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技巧 学案

高三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精准狙击,发现自己在翻译中常犯的错误和存在的不足。

2、有的放矢,找出出题者设置的考点,踩点翻译。

3、瞄准高考,全面提升文言文翻译得分能力。

【重点难点】

发现自己在翻译中常犯的错误和存在的不足,全面提升文言文翻译得分能力。

一、作业回顾(古诗文组合练1+2)

考纲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

翻译——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

二、自主探究,翻译句子,文白对照,得出翻译的方法。(用一个字概括)

1、练一练: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留:①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不翻译。

②朝代、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不译。

2、练一练:

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②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

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删:①句首、句末语气词

②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③偏义复词或同义复词

3、练一练: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

换:①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②古今异义词

③通假字换成本字

④词类活用的词

4、练一练: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调:①宾语前置

②定语后置

③状语后置

④主谓倒装

5、练一练: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补:补出文言文中省略或隐含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6、练一练: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③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

④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⑤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变:注意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用典、互文、婉曲

三、知识迁移,纠正作业

1、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

后梁死亡的将士数以万计,丢弃的物资粮草和军用器械堆积如山。

2、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

晋王到魏县慰劳军队,趁机率领百余骑兵沿河而上,偷偷地侦察刘鄩的军营。

3、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

因为这个原因(在位者)常常在原事(所谏之事)的基础上,更变本加厉地去做。

4、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

更何况在君与臣、尊与卑之间,想要通过激烈直率的谏言,(从而)希望大道

施行、国家太平呢?

四、小试牛刀

(2022年全国乙卷)(1)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

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

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

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靡使有

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

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

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

其仁而有德也。

(2)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

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

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

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

鳏寡有室。(《说苑·贵德》)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周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姜太公并问他道:“将拿殷商的官员和民众怎么办

呢?”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现在我请求对没人供养的年老病弱之人,年老丧失配偶没有家室的鳏夫寡妇,

评定之后供给他们财物。

我缺漏的得分点:

(2021新高考Ⅰ卷)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

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

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

臣论治》)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乐意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我缺漏的得分点:

五、课堂总结

实词推断方法

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

结构观察法 (相反、相近)

知识迁移法(成语、教材)

借助语境法(上下文)

成分分析法(语法)

通假推断法(音近、形近、音形近)

文言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领会大意

一一对应斟酌词义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

活用通假通通换替

无意虚词陪衬删去

特殊句式调整语序

省略句式补充通顺

字词句篇前后联系

忠实原文力求直译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6精准翻译语句(一)——扣准语境

学案46精准翻译语句(一) ——扣准语境,落实“分点”复习任务 1.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2.强化翻译中的语境意识。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第13题翻译)(8分)设题角度命题特点 2022新高考 Ⅰ卷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 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古今异义词:岁 关键虚词:且 固定词语:奈何 ①两个句子均为 叙述性语句。 ②主要采分点: 重点实词——多 义词、古今异义 词、活用词;重 点虚词——以、 乃、之、其等; 重点句式——判 断句、被动句、 省略句、倒装句。 ③均有个别陌生 实词,需要临场 推断。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 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多义实词:折节、 与、去 关键虚词:以 新高考 Ⅱ卷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 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 者。” 重点实词:勇鸷 关键虚词:数、鲜 句式:省略句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 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多义实词:让古 今异义词:军师 句式:固定句式 2021新高考 Ⅰ卷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 赂之。 多义实词:患、赇、 密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 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重点实词:恶、乐 活用实词:忠、佞 新高考 Ⅱ卷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 利十倍。 多义实词:报、听、 互市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古今异义词:感激 虚词:遂 知识图要

活动一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 (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字字落实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当然,有一些发语词、助词无法直接译出,则不必译出。如: 原句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对照皇 帝 说 官 吏 奉 行 法 典 律 令 不可 违 犯 再说 其 他 要 求 赵 王 没 有 再说 方法组 词 换 词 组 词 组 词 组 词 组 词 保 留 保 留 换 词 删 除 换 词 换 词 换 词 删 除 换 词 保 留 换 词 换 词 换 词 (1)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原则。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威逼而致屈服,报告了单于。单于更加想让他投降。就把苏武关在地窖中囚禁起来,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说明: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a.“愈益”,同义复词,只译出一个即可。b.“绝不”,要把“绝”落到实处。c.“饮食”,注意译的顺序:喝的、吃的,而不是吃的、喝的。 ②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们家的人读书很久没有效果,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值得期待吧! 说明: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a.“不效”,也可意译为科举上没有成就;b.“儿之成”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可不译;c.“乎”,语气助词,可译为“吧”。 (2)试翻译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体会直译原则。

文言文翻译技巧学案

文言文翻译技巧学案 主讲人:杨应伟1.思考:命题者为什么要选这三句作翻译题,有什么命题规律?(1)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3分) (2)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3分) (3)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4分) 规律:命题一般选择含有的句子 2.思考:命题时是根据什么拟定评分细则的? (1)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3分) 反问句式1分、通假字“亿”通“億” 1分、“顾” 1分 (2)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3分) “展”理解1分,“侧”的理解1分,省略句1分, (3)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4分) 一词多义“肃” 1分,“执礼” 1分,录1分,省略句1分 评分标准往往体现在句子的几个: 3.请你来当评卷者 1)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3分) 反问句式1分、通假字“亿”通“億” 1分、“顾” 1分 ①你难道认为我不能吗?我考虑到弓太柔软了。 ②你们认为我不可以吗?那么我就用弓射给你看 (2)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3分) “展”理解1分,“侧”的理解1分,省略句1分, ①刘整进门跪拜起来,侧身站立,没有说一句话 ②都拜礼之后起身,在一边站着,没有一个人说话 (3)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4分) 一词多义“肃” 1分,“执礼” 1分,录1分,省略句1分 ①廉希宪与宋士严肃地进门,双方对坐,令人拿出酒杯, 掌握礼节非常谨慎,并且安排其居住的地方 ②安静地进去,相对于公坐着,摆出酒和美味,每个人 必恭必敬,而且记录他们的居址。 4.高考翻译题命题规律: 选择含有的句子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疑问语气、及固定句式 因为:(1)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 (2)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 总结:文言文翻译技巧一 请你来当命题者 迁移练习: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技巧 学案

高三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精准狙击,发现自己在翻译中常犯的错误和存在的不足。 2、有的放矢,找出出题者设置的考点,踩点翻译。 3、瞄准高考,全面提升文言文翻译得分能力。 【重点难点】 发现自己在翻译中常犯的错误和存在的不足,全面提升文言文翻译得分能力。 一、作业回顾(古诗文组合练1+2) 考纲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 翻译——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 二、自主探究,翻译句子,文白对照,得出翻译的方法。(用一个字概括) 1、练一练: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留:①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不翻译。 ②朝代、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不译。 2、练一练: 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②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 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删:①句首、句末语气词 ②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③偏义复词或同义复词 3、练一练: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 换:①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②古今异义词 ③通假字换成本字

④词类活用的词 4、练一练: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调:①宾语前置 ②定语后置 ③状语后置 ④主谓倒装 5、练一练: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补:补出文言文中省略或隐含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6、练一练: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③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 ④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⑤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变:注意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用典、互文、婉曲 三、知识迁移,纠正作业 1、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 后梁死亡的将士数以万计,丢弃的物资粮草和军用器械堆积如山。 2、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 晋王到魏县慰劳军队,趁机率领百余骑兵沿河而上,偷偷地侦察刘鄩的军营。 3、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 因为这个原因(在位者)常常在原事(所谏之事)的基础上,更变本加厉地去做。 4、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 更何况在君与臣、尊与卑之间,想要通过激烈直率的谏言,(从而)希望大道

高考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翻译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翻译教案 【复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方法并在练习中不断加以巩固 【教学课时】一课时 【知识链接】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1、基本原则: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语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意译:指的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文言文中使用了比喻、借代、引用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应该使用意译才能使意思明确。 2、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标准是“信”、“达”、“雅”。 “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 “达”,就是要求译文要通顺流畅; “雅”,则要求译文尽量形象、生动些,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部分共19分,其中“翻译题”就占10分。江苏《高考说明》对文言翻译作出的特殊说明是:文言句子翻译是最难的,要注意把握整句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做到句不离篇,还要注意实词、虚词的翻译,语气的表达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二、议一议说一说(方法总结) 根据学案上所给的句子,请同学们归纳出翻译的几种技巧方法。 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 译文: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译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总结:对于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可以保留,不用翻译。——“留” 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译文: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外面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2020届高三《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一

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一 ——找准3处着眼点明确考查点在哪里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 【 (2017·山东高考·有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提示:①第2句翻译为编者补加;②在翻译句子之前,请先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加以解释。)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

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参考答案:(关键实词:)“度”译为“猜度”;“辄”译为“总是”;“辞”译为“推辞”;“雅”译为“一向,非常”;“重”译为“敬重”;“罪”译为“怪罪”。 (关键虚词:)“因”副词,译为“就”;两个“之”均为代词,他。 (文言句式:)“辄辞以疾”为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调整句序为“辄以疾辞”;“弗之罪也”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调整句序为“弗罪之也”。 (译文:)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 2.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

文言翻译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翻译 【教学目标】 1.以教材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翻译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 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利用方法,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设想】 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 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过程】 【2019年全国卷2】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译文: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苟,如果;法,效法;故,陈规;“强国”“利民”使动用法。 (2)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译文: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用千计算。 期年,满一年;之,到。“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1.文言翻译的要求: “信”“达”“雅”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案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文言文复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课时:7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研究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复巩固(请将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天下统统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XXX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XXX'者,我之谓也。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XXX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克不及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相识有关文言文翻译的知识 1、尺度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彩)。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9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 【教学目标】 进一步了解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 句。 【教学设想】 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4.“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二是将个别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已成为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2003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一改多年来的客观试题模式而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第二卷。分值近几年增至8分。 【教学内容】 一.句子的理解 翻译下列句子 1.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 2.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语出《愚溪诗序》)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语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4.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语出《谏太宗十思疏》)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语出《战国策•魏策》) 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句意的理解,引导学生归纳以下几点: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对“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的翻译,就要注意这是在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 2.要注意对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如:“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语出《愚溪诗序》)此句中“居”后省略了宾语“于此”或“于是溪”,“姓”是名词作动词,“给……取姓”的意思。那么此句就可翻译成: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这个姓,叫做冉溪了。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语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话,文中难懂之处是 “疾”“舍”“为之辞”几处,既是教训之语,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当是“厌恶”之意;“而”有表示并列和表示转折关系两种理解,依据意味推敲,自然当作转折关系理解更好,那么“舍曰欲之”与“为之辞”就在语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断“舍”是“停止”之意,“辞”是“托词”“借口”之意。整句意思就可翻译成:品格高尚的人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做什么事却去找借口推脱责任的人。 4.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去把握文句意思。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语出《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个对偶句,前后两句对应词语的词性担当的句子成分完全相同,甚至有些对应词语的意思根本一样,如“望”“求”,都应该是想、希望之意。所以整句可以翻译成:源流不深却希望水流到很远的地方,根生得不牢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而茂盛。

语文高考复习板块2 文言文阅读 学案34 精准翻译语句(1)—扣准语境,落实“分点”

学案34精准翻译语句(一) ——扣准语境,落实“分点” 课堂学案 复习任务 1.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2.强化翻译中的语境意识。 考情微观(见学案35) 知识图要 活动一掌握翻译的原则、要求 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字字落实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当然,有一些发语词、助词无法直接译出,则不必译出。 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原则。 (1)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威逼而致屈服,报告了单于。单于更加想让他投降。就把苏武关在地窖中囚禁起来,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说明: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①“愈益”,同义复词,只译出一个即可。②“绝不”,要把“绝”落到实处。③“饮食”,注意译的顺序:喝的、吃的,而不是吃的、喝的。(2)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们家的人读书很久没有效果,这孩子长大,就值得期待吧! 说明: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①“不效”,也可意译为科举上没有成就。②“儿之成”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可不译。③“乎”,语气助词,可译为“吧”。 2.意译:灵活变通 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原则。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解析“一苇”使用比喻,可以只译出本体,或改成明喻翻译。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臣活着应当不惜牺牲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像结草老人那样报答您的大恩。 解析“陨首”意译,“结草”用典,应译出内涵。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解析“收藏”“经营”“精英”使用互文手法,可以合译。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解析宜根据对称特点准确译出“鲜”字。 (1)比喻的翻译。①明喻,译为“像××一样”。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中的“云”“响”“景”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②暗喻,译为“像××一样+××比喻义”。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鸿门宴》),可译为“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③借喻,翻译时需把喻体还原成本体,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

高考文言文翻译 学案 (高三)

高考文言文翻译学案 (高三) 学案目标1.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规范和要求。2.学习如何在翻译中重点落实关键词语的翻译。3.注意审题答题规范,尤其加强审题的得分点意识。 1.(2010江苏卷)(原文见文言实词学案)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9江苏卷)(原文见文言实词学案)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文言文翻译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文言文翻译 一、说明: (一)文言文翻译标准:1.信准确 2.达通顺畅达 3.雅有文采 (二)文言文翻译原则:1.直译为主 2.意译为辅 (三)文言文翻译步骤: 五步骤——审、切、连、验、誊 为确保文言文句翻译的准确性,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按照如下五个步骤进行: ⒈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 ⒉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⒊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 ⒋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并作必要的修改。 ⒌誊。按照翻译的要求,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或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四)文言文翻译方法: 1.留 2.删 3.换 4.补 5.调 6贯 二、高考链接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也(《资治通鉴·唐纪八》) ⑴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⑵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 三。当节练习: 1.(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注]宋濂,字景濂,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1)诚然,卿不朕欺(2分) 译文: (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3分) 译文: (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3分)

2024届《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一等奖创新教案

2024届《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一等奖创新教案《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教案 一、导入:课前热身:试着翻译下边几句话: ①不为奴隶,尔其立乎!——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②以我血肉,筑长城乎!——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③炎炎华夏,危其难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基本要求; 2.通过学习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高考文言语句翻译题中出现的问题。 三、考点分析、翻译原则、举例分析、翻译标准、翻译步骤(详见《三维设计》参考用书) 四、结合课前练习,归纳文言文翻译七种的方法。(学生思考归纳,提问) 第一组—— 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例2.君安与项伯有故。 译文:您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方法总结1:对(对译法)——就是要求逐字逐句落实,以原来的单音节词为一个语素,另外再加一个语素,组成个双音节词来解释。(P124“拆”,注意“关键点拨”) 第二组—— 例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文:庆历四年的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例2.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译文: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 例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方法总结2: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见P124)

第三组—— 例1.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例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文:不通晓句读,不能解疑惑。(之为提宾标志) 例3.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译文:不久,烟火遮满天空。 例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有亲生母亲,逼迫我的还有哥哥。 方法总结3:删——发语词(例1)、提宾标志的词(例2)、补足音节的虚词(例3)、偏义复词的陪衬(例4)、或同义连用的实词虚词、主谓间取独的词、结构助词等可删。 第四组—— 例1.璧有瑕,请指示王。 译文:和氏璧上有瑕疵,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例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译文:已经为它们哭泣了三天,于是发誓要治疗他们……把五年作为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使它们保全。(词类活用)例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通假、活用) 例4.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方法总结4:换——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P132) 第五组—— 例1.沛公安在 译文:沛公在哪里(宾语前置) 例2.求人可使报秦者。 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人。 例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文言文翻译 学案-高考语文复习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字字落实,句句理解这里的翻译文言文,是指准确而畅通地将文言文的内容译成现代汉语,使没有文言文阅读能力或阅读能力不很强的人能了解相关的内容。文言文翻译是综合运用古代汉语知识来阅读文言文,通过这一过程,不断提高古代汉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古文阅读能力。它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掌握的,需要经过不断地培养和练习。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讲解。 一、翻译标准:信、达、雅。 1、信:指忠实于原文,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容。 2、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 3、雅:指译文语言雅正,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简明优雅。 二、翻译方式:直译和意译。 (一)直译:就是忠实于原文的字、词、句,做到三落实,句式、语气等也应大致和原文一致。如: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2020全国卷Ⅰ13) (译为: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作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译为:起初,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这使姜氏感到惊恐,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姜氏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这段译文,在词义的对译上,遵循严格的对等的原则,如“恶”译作“厌恶”等;在句式和语气上,也遵循对等的原则,如“取于申”译作“在申国娶妻”等。 (二)意译:就是全面理解原文内容,体会原作神韵,整体上通畅地再现原作。如:1、吉日兮辰良译为:这是一个好日子,也是一个好时光, 穆将愉兮上皇大家又虔诚又欢愉地祝告上苍。 抚长剑兮玉珥我手持长剑的把柄, 璆锵鸣兮琳琅金玉齐鸣,叮叮当当。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课导学案(带答案)

“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复习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句子翻译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些基本方法 【课前导学】 一、知识详解: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基本要求。 “信”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意,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达”就是要求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语言通畅,没有语病; 例如:以勇气闻名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中间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雅”就是要求译文用词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高考要求:在高考中,主要落实在一个“信”字,其次才是一个“达”字,至于“雅”,这是较高要求,有朝此目标努力的意识即可,考试一般不做要求。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翻译必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一一对应译出。(三)、掌握翻译的一些基本方法。 1、保留:即保留原文中的物品名称、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度量衡单位等,这些不必翻译。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拜相如为上大夫 庐陵文天祥 2、调整:特殊句式加以调整。(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判断句)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农具木棍)不比钩戟长矛锋利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贤哉回也:颜回很贤德啊 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 3、增补:省略句补充完整。 (成名)审谛之,(蟋蟀)短小,(蟋蟀)黑赤色,顿(觉得它)非前物。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4、替换:单音节换成双音节、偏义复词换成句中义、通假字换成句中义、词类活用换成活用后的句中义。 例:吾性不喜华靡: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 昼夜勤作息:日夜不停地辛勤劳作 至莫夜月明:到了晚上月亮明亮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帝位控制天下 二、课前知识演练 有一人形俯捺履行者,居尚书里①。其主人刑部公自外归,群鹊乱噪于傍。刑部问故,或云:“捺履者取其雏,故噪。”刑部召责之云:“汝捺履而行,故是往生业报。奈何复取鹊雏?汝亟纵之去,免汝挞!”捺履者取雏悬树而上,纳之巢中,仍悬而下,略无艰苦态。刑部叹曰:“天下之无是理、有是事者岂少哉!吾为刑部,脱②有告讦③者云‘捺履者上树如飞’,吾岂信之乎?反复自惟,民之冤于吾者多矣。”盖前辈每事警省,犹如此偶憩东林静室,舅氏省吾为余言如。 注释:①尚书里:里弄名,居此者多为尚书②脱:如果③讦:j ie′揭发或攻击别人的短处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一人形俯捺履行者,居尚书里 2、或云:“捺履者取其雏,故噪 3、汝亟纵之去,免汝挞 4、反复自惟,民之冤于吾者多矣 【课堂回顾高考翻译题方法运用】 请同学们指出高考翻译题中都运用了什么翻译方法? 09年高考翻译题:

【文言文复习秘籍】专题06 文言文翻译(学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版)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导学案 班级:姓名: 【真题演练】 (2022新高考卷Ⅰ)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方法指导】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雅、达;二是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 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补、删、换、调、贯 一、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器物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例:⒈赵惠文王十六年 ⒉庐陵文天祥 ⒊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翻译和断句教案[推荐5篇]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翻译和断句教案[推荐5篇] 第一篇: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翻译和断句教案 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之翻译和断句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方法、规律和步骤。 2.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理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规律和步骤。 3.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将本节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的考试实践中,最大程度地获得高分。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答题规范、一般技巧,以及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规律和步骤。 2.让学生能够将文言文翻译和断句类题目的答题知识运用于自己的考试实践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分。教学难点: 通过本节教学,掌握文言文翻译和断句类题目的基本原则、一般技巧和规律。教学方式: 归纳整理法。析练结合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正如将中文翻译成英文一样,所谓的文言翻译其实就是将一种语言符号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符号。它是语言学习的最高级别。而断句其实就是考纲所规定的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一个变式。它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之一,一个连句子都断不开的学生,要想正确理解文言文是有很大难度的。 所以,翻译和断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来正解翻译和精准断句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言文学习的最高境界——翻译和断句吧。 二、文言翻译和断句的解读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最高级别,它能够全面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等综1 合能力,属理解类题目,能力层级为B级。

一般赋分为8分,有时多达11分。文言断句也是一个重要考点,在新课程改革后,自主命题的新课标卷都将这个题目列为必考内容。它也理解类题目,能力层级也同样为B级。一般赋分为3分。 这两类型的题目均为主观题型,相比其他文言题目,难度似乎更大一些,但是我们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这两类题目其实更容易得分。 三、通过高考真题解读此类题目 走近高考,展示PPT中的高考真题,理解文言翻译题和断句类题目一般的解题思路和规律。 四、总结并归纳文言翻译题和断句题的基本原则、答题规律和方法。 1.“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2.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3.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五、强化、巩固。4.文言断句首先要通读所给材料,上弄清文段.大意。 5.在弄清文段大意的基础上,再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段的行文思路。以上方法和规律参见PPT。 五、考点小结。(略) 六、课外巩固。 见跟踪训练中的材料和题目。 第二篇:文言文断句高考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断句 ——高考专题复习(教案)龙门中学 何第雄 试题演练 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2006年高考广东卷)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