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21-25
2020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16-20

2020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35篇)16-2016.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就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选自《晋书》)注释①祖逖:字士稚,范阳道县(今河北保定)人,东晋军事家。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晋朝名将。
司州:古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主簿:职官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②绸缪:情意殷切。
③中夜:半夜。
荒鸡:指三更前啼叫的鸡。
④蹴:踢,蹬。
⑤舞:舞动,此处指舞动刀剑等。
⑥社稷:指国家。
⑦部曲:部属,部下。
江:指长江。
⑧中流:指长江中央。
击:击打。
⑨有如大江:古人设誓之词。
意思是指着长江起誓以显示自己的诚意和可信。
文言知识绸缪(chóu móu):一解为“缠绕”。
成语有“未雨绸缪”,本指鸟类在下雨前用树根缠绕鸟窝,喻事先做好准备。
另一解为“情意缠绵”,上文中的“绸缪”就可理解为祖逖与刘琨交情深,感情好。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有“先主至京见(孙)权,绸缪恩纪”。
又如“情意绸缪”。
思考与练习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为()②以()③将()④楫()2.翻译:①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②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3.本文除了“闻鸡起舞”外,还有一成语是: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
4.概括文中的两件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逖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与刘琨互相勉励,闻鸡起舞B.刘琨虽与祖逖情谊深厚,但与祖逖形成反差,缺乏志向C.祖逖率众渡江,中流击楫而誓,表达他收复失地的决心D.众部下为祖逖怀有振复中原的志向感到敬佩并为之赞叹答案1.①担任;②因为;③率领;④船桨2.①(祖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
2020-2021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共四大题,26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12分)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猝然(cù) 静谧忍俊不禁(jīnɡ) 心旷神怡B.梦寐(mèi) 睥睨骇人听闻(hài) 获益匪浅C.澄澈(dènɡ) 迸溅随身附和(hè) 苦心孤诣D.黄晕(yùn) 雏型盘虬卧龙(qiú) 擎天撼地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A. 在1969年之前,人类登月是可望不可即的事。
B.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人们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
C. 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遇事总喜欢多愁善感。
D. 退休后,他就有闲情逸致养花种草了。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使我明白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B.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C.我们学校的“留守学生”超过了50%左右。
D.小学点多面广,网点调整后,各校如不强化校车安全意识,不发生校车安全事故,在所难免。
4.依次填入下面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万物均有所归属。
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你的赏月之才举世无双。
(3)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试一下:他们的邻居究竟有多么笨,有多么傻。
(4)但是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
A.但是所以或者只有B.而且因为那么如果C.但是因为或者如果D.而且所以那么只有5.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2分)例句:亲情是一阵徐徐春风,让憔悴的脸庞红光焕发;亲情是一个幽幽港湾,让受伤的心灵充满慰藉;仿句:;。
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题及答案

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题及答案序号:姓名.一、选择题(20分,每题1分)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作者张九龄是什么朝代的诗人?()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登高》中名句。
“登高”是我国哪一传统节庆中的习俗?()A.元宵节B.端午节C.中秋节D.重阳节3.“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选自哪个作品:()A.《采桑子》B.《天仙子》C.《生查子》D.《鬼谷子》4.“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诗句将什么比作花?()A.荣誉B.盛装C.光阴D.女子5.“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中的“三山”是指:()A.蓬莱、峨眉、方丈B.蓬莱、方丈、瀛洲C.瀛洲、峨眉、九华D.峨眉、方丈、九华6.《书愤》的作者是:()A.王维B.杨万里C.陆游D.杜甫7.“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作者与另三位北宋文学家同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们是:()A.黄庭坚、秦观、张耒、张先B.秦观、张耒、杨万里、张先C.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D.黄庭坚、晁补之、杨万里、张先8.李商隐在《无题》中写道:“走马兰台类转蓬”,其中“兰台”是指:()A.中书省的别称B.尚书省的别称C.枢密院的别称D.秘书省的别称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出自下列哪首诗词?()A.《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B.《早寒有怀》C.《月夜忆舍弟》D.《离思五首》10.李清照《夏日绝句》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的是项羽乌江自刎,请问“乌江”在今天下面的哪个地点?()A.河南境内B.湖南境内C.安徽境内D.山东境内11.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作者是:()A.李商隐B.秦观C.周邦彦D.元稹12.“君看一叶舟,出没xx里”,其中“xx”两字为:()A.风波B.风雪C.风雨D.风浪13.“怕有渔郎来问津”中的“津”解释为:()A.大海B.渡口C.湖泊D.道路14.《狱中赠邹容》的作者是:()A.康有为B.梁启超C.章炳麟D.顾炎武15.“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出自下列哪篇诗文?()A.《浣溪沙》B.《雨晴》C.《谒金门》D.《定风波》16.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号”是:()A.六一居士B.易安居士C.青莲居士D.东坡居士17.“昨夜星辰昨夜风”的下一句是:()A.心有灵犀一点通B.走马兰台类转蓬C.分曹射覆蜡灯红D.画楼西畔桂堂东18.“莫谴纷纷点翠苔”中的“翠苔”是指:()A.草地B.苔藓C.浮萍D.爬山虎19.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最后一句是:()A.断肠人在天涯B.月是故乡明C.愁见河桥酒幔青D.独怆然而涕下20.“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写的是下列哪位历史人物:()A.曹操B.周瑜C.诸葛亮D.刘备二、选择填空题(12分,每题2分)21.赠范晔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2020年第十九届古诗文大赛初赛试题及答案

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赛试卷(初中各组)预初、初一学生完成1—71题,满分100分初二、初三学生完成1—73题,满分120分完成时间均为90分钟一、默写题(共25分,每空1分)1.丈夫生世会几时?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不敢问来人。
3.对酒当歌,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
5.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花开时节动京城。
7.晚来天欲雪,___________________?8.谁谓伤心画不成?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__,语罢暮天钟。
10.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人随流水东西。
12.报道山中去,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春来江水绿如蓝。
14.___________________,蓬门今始为君开。
15.苦恨年年压金线,____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17.忽然一夜清香发,___________________。
18.平林漠漠烟如织,___________________。
19.___________________,一路蝉声过许州。
20.何处是归程,___________________。
21.___________________,还治其人之身。
22.鸡犬之声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
23.单者易折,___________________。
24. ___________________,行而不远。
25.临渊羡鱼,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1

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11.欧阳询观碑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马宗霍《书林纪事》注释①尝:曾经。
②索靖:西晋著名将领,书法家,擅长章草。
③驻:牛马停止不前,停留。
④良久:许久、很久。
⑤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思考与练习1.欧阳询是_____代著名的书法家,所写的字被称为“______”。
和唐代______(颜体)、唐代______(柳体)、元代赵孟頫(赵体)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行()②观()③反()④布()3.下列与文中“晋索靖所书”的“书”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即书诗四句B.平生书不再读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D.使一书俱4.翻译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5.关于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以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要善于向他人学习B.学习应精益求精C.观察需要细致入微D.博采众长,才能自成一体答案1.唐;欧体;颜真卿;柳公权2.①出行;②看;③同“返”,返回;④铺开3.A4.于是睡在碑的旁边,三天后才离开。
5.C2.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选自《列子》)注释①鬻(yù):卖。
②攫(jué):夺取。
文化常识《列子》:道家学派著作,相传为战国列御寇所撰。
共八卷,《汉书·艺文志》有著录,今本已非原书。
内容形式多为神话、传说、寓言,如“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成语均出自其中。
思考与练习1.教材里学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课文都是出自《列子》。
2.下列句中的“之”与“吾欲之南海”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清旦衣冠而之市B.适鬻金者之所C.吏捕得之D.子攫人之金何3.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昔()②衣冠()③取()④徒()4.翻译:①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2020中国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2020中国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试题,借助试题可以对一个人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你所见过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0中国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A、朋B、人C、师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 )A、《论语》B、《庄子》C、《礼记》3、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 )而小天下”。
A、泰山B、嵩山C、黄山4、《礼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
”A、足B、乏C、困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A、悲伤B、伤悲C、忧伤6、“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作者是( )A、李白B、苏轼C、李之仪7、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 )A、似曾相识鸟归来B、似曾相识雁归来C、似曾相识燕归来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
A、慎于行B、慎于思C、慎于言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 )A、《论语》B、《孟子》C、《庄子》10、管子曰:“仓廪实而知( )。
”A、礼貌B、礼节C、礼仪1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不受嗟来之食”。
A、智者B、廉者C、仁者12、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 )为美。
”A、朴素B、俭朴C、俭素13《七步诗》的作者是( )A、曹植B、曹丕C、曹操1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A、阴山B、边关C、燕山1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A、“花重绵阳城B、花重锦州城C、花重锦官城16、“问君能有几多(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煜的词句。
A、忧 B惆 C愁1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A、《游园不值》B、《春望》C、《春夜喜雨》1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020年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赛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0年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赛试卷(含参考答案)2020年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赛试卷(初中各组)参考答案一、默写题(共25分,每空1分)1.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diéxiè]垂羽翼。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节选)[三国]曹操)或“强乐还无味(蝶恋花[宋]柳永)”!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6.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7.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8.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9.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1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1.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12.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1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4.花径未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5.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16.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7.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8.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19.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
20.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21.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22.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23.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2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二、选择题(共25分,每题1分)26.以下成语并非出自《列子》的是(D)。
A.歧路亡羊B.庸人自扰C.愚公移山D.刻舟求剑解析:A.《列子·说符》B.《列子·天瑞》C.《列子·汤问》D.《吕氏年龄·察今》27.以下不属于纪传体断代史的一项是(A)。
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三国志》解析:A.通史28.下列有关“三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东汉末年到曹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是建安文学的代表B.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风格清俊通脱,代表作有《龟虽寿》《观沧海》等C.曹丕善于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D.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七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七言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题及答案

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题及答案序号:姓名.一、选择题(20分,每题1分)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作者张九龄是什么朝代的诗人?()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登高》中名句。
“登高”是我国哪一传统节庆中的习俗?()A.元宵节B.端午节C.中秋节D.重阳节3.“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选自哪个作品:()A.《采桑子》B.《天仙子》C.《生查子》D.《鬼谷子》4.“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诗句将什么比作花?()A.荣誉B.盛装C.光阴D.女子5.“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中的“三山”是指:()A.蓬莱、峨眉、方丈B.蓬莱、方丈、瀛洲C.瀛洲、峨眉、九华D.峨眉、方丈、九华6.《书愤》的作者是:()A.王维B.杨万里C.陆游D.杜甫7.“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作者与另三位北宋文学家同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们是:()A.黄庭坚、秦观、张耒、张先B.秦观、张耒、杨万里、张先C.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D.黄庭坚、晁补之、杨万里、张先8.李商隐在《无题》中写道:“走马兰台类转蓬”,其中“兰台”是指:()A.中书省的别称B.尚书省的别称C.枢密院的别称D.秘书省的别称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出自下列哪首诗词?()A.《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B.《早寒有怀》C.《月夜忆舍弟》D.《离思五首》10.李清照《夏日绝句》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的是项羽乌江自刎,请问“乌江”在今天下面的哪个地点?()A.河南境内B.湖南境内C.安徽境内D.山东境内11.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作者是:()A.李商隐B.秦观C.周邦彦D.元稹12.“君看一叶舟,出没xx里”,其中“xx”两字为:()A.风波B.风雪C.风雨D.风浪13.“怕有渔郎来问津”中的“津”解释为:()A.大海B.渡口C.湖泊D.道路14.《狱中赠邹容》的作者是:()A.康有为B.梁启超C.章炳麟D.顾炎武15.“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出自下列哪篇诗文?()A.《浣溪沙》B.《雨晴》C.《谒金门》D.《定风波》16.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号”是:()A.六一居士B.易安居士C.青莲居士D.东坡居士17.“昨夜星辰昨夜风”的下一句是:()A.心有灵犀一点通B.走马兰台类转蓬C.分曹射覆蜡灯红D.画楼西畔桂堂东18.“莫谴纷纷点翠苔”中的“翠苔”是指:()A.草地B.苔藓C.浮萍D.爬山虎19.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最后一句是:()A.断肠人在天涯B.月是故乡明C.愁见河桥酒幔青D.独怆然而涕下20.“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写的是下列哪位历史人物:()A.曹操B.周瑜C.诸葛亮D.刘备二、选择填空题(12分,每题2分)21.赠范晔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35篇)21-2521.齐人有好猎者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
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
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注释①旷日:荒废时日。
②知友:知心朋友。
州里:同乡。
③疾耕:努力耕作。
④田猎:打猎补充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网开一面,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后指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文言知识则“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以下常见义项:①表示肯定判断,是。
如选文中“则狗恶也”。
②表示转折,却。
如选文中“则家贫无以”。
③表示前后两事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便”。
如选文中“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
④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如“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思考与练习1.以下成语出自《吕氏春秋》的一项是()。
A.买椟还珠B.刻舟求剑C.相濡以沫D.杯水车薪补充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吕氏春秋》:伯牙鼓琴,穿井得一人《庄子》: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庖丁解牛《孟子》:学弈,《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齐桓晋文之事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好( ) ②其()③故()④恶()⑤还()⑥数()3.翻译:①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
②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4.“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第一个“愧”是因为____________,第二个“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5.好猎者之前去打猎,因为“狗恶”,结果是“__________”,等他拥有“良狗”后再去打猎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
选文通过前后对比,告诉我们“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答案(A项出自《韩非子》;C项出自《庄子》;D项出自《孟子》)2.①喜欢;②他的;③缘故,原因;④不好;⑤回去;⑥屡次3.①(他)想要有只好狗,但家里贫困没有什么钱可以拿来(买狗)。
②不但打猎(如此),事事都是这样的。
4. 荒废了很多时间在打猎上却一无所获,觉得对不起家人;一直打不到猎物,显得自己很无能,面对朋友同乡感到脸上无光5.旷日持久而不得兽;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必先利其器22.和氏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玉璞:未经琢磨的玉石。
后文的“璞”也是此意。
②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
③诳(kuáng):欺骗。
刖(yuè):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④薨(hōng):古代诸侯王死叫“薨”。
⑤题:评定。
⑥贞士:志节坚定、操守方正之士。
⑦理:治玉,雕琢。
文言知识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是常见的语法现象。
为动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①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
如《史记·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中“死国”的意思是“为国而死”。
②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
如选文中“吾非悲刖也”,“悲刖”的意思是“为受了刖刑而悲痛”。
③表示对某个对象施行某一行动。
如《指南录后序》中“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序其诗”的意思是“为自己的诗作序”。
思考与练习1.和氏璧的故事在战国时代又有了延续,它发生在赵国和秦国之间,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__(姓名)。
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相()②以……为( ) ③及()④奚()⑤而()⑥所以()3.翻译①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②王闻之,使人问其故。
4.为什么厉王、武王先后错过了和氏璧,而文王能发现和氏璧的价值请做简析。
5.文王为何将这块玉命名为“和氏之璧”答案1.完璧归赵;蔺相如一话2.①察看,判断;②认为……是;③等到;④为什么;⑤却;⑥原因3.①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两手恭敬地捧着把它进献给厉王。
②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去问他痛哭的原因。
4.厉王和武王都偏信玉人的一家之言,既没有给和氏申辩的机会,也没有做进一步的调查,就认定这是块石头,和氏是骗子。
文王能主动派人询问和氏痛哭的原因,能让玉人对这块玉璞做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发现了这是块真正的美玉。
5.首先,和氏是这块美玉的发现者;其次,在献玉的过程中,他先后被厉王、武王施以刖刑,却依然认定这是一块宝玉。
没有他的坚持,也就没有文王最后对和氏璧的发现。
文王以“和氏之璧”命名这块玉,也是为了纪念和赞扬和氏的执着、忠诚。
23.刘备托孤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选自晋·陈寿《三国志》)注释①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章武是刘备的年号。
②先主:指刘备。
永安:指永安官,今重庆市奉节县境内。
③大事:指收复北方,统一中国。
④嗣子:继位的儿子。
⑤股肱之力;自己的所有力量。
股肱,大腿和胳膊。
⑥敕(chì):告诫,嘱咐。
补充《三国志》,西晋陈寿所着,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国别体。
国别体:国语(第一部),战国策,三国志纪传体: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编年体:春秋(第一部),左传(第一部详细完整),资治通鉴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笔法:孔子创造的一种历史叙述的方法和技巧,言简意深,微言大义。
不通过议论用隐晦的字眼表达评价和看法。
思考与练习1.杜甫诗歌《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包含了________ 的典故,也概括了诸葛亮辅佐刘备、__________(姓名)两代君王的功绩。
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笃()②安()③之()④不才()⑤涕泣()⑥事()3.翻译: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②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4.诸葛亮对刘备所做的承诺,也就是他在《后出师表》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概括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有哪些嘱托。
答案1.三顾茅庐;刘禅2.①沉重;②使……安定;③他,代后主;④没有才能;⑤流泪;⑥侍奉3.①(刘备)召唤诸葛亮到成都,把后事托付(给他)。
②政务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决定。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主要是两层意思:首先是希望诸葛亮尽心辅佐后主刘禅。
其次是希望诸葛亮帮助后主收复北方,实现统一大业。
24.桑中生李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
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因就斫之。
(选自晋·干宝《搜神记》注释①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
②空桑:空心桑树。
③余浆:(种庄稼)余下的水。
④告语:告诉,述说。
⑤李君: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
豚(tún):小猪。
⑥行:辄,即。
⑦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是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
形容众人随声传闻。
⑧翕(xī)赫(hè):显赫。
这里指轰动、惊动。
⑨滂沱:形容丰盛。
⑩来还:归来,回来。
文言知识顾“顾”多指看或回头看。
选文中“顾见空桑”的“顾”,指回头看。
又,“孔子顾谓子弟曰”,意为“孔子回头对学生说”。
又,“顾见从者仆地”,意为“回头看到跟随的人跌倒在地”。
又,“顾无追者,遂徐行”,意为“回头看没追赶的人,就慢慢地走”。
而“顾前有大河”的“顾”要理解为“看”。
思考与练习1.以下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后代的人)B.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多次)C.远近..翕赫(偏义复词,指附近)D.张助远出..来还(出远门)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因()②以()③谢()④得()⑤间()⑥斫()3.翻译:①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②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4.“病目痛者”会向李树祷告是因为“____________”的现象,众人确认李树有神力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言。
5.以下对选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耳听是虚,眼见为实B.众口铄金,积毁销骨C.遇事应学会思考甄别D.真理往往被少数人掌握答案1. D(A项意思是后来人们;B项意思是又,将,C项意思是远处和近处)2.①于是,就;②用,拿;③酬谢;④能够;⑤隔了;⑥砍3.①有个患眼痛病的人,在李树的树荫下休息。
②这有什么神奇的(这就)是我种的一棵李树罢了。
4.桑中反复生李;盲者得视25.长安何如日远)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
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②东渡:公元316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
③居然:显然。
④更:再,又。
补充《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选《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文化常识笔记所谓笔记,就是随笔而录、信笔而至的一种杂谈琐语性质的简短散文。
我国古代的笔记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兴起,到唐宋时代已相当成熟。
明清时发展迅速,形成了蔚为大观、璀璨多姿的笔记文苑圃。
由于笔记为杂录、随笔,所记录的大多是正史以外某些名流、艺苑、世情等方面的野史趣闻,所以短小精悍,不拘一格,反倒漫笔成趣,不乏内容丰富、文采可观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