呢?”牛听了,大怒,抖抖身子长声鸣叫,飞奔至王佛生家。

王佛生父子三人正在请客畅饮,牛径直登上他家厅堂,竟然用角去顶王佛生,王佛生被抵死;牛又去顶他的两个儿子,两个儿子也被顶死了。

有拿着杆和牛打斗的客人,都被牛伤了。

邻里的百姓急忙去禀报县令,县令听到这件事,吓死了。

2、古人患鼠甲越西有个独居的男子,把茅草编结起来作房子,努力耕种来获得食物;日子久了,豆子、谷子、食盐、乳酪,都不依赖别人(供给)。

(他家)曾闹鼠灾,(老鼠)白天就成群结队的(在屋子里)穿行,到了夜里就又叫又咬直到天亮,男子(对此)积了一肚子怨气。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一)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一)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一】(1-10)1.★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及答案解析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及答案解析

20**第*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及答案解析1.★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试卷答案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试卷答案

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中预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选择题(40分,每题2分)12345678910BCCABABADC11121314151617181920DBDCAACBDD二、填空题(40分,每题2分)21.春秋左丘明31.明鸡22.道家周32.杜甫江畔独步寻花23.屈原楚33.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24.辅佐国君辅导太子 34.种植25.祭祀时盛祭品宴会时盛食品 35.店铺2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6.将近27.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7.扶着车前的横木敬礼28.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8.冒犯(侵入)2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39.使……开(吹开,催开)30.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40.有志者及时奋起为国效力三、阅读理解题(共20分)(一)(12分)41.(2分)(1)破旧(2)送给42.(4分)邑使者使者曾子43.(4分)(1)别人送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2)接受别人东西的人害怕别人,送别人东西的人骄横地看待别人。

44.(2分)贫穷而不接受别人施舍(二)(8分)45.(2分)唐刘禹锡46.(2分)水色和月光融为一体,十分和谐47.(4分)皓月的银辉洒在湖面,湖水更加清澈,湖中的山格外青翠,远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四、阅读赏析题(10分)48.(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关注民生,难能可贵。

这首诗寄予了作者对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作者身处衙署,想到民间疾苦,关心百姓的大事小事、一举一动。

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是十分可贵的。

(从思路结构的角度)由竹发端,展开联想。

诗人由衙署里的“萧萧竹”声联想到了“民间疾苦”,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结尾又以“一枝一叶”来比喻“民间疾苦”,照应首句的“萧萧竹”,诗的结构十分严谨。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由竹入手,托物言志。

诗人从衙署里的“萧萧竹”声想到民间百姓的疾苦,用“一枝一叶”喻百姓的大事小事、一举一动,表示对此的深切关注,充分表达了一个官职卑微的地方官做好民众父母官的心声。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21-50

21.★病痞【转帖-参考译文】我得了腹内郁结心悸反常的病,到医生那看病,说:“只有茯苓适合治疗。

”第二天,到市场上买,煎好服下了,病加重。

叫来医生责问他缘故,医生要求观看药渣,看后说:“唉!全是老芋头啊,那卖药的欺骗你而将他的老芋头卖出。

你自己糊涂,却反而怪于我,不是过分吗?”我忧愁惭愧,愤恨忧心,将这类事推而广之,那么世上像这样以芋头出售害人的人很多,又有谁来分辨呢!22.★司马光勤学【转帖-参考译文】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

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

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23.★昔有长者子【转帖-参考译文】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

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

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

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

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

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

24★岳飞二三事【转帖-参考译文】岳飞特别孝顺,她的母亲留在黄河以北,他就派人去寻找他母亲,并且接了回来。

她的母亲有病,经久难愈,岳飞就一定要亲自给母亲喂药。

岳飞的母亲去世,岳飞三天不吃不喝。

家中没有婢女伺候,吴玠一向敬仰岳飞,愿意与他结为好友,将奴婢打扮成美女送给他。

岳飞说:“主上终日为国事操劳,怎能是臣子贪图享乐之时?”岳飞没有接受,将美女送回。

吴阶就更加的敬仰飞了。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附答案)

2009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1.★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

②铣(xiǎn):光脚。

【译文】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

”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②或谓之曰()③履为履之也()④而越人被发()⑤以子之所长()()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自己②有的人③穿但是,表示转折⑤凭、用2.略3.略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

如:①不可徙。

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②可徙。

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

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

(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学会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要善于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会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时机。

2010第九届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翻译

第九届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翻译(完整版)文言坊2010年第九届高中文言文译文1、宜兴义牛义牛就是宜兴桐棺山农民吴孝先家的水牯牛。

它有力气而且也有美德,每天耕山地二十亩,即使饿了,也不吃田里的庄稼苗。

吴孝先把这头牛当作宝贝,让自己十三岁的儿子希年来放养它。

(有一天)希年跨坐在牛背上,任凭牛去它要去的地方。

牛正在涧边吃草,忽然一头老虎从牛背后的山林中走出来,心里想要攫取希年。

牛知道老虎的意图,立即调转身子转向老虎,慢慢前行吃草。

希年很害怕,伏在牛背上不敢动。

老虎见牛过来,就蹲着来等待它,意思是等牛靠近自己就去攫取它背上的小孩儿。

牛将要靠近老虎,就立刻狂奔着上前,用大力撞牛。

老虎正垂诞牛背上的小孩儿,来不及躲避,被撞倒仰面倒在狭窄的山涧中,不能翻转。

水遮盖浸没了老虎的脑袋,老虎就死了。

希年赶着牛回家,(把这件事)禀告了父亲,父亲招集众人抬着老虎回来,煮着吃了。

另一日,吴孝先和邻居王佛生争水,王佛生富有而残暴,向来被乡里人怨恨,于是乡人都不公正的对待这件事,而袒护吴孝先。

王佛生更加愤怒,领养他儿子打死了吴孝先。

希年到官府去打官司。

王佛生用重金贿赂县令,于是县令反而杖责希年。

希年被打死在廷杖下,没有别的可以为他辩白冤屈的叔伯或兄弟。

吴孝先的妻子周氏,每天在牛的面前哭泣,并且告诉牛说:“先前幸亏借助你,我儿才能够免于被老虎吃掉。

现在他们父子都死在仇人手里了!皇天在上后土在下,谁来为我洗刷仇恨呢?”牛听了,大怒,抖抖身子长声鸣叫,飞奔至王佛生家。

王佛生父子三人正在请客畅饮,牛径直登上他家厅堂,竟然用角去顶王佛生,王佛生被抵死;牛又去顶他的两个儿子,两个儿子也被顶死了。

有拿着杆和牛打斗的客人,都被牛伤了。

邻里的百姓急忙去禀报县令,县令听到这件事,吓死了。

2、古人患鼠甲越西有个独居的男子,把茅草编结起来作房子,努力耕种来获得食物;日子久了,豆子、谷子、食盐、乳酪,都不依赖别人(供给)。

(他家)曾闹鼠灾,(老鼠)白天就成群结队的(在屋子里)穿行,到了夜里就又叫又咬直到天亮,男子(对此)积了一肚子怨气。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1-60翻译

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10 三江小渡溪水流过桥后就不再回来,小船还得靠短篙撑开,交情就是要像山溪渡那样恒久不变,不管风吹浪打永远还在。

11 商山早行清早起马车铃响声叮当,出门人想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茅草店残月当空,踏寒霜人脚印留板桥上。

槲树叶纷纷落满山满路,月光下枳树花映照驿墙。

思故乡我昨夜梦会杜陵,春天里凫和雁布满池塘。

12与诸子登岘山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13 江城子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扯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

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带领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

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朗当年射虎的英姿。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

两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14 晚泊岳阳日暮钟声,“城里”应是灯火辉煌,美丽无比,而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

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可是江面云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

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

15 如梦令说是梨花,但不是。

说是杏花,也不是。

颜色红白相间,此花的风韵别具一格,超凡脱俗!还记得吗?在武陵的那一醉?(这就是《桃花源记》武陵源的桃花阿!) 16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深宴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五】(41-50)41★★陆游书巢【原文】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痰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节选自宋·陆游《渭南文集》)【注释】①栖于椟:藏在木箱里,堆在木箱上;椟:木柜,木匣。

这里指书橱。

②陈:陈列。

③觌(dí):看。

④间:间或,偶尔,有时候。

⑤槁枝:枯树枝。

⑥就:走近,靠近。

⑦既:已,已经⑧信:确实。

【参考译文】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

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

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

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这象鸟窝。

”【阅读训练】1.解释:①或:有的②椟:木箱子③陈:置,放④间:间或,偶尔⑤或:有时⑥就:走近,靠近2.翻译(翻译句即原文划线句,翻译见“参考译文”,下同)3.略42★★魏文侯问李克【原文】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

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政理》) 【参考译文】魏文侯问李克:“怎样治理国家呢? ”李克回答说:“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给付出劳动的人以衣食,封赏有功劳的人(按劳分配,论功行赏),推行赏罚得当的政策。

”文侯问:“我赏罚都得当,但是国人还是不满意,为什么? ”李克回答到:“国家有不劳而获的蛀虫! 我认为:取消这些人的俸禄,用来招揽国家的有志之士。

祖辈因为有功勋所以国家给他俸禄,他的后辈没有功勋还能(继承)他们的待遇,出门就乘车马、穿着华美的衣衫,算得上荣华富贵;在家则沉迷鼓乐歌舞的享受,正因为这些无功的子女的享受,打乱了地方上的法规(按劳分配,论功行赏)。

因此(有必要)取消这些人的俸禄,用来招揽国家的有志之士,这就是消灭蛀虫。

”【阅读训练】1.解释:①使:任用②与:归附③其:大概④衣:穿⑤修:讲究,此指欣赏⑥乱:扰乱3.指出上文中三个使动词。

①;②;③。

答:①食(有劳)②禄(有功)③来(四方之士)4.李克认为魏文侯在治国上的当务之急是什么?请用原句回答。

答: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

43★★楚恭王立太子【原文】楚恭王多宠子,而世子之位不定。

屈建曰:“楚必多乱。

夫一兔走于街,万人追之;一人得之,万人不复走。

分未定,则一兔走,使万人扰;分已定,则虽贪夫知止。

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

夫世子者,国之基也,而百姓之望也;国既无基,又使百姓失望,绝其本矣。

本绝则挠乱,犹兔走也。

”恭王闻之,立康王为太子,其后犹有令尹围,公子弃疾之乱也。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参考译文】楚恭王有很多他喜欢的儿子,这样一来谁当王位接班人(世子)就一直没有确定。

屈建说:“这样下去,楚国肯定会有很多动乱。

一只兔子在街上跑(一定翻译成跑),一大群人去追它;一个人抓到了,其他没抓到兔子的人肯定不肯离开。

如果,大家还没确定好准备怎么分配这只兔子,兔子就跑了,那群人就又乱起来;如果,大家确定好准备怎么分配这只兔子,那些比较贪婪的人又不会消停。

现在楚国有那么多楚恭王喜欢的儿子,接班人又没有选定是谁,动乱就要发生了。

世子是国家的基础,是老百姓的期望;国家没有基础,又让老百姓失望,断送了国家的根本呀。

国家根本断送了,动乱就来了,就像兔子在街上跑一样。

”楚王听到了屈建说的话,马上立康王做接班人(太子),但是太晚了,后来就有令尹围城讨伐、公子弃疾叛乱的事件发生了。

【阅读训练】1.解释:①定:确定②走:奔跑③得:获得④使:让⑤止:停止⑥生:发生3.屈建劝楚恭王要立太子,是为而考虑的。

答:国家政权的稳定44★★牛首马肉【原文】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于内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日:“善。

”使内勿服。

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选自《晏子春秋·卷七·内篇杂下》)【注释】①灵公:卫灵公。

②妇人而丈夫饰:女人穿男子的服装。

③相望:指国人纷纷埋怨指责。

④于内:在宫廷内。

⑤逾:超过。

⑥内:指宫内。

⑦不旋门:不到一个月。

旋,回环,旋转。

⑧服:穿戴。

作动词用。

⑨国人:都城里的女人。

国,都城。

⑩裂衣断带:被撕破衣服割断腰带的女人到处可见,女穿男装之风却仍然不能停止。

(11)女子而男子饰者:女人着男子装束的。

【译文】从前齐灵公喜欢女扮男装,觉得十分的威风,于是就命宫女都穿上男子的服装。

穿久了,齐国的女子都模仿起来。

有人向齐灵公劝谏:“现国中女子都穿上男装,弄的不男不女的,如此下去会引得各诸侯国的嘲笑。

”齐灵公听后,才感有不妙,就派出官员在国中检查,并说:“凡是见到女扮男装者,撕破衣服,剪断腰带。

”于是,各级官员纷纷照办。

可是,女扮男装却仍风行各地。

一天,齐灵公问晏婴:“有人说女扮男装不好,我以派人严查,却依然风行各地,这是为何?”晏婴答曰:“您开始叫女子穿男装,现又禁止她们这样做,这是表里不一的做法,就如同挂着牛头卖马肉一样。

若您真的想禁止,就该宫内外一并禁止。

”齐灵公按照晏婴的说法去做,不到一月,国中的女子再也没有穿男装的了。

【阅读训练】1.解释:①好:喜欢②尽:全部③见:看见④为:穿(这样的衣服)⑤善:好的⑥逾:过了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欲禁于令,必先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45★★楚人学齐语【原文】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参考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是想要你的国王达到善的境地吗?让我明确地告诉你,在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来教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而要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

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巷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不可能。

”你说薛居州是一个善士,让他居住在国王的身边,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

国王和谁去做坏事呢?如果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一起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阅读训练】1.解释:①善:向善,成为善人②明:明白地,清楚地③使:让④挞:鞭打⑤引:带,带着⑥居:居住3.本文给人的启示是: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46★★公季成不识贤【原文】公季成谓魏文侯曰:“田子方虽贤人,然而非有土之君也,君常与之齐礼,假有贤于子方者;君又何以加之?”文侯曰:“如子方者,非成所得议也。

子方,仁人也。

仁人也者,国之宝也;智士也者,国之器也;博通士也者,国之尊也,故国有仁人,则群臣不争,国有智士,则无四邻诸侯之患,国有博通之士,则入主尊,固非成之所议也。

”公季成自退于郊三日请罪。

(选自西汉·刘向《新序·卷四·杂事四》)【参考译文】季成有一次对魏文侯说:“田子方虽然是一位贤人,但并不是拥有封地的君王,国君您却常常以对待君王的礼节去对待他,那假如有一位比他还贤明的人出现,您又该如何对待呢?”魏文侯说:“田子方这样的人,可不是季成你能随意评论的。

子方是一位品德高尚、富有爱心的仁者,仁者是国家的财富,多谋善断、运筹帷幄的智者是国家的栋梁,博览群籍、通晓百科的学者是国家尊贵的象征。

国家有了仁者,那么大臣们就不会内斗不休,国家有了智者,那周边的邻国就不敢进犯,国家有了学者,那么国君的地位也会很尊贵。

这些人可都不是季成你随意议论的啊。

”季成听罢便到郊外住了三天,以表示谢罪。

【阅读训练】1.解释:①加:赞赏②故:所以③患:忧患3.通过魏文侯对公季的一番话,可知魏文侯是一个的人。

答:能正确识别人才47★★宠辱若惊【原文】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选自《老子》第十三章)【注释】①宠:得宠。

辱:受辱。

若,如。

惊,担惊受怕。

②下:地位卑下。

③所以:……的原因。

【参考译文1】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

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

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参考译文2】得宠和受辱都惊心动魄,把祸患得失看得象自身生命一样贵重。

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得宠幸就以为荣耀,受辱没就以为羞耻,得宠也惊恐,失宠也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怎样叫做贵大患若身呢?我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有我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能有什么祸患呢?所以能够象尊贵自身一样去尊贵天下人者,才可寄以天下重任;象珍爱自身一样去珍爱天下人者,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与他。

【阅读训练】1.解释:①谓:称为,叫做②得:得到③之:指代“宠”④为:因为⑤故:所以3.老子从角度出发,认为远贵于名利宠辱,告诫我们为人处世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