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骨显像
核医学全身骨显像骨显像

设备及环境要求
检查设备
SPECT或PET/CT等核医学显像设备。
环境要求
检查室应符合放射性防护要求,有专用的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
03
检查过程
药物选择与使用
药物选择
全身骨显像通常使用放射性药物,如99mTc-MDP(甲基亚甲基二磷酸盐)或95mTc-EDP(乙二胺四 亚甲基磷酸盐)。这些药物在骨骼中聚集,通过放射性衰变产生的γ射线在CT或SPECT/CT等影像设 备上显影。
软组织异常浓聚或稀疏区,提示可能存 在肿瘤、炎症等病变。
关节面破坏、变形,关节间隙狭窄或增 宽,提示可能存在关节炎、关节结核等 病变。
骨皮质不连续、表面粗糙,提示可能存 在骨折、骨肿瘤等病变。
骨髓腔内骨小梁结构模糊、断裂,提示 可能存在骨质疏松、骨髓炎等病变。
诊断分析与鉴别诊断
根据全身骨显像骨显像结果,结合患 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 综合分析,对骨骼、关节、软组织的 病变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复查建议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 ,制定复查计划并按时进 行相关检查。
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随访和复查结果,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疗 效。
数据保存与管理
数据记录
详细记录患者的检查数据、影像 资料和治疗方案等。
数据管理
采用专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确保 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数据共享
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实现数 据的共享与交流,提高医疗质量和 效率。
。
质量控制与评估
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全身骨显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需要对使用的放射性药物、影像设备 以及操作流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例 如,定期对药物的有效期进行检查,对 设备的性能进行评估和校准等。
新编文档-99mTcMDP全身骨显像骨显像核医学四川大学-精品文档

SPECT/CT融合显像
将SPECT的功能图像和CT的解剖图像的空 间位置/坐标配准后进行叠加, 使融合影像获 得增量的互补信息。融合显像的优势是同机 采集、 定位精确,明显改善了对骨骼病变的 检出率及鉴别诊断能力,降低了骨显像诊断 骨转移的假阳性,提高了诊断特异性。
正常影像
一、正常血流影像 静脉注射显像剂后8~12s可见局部较大血管的影像,继而 骨和软组织呈一过性放射性轻度增高,随后软组织轮廓逐 渐显示,双侧对称。
血流相:右股骨远端放射性增高。
血池相:右股骨远端骨摄取增强。
静态显像(2h):右股骨远端骨摄取增强。
静态显像(4h):右股骨远端骨摄取增强。
显像方法
四、针孔准直器局部骨显像
针孔准直器具有影像放大同时保持高分辨率的特点, 适用于小骨和关节显像,尤其用于小儿。需调节准直器 与体表的距离,使拟显像的部位包括在视野中。
1. 血流显像:用64X64矩阵,弹丸式注射显像剂,立即按每2~3s一帧采集 20帧,序排显示及20帧叠加显示。
2.血池显像:继血流相后于1~4min期间以0.3~0.4X106计数采集一帧。 3.静态显像: 128X128矩阵,3h后显像,前、后位分别采集0.4X106计数。
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能峰140keV,窗宽20%。大视野探头应包括 病变部位及对称部位,小视野在保持相同体位的条件下,对两侧分别采 集,采集条件应相同,显像时保持不动。前、后位必须保持两侧均衡。 膀胱内放射性与骶骨和耻骨重迭,可采用坐位。
二、正常血池影像 显像剂大部分仍停留在血液中,大血管继续显示,软组织 轮廓更加清晰,放射性分布均匀,骨区放射性稍稀疏,两 侧对称。
正常影像
三、正常静态影像 • 全身骨骼显影清晰,放射性分布左右对称。血运丰富和代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癌诊断的应用进展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癌诊断的应用进展摘要: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如今已经成为临床上对骨转移癌作出诊断的常规方法之一而愈来愈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作为一项诊断技术,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及预后方面均有重要的价值,其方法简便,一次显像就能为检测骨转移癌提供灵敏的信息,但其较突出的缺点是特异性较CT、MRI低。
正鉴于此,我们参考了数十篇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想就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癌诊断的原理及其应用方面作一个简要地阐释,以寄对临床医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主题词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癌应用进展APPLIED PROGRESS OF RADIONUCLIDE BONE IMAGING IN DIAGNOSIS OF METASTATIC OSTEOMAABSTRACTRadionuclide bone imaging nowadays has become one of formal methods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metastatic osteoma, which has been attached much more importance to by the clinical doctors. As a diagnosis technique, radionuclide bone imaging has a very important value in the early diagnosis、reasonable treatment and evaluement of prognosis, which is a simple method and provides very sensitive information in detecting the metasatic osteoma by imaging all over body once. however, more distinctive shortcomings of it is the lower sensitivity than CT and MRI.. As a result of it, we have referred to tens of related articles at home and aboard. As far as the fundermental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radionuclide bone imaging in metastatic osteoma are concerned, a simple explanation is illustrated so as to have a certain referring value for the clinical doctors.KEY WORDS:RADIONUCLIDE BONE IMAGING DIAGNOSIS METASTATIC OSTEOMA APPLIED PROGRESS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一种无创伤和灵敏度高的骨病诊断方法,尤其是对临床疑有骨转移癌的患者,更能够早期诊断和一次完成全身扫描,这具有与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
放射性核素显像与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核医学科 朱蓓玲
1
核医学的分类
2
骨显像的原理
将趋骨性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引 入人体,可使骨骼显像。
它不仅能显示全身骨骼的形态,而且能反 映各个局部骨骼的血液供应和代谢情况。 作出定 位诊断。
3
常用的骨显像剂
1) 理想的骨显像剂应符合以下要求:
亲骨性能好 血液清除快,组织本底小
61
131I-MIBG治疗
治疗方法
1. 病人准备 停用影响131I-MIBG摄取的药物,如可卡因,利血平 治疗前3天用卢卡氏碘液封闭甲状腺,10滴tid,直到治
疗后4周 2. 131I-MIBG剂量:3.7-11.1GBq 3. 给药方法 : 静脉滴注,速度缓慢,60-90分钟滴完 4. 注意事项 :
静脉注射后2-4小时显像,采用高分辨率低能准直器, 显像后多排尿
11
骨断层显像
目前本科有SPECT/CT
一次检查可将骨断层与CT图像融合(同机融合)
可精确的解剖定位,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12
骨断层显像
13
骨显像的适应症
早期诊断转移性骨肿瘤,明确恶性肿瘤有无骨 转移
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及其病变侵犯范围的确定 原因不明的骨痛,排除骨肿瘤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 诊断各种代谢性骨痛及骨关节痛 观察骨移植存活情况 早期骨髓炎的诊断 评价治疗后疗效 判断应激性骨折和其他隐匿性骨外伤
治疗) 可考虑放射性核素治疗 乳腺癌 前列腺癌骨转移 可优先考虑内分泌治
疗再行放射性核素治疗 以上治疗可与二膦酸盐类药物并用
60
131I-MIBG治疗
适应症
能摄取131I-MIBG且保留时间较长的肿瘤, 如恶性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等,符合以下情况者
骨骼系统核医学检查

一. 骨显像
原理 Principal
骨组织由无机盐和有机物组成,99mTc或113In 标记的磷酸盐化合物通过化学吸附的方式与骨骼 中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发生作用,而沉积在骨骼内, 使骨组织聚积放射性而显像。骨骼各部分聚集放 射性核素的多少与其血流灌注量、代谢活跃程度 及成骨过程的变化有关。只要局部骨骼发生病理 性改变时影响了上述这些因素,就可导致局部骨 骼影像异常。利用这一原理,就能很方便地为骨 骼疾病提供诊断和定位依据。
剂量的决定
影响因素: 增加剂量因素 减少剂量因素
给药方法
液体剂型:空腹给药,2小时后方 可进食
胶囊剂型:服药前可少量进食
重复治疗
首次治疗后6~12个月确认未愈、无 效或病情加重者可考虑再次治疗
治疗反应及处理
早期毒性反应:少数患者于服药后1周可出现乏 力、食欲差、口干、恶心、皮肤搔痒以及甲状 腺局部胀痛。可自行消失,或给予对症治疗。
测量的理想部位是腰椎、股骨近端、髋骨等
优点为照射剂量低、使用方便快捷、空间分 辨率及精确度和灵敏度均高于DPA,认为是 测量骨密度的金标准
4.定量CT(quantitative CT, QCT)
可分别测量脊椎皮质骨和松质骨的矿物质 含量,定量测定身体各部分的小梁骨和皮 质骨的骨密度
效价比低、辐射剂量大,主要用于研究性 工作
适应症 Adapative Disease
(6)观察移植骨的血供和成活情况 (7)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 (8)判定X线摄片难以确定的隐匿性骨折,
如肋骨,指骨等 (9)关节炎的诊断 (10)人工关节置换后随访 (11)骨折愈合评价 (12)骨活检定位
图像分析 Image Analysis
◎正常图像特点 Normal Characteristic 全身骨骼呈对称性的放射性分布,但各部 位的放射性并不均匀
核医学-静态骨显像

方法 Method
常用的显像剂(Imaging Agent)是 99mTc标记的磷酸盐(PYP) 膦酸盐(MDP、MHDP)
方法 Method
静态骨显像可分为全身和局部显像两种。 静注99mTc-MDP 555~740MBq 注射后2~4小时进行全身骨显像 对于怀疑有病变的感兴趣区,可以加用局
“冷区”最多见于恶性骨肿瘤,约占 80%~90%,胸骨、胸椎、骨盆多见。
前列腺癌多发性骨转移
“冷区”的常见原因
外科手术切除后 体内外致密物遮挡 伴有骨破坏或骨内血管阻塞的恶性肿瘤 局部血管受损 放射治疗 骨囊肿
过度显像(Super bone scan)
在骨显像图上发现,骨中放射性示踪剂出 现显著的、普遍的摄取增加,多呈均匀、 对称的异常放射性浓聚,软组织活性很少, 而肾影常缺失。
性骨折和潜水性骨坏死 (10)鉴别陈旧性和新近发生的压缩性
椎体骨折
适应症 Adapative Disease
(11)鉴别非胶原性疾病引起的血清碱性 磷酸酶的升高,排除骨骼疾病
(12)诊断和观察正常骨外的骨化组织或 病变,如异位骨骨化性肌炎,肾功能衰竭 或肾透析
(13)烧伤后骨坏死的诊断,治疗随访及 预后判断功能
一次显像,可显示全身骨骼情况 敏感度高,显示病变可比 CT、X线片等
早3~6月 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小
动态骨显像
Dynamic Skeletal Imaging
原理 Principal
通过静脉“弹丸”式注入骨显像剂后, 于不同时间对病变部位进行动态骨显像 可分别获取血流、血池及延迟骨显像的 资料,从而有助于对病变的判断。
左 股 骨 软 骨 肉 瘤
右 股 骨 颈 巨 细 胞 瘤
多 发 性 骨 髓 瘤
骨骼系统显像(核医学)

SPECT/CT图 像融合显像
www,
四、图像分析
骨静态显像图像分析 骨动态显像图像分析 骨断层显像与融合显像分析
骨静态显像正常图像
全身骨骼显像清晰
放射性分布左右对称 上下分布均匀
疏质骨>密质骨。 扁 骨>长 骨 骨骺端>骨 干 大关节>小关节
双肾、膀胱显影
正 常 全 身 骨 骼 显 前位 像
肿瘤骨转移放射性“热 区”与“冷区”并存
A
B
C
D
A:X线平片-腰椎退行性变
B:MRI-L4、L5椎体信号改变 C:CT-L4椎体成骨性改变,L5椎体骨质破坏 D:骨显像-腰椎、骨盆、肩胛骨、颅骨、左股骨异常浓聚
见年
明。 显自 异觉 常双 ;腿 骨骨 显痛 像, 示多 多次 处
X
男 性 , 49 岁 , 鼻 咽 癌 放
值 ➢ 有利于发现原发病灶以外的骨转移病灶 ➢ 有助于手术或其他治疗后疗效的监测与随访 ➢ 骨三时相显像对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的
价值 ➢ 特异性不如X线、CT、MRI等
骨肉瘤
起源于骨间叶组织,瘤细胞能直接形成骨 样组织或骨质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好发 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或儿童。
女性,16岁
显像最佳时间 静脉注射后3-6h
1.骨静态显像方法
患者准备
❖ 鼓励病人多饮水; ❖ 检查前排空膀胱; ❖ 排尿时避免尿液污染体表及衣裤; ❖ 除去病人衣物上的金属物品; ❖ 病人取仰卧位,检查中要求病人保持固定体位。
骨静态显像
全身骨显像 (whole body bone static imaging) 全身骨骼前位和后位 影像 临床应用:全身骨骼 病灶的寻找及诊断
LOGO
99mTcMDP全身骨显像骨显像 核医学四川大学

性疾病、溶骨性病变和病变进展迅速而成骨反应不佳者。 • 99mTc的γ光子能量较低,金属的腰带、纽扣和钱币等足以
将他吸收而显示局部冷区,应注意防止和识别。
全身骨骼异常影像及其临床意义
一、静态影像
2、热区和冷区的数目有一定临床意义,如恶性肿瘤患者骨 骼影像出现多发性热区,转移灶的可能性很大;如为单发 性热区则转移灶的可能性较小,但需定期随访。
• X线摄片是诊断骨骼病变的常规手段,除骨折外,其他 病变的检出,取决于病变脱钙或钙质沉积导致骨质密度 变化的程度。一般认为局部钙量变化大于30~50%时, X线片上始显示出异常。
• 99mTc-MDP骨显像显示病变是基于局部骨骼血流和代谢 的情况,在病变的早期多已有明显的表现,通常较X线 片提早3~6个月出现,对无症状转移性骨肿瘤的早期诊 断具有特殊的价值。
二、正常血池影像 显像剂大部分仍停留在血液中,大血管继续显示,软组织 轮廓更加清晰,放射性分布均匀,骨区放射性稍稀疏,两 侧对称。
正常影像
三、正常静态影像 • 全身骨骼显影清晰,放射性分布左右对称。血运丰富和代
谢活跃的松质骨如颅骨、胸骨、肋骨、骨盆和长骨的干骺 端,放射性聚集较多,长骨干等密质骨放射性聚集较少。 • 生长发育期全身骨骼(包括长骨骨干)代谢旺盛、成骨活 跃,因此全身骨骼影像放射性分布较为均匀。 • 双肾及膀胱生理性显影。
2、局部放射性减低、峰时后延:示局部动脉灌注减低,可 见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梗塞和一些良性骨病变。
三、血池影像
1、局部放射性增高: 示局部血管增生扩张,如骨骼恶性肿 瘤和骨髓炎;也可能因为静脉回流障碍所致,如儿童特发 性股骨头坏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流相、血池相、延迟相 全身骨显像、局部骨显像
a
9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显骨 像动 )态
显 像 ( 三 时 相 骨
a
10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骨 全静 身态 )显
像
a
11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骨 局静 部态 )显
像
a
12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影响骨组织 摄取显像剂 的因素
局部血流灌注量 无机盐代谢速度 成骨细胞活跃程度
a
6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二、显像剂
• 骨示踪剂研发历程
✓ 20世纪三十年代:32P ✓ 20世纪40年代:45Ca、89Sr ✓ 20世纪50年代:85Sr ✓ 20世纪60年代:47Ca、87mSr、18F-氟化物 ✓ 20世纪70年代:99mTc标记磷(膦)酸盐
a
ANT
POST
NHL-肺、胃摄取骨显像剂
26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丰富、代谢增强、成骨活跃。
➢异常浓聚灶数目:单发与多发。异常浓聚形
态:点状、圆形、条状、片状。其中最常见的
类型是单发或多发的局限性浓聚“热”区。
a
20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单个浓聚灶
多发浓聚灶
a
21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 超级骨显像(superscan)表现为全身骨骼影像普遍增强,软组织本
像骨 断 层 显
a
13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SPECT/CT图 像融合显像
a
14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四、骨显像的正常影像
• 静态骨显像
–全身骨骼显影清晰,放射性呈 均匀性、对称性分布。由于各 部位骨骼的结构、血流情况和 代谢活性不同,使得骨显像剂 沉积的量也不一,扁平骨、大 关节和骨骺端放射性浓聚高于 长骨骨干。
a
7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理想的骨显像剂
•亲骨性好 •血液清除快 •骨/非骨组织比值高 •有效半衰期短 •r射线的能量适中等。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骨显像剂:99mTc-MDP
a
8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三、显像方法
➢ 骨动态显像 ➢ 骨静态显像 ➢ 骨断层显像 ➢ 骨融合显像
a
23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ANT
POST
多发性骨髓瘤-右骶骼关节“冷区”
ANT
POST
外伤-4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3.混合型(异常放射性浓聚与减低并存)
– 同一病人骨显像中既有“热区”,又有“冷区”。 – 部分骨病损中心呈明显放射性“冷区”,其周围表现为代谢活性
a
15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儿童由于骨质生长活跃,在骨骺及干骺端有更多放射性 的分布是其特征,通常是全身骨骼中影像最强的部位 。
ANT POST
ANT POST
ANT POST
半岁
4岁
12岁
a
16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 骨动态显像-三相骨显像
–血流相:反映受检局部大血管血流通畅情况。 –血池相:反映受检局部软组织血供。 –延迟相:反映受检局部骨骼的代谢状态 。
• 静脉注射骨显像剂后,其主要通过化学吸附(如99mTc-MDP) 和离子交换(如85Sr、18F)两种方式进入骨内与羟基磷灰石 晶体结合。
• 少量骨显像剂与骨组织中有机成分(胶原纤维)结合。 • 利用核医学仪器探测放射性核素所发射出的r射线,即可
得到全身骨骼的影像。
a
5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血流相
髋关节T-A曲线
a
血池相
延迟相
17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 骨断层显像
– 在各部位断层正常图像上,骨骼的放射性分布与静态平面显像 所示相一致,呈左右对称和上下均匀。
– 对结构复杂区域和较小骨病灶的准确定位,如脊柱断层显像可 清楚地显示椎体、椎间盘及其他结构,有助于提高对骨病损诊 断的准确性 。
冠状断层
矢状断层
a
18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正
常
骨
断
CORONAL
层
显
像
a
19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五、骨显像的异常影像
(一)异常静态骨显像
1.异常放射性浓聚增强
➢是骨显像最常见的异常骨显像表现。 ➢骨病损处显像剂的浓聚明显高于对侧或周围
正常骨骼,呈“热”区。表明局部骨组织血供
底极低,双肾和膀胱不显影。临床常见于甲旁亢或弥漫性骨转移癌等。
ANT
POST
代谢性骨病
ANT
POST
前列腺癌
胃癌
a
22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2. 异常放射性分布减低(稀疏或缺损)
➢骨显像表现为骨病损处放射活性低于对侧或周围正常骨骼。 ➢凡是能够引起骨组织血流减少或产生溶骨性病理改变的情 况,均可出现病损骨局部放射性分布呈“冷”区表现。 ➢常见于:骨手术切除后、骨转移瘤伴骨质破坏或骨内血管 阻塞、多发性骨髓瘤、骨梗塞、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等。
核医学
a
1
第十二章 骨关节系统
Skeletal and joint system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段东
a
2
内容提要
概述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关节显像 骨、关节显像的临床应用 骨密度测定 18F-FDG PET骨骼恶性肿瘤显像
a
3
概述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 (radionuclides bone imaging)已
增高的异常浓聚影,呈圆形,类似于“炸面圈” (doughnut)征。
ANT
POST
左股下端骨纤维肉瘤-骨显像呈“炸面圈”征
a
25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4. 骨外组织放射性浓聚
– 生理情况下,显像剂经泌尿系统排 泄,故肾脏和膀胱显影。
– 病理情况下,骨外组织摄取骨显像 剂可见于心包钙化或心瓣膜病、急 性心肌梗塞、畸胎瘤、包囊虫病、 乳腺炎症或乳腺癌、原发骨肿瘤肺 转移灶、脑膜瘤或子宫肌瘤钙化、 瘢痕皮肤及骨化性肌炎等。
成为最能体现核医学影像技术优势、临床使用频率最高的 核医学检查项目之一。
特点:
➢
功能性影像,可早X摄片早3~6个月发现病变
➢
一次性全身成像
➢
多种成像方式,SPECT/CT、PET/CT图像融合应
用
➢
骨密度测定也是常规核a 医学检查项目之一
4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一、骨显像的基本原理
• 骨组织由无机盐(羟基磷灰石晶体)、有机物(胶原纤维 和层粘蛋白)和水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