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鉴别技术
昆虫主要科鉴别—膜翅目及主要科

膜翅目及主要科
本目包括各种蜂和蚂蚁。 体极微小至中等大小, 少数为大型种类。 主要特征为: 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 具两对膜质的翅,
后翅小于前翅, 其翅缘具翅钩一列以钧住前翅,翅脉 相当特化, 纵脉很弯曲, 有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脉非常简单甚至无翅 脉; 腹部第一节多向前并入胸部, 称为并胸腹节。第 2 节常缩小成细腰, 称为腹柄。也有一些种类腹部与 并胸腹节相连处甚宽, 在分类上把它们分为细腰亚目 和广腰亚目两个类群。 雌虫具发达的产卵管,常呈锯状或针状, 有时变为螯 刺;
4. 茧蜂科Braconi dae
小型或微小的寄生蜂, 体 长2 ~12 m m , 有些种 类的产卵器与身体等长。
特征与姬蜂相似, 最显著 的区别是没有第二回脉, 小翅室多数无或不明显。
幼虫为内寄生或外寄生, 寄主主要是鳞翅目及鞘翅 目幼虫, 也有寄生于膜翅 目、同翅目和双翅目的种 类。
5. 小蜂总科Chalci doi dae
1. 叶蜂科Tenthredi nidae
成虫身体较粗短, 腹部没有 细腰。
触角丝状。
前胸背板后缘深深凹入,前翅 有粗短的翅痣,前足胫节有2 端距。
雌虫有锯状产卵器。
成虫以锯状产卵管锯破植物组 织, 产卵于小枝条或叶内。 幼虫形如鳞翅目幼虫, 但头 部每侧只有1 个单眼, 除3 对胸足外, 还有腹足6 ~8 对, 腹足无趾钩。
小型至大型, 体细长。
触角丝状, 常为16 节或更多。
前胸背板伸达翅基片。转节2 节。 前翅有明显的翅痣, 翅近端部 有一个特别小的四角形或五角形 的小翅室, 它的下面所连的一 条横脉称第二回脉。
腹部细长, 常为头胸长的2 ~3 倍; 腹部末端纵裂, 产卵器从 末端之前伸出。
用于昆虫鉴别的特征

用于昆虫鉴别的特征
昆虫是地球上最多样化和数量最多的生物之一。
为了鉴别和分类昆虫,昆虫学
家使用了一系列特征来帮助他们进行识别。
以下是一些用于昆虫鉴别的主要特征:
1. 头部特征:昆虫的头部通常有一对触角,触角的形状和数量可以在分类和鉴
别过程中提供重要的信息。
昆虫的眼睛可能是复眼或单眼,眼睛的形状和位置也可用于鉴别。
2. 躯干特征:昆虫的躯干通常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头胸部通常有三个部分:头部、胸部和乘翅昆虫的翅膀。
胸部的形状和大小可以用来鉴别不同的昆虫群体。
3. 翅膀特征:昆虫的翅膀形状、大小、花纹和透明度是鉴别昆虫的重要特征。
一些昆虫具有完全发育的翅膀,而其他昆虫可能没有翅膀或只有退化的翅膀。
4. 腿部特征:昆虫的腿部结构和数量对于鉴别至关重要。
昆虫的前肢可能特化
为捕捉和攻击猎物,后肢可能特化为跳跃或者洞穴挖掘。
5. 口部特征:昆虫的口部结构可以提供关于其饮食习性的信息。
一些昆虫具有
刺吸式口部,用于吮吸花蜜或血液,而其他昆虫则具有咀嚼式口部,用于咀嚼植物或其他昆虫。
6. 色素和斑纹:昆虫的身体颜色和斑纹对于鉴别也非常重要。
一些昆虫具有明
亮鲜艳的颜色,用于警告潜在的捕食者;其他昆虫则具有类似于树叶或树皮纹理的斑纹,用于伪装保护。
总的来说,昆虫的鉴别需要观察和比较多个特征。
从头部、躯干、翅膀、腿部、口部和身体色素等方面进行观察,有助于昆虫学家准确分类和鉴别各种昆虫物种。
这些特征的独特组合使得每个昆虫独一无二,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和保护这些小生物的机会。
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

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生物之一,对于昆虫的鉴定是昆虫学研究的基础。
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鉴定方法。
一、外部形态鉴定法外部形态鉴定法是最常见也是最直观的鉴定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昆虫的体型、颜色、触角、翅膀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昆虫的种类。
例如,翅膀的形状、图案和颜色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不同种类的蝴蝶;触角的形状和长度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不同种类的甲虫。
外部形态鉴定法适用于已知种类的昆虫,对于未知种类的昆虫则需要结合其他鉴定方法。
二、显微镜观察法显微镜观察法是鉴定昆虫种类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显微镜观察昆虫的细节结构,可以获得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例如,观察昆虫的触角、口器、翅膀上的鳞片等微小结构,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不同种类的昆虫。
显微镜观察法需要一定的实验室设备和专业知识,适用于高级昆虫学研究和鉴定。
三、遗传分析法遗传分析法是一种基于DNA序列的鉴定方法。
通过提取昆虫体内的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可以获取昆虫的遗传信息,从而确定其种类。
遗传分析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鉴定未知种类的昆虫,对于系统发育和种群遗传结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遗传分析法需要相对复杂的实验操作和专业知识,适用于科研和高级鉴定工作。
四、生态鉴定法生态鉴定法是一种基于昆虫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的鉴定方法。
通过观察昆虫的栖息地、食物来源、行为特征等,可以初步判断昆虫的种类。
例如,观察昆虫的食性和栖息地类型,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不同种类的蜜蜂。
生态鉴定法适用于野外昆虫调查和初级鉴定工作,对于已知种类的昆虫有较好的效果。
总结起来,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有外部形态鉴定法、显微镜观察法、遗传分析法和生态鉴定法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鉴定对象和研究目的,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鉴定结果。
昆虫鉴定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昆虫鉴定的方法。
昆虫的鉴别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 学习昆虫的形态特征,提高昆虫识别能力。
3. 掌握昆虫分类检索表的运用。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地球上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动物群体,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
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结合昆虫分类检索表,可以准确鉴定昆虫的种类。
三、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包括不同科、目的昆虫标本。
2. 昆虫分类检索表。
3. 放大镜、镊子、记录本等。
四、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特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足、翅等部位。
2.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查阅昆虫分类检索表,确定昆虫的种类。
3. 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昆虫种类、数量及特征。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昆虫标本放置在实验台上,准备好放大镜、记录本等实验用品。
2. 观察昆虫: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翅等部位,注意观察其形态、颜色、斑纹等特征。
3. 查阅检索表:根据观察到的昆虫形态特征,逐级查阅昆虫分类检索表,确定昆虫的种类。
4. 记录实验结果:将观察到的昆虫种类、数量及特征记录在记录本上。
5. 分析总结: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昆虫种类进行分析,总结昆虫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昆虫种类及数量:- 甲虫:50只- 蝴蝶:30只- 蚂蚁:20只- 蜻蜓:10只- 其他昆虫:10只2.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结合昆虫分类检索表,成功鉴定出50种甲虫、30种蝴蝶、20种蚂蚁、10种蜻蜓及其他10种昆虫。
- 实验过程中,部分昆虫种类鉴定较为困难,需要多次查阅检索表,说明昆虫分类检索表在昆虫鉴别过程中的重要性。
七、实验结论1. 昆虫的形态特征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依据。
2. 昆虫分类检索表是昆虫鉴别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快速准确地鉴定昆虫种类。
3. 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自己的昆虫识别能力,为今后从事昆虫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八、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部分昆虫种类鉴定较为困难,说明自己在昆虫学知识方面还有待提高。
昆虫分子鉴定技术简介PPT课件

近年来的突破与进展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使得大规模昆 虫基因组测序成为可能,为昆虫分子 鉴定提供了更丰富、更准确的遗传信 息。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 基于人工智能的昆虫分子鉴定方法也 取得了重要进展,如深度学习算法在 昆虫分类中的应用。
基于基因组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研究, 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系列高效的昆虫分 子鉴定方法,如DNA条形码技术、多 基因分析等。
总结词
微卫星DNA标记技术是一种基于DNA多态性的鉴定方法,通过分析基因组中 重复序列的长度变异来区分物种。
详细描述
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适用于种群遗传学、系统发育 和亲缘关系的研究。该技术通过检测微卫星位点的重复序列长度,可以精确地 鉴定昆虫物种。
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昆虫的基因表达和基因组进行全面分析,为昆虫鉴定提供更深 入的分子信息。
详细描述
转录组学技术通过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或不同生理状态下昆虫的转录本,揭示物种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基因组学技 术则对整个基因组进行测序和组装,为昆虫的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这些技术结合传统的形态学特 征,可以更全面地鉴定昆虫物种,并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系统发育关系。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对技术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
加强技术培训与交流
组织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3]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2]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1]
01
03 02
THANKS
感谢观看
昆虫分子鉴定技术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特点 ,能够解决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在鉴 定形态相近、分类地位争议的昆虫种类时具有明显优势。
昆虫学中的昆虫分类和鉴定

昆虫学中的昆虫分类和鉴定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物,据估计有超过一百万种不同的昆虫存在。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生物,昆虫学家们要按照一定的分类系统将它们分门别类,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掌握信息,发掘其在生态、医药、农业等方面的潜在价值。
昆虫分类的意义早在公元前384年,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分类”的概念。
昆虫分类的涵义是根据昆虫的相似性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别、组、属、种等级。
分类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昆虫的物种名称,这是区分不同昆虫最基本的特征。
一方面分类体系使得昆虫学家们能够系统地总结昆虫的形态、生态、遗传等事实,以此推断出昆虫进化史和物种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它也使得昆虫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清晰,给生态学家、农业和医学界等带来了重要启示。
因此,昆虫分类具有很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昆虫分类的体系昆虫分类已有近250年的历史,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林奈爵士的分类法。
林奈体系是现代分类系统的奠基之作,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确定容易区分的基本类别,根据种群内“共性”的程度分别建立“属”、“科”、“目”等类别。
而在现代分类中,“种”依然是最基本的分类单元。
根据林奈体系,昆虫被按照下列类目划分:门-节肢动物,亚门-昆虫,纲-鞘翅目(甲虫),双翅目(蝇类和蚊子),膜翅目(蝴蝶和蛾),鳞翅目(甲螨族),蜘蛛目(蜘蛛与跳蚤),等等。
昆虫鉴定的意义鉴定是昆虫学中的一项重要技能。
准确鉴定昆虫种类意味着对形态特征的敏锐观察、基础学科的坚实掌握以及大量经验的积累。
然而,鉴定昆虫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因为昆虫的形态差异极大,尤其是微小的特征常常被忽略,导致鉴定结果出现误差。
而成熟的昆虫分类技术可以使得这一过程更加便捷、准确,从而为生物灾害预防、生态学研究、疾病防治等提供更加实用的支持。
昆虫鉴定的方法昆虫鉴定包括多种方法,包括肉眼观察、放大镜下的观察等。
通常,鉴定昆虫需要仔细观察其形态、大小、颜色方式、触角形状、腿的构造、翅膀皮翅形态等很多细节特征,这些特征进行有系统地描述,用于鉴别和分类,区分物种和进行分类。
实物昆虫鉴别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学习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
3. 培养观察和记录昆虫的能力。
4. 加深对昆虫生态习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昆虫分类学是研究昆虫分类、演化、分布和生态的重要学科。
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结合分类学知识,可以正确识别昆虫的种类。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各种昆虫标本,包括蝶类、蛾类、甲虫类、蚊类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镊子、记录本、昆虫分类检索表等。
四、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仔细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颜色、触角、翅膀、足等部位的特征。
2. 查阅昆虫分类检索表: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在昆虫分类检索表中找到相应的类群。
3. 比较与鉴别:将观察到的昆虫与检索表中的描述进行对比,确定昆虫的种类。
五、实验过程1. 观察蝶类昆虫- 观察蝴蝶的身体结构,包括头部、胸部、腹部、触角、翅膀等。
- 观察蝴蝶的颜色、花纹和翅膀形状。
- 使用放大镜观察蝴蝶的翅膀脉纹。
- 查阅蝴蝶分类检索表,根据观察到的特征,确定蝴蝶的种类。
2. 观察蛾类昆虫- 观察蛾的身体结构,包括头部、胸部、腹部、触角、翅膀等。
- 观察蛾的颜色、花纹和翅膀形状。
- 使用放大镜观察蛾的翅膀脉纹。
- 查阅蛾类昆虫分类检索表,根据观察到的特征,确定蛾的种类。
3. 观察甲虫类昆虫- 观察甲虫的身体结构,包括头部、胸部、腹部、触角、翅膀、足等。
- 观察甲虫的颜色、花纹、触角形状和足节特征。
- 使用放大镜观察甲虫的翅膀脉纹和足节特征。
- 查阅甲虫类昆虫分类检索表,根据观察到的特征,确定甲虫的种类。
4. 观察蚊类昆虫- 观察蚊的身体结构,包括头部、胸部、腹部、触角、翅膀、足等。
- 观察蚊的颜色、花纹和翅膀形状。
- 使用放大镜观察蚊的触角和足节特征。
- 查阅蚊类昆虫分类检索表,根据观察到的特征,确定蚊的种类。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观察和查阅分类检索表,成功识别了多种昆虫种类,包括蝶类、蛾类、甲虫类和蚊类等。
昆虫主要科鉴别—鞘翅目及主要科

6、小蠹科Scolytidae
7. 芫菁科Meloi dae
中等体形, 鞘翅较柔软, 有微毛。
头下口式, 头的后部急 剧收缩如颈状。触角11节, 丝状或锯齿状。
前胸无明显的侧缘, 较 鞘翅狭窄。跗节5 —5 — 4。
8. 金龟子科Scarabaeidae
中型至大型。 触角鳃叶状。 前足有开掘作用,跗节
实训 鞘翅目主要科识别
实训目的 能鉴别鞘翅目主要科 实训材料 鞘翅目常见科标本 实训用具 实体显微镜、扩大镜
实训 鞘翅目主要科识别
实训内容: 主要科特征观察 实训作业 编制供试标本分科检索表
训练:下列昆虫属什么科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叩头虫科Elateridae
4. 吉丁虫科Buprestl dae
5. 瓢虫科Cocci nelli dae
小型或中型昆虫, 体背 隆起成半球形或半卵形, 鞘翅上常有红、黄、黑 等斑纹。
头小, 一部分隐藏在前 胸背板下。
跗节隐4 节。 幼虫活泼, 体上常有枝
刺、毛瘤、毛突等被物, 或覆盖有绵状蜡质分泌 物。
触角丝状或末端稍膨大, 11 节, 长不及体长之 半。
跗节隐5 节。 幼虫具3 对胸足, 身体
中部或近后端处较肥大 而稍隆起, 也有细长的。
11. 象甲科Curculionidae
微小至大型甲虫。 头部延伸成喙。喙长大
于宽, 口器位于喙的前 端,触角大多呈膝状弯 曲, 末端3 节呈锤状。 跗节为隐5 节。 幼虫身体柔软, 肥胖而 弯曲。无足。
鞘翅目分亚目
本目分为肉食和多食2 个亚目。
前者腹部第一腹板被后 足基节窝分割成3 部分, 中间不相连, 前胸背 板与侧板间有明显的分 界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的生活史除文字进行叙述外,也可以用 图表来表示。
生活史的图表表示
月份 世代
第三代 (越冬世代)
第一代
12-5月
6月
(-)((-)(-)
昆虫翅的类型
第三节、昆虫生物学特征
一、昆虫的变态 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不仅体积增大,同时在外部形态和内部器 官等方面也发生一系列变化,称为变态。
变态的类型: 不完全变态 完全变态
主要变态类型
A.不完全变态(蝽) B.完全变态(蛾)
二、昆虫各虫期的特征
(一)卵 卵期:卵从母体产下到卵孵化所经过的时
昆虫鉴别技术
(二)昆虫纲的特征
头、胸和腹三个体 段。
头部具有口器、1 对触角、1 对复眼 和2 ~3 个单眼。
胸部具3 对足、常 具2 对翅。
腹部有外生殖器, 有时还有1 对尾须。
(二)昆虫纲的特征
有变态。
三、昆虫的特点
1.身体小或微小 2.种类多 3.分布广 4.生活隐蔽 5.有变态、有翅膀、口器特化
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危害状
畸 形
褪 色
虫 瘿
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防治
防治:对剌吸式口器的害虫的防治,只 有用内吸剂、触杀剂和熏蒸剂才有防治 效果,而胃毒剂防治则无效。
(3)虹吸式口器
复眼 喙
下唇须
虹吸式口器
构造:
四、足
昆虫足的类型
五、 昆虫的翅
翅的基本构造 前缘,后缘或内缘,外缘。 肩角,顶角,臀角。 臀前区,臀区,轭区,腋区。
12.肾形(棉蓟马)13.有柄形 (草蛉)14.被有绒毛的椭圆形
卵块(三化螟)15.桶形(蝽蟓) 16.双辫形(豌豆象)
(二)幼虫期
当胚胎发育完成以后, 昆虫的幼虫或若虫破卵壳 而出的现象叫孵化。
蝴蝶幼虫孵化过程
昆虫从卵孵化出来后到出现成虫特征(不完全变 态类变成成虫, 或完全变态类化蛹) 之前的整 个发育阶段, 都可称为幼虫期。
前蛹脱皮后变成蛹, 这一过程称为化蛹。 从化蛹到变成成虫所经过的时期, 称蛹期。
蝴蝶幼虫化蛹
蛹的类型
蛾的被蛹
斑潜蝇的成虫和围蛹
蜂的离(裸)蛹
(四)成虫期
全变态类蛹或不完全变态类若虫最后一次脱 皮后, 变成成虫的过程叫羽化。
大多数昆虫的成虫, 羽化后须继续取食一个 时期方能进行生殖, 一般雌性比雄性需要更 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 这种对性腺发育 不可缺少的成虫期的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咀嚼式口器害虫危害状
潜叶 危害
状
食叶 危害 状
蛀干危 害状
咀嚼式口器害虫的防治
可将胃毒剂、触杀剂、微 生物农药喷 撒在植物体上或做成毒饵,使其和食 物一起被昆虫食入消化道,即可引起 中毒和致病死亡。
(2)刺吸式口器
(2) 刺吸式口器
为害:吸取植物的汁液, 造成病理的或生 理的伤害, 使被害植物呈现褪色的斑点、 卷曲、皱缩、枯萎或畸形, 或因部分组织 受唾液的刺激, 使细胞增生, 形成膨大的 虫瘿。多数刺吸式口器的昆虫还可以传播 病害, 如蚜虫、叶蝉、飞虱等。
由于头壳在同一龄期中, 几乎是不生 长的, 因此在实践中识别虫龄, 根 据头壳大小进行识别比较准确。而体 长因在同一龄期内生长变化较大, 而 很难作为依据。
2、幼虫的类型
1、无足型 2、多足型 3、寡足型
(三)蛹期
幼虫老熟后, 停止取食, 寻找适当场所, 缩短身体, 变得不活动, 乃进入前蛹期 (预蛹期)。
一. 触角
构造:触角由三节组成, 基部一节称柄节, 第二 节称梗节, 以后许多节内部均无肌肉着生, 总称 为鞭节
昆虫触角类型
C A
B D
昆虫触角类型
I E
F J
H K
昆虫触角类型
二. 眼
种类: 昆虫的眼有复眼和单眼两种。
复眼
单眼
昆虫的单眼分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
三. 口器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 由于昆虫的种类、食性 和取食方式不同, 它们的口器在外形和构造上有 各种不同的特化, 形成各种不同的口器类型。
期。 卵的构造 卵的大小、形状 产卵方式
昆虫卵的形状
1.长茄形(飞虱)2.袋形(三点 盲蝽)3.半球形(小地老虎) 4.长卵形(蝗虫)
5.球形(甘薯天蛾)6.篓形(棉 金刚钻)7.椭圆形(蝼蛄)8.长椭圆形(棉蚜)11.长椭圆 形(豆芫菁)
咀嚼式 刺吸式 锉吸式
虹吸式
嚼吸式
舐吸式
蝗虫的咀嚼式口器构造
上唇 上颚 下颚 下唇
舌
咀嚼式口器害虫的危害特点
对植物所造成的机械损伤明显。 有的能把植物的叶片咬成缺刻或穿孔, 啃食叶肉
仅留下叶脉, 甚至把叶全部吃光, 如金龟子和一 些鳞翅目的幼虫。 有的在果实或枝干内部钻蛀隧道, 取食危害, 如 各种果实的食心虫和危害枝干的天牛、吉丁虫等。 有的是潜入叶片上下表皮之间或果树表皮下潜食 叶肉或皮层,
四、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昆虫是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消费者 2.某些昆虫又是生态系统中次级生产者 3.昆虫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
五、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1.昆虫与人类争夺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源 2.昆虫给人类提供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源 昆虫的有害方面 昆虫的有益方面
第二节、昆虫的外部形态
在昆虫的发育史中, 幼虫期的明显特点是大量取 食和以惊人的速度增大体积。由于幼虫期是大量 取食的阶段, 所以很多农林害虫的危害期都是幼 虫期, 因而常常也是防治的重点虫期。
1、生长与脱皮
虫龄
每脱一次皮,虫体就显著增大, 形态也发生相应 的变化。
两次脱皮之间的时间称为龄。从卵孵化出到第一 次脱皮之间的时期为第一龄期, 这时的幼虫称为 第一龄幼虫(或1 龄虫、初孵幼虫); 第一次与 第二次脱皮之间的时期为第二龄期, 这时的幼虫 称为第二龄幼虫(或2 龄虫), 以此类推, 最 后一龄幼虫又称末龄幼虫或老熟幼虫。
蜻蜓的羽化过程
蝴蝶的羽化过程
独角仙的羽化过程
三、昆虫的世代与年生活史
昆虫由卵到成虫开始产生后代的个体发育周 期称为一个世代。
年生活史是指一种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 即由当年越冬虫期开始活动到第二年越冬结 束为止的发育过程。
成虫发生期和产卵期长的种类, 前后世代间 界有明显的重叠现象, 世代的划分就变得很 难, 称为世代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