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识点】种群的数量特征

【生物知识点】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空间特征等。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农林害虫的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自然状态下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往往有着很大的起伏,但不是无限制的变化。出生率、死亡率、迁入与迁出率对种群密度都有影响。

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年龄增长型的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性别比例失调,繁殖率低,种群密度将降低;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将增大

密度制约:一旦种群大小超过了环境的容纳量,其个体数必将逐渐减少,要么出生率有所回落,要么死亡率有所升高,其中主要受食物资源与天敌种群因素制约。

随机性:在自然状态下,动植物及微生物种群总是受到随机过程的干扰。包括环境随机性与灾难性随机性,以相同的方式作用于所有个体,与种群大小及其他参数无关,任何环境因素都会对种群参数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其中主要是气候因素和领地面积。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课程标准素养要求 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特征。1.生命观念:阐释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社会责任:通过对我国现有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说明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的意义。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种群的概念 2.种群密度的调查 (1)种群密度 [提醒]种群密度≠种群数量;

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通常不同。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提醒]在封闭的生态系统中,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1)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2)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

(4)1 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出生率为10/(1 000+10)×100%=0.9%。() (5)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亡型三种类型。() (6)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 答案:(1)×(2)×(3)√(4)×(5)×(6)√ 知识点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调查方法生物类别 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 估算法 样方法 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 跳蝻等) 标记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黑光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

3.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温馨提示](1)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有关寿命和行为方面的伤害。 (2)标记不能过分醒目,且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3)标记重捕法必须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进行,估算的是该区域的种群总数。

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知识点 1-1种群的数量特征

1.1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1. 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 2.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 濒危动物保护、农田杂草状况调查、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4. 调查种群密度可以采取逐个计数或估算的方法。 ※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 逐个计数法 ✓调查对象: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 (1)样方法 ✓调查对象: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方法步骤: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②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 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2)标记重捕法 ✓调查对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等。 ✓方法步骤: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 环境。 ①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 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1.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如鼠、蝗虫等。

2.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3. 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1. 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对东北虎、东北豹等濒危动物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全面禁猎,禁止商业性采伐林木,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随着环境的大大改善,东北豹逐渐回归、迁入我国东北地区。 2.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四、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 种群的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2. 性别比例(又称性比) (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3)实例: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五、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1.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2.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为121.2,严重偏离了世界人口性别比例的正常值102~107。对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例如,通过法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等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加例题之种群的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加例题之种群的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年龄组成 ①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如图) ③根据如图,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均匀分布: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随机分布:如田野中杂草的空间分布 —集群分布: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跳蝻。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并取平均值。 ③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④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⑤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重捕、计数→密度估算。 ③密度估算公式: 种群数量=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 。 1.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提示: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 3.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 4.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密度。 (×) 提示: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5.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6.从理论上讲,第二次被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的种

新高考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9单元第1课时种群的数量特征新人教版

第1课时种群的数量特征 课标要求 1.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2.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考点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1.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 易错提醒1一“全”:指全部个体,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包括雌雄个体。 2二“单”:指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三“同”:指同一物种、同一时段、同一区域的全部个体。种群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离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想一想一块地里的所有三倍体无子西瓜是否属于一个种群?不是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提醒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2)调查方法 ①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②样方法

a.样方大小确定方法为根据被调查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确定样方的大小。 b.样方法调查时要强调“随机”取样,原因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法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c.样方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调查时若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d.某兴趣小组调查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结果如表所示。其中,第四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则该植物种群密度是8株/m2。 样方N1N2N3N4N5 种群密度(株/m2) 8 7 8 x9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学习目标:1.说出种群的数量特征; 2.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及相关计算; 3.探究调查种群密度时的注意事项。 一、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有、、 、、。 (一)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或中的。是种群最基本的。 2.特点: ①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中 (会/不会)发生变化,如蝗虫在夏天和秋天密度不同。 ②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 (相同/不同),如一片草地上的仓鼠和野驴。 4.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Ⅰ.逐个计数法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的方法。 Ⅱ.估算法 (1)黑光灯诱捕法:对于有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估算种群密度。 (2)样方法 ①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也适用于及的种群密度 的调查,如植株上、等。 ②步骤: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求每个样方的种群 密度→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③【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a.调查对象:宜选用草本植物,因单子叶植物多为,难以计数。 b.样方选取:草本植物样方一般以的正方形为宜。若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 当。 c.取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不能掺入主观因素,确保选取的样方具有代 表性,使结果(估算值)更接近真实值。 常用取样方法有(非长条地段)和(长条地段)。 d.计数方法: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应统计的个体和 的个体。边界线上的遵循“计上不计 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实心圈表示统计的个体)。 (3)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适用于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哺乳类、鸟类、鱼类等。 ②步骤: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原来的环境→一段时间后重捕→根据重捕到的个体 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一、种群的概念: 在内占据的生物的个体。种群是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种群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依据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一)种群密度: 1、概念: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原理 一般情况下,要逐一计算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研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算整个种群的种群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称取样调查。概括为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 (2)方法步骤 植物种群密度样方法——样方法 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以其平均密度估算种群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随机取样) a.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 b.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④计算种群密度: 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 (核心问题)

【特别提示】 (1)样方应随机选取 (2)样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 m×1m;灌木:4 m×4m;乔木:10m×10m ②如果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需要适当扩大 ③应以物种个体数达到最稳定时的最小面积计算。 (3)样方数目:总体面积大要多取,总体面积小可少取。 (4)样本统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植物计数相邻两边及其交点上的植物; 不同生长期的个体都应统计。 例1:在调查某种植物的密度时,共选取了k个样方,每个样方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n k株,每个样方的面积均为s平方米,则 该种群的密度为(n1/s+n2/s +n3/s +…+ n k/s)/k株/m2。 例2:样 方中的某植物如右图,则该地块中该植物种群密度为 2.75株/m2。 ●动物种群密度样方法——标记(志)重捕法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记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量(M) ③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记录数量(n)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 ④计算种群密度: 【特别提示】 (1)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2)标记技术: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 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 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能过分醒目。 例: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 头。则(1)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96头。 (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高。 ●微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法(显微计数法或血细胞计数法)(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3、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4、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年龄组成3种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1)在种群的四个基本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的大小。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出生率高,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 (3)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5、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样方法 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常用的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正方形样方)、等距取样法 (长方形样方); 计数原则:计左不计右,计上不计下; 预测变 化趋势 年龄组成 影响出生率 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 迁入率 迁出率

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要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适用范围:一般用于植物、活动能力弱(昆虫卵)、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蚜虫、跳蝻)。 (2)标志(记)重捕法 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计算方法:种群数量=(初捕标记数x再捕数)/再捕标记数,算出总数再求出种群密度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种群增长曲线: (1)“J”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

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 在科学研究中,种群数量是比较常见的概念,它可以指代任何一群体,比如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有机体等,而它的变化也会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种群数量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有两个层面:一是短期的变化,一是长期的变化。短期的变化可能是种群有不同的生物特性,比如死亡率和繁殖率,以及有利或不利的环境参数;而长期的变化可能是由自然选择,自然灾害或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其次,种群数量的变化也可能受到某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气候、土壤以及病原体等。这些外部因素可能是种内因素,也可能是与其他种类或作物有关的因素,这些变化会导致种群数量的变化,从而影响某种物种的数量。 此外,种群数量也与物种的繁殖能力有关。种群数量会受到繁殖能力的影响,包括繁殖速率和存活能力。如果物种的繁殖能力低下,种群数量就会降低,反之,如果物种的繁殖能力较强,种群数量就会增加。 最后,种群数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当某种物种迁移到一个新的环境时,种群数量也会发生变化。当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新的进化趋势,也就是说,新的种群会根据环境的要求而发生演变。 总的来说,种群数量的变化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比如短期变化、外部因素、繁殖能力、以及迁移能力等,而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的

影响种群的数量,从而影响整个环境的稳定性。因此,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对于科学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另外,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类行为的影响。人类活动可能会直接破坏环境,从而导致某些物种数量减少;另外,人类有时候会主动采取措施,影响某些物种的数量,比如采购、养殖和管理等。因此,在讨论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时,必须要注意人类活动对物种数量的影响。 总之,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是极为复杂的,它的变化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种群数量的变化也会对整个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对研究种群学和环境科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第1章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与种群密度 1.种群的概念 (1)定义: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 (2)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的概念 (1)含义: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表示方式:种群密度=个体数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 (3)调查方法⎩ ⎪⎨⎪⎧ 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估算法⎩⎪⎨⎪⎧ 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 3.样方法 (1)适用生物: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2)调查程序 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 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 ↓ 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 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4.标记重捕法 (1)适用生物: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个体,如鼠、鸟类等。 (2)调查程序 (3)计算公式 初捕标记个体数(M )个体总数(N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 )重捕个体总数(n ) ,即N =M ·n m 。 (1)一个池塘里所有的蝌蚪是一个种群( ) (2)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 (3)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 答案 (1)× (2)× (3)× 请分析在标记重捕法中,下列各情况带来的误差:①标记物易脱落;②被标记个体的被捕获机会降低;③标记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④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被捕获;⑤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被捕获;⑥标记物影响被标记个体的活动,使其被捕的机会增大。 以上①②③④估算值将偏大,⑤⑥估算值将偏小。 注意事项 (1)标记物必须在调查期间不会消失。 (2)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同。 (3)调查期间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和死亡,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2)计算公式 出生率(死亡率)=出生(死亡)个体数 种群个体总数×100% (3)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出生率――→+ 种群密度←――— 死亡率 (4)意义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种群是指一定范围内物种个体的总体,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生态学研究而言,种群是一种基本对象,只有深刻理解种群的特征,才能更好地揭示种群的生存机理,了解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以及制定科学的保护和管理策略。本文将从种群数量、种群分布和种群结构三个方面介绍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一、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是指某一时间和地点上个体数量的总和。在现实中,种群数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外来入侵生物、生物地理分布、栖息地压力、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等。因此,种群数量存在各种变化,冬天往往比夏天少,年轻的种群数量要大于老年的种群数量,另外,不同个体间的繁殖能力也会影响种群数量。 二、种群分布 种群分布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上种群的空间分布情况。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通常根据种群分布的不同类型对其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其中均匀分布是指个

体分布相对平衡,密度差异不大;随机分布是指个体之间的距离长 度随机,不受环境因素的约束;聚集分布是指个体分布聚集在一起,形成多个群落或聚集区域。 在种群分布的研究中,生态学家们通常会采取一些方法来进行 差异性分析,如控制变量实验、空间推理、成层抽样等等,从而 更好地了解种群分布的规律和变化。 三、种群结构 种群结构是指种群内部不同年龄、性别、大小和生殖能力等个 体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种群结构主要分为年龄结构和雌雄结构 两个方面。 年龄结构是指个体年龄和生命周期所呈现出的数量和比例变化。一个年轻而密度增长快的种群,通常会延长生命期并增加种群容量。雌雄结构是指女性和男性两种性别数量的变化,有些物种女 性的数量更多,有些物种男性的数量更多,这通常与种群的繁殖 和互相竞争的策略有关。

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

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 “种群”是生态学中指一组相关的物种。它们之间的主要联系是生物进化的历史和物种的当前行为。群体数量是描述生物多样性的指标之一,是量化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理。它不仅反映了种群出现的概率和分布,还反映了物种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地理和历史环境的变化。为此,理解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对于解决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首先,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它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从而影响种群的大小和分布。此外,种群的大小也受到同类的竞争和协同作用等影响。因此,要想了解种群数量,首先必须了解环境条件,以及不同物种之间各种关系的强度与作用。 其次,种群数量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就种群数量而言,发生的进化变化会影响物种数量,物种分布也会受到进化变化的影响。如果没有足够的历史因素,种群数量就不太可能受到影响,或者影响很小。同时,历史因素也可能影响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 再次,种群数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人类的活动可以影响种群数量,如果增加捕食或破坏居住环境,将直接或间接地消减物种的数量。因此,如果要研究种群数量,需要考虑人为因素对物种数量的影响。 最后,种群数量受生物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种群内部和种群间的相互作用、物种的生活史特征以及生物发生过程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例如,某种物种的繁殖策略可能会影响其种群数量,从而

影响生物多样性。因此,要了解种群数量,首先要了解物种的生活史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种群数量是一个有趣又重要的话题。它不仅受环境、历史、人为和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多样性。因此,研究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可以帮助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者更好地了解种群的大小和分布。此外,研究每个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情况也可以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种群数量,从而有助于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特征是指一个生物种群在数量、分布、结构和组成等方面的特点。种群数量变化则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大小的变化情况。种群 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理解生物种群 的生物学特性、繁殖行为和生态位等有着重要意义。 种群特征可以通过多种指标来衡量,其中包括种群密度、分布范围、年龄结构、性别比例、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健康状况等。种群密度是指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物种个体的数量,常用来反映一个地区或生态环境 中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指物种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的范围,可以通过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研究。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段个体在 种群中的比例分布情况,对于研究种群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和存活 率等具有重要意义。性别比例是指雄性和雌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 对于研究繁殖行为和遗传变异等具有重要作用。遗传多样性是指个体 之间的基因差异程度,对于评估种群状况、自然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 用具有重要意义。种群健康状况是指种群在生长、繁殖和生存等方面 的状况,常用于评估生物种群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特征动态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物种的种 群数量随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波动,这种波动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 括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栖息地和食物等,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有所不同。生物 因素包括物种的生长速率、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等,这些生物因素对 于种群数量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为因素是人类活动对物种种群数

量变化的影响,包括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污染和入侵物种等。人类活动对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于保护和管理物种种群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数量变化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和监测。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样带法、标记再捕法、人工饲养和生物群落调查等。样带法是指在一定面积或线条上进行物种排查和统计,用来估算种群密度和分布情况。标记再捕法是指对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然后再次捕获和统计,用来估算种群的总体数量和增长率。人工饲养是指将物种放养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繁殖、生长和监测,用来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和生物学特性。生物群落调查是指对整个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和监测,用来研究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等。 总之,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繁殖行为和生态位等。通过对种群特征的研究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监测,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高中生物考点41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考点41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项目定义特点或意义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 的个体数 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 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出生率、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 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 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 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年龄组成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 目的比例 ①类型 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3)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 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标记数M =再次捕获个体数n 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 。 4.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5.“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项目 “J”型增长 “S”型增长 曲线模型 形成条件 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 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 增长率 不变 越来越小 有无K 值 无K 值,持续增加 有K 值,可在K 值附近上下波动 6.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①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 、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②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

高中生物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一章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说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2.说出调査种群密度的主要方法,运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学习重难点 1. 种群的数量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3.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课前自主探究 1. 种群的概念:在一定内,的个体形成一个整体2.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是种群特征。 ②调查方法: 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个体的种群,如调查 估算法: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例如对于有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 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和。 ③研究种群密度的意义: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用于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 意义:繁殖能力强的种群高,种群增长快。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的或的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分别称为或。 意义:直接决定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4)年龄结构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意义:可影响,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5)性别比例 种群中的比例。 意义:可影响 ,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了害虫种群正常的,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明显降低。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种群密度 一、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典例分析】例1 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C.一棵树上的寄生物 D.一座山峰上的树总结:种群概念的理解注意两个因素:“同种”和“全部”;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两个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 (2)调查方法: ①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对种群中的每一个体。 ②在多数情况下,研究者常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于估算整个种群的密度。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来估算种群密度;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