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评课稿

等差数列评课稿
等差数列评课稿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评课稿

民勤职专数学组李荣仁

本周星期三第三节课,在12级1班听了杨伟老师的一节(等差数列)复习观摩课的教学,

本节课中,杨伟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有效的数

学问题,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设计理念,都有自

己独到认识和做法.下面我就从“导”和“学”的两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看法:

一.“导”的角度:

1、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层次性,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课标及教材要求,切合学

生实际,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符合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

发展过程,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既要有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又要有思想品质的教育及

美学教育。反映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四个层次上。

2.对教材的处理:

⑴新课的引入从实际问题出发,从学生现实生活中、身边熟知的事物中提出问题,创设

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分析、实验、论证得出结论和方法;

⑶应用这些结论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⑷有变式训练、拓展提高的综合训练,使

学生的知识得以强化,能力得以提升;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内容得到落实;

(3)内容安排符合学生认知结构,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4)对例题、习题的选配有针对性和阶梯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教学结构的设计

教学层次的安排合理,各教学环节的衔接紧密;整个教学设计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

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二.“学”的角度:

探究有效的教学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有效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共同特点,并归纳出

等差数列定义.又如,通项公式的学习,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等差数列的定义出发,运

用数学思想方法,导出其通项公式.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融洽.

总之,在这节课中,教师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让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

活力!篇二:等差数列说课评课稿

《等差数列复习课》评课稿

(评卢长凤所讲等差数列一课)

评课人:黄文梅

高考班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一直是高考班课任教师探讨的重要方面,听了卢长风老师

的这节等差数列复习课,受益匪浅。卢老师的这节课在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注重了“以生为本”

的教学理念,做到了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一个发现者、

探索者,有效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是一节高效的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充分,教学目标准确。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考查等差数列的几率要比等比数列大的多,同时也只有把等差

数列的相关内容复习到位后,复习等比数列和两种数列的综合时才显得轻松,真可谓本节的

教学内容在整个数列的复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能力,制定了三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中项公式、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及

相关性质。2.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回忆复习,通过相关例题与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 3、情感与价值:通过体验高考试题的类型和难度,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立自信心。

二、教学方法合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合作探究式教学。

这节课运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所以应着重采用引导学生动手探究新知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即探究式教学。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留出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主要是要让学生动手参与计算,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等差数列这个中心,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楚。

教学过程先是学生快速浏览近几年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题型,再师生共同回忆相关知识,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这样不仅能节省时间,更能让同学们认识到哪些是重点,做到心中有数,帮他们找到复习的重点所在;然后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动向和对本节知识点的考查难易度,特选择了如下两个考点进行讲解,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进行考点突破和题型剖析。通过这几个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明确这一节的知识在高考时以什么形式呈现,且难度有多大,同时在每个例题讲完后让学生进行变式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节知识,而且教师在每讲完一个例题和学生每完成一个变式练习后及时对于方法进行小结,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归纳了方法,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以后的解答指明了很好的方向。

真题解决是从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中选取了一些相关的高考试题,让学生亲自演练,这样不仅是对本节课知识和方法的一个巩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高考试题也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么难,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后期的教学带来动力。

三、板书设计简洁规范,教学评价合理。

在板书设计上,本节课主要是用课件,对于几个基本公式进行了板书,另外个别例题板书了解答过程,主要是教会学生正确书写解答过程,从而达到规

在教学评价上,一是采用同学互评、自评;二是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大胆尝试,实施赏识教育;三是让学生演板练习,获得学生应用知识范解题。的信息,以便即时调控教学。

有人说:课堂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没有一堂尽善尽美的课。本节课我认为在学生练习的时间安排较少,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达不到预定的效果。另外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渗透教育体现不够。

总之,卢老师通过精心准备,为我们奉献了一节精彩的高考班示范研讨课,从这节课中我学到了如何让学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确保高考时最大限度的不丢分或者说少丢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总结、学会复习、学会进步。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个人看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篇三:教你如何写数学评课稿教你如何写数学评课稿

----“数学优质课评课活动”评课稿

年月日,举行了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本节课中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震撼着我;听了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过去的“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等新课导入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这节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老师的《》这节课中,教师依据本课的内容和要求,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

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巧妙地创设情境:课前,引导学生,从而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课中选择等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情景时,一定要关注教材资源,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实践提示我们,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诱惑或新奇的问题情境。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习潜能,是促成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的必要前提。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其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有助

《》一课,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

让学生。教师充分为学生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的过程中,体验。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融洽。

又如,也是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个学习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的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现,以“”的学具为载体,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有几种方法,再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摆一摆,最后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从而得方法。在引导搭配的表示方法时,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在纸上用数字、字母、文字等形式来表示,并用连线的方法连接起来。这些都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体验和感悟的。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经历了实物操作(摆一摆)到图形符号(即用数字、字母、文字等连一连)的过程,将数学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并且能充分地感悟:只要做到有顺序地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搭配找出来。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练”课堂练习是检查认知目标的主要手段,安排一个紧凑、短时、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练习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从而修改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练习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必要手段。

在这节课中,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练习,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练习的设计上,老师们都表现出以下几点:首先,练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设计以下练

习: ??这样的练习针对性强,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第二,练习设计具有趣味性。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老师都精心设计了具有趣味性、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如,等形式的练习。设计这样的游戏类练习,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作业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

第三,练习设计具有探索性、层次性。如,“”这一道练习题:,考查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数学进行有效学习的有力保证,也是课堂数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今天这节课中,老师都不吝啬对学生的评价。如,教师在提问时都尽量使用委婉而友好的语气,评价学生的语言都是多表扬、多鼓励,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如“”等等,这些积极的、激励性的正面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教学。此外,教师的表情、手势及姿势也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总之,在这节课中,老师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让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三、教学反思

1、等比数列是在等差数列之后介绍的,学生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了类比思想的使用,为学生创造好使用的条件,引导学生自己研究等比数列相关内容如定义、表示方法、通项公式.这样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本节最大亮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很好地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使学生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在进行教学总结时,我指导学生进行规律性知识(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与方法论知识(不完全归纳法、类比法)的归纳总结,通过“多面互动”,让学生自主建构,在动态中生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目的。

4.这节课让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还不够,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应当加强。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针对所任班级学生就业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数学比较枯燥,没有用处;同时又存在听不懂,近而厌学的情况,立足于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有兴趣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有用性。经过认真准备之后,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课堂,并在全班同学的积极配合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本课反思如下:

1. 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是经过前人筛选和整理的,但对于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学习内容重新设计,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究,使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自身的学习活动,把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组整合,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是构建主义的

教学观。本课的设计在这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在内容上是完全平等的,并且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因此在开课伊始,首先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并在下面的学习中通过类比,让学生自己试着说出等比数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推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一步步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学习,最终掌握所学内容,这样提升了学生数学思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本课的课前导入比较新颖。通过课件出示了一副图片,并问学生: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吗?它的横排和竖排各有几个格?共有多少格呢?关于国际象棋的发明还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你们知道吗?那你们想不想听啊?学生大声回答:“想”。接着播放小姑娘讲的故事,这样创设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起来了,并全神贯注的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3.在突破教学难点方面,首先设计了多样化的练习如:学生口答、板演、小组讨论、动

手操作等。其次在拓展应用时,问题的设计也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是先让学生进行对比:一张的厚度特别薄,猜想一下把它两端对齐折叠20次会有多厚呢?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亲手动手折一折。在折叠5次之后再次进行对比:对照折五次的厚度猜想折叠20次会有多厚呢?这样既能让学生动手实践,又能动脑思考,使学生在“实践——观察——猜想——求解”的探究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感受数学的有用性。最后在例题讲解完采用课件出示图例,很好的将《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模型联系起来,特别的形象直观,加深对以前的猜想及最后结论的理解,至此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4.对课堂教学的主体尽可能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给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师生交流合作中营造互动氛围,让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过程。通过课件上的笑脸及小饰品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折纸之后又通过解答课前导入的故事《棋盘上的麦粒》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宰相要求的虽然只是一粒小小的麦粒,但是经过不断的积累却达到了惊人的数目,其实我们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与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积累是分不开的??这样水到渠成的既学习了知识又进行了思想教育,使他们的学习态度、情感意志和个性品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不足之处也很多,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提高和改进:

1.学生课堂上虽然参与性和积极性都很高,但自主练习时间相对来说稍短。

2.在课后作业中设计如下的小故事:一天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郎玛峰与一张纸相遇了,珠穆郎玛峰嘲笑纸太渺小,纸不服气,说道:你别看我薄,只有0.01厘米,但我连续对折30次后,我的厚度就会远远超过你珠穆郎玛峰高度.”同学们你认为这张纸是在吹牛吗? 这样既承接了本课拓展应用的内容,又再次拓宽了知识面是否会更好呢?

3.课前虽然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己有所了解,并尽量从学情出发设计本课,但面对学生较差的计算能力还是我始料不及的。如在计算、各自等于多少,特别是计算0.2×2 时学生竟然不会用计算器,最后不得已只能调出电脑的计算器现场教学生如何操作,由于教师课前没有一点思想准备而耽误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4.在个人能力上,相对于比较好的板书设计教师语言的组织性、过渡性就显得不足;在课件制作上是用ppt中间插入flash制作的,虽然实用性也比较强,但跟其它教师全部用flash制作的相比,从水平上还是低人一筹。

如果以后再上本节课的话我会首先学习制作flash,力争在课件制作再上一个档次;其次等比数列的推导过程将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法,而不采用教师启发学生推导出公式的方式,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及知识的掌握情况要结合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力争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最后在课后习题的处理上会采用如上所述的“珠穆郎玛峰与一张纸”的故事,这样一方面是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认认真真准备一堂课,课后确实有很多感触,带着这些得与失力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不断的超越自我,相信以后的教学工作会做的更好。篇四: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高中人教a版必修5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2.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后面学习“等比数列及其前n项和”的基础

和前奏。学好了本节课的内容,既能加深对数列有关概念的理解,又能为后面学好等比数列

及数列求和提供方法。同时还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倒序相加法、数形结合、方程思

想),因此“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无论是在《数列》这一章中还是在高中数学中都有极为重

要的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高二年级学生已学习了数列及等差数列有关基础知识,并且在初中已了解特殊的数列求

和及小高斯的故事。

2.认知水平与能力: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

3. 学生特点:

平行班里有不少学生基础不差且思维较活跃,能带动其它学生积极学习,但处理抽象问

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3.会简单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体会倒序相加求和的思想方法;

2. 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情感态度:

结合具体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

习兴趣,并通过对等差数列求和历史的了解,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教学难点:

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倒序相加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解决策略: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数形结合、类比归

纳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思路,同时,借助多媒

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 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法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

学生的学法突出探究、发现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为六个教学环节:(如下图)

指导思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类比归纳总结出指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

公式的倒序相加法,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和熟记公式并活应用,同时在应用过程中体会方程的

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开门见山确定本节课中心任务:

对于数列{an}:a1,a2,a3,?,an,?我们称a1+a2+a3+?+a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

用sn表示,记 sn=a1+a2+a3+?+an,

如 s1 =a1, s7 =a1+a2+a3+……+a7

二、问题牵引,探究发现

问题1:(播放媒体资料情景引入)印度泰姬陵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

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见图),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你

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

即: s100=1+2+3+······+100=?

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就会算,闻名于世,那么小高斯是如何

快速地得出了答案的呢?请同学们思考高斯方法的特点,适合类型

和方法本质。

同学们讨论后发言总结:(高斯用的是偶数个相加时首尾配对,变不

同数的加法运算为相同数的乘法运算大大提高效率。)

特点:首项与末项的和: 1+100=101,

第2项与倒数第2项的和: 2+99 =101,

第3项与倒数第3项的和: 3+98 =101,

······

第50项与倒数第50项的和: 50+51=101,

于是所求的和是: 101×50=5050。

1+2+3+ ······ +100= 101×50 = 5050 探索与发现1:第1层到21层一共有多少颗圆宝石呢?

即计算s21=1+2+3+ ······ +21的值,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当项数为奇数时,首尾

配对出现了问题,通过动画演示引导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引出倒序相加法做铺

垫。

动画演示:假如再给你同样多的珠宝,在原图的基础上你能设计出一个什么样的图案呢?

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构成平行四

边形。平行四边形中的每行宝石的个数均为21 个,共21行。有什么启发?

1 +

2 +

3 + ?? +20 +21 21 + 20 + 19 + ?? + 2 +1 s21=1+2+3+…+21=(21+1)×21÷2=231 探索与发现2:第5层到12层一共有多少颗圆宝石?

(动画演示帮助学生体会出方法)

s8=5+6+7+8+9+10+11+12=8?(5?12)?68 2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项数为偶数的等差数列求和时倒序相加是否可行。从

而得出任意项数的等差数列求和都可用倒序相加法,确立倒序相加的思想和方法!

问题2:等差数列1,2,3,…,n, …的前n项和怎么求?

即:sn =1+2+3+??+n sn?1?2?3??(n?1)?n ?2?1sn?n?(n?1)?(n?2)?

?2sn?(1?n)?(1?n)?

n?(1?n)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倒序相加法的理解和运用,为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打基础。

问题3:对于一般的等差数列{an}首项为a1,公差为d,它的前n项和公式sn如何推导

呢? n(n?

1)sn?

2

即:sn =a1+a2+a3+??+an

sn?a1?a2??an (1) sn?an?an?1??a1 ( 2 )

?a1?an?a2?an?1?a3?an?2???an?a1 ∴(1)+(2)可得:2sn?n(a1?an) ∴sn?n(a1?an)(公式一) 2 公式变形:将an?a1?(n?1)d代入可得:sn?na1?n(n?1)d 2 sn?n(a1?an)n(n?1)?na1?d(公式二) 22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探究的基础上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很快就可以推导出一般等差

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从而完成本节课的中心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推导,同

时也复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基本性质。

三、公式的认识与理解:

1、两个公式的认识: sn?n(a1?an)(公式一) 2 sn?

【设计意图】 n(a1?an)n(n?1)?na1?d(公式二) 22

1、探究两个公式的区别与联系,明确若a1,d, n, an中已知三个量就可以求出sn 。

2、明确两个公式共涉及五个量a1,d, n, an 和sn,“知三”可“求二”。

探索与发现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有什么联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类比联想,拓展思维,增加兴趣,强化记忆。

四、公式应用、讲练结合

1、练一练:

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an}的sn :

(1) a1=5,an=95,n=10 解:s10?10?(5?95)?500 2 (2) a1=100,d=-2,n=50 解:s50?50?100?50?(50?1)?(?2)?2550 2 【设计意图】熟悉并强化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例题1:

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

>>.某市据此提出了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2001年起用10年时间,在全市中

小学建成不同标准的校园网. 据测算,2001年该市用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为500万

元.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计划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那么从2001年起

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多少? 解:设从2001年起第n年投入的

资金为an,根据题意,数列{an}是一个等差数列,其中 a1=500, d=50 那么,到2010年(n=10),投入的资金总额为s10?10?500?10?9?50?7250 2 答: 从2001年起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7250万元。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简单的数学建模思想方法。

等差数列基础习题精选附详细答案

等差数列基础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共26小题) 1.已知等差数列{a n}中,a3=9,a9=3,则公差d的值为() A.B.1C.D.﹣1 2.已知数列{a n}的通项公式是a n=2n+5,则此数列是() A.以7为首项,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B.以7为首项,公差为5的等差数列 C.以5为首项,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D.不是等差数列 3.在等差数列{a n}中,a1=13,a3=12,若a n=2,则n等于() A.23 B.24 C.25 D.26 4.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已知S3=6,a4=8,则公差d=() A.一1 B.2C.3D.一2 5.两个数1与5的等差中项是() A.1B.3C.2D. 6.一个首项为23,公差为整数的等差数列,如果前六项均为正数,第七项起为负数,则它的公差是()A.﹣2 B.﹣3 C.﹣4 D.﹣5 7.(2012?福建)等差数列{a n}中,a1+a5=10,a4=7,则数列{a n}的公差为() A.1B.2C.3D.4 8.数列的首项为3,为等差数列且,若,,则=() A.0B.8C.3D.11 9.已知两个等差数列5,8,11,…和3,7,11,…都有100项,则它们的公共项的个数为()A.25 B.24 C.20 D.19 10.设S n为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若满足a n=a n﹣1+2(n≥2),且S3=9,则a1=() A.5B.3C.﹣1 D.1 11.(2005?黑龙江)如果数列{a n}是等差数列,则() A.a1+a8>a4+a5B.a1+a8=a4+a5C.a1+a8<a4+a5D.a1a8=a4a5 12.(2004?福建)设S n是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若=() A.1B.﹣1 C.2D.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总结与联系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综合及其联系 课题设计背景: 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之一。而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两种基本数学模型,研究等差数列的通项、性质以及求和公式,并用类比的方法对等比数列进行研究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课题设计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前n项和公式;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前n项和公式;体验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进行研究的活动。

例题分析: 1、已知(), f x = 利用课本推导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公式的方法,求和: (5)(4)(3)...(5)f f f f f -+-+-+++的值 2、已知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n a }中,236,,a a a 组成等比数列的连续三项,求公比q 3、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和等比数列{}n b 的公比都是11441010,1,,,;d d a b a b a b ≠=== (1)求1a 和d 的值;(2)16b 是不是数列{}n a 中的项,为什么? (二)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之间的转化 结论: (1){}n a 成等差数列,则{}(0,1)n a c c c >≠成等比数列; (2)正项数列{}n a 成等比数列,则{}log (0,1)c n a c c >≠成等差数列。类比可结合上述结论将等比数列转化为等差数列,再还原成等比数列写出有关结论。 例题分析: 1、 已知数列)}({* N n a n ∈是一个以(0)q q >为公比,以11(0)a a >为首项的等比数列,求 12lg lg ...lg n a a a +++ 2、 若数列)}({* N n a n ∈是等差数列,则有数列*123......,()n n a a a a b n N n ++++= ∈ 也是等差数列;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若数列)}({* N n c n ∈是等比数列,且0>n c ,则 有数列*_________________,()n d n N =∈也是等比数列。 3、 设)}({* N n a n ∈是等差数列,12n a n b ?? = ? ?? ,已知123123211 ,,88 b b b b b b ++= =求数列)}({*N n a n ∈的通项公式。 (三)学法总结: (四)课后反思:

数列求和公开课教案(1)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设计 开课时间:2016/12/22 开课人:洪来春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基本掌握了等差、等比数列这两类最基本的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同时也掌握了与等差、等比数列相关的综合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本节课作为一节复习课,将会根据已知数列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求出数列的前n项和,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 二、教法设计: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讲究效率,加强变式训练、合作学习。采用以具体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讨论,注重分析、启发、反馈。先引出相应的知识点,然后剖析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例题中巩固相应方法,再从讨论、反馈中深化对问题和方法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完成知识的建构,更好地锻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如下方法: (1)诱导思维法: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2)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设计: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对数列求和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属于高考命题中常考的内容;另一个面,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在高考中逐年加大了它的份量。化归与转化思想是本课时的重点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就是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成熟悉问题的数学思想,即把数学中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类比等思维过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变换、转化,归结到某个或某些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上,最终解决原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转化的过程。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数列通项求数列的前n项,本节课重点复习分组求和与裂项法求和。 教学难点:解题过程中方法的正确选择。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根据通项公式选择求和的方法,并能运用分组求和与裂项法求数列的前n项。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 ②通过阶梯性练习和分层能力培养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等差数列(三年级)

第九讲:计算问题(二) ——等差数列1 一、训练目标 知识传递: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差数列。 能力强化: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思想方法:配对思想、对比思想。 二、知识与方法归纳 听过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吗?他8岁时,老师给他和班上的同学出了一道题:“1+2+3+4+5+……+100=?”小高斯很快报出了得数:5050,这个答案完全正确。老师和同学都很惊讶他的速度!小高斯用什么办法算得这么快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高斯所采用的方法——配对求和。 三、经典例题 例1.计算:1+2+3++4+5+6+7+8+9+10 1+4+7+10+13+16+19+22+25+28+31+34解: 例2.计算:1+3+5+7+9+11+13+15+17 1+2+3+4+ …+99+100解:

例3.计算: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解: 体验训练1 计算:101+102+103+ …+129+130 解:101+102+103+ …+129+130 = = = = 例4.计算:1000-1-2-3-4- …-19-20 解: 体验训练2 计算:500-11-13-15-17-19-21-23-25-27-29 解:

例5.计算:10-9+8-7+6-5+4-3+2-1 解: 例6.计算:100-99+98-97+96-95+ …+4-3+2-1 解: 四、内化训练 1.计算: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 解: 2.计算:3+7+11+15+19+23+27+31+35+39+43+47 解:

高三数学公开课教案,等差数列的证明与判定

等差数列及其前n 项和(二) 什邡中学数学组 廖美 重点:等差数列的判定与证明. 难点:①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证明或者判定等差数列; ②证明或者判定过程中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化简. 教学目标:教会学生掌握简单的等差数列的证明与判定方法. 相关知识点: 1.证明等差数列的方法 ①定义法:d n d a a n d a a n n n n )(2()1(11≥=-≥=--+或为常数) ②等差中项法: )2(2)1(21112≥=+≥=+-+++n a a a n a a a n n n n n n 或 2.判定等差数列的方法 ①定义法:d n d a a n d a a n n n n )(2()1(11≥=-≥=--+或为常数) ②等差中项法: )2(2)1(21112≥=+≥=+-+++n a a a n a a a n n n n n n 或 ③通项公式法:是常数)b a b an a n ,(+= ④前n 项和公式法:是常数)b a bn an S n ,(2+= 例1.在数列{}n a 中,),2.(12,53*11N n n a a a n n ∈≥-==-,数列{}n b 满足1 1-=n n a b )(*N n ∈ (1) 求证:数列{}n b 是等差数列; (2) 求数列{}n a 中的最大项和最小项,并说明理由.

训练1.(01天津,2)设n S 是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且2 n S n =,则{}n a 是( ) A.等比数列,但不是等差数列 B.等差数列,但不是等比数列 C.等差数列,而且也是等比数列 D.既非等比数列又非等差数列 训练2.数列{}n a 中,),2(112.1,2*1 121N n n a a a a a n n n ∈≥+===-+, 则其通项公式为=n a _________. 训练3.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31=a ,点),(1+n n S S 在直线11+++= n x n n y ()*N n ∈上. (1)求证:数列? ???? ?n S n 是等差数列; (2)求n S .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公开课教案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公开课教案教学时间:2009年12月25日上午第四节 授课班级:08商外 授课地点:职三(3) 授课教师:郭玲 一、教学任务及职业背景分析: 商务外语班学生多数数学基础较差,对数学学习也不够重视。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载体,特别是本专业学生多数准备出国,更应该加强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外激烈竞争的环境。所以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不能再让教学脱离学生的内心感受。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所考虑的不是简单告诉学生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而是通过分组分享法,创造一些数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发现,去分享,去体验成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团队精神,也提高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等差数列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它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根据通项公式解决 a n 、a 1 、d、n中的已知三个求另一个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理解和对通项公式的熟悉与应用 四、教学难点:对等差数列概念中“等差”特点的理解及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 五、教学方法:分组分享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雅思、托福考试常识】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要求申请留学人员应具备雅思、托福成绩。如果达不到,就需要在国外就读价格昂贵的语言学校。雅思、托福考试词汇量一般在8000个单词左右。 (1)雅思要求:考试科目为阅读、听力、口语、写作4科,每科满分为9分,成绩一般要求平均分5分以上,费用为1450元。(2)托福要求:考试科目也为是阅读、听力、口语、写作4科,每科满分30分,总分为120,成绩一般要求总分达80分以上,费用为1370元。 (一)复习回顾:数列的定义 引例:(1)莺生原来只会500个单词,她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5个单词,那么从今天起她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 500,515,530,545,560,575,…… (2)靓靓目前会1000个单词,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每周忘掉20个单词,那么从今天起她的单词量逐周依次递减为:1000 ,980,960,940,920 ,900,…… 【说明】:通过两个具体的数列,复习数列的定义,为后面学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建立基础。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这一类有特点的数列: 1000,980,960,940,920 ,900 ……① 500, 515 ,530,545,560,575 ……② 问题1:观察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请同学们思考后作答。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后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 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列。 【说明】:通过例题(1)和(2)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 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每相邻两项的 差相等——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 问题2:请同学们分别用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描述等差数列的定义: 文字语言:一般的,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 差,用字母d表示。 数学语言:a 2 – a 1 = a 3 - a 2 = a 4 - a 3 = ··· = d 即:a n - a n-1 = d (n∈N+且n≥2) 或a n= a n-1 +d (n∈N+且n≥2) 问题3:分组比赛抢答,观察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如果是求出公差d (1)25,20,15,10,5……√d=-5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

一.课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 二.教学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的公式,并能利用这些知识 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 三.教学重点: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判断,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的公式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 2.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 3.等差中项和等比中项的概念. (二)主要方法: 1.涉及等差(比)数列的基本概念的问题,常用基本量1,()a d q 来处理; 2.使用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时,必须弄清公比q 是否可能等于1还是必不等于1,如果不能确定则需要讨论; 3.若奇数个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中间三项为,,a d a a d -+;若偶数个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中间两项为,a d a d -+,其余各项再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进行对称设元.若干个数个成等比数列且积为定值时,设元方法与等差数列类似. 4.在求解数列问题时要注意运用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和整体消元思想,设而不求. (三)例题分析: 例1.(1)设数列{}n a 是递增等差数列,前三项的和为12,前三项的积为48,则它的首项为 2 . (2)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0d ≠,且139,,a a a 成等比数列,则1392410a a a a a a ++++=1316 . 例2.有四个数,其中前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后三个数成等比数列,且第一个数与第四个数的和是16,第二个数与第三个书的和是12,求这四个数. 解:设这四个数为:2 (),,,a d a d a a d a +-+,则2 ()16212a d a d a a d ?+-+=???+=? 解得:48a d =??=?或96a d =??=-?,所以所求的四个数为:4,4,12,36-;或15,9,3,1. 例3.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n a ,若前2n 项之和等于它前2n 项中的偶数项之和的11倍,第3项与第4项之和为第2项与第4项之积的11倍,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解:当1q =时,得11211na na =不成立,∴1q ≠, ∴221122331111 (1)11(1)1111n n a q a q q q q a q a q a q a q ?--=?--??+=?? 由①得110 q =,代入②得110a =, ∴21()10 n n a -=. 说明:用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时,一定要注意讨论公比是否为1. 例4.已知等差数列110,116,122,, ① ②

等差数列前n项和优质课教案 doc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 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引导式。 (四)教具: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设置情景 1建筑工地上一堆圆木,从上到下每层的数目分别为1,2,3,……,10 . 问共有多少根圆木?如何用简便的方法 三探究发现 变式: 问题1若把问题变成求:1+2+3+4+‥‥ +99=?可以用哪些方法求出来呢? 方法1:原式=(1+2+3+4+‥‥ +99+100)-100

方法2:原式=(1+2+3+4+‥ ‥ +98)+99 方法3:原式=0+1+2+3+4+‥ ‥ +98+99 方法4:原式=(1+2+3+4+‥ +49+51+52+‥ 99)+50 方法5:原式=(1+2+3+4+‥ ‥ +98+99+99+98+‥ +2+1)÷ 2 方法6 令 S=1+2+3+4+‥ ‥ +99 又 S=99+98+97+‥ +2+1 故 2S=(1+99)+(2+98)+‥ ‥ +(98+2)+(99+1) 从而 S =(100×99)÷ 2 = 4950 问题2:1+2+3+4+‥ ‥ +(n-1)+n=? 在上面6种方法中,哪个能较好地推广应用于这个式子的求和? 令 Sn =1+2+3+4+‥ ‥ +n , 则 Sn =n+(n-1)+‥ ‥ +2+1 从而有 2Sn =(n+1) + (n+1) + (n+1) +‥ ‥ +(n+1) =(n+1)n 上述求解过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所求的和可以用首项、末项及项数来表示; (2)等差数列中任意的第k 项与倒数第k 项的和都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 问题 3:现在把问题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 设数列 {an }为等差数列,它的首项为a1 , 公差为d , 试求 Sn =a1 +a2 + a3 +‥ ‥ + an-1 +an (I) a n =a 1+(n-1)d 代入公式(1)得 Sn=na 1+ 2 ) 1(-n n d(II) 所以 S n = 2 )1(+n n 12321n n n n S a a a a a a --=++++++12321 n n n n S a a a a a a --=++++++12()n n S n a a ?=+1() 2 n n n a a S +?=

一题多解专题六: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

一题多解专题六: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最值问题 求等差数列前n 项和n S 最值的两种方法 (1)函数法:利用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函数表达式bn an S n +=2,通过配方或借助图象求 二次函数最值的方法求解. (2)邻项变号法: ①0,01<>d a 时,满足?? ?≤≥+0 1n n a a 的项数m 使得n S 取得最大值为m S ; ②当0,01>a a ,故n=7 时,n S 最大. 方法二:由113S S =可得d a d a 55113311+=+,把131=a 代入得2-=d ,故 n n n n n S n 14)1(132+-=--=,根据二次函数性质,当n=7时,n S 最大. 方法三:根据131=a ,113S S =,知这个数列的公差不等于零.由于113S S =说明这个数 列的和先是单调递增的然后又单调递减.根据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的前n 项 和是关于n 的二次函数,以及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当113S S =时,只有 72 11 3=+=n 时,n S 取得最大值. 针对性练习: 1.已知在等差数列}{n a 中,311=a ,n S 是它的前n 项的和,2210S S =. ①求n S ; ②这个数列前多少项的和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解析:①∵102110a a a S ++= ,222122a a a S ++= ,又2210S S =, ∴0221211=++a a a ,则031212211=+=+d a a a ,又311=a ,2-=∴d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十大例题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十大例题 例1、已知等差数列{}n a 满足:37a =,5726a a +=,{}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 (Ⅰ)求n a 及n S ; (Ⅱ)令b n = 2 1 1 n a -(n ∈N *),求数列{}n b 的前n 项和n T . 【解析】(Ⅰ)设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 ,因为37a =,5726a a +=,所以有 11 27 21026a d a d +=?? +=?,解得13,2a d ==, 所以321)=2n+1n a n =+-(;n S =n(n-1) 3n+22 ?=2n +2n 。 (Ⅱ)由(Ⅰ)知2n+1n a =,所以b n = 2 1 1n a -=21=2n+1)1-(114n(n+1)?=111(-)4n n+1 ?, 所以n T = 111111(1-+++-)4223n n+1?- =11(1-)=4n+1?n 4(n+1) , 即数列{}n b 的前n 项和n T = n 4(n+1) 。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的应用、裂项法求数列的和,熟练数列的基础知识是解答好本类题目的关键。 例2、 设n S 为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n S kn n =+,* n N ∈,其中k 是常数. (I ) 求1a 及n a ; (II )若对于任意的* m N ∈,m a ,2m a ,4m a 成等比数列,求k 的值. 解(Ⅰ)当1,111+===k S a n , 12)]1()1([,2221+-=-+--+=-=≥-k kn n n k n kn S S a n n n n (*) 经验,,1=n (*)式成立, 12+-=∴k kn a n (Ⅱ)m m m a a a 42,, 成等比数列,m m m a a a 42 2.=∴, 即)18)(12()14(2 +-+-=+-k km k km k km ,整理得:0)1(=-k mk ,

等差数列复习课教案(公开课)

等差数列复习课 宜良县职业高级中学 董家金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及相关性质. 2.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回忆复习,通过相关例题与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 3.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相关性质的理解。 难点:等差数列相关性质的应用。 (三)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复习本课时的主要知识点,再通过例题、习题加深学生的应用意识,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 教学过程 Ⅰ知识回顾 1、等差数列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等差数列{}n a 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d n a a n )1(1-+=。 注意: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整理后为)(1d a nd a n -+=,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 3、等差中项 如果a,A,b 成等差数列,那么A 叫着a 与b 的等差中项。 即:2 b a A +=,或 b a A +=2。 4、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n a 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2)(1n n a a n S +==d n n na 2)1(1-+。 注意: 1) 该公式整理后为n d a n d s n )2 (212-+= ,是关于n 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 2)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推导过程中利用了“倒序相加求和法”。 3) 数列n a 与 前n 项和n s 的关系???-=-1 1S S S a n n n )1()2(=≥n n 5、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

62等差数列典型例题及详细解答

1.等差数列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__d __表示.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等差数列{a n }的首项为a 1,公差为d ,那么它的通项公式是a n =a 1+(n -1)d . 3.等差中项 如果A =a +b 2,那么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 4.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 (1)通项公式的推广:a n =a m +(n -m )d (n ,m ∈N *). (2)若{a n }为等差数列,且k +l =m +n (k ,l ,m ,n ∈N *),则a k +a l =a m +a n . (3)若{a n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 ,则{a 2n }也是等差数列,公差为2d . (4)若{a n },{b n }是等差数列,则{pa n +qb n }也是等差数列. (5)若{a n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 ,则a k ,a k +m ,a k +2m ,…(k ,m ∈N *)是公差为md 的等差数列. 5.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其前n 项和S n =n (a 1+a n )2或S n =na 1+n (n -1)2d . 6.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与函数的关系 S n =d 2 n 2+????a 1-d 2n . 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S n =An 2+Bn (A 、B 为常数). 7.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最值 在等差数列{a n }中,a 1>0,d <0,则S n 存在最__大__值;若a 1<0,d >0,则S n 存在最__小__值.

《等差数列》市级公开课教案及说明

《等差数列一》教案及设计说明 课题:等差数列(一)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詹远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等差数列的函数特征;能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相应的一些问题。 2?能力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特殊入手,研究对象的性质,再逐步扩大到一般”这一研究过程,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阶梯性的强化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索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教学难点:(1 )对等差数列中“等差”两字的把握; (2 )对等差数列函数特征的理解; (3)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那么什么叫数列?什么是数列a n的通项公 式) 从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看成是定义域为N*(或它的子集1,2,|||, n )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 的依次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数列的通项公式a n f n是该函数的解析式。 2.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 ①德国数学家高斯八岁时计算1+2+3+?…+100=?时,所用到的数列:1 , 2, 3, 4, ... , 100 ②姚明刚进NBA —周里每天训练发球的个数依次是:6000, 6500, 7000 , 7500, 8000, 8500, 9000 ③匡威运动鞋(女)的尺码(鞋底长,单位是cm): 22- 23 23丄24 24- 25 25- ,26 2 ' 2' ' 2' ' 2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数列①、②、③有什么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1),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于数列(2),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于数列(3),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发现这些数列有一个共同特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我们把有这一特 点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 (一)等差数列的定义 1、(完善黑体字形成)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 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上面三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公差依次是_______________ , ______ , ______ 。

等差数列中的最值问题

等差数列及其前n 项和(2) ——等差数列中的最值问题 数学组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的形式和应用。 2、掌握常见题型的解法及常用思想方法。 3、掌握等差数列求最值问题的多种不同方法,并能对最值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求最值问题的常用解法。 难点:通过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最值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理解何种形式会有最大值,何种形式会有最小值。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回顾等差数列的常用公式: (1)通项公式()11n a a n d =+- (2)前n 项和公式()112 n n n S na d -=+=()12n n a a + (3)等差中项概念1 2()A a b =+ (4)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 定义法:1n n a a +-=常数(*n N ∈)?{}n a 为等差数列; 中项公式法:122n n n a a a ++=+(*n N ∈)?{}n a 为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法:n a kn b =+(*n N ∈)?{}n a 为等差数列; 前n 项求和法:2n S pn qn =+(*n N ∈)?{}n a 为等差数列 (复习时主要以口述为主,必要的公式进行板书,主要让学生进行回顾,强调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的形式,即通项公式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前n 项和公式是关于n 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为后面课程的讲述埋好伏笔。) 2、教授新课: 复习用书《高考总复习学案与测评》第87页,题型四:等差数列中的最值问题 例4、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201=a ,前n 项和为n S ,且1510S S =,求当n 取何值时,n S 有最大值,并求出它的最大值。 分析:要求n 为何值时,n S 有最大值,可从n S 的形式入手思考,n S 是关于n 的二次函数,可以从函数的角度求出n S 的最大值。 解:(方法一)因为201=a ,且1510S S =可得

专题10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三年高考(2015-2017)数学(文)真题汇编

1.【2017浙江,6】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前n 项和为S n ,则“d >0”是“S 4 + S 6>2S 5”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C 【考点】 等差数列、充分必要性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通过公式的套入与简单运算,可知 4652S S S d +-=, 结合充分必要性的判断,若q p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若q p ?, 则 p 是q 的必要条件,该题“0>d ”?“02564>-+S S S ”,故为充要条件. 2.【2015高考新课标1,文7】已知{}n a 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n S 为{}n a 的前n 项和,若 844S S =,则10a =( ) (A ) 172 (B )19 2 (C )10 (D )12 【答案】B 【解析】∵公差1d =,844S S =,∴11118874(443)2 2 a a +??=+??,解得1a =1 2 , ∴101119 9922 a a d =+= += ,故选B. 【考点定位】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公式 【名师点睛】解等差数列问题关键在于熟记等差数列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利用方程思想和公式列出关于首项与公差的方程,解出首项与公差,利用等差数列性质可以简化计算. 3.【2014高考重庆文第2题】在等差数列{}n a 中,1 352,10a a a =+=,则7a =( ) .5A .8B .10C .14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设等差数列{}n a的公差为d,由题设知,12610 a d +=,所以,1 102 1 6 a d - ==所以,716268 a a d =+=+=.故选B. 考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本题属于基础题,利用下标和相等的两项的和相等更能快速作答. 4.【2014天津,文5】设 {} n a是首项为 1 a,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n S为其前n项和,若, , , 4 2 1 S S S成等比数列,则 1 a=() A.2 B.-2 C. 2 1 D . 1 2 - 【答案】D 考点:等比数列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本题属于基础题,利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表示出, , , 4 2 1 S S S然后依据, , , 4 2 1 S S S成等比数列,列出方程求出首项.这类问题考查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大多利用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通过列方程或方程组就可以解出. 5.【2014辽宁文9】设等差数列{}n a的公差为d,若数列1{2}n a a为递减数列,则()A.0 dC.10 a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已知得,111 22 n n a a a a- <,即 1 11 2 1 2 n n a a a a- <,1n1 (a) 21 n a a- -<,又n1 a n a d - -=,故121 a d<,从而10 a d<,选C. 【考点定位】1、等差数列的定义;2、数列的单调性.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性质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写出等差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开课教案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体会方程、函数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发展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等学科核心素养; (4)感受数学文化,品味数学魅力. 二.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一)公式探究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学家常用小石子在沙滩上摆成各种形状来研究各种有形数。比如:三角形数:1,3,6,10,...... 1 3 6 10 ...... 问题1:三角形数的第100个数是?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展示成果 问题2:三角形数的第n个数是?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展示不同方法,在比较争论中感悟倒序相加的优势 追问1:为什么要对和式配对? 追问2:为什么要倒序相加? 追问3:能再举出一个可以用倒序相加法求和的数列吗? 追问4:所有等差数列都可以用倒序相加法求和吗?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相互补充 小结:我们借助“倒序相加”这一手段,将和式转化为n个相同数求和的问题,实现了化多为少的目的,而最终这一目的可以达到的根本原因是:等差数列自身的性质。

(二)公式应用 问题3:在等差数列{}n a 中, (1)1503,101a a ==,求50S ; (2)113,2 a d ==,求10.S 由(2)推导公式:1(1)2n n n d S na -=+ . 问题4: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1315,,222 n n d a S ===-,求1a 及n . (三)感悟提升 问题5:回顾刚刚的探究过程,我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展开讨论,总结收获 1. 数学知识: (1)1()2n n a a S += (2)1(1)2 n n n d S na -=+ 2. 数学方法:倒序相加(除了可以对等差数列求和还可以对哪些数列求和?) 3. 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方程思想,函数思想 4. 数学文化:北宋时期的沈括提出了隙积术,南宋时期的杨辉发明了垛积术; 《九章算术》、《张丘建算经》等我国经典数学著作中都研究过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复习小结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四中高二数学学案(十一)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编写人:朱强基 考纲要求 1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 项和的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难点归纳 1数列的有关概念 数列: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的一列数。 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 项a n 与n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能够用一个解析式来表示,则这个解析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2数列的表示法 列举法:如a 1,a 2,a 3,…,a n ,… 图象法:用孤立的点(n ,a n )来表示 解析法:即用通项公式来表示 递推法:一个数列的各项可由它的前m 项的值以及与它相邻的m 项之间的关系来表示 3数列的分类 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有界数列与无界数列 常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 4a n 与S n 的关系 S n =a 1+a 2+a 3+…+a n ;a n =S 1(n =1时),a n =S n -S n -1(n ≥2时)。 前n 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a n }前n 项的和为2111()(1)()2222 n n a a n n n d d S na d n a n +-= =+=+-。

Ⅰ.设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其奇数项之和为奇S 、偶数项之和为 偶S ,那么,当项数为偶数2n 时, 1, +=n n a a S S nd S S = -偶 奇奇偶;当项数为奇数2n +1时,11,n S n S S a S n ++-==奇奇偶 偶 Ⅱ.在等差数列{n a }中,有关S n 的最值问题:(1)当1a >0,d<0时,满足???≤≥+00 1 m m a a 的项数m 使得m s 取最大值. (2) 当1a <0,d>0时,满足???≥≤+0 1m m a a 的项数m 使得m s 取最小值。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 用。 Ⅲ.121(21),{}2 n n n s a d s n a n n -=-是以为首项,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a n }前n 项的和为S n =na 1,(q =1时);S n =q q a a q q a n n --=--11)1(11,(q ≠1时)。 (1)正数等比数列各项的(同底)对数值,依次组成等差数列.即{ }为等比数列且 (i=1,2……,n,……) { }( 且 )为等差数列;若定义 = ,则{ }亦 为等差数列. (2)取一个不等于1的正数为底数,则以等差数列各项为指数的方幂依次组成等比数列.即设a>0且a≠1,则{ } 为等差数列 { }为等比数列. (3){ }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 { }是非零常数列.

等差数列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必修五)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教材)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第二节——等差数列,两课时内容,本节是第一课时。研究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的推导,借助生活中丰富的典型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等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和体验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且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本节是第二章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等比数列奠定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高考中也是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等差数列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它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 (2)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3)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中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通项公式,会应用等差中项公式,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它们;(4)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2)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 (3)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2)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变化形态,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中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②如何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其主导思想是以探究式教学思想为主导,由教师提出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研究和领悟得出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即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的目的。 教学手段:多媒体计算机和传统黑板相结合。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