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离室内温度监控系统设计实现(附程序)
2024年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施工方案(系统设计与功能实现)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家居生活方式,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本项目旨在为某高档住宅小区设计并施工一套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实现对家居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该住宅小区共有[X]栋住宅楼,每栋楼有[X]个单元,每个单元有[X]层。
小区业主对家居智能化的需求较高,希望通过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实现灯光控制、窗帘控制、家电控制、安防监控等功能。
二、系统设计1. 系统架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由中央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和通信网络组成。
中央控制器负责整个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传感器负责采集环境信息,执行器负责执行控制指令,通信网络负责各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2. 功能设计(1)灯光控制:实现对室内灯光的开关、调光、调色等控制,可根据不同场景自动调节灯光亮度和颜色。
(2)窗帘控制:实现对窗帘的开合控制,可根据光线强度自动调节窗帘的开合程度。
(3)家电控制:实现对电视、空调、音响等家电设备的远程控制,可通过手机 APP 或语音控制家电设备的开关、调节等操作。
(4)安防监控:实现对室内外的视频监控,可通过手机 APP 实时查看监控画面,当有异常情况发生时,系统会自动发送报警信息。
(5)环境监测:实现对室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参数的监测,可根据环境参数自动调节空调、新风系统等设备的运行状态。
3. 通信方式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采用无线通信方式,包括 ZigBee、Wi-Fi、蓝牙等。
其中,ZigBee 用于传感器和执行器之间的通信,Wi-Fi 用于中央控制器和手机 APP 之间的通信,蓝牙用于近距离设备之间的通信。
三、施工步骤1. 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熟悉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计划。
(2)材料准备:根据施工图纸和材料清单,采购所需的设备和材料,并进行检验和验收。
(3)人员准备: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明确施工任务和职责。
温湿度监控系统设计

温湿度监控系统设计谈敏【摘要】针对环境温、湿度多点监测需要,设计了基于RS485通信总线的下位机十上位机温、湿度多点监控系统,下位机以STC12C5A60S2单片机为主控机节点,从机节点使用的是DHT2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进行温湿度的数据采集,温度精确到0.1℃,湿度精确到1%,通过RS-485总线传输到主控机后转发给上位机(PC机),用户可通过PC机实时查看各节点数据;文章着重介绍了电路和通信软件的设计和调试过程,上位机终端软件采用C++语言设计,实现了温、湿度数据的实时数字和曲线显示以及上下限设置和控制功能;该系统已在实验室实际使用,实践表明该系统运行可靠,具有体积小,价格便宜等优点,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以在生活小区、工厂、楼宇等领域使用.【期刊名称】《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年(卷),期】2018(026)011【总页数】5页(P137-140,144)【关键词】单片机STC12C5A60S2;数字温湿度传感器DHT21;RS485总线;C++语言【作者】谈敏【作者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江苏江阴 214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90 引言环境温湿度的变化会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伴随着气候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对于温湿度这一基本环境要素愈加关注,更希望可以实时获知一定范围内具体温湿度要素信息。
多点分布式监控系统能够适用于该采集控制领域。
但其具有采样节点多,传输距离相对较远,且工作环境较为恶劣的特点。
本课题根据设计需要,构建了以STC12C5A60S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基于RS-485总线的温湿度监测与控制系统,实现了PC上位机与多个终端检测节点之间的远距离通信功能。
主要设计内容有:1)提出一种基于RS-485总线的远程温湿度监测与控制系统的方案,该监控系统主要由PC上位机、232/485转换接口以及终端温湿度检测节点组成;2)完成终端检测节点的硬件电路与软件设计,温度精确到0.1 ℃,湿度精确到1%,在检测到数据之后,通过控制风扇或加湿器实现对温湿度远程监测和控制,将温湿度控制在设定阈值范围之内;3)设计基于RS-485总线通讯的通信协议,完成多个终端检测点对环境温湿度的采集并通过RS-485总线传输到PC上位机;4) 设计完成PC上位机监控界面,能够对温湿度数据进行实时波形和数值显示,此外还能够对环境温湿度设定阈值,当环境温湿度变化超出了预设情况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对终端部分的温湿度进行实时调控。
500米远距离监控方案

500米远距离监控方案概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我们需要实现对远距离地点的监控。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500米远距离监控方案,该方案通过使用高性能摄像设备、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可视化技术,能够实现对远距离地点的实时监控和录制。
设备500米远距离监控方案所需的设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高性能摄像设备:需要选择具备较高分辨率和良好夜视功能的摄像机,以保证监控画面的清晰度和可视范围的扩展性。
- 数据传输设备:为了保证监控数据的高效传输,可以选择无线传输设备,如4G/5G网络设备或者高速无线网络设备。
- 数据存储设备:选择大容量的存储设备,如云存储或者本地存储设备,以存储监控数据和录像。
网络传输在实现500米远距离监控的过程中,网络传输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种可行的网络传输方案是使用4G/5G网络,通过搭建监控系统专用的私有网络来传输监控数据。
这种方式可以利用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并且具备较高的传输速度和稳定性。
另外一种网络传输方案是使用高速无线网络设备。
这种设备可以在远距离范围内提供稳定、高速的数据传输,适合用于远距离监控场景。
这种方案相对于4G/5G网络来说,更加稳定可靠,并且不受移动信号的影响。
数据存储监控数据的存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为了实现500米远距离监控,可以选择云存储或者本地存储设备来存储监控数据和录像。
云存储可以提供大容量的存储空间,并且可以实现数据的远程访问和备份,方便管理和使用。
本地存储设备则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并且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读取和录像回放。
可视化技术为了方便用户对监控数据进行实时查看和录像回放,可以利用可视化技术来实现监控数据的展示。
可以通过开发一个监控系统的Web界面或者移动应用程序来实现监控数据的查看和操作。
在可视化界面中,可以实时显示远距离地点的监控画面,并提供一些基本的操作功能,如放大、缩小、拖动等。
同时,还可以实现监控录像的回放功能,用户可以选择指定的时间段进行回放,并可以以不同速度进行播放。
温室温度远程监测系统设计

. - -.温室温度远程监测系统设计【摘要】本系统是基于单片机STC12C2052AD配合温度传感器DS18B20和RS-232串行通信及RS-485远程通信、将在温室内温度数据传输到上位机进展实时监控和出现异常报警的一套温室温度监测系统。
下位机放置在温室内,通过传感器采集温度,然后经由单片机的串行接口,由RS-485总线负责下位机与上位机的通信,利用MAX232实现下位机及MAX485的TTL电平和上位机RS-232C 电平之间的转换,实现下位机与上位机之间的异步串行通信。
上位机采用Visual Basic 串行通信编程,接收和分析经由下位机发上来的数据,设置报警温度,以及其他参数,当实际参数超过设置参数时,上位机进展声光报警来提示管理员,从而进展其他相应操作。
系统采用简单的双绞线通信线缆、抗烦扰、布线简单、传输距离远。
本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高、操作简单、可广泛用于个人或者企业的温室进展温度监测使用,且无后期维护费用。
- . wordzl.... 目录第1章绪论1第2章系统设计方案22.1 系统总体设计22.2方案选择22.2.1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22.2.2 通信方式选择32.2.3 程序使用语言的选择3第3章系统硬件设计43.1 电源模块设计43.2 单片机控制模块设计53.3 温度采集电路模块63.4 远程通信电路模块73.4.1 调试端口电路设计73.4.2 远程通信电路设计93.5 显示电路模块11第4章系统软件设计124.1 下位机控制软件124.1.1 传感器和控制方法134.1.3 下位机控制软件说明184.2上位机控制软件194.2.1 串口通信194.2.2 利用MSm实现串口通信204.2.3 其他功能实现224.2.4 上位机主控程序界面24第5章系统测试与数据分析265.1 系统调试265.2 系统测试及数据分析26完毕语27致谢辞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温度监控系统设计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课程设计实验报告课程:_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系别: _ 电子信息工程系专业:___ _ 通信工程班级:_____ 01110812___第_______组学生:姓名___ __ 学号_____姓名____ 学号_____姓名_____ 学号_____成绩: ____ ___ __填表时间:2011 年11 月温度监控系统设计一、功能要求1、温度监控范围0C °~100C °。
2、实时显示当前温度。
四位有效数,保留小数点一位。
3、当温度超限时,系统告警。
4、当温度超限时,能够控制启动设备升温或降温。
上述1-3为基本部分,4为发挥部分,选做。
二、系统分析及构成根据上述功能要求,系统构成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根据温度监控范围,选择一款合适的温度传感器对温度进行测量。
⏹ 系统可采用LED 七段数码管作为显示器,显示温度及参数等。
⏹ 告警可采用指示灯或者蜂鸣器。
⏹ 系统可以控制电风扇、电炉等设备来调节温度。
⏹ 系统采用单片机控制与管理。
因此,系统可以由下述如图1示的电路模块构成。
图2.1、系统构成单片机根据传感器提供的被测环境温度值,实时显示当前温度。
并判断是否超过温度的警戒线,如果超出警戒线,单片机控制告警设备告警。
同时启动相关设备调节温度。
按键是用户界面,用于查阅与修改警戒线的上下极限值。
下面根据系统结构,将对系统进行更深入分析。
1、温度传感器⑴、DS18B20产品的特点:①、一个I/O 端口实现与主机通信。
②、在DS18B20中的每个器件上都有独一无二的序列号。
③、实际应用中不需要外部任何元器件即可实现测温。
④、测量温度范围在-55°C 到+125°C 之间。
⑤、数字温度计的分辨率用户可以从9位到12位选择。
⑥、内部有温度上、下限告警设置。
⑵、DS18B20的引脚及封装DS18B20采用TO -92封装,像一只三极管。
其引脚排列见图,其引脚功能描述见表2.1。
毕业设计26浙江理工大学远程温度监控系统设计

摘要本论文对远程温度数据的采集与控制温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主要讲述了一个在计算机远程控制下,利用单片机对远程温度进行采集显示并控制温度的增长。
同时通过PC机对PWM波输出进行PID调整。
并给出其软硬件设计及调试。
在论文完成过程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对系统要求进行分析,并设计系统的整体结构2.把整体细分化,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3.绘制原理图和PCB图,并制成实验板4.按照硬件电路,编写软件程序5.调试阶段,调试各软、硬件模块,编写测试程序,验证系统的可用性,最后制成系统样机。
本论文主要对远程温度采集与控制系统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软件的三大模块:采集模块、PID控制、上下位机通讯,并对主要芯片的使用做了说明。
对硬件电路的数据采集、数据设定及显示部分作较详细的阐述。
介绍了整体硬件的实现方案。
另外,在本文中,还介绍了在绘制原理图和PCB图时所用的工具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例如,电源线、地线等问题,及检查PCB图时所用的高亮度显示的方法。
关键词:温度采集 PID控制上下位机通信Abstract :This study will discuss how to gather three temperature data .This system use the temperature sensor of 7109 .it could gather and keep temperature data . The Computer sets temperature by communicating with SCM.after gathering the temperature date ,it can display the data on the Computer . In the completion of the thesis, I mainly carry through hereinafter job:1.Analyze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ystem, and design the whole structure of the system.2.Subdivide the whole, and design each module in particular3.Protract schematic plot and PCB plot, and crank out experiment board4.Write software procedure according to hardware circuit5.In debugging moment, debug each software and hardware module, write testing procedure, validate the usability of the system, and finally crank out the system sample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part of long-distance temperature ‘s gathering and contron. The software is set by three part :1.the part of temperature gatering 2.the pid contron munication between computer and scmIn addition, in the text, it also introduces the tools used in protracting schematic plot and PCB plot and the problems required attendant. Such as, power supply wire、ground wire and so on, and the way of highlight display in examining the PCB plot.I hope everybody can present criticisms and point out mistakes so that I can correct in the thesis, hereon, thank especially the tutor who help me accomplish my graduate design.Keywords: temperature gather PID contr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mpuer and scm目录中英文摘要 (1)第一章概述 (3)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4)1.2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4)1.3设计要求 (5)1.4预期研究成果......................................................... ..(5) 第二章系统简介 (6)2.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6)2.2 硬件各模块的设计 (6)第三章软件开发与调试 (9)3.1软件设计 (9)3.2测量模块程序及框图 (9)3.2.1数据采集子程序 (11)3.2.2温度参数计算子程序 (12)3.2.3PWM波生 (15)3.2.4 下位机通信子程序 (16)3.2.5 状态子程序 (18)3.3 上位机程序设计 (20)第四章调试中出现的问题 (26)结束语 (27)注释、参考文献 (28)附录 (29)第一章概述1.1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现代工业设计、工程建设及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用到温度控制,早期温度控制主要应用于工厂中,例如钢铁的水溶温度,不同等级的钢铁要通过不同温度的铁水来实现,这样就可能有效的利用温度控制来掌握所需要的产品了。
库房温湿度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库房温湿度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一、概述 (2)二、系统设计 (2)2.1设计依据: (2)2.2设计目的: (2)2.3分层分布式结构: (2)2.4设计标准: (2)三产品简介 (3)3.1产品特色 (4)3.2技术参数 (4)3.3 8路温度控制器 (5)3.4温度控制器产品特点 (5)3.5 8路温度控制器技术参数 (6)3.6 温度探头传感器 (6)四系统的特点 (6)五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7)六组建的使用方法 (7)七、系统监控软件简介 (8)八系统的特点 (9)九报警方式 (10)9.1 短信猫 (10)9.2电话报警器 (11)9.3声光报警器 (13)1.设备配置 (14)2.系统配置 (15)3.权限管理 (15)4.实时监测 (15)5.报警查询 (16)6.历史数据 (17)7.短信设置 (18)8.退出系统 (18)五、系统示意图 (19)一、概述基于网络的环境与安全监测系统,适用于已建成的对环境温湿度或者安全要求较高的建筑进行工程施工的仓库,食品仓库、药品仓库、孵化生化实验室;电子厂房、机房;孵房、大棚、温室等。
该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主要由设备层设备(温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测控装置)、管理装置、短信猫模块、网络交换机、采集计算机、数据服务器、Web服务器及监控管理软件等构成,系统设计采用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和分层分布式网络结构,针对客户的实际情况提供的解决方案。
二、系统设计2.1设计依据:根据现场监测要求内容,利用传感网络技术,开展对实验室冰柜和实验室环境进行温、湿度、压差强度动态监测,监测系统可增加其他监测指标。
2.2设计目的:为了确定区域环境温湿度、压差指标并执行相应的温湿度控制,利用传感网络技术对实验室环境参数等参数实时监测,并将监测信息通过网络方式传输到监控后台,根据监控系统要求实现实时监测。
2.3分层分布式结构:系统结构上采用分层分布式设计,纵向分为三层:监控层、网络通讯层和现场设备层。
家庭智慧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家庭智慧监控系统设计方案家庭智慧监控系统是指通过网络连接和智能设备来实现对家庭环境和安全的监控。
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家庭智慧监控系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
下面是一份家庭智慧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
一、系统需求分析1. 家庭环境监控:包括室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的监测。
2. 室内安全监控:包括入侵检测、火灾报警等功能。
3. 室外安全监控:包括门口监控、周边环境监控等功能。
4. 远程监控: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远程查看家庭环境和安全情况。
5. 告警功能:当出现异常情况时,系统应能及时发出告警信息。
二、系统结构设计1. 传感器设备:通过安装各种传感器设备来实时监测家庭环境和安全情况。
2. 数据收集和处理:传感器设备将数据发送给中央处理单元,中央处理单元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 远程访问和控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远程访问和控制智能监控系统。
4. 云平台:将数据上传到云平台进行存储和分析,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查看数据。
三、系统组成部分1. 传感器设备: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门窗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等。
2. 中央处理单元:负责接收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根据预设规则进行告警。
3. 网络设备:包括路由器、无线AP等设备,用于传输数据和连接各个设备。
4. 远程访问设备:包括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用户可以通过这些设备随时随地访问和控制智能监控系统。
5. 云平台:用于存储和分析数据,提供用户界面和数据展示功能。
四、系统工作流程1. 传感器设备定时采集数据,并发送给中央处理单元。
2. 中央处理单元接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判断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3.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中央处理单元发出告警信息。
4. 用户可以通过远程访问设备查看家庭环境和安全情况,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控制操作。
五、系统优势和应用场景1. 提高家庭安全性:通过实时监控和告警功能,可以提高家庭的安全性,减少入侵和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距离室内温度监控系统设计实现摘要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传统工业改造的逐步实现,能独立工作的温度检测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
温度检测在工农业生产、科研和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目前,温度传感器正从模拟式向数字集成式方向飞速发出,DS18B20便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测温系统,并用LED数码管显示温度值,无线发送温度值。
达到远距离温度测量的实现。
主要采用的是温度传感器18B20,无线模块nRF24L01和单片机控制显示模块。
本文详细叙述18B20的的测量原理和内部结构,以及对18B20温度传感器程序的调试。
关键词:DS18B20、无线传输、单片机、温度测量目录第一章绪论1.1前言1.2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二章设计原理及方案2.1方案的论证2.2 DS18B20的内部结构2.3 DS18B20工作过程及时序第三章硬件电路的设计3.1 温度测量电路的设计3.2无线模块电路的构成第四章软件设计4.1 系统的主程序原理图4.2 DS18B20的测温原理第五章课程设计的体会与收获5.1体会和收获5.2展望和不足参考文献附录一protel图附录二源程序绪论1.1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各种信息参数的准确度和精确度的要求都有了几何级的增长,而如何准确而又迅速的获得这些参数就需要受制于现代信息基础的发展水平。
在三大信息信息采集(即传感器技术)、信息传输(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中,传感器属于信息技术的前沿尖端产品,尤其是温度传感器技术,在我国各领域已经引用的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人民的生活与环境的温度息息相关,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实时测量温度,在农业生产中也离不开温度的测量,因此研究温度的测量方法和装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1.2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本文将介绍智能集成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结构特征及控制方法,并对以此传感器,89S51单片机为控制器构成的数字温度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及程序设计作了详细的介绍。
其具有读数方便,方便控制,输出温度采用数字显示,主要用于对温度控制要求比较准确的场所,或科研实验室使用。
该设计控制器使用ATMEL公司的AT89S51单片机,测温传感器使用DALLAS公司DS18B20,用液晶来实现温度显示。
第二章设计原理及方案2.1方案的论证方案一:采用热敏电阻,热敏电阻精度、重复性、可靠性较差,对于检测1摄氏度的信号是不适用的,也不能满足测量范围。
在温度测量系统中,也常采用单片温度传感器,比如AD590,LM35等。
但这些芯片输出的都是模拟信号,必须经过A/D 转换后才能送给计算机,这样就使测温系统的硬件结构较复杂。
另外,这种测温系统难以实现多点测温,也要用到复杂的算法,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软件实现的难度。
方案二:采用单总线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测量温度,直接输出数字信号。
便于单片机处理及控制,节省硬件电路。
且该芯片的物理化学性很稳定,此元件线形性能好,在0—100摄氏度时,最大线形偏差小于1摄氏度。
DS18B20的最大特点之一采用了单总线的数据传输,由数字温度计DS18B20和微控制器AT89C51构成的温度装置,它直接输出温度的数字信号到微控制器。
每只DS18B20具有一个独有的不可修改的64位序列号,根据序列号可访问不同的器件。
这样一条总线上可挂接多个DS18B20传感器,实现多点温度测量,轻松的组建传感网络。
综上分析,我们选用第二种方案。
2.2 DS18B20的内部结构DALLAS半导体公司继DS1820之后最新推出的一种改进型智能温度传感器。
与传统的热敏电阻相比,它能够直接读出被测温度并且可根据实际要求通过简单的编程实现9~12位的数字值读数方式。
可以分别在93.75 ms和750 ms内完成9位和12位的数字量,并且从DS18B20读出的信息或写入DS18B20的信息仅需要一根口线(单线接口)读写,温度变换功率来源于数据总线,总线本身也可以向所挂接的DS18B20供电,而DS18B20是美国无需额外电源。
因而使用DS18B20可使系统结构更趋简单,可靠性更高。
他在测温精度、转换时间、传输距离、分辨率等方面较DS1820有了很大的改进,给用户带来了更方便的使用和更令人满意的效果。
以下是DS18B20的特点:独特的单线接口方式:DS18B20与微处理器连接时仅需要一条口线即可实现微处理器与DS18B20的双向通讯。
在使用中不需要任何外围元件。
可用数据线供电,电压范围:+3.0~ +5.5 V。
测温范围:-55 - +125 ℃。
固有测温分辨率为0.5 ℃。
通过编程可实现9-12位的数字读数方式。
支持多点组网功能,多个DS18B20可以并联在惟一的三线上,实现多点测温另外,由于DS18B20单线通信功能是分时完成的,他有严格的时隙概念,因此读写时序很重要。
系统对DS18B20的各种操作必须按协议进行。
操作协议为:初始化DS18B20(发复位脉冲)→发ROM功能命令→发存储器操作命令→处理数据2.3 DS18B20工作过程及时序DS18B20内部的低温度系数振荡器是一个振荡频率随温度变化很小的振荡器,为计数器1提供一频率稳定的计数脉冲。
高温度系数振荡器是一个振荡频率对温度很敏感的振荡器,为计数器2提供一个频率随温度变化的计数脉冲。
初始时,温度寄存器被预置成-55℃,每当计数器1从预置数开始减计数到0时,温度寄存器中寄存的温度值就增加1℃,这个过程重复进行,直到计数器2计数到0时便停止。
初始时,计数器1预置的是与-55℃相对应的一个预置值。
以后计数器1每一个循环的预置数都由斜率累加器提供。
为了补偿振荡器温度特性的非线性性,斜率累加器提供的预置数也随温度相应变化。
计数器1的预置数也就是在给定温度处使温度寄存器寄存值增加1℃计数器所需要的计数个数。
DS18B20内部的比较器以四舍五入的量化方式确定温度寄存器的最低有效位。
在计数器2停止计数后,比较器将计数器1中的计数剩余值转换为温度值后与0.25℃进行比较,若低于0.25℃,温度寄存器的最低位就置0;若高于0.25℃,最低位就置1;若高于0.75℃时,温度寄存器的最低位就进位然后置0。
这样,经过比较后所得的温度寄存器的值就是最终读取的温度值了,其最后位代表 0.5℃,四舍五入最大量化误差为±1/2LSB,即0.25℃。
温度寄存器中的温度值以9位数据格式表示,最高位为符号位,其余8位以二进制补码形式表示温度值。
测温结束时,这9位数据转存到暂存存储器的前两个字节中,符号位占用第一字节,8位温度数据占据第二字节。
DS18B20测量温度时使用特有的温度测量技术。
DS18B20内部的低温度系数振荡器能产生稳定的频率信号;同样的,高温度系数振荡器则将被测温度转换成频率信号。
当计数门打开时,DS18B20进行计数,计数门开通时间由高温度系数振荡器决定。
芯片内部还有斜率累加器,可对频率的非线性度加以补偿。
测量结果存入温度寄存器中。
一般情况下的温度值应该为9位,但因符号位扩展成高8位,所以最后以16位补码形式读出。
DS18B20工作过程一般遵循以下协议:初始化——ROM操作命令——存储器操作命令——处理数据第三章硬件电路的设计3.1 温度测量电路的设计由于DS18B20是数字式温度传感器,里面已经包含了AD转换等电路,所以硬件设计简单,其连接图如下所示:3.2无线模块电路的构成由于是传感器的课程设计,其重点不在无线模块上,故采用了现成无线模块nRF24L01,其电路图如下3.3整体电路的设计第三节用单片机控制温度传感器采集显示温度值,所以需要自己设计52单片机最小系统,以及数码管等显示电路。
其具体电路图如下:图2.4.3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原理图图2.4.1数码管显示电路原理图第四章软件设计4.1系统的主程序原理图本说明书主要针对的是DS18B20温度传感器原理的概述,所以基于单片机的程序设计主要是为了验证DS18B20测温的可行性。
本程序主要由无线模块驱动、DS18B20驱动和温度值显示等程序构成。
其基本程序构成如下:4.2 DS18B20的测温原理DS18B20的测温原理上图所示,图中低温度系数晶振的振荡频率受温度的影响很小,用于产生固定频率的脉冲信号送给减法计数器1,高温度系数晶振随温度变化其震荡频率明显改变,所产生的信号作为减法计数器2的脉冲输入,图中还隐含着计数门,当计数门打开时,DS18B20就对低温度系数振荡器产生的时钟脉冲后进行计数,进而完成温度测量。
计数门的开启时间由高温度系数振荡器来决定,每次测量前,首先将-55 ℃所对应的基数分别置入减法计数器1和温度寄存器中,减法计数器1和温度寄存器被预置在-55 ℃所对应的一个基数值。
减法计数器1对低温度系数晶振产生的脉冲信号进行减法计数,当减法计数器1的预置值减到0时温度时寄存器的值将加1,减法计数器1的预置将重新被装入,减法计数器1重新开始对低温度系数晶振产生的脉冲信号进行计数,如此循环直到减法计数器2计数到0时,停止温度寄存器值的累加,此时温度寄存器中的数值即为所测温度。
图中的斜率累加器用于补偿和修正测温过程中的非线性,其输出用于修正减法计数器的预置值,只要计数门仍未关闭就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温度寄存器值达到被测温度值,这就是DS18B20的测温原理第五章课程设计的体会与收获5.1体会和收获经过近一周的紧张忙碌,我们的课程设计也几近结束。
此次课程设计,我们实现了软件平台上的仿真,经过调试改进,实现了一些硬件功能。
理论联系实际,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获益匪浅。
在此设计期间,老师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衷心感谢我们的指导教师,老师在设计和调试的各个阶段给了我们很大的宝贵意见和悉心指导。
同时感谢我们的小组成员,大家发挥各自所长,分工协作,使我们的设计能够有条不紊,高效率的进行,团队合作给了我们设计很大的推动力。
在课设中我也学习到了团队的作用,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去思考,不断的去寻求答案,不断的去实践,你才会真的掌握一种技术。
感谢老师这几天的指导,感谢这几天和我一起完成课设的同学们。
我将会铭记这次宝贵的经验和这几天所有得到的快乐5.2展望和不足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产品与新技术日新月异,每一产品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同时,由于作者经验上的不足,技术水平有限,本文设计的智能压力传感系统也有其不足之处函待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压力采样点的问题(2)人机交换的问题参考文献1. 谭浩强. C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M].20062.郭天祥.新概念51单片机C语言教程.入门、提高、开发[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付聪,付慧生,李益青. 基于nRF24L01的无线温度采集控制系统的设计[J].工矿自动化2010(1):73-754.于永.51单片机C语言常用模块与综合系统设计实例精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5..张越等.基于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数字温度计[J].微电子学,20076.唐文彦. 传感器.机械工业出版社[M].20077.李科杰.新编传感器技术手册[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附录一protel图附录二源程序#include <reg52.h>#include <intrins.h>typedef unsigned char BYTE;#define uint unsigned intsbit DQ = P3^7;sbit HC138A = P2^2;sbit HC138B = P2^3;sbit HC138C = P2^4;BYTE cmp[]={0x01, 0x02, 0x04, 0x08, 0x10, 0x20, 0x40, 0x80};unsigned char MLED[] = {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0x40}; //0 1 2 3 4 5 6 7 8 9unsigned char MLED1[] = {0xbf,0x86,0xdb,0xcf,0xe6,0xed,0xfd,0x87,0xff,0xef};BYTE number[2]={0x00, 0x00};BYTE SW,GW,XW;int FLAG;int i,j,tim;uint temp;void system_Ini(){TMOD|= 0x11;TH1 = 0xD8; //10TL1 = 0xF0;IE = 0x8A;TR1 = 1;}void delay(unsigned char i){while(--i);}void write_1820 ( BYTE cmd){for(i=0;i<8;i++){DQ=0;_nop_();DQ = cmd&0x01; delay(20);DQ=1;cmd >>= 1;delay(1);}}//DS18B20void reset_1820 (){DQ=1;_nop_();DQ=0;delay(250) ;DQ=1;delay(100) ;}BYTE read_1820(){BYTE dat=0;for(i=0;i<8;i++){DQ = 0;_nop_();dat >>= 1;DQ = 1;delay(1);if(DQ) {dat |= 0x80;}delay(10); }return (dat);}void display(uint temp){SW = temp/100;GW = temp%100/10; XW = temp%10;P0=MLED[SW];HC138A=1;HC138B=0;HC138C=0;for(i=0;i<5;i++)for(j=0;j<125;j++) ;P0=MLED1[GW];HC138A=0;HC138B=1;HC138C=0;for(i=0;i<5;i++)for(j=0;j<125;j++) ; P0=MLED[XW];HC138A=1;HC138B=1;HC138C=0;for(i=0;i<5;i++)for(j=0;j<125;j++) ; }uint gettem(){float tt;reset_1820();write_1820(0xcc);write_1820(0x44);reset_1820();write_1820(0xcc);write_1820(0xbe);number[1]=read_1820();number[0]=read_1820();temp=number[0];temp<<=8;temp|=number[1];tt = temp*0.0625;temp = tt*10+0.5;return temp;}void main(){//system_Ini() ;while(1){display(gettem());}}void T1zd(void) interrupt 3{TH1 = 0xD8; //10TL1 = 0xF0;t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