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阳明良知说

合集下载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篇一: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心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与行为要统一起来。

以下是王阳明心学的四句话,如果我们能够用心领悟并贯彻于生活中,将会带来好运与成功。

第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这句话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将理论转化为行动,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抛开空谈和理论,勇于行动,将所学所知运用到实践中去。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第二句话是“心即是理”,这句话表达了王阳明心学中“心即是理”的核心思想。

心是人的本性,也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桥梁。

我们应该通过内心的思考和觉察,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行动。

只有通过内心的自我觉察和修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第三句话是“致良知”,这句话强调了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良知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声音,是区分善恶、真假的标准。

我们应该积极培养良知,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修炼,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只有通过正直和善良的行为,我们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最后一句话是“知行合一”,这句话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

我们应该将所学所知运用到实践中去,将理论转化为行动。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从而不断成长和进步。

知行合一的人可以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抓住机遇并取得成功。

总之,王阳明心学的这四句话,如果我们能够用心领悟并贯彻于生活中,将会引导我们走上一条成功的道路。

通过行动、自我觉察、培养良知和知行合一,我们将能够获得好运和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篇二: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流派,它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行为实践的统一。

在王阳明的著作中,有几句话被广泛传颂,如果能够用心领悟并贯彻于生活中,将会带来好运与幸福。

论王阳明“良知”说的三重意蕴

论王阳明“良知”说的三重意蕴

论王阳明“良知”说的三重意蕴
陈辉
【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作为阳明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 “良知”一词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含义:1.天理义,仁者以万物为一体;2.无着义,强调心体无滞的节制性;3.知是知非,良知同时还是一个独立的判断系统,意念一起,当下即知道是非对错.这三点是一体之三面,相互联系且不可割裂.
【总页数】6页(P104-109)
【作者】陈辉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哲学系,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8.2
【相关文献】
1.在现象学意义上如何理解“良知”?--对耿宁之王阳明良知三义说的方法论反思
2.试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哲理意蕴及积极意义
3.良知说的两种不同视角--关于海德格尔与王阳明良知说的比较
4.天理的重建——从王阳明“由知转悟”的致思方式看良知的形上意蕴
5.朱熹的“良知”说及其与王阳明“良知”说的异同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四句话的解读与含义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四句话的解读与含义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四句话的解读与含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他对人与世界、认识与行动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为你概述这四句话的含义,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四句话“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而不行,虽知亦无用。

”“行而不知,虽行亦无益。

”“知行合一,方能致良知。

”各句解读1.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解读:这一句话强调了“知”和“行”的相互关系。

“知”是行动的起点,而“行”则是知识的体现和实现。

只有通过行动,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和品质。

意义:实践的重要性:单纯的知识不等于智慧,真正的理解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深化。

循环过程:知识和行动之间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行动可以促进对知识的更深理解。

2. 知而不行,虽知亦无用。

解读:此句指出了仅有知识而不付诸实践的无效性。

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行动,那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意义:责任感:拥有知识的人应当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通过行动去影响世界。

行动的必要性: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不应停留于理论阶段。

3. 行而不知,虽行亦无益。

解读:这一句话提醒人们,仅仅践行而不懂得其背后的道理同样是无效的。

行动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知识基础上。

意义:方向感:在行动中,理解和知识提供了方向,避免盲目的努力。

智慧的统一:强调智慧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真实效果。

4. 知行合一,方能致良知。

解读:最后一句表明了知行合一的最终目的——达到“良知”。

“良知”是内心的道德判断能力,只有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这种能力。

意义:道德自觉:良知作为内心的道德标准,要求个体在行动中始终保持对善恶的清晰认识。

理想人格:知行合一的实现,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

综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结合。

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的修养与教育,也为社会治理与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通过对这四句话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并不是单纯地强调知识或行动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是提倡二者的结合。

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致良知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语出《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

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

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

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

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

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

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王阳明大传》周月亮著[摘要]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是他的致良知说。

良知说包涵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中良知说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提出“人人可以为圣人” 的主张;良知还具有内在性,“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求知只是向内反省探求。

良知还具有实践性,强调“知行合一”。

虽然,他的思想体系受时代局限,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主观性的色彩,但他的良知说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实践中,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良知普遍性内在性王阳明是我国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也是宋明理学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中又以哲学、教育上的影响最为深远,而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又尤以他的“良知说”著称于世。

一生低首拜阳明——王阳明略论和良知学简说

一生低首拜阳明——王阳明略论和良知学简说

一生低首拜阳明——王阳明略论和良知学简说一生低首拜阳明——王阳明略论和良知学简说一、生平简历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县)人。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王守仁精通儒释道,归本于儒,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

其好友湛若水说:“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正德丙寅(元年)始归正于圣贤之学。

”(《阳明先生墓志铭》)黄宗羲亦曰:“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

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出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明儒学案》卷十)考亭,地名,在今福建建阳西南。

相传五代南唐时黄子稜筑以望其父(考)墓,因名望考亭,简称考亭。

朱熹晚年居此,建沧洲精舍。

宋理宗为崇祀朱熹,赐名考亭书院。

此后因以“考亭”称朱熹。

世人称之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诗词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其实,圣贤大儒道全而德备,都多能或者全能。

向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只是有没有机会施展而已。

《论语》中,达巷党人就曾经称赞孔子:“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王阳明生于明朝中叶,明宪宗成化年间,父王华,在成化中了状元,当时王守仁十岁,随父移居北平(北京)。

十一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其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年谱》一)各种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

据说他13岁丧母,继母待他不好,他就买通巫婆捉弄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

当时王阳明肯定不懂经权论,但这个孩子气“捉弄”,我觉得无意中符合权道。

因为动机既善,效果又好。

这个故事见于冯梦龙《智囊全集》,如下:“王阳明年十二,继母待之不慈。

王阳明心学感悟及体会

王阳明心学感悟及体会

王阳明心学感悟及体会王阳明的心学,就像一盏明灯,在历史的长河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照亮了无数人内心的道路。

咱就说这心学里的“致良知”吧。

良知是什么呢?良知就好比是我们内心的一个小指南针,不管外界怎么变,这个小指南针总是指向正确的方向。

比如说,你走在路上,看到一个老人不小心摔倒了。

那一瞬间,你心里肯定有个声音说:“得去扶一把啊。

”这个声音就是良知在说话。

这良知可不是别人告诉你的,也不是书本上学来的,就是从我们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冒出来的。

你要是听了这个声音,去扶了老人,那就是顺着良知做事。

要是你犹豫了,担心被讹诈啥的,这就是良知被一些杂念给遮盖住了。

这就像太阳有时候被乌云遮住,虽然看不见太阳了,但太阳可一直在那呢。

良知也是一样,它一直就在我们心里,就看我们能不能把那些遮盖它的东西给去掉。

再说说“知行合一”。

这可不是简单的知道了就去做。

你看啊,好多人都知道锻炼身体好,可就是赖在床上不起来。

这就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更像是一个紧密咬合的齿轮。

知和行是分不开的。

就像你看到一盘美食,你知道它很美味,你同时也有想吃的冲动,这个想吃的冲动就是行。

如果光知道美味,却没有想吃的冲动,那就有点奇怪了。

这也让我想起我自己学画画的时候。

我看那些画家画画,觉得好简单啊,不就是几笔的事儿嘛。

我觉得我知道怎么画了,可是当我拿起笔的时候,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这就是知和行脱节了。

王阳明的心学就告诉我们,知和行得像一个整体,不能分开。

王阳明的心学还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咱们在生活里啊,总是忙着去看别人,看别人怎么成功的,看别人怎么生活的。

有时候都忘了看看自己的内心。

心学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好好地照照自己。

比如说,你很生气的时候,你要是按照心学的方法,就会停下来想一想,我为什么生气呢?是因为别人真的做错了,还是因为我自己的心胸不够开阔呢?这就像是给我们的情绪做了一次深度扫描。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

王阳明“良知”说解读

王阳明“良知”说解读

具 良知 , 良知即是 非之 心 , 良知 就是 天理 , 良知即 明德 。“ 良知 ” 王 阳 明道 德修 养 理论 的 出发点和 归宿 。 是
关键词: 良知 ; 非 之 心 ; 范 ; 性 是 规 德
“ 知 ”是 王 阳 明 的 生 命 智 慧 、 神 家 园 , 他 从 传 统 文 化 良 精 是 和 生 死 磨 难 中 体 认 得 来 。王 阳 明 以 心 立 说 , 以 良知 释 心 , 王 又 在
某 些 生 理 本 能 也 是 由潜 在 逐 步 现 实 一 样 。 王 阳 明 继 承 了 孟 子 的 思 想 , 说 :“ 自然 会 知 ,见 父 自然 他 心
阳明思 想 中 , 良知 ” “ “ 和 良心 ” 相通 的 , 是 胡松 《 刻王 阳明先生 谱 序 》 : 良知即 良心 之别 名 。” 谓 “ 但王 阳明始 终 用 “ 良知 ” 念 , 概 而
到今 , 较过 几 番 , 亦 只是 致 良知 三字 无病 。 …“ 良知二字 , ” 吾 自龙
扬 以 后 便 已 不 出 此 意 , 是 点 此 二 字 不 出 , 学 者 言 , 却 多 少 只 于 废
辞 说 。 ” 钱 德洪 《 文录序 说》 直 至嘉 靖 六年 也 就是 王 阳明病 ( 刻 ) 逝 的前 一 年 , 阳 明还赋 《 生》 中云 : … o 千 圣 皆过 影 ,良 王 长 诗 “ L o 知 乃我 师 。 他 生 命 的最后 归宿 依然 要 落 实于 良知二字 。 阳明 ” 王 晚年 把 良知 作为 他讲 学 的全部 内容 , 他说 : 近有 乡大 夫请 某讲 “
知 本 体 原 是 无 动 无 静 的 。 此 便 是 学 问 头 脑 他 一 些 不得 。 ”f 王 阳明特别 强调 良知作 为 是非之 心 的意 1

试述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学说

试述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学说

试述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学说。

413字
综观阳明的言论著述,阳明所谓“良知”就是指生而具有的先验道德意识、先验道德规范和先验道德本体,因而良知本身是非善非恶的、是无善无恶的,也就是阳明所谓的“无善无恶心之体”。

良知作为先验的道德意识、先验的道德规范和先验的道德本体,能够知善知恶、好善恶恶、为善去恶,本身却非善非恶、非是非非,无所谓善恶。

阳明之“致良知”包含发明扩充与发用流行两个层面的含义。

所谓发明扩充,就是发明扩充本心之良知,就是“反身而诚”、“以明其心”,就是“去其昏蔽”而“纯乎天理”,就是所谓的去人欲存天理之明明德。

所谓发用流行,就是躬行践履本心之良知,就是“实有以为”、“实有其事”,就是“事上磨练”以“为善去恶”,就是所谓的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之格物。

但实际上,阳明所谓“致良知”只是一个过程、所谓的发明扩充与发用流行也只是同一个过程,这也就是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并进,发明扩充即是发用流行,发用流行即是发明扩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王阳明良知说解读王阳明良知说我在拙作《略论王阳明四句教》一文中,提出在四句教中“返照明心是见体处,分别心意是起用处,而良知即体即用,是从禅到儒的转换处。

”这里再对良知如何成为阳明学说从禅到儒的转换处给以比较详细地说明。

据阳明先生自述,他欣然有会于禅心在前,但感觉“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

又大悟于龙场在后,这时更“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

”(传习录下)我们就可以了解良知说正是阳明自己的思路从禅到儒成功转换的结果。

这个经历,是实悟于禅在先,又回归于儒道传统的复杂过程。

一.孟子说良知让我们先回到孟子的良知说。

《孟子》中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 (孟子。

尽心章句上)这是儒家经典中最早见到的关于良知的文字。

《孟子》的成书是由弟子们记录孟子的谈话内容,因此其语言风格纯是口语,也就没有文言的那些字斟句酌。

我们读的时候,如果把自己放进去,好像与圣人对话,就能够体会到那种自然流出的智慧和风采。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是很有道理的。

可惜后人常常去穿凿附会,反而离圣人的原意远了。

“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这两句是对良知良能的举例说明。

小孩从小亲近父母,长大了知道尊敬兄长,这些是不需要学就懂的。

这里所说的良知良能,不外是说天生即有而非后天学习而得,并没有明显区分的不同意思,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孟子说良知良能,是要强调仁义礼智与生俱来,也就是人性本善。

这与他的另一个说法:“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

告子章句上)实在是完全相同的意思。

二.良知的妙用体会良知概念所包含的复杂和曲折,是解读阳明由禅到儒转换的关键。

(1)阳明接着孟子说:“知是心之本体。

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上)直解的意思是:良知是心的本体,而心能知道孝弟恻隐,都是这个本体的作用显现。

孟子只说良知,而阳明提出了“良知是心之本体”的范畴。

然而究竟什麽是心的本体、或曰本体的良知?对禅而言,性体真空,不生不灭,寂然不动。

所以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原佛性。

”本原佛性尚且不可说,何况是良知。

阳明所谓“无善无恶的是心之体”,“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都是依这空性而立。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传习录中)。

发见自然明觉时,也只是见这空性的本体。

可以不夸张地说,离开了对禅意的真实体悟,心学便没有立足之处,对于阳明学说的理解更是无法得以贯通。

从禅的角度,如果一定要说“良知”为本体,这“良知”只能是一个假名,不具有实体性。

(参考:1。

“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 —金刚经;2。

“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但有言说,都无实意。

”--- 楞岩经)阳明对此有透彻的了解。

其发明本体曰:“心也,性也,天也,一也。

” “天下无性外之理,无性外之物。

”(传习录中)就是说心、性、天都是假名,原本不二。

其举例言事则有:“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教,遇君便谓之忠。

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

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

” (传习录上)那末,阳明为什麽命名一个新的假名?一方面,这使得原本微妙难知的心之本体由此获得良知这样一个通俗的儒家形式。

另一方面,“良知”还另有妙用。

(2)阳明由悟心得到“无善无恶的是心之体”,但是这个境界与儒家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落差。

在禅言,作为本体的空性是可悟见而不可指证的。

在儒家的圣人,则很少谈到本体的问题。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孟子讲“存心养性事天”,都是强调后学在日用和笃行上下功夫。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

里仁)阳明以良知的概念在绝顶之间架起一座独木桥,连接了两种不同的思维:一头是孔孟(起用),另一头是禅意(本体)。

这是如何做到的?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传习录上)“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

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

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

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答陆原静书)这两段话同是讲善恶。

我们如果细心体会,第一段讲善恶与禅无异;而第二段初读时禅意盎然,尔后却会感受到儒家言说的意味。

为什麽呢?在本体意义上的性和良知原是无相而不生分别的假名,所谓“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楞岩经)。

而阳明所讲的“廓然大公”,把本体的一般性的存在,换成了“人”的存在,其暗含的意蕴也变成了具体有相的人之性善与人之良知。

阳明的另一段话,似乎可以拿来作为注脚:“至善者性也。

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

”(传习录上)可以看出来,这个“至善”,分明就是孟子说的“人性善”。

我们再三玩味,就发现经过“性无不善、知无不良”这个命题,孟子的良知说已经悄然地代替了假名的良知。

接下来“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已经是指孟子说良知。

而“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就移花接木、顺理成章地成了“孟子说良知”所具有的本体性。

结句“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再对脱胎换骨以后的“良知本体”进一步认定。

这样一来,由孟子的“人之所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引申出来,以良知为心之本体,便具备了儒家道统上的合法性。

同时为儒家的学人开辟了一条简易的门径。

用今天通俗的说法比喻,这就好像两个不同的人在共用一张身份证--- 由阳明自己设立的良知概念。

这在阳明,是很典型的。

在篇首所引的一段中,我们也看到同样的特征。

“知是心之本体”是假名的良知,(即禅)“心自然会知”,则是孟子说的良知。

(即儒)原本这里是指首句的“心之本体”不假外求,但阳明以“自然会知”推导出末句“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便将原本意义不同的二者揉到一起。

暗渡陈仓之妙,读者自可玩味。

孟子认为,良知良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但人既是生灭法,则良知良能亦是生灭法。

故知良知良能不是那个不来不去的本体,而是本体之起用的层次。

此理其实甚明。

如果用海比喻空性的本体,用海里舀出的一杯水比喻孟子良知说。

这杯里都是海水,但是不可因此而指杯水为海。

换言之,我们在阳明学中看到“良知” 具有二重性,形上的层次是假名的良知(即禅),形下的层次是孟子的良知(即儒)。

二者交相为用。

在《传习录》中就有上一截和下一截的说法。

不过阳明运用纯熟,使得两截之间泯然无痕罢了。

这就是为什麽我们读来常常会有些许似是而非的困惑,或者毋宁说,在良知的概念里面,从一开始就孕育包含了后来的转换。

三.良知:心之本体“知是心之本体”。

心学籍由良知而得以开辟对于本体的探讨,首先是得力于对禅意的领会。

禅宗教人明心见性,是直接悟见本体。

在佛教言,佛性人人本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减不增。

阳明以良知作为心的本体,与佛性异名同体,也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

良知之为天,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宇宙万物之理。

“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

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

”(传习录下)据此普遍性可知,“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 (传习录中)“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

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

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

”(答陆原静书)据此普遍性,阳明才能跨越“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的繁文缛节和理学的义理思辨而直接上承孔孟先圣的本旨。

无论是圣人还是俗人,古人还是今人,都根源于同一个良知。

心之本体,本来无二无别。

我们识得自己的良知,也就继承了古圣人的仁心。

好比一座智慧的宝库,一向被认为是由圣人在保管。

我们后人就拼命地翻账簿,希望能破解开启宝库的密码。

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原来与圣人共同享有着开启宝库的钥匙,我们还需要漫无目标地去寻找吗?良知之为性,则有“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由良知的绝对性,可知圣人之心,同于天命之性,寂然不动,不来不去。

所以“无不善、无不良”,不是等同于世俗所执著在一事一物上的“善良”,而是无我无私之心,不免而中,自然合于天理。

阳明指出“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

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别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

是未尝无动静,而不可以动静分者也。

”(传习录下)程子曰:“不偏之谓中”。

朱子从师说:“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 后来的理学家在“未发已发”上作文章,把自己也绕糊涂了。

如果能见得良知这个本体恒在,就不会只从形式上去看。

其实,良知寂然不动时,与未发已发都无关系;良知感通而起用,未发已发都是这个良知的化身。

故曰“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答陆原静书)识得良知,就继承了圣人的一切仁行。

这是我们与圣人所共有的那个良知本体的起用,有如日光普照,无处不是。

印证在社会实践上,便有“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

所以心学不是像理学家攻击的那样不读圣贤书,而是提倡不读死书、不死读书。

而致良知,就是出凡入圣的简易大道。

四.致良知:实现转换阳明提出良知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其意并不在宇宙万象的哲学,而是对现实的社会状况有深刻的切肤之痛。

“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掩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讦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妒贤忌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恣情纵欲而犹自以为同好恶,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答聂文蔚书)阳明指出:“自孟子道性善,心性之原,世儒往往能言,然其学卒入于支离外索而不自觉者,正以其功之未切耳。

”(答方叔贤书)“其功未切”,不仅是功夫未到的问题。

从起用上看,“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

” (传习录下)根源是世儒被己私所蔽,不能体认良知的本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