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犒军之谜——沈万三研究札记之四

合集下载

初中课文沈万三

初中课文沈万三

初中课文沈万三 沈万三,名富;字件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 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由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徙至周东(土宅),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有了舒适的住宅;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迹。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周年镇志》卷二),"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明·杨循吉〈苏谈》)。尽管他受到张士诚、朱元漳的封赏,但他不愿离开这块宝地。"元,王行字止仲,吴县人,沈万三延为西宾,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镒"(《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可见,他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久盛不衰。 “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其父,乃自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徙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的沈祐。“沈万三”之弟名沈贵,字仲华,又号“沈万四”。沈贵二子:长沈德昌;次沈汉杰,生於延祐七年,卒於洪武四年。汉杰徙居平江路长洲县之北周庄,二子:长沈玠,次沈琼。沈玠三子:长沈海;次沈广;再次沈京华。沈贵次子一支裔绪,见叙于刘三吾《坦斋集》卷下〈沈汉杰墓志铭〉:“[沈]汉杰之先,吴兴人,家南浔。其大父祐,始徙今姑苏长洲之东蔡村,因家焉。二子:长讳富,字仲荣,即万三公。次讳贵,字仲华,即万四公。仲华二子:德昌其长,汉杰其次。汉杰复善相土之宜,徙家西之北周庄。

被朱元璋嫉妒的人 被满门抄斩的明朝巨商沈万三

被朱元璋嫉妒的人 被满门抄斩的明朝巨商沈万三

[键入文字]被朱元璋嫉妒的人被满门抄斩的明朝巨商沈万三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做为巨富的别号。

他是元未明初的商人、江南首富。

自明代以来,关于沈万三的各种传说不绝于耳。

这些传闻都是关于他的财富,沈万三也成了巨富的代名词。

其声名远播大江南北,妇儒皆知。

民间甚至传说沈万三家中有一个聚宝盆,金银珠宝可以从盆中取出,放进一支金钗,能取出一大把金钗,放进一只银元宝,就能取出一盆银元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才能富甲天下。

当然也只是对其财富之多的传说。

沈万三之所以能富可敌国,靠的是做海外贸易,把茶叶、瓷器、丝绸等中华物产贩卖到南洋以获得巨额利益。

孔迩在《云焦馆纪谈》中写道,沈万三为海商,来往于江浙、南洋各地辗转贸易,获金数以百万,由此成为巨富。

除了做海外贸易,沈万三还有良田数千顷,所以理所当然的也是售粮大户。

沈万三发迹后常常在自己家里宴请达官贵人,除了山珍海味和醇酒美人外,还拥有三班女乐,仅打更的更夫就有六十多人。

当时沈家所用器皿皆金银,行酒用白玛瑙盘,沈氏妇人一钗竟费七十万钱(纹银五百两,相当于人民币十五万元),连僮仆都穿的是绫罗绸缎。

他把苏杭一带作为自己的经商之地,并且居住在苏州附近的周庄。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沈万三出资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并且向朱元璋献出白金两千锭,黄金二百斤,并在南京城内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

这样让人咋舌的财富让朱皇帝很是在意,起自淮右布衣的朱元璋从骨子里是极端仇视富人的,在即位之初即命江浙富户数千家迁入南京,表面上说是为京城繁荣,实际上是将这些富户连根拔起,并借机将他们的土地收走。

时为江南首富的沈万三当然也逃不出朱皇帝的手心。

在出资修筑了十多里的城墙后,朱元璋封了沈万三的两个儿子为官。

也不知是为了报答皇帝的恩情还是再次展示自己的财富。

沈万三竟然向朱皇帝1。

汉五帝的沈万三(历史预演)

汉五帝的沈万三(历史预演)

汉五帝的沈万三(历史预演)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第)三秀,所以又称万三秀。

沈万三是元末明初商人、巨富。

吴兴南浔(今属浙江湖州)人,后随父亲迁居今江苏昆山周庄东垞。

现在“周庄”就有沈万三的遗址。

但沈万三财富如何来的,历史上众说纷纭,据说沈万三积累的财富除了聚宝盆之说外。

还有就是,沈万三是通过海外贸易起的家,又有人说是继承了有钱人的财富了,还有言是京杭大运河之贸易。

感谢关注公众号吞阳记3.总之,沈万三财富来源是个未解之谜。

不管怎样,沈万三确实富可敌国。

就像本世纪的马云一样。

有钱势必造成人的耻高气昂,沈万三处处显摆自己有钱有势的作派。

也正是由于沈万三平时不知道收敛、炫富、露富,这引起了朱元璋的羡慕嫉妒恨了。

据《留青日札》记载,当朱元璋打下江浙以后,沈万三与其弟沈万四(沈贵)在两浙豪富中出的粮食有万担,献白金大约五千两。

老朱盯上他了,沈万三终于明白了树大招风的道理,也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堤高于岸水必逐之的道理。

此时,沈万三后悔不迭,都怪自己显摆。

鉴于此,沈万三想以攻为守。

想主动报效朝廷以保平安。

明洪武六年前后,当得知京城(今南京)要筑城墙时,沈万三就主动承担了修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的任务。

感谢关注公众号吞阳记3当时的南京城墙全长三万七千一百四十米,合七十四华里多。

而沈万三一人负责的城墙,占整个工程量的三分之一,他以一家之力,顺利的完成了朱元璋定下的任务。

他当年帮朱元璋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功不可没。

后来他又老毛病犯了,居然自告奋勇的要出资犒劳军队,结果惹恼了朱元璋脆弱的自尊心,朱元璋认为他是故意展示财富,故意挑战皇帝的权威。

说沈万三有谋反之心。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当时天下最有权势的人,沈万三是当时天下最富裕的人,究竟是权力驾驭资本,还是资本驾驭权力,这两者之间势必会有博弈。

在沈万三看来,向朱元璋捐资修建一半的南京城墙是输诚。

但是朱元璋不这么看,他会认为连一个商人都会有富可敌国的实力和造反的潜在可能性,所以沈万三的悲剧也在意料之中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感谢关注公众号吞阳记3其次,重农抑商也是明朝建立初期的基本国策,朱元璋的创业团队基本上以淮西的武将和浙东的文臣为主,淮西的主要是徐达、常遇春这些人,浙东的主要是刘基、宋濂这些人,他们之间既有合作又有斗争。

漫话江南首富沈万三

漫话江南首富沈万三

漫话江南首富沈万三沈万三何许人也,元末明初之江南首富也。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事业的大发展,江苏第一水乡古镇——周庄的声名鹊起。

沈氏不但成了周庄的明星、名牌,而且他和明代第一个皇帝朱元璋的相互关系,再次为世人所关注。

沈万三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他的事迹,在有明一代,被不少文人炒得沸沸扬扬,多属荒诞无稽传闻。

真实情况是,他原名沈万三,又名富,《明史》马皇后传记成“秀”,字仲荣。

祖籍浙江湖州南浔,后徙居江苏昆山周庄。

沈万三善于理财,拥有“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富可敌国”,仅在朱元璋时代的应天,现在的南京城,就有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屋一列为一楹),酒楼四座,沈大官人,名满京城。

从现有记载看,沈万三在什么时候和朱元璋搭上关系,不十分清楚。

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时,曾向朱元璋大献殷勤:送上现已无法确证为何物的的龙角一付,黄金两百斤,白银两千锭,带骑甲士十人。

不久,又出巨资帮助朱元璋,修筑南京城洪武门到水西门一段,约占三分之一的城墙。

南京围城之大,可称世界之最,周长达三十三点六公里,城墙最高处达二十多米,两辆大卡车对开毫无问题,巍峨之状可见一斑。

城墙砖全是特制的,长、宽、高均有严格尺寸,每砖重约四十公斤。

砖墙的粘合材料,都是用糯米、蛋清与石灰拌和而成。

这是完全可信的,本人在大跃进中,曾参与成都南城墙的拆除劳动,其粘合材料中的糯米粒还清晰可见。

南京的城墙,虽然是用原始材料建成,它的坚固性,绝不比某些现代建筑逊色。

经过六百多年的风吹雨打,除了战争和其他人为破坏外,而今仍然屹立完好。

沈万三修了十几公里城墙,费资多少,史无确切数字,如按今天的货币计算,毛估估,没有若干亿,恐怕是不行的。

已经大出风头的沈大款,余兴未尽,还想再露露脸,又向朱元璋提出,要出钱犒赏军队,这次马屁拍到马蹄子上去了,不但祸及自己,还殃及儿孙。

猜忌成性、残忍成性、满脑子充满“皇权神授”、皇帝才是至高无上的朱元璋,立刻“龙”颜大怒,你一个小小商人,出钱修筑京都城垣,已有僭越之嫌,还要拿钱赏军,岂不是要和我朱元璋平起平坐了吗?简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一个“杀”字随口而出,据说还有“尽诛周庄居者”之意。

历史趣谈明初巨富沈万三 是如何摇身变为天下首富的呢?

历史趣谈明初巨富沈万三 是如何摇身变为天下首富的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初巨富沈万三是如何摇身变为天下首富的呢?导语:元末明初,江南出了一个天下巨富,此人便是沈万三。

沈万三的发迹极富有传奇色彩,从一个普通的自耕农,在元末明初迅速成为江南乃至于天下首元末明初,江南出了一个天下巨富,此人便是沈万三。

沈万三的发迹极富有传奇色彩,从一个普通的自耕农,在元末明初迅速成为江南乃至于天下首富,拥有亿万家财。

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朱元璋为此封了他两个儿子为官。

沈万三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并建有宽敞舒适的住宅。

更具有扑朔迷离意味的是,沈氏的衰落也如他早年发迹一样,于倏忽之间便山塌冰崩,家破人亡。

如此传奇的经历使沈万三的一生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是如何摇身变为天下首富的呢?他又是如何衰败的呢?沈万三原名沈富,字仲荣。

人们称他“沈万三”,是因为他太有钱,是富甲一方的大富豪的缘故。

明朝初年沿袭元朝的制度,将百姓分为奇、畸、郎、官、秀五等,秀为最上等,“秀”中又按照财产再分等次,“富者,谓之万户”,沈富在“万户”中排在第三等,所以大家把富有的沈万三称为“万户三秀”,简称沈万三,这个名字后来竟然取代了沈富这个真名,广为人知。

沈万三自幼随父兄流落到苏州长洲,居于东蔡村,以垦荒为业。

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沈家已成为当地拥有相当数量土地的富户。

当然,仅只如许土地,显然尚不足以让沈万三富甲天下,因此,沈万三的发家史便成为一个难解的谜。

关于沈万三发家致富的原因,前人有多种说法。

有人说他得到了密授的点金术,可点石为金;有人说他家有聚宝盆,《挑灯集异》称沈万三曾将百余只青蛙放生,结果青蛙报恩,生活常识分享。

苏州周庄元末明初巨富——沈万三水下古墓

苏州周庄元末明初巨富——沈万三水下古墓

苏州周庄元末明初巨富——沈万三水下古墓沈万三(?—1394年),本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

万三者,万户之中第三秀,所以又称万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

吴兴南浔(今浙江湖州)人,元至顺间随父沈佑迁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今江苏昆山周庄东垞)。

沈万三出生前父辈已经拥有千亩良田,并经营有米店,酒庄等作坊,在当时当地也算得上是一个大富人家。

沈万三是通过垦殖而积累原始财富的,并大胆地“竞以求富为务”,开展对外贸易活动,扩大资本。

他把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砚江(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同时开展“国际贸易”,也就是“通番”赚取了巨大财富。

从而使他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

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也实为沈万三之功。

关于沈万三富豪事,民间甚至传说他有一只聚宝盆等等,由此反映出他财富多到不可胜数,生财聚财技巧高超。

朱元璋要建南京城,沈万三就“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即今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到水西门一段。

后来索性想趁热打铁,请求出资犒赏三军,这一下拍到皇帝马脚上。

朱元璋大怒,“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

”好得马皇后还算清醒,觉得有点过分,劝道:“不祥之民,天将灭之。

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戌云南。

”沈万三才保住小命,发配云南,最后客死他乡。

这是洪武六年的事。

沈万三当时被捕,周庄镇上株连甚多,有尽诛周庄居者之说。

幸亏镇人徐民望不避斧钺,台御状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镇老小。

元代汾湖富室陆德源富甲江左,很欣赏沈万三的聪明才智和经商信用,觉得自己已经老了,也看破了红尘。

手里的巨额财产假如不传给别人,一旦时局动荡,反而会酿成祸害。

于是全部赠送给沈万三,自己去澄湖边的开云馆当了道士,直到寿终。

沈万三得到了陆德源的这笔巨资,如虎添翼。

沈万三在云南边陲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岁月。

他于1392年追随张三丰到福泉山修道,1393年仙逝后安葬于福泉山(贵州省福泉市福泉山下,现如今福泉山下仍有沈万三墓)。

明弘治11年(1498年)由其五世孙沈延礼(又名沈安)率子沈博及女沈琼莲将沈万三遗骨从福泉山迁葬江苏周庄银子浜,名水底墓。

中华财神

中华财神

沈万三生平简介《东方文化》周刊记者扎西刘沈万三,元末明初人,生于元大德十年春正月,公元1306年2月。

万三非其名,而是对他的一种社会称呼。

他本名富,字仲荣,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家,也是全国首富。

他当时的真实称呼为沈万三秀。

所谓秀,是因为洪武初年民户服役编册,名实其资,分人为哥、畸、郎、官、秀五等(元代社会阶层即已如此划分)哥是最下等,秀为最上等,每等之中又各有一二三等,每家颁布发给“户由”(相当于今日的户口本)一纸,巨富者谓之万户,沈万三秀,乃秀之第三等也。

沈万三祖籍是湖州南浔人,元时,其父沈祐始迁徒到苏州长洲东蔡村,即现在的昆山周庄东垞,朱元璋称帝后又迁至南京,不久又把他流放到云南。

元季海运相当发达,比起漕运(即由运河南粮北运)来省钱省力还省时。

当时海上的商业运输业多为私人经营,他们甚至承包国家的军需和国粮的运输。

沈万三就曾经是一名大海商(曾秘密协助张士诚征粮输送元朝),靠海运发了大财。

他常奔走于徽州、太平、池州、常州、镇江、南京等地的富豪间,贩运各种货物,并且在四乡八路的城镇开设有许许多多的店铺。

他家有田产上万顷,仅因喝酒之需,就专拨出田数十顷;请家庭教师王行,每次写出一篇文字,即赏予稿金廿两银子。

南京城一半确是沈万三修筑的。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曾召见沈万三,命他献上白金千锭,黄金百斤。

修筑南京外城时,当时正值府库匮乏,沈万三依恃他的富实,表示愿与朝廷对半而筑,工程同时开工后,结果沈万三先皇帝完工而惹朱帝不高兴。

沈万三还不识趣,又申请犒赏全国军队每人银子一两,总共近百万两。

于是使得心胸狭窄、出身穷苦的朱元璋由妒而恨:“匹夫犒天子之军,乱民也,宜诛之”,由恨而萌杀机。

朱元璋下令收他重税每亩九斗三升(平均亩产的一半多)。

随后就借口沈万三修筑苏州街道,以茅山石为街石,有谋反心,派兵包围他家,要杀他。

经马皇后苦苦劝谏,才改将他在明洪武六年流放到云南,家产充公。

明洪武二十五年来到平坝天龙屯堡,明洪武二十六年八月十二,1393年9月仙逝于平越福泉山,享年88岁。

沈万三为何迁居周庄?——沈万三研究札记之三

沈万三为何迁居周庄?——沈万三研究札记之三

沈万三为何迁居周庄?——沈万三研究札记之三沈万三全家为何从浙江南浔沈家漾迁居江苏昆山周庄,极可能这是沈万三研究中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因为据此刻大多数研究者众口一词的说法,沈氏全家迁至周庄的目的是为了垦殖发家。

这种说法有着相当有力的支持:一是沈万三的孙子沈伯熙《故沈伯熙墓志铭有序》称“其先世以躬稼起家。

曾大父祐,由南浔徙长洲,见其地沃衍宜耕,因居焉。

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事……”二是沈万三的亲侄沈汉杰《故吴兴处士沈汉杰墓志铭》说“其大父祐,徙苏长洲之东蔡村,爱其水田膏沃,土俗忠仆,因家焉。

人遂以所在污莱未田者归之,躬率子弟服劳其间,粪治有方,潴泄有法,由此起富,埒于素封。

”墓志铭是记叙亡者生平行状、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似比白纸黑字更具说服的震慑力。

于是很多研究者就此张开想像的翅膀,围绕沈家“垦殖致富”写下了大量文章。

如南京某教授曾撰文引述沈伯熙墓志铭的说法,盛赞其“颇具真实性”、“当不虚假”,接着又辅之以沈汉杰墓志铭内容,最终得出沈万三“是以力田致富”的结论。

如此沈万三到周庄种田发了财的说法——“垦殖致富”论,几成“定论”。

但是,这“定论”经不起推敲,略加疑问,它就会露出马脚,很难自圆其说:既是垦殖,南浔一样有的是地址,为何非到周庄?莫非是周庄地价廉价?加倍深切的追问那么是:周庄为一水中小岛,耕耘土地面积不大,到如此的地址垦殖进展农业,地理环境恐怕还比不上沈氏原住的沈家漾——笔者曾到那里实地考察过,为何还要迁周庄,等等,类似如此的问题恐怕是第一次提出,不知“垦殖致富”论者将会如何解答。

其实,只要放开视野,能够结合元朝社会的具体情形,并了解周庄、南浔的具体地理位置,不单纯地就事论事,沈万三迁周庄的缘故仍是相当明白简单的。

元朝较为开放,较为支持商业的进展,专门是支持海外贸易的进展,很优待商人,开辟出规模空前的海外贸易。

专门元至治三年(1323年)曾公布“听海商贸易,归征其税”政策,完全开放民间海外贸易,现在沈万三约27岁,精神与体力正是旺盛之际,他完全可能利用这“利好”机会,“变成海贾,奔走徽、池、宁、太、常、镇豪富间,辗转贸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万三犒军之谜——沈万三研究札记之四
现在的沈万三研究——从苏州、昆山周庄所出两本沈万三研究论文集看——对于沈万三下场
的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充军云南”,原因是他提出犒军,而皇帝朱元璋却认为沈万三一个老
百姓出资慰劳军队纯系“乱民”,因而要将他杀头,最后则由于马皇后劝说,才将他“戍云南”
了事。
此事主要源自《明史·孝慈高皇后传》:“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
怒曰:‘匹夫犒天子之军,此乱民也,宜诛之。’后曰:‘其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
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对于马皇后的劝说,一清人在著作中另有不同的
表达:“妾闻法也者,所以诛不法也,非所以诛不祥。民富侔国,民自不祥尔,夫不祥之民,
天灾有之,于国法何予焉。”从这段话看,马皇后真不愧为皇帝朱元璋的贤内助,不但明事
理,而且懂得以法办事,表现出更高的水平。同时,也透露出沈万三确无任何犯法行为,他
惟一的过错是“民富侔国”,太有钱了,令朱元璋不放心!
关于沈万三犒军之事,明文学家郎锳的《七修类稿》、明田艺蘅的《留青日札》中均有记载,
其中田艺蘅写道:“太祖尝犒军,万三欲代出犒银。上曰:‘朕有军百万,汝能遍及之乎?’
万三曰:‘愿每军犒金一两。’上曰:‘此虽汝好意,然不须汝也。’由此遂欲杀之。太后苦谏,
以为彼富固敌国,然未尝为不法事,奈何杀之?上意乃释然,亦由此被人告讦或旁累所隶及,
往往曲宥之。后得流云南。”
然而,所有这些记载说清楚了事情的过程,却都没有具体说明沈万三提议犒军时间与原因,
田艺蘅的《留青日札》在明清笔记小说中以资料丰富著称,也同样未能说出事件的时间与原
因。此外,相关史料也十分匮乏,沈万三本人的行状更是扑朔迷离,所以他何时、何因提议
“犒军”导致他“戍云南”,构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问号,自明代始直至现在的600多年间一直
困惑着历代的研究者们,形成谜团。
任何事都有例外。1992年出版的昆山《周庄镇志》中的“大事记”终于对上述谜团提出了答
案——这答案应是当时《周庄镇志》编纂者采纳了一些沈万三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所致,上述
苏州的一本沈万三研究论文集中确有个别文章持相同观点——“洪武六年(1373年)明太祖
朱元璋建筑南京城垣,沈万三助建三分之一,并请犒军,为帝所忌,发戍云南。”这样明确
的记载,当然会令人们心中欣喜,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周庄毕竟是沈万三故乡,虽未
说明何因犒军,但也说出了沈万三“倒霉”的时间,总算部分解开了600多年来悬而未决的谜
团。
然而,深入考察这一研究成果,特别是联系明史相关记载,却又会发现这个时间有个迈不过
去的“坎”:即洪武六年(1373年),沈万三根本不可能“戍云南”,因为当时云南尚与朱元璋
处于敌对状态。据《明史》载,朱元璋做了皇帝后,统治云南的元代梁王还继续效忠逃到外
蒙的“北元”。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曾派“侍制王祎使云南,诏谕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
祎至,不屈死。”云南方面坚持忠于元朝,把明朝派到云南的钦差大臣王祎都杀了,在这样
的时候、这样的条件下,沈万三还能“戍云南”吗?可见《周庄镇志》的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
那么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沈万三提出犒军,倒霉后又能“戍云南”呢?其实,人们只要认真地综
合研究各种相关史料,还是可以大体考定沈万三何时、何因犒军的。沈万三应该是在洪武十
五年(1382年)二三月份提出犒赏从云南班师回朝的朝廷军队时获罪的。为什么这样说?
原因有二:
一是据《明史》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秋,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30万步骑
大军讨伐云南,军事行动进展十分顺利,不到一年,至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平云南,
置云南都指挥使司。领府五十八,州七十五,县五十五,蛮部六。”朝廷大军一举平定云南,
胜利凯旋,沈万三此时提出犒军,是顺理成章的事,却反遭朱元璋打击。
二是朱元璋的“正宫娘娘”马皇后崩于洪武十五年八月。所以沈万三只有在洪武十五年八月之
前“倒霉”,马皇后才能为他缓颊,使他免于一死,“戍云南”。
至此,600多年存在的沈万三何时、何因犒军的谜团,可以说完全解开了。此事也说明沈万
三堪能称得上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朝廷大军平定云南,即将
班师回朝,捷报传来,出于对国家统一的喜悦之情,沈万三兴致勃勃地提出以自己的资财奖
励凯旋的将士——“犒军”,却被朱元璋斥为“乱民”,打下死牢,最后由于马皇后劝说,沈万
三总算逃过一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