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参考答案

实验报告参考答案
实验报告参考答案

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SAS语言入门实验室机房四

所属课程名称统计软件

实验类型综合型

实验日期2013年3月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1):计算标准正态分布在x=-3,-2,-1,0,1,2,3时的分布函数F(x)和密度函数f(x)的值;通过该实验请描述SAS编程的流程,此外另举两个常用分布与分布函数有关的5个函数,制表给出。

1

(1)

Data ex1_1;

Input x@@;

fa=CDF('norm',X);

fb=pdf('norm',x);

Datalines;

-3 -2 -1 0 1 2 3

;

Run;

proc print;

run;

(2)

data ex1_2; input x @@;

fx1=CDF('exponential',x); fx2=CDF('logistic',x); fc=PDF('norm',x); fd=PMF('norm',x); fe=LOGPDF('norm',x); ff=LOGPMF('norm',x); datalines ; -3 -2 -1 0 1 2 3 ; run ;

proc print data =ex1_2; run ;

实验(2):设随机变量T ~t(n),计算t 分布的分位数)(n t p ,其中n=1,5,10,20;p=0.1,0.9,0.95和0.975;通过该实验简述分位数函数与分布函数之间的关系,并在SAS 中举例验证说明。 2. (1)

data exp2_1; input p@@; t1=tinv(p,1); t5=tinv(p,5); t10=tinv(p,10); t20=tinv(p,20); datalines ;

0.1 0.9 0.95 0.975 ; run ;

proc print data =exp2_1; run ;

(2)以正态分布为例

data exp2_2;

input x y;

a=probit(x);

b=Probnorm(y);

datalines;

0.975 1.95996

;

run;

proc print data=exp2_2;

run;

可见,分布函数与分位数函数是反函数关系

实验(3):当日期值date=’14JUL2007’d时,试问这一天是星期几?此外如何该日期不采用输出格式,输出结果为多少?列举日期的四种格式以及SAS中如何实现?

3.

(1)

data exp3_1;

x='14JUL2007'd;

y=weekday('14JUL2007'd);

put y=;

put x=;

format x yymmdd.6;

run;

proc print;

run;

(2)

data exp3_2;

x='14JUL2007'd;

y=weekday('14JUL2007'd);

put y=;

put x=;

run;

proc print;

run;

(3)

日期格式SAS

10/21/50 MMDDYY8.

10/21/1950 MMDDYY10. 21OCT50 DATE7.

21OCT1950 DATA9. October 21, 1950 WORDDATE.

实验(4):SAS数据步给定一些变量赋值如下:

code=’VLC’; size=’M’; v1=2; v2=3; v3=7; v4=.;

请验证下列SAS语句的输出结果。

a.(v1+v2-v3)/3

b. v3-v2/v1

c. v1*v2-v3

d. v2*v3/v1

e. v1**2+v2**2

f. code=’VLC’

g. code=’VLC’|size=’M’ h. code=’VLC’ & size=’M’

i. code=’VLC’ & v4^=. j. (v3=.)+(v2=3)

k. v1+v2+v3 ^= 12 i. code=’VLC’ | (size=’M’ & v1=3) m. 3

通过该实验给出SAS中逻辑值与数值之间的变换规则。

4.

data exp4_1;

code='vlc';

size='m';

v1=2;

v2=3;

v3=7;

v4=.;

a=(v1+v2-v3)/3;

b=v3-v2/v1;

c=v1*v2-v3;

d=v2*v3/v1;

e=v1**2+v2**2;

f=(code='vlc');

g=(code='vlc' & size='m');

k=(v1+v2+v3^=12);

j=(v3=.)+(v2=3);

m=(3

put a= b= c= d= e= f= g= k= j= m=;

run;

proc print;

run;

3. 数值与逻辑值的转换规则

逻辑判断语句输出的值只有0,1两种。当去掉比较运算符及逻辑运算符时,仅仅只为数值运算,此时输出的是数值计算结果。当数值运算式中添上比较与逻辑运算符,便能变成逻辑语句,输出逻辑运算值。

实验(5):给定某航空月度乘客数据集air,请计算每月乘客数较上月增加的百分比;计算逐月乘客数较去年同期增加的百分比。通过该实验掌握SAS如何计算同比和环比,并给出一阶差分和滞后一阶两个概念的区别。此外,请将air数据集放入自己的逻辑库中。

5.

libname data 'd:\dataset\dst';

data shiyan5;

set data.air_2;

pct1=dif(air)/lag(air);

pct2=dif12(air)/lag12(air);

run;

proc print data=shiyan5;

id date;

var air pct1 pct2;

run;

一阶差分是当前期与前一期的值之差,滞后一阶是前一期的值。【小结】

附件:

实验报告说明

1.实验项目名称: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

2.实验类型:一般需说明是验证型实验还是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或其他实验。

3.实验目的与要求:目的要明确,要抓住重点。

4.实验原理:简要说明本实验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

5.实验环境:实验用的软硬件环境(配置)。

6.实验方案设计(思路、步骤和方法等):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概括整个实验过程。

对于验证型实验,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何仲操作方法进行实验,并写明需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对于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还应该画出流程图、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

7.实验过程(实验中涉及的记录、数据、分析):写明具体上述实验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实验过程中的记录、数据和相应的分析。

8.结论(结果):即根据实验过程中所见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做出结论。

9.小结:对本次实验的心得体会、思考和建议。

10.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指导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报告内容,用简练语言给出本次实验报告的评价和价值。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及答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 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目的(1) 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2) 验证欧姆定律。 (3) 学会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进一步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 U 实验方法原理根据欧姆定律,R =,如测得U 和I 则可计算出R。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待测电阻有两只, I 一个阻值相对较大,一个较小,因此测量时必须采用安培表内接和外接两个方式,以减小测量误差。 实验装置待测电阻两只,0~5mA 电流表1 只,0-5V 电压表1 只,0~50mA 电流表1 只,0~10V 电压表一只,滑线变阻器1 只,DF1730SB3A 稳压源1 台。 实验步骤本实验为简单设计性实验,实验线路、数据记录表格和具体实验步骤应由学生自行设计。必要时,可提示学生参照第2 章中的第2.4 一节的有关内容。分压电路是必须要使用的,并作具体提示。 (1) 根据相应的电路图对电阻进行测量,记录U 值和I 值。对每一个电阻测量3 次。 (2) 计算各次测量结果。如多次测量值相差不大,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3) 如果同一电阻多次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测量。 数据处理 (1) 由?U =U max ×1.5% ,得到?U 1 = 0.15V,?U2 = 0.075V ; (2) 由?I = I max ×1.5% ,得到?I 1 = 0.075mA,?I 2 = 0.75mA; (3) 再由u= R ( ?U )2 + ( ?I ) 2 ,求得u= 9 ×101?, u= 1?; R 3V 3I R1 R2 (4) 结果表示R1 = (2.92 ± 0.09) ×10光栅衍射实验目的 (1) 了解分光计的原理和构造。 (2) 学会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R 2 = (44 ±1)? (3) 观测汞灯在可见光范围内几条光谱线的波长实验方法原理

拉普拉斯变换实验报告答案

评分:《信号与系统》 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拉普拉斯变换 实验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日期:

拉普拉斯变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拉普拉斯变换及其逆变换的符号方法; 2、了解由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决定时域特性,并绘制出图形; 3、了解由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决定时域特性,并绘制出图形。 二、实验设备:多媒体计算机,matlab软件。 三、实验内容: 1.例题4-8 求下示函数的逆变换 F(s)=10(s+2)(s+5)/s(s+1)(s+3) 该题中,所编程序为: clear all, close all, clc; %清除所有变量并清除屏幕内容 syms s; %定义系统s f = ilaplace(10*(s+2)*(s+5)/s/(s+1)/(s+3)) %进行拉式变换 实验结果: f = 100/3 - (10*exp(-3*t))/3 - 20*exp(-t) 2.例题4-9 求下示函数的逆变换 F(s)=(s^3+5s^2+9s+7)/(s+1)(s+2) 该题中,所编程序为: clear all, close all, clc; %清除所有变量并清除屏幕内容 b = [1,5,9,7]; %函数分子的系数 a1 = [1,1]; %函数分母第一个因式的系数 a2 = [1,2]; %函数分母第二个因式的系数 a = conv(a1,a2); %令a的值使a1,a2收敛 [r,p,k] = residue(b,a) %是函数部分分式展开 运行结果为: r = -1 2

p = -2 -1 k = 1 2 3.例题4-10 求下示函数的逆变换 F(s)=(s^2+3)/(s^2+2s+5)(s+2) 该题中,所编程序为: clear all, close all, clc; %清除所有变量并清除屏幕内容 b = [1,0,3]; %函数分子的系数 a1 = [1,2,5]; %函数分母第一个因式的系数 a2 = [1,2]; %函数分母第二个因式的系数 a = conv(a1,a2); %令a的值使a1,a2收敛 [r,p,k] = residue(b,a) %是函数部分分式展开 运行结果为: r = -0.2000 + 0.4000i -0.2000 - 0.4000i 1.4000 p = -1.0000 + 2.0000i -1.0000 - 2.0000i -2.0000 k = [] 4.例题4-12 求下示函数的逆变换 F(s)=(s-2)/s(s+1) ^3 该题中,所编程序为: clear all, close all, clc; %清除所有变量并清除屏幕内容

形位公差检测实验报告

目 录 实验一 零件形状误差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1—1直线度测量与检验 实验1—2平面度测量与检验 实验1—3圆度测量与检验 实验1—4圆柱度测量与检验 实验二 零件位置误差的测量 实验2—1 平行度测量与检验 实验2—2 垂直度测量与检验 实验2—3 同轴度测量与检验 实验2—4圆柱跳动测量与检验 实验2—4—1圆柱径向跳动测量与检验 实验2—4—2圆柱全跳动测量与检验 实验2—5端面跳动测量与检验 实验2—5—1端面圆跳动测量与检验 实验2—5—1端面全跳动测量与检验 实验2—6 对称度测量与检验 实验三 齿轮形位误差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3—1齿圈径向跳动测量与检验 实验3—2齿轮齿向误差测量与检验

实验一 零件形状误差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1—1直线度测量与检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测量与检验加深理解直线度误差与公差的定义; 2、熟练掌握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及数据处理方法和技能; 3、掌握判断零件直线度误差是否合格的方法和技能。 二、实验内容 用百分表测量直线度误差。 三、测量工具及零件 平板、支承座、百分表(架)、测量块(图纸一)。 四、实验步骤 1、将测量块2组装在支承块3上,并用调整座4支承在平板上,再将测量块两端点调整到与平板等高(百分表示值为零),图1-1-1所示。 图1-1-1 用百分表测量直线度误差 2、在被测素线的全长范围内取8点测量(两端点为0和7点,示值为零),将测量数据填入表1-1-1中。 表1-1-1: 单位:μm 测点序号 0 1 2 3 4 5 67计算值 图纸值 合格否 两端点连线法 最小条件法 3、按图1-1-1示例将测量数据绘成坐标图线,分别用两端点连线法和最小条件法计算测量块直线度误差。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答案讲解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计102 学号109074057 姓名王徽军 组号一组D 指导教师毛绪纹 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二○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实验总体说明 (3) 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构成 (3) 实验三路由信息协议RIP (8) 实验四传输控制协议TCP (10) 实验五邮件协议SMTP、POP3、IMAP (12) 实验六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14)

实验总体说明 1.实验总体目标 配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TCP/IP协议)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环境 计算机网络协议仿真实验室: 实验环境: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通用版)一套 硬件设备:服务器,中心控制设备,组控设备,PC机若干台 操作系统:Windows 2003服务器版 3.实验总体要求 ●按照各项实验内容做实验,记录各种数据包信息,包括操作、观察、记录、分析, 通过操作和观察获得直观印象,从获得的数据中分析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 ●每项实验均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可参照实验的具体要求,但总体上应包 括以下内容:实验准备情况,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算法描述,程序段,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思考问题的解答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不需要写入实验报告中。 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构成 实验时间: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 实验角色:_____________ 同组者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一:领略真实的MAC帧 q....U 00000010: 85 48 D2 78 62 13 47 24 58 25 00 00 00 00 00 00 .H襵b.G$X%...... 0000002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 0000003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 练习二:理解MAC地址的作用 ●记录实验结果 表1-3实验结果 本机MAC地址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是否收到,为什么 主机B 8C89A5-7570BB 8C89A5-757113 8C89A5-7570C1 是,主机A与主机B接在同一共享模块 主机D 8C89A5-771A47 8C89A5-757113 8C89A5-7570C1 是,主机C与主机D接在同一共享模块 主机E 8C89A5-757110 无无否,与主机A、C都不在同一共享模块 主机 F 8C89A5-7715F8 无无否,与主机A、C都不在同一共享模块 练习三:编辑并发送MAC广播帧 ●结合练习三的实验结果,简述FFFFFF-FFFFFF作为目的MAC地址的作用。 答:该地址为广播地址,作用是完成一对多的通信方式,即一个数据帧可发送给同一网段内的所有节点。 练习四:编辑并发送LLC帧 ●实验结果 帧类型发送序号N(S)接受序号N(R) LLC 001F 0 ●简述“类型和长度”字段的两种含义 答:一是如果字段的值小于1518,它就是长度字段,用于定义下面数据字段的长度;二是如果字段的值大于1536,用于定义一个封装在帧中的PDU分组的类型。 思考问题: 1.为什么IEEE802标准将数据链路层分割为MAC子层和LLC子层? 答:出于厂商们在商业上的激烈竞争,IEEE的802委员会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最佳的局域网标准,而是被迫制定了几个不同标准,如802.4令牌总线网、802.5令牌环网等。为了使数据链路层能更好地适应多种局域网标准,802委员会就将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即逻辑链路控制

10-11-2实验报告(答案)

. 《C程序设计》 实验报告 学期: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教师姓名: 教研室:

实验1 熟悉C语言程序的运行环境,掌握数据描述 1.1 实验目的 1.了解在开发环境中如何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一个C语言程序。 2.通过运行简单的C语言程序,初步了解C语言程序的结构特点。 3.掌握C语言数据类型的概念,学会使用C语言的相关运算符构成表达式。 1.2 实验预习 1.熟悉Visual C++的启动和退出及Visual C++中的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命令。 2.了解下列命令及函数:include、main、printf、scanf。 3.熟悉Visual C++环境下每个菜单项的功能及相关命令对应的操作。 4.各种数据类型变量的定义形式及取值范围;熟悉下列标识符的含义。 int、short (int)、long (int)、unsigned (int)、float、double、char、void 5.各类运算符的优先级和结合规则。 6.常量与变量的区别和联系。 运行环境: 1.双击桌面Visual C++快捷方式进入Visual C++,或通过执行“开始——>程序——>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6.0——>Microsoft Visual C++6.0”或执行文件"C:\Program Files\Microsoft Visual Studio\COMMON\MSDev98\Bin\MSDEV.EXE"。 2.单击“文件”菜单的“新建”命令。 3.在打开的“新建”对话框中选择“文件”标签。 4.选择C++ Source File,在目录输入栏选择文件保存位置,然后在文件输入栏中输入文件名,扩展名为.c (例如first.c) ,单击确定按钮。如图所示: 5.在源窗口中输入源程序,如图所示。

实验报告9答案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实验九:函数与数组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学期:2010-2011学年上学期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数组作为参数的函数编写与调用方法 2、掌握数组作为参数的特殊性 3、掌握字符串作为参数的函数编写与调用方法 二、知识要点 1、地址传递的概念及使用 2、数组元素和数组名作为函数参数的特点与区别 3、字符串作为参数的特点:‘\0’字符的使用 三、实验预习(要求做实验前完成) 1、数组作为函数参数时,其特殊性是 2、定义作为参数的函数时,通常需要提供长度作为参数;而定义 作为参数的函数时,通常不需要提供长度参数 3、写出满足如下要求函数的函数首部: ①函数名为fmax,求一个实型数组的最大元素值: ②函数名为scount,求一个字符串中大写字母的个数: ③函数名为delf,删除一个字符串的第一个字符: 四、实验内容 1、编写一个函数,其功能是将字符串中的大写字母改为小写字母,其他字 符不变。 2、编写一个函数,求出给定的二维数组中每一行最大的元素,并显示出来。 3、在主函数中输入N个人的某门课程的成绩,分别用函数求:①平均分、最 高分和最低分;②分别统计90~100分的人数、80~89分的人数、70~ 79分的人数、60~69分的人数及59分以下的人数。结果在主函数中输出。 五、实验结果(要求写出运行界面及输出的运行结果) 六、实验小结

1.#include #include void change(char a[]) {int i; for(i=0;i='A'&&a[i]<='Z') a[i]+=32; } void main() {char c[30],k; printf("请输入一个包含大写字母的字符串:\n"); gets(c); change(c); puts(c); } 2.#include void max(int b[3][3]) {int i,j,max[3]; for(i=0;i<3;i++) max[i]=b[i][0]; for(i=0;i<3;i++) for(j=0;j<3;j++) if(b[i][j]>max[i]) max[i]=b[i][j]; for(i=0;i<3;i++) printf("第%d行最大值为:%d\n",i+1,max[i]); printf("\n"); } void main() {int i,j,a[3][3]; printf("输入3行3列的数组:"); for(i=0;i<3;i++) for(j=0;j<3;j++) scanf("%d",&a[i][j]); printf("数组元素为:\n"); for(i=0;i<3;i++) {for(j=0;j<3;j++) printf("%d ",a[i][j]); printf("\n"); } max(a); } 3. #include

(完整版)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 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目的(1) 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2) 验证欧姆定律。 (3) 学会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进一步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 实验方法原理根据欧姆定律, I R = U ,如测得U 和I 则可计算出R。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待测电阻有两只, 一个阻值相对较大,一个较小,因此测量时必须采用安培表内接和外接两个方式,以减小测量误差。 实验装置待测电阻两只,0~5mA 电流表1 只,0-5V 电压表1 只,0~50mA 电流表1 只,0~10V 电压表一 只,滑线变阻器1 只,DF1730SB3A 稳压源1 台。 实验步骤本实验为简单设计性实验,实验线路、数据记录表格和具体实验步骤应由学生自行设计。必要时,可提示学 生参照第2 章中的第2.4 一节的有关内容。分压电路是必须要使用的,并作具体提示。 (1) 根据相应的电路图对电阻进行测量,记录U 值和I 值。对每一个电阻测量3 次。 (2) 计算各次测量结果。如多次测量值相差不大,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3) 如果同一电阻多次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测量。 数据处理 测量次数1 2 3 U1 /V 5.4 6.9 8.5 I1 /mA 2.00 2.60 3.20 R1 / Ω 2700 2654 2656

测量次数1 2 3 U2 /V 2.08 2.22 2.50 I2 /mA 38.0 42.0 47.0 R2 / Ω 54.7 52.9 53.2 (1) 由. % max ΔU =U ×1 5 ,得到U 0.15V , 1 Δ = U 0 075V Δ 2 = . ; (2) 由. % max ΔI = I ×1 5 ,得到I 0.075mA, 1 Δ = I 0 75mA Δ 2 = . ; (3) 再由2 2 3 3 ( ) ( ) I I V u R U R Δ Δ = + ,求得9 10 Ω 1Ω 2 1 1 = × = R R u , u ; (4) 结果表示= (2.92 ± 0.09)×10 Ω, = (44 ±1)Ω 2 3 1 R R 光栅衍射 实验目的 (1) 了解分光计的原理和构造。 (2) 学会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3) 观测汞灯在可见光范围内几条光谱线的波长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实验报告单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实验报告单 班级 姓名 机械与汽车工程系

目录 1. 实验报告单(一)——用外径千分尺测量轴径 2. 实验报告单(二)——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孔径 3. 实验报告单(三)——用合像水平仪测量导轨直线度误差 4. 实验报告单(四)——用千分表测量平行度、垂直度误差 5. 实验报告单(五)——用千分表测量圆跳动误差 6.实验报告单(六)——用螺纹千分尺或三针法测量外螺纹单一中径 7. 实验报告单(七)——使用三坐标测量机综合测量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实验报告单(一) ——用外径千分尺测量轴径 1.项目任务 (1)了解外径千分尺的结构组成; (2)熟悉外径千分尺的测量原理,掌握使用外径千分尺测量轴径测量方法及其评定; 2. 项目计划 (1)测量孔径常用的测量仪器及应用场合; (2)外径千分尺的测量原理,使用外径千分尺测量轴径的测量方法及合格性判定; (3)填写实验报告单,解答项目思考题; (4)项目评价; (5)分析测量结果,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总结。 3. 项目准备 (1)测量轴径常用的测量仪器 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卧式测长仪等。游标卡尺是一种中等精度的量具,只能用于中等精度。 (2)外径千分尺简介 外径千分尺常简称为千分尺,它是比游标卡尺更精密的长度测量仪器,可以测量工件的各种外形尺寸,如长度、厚度、外径以及凸肩厚板厚或壁厚等。精度: 0.01mm。 (3)实验步骤

4. 项目实施 用外径千分尺测量轴径实验(公差按8级精度、偏差代号h进行查表填上) 被测零件 名称公称尺寸极限偏差验收极限 es ei 上验收极限下验收极限 圆度公差0.006mm 安全裕度A 计量器具名称分度值示值范围测量范围 仪器 不确定度 测量 不确定度 测 量 示 意 图 测量数据实际偏差e a 测量位置Ⅰ—ⅠⅡ—ⅡⅢ—Ⅲ 测量方向A—A′ B—B′ 圆度误差合格性判定 5. 项目问题思考 (1)如何对外径千分尺调零? (2)测力装置有什么作用? (3)外径千分尺如何保养? 6. 项目评价与总结(自评) 项目评价表 考核项目权重评分 项目计划决策20% 项目实施检查25% 项目评估讨论15% 职业素养40% 总结: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答案

篇一:材料力学实验报告答案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评分标准拉伸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分) 1. 测定低碳钢的强度指标(σs、σb)和塑性指标(δ、ψ)。 2. 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σb。 3. 观察拉伸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绘制拉伸曲线(p-δl曲线)。 4. 比较低碳钢与铸铁的力学特性。 二、实验设备(1分) 机器型号名称电子万能试验机 测量尺寸的量具名称游标卡尺精度 0.02 mm 三、实验数据(2分) 四、实验结果处理(4分) ?s??b? psa0pba0 =300mpa 左右=420mpa 左右 =20~30%左右=60~75%左右 ?? l1?l0 ?100% l0a0?a1 ?100% a0 ?= 五、回答下列问题(2分,每题0.5分) 1、画出(两种材料)试件破坏后的简图。略 2、画出拉伸曲线图。 3、试比较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的力学性质。 低碳钢在拉伸时有明显的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局部变形阶段,而铸铁没有明显的这四个阶段。 4、材料和直径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其延伸率是否相同?为什么?相同 延伸率是衡量材料塑性的指标,与构件的尺寸无关。压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分) 1. 测定压缩时铸铁的强度极限σb。 2. 观察铸铁在压缩时的变形和破坏现象,并分析原因。 二、实验设备(1分) 机器型号名称电子万能试验机(0.5分) 测量尺寸的量具名称游标卡尺精度 0.02 mm (0.5分) 三、实验数据(1分)四、实验结果处理(2分) ?b? pb =740mpaa0 左右 五、回答下列思考题(3分) 1.画出(两种材料)实验前后的试件形状。略 2. 绘出两种材料的压缩曲线。略 3. 为什么在压缩实验时要加球形承垫?

实验报告答案

实验2:MIPS指令系统和MIPS体系结构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熟悉指令级模拟器 (2)熟悉掌握MIPSsim模拟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3)熟悉MIPS指令系统及其特点,加深对MIPS指令操作语义的理解 (4)熟悉MIPS体系结构 二. 实验内容和步骤 首先要阅读MIPSsim模拟器的使用方法,然后了解MIPSsim的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1)、启动MIPSsim(用鼠标双击MIPSsim.exe)。 (2)、选择“配置”->“流水方式”选项,使模拟器工作在非流水方式。 (3)、参照使用说明,熟悉MIPSsim模拟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可以先载入一个样例程序(在本模拟器所在的文件夹下的“样例程序”文件夹中),然后分别以单步执行一条指令、执行多条指令、连续执行、设置断点等的方式运行程序,观察程序的执行情况,观察CPU中寄存器和存储器的内容的变化。 (4)、选择“文件”->“载入程序”选项,加载样例程序 alltest.asm,然后查看“代码”窗口,查看程序所在的位置(起始地址为0x00000000)。 (5)、查看“寄存器”窗口PC寄存器的值:[PC]=0x00000000。 (6)、执行load和store指令,步骤如下: 1)单步执行一条指令(F7)。 2)下一条指令地址为0x00000004,是一条有 (有,无)符号载入字节 (字节,半字,字)指令。 3)单步执行一条指令(F7)。 4)查看R1的值,[R1]= 0xFFFFFFFFFFFFFF80 。 5)下一条指令地址为0x00000008,是一条有 (有,无)符号载入字 (字节,半字,字)指令。 6)单步执行1条指令。 7)查看R1的值,[R1]=0x0000000000000080 。 8)下一条指令地址为0x0000000C ,是一条无 (有,无)符号载入字节 (字节,半字,字)指令。 9)单步执行1条指令。 10)查看R1的值,[R1]= 0x0000000000000080 。 11)单步执行1条指令。 12)下一条指令地址为0x00000014 ,是一条保存字 (字节,半字,字)指令。 13)单步执行一条指令。

公差实训心得体会

公差实训心得体会 篇一:公差检测实验心得体会6 通过这次的实训,才真正了解到,一次测量实训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将要做的工作做好。只有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有我么团结起来,什么困难都不再是困难了。另外这次实训也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深化了友谊,将原本的一些“陌生人”联系的更紧密了。当然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疙疙瘩瘩的事情,闹得大家都不愉快,各有各的方法和见解,但是我们能够及时地进行交流和沟通,错误的一方也不那么的固执,对的一方也不那么的显摆,忘记了昨天的不愉快,迎接新的朝阳。当然也相信学校让我们实训的另一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每个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怎样熟练的使用各种仪器,并且能够单独的完成一项工作,达到相应的锻炼效果后进行轮换,以达到共同进行的目的,而不是单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在这一点上我们本组是做的很认真的,每个组员都分别进行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组数据,对实验数据都是在现场进行计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没有对上一步的检核,绝不进行下一步的测量,做到步步有检核,因为这样做不但

可以防止人为误差的出现,更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避免测量的不准确还要进行重测。即使重测,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我们深知搞机械这一行,需要的就是细心、耐心、毅力和做事严谨的态度。所以我们一直在克服以前的缺点,一步一个脚印的想前迈进。 其实这次的实训中,通过老师的辅导和自己的思考,我对实验数据处理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总结。例如,在测量 N面上V轴孔的直径的实验中,我们小组刚开始时测量的数据全部是负数(数据依次为-,-,-,-,-,-),但通过我们的思考和老师的指导我们认识到了我们的错误,孔的使用工程只会让孔的直接变大,所以我小组认真审核完实验过程后又重新做本实验,在准确的读数后得出了合理的实验数据。再例如,在N面平面度误差测量实验中,我们小组采集的第一组数据出现了很大的差值,我们小组马上停手进行讨论并询问老师,因为差值超出了误差范围,所以我们应该是在调基准的环节出现了错误,发现错误后我们迅速重新调整了基准再次测量,这次取得的数据比较上次的合理很多并且在误差范围内。在我们去完9个点的数据后(数据依次为0,-6,-2;-41,-44,-48;-3,+2,-3),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 发现N面是一个中间凹陷的平面。之后我们又测量了这

实验报告03答案

实验报告03答案 实验报告03答案 篇一: 实验报告03答案 实验报告03: 数据的输入与输出 一、实验目的 1.掌握Print方法的使用,尤其是各种输出格式的设置。 2.掌握InputBox函数的使用。 3.掌握MsgBox函数和MsgBox语句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 1.Print函数 25+32=57 (1)语句Print 25+32=; 25 + 32的输出结果 是。 (2)以下程序段的输出结果是。 a = Sqr: b = Sqr: = a b Print 2.InputBox函数: 3.MsgBox函数 要弹出如右图所示的对话框,其语句为:MsgBox 用户名或密 码错误 或者 x = MsgBox

三、思考题 1.在窗体上画一个命令按钮,然后编写如下事件过程:Private sub mand1_lik A = InputBox B = InputBox Print B+A End sub 程序运行后,单击命令按钮,先后在两个输入对话框中分别输入456 和12 3,则输出结果是 D 。 (A)579 (B)123 (C)456 (D)123456 2.以下语句的结果为 Shanghai 。 s$ = Beijing: s$ = Shanghai Print s$ 3.设A= 1234567,则表达式 Val(Mid(A,4, 2)+ Right(A, 4))+3的值为。 学号: 班级: 姓名: 4.执行以下程序段后,变量C$的值为 a$ = Visual Basi Programming : b$ = Quik $ = b$ UCase Right

互换性实验报告

篇一:互换性测量实验报告 公差实训实习任务书 一、实训实习的任务和具体要求: 1、掌握孔、轴尺寸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基本知识及有关国家标准的基本内容。 2、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国家标准、基本方法和合理应用。 3、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常用计量器具和量仪的使用方法。 4、掌握一般几何量的测量方法,学会分析测量误差、处理测量数据、编写检测报告。 二、实训实习前期的课程名称 《现代工程制图》 三、实训实习内容 孔、轴尺寸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测量、齿轮的各个参数的测量等。 目录 实验任务书?????????????????..1 游标量具的使用及零件的测绘????????...3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7圆度误差的测量????????????????10 准直仪测量直线度??????????..13 立式光学计测量塞规?????????.?15 垂直度误差的测量???????????????..17 用电动轮廓仪测量表面粗糙度??????.18 标准样块比较法测量表面粗糙度??????..19 螺距的测量????????????????20 螺纹中径的测量????????????21 螺纹牙型半角的测量??????????.22 万能角尺的使用?????????????23 测量齿轮的模数???????????????24 齿轮齿厚的测量?????????????????26 齿轮公法线的测量???????????..27 齿轮径向综合跳动的测量?????????.28 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30 实验一游标量具的使用及零件的测绘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游标量具的读数原理; 2、熟练掌握各种游标量具的使用方法; 3、运用游标量具对零件进行测量,并绘制零件图。 二、实验原理 1、游标的读数原理 将两根直尺相互重叠,其中一根固定不动,另一根沿着它相对滑动。固定不动的直尺称为主尺,沿主尺滑动的直尺称为游标尺。 设a为主尺每格的宽度,b为游标尺每格的宽度。i为游标刻度值,n为游标的刻线格数。当主尺(n-1)格的长度正好等于游标n格的长度时,游标尺每格的宽度b为b=(n-1)*a/n 游标的分度值i为主尺每格的宽度与游标尺每格的宽度只差 即 i=a-b=a/n n=a/i b=a-i 当主尺(2n-1)格的长度正好等于游标n格的长度时,游标尺每格的宽度为 b=(2n-1)*a/n 游标的分度值i为主尺 r格的宽度与游标尺1格的宽度之差即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

U 2 I 2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 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目的 (1) 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2) 验证欧姆定律。 (3) 学会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进一步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 实验方法原理 根据欧姆定律, R = U ,如测得 U 和 I 则可计算出 R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待测电阻有两只, 一个阻值相对较大,一个较小,因此测量时必须采用安培表内接和外接两个方式,以减小测量误差。 实验装置 待测电阻两只,0~5mA 电流表 1 只,0-5V 电压表 1 只,0~50mA 电流表 1 只,0~10V 电压表一 只,滑线变阻器 1 只,DF1730SB3A 稳压源 1 台。 实验步骤 本实验为简单设计性实验,实验线路、数据记录表格和具体实验步骤应由学生自行设计。必要时,可提示学 生参照第 2 章中的第 2.4 一节的有关内容。分压电路是必须要使用的,并作具体提示。 (1) 根据相应的电路图对电阻进行测量,记录 U 值和 I 值。对每一个电阻测量 3 次。 (2) 计算各次测量结果。如多次测量值相差不大,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3) 如果同一电阻多次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测量。 数据处理 (1) 由 U = U max ? 1.5% ,得到 U 1 = 0.15V , U 2 = 0.075V ; (2) 由 I = I max ? 1.5% ,得到 I 1 = 0.075mA , I 2 = 0.75mA ; (3) 再由 u R = R ( 3V ) + ( 3I ) ,求得 u R 1 = 9 ? 101 &, u R 2 = 1& ; (4) 结果表示 R 1 = (2.92 ± 0.09) ?10 3 &, R 2 = (44 ± 1)& 光栅衍射 实验目的 (1) 了解分光计的原理和构造。 (2) 学会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3) 观测汞灯在可见光范围内几条光谱线的波长 实验方法原理

尺寸测量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报告尺寸测量 目录 实验一基本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1—1长度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1—2外圆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1—3内圆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二配合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2—1 轴与孔配合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2—2滚动轴承配合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三普通螺纹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3—1 用螺纹样板测量螺距 实验3—2 外螺纹中径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3—3 用螺纹环规和塞规检验内、外螺纹 实验四键与花键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4—1单键配合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4—2 花键配合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五齿轮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5—1 齿轮齿厚偏差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5—2 齿轮公法线长度偏差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一基本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1—1长度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游标卡尺的作用、结构组成、测量范围及测量精度; 2、掌握游标卡尺测量长(宽)度的方法和技能; 3、掌握判断尺寸是否合格的方法和技能。 4、加深尺寸误差与公差定义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 1、观察游标卡尺,了解其结构组成、测量范围及测量精度; 2、零件长(宽)度的测量; 3、判断实测尺寸是否合格。 三、测量工具——游标卡尺 1.游标卡尺的组成 游标卡尺主要用于测量零件的长(宽)度、内(外)圆直径,孔深、键宽和槽深等。其结构组成如图1-1-1所示。 图1-1-1 卡尺的结构主要由尺身 1 、深度尺2、游标3、外测量爪4、内测量爪5、紧固螺钉6等几部分组成。 2、游标卡尺的测量范围 游标卡尺的测量范围有0-125、0-150、0-200、0-300、0-500、0-1000、0-1500、0-2000m几种; 3、游标卡尺的读数值 游标卡尺的读数值有0.01、0.02、0.05三种。实际使用时常选用0.02。 4、游标卡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1)了解作用,注意范围;

数控技术实验报告(答案版)

数控技术实验报告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井冈山大学机械系 2010年03月

注意事项 数控操作实验是数控技术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际动手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每个学生做到: 一、每次实验前要认真预习,并在实验报告上填写好实验目的和所用 实验设备; 二、实验前,每人必须配合实验指导老师在实验室记录本上做好相关 记录; 三、实验中要遵守实验规则,爱护实验设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 真记录实验数据; 四、在实验结束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认真仔细清点整理实验仪器和实 验设备,经实验指导教师检查后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五、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填写好 实验报告,并上交授课教师批阅。

实验一数控车床的认识 实验日期 2010 年 04 月 10 日 同组成员指导教师(签字)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数控车削加工工件坐标的设定方法; 2.掌握数控车床操作面板上常用按键的功能; 3.掌握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设备(规格、型号) 1.CAK3675V数控车床; 2.CAK3275V数控车床; 3.Fanuc 0i-mate TC数控系统。 三、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 1. 熟悉Fanuc 0i前置刀架数控车床的操作面板,依次解释、、、、、 、、、、、、、、、、、、、、、、、、、、、、等的功能。 依次的功能为: 按键功能按键功能 显示坐标位置。显示程序屏幕。 显示偏置/设置屏幕。取消键,用于删除最 后一个进入输入缓 存区的字符或符号。

输入键,用于输入工件偏移 值、刀具补偿值(纯数值), 如。 显示用户宏程序/图 形轨迹显示 替换键。插入键,输入指令 字、程序段,如。删除键。复位键,用于使CNC 复位或取消报警等。自动运行远程执行 编辑手动 MDI手动脉冲 单节手动脉冲 单节忽略 主轴正转、停止、反 转控制按钮 选择性停止循环启动 机械锁定循环停止

实验报告尺寸测量..

目录 实验一基本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1—1长度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1—2外圆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1—3内圆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二配合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2— 1 轴与孔配合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2—2滚动轴承配合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三普通螺纹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3—1 用螺纹样板测量螺距 实验3—2 外螺纹中径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3— 3 用螺纹环规和塞规检验内、外螺纹实验四键与花键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4—1单键配合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4—2 花键配合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五齿轮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5— 1 齿轮齿厚偏差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5— 2 齿轮公法线长度偏差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一基本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实验1— 1长度尺寸的测量与检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游标卡尺的作用、结构组成、测量范围及测量精度; 2、掌握游标卡尺测量长(宽)度的方法和技能; 3、掌握判断尺寸是否合格的方法和技能。 4、加深尺寸误差与公差定义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 1、观察游标卡尺,了解其结构组成、测量范围及测量精度; 2、零件长(宽)度的测量; 3、判断实测尺寸是否合格。 三、测量工具——游标卡尺 1.游标卡尺的组成游标卡尺主要用于测量零件的长(宽)度、内(外)圆直径,孔深、键宽和槽深等。其结构组成如图1-1-1 所示。 图1-1-1 卡尺的结构主要由尺身 1 、深度尺2、游标3、外测量爪4、内测量爪5、紧固螺钉6等几部分组成。 2、游标卡尺的测量范围 游标卡尺的测量范围有0-125、0-150、0-200、0-300、0-500、0-1000、0-1500、0-2000m几种; 3、游标卡尺的读数值 游标卡尺的读数值有0.01 、0.02 、0.05 三种。实际使用时常选用0.02 。 4、游标卡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1)了解作用,注意范围; 2)位置正确,用力恰当; 3)看清刻度,正确读数; 4)使用完毕,注意保养。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力学实验报告 标准答案 长安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目录 一、拉伸实验 (2) 二、压缩实验 (4)

三、拉压弹性模量E测定实验 (6) 四、低碳钢剪切弹性模量G测定实验 (8) 五、扭转破坏实验 (10) 六、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 (12) 七、弯扭组合变形时的主应力测定实验 (15) 八、压杆稳定实验 (18) 一、拉伸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问题讨论: 1、为何在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 件延伸率是否相同? 答:拉伸实验中延伸率的大小与材料有关,同时与试件的标距长度有关.试件局部变形较大的断口部分,在不同长度的标距中所占比例也不同.因此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这样其有关性质才具可比性. 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通常情况下延伸率是不同的(横截面面积与长度存在某种特殊比例关系除外). 2、分析比较两种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及断口特征. 答:试件在拉伸时铸铁延伸率小表现为脆性,低碳钢延伸率大表现为塑性;低碳钢具有屈服现象,铸铁无.低碳钢断口为直径缩小的杯锥状,且有450的剪切唇,

断口组织为暗灰色纤维状组织。铸铁断口为横断面,为闪光的结晶状组织。. 二、压缩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问题讨论: 1、分析铸铁试件压缩破坏的原因. 答:铸铁试件压缩破坏,其断口与轴线成45°~50°夹角,在断口位置剪应力已达到其抵抗的最大极限值,抗剪先于抗压达到极限,因而发生斜面剪切破坏。 2、低碳钢与铸铁在压缩时力学性质有何不同? 结构工程中怎样合理使用这 两类不同性质的材料? 答:低碳钢为塑性材料,抗压屈服极限与抗拉屈服极限相近,此时试件不会发生断裂,随荷载增加发生塑性形变;铸铁为脆性材料,抗压强度远大于抗拉强度,无屈服现象。压缩试验时,铸铁因达到剪切极限而被剪切破坏。 通过试验可以发现低碳钢材料塑性好,其抗剪能力弱于抗拉;抗拉与抗压相近。铸铁材料塑性差,其抗拉远小于抗压强度,抗剪优于抗拉低于抗压。 故在工程结构中塑性材料应用范围广,脆性材料最好处于受压状态,比如车床机座。 三、拉压弹性模量E测定试验报告 问题讨论: 1、试件的尺寸和形状对测定弹性模量有无影响?为什么? 答: 弹性模量是材料的固有性质,与试件的尺寸和形状无关。 2、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与一次加载到最终值所求出的弹性模量是 否相同?为什么必须用逐级加载的方法测弹性模量? 答: 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与一次加载到最终值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不相同,采用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可降低误差,同时可以验证材料此时是否处于弹性状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四、低碳钢剪切弹性模量G测定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问题讨论: 1、试验过程中,有时候在加砝码时,百分表指针不动,这是为什么?应采取什么 措施? 答:检查百分表是否接触测臂或超出百分表测量上限,应调整百分表位置。

机械加工误差统计分析实验报告

机械加工误差统计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机械加工过程中工件的尺寸分布状态和变化规律,学习、掌握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机械加工过程中存在系统性和随机性误差的综合影响,造成工件的加工尺寸不断变化。统计分析方法就是以生产现场对一定数量的工件测量所得的结果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处理,评定其加工情况,进而研究误差的性质及影响因素。 机械加工中采用的统计分析有两种方法:即分布图法和点图法。 1、分布图法 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证明,在调整好的机床上连续加工一批工件,如果没有系统性误差存在,只在随机性误差因素的作用下,加工工件的尺寸将服从正态分布,(见图4-1),它的方程为: ( )()2 2σ?Χ?Χ? Χ= 式中:X--工件的尺寸; Χ--工件的平均尺寸; σ--均方根偏差(标准差)。 根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原理: 工件的尺寸可近似的认为分布在X ±3σ的范围内,那么该工序的工艺能力系数: 6C δσ Ρ= 式中:δ—图纸上规定的工件的公差值。 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加工情况所做实验分布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则说明工艺过程是稳定的。若出现明显差异,说明工艺过程不稳定,工艺系统中存在系统误差因素。因此,根据分布曲线可以很方便的推测、判断工序的加工情况。 2、点图法 在生产实践中常用点图法来观察尺寸变化趋势,控制加工过程。在调整好的机床上连续加工一批工件,依次进行分组,计算小组平均值 X 和极差R ,以加工组序或时间为横坐标,则平均值Χ为纵坐标,做出X 图;极差R 为纵坐标,作出R 图(见图 4-2)

Χ能够反映变值系统性误差的变化规律,R 图则反映随机性误差的大小。 对于稳定工艺过程,若样组数为m ,则点图的中心线及上、下控制线按表4-1 各式计算: 上表4-2式中:A 、D 1、D 2--系数,可根据工件分组情况查表得出;若点子超出R 图控制线,则说明随机误差过大,工艺系统出现了异常情况,都应对机床重新调整或停机检查。 对于不稳定工艺过程,由于系统存在变值系统误差因素的影响,被加工工件尺寸将按一定规律变化,其控制图就不能按上述办法来做了,具体做法可以参考教材。 三、实验所用设备、仪器、试件 机床:M1020A 无心外圆磨床 量具:千分尺一把 试件:(8~20)mm 的轴 四、 实验方法与步骤 五、本实验的试件在M1020A 无心外圆磨床上加工。磨床调整好以后,连续磨削100个轴, 按加工顺序排列,然后用千分尺进行测量,然后数据处理。 表-2 m 2 3 4 5 6 7 8 9 10 c 1.128 1.693 2.059 2.326 2.534 2.704 2.847 2.970 3.078 d 0.8528 0.8884 0.87980.86410.84800.83300.8200 0.808 0.797 A 1.8806 1.0231 0.72850.57680.48330.41930.3726 0.3367 0.3082D 1 3.2681 2.5742 2.2819 2.1145 2.0039 1.9242 1.8641 1.8162 1.7768D 2 0 0 0 0 0 0.0758 0.1359 0.1838 0.22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