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雌激素的识别

合集下载

环境雌激素ppt课件

环境雌激素ppt课件

环境雌激素的分类
○天然雌激素 ○植物性雌激素和真菌性雌激素 ○药物性雌激素 ○环境化学污染物
环境雌激素来源
○农药中 ○洗涤剂中 ○塑料制品中 ○副产品中 ○工厂废物中 ○生活用品中 ◎◎◎还有很多未发现---
环境雌激素的作用机制
进入生物体内可通过干扰生物体 自身激素合成分泌转运活进性反应代谢 消解或产生类似生物体自身激素作用, 对生物体维持正常的动态平衡繁殖生长 及行为有不利影响。
老师给予我们的帮助
• 1、帮我们解答一些不懂的问题。 • 2、引领我们自主提问、学习。 • 3、找出我们的不足,加以完善。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谢 谢 大 家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环境雌激素对生殖 系统的影响
学习起因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在 人类发展的同时,随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 问题!! 环境雌激素成为人类几大杀手之一,时刻 危害人类的健康!! ?→让我们一起探讨环境雌激素这一神秘的 话题
关于对环境雌激素污染的报道
※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 ※美国多诺拉事件 ※英国伦敦的毒烟雾事件 ※日本水俣病事件 ※神东川的骨痛病事件
近年来国家对污染的举措
• 松花江污染事件 • 三鹿奶粉事件 • 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展望未来何去何从
• • • • 国家(制定法律,实施政策) 社会(提倡、宣传保护环境) 个人(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落实到行动
无污染的环境
学习感悟
• 经过学习我们的启发
1、环境雌激素的危害在加剧,我们必须缓解、 甚至解决这种危害。 2、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它的危害。 3、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对人体功能的影响
• • • • • • 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对细胞核及DNA的影响 对细胞周期的干扰 对行为的影响

雌激素的环境来源及可能的危害

雌激素的环境来源及可能的危害

雌激素的环境来源及可能的危害雌激素是一种女性体内产生的激素,在女性的生殖系统、乳腺、脑部等各个部位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我们暴露于雌激素环境中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本文将介绍雌激素的环境来源及可能的危害。

一、雌激素的环境来源1.化妆品化妆品是人们日常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物品。

然而,很多化妆品中含有雌激素类物质,如苯甲酸酯、环烷基酮等。

这些物质会被皮肤吸收,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人体内部,对女性内分泌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引发子宫肌瘤、卵巢癌、乳腺癌等疾病。

2.塑料制品塑料制品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几乎每天都会在和塑料制品接触。

然而,塑料制品中的某些成分,如邻苯二甲酸酯和叔丁基酚,会模拟雌激素的作用,从而导致内分泌系统失调。

此外,塑料制品还可能释放出苯酚、甲苯、二甲苯等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肉类现代畜牧业中经常被使用激素类药物以促进动物生长。

这些激素会积聚在动物体内,被人类食用后进入我们的体内。

通过进食含有激素类药物的肉类,人类的体内雌激素水平会不断升高,从而提高罹患女性内分泌相关疾病的概率。

4.生活用品生活用品中也有可能会含有雌激素类物质。

比如,一些洗洁剂、洗澡用品、卫生巾等,含有雌激素类物质,进入人体后也会对女性内分泌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二、雌激素环境的危害1.乳腺癌雌激素可以刺激乳房细胞的生长,提高发生乳腺癌的概率。

经过多项研究,发现暴露于雌激素环境中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了一倍以上。

2.不育症雌激素对女性生殖系统非常重要。

在雌激素环境中,女性的生殖系统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导致不育症的发生。

同时,雌激素也影响男性的睾丸功能,可能降低男性的生育能力。

3.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非癌性肿瘤,但会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在雌激素环境中,子宫肌瘤的发生率会明显提高。

4.卵巢癌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雌激素的过量可能导致卵巢癌的发生,而雌激素环境中的女性罹患卵巢癌的风险也会增大。

环境雌激素的识别

环境雌激素的识别

环境雌激素的识别环境雌激素环境雌激素的识别的识别为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内EEs 并评价其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危害,有必要对其进行检测和鉴别,探讨EEs 与出生缺陷的因果联系,识别环境污染物中的EEs 。

(一)物理检测技术物理检测一般是用色谱仪器(如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进行分析。

色谱分析技术对含EEs 样品的前处理过程要求较高,需要从复杂的基质样品中将低浓度的目标化合物高效提取、纯化和浓缩。

随着色谱检测技术与质谱检测技术的结合,检测分析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检测范围进一步扩大。

总之,做为色谱分析前处理的萃取只能提取一类或几类物理性质相似的EEs ,而要完全分析样品,必须采用不同的萃取、纯化方法分别提取与分析,因此耗时较长,费用也较大。

(二)生物检测技术生物检测是建立在EEs 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及产生的生物效应的基础之上的。

生物检测包括体内实验(In vivo test )与体外实验(In vitro test )。

1. 体内实验体内实验主要包括哺乳动物实验、非哺乳类脊椎动物实验(包括鸟类实验、两柄类实验和鱼类实验等)、无脊椎动物实验(包括蚤类实验、糖虾繁殖实验等)(宋福永等,2004)。

在动物实验中,目前所用的受试动物主要为啮齿类动物,如大鼠、小鼠等。

方法有子宫增重大实验、阴道细胞涂片实验、雌性动物青春期实验、雄性动物青春期实验、睾丸摘除实验、两代繁殖实验等。

子宫增重大实验是检测雌激素活性的经典方法,选用未成年或成年后切除卵巢的雌性大鼠或小鼠,连续皮下注射受试物或较长时间饲以含有受试物的食物,一段时间后处死动物,迅速剥离子宫,称取子宫的湿重和(或)干重,计算子宫脏器系数,测定子宫过氧化酶的活力,检测子宫血管渗透性等,用这些指标的变化大小综合评定受试物的雌激素样活性与强度(宋福永等,2004;王涛等,2004)。

啮齿类动物青春期实验分别以未成熟的雄性或雌性动物暴露于EEs ,通过检测雌性动物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来评价化合物的雌激素活性。

环境雌激素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环境雌激素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环境雌激素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3包国章 董德明(吉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长春130023)李向林 白静仁(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北京100094)沈万斌(吉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长春,130023)P rogress o f Studies on E cological E ffects o f E coestrogen.Bao G u ozhang ,D ong Deming ,Shen Wanb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Engineering Department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3),Li X ianglin ,Bai Jingren (Institute of A nimal Science ,Chine se A 2cademy of A gricultural Science s ,Beijing 100094).Chine se Journal of E cology ,2001,20(5):44-50.There are currently 80types of ecoestrogen proved ,which can cause reproductive malfunction ,cancer ,malformation and abnormal behavior of animals and human beings while s ome ecoestrogen can interfere with m ore than one end ocrine system or change the sex ratio and life cycle of certain animals.S ome trace ecoestrogen can be accumulated to a concentration level hundreds of million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environment.The injury of ecoestrogen could b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ces of genetics ,time and geolo 2gy.C om pared with synthetic ecoestrogen ,phytoestrogen reduce the risk of reproductive cancers.K ey w ords :ecoestrogen ,reproduction ,feminization ,bioconcentration.中图分类号:X 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890(2001)0520044207 3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96-016-02)资助. 作者简介:包国章,男,32岁,讲师。

环境激素

环境激素
O(CH 2CH2O)n CH2CH2OH
CH2CH2CH2CH 2CH2CH2CH2CH2CH3
APE类物质不是环境激素,但进入污水处理系统, 在厌气微生物作用下断链成游离的烷基酚,河流 的污水出口处的河床底泥和鱼类脂肪中均蓄积有 这类有机化学物质
烷基酚对人类的影响虽仍未确定,但只要河水 中有足够浓度,就会出现雌性化的鱼类
Cl 毒杀芬曾一度污染Cl 北美Cl的CC大lH2C气l 环CH境2ClC,H2C在l 北
Cl
极C和l



那维


Cl


Cl Cl
用过农




Cl也C出l 现了杀毒芬
l Cl CH2O CH2OCH2O
OH
OH OH
Cl Cl Cl S Cl O S 硫O丹S O 硫丹 硫丹
苯基苯酚 苯基
将硫丹混入饲料给雄鼠食用后,即出现睾
双酚-A是制备聚碳酸脂及环氧树脂的主要 原料,广泛用于制造机械仪表、医疗器械、 电讯器材等 环氧树脂也用做粘胶剂和涂料(涂于食品 罐头内层),但这类涂料的树脂中常常含 有因聚合不完全残留的双酚-A,或因加热 加压后析出游离的双酚-A而污染食品
欧盟封杀双酚A塑料奶瓶
欧盟决定:2011年起禁止使用含有双酚A的婴 儿塑料奶瓶 双酚A影响发育、免疫反应,甚至致癌 几乎所有PC材料的奶瓶都含有双酚A 塑料瓶装上沸水时,双酚A的释放速度比室温 下会增加54倍
环境激素 (内分泌干扰物质)
--人类生存的潜在威胁
迟素敏
美国科学家发现: 从加利福尼亚附近海域捕捞上来的鱼存在
严重的性别畸形,许多鱼变成了雌雄同体的 “阴阳鱼”,雄性鱼的睾丸处出现了卵巢组

环境雌激素SERS检测的研究进展

环境雌激素SERS检测的研究进展

第4 0卷,第10期2 2 年1 月光谱学与光谱分析SpectroscopyandSpectralAnalysisVol. 40 , No. 10 ,pp3 0 38-3 0 47October !2 2环境雌激素SERS 检测的研究进展刘小红12,邓 华1,常 林2,张 炜2,姜 珊21.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 0 0 7122.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4 0 0 714摘要环境雌激素是一种外源性内分泌干扰物! 一般以较低浓度存在于环境中!可在生物体内富集并扰乱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诱导生物体发生多种病变!因此对其进行低浓度高特异性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 )是一种能够进行痕量分析甚至单分子水平检测的技术°文章综述了近几年SERS技术对环境雌激素(主要为雌二醇、多氯联苯、双酚A 等)的检测现状°主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总结分析:首先,不进行修饰直接利用SERS 基底进行检测;其次,用(环糊精、分子印迹聚合物、抗原抗体、核酸适配体等)修饰后的基底对环境雌激素进行特异性和高灵敏性检测°最后,对环境雌激素的SERS 检测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关键词 环境雌激素;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痕量分析;高灵敏性检测;核酸适配体中图分类号:O433.4 文献标识码:RDOI : 1 0 .3964/j. issn.1 0 0 0-0 593(20 20 )1 0-3 0 38-1 0引言环境雌激素是一种外源性化合物!进入生物体后!可对生物体内分泌系统功能进行激活或抑制!破坏体内分泌物质 的调控与机体的稳定性⑴"环境雌激素的化学性质稳定!毒 性潜伏期较长!可以在生物体中进行积累并通过食物链不断放大!对人体及动物的正常内分泌代谢产生干扰!诱导生殖、免疫、神经等系统发生病变!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2-3)°随着各种检测方法的出现与发展!对环境雌激素的检测已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定性鉴定和单组分溶液检测上!对其进行快速定量、低浓度检测!以及在多组分溶液、 真实环境(血浆和环境水样等)中的检测更具有重要意义°1928年印度物理学家拉曼(Raman )从实验上发现了散射光谱!开启了拉曼光谱的历史°随后!激光的出现!使拉 曼散射技术被广泛应用!并发展成为研究分子结构和物质微 观结构的有力工具° 1974年Fleischmann 等实验发现粗糙银 电极上的毗啶可获得高信噪比的拉曼光谱° Van duyne 等在1977年对该现象继续探索!发现粗糙银表面上毗啶分子的拉曼散射信号比溶液中的信号强6个数量级左右°由此一种与粗糙表面相关的表面增强效应逐渐被研究和发展起来,并被称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45)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 SERS )因为其高效的检测性能,而被应用在化学、生物、环境、食品、医学等多个领域:611] ! 有望成为具有高灵敏度和低检测限的环境雌激素检测的重要技术°收稿日期:2 0 19-1 0-27,修订日期:2 0 2 0-0 1-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575196)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stc2 0 19jcyj-m S xmX0 663),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QN2 0 19 0 41 0 2),北碚区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项目(0 192)资助作者简介:刘小红,1982年生,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e-mail : ***************"通讯联系人e-mail : ********************1环境雌激素介绍及检测现状环境雌激素的生物积累性增加了其在生物体内存在的可 能!与内源性雌激素的类似性使其能够对生物体的内分泌平 衡产生破坏()°研究证明!即使微量的环境雌激素进入人体也会引起人体内分泌失调产生致畸致癌(例如!引起肿 瘤、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等)的不良影响°其作用主要有干扰内源性激素的生成和代谢!例如影响体内雌二醇的浓度平衡!导致雌二醇长时间的存在,增加乳腺癌的发生几率%干扰内源性激素的运输!与运输内源性激素的蛋白结合阻碍其正常的运输!影响内源性激素在机体中的作用!如多 氯联苯的存在影响甲状腺激素的运输,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生几率°现有的环境雌激素主要分为类固醇类(7(雌二醇、雌酮和雌三醇'⑷、多氯联苯类(8)、双酚类(双酚 A )(13),还有重金属类的铅、镉,烷基酚聚乙氧基酯(APEO )第10期光谱学与光谱分析3039的代谢产物壬基酚、辛基酚[⑼等"目前常用的环境雌激素检测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分析法和生物分析法等"虽然这些方法准确度高、灵敏性好,但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PLC-MS),仪器较贵且操作复杂,样品需要进行复杂的预处理,且易受其他成分的干扰等[20]0生物实验分析法一般耗时长,检测范围有限,不适合大量化合物的检测且容易在筛选时产生误差。

环境雌激素研究进展

环境雌激素研究进展

2241环境雌激素研究进展杜克久 徐晓白*(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5. * 联系人, Email: xbxuac@)摘要 环境雌激素通过雌激素受体以及其他的细胞核受体或通过细胞中的信号传递系统, 如离子通道现代农业对农药的过分依赖都对环境造成了 极大的污染.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存在于环境中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具有体内雌激素的生物效应,它们可干扰鸟类内分泌干扰剂(endocrine disrupters)4]等. 这些物质在环境中的暴露对人类生殖健康负面影响的证据也越来越多.近年来的隐睾症阴阳人精液密度以及精子数量的报道存在争议, 但过去50年中某些地区确实存在男性精液数量明显下降之趋势[613], 所以有人将它们比喻为威胁人类存亡的定时炸弹[14]. 鉴于它们深远的负面效应, 类雌激素环境污染物的研究已经受到各国尤其是欧美以及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相当高度的重视[141996年16年间, 对全国39个市县的万名健康男性的精液量骨骼以及大脑的发育息息相关. 目前就雌激素作用机制比较公认的是受体介导理论. 雌激素分子作为一种配体(ligand)和雌激素受体(ER-α)结合, 导致原结合于受体上的热休克蛋白-90(hsp90)从受体上解离下来; 结合了配体的雌激素受体发生构象改变并同型二聚体化(homodimerize), 这种同型二聚体复合物和DNA 上雌激素反应元件(ERE s )具有高度亲和能力(雌激素反应元件为位于52242出各种生理效应. 最近又发现雌激素分子还可以和另一雌激素受体亚型(ER-β)结合, 并通过DNA 上的AP1反应原件以和ER-α相反的介导模式影响ER 介导的基因转录活性, 如17β-雌二醇和ER-α结合通过DNA 上的AP1反应元件激活并提高报告基因的转录, 然而和ER-β结合则抑制转录[18-DDE, 利谷隆(linuron), vinclozolin 以及某些PAHs 可和雄激素受体结合, 在体内和体外抑制其活性并具有抗雄激素的生理效应. 近来的一些证据表明其他的细胞核受体对环境化学物质也是敏感的, 如糖皮质醇激素受体和甲状腺激素受体等[27].除受体模式外, 环境雌激素通过直接调节细胞信号途径产生应答的证据也很多, 如高浓度的p,p¼ºÏ©´Æ·Ó(DES)等物质对微管Ca 2+浓度以及钙调蛋白2 000种新的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都可能对环境以及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 在环境污染物中有许多物质具有雌激素活性, 世界范围内对有关数据的统计目前尚无准确定论,大约有5022432.1农药类物质使用农药是现代农业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它确实是一把双刃剑. 由于长期和大量地使用, 尤其是农药发展早期人们对它们在自然界中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在生物体中的代谢途径难降解的农药如大多数的有机氯农药进入环境, 并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造成了在动植物体内, 甚至在人体内的积累,出现了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 这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特别是目前大量证据显示它们当中有些具有雌激素活性并可能影响实验动物乙基对硫磷以及马拉硫磷等少数几种外大部分是有机氯农药. 值得着重指出的是这部分农药公认的脂溶在Wister cats 中导致胚胎毒性[53]和p,p3个数量级,我们认为这极有可能在三氯杀螨醇和其中所含杂质(如一些表1 具有雌激素活性证据的农药名称引发的主要生物效应文献DDT 及代谢产物*促子宫活性, 影响E 2与ER 和hPR 结合, 胞间通讯以及钙离子浓度等细胞内其他信号传递系统[3056]Vinclozolin抗雄激素[5]其他类农药: 六氯苯*, 五氯酚, 三氯苯氧乙酸, 二氯苯氧乙酸, 莠去津, 系马津, 乙基对硫磷, 西维因, 氯丹*, 艾氏剂*, 异狄氏剂*, 七氯*, 马拉硫磷, 灭多虫, 除草醚[14]*表示POP 类化合物2244DDT)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三氯杀螨醇的这种细胞增殖效应也得到了小鼠促子宫效应实验结果的支持, 因此我们认为将三氯杀螨醇列入环境雌激素怀疑名单中是非常有必要的[55, 56].2.2添加剂添加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人类直接接触并可能进入人体, 和我们关系密切的主要有食品添加剂多氯联苯(PCBs )类二口恶英是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副产品, 对其生成影响过氧化酶活性以及EGF 受体和c-fos 原致癌基因mRNA 水平. 并抑制E 2诱导的MCF-7细胞的增殖以及160 ku 蛋白的分泌[59]. 最近研究显示TCDD 可使大鼠胚胎细胞的染色体缺失[63].多氯联苯(PCBs)是由209种同类物组成的一组氯代芳烃化合物, 具有潜在的致癌生物效应. 世界各国真正对PCBs 进行大量研究始于60年代末, 即在1968年日本发生了举世震惊的“米糠油中毒事件”后人们才对其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给予高度的重视. PCBs 作为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 由于其污染的广泛性对受体结合特异蛋白和酶活性的诱导以及小鼠促子宫效应等方面[32, 63图1 p,p22451254的生物活性高. MCF-7细胞增殖实验中国产PCB 3和PCB 5在大约30pmolëàÊóÒÔ¼°´óÊóµÄÑо¿·¢ÏÖǦµÄ×÷ÓÿÉÓɸ¸Ìå×ªÒÆ¶ø¶ÔÏÂÒ»´úÔì³ÉËðº¦, 这包括新生儿的体重以及存活率的降低[74]. Telisman 等[75]总结了铅精子活动能力下降以及出现大量的异常精子等现象. 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铅的中等职业接触可以导致男性工人生育率下降镉细胞第二信使系统等而发生作用[14, 74].2.5 多环芳烃类物质(PAHs)多环芳烃同样是典型的有机污染物. 这类人类活动的副产品主要产生于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过程, 在石油产品以及木材处理过程中的化学混合物中都含有这类物质. 许多证据显示一些PAHs 可诱发啮齿类动物乳腺肿瘤的发生. 其作用机制被认为是: PAHs 代谢成具有活性的中间代谢物以后, 可以和DNA 共价结合, 从而发挥它们的致癌作用[79, 80]. 另有证据显示PAHs 可通过影响钙离子体内平衡, 调节人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 进而可能引发肿瘤的形成[8122462.6植物来源的雌激素 植物来源的雌激素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天然激素物质, 适量植物来源的雌激素对人类是有益的, 如东方人比西方人低的乳腺癌发病和饮食结构有关, 主要区别在于东方人高豆制品摄取. 但在发现羊食用了豆科植物草木樨出现不育现象后, 人们才醒悟该类物质应该还存在副效应. 研究发现它们超过一定量以后, 也会像化学合成物质一样产生干扰内分泌的作用. 如存在于植物体内的类黄酮物质可导致动物的不育; 虽然5, 6, 7-三羟基黄酮(baicalein)橙皮素(hesperetin)槲皮苷(quercetin)以及染料木因(gest- ein)都有抗细胞增殖能力, 但其中只有染料木因和雌激素受体结合. 7, 8-苯唑黄酮(7,8-benzo- flavone)三羟基黄酮(apigenin)酶以及还原酶的活性[27]. 烷基酚化学物质(alkylphenolic chemicals)中的辛基酚(octylphenol)[58]和壬基酚(p-nonyl-phenol NP)[98]2247培养基中使用的酸碱指示剂酚红(phenol red)[99, 100], 以及一些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01]也都有弱雌激素活性的报道.3 总结和展望20世纪初由于人类科学水平的局限性, 包括农药在内的大量化学品的盲目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它们所产生的后果之一环境雌激素问题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突现在我们面前. 带着众多的疑惑和恐惧,医疗造船男性和女性都被卷入了这场骚动. 从以上罗列的研究结果也不难看出, 目前在对雌激素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的情况下对环境污染物雌激素生物活性的研究还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我们仅仅根据有限的实验数据来推测哪些环境污染物可能具有雌激素活性, 而且尚无足够的在人体中负面效应的证据. 所以雌激素以及类雌激素环境污染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对了解和确定一种环境污染物的雌激素性质十分必要.随着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的渗透224813Hulka B S, Liu E T, Lininger R A. Steroid hormones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Cancer, 1993, 74: 1111~112414出云谕明. 威胁人类存亡的定时炸弹环境荷尔蒙. 深圳: 海天出版社, 199915 井口泰泉. 环境荷尔蒙的现状及其今后动向. 98’中日环境测试技术与环境管理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1998. 3~1316 Reiter L M, Derosa C, Kavlock R J, et al. The U. S. federal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endocrine disrupters and an analysisof research programs supported during fiscal year 1996.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998, 106: 105~11317 徐晓白. 化学(物质)污染与可持续发展. 见:周光召-2249DDD) increase intracellular calcium in rat mymetrial smooth muscle cells. Toxicol App Pharmacol, 1995, 135: 147~15536 Arnold S F, Robinson M K, Notides A C, et al. A yeast estrogen screen for examining the relative exposure of cells tonatural and xenoestrogen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996, 104: 544~54837 Guillette L J Jr, Gross T S, Masson G R, et al. Developmental abnormalities of the gonad and abnormal sex hormoneconcentrations in juvenile alligators from contaminated and control lakes in Florida.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1994, 102: 680~68838 Guillette L J Jr, Gross T S, Gross D, et al. Goadal steriodogenesis in vitro from juvenile alligators obtained fromcontaminated or control lake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995, 103(Suppl 4): 31~3639 Steinmetz R, Young P M, Caperell-Grant A, et al. Novel estrogenic action of the pesticide residue β-Hexachlorocyclo-hexane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Cancer Research, 1996, 56: 5403~540940 Bulger W, Mucitell R M, Dutter D. Studies on the in vivo and in vitro estrogenic activities of methoxychlor and itsmetabolites, role of hepatic mono-oxygenase in methoxychlor activation. Biochem Pharmacol, 1975, 27: 2323~241741 Rudel R. Predicting health effects of exposures to compounds with estrogenic activity: Methodological issue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997, 105 (Suppl 3): 655~66342 Johnson D C, Sen M, Dey S 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analogs, chlordecone, and 2, 3, 7, 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 on establishment of pregnancy in the hypophysectomized rat. Proc Soc Exp Biol Med, 1992,199: 4243 Hammond P B, Katzenellenbogen B S, Krauthammer N, et al. Estrogenic activity of the insecticide chlordecone (Kepone)and interaction with uterine estrogen receptor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79, 76: 664144Bulger W H, Knpfer D. Estrogenic action of DDT analogs. Am J Ind Med, 1983, 4: 16345Colby H D. Adrenal gland toxicity: chemically induced dysfunction. J Am Cell Toxicol, 1988, 7: 45~6946 Soto A M, Chung K L, Snnenschein C. The pesticides endosulfan, toxaphene, and dieldrin have estrogenic effects on humanestrogen-sensitive cell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994, 102: 380~38347 Klotz O M, McLachlan J A, Arnold S F. Ident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s with estrogenic activit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in vitro assay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996, 104: 1084~108948 Cool J C, Mullin L S, Frame S R,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 mechanism for Leydig cell tumorigenesis by linuron in rats.Toxicol Appl Pharmacol, 1993, 119: 195~20449 Rehnberg G L, Goldman J M, Cooper R L, et al. Effect of linruon on the brain-pituitary-testicular reproductive axis in the rat.Toxicologist, 1988, 8: 121~12350 Garey J, Wolff M S. Estrogenic and antiprogestagenic activities of pyrethroid insecticide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1998, 251: 855~85951 Go V, Garey J, Wolff M S, et al. Estrogenic potential of certain pyrethroid compounds in the MCF-7 human breast cancercell line.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999, 107: 173~17752 Donald R, Clark J R, Spann J W, et al. Dicofol (Kelthane)-induced eggshell thinning in captive American kestrels.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1989, 9(8): 1063~106953戴宗智, 祝寿芬, 张毓武, 等. 三氯杀螨醇的致畸性和致突变性研究.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87, 21(4): 238~23954Zahm S H, Ward M H. Pesticides and childhood cancer.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998, 106 (Suppl 3): 893~90855 Schwarzbach S E, Shull L, Grau C R. Eggshell thinning in ring doves exposed to p ,p22756 赵炳顺, 邹继超, 储少岗, 等. 小鼠子宫增重法检测国产三氯杀螨醇的雌激素生物活性. 环境科学学报, 2000, 20(2):2222250plasticizers, are weakly estrogenic.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995, 103: 582~58759 Routledge E J, Sumpter J P.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lkyphenolic chemicals associated with estrogenic activity. J Biol Chem,1997, 272: 3280~328860 Krishnan A V, Stathis P, Permuth S F, et al. Bisphenol-A: an estrogenic substance is released from polycarbonate flasksduring autoclaving. Endocrinology, 1993, 132: 2279~228661郑明辉, 刘鹏岩, 包志成, 等. 二口恶英的生成及降解研究进展. 科学通报, 1999, 44(5): 455~46362 Safe S, Astrjoff B, Hareis M, et al. 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 (TCDD) and related compounds as antioestrogens:characterization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Pharmacology & Toxicology, 1991, 69: 400~40963 Schiestl R H, Aubrecht J, Yap W Y, et al.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and 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 induceintrachromosomal recombina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 Cancer Research, 1997, 57: 4378~438364 McKinney J D, Waller C L.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as hormonally active structure analogues. Environmental HealthPerspectives, 1994, 102: 290~29765 Hansen L G. Stepping backward to improve assessment of PCB congener toxicity.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998,106: 171~18966 Safe S. Toxicology,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and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impacts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rogress and problem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992, 100: 259~26867 Kadavanti P R S, Ward T R, McKinney J D, et al. Increase [3H]phorbol ester binding in rat cerebellar granule cells andinhibition of 45Ca 2+ sequestration in rat cerebellum by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ether congeners and analogs: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Toxicol Appl Pharmacol, 1996, 138: 251~26168 Lawrence J F, Seegel R F, Ganety P E, et al. Symposium overview : toxicity of non-coplanar PCBs. Toxicological Sciences,1998, 41: 49~6169 Byrne J J, Carbone J P, Hanson E A. Hypothyroidism and abnormalities in the kinetics of thyroid hormone metabolism inrats treated chronically with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and polybrominated biphenyl. Endocrinology, 1987, 121: 520~52770 王极德, 陈荣莉, 蒋 可, 等. 多氯联苯(PCB)分析方法的研究10772 Sadik O, Witt D M. Monitoring 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Technology, 1999, 33:368A~374A73Hileman B. Low-dose problem vexes endocrine testing plans. C& EN, 1999, 27~3174WHO. Environmental Health Criteria 3. Geneva: WHO, 197775 Telisman S, Cvitkovic P, Jurasovic J, et al. Semen quality and reproductive endocrine function in relation to biomarkers oflead, cadmium, zinc and copper in men.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0, 108(1): 45~5376 Gennart J P, Buchet J P, Roels H, et al. Fertility of male workers exposed to cadmium, lead, or manganese. Am J Epodemiol,1992, 135: 1208~121977 Lin S, Hwang S A, Marshall E G, et al. Gentility rates amount lead workers and professional bus drivers a comparative study.Ann Epidemiol, 1996, 6: 201~20878 Lindbohm M L, Sallmen M, Anttila A, et al. Taternal occupational lead exposure and spontaneous abortion. Scanned J WorkEnviron Health, 1991, 17: 95~10379Miller J A. Carcinogenesis by chemicals: an overview, clews Memorial Lecture. Cancer Research, 1970, 30: 559~57180 Ethier S P. Primary culture and serial passage of normal and carcinogen-treated rat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in vitro . J NatlCancer Inst, 1985, 74: 1307~131881 Ethier S P, Kudula A, Cundiff K C. Influence of hormone and growth factor interactions on the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ofnormal rat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in vitro . J Cell Physiol, 1987, 132: 161~167评 述第45卷 第21期 2000年11月225182 Ethier S P, Chiodino C, Jones R F. Role of growth factor synthesis in the acquisition of insulin/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independence in rat mammary carcinoma cells. Cancer Research, 1990, 50: 5351~535783Aaronson S A. Growth factors and cancer. Science, 1991, 254: 1146~115384 Glenney J R. Tyrosine-phosphorylated proteins: mediators of signal transudation from the tyrosine kinases. BiochimBiophys Acta, 1992, 1134: 113~12785 Archuleta M M, Schieven G L, Ledbetter J A, et al. 7,12-Dimethylbenz[α]anthracene activates proteintyrosine kinases Fynand LcK on the HPB-ALL human T cell line and increases tyorsine phosphorylation of phospholipase C-γ1. Formation of inositol 1,4,5-triphosphate and mobilization of intracellular calcium.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3, 90: 6105~610986 Stampfer M R, Yaswen P. Culture systems for study of human mammary epi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transformation. Cancer Survey, 1993, 18: 7~3487 Krieger J A, Davila D R, Lytton J L, et al. Inhibition of sarcoplasmic/endoplasmic reticulum calcium-ATPases (SERCA) by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HPB-ALL human T cells and other tissues. Toxicol Appl Pharmacol, 1993, 133:102~10888 Tinhofer I, Maly K, Dietl P, et al. Differential Ca 2+ signaling induced by the activation of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and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J Biol Chem, 1996, 271: 30505~3050989 Tannheimer S L, Barton S L, Ethier S P, et al. Carcinogenic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crease intracellular Ca 2+ andcell proliferation in primary human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Carcinogenesis, 1997, 18: 1177~118290 Weis L M, Rummel A M, Masten S J, et al. Bay or bay-like region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were potentinhibitors of 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998, 106: 17~2291 Chang C S, Liao S S. Topographic recognition of cyclic hydrocarbons and related compounds by receptors for androgen,estrogens and glucocorticoids. J Steriod Biochem, 1987, 27: 123~13192 Davis D L, Telang N T, Osborne M P, et al. Medical hypothesis: Bifunctional genetic-hormonal pathways to breast cancer.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997, 105(Suppl 3): 571~57693 So F V, Guthrie N, Chambers A F, et al. Inhibition of proliferation of 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MCF-7 human breast cancercells by flavonoids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excess estrogen. Cancer Letters, 1997, 112: 127~13394 Zava D T, Marilyn B, Duwe T G. Estrogenic activity of natural and synthetic estrogens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inculture.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997, 105(suppl 3): 637~64595 Tsutsui T, Maizumi H, McLachlan J A, et al. Aneuploidy induction and cell transformation by diethylstilbestrol: a possiblechromosomal mechanism in carcinogenesis. Cancer Research, 1983, 43: 3814~382196 Schnitzler R, Foth J, Degen G H, et al. Induction of micronuclei by stilbene-type and steriodal estrogens in Syrian hamsterembryo and ovine seminal vesicle cells in vitro . Mutat Res, 1994, 311: 85~9397 Bahari I B, Noor F M, Daud M M. Micronucleated erythrocytes as an assay to assess actions by physical and chemicalsgenotoxic agents in Clarias gariepinus. Mutat Res, 1994, 313: 1~598 Soto A M, Justica H, Wray J W, et al. p -Nonylphenol: an estrogenic xenobiotic released from modified polystyrene.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991, 92: 167~17399 Berthois Y, Katzenellenbogen J A, Katzenellenbogen B S. Phenol red in tissue culture media is a weak estrogen:implications concerning the study of estrogen-responsive cells in cultur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6, 83: 2496~2500100 Bindal R D, Katzenellenbogen J A. Bis-(4-hydroxyphenyl-(20(phenoxysulfonyl)pheny)) methane: isolation and structuralelucidation of a novel estrogen from commercial preparations of phenol red (phenolsulfonphthalein). J Med Chem, 1988,31: 1978~1983101 White R, Jobling S, Hoare S A, et al. Environmentally persistent alkylphenolic compounds are estrogenic. Endocrinology,1994, 135: 175~182(2000-03-29收稿, 2000-06-28收修改稿)。

环境雌激素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雌激素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雌激素暴露和出生缺陷环境雌激素暴露和出生缺陷环境雌激素(EEs )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 )中最为重要的一类,这些物质广泛存在于河流、土壤、大气及农产品中,因此,人类有接触EEs 的可能性。

EEs 在环境中存在的量是微少的,多数以食品中的残留形式进入人体。

EEs 对环境及人体各系统的有害影响已受到国际上生态学家、内分泌学家、毒理学家、流行病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极大关注。

且EEs 对孕产妇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导致胎儿或新生儿出现了流产、死胎和各种出生缺陷。

环境雌激素环境雌激素的概念和分类的概念和分类随着人类文明进入工业时代,大量的化学物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但由于化学品的使用导致的内分泌系统异常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破坏严重影响着人类和动植物的繁衍和生存。

为了增强人们认识EEs 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有必要对EEs 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EEs 概念EEs (environmental estrogenic hormone ,EEs )是指一类进入机体后,具有干扰体内正常内分泌物质的合成、释放、运输、结合、代谢等过程,激活或抑制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从而破坏维持机体稳定性和调控作用的拟/干扰雌激素的环境化学化合物,包括人工合成化合物及植物天然雌激素。

这类化学物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能促进靶细胞的生长,有些还能诱导催乳素合成,从而干扰正常雌激素的各种生理生化过程。

雌激素(estrogen )是由脊椎动物的卵巢、睾丸、胎盘或肾上腺皮质等003所产生的十八碳固醇类激素。

内源性的雌激素主要有雌二醇(estradiol, E 2)、雌酮(estrone, E 1)和雌三醇(eatriol, E 3),它是人和动物体内天然存在的雌激素,其中雌二醇的雌激素作用最强,雌三醇的作用最弱。

雌激素为一个18碳原子的雌烷衍生物,它们的A 、B 、C 环都相同,D 环不同。

雌二醇(E 2)是雌性激素中最重要和作用最强的一种激素,对促进和调节女性副性器官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形成,对蛋白质、糖、脂类、水、电解质及钙和磷的代谢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雌激素环境雌激素的识别的识别
为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内EEs 并评价其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危害,有必要对其进行检测和鉴别,探讨EEs 与出生缺陷的因果联系,识别环境污染物中的EEs 。

(一) 物理检测技术
物理检测一般是用色谱仪器(如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进行分析。

色谱分析技术对含EEs 样品的前处理过程要求较高,需要从复杂的基质样品中将低浓度的目标化合物高效提取、纯化和浓缩。

随着色谱检测技术与质谱检测技术的结合,检测分析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检测范围进一步扩大。

总之,做为色谱分析前处理的萃取只能提取一类或几类物理性质相似的EEs ,而要完全分析样品,必须采用不同的萃取、纯化方法分别提取与分析,因此耗时较长,费用也较大。

(二) 生物检测技术
生物检测是建立在EEs 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及产生的生物效应的基础之上的。

生物检测包括体内实验(In vivo test )与体外实验(In vitro test )。

1. 体内实验
体内实验主要包括哺乳动物实验、非哺乳类脊椎动物实验(包括鸟类实验、两柄类实验和鱼类实验等)、无脊椎动物实验(包括蚤类实验、糖虾繁殖实验等)(宋福永 等,2004)。

在动物实验中,目前所用的受试动物主要为啮齿类动物,如大鼠、小鼠等。

方法有子宫增重大实验、阴道细胞涂片实验、雌性动物青春期实验、雄性动物青春期实验、睾丸摘除实验、两代繁殖实验等。

子宫增重大实验是检测雌激素活性的经典方法,选用未成年或成年后切除卵巢的雌性大鼠或小鼠,连续皮下注射受试物或较长时间饲以含有受试物的食物,一段时间后处死动物,迅速剥离子宫,称取子宫的湿重和(或)干重,计算子宫脏器系数,测定子宫过氧化酶的活力,检测子宫血管渗透性等,用这些指标的变化大小综合评定受试物的雌激素样活性与强度(宋福永 等,2004;王涛 等,2004)。

啮齿类动物青春期实验分别以未成熟的雄性或雌性动物暴露于EEs ,通过检测雌性动物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来评价化合物的雌激素活性。

哺乳动物两代繁殖实验则是研究化合物对哺乳动物的剂量反应特性以及繁殖发育的负效应(宋福永 等,2004)。

阴道细胞涂片实验是以动情周期为4天的大(小)鼠为试验对象,切除卵巢12周内对其进行染毒后观察阴道细胞的角化情况(染毒后在48小时~72小时内发生角化)。

该法特异性较高,但与子宫增重法相比。

灵敏度不高。

对产卵脊椎动物如鸟、鱼、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等。

可通过检测动物体内的卵黄蛋白素的合成来确定有无内分泌干扰活性。

2. 体外实验
体外实验主要有细胞培养实验、受体结合实验、体外芳香酶活性抑制实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几种(宋福永等,2004;王涛等,2004)。

体外实验的设计主要根据EEs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如类雌激素在体内与17β-雌二醇竞争结合雌激素受体。

细胞培养实验是利用细胞对雌激素或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物质可产生特异性反应,通过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或测定特异性蛋白含量,来判断受试物的雌激素活性和强度。

用细胞培养法检测内分泌干扰物的方法主要有:MCF-7细胞增殖试验、酵母报告基因试验和哺乳动物细胞报告基因试验。

所用的细胞系ZR-75-1细胞(此三者皆为人乳腺癌细胞系)、有MCF-7细胞、T47D细胞、Hela细胞(人宫颈鳞癌上皮细胞系)、大鼠子宫原代细胞、大鼠垂体原代细胞、鼠淋巴细胞经基因转染的Lec-9细胞等。

而细胞增殖常用的是MCF-7细胞(解玮等,2004),优点在于能反映EES对人体的作用,且操作简单、灵敏度较高。

而细胞特异性产物测定常用的是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

由于卵黄蛋白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高度的灵敏性及标本的取材灵活广泛等特点,所以在雌激素鉴别中,可以作为很好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周庆样等,2003)。

MCF-7细胞增殖试验将MCF-7细胞培养在含有经5%活性炭,葡聚糖处理的胎牛血清和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培养基中,以17β-雌二醇为对照,6天后终止培养,磺基罗丹明B(SRB)染色,用酶标仪在540nm读取吸光值,采用相对细胞增殖力(引起细胞最大增殖时的雌二醇浓度/产生相同增殖效应时内分泌干扰物浓度)或相对细胞增殖效应(内分泌干扰物引起的最大细胞增殖占雌二醇引起的最大细胞增殖的百分比)为评价内分泌干扰效应的指标(Payne J 等,2000)。

酵母报告基因试验酵母细胞属于真核细胞,易培养,对环境中许多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根据这两点,研究者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构建成功的雌激素受体(人或动物的特异性受体)酵母表达载体和雌激素效应元件调控的酵母报告基因(β-半乳糖苷酶)载体导入酵母细胞建立重组酵母筛选系统,利用转基因酵母菌株,可采用摇瓶法、96孔板法和单板法筛选有内分泌干扰活性的化学品,计算β-半乳糖苷酶活性(U),根据Hill方程(周廷冲,1985)计算雌激素浓度为[A]时效应的最大值(E Amax)和半数有效浓度(EC50),用来反映
物质诱导β-半乳糖苷酶活性升高的内在活性和与受体的亲和能力,即该物质的内分泌干扰活性。

该试验在国内应用广泛,用来筛选内分泌干扰物和检测自来水、地表水及其底泥的雌激素活性。

哺乳动物报告基因试验该试验是目前较常用的内分泌干扰物筛选方法,但国内使用较少。

将含有雌激素反应元件转录控制的报告基因质粒转入细胞,如果细胞无内源性受体或内源性的受体不能有效地进行反式激活,还要转入一个相关的激素受体表达载体。

也可以转入嵌合体受体载体和报告基因质粒,常用的嵌合体系统是Ga14-HEC0结构。

报告基因质粒转染方式有两种,稳定转染和暂时转染,一般来说,暂时转染细胞系对受试物应答性高,稳定转染细胞系相对来说应答性较低但是对大规模检测来说经得起考验。

常用的报告基因有两类:①荧光素酶基因(Luc)以荧光素的化学发光效应来衡量内分泌干扰物的活性,②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基因以酶活性来衡量内分泌干扰物活性。

报告基因质粒中含两个重叠ERE (over ERE)时,系统的灵敏性提高,例如,使用over ERE检测到除草剂禾草灵(Ⅲoxan)在10 µmol/L时具有雌激素活性,而使用单个ERE时,在Ⅲoxan为100µmol/L时才有转录活性的升高。

另外,一些化合物在使用单个ERE时,未显示出有雌激素活性,而在使用over ERE 时,才显示出活性,例如氨基甲酸。

受体结合实验如雌激素受体结合实验,是从受体水平上判断某物质是否具有雌激素活性及其活性强度。

受体结合实验可以了解EEs的作用是否经过受体所介导,来区分被测物是激素的激动剂还是拮抗剂。

EEs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繁衍,但EEs的本质和效应还尚未完全清楚。

这就要求要有更多的实验和研究,去证实EEs与出生缺陷的关联性、确定出生缺陷的检测标准,去揭示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EEs作用的关键期和敏感期以及提出预防和治疗措施,为更加有效地控制EEs、更好地保护人群提供确凿的科学依据和政策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