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风湿热诊断和治疗指南
林可霉素详细说明书

【特别警示】1.本药能引起致命的大肠炎。
从开始用药至停用本药后数周可出现腹泻、大肠炎及假膜性肠炎等,严重者应补充体液、蛋白质和电解质。
若有临床指征,还应评估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FDA药品说明书-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2.本药不能用于非细菌性感染(如多数上呼吸道感染等)。
(FDA药品说明书-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药物名称】中文通用名称:林可霉素英文通用名称:Lincomycin其他名称:洁霉素、林肯霉素、洛霉素、Albiotic、Cillimicina、Lincolci na、Lincomixzo、Lincomycinum、Mycivin。
【临床应用】CFDA说明书适应症1.用于治疗敏感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球菌及厌氧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腹腔感染、女性生殖道感染、盆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2.用于治疗对青霉素过敏的或不适于用青霉素类药物的感染性疾病。
3.本药滴耳液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急、慢性中耳炎。
4.本药滴眼液用于敏感菌所致的结膜炎、角膜炎。
临床指南风湿热诊断和治疗指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修订版)血液净化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修订版)【用法与用量】成人·常规剂量·一般用法1.口服给药一日1.5-2g(按林可霉素计,以下同),分3-4次给药。
2.肌内注射一日0.6-1.2g,分次注射。
3.静脉滴注一次0.6g,每8或12小时1次,滴注1-2小时。
严重感染时一次0.6-1g,每8-12小时1次。
危及生命时剂量可增加至一日8g。
最大剂量为一日8g。
·急、慢性中耳炎1.经耳给药一次1-2滴,一日3-5次。
·结膜炎、角膜炎1.经眼给药一次1-2滴,一日3-5次。
·肾功能不全时剂量严重肾功能损害者的适宜剂量为常规剂量的25%-30%。
抗磷脂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史堡丛遑遁生苤查垫!!生鱼旦筮!』鲞箜§塑£h纽I基h!H幽!吐』女盟垫!!,yQ!:!£盟Q:§抗磷脂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1概述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syndrome,APS)是一种非炎症性自身免疫病,l临床上以动脉、静脉血栓形成,病态妊娠(妊娠早期流产和中晚期死胎)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为表现,血清中存在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antibody,aPL),上述症状可以单独或多个共同存在。
APS可分为原发性APS和继发性APS,继发性APS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类风湿关节炎(RA)等自身免疫病(悉尼标准建议不用原发性和继发性APS这一概念,但目前的文献多仍沿用此分类)。
此外,还有一种少见的恶性APS(catastrophicAPS),表现为短期内进行性广泛血栓形成,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原发性APS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等因索有关。
多见于年轻人。
男女发病比率为1:9,女性中位年龄为30岁。
2临床表现2.1动、静脉血栓形成:APS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血管的种类、部位和大小,可以表现为单一或多个血管累及,见表1。
APS的静脉血栓形成比动脉血栓形成多见。
静脉血栓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此外还可见于肾脏、肝脏和视网膜。
动脉血栓多见于脑部及上肢,还可累及肾脏、肠系膜及冠状动脉等部位。
肢体静脉血栓形成可致局部水肿,肢体动脉血栓会弓l起缺血性坏疽,年轻人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应排除原发性APS可能。
2.2产科表现:胎盘血管的血栓导致胎盘功能不全,可引起习惯性流产、胎儿宫内窘迫、宫内发育迟滞或死胎。
典型的APS流产常发生于妊娠lO周以后,但亦可发生得更早,这与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ntibodv,aCL)的滴度无关。
APS孕妇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早期可发生先兆子痫,亦可伴有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即HELLP综合征。
浅谈藏医学对风湿类疾病的认识及治疗

《西藏科技》2019年8期(总第317期)医药卫生浅谈藏医学对风湿类疾病的认识及治疗*边巴1次仁多吉1达娃2(1.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药剂科;2.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骨科,西藏拉萨850000)摘要:目的提高藏医药治疗风湿类疾病的效果。
方法方法通过以藏医药经典理论为依据结合名老藏医治疗风湿类疾病的经验,从原因、分类、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总结。
结果结果为提高藏医药治疗风湿类疾病的疗效,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和临床依据。
关键词:风湿类疾病老藏医治疗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病多较隐蔽而缓慢、病程较长、且大多具有遗传倾向。
诊断及治疗均有一定难度;血液中多可检查出不同的自身抗体,可能与不同HLA亚型有关;对非甾类抗炎药(NSAID),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较好的短期或长期的缓解性反应[1]。
广义上认为凡是引起骨关节,肌肉疼痛的疾病皆可归属为风湿病。
延续下来,至今在风湿病分类上,广义的已有100多种疾病,包括了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内分泌性、遗传性、退行性、肿瘤性、地方性、中毒性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疾病成为目前较为疑难的疾病。
文章结合众多藏医经典著作,对风湿类疾病进行简要的探讨。
1藏医“仲布”病学术演变藏医学对风湿类疾病的认识与治疗有3800多年历史,而现代医学所指的风湿病属于藏医“仲布”病范畴,最早记载于藏医药创始人宇妥·云丹贡布编写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该书中专门设立了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章节,书中详细记载了“仲布”病的病因、病缘、分类、症状及治疗,随后相继出现了《八支精要》《达布医书》等著作。
1020年出生的新宇妥·云丹贡布对《四部医典》进行了详细、准确的补充完善,形成了如今能够完全指导临床工作的《四部医典》完整版,在此基础上历代藏医药专家围绕本书编纂了众多《四部医典》详解、临床札记等箸作,但对藏医“仲布”病的认识无特殊的创新。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与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与诊断一、概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凡构成关节的各部分组织均可受到侵犯。
病理特点为关节腔滑膜炎症,渗液,细胞增殖,肉芽肿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破坏,最后关节僵直及功能丧失。
其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发性反复发作性关节炎,手足小关节最易受累。
早期或急性发病关节多呈红,肿,热,痛和活动障碍;晚期可导致关节破坏,强直和畸形,并有骨和骨骼肌萎缩。
在整个病程中,可伴有发热,贫血,体重减轻,血管炎和皮下结节等病变,亦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
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
据国外统计,人群发病率为0.25%。
美国约有500~600万患者,日本约有100万患者。
国内专家估计,我国约有1000万人发病,各省市都有散发,好发年龄为20~45岁。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之比约1:3。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
根据该病临床症状和性质,以及多关节损害、交替发作的特点,属于《灵枢》所描述的“周痹”。
本病就其在症状上蒙历肢节,在病机上与肝肾亏虚有密切关系而言,则符合《金匮要略》中的“历节”病。
唐代医家因其疼痛彻骨,状如“虎咬”,昼轻夜重,又冠以 “虎虎”字,,称之谓“虎虎历节”。
朱丹溪等根据其掣痛走注如风状,又称之谓“痛风”;有的医家据其病程长,缠绵难愈而命名谓“顽痹”。
沈丕安氏认为,急性发作阶段为风热内盛或湿热内蕴,属“热痹”,“历节”范围;晚期为寒湿入络,肝肾不足,属“骨痹”范畴。
北京焦树德氏把痹病中表现为久治不愈,发生关节肿大,僵硬,畸形,骨质改变,筋缩肉倦,肢体不能屈伸等症状者,统称之谓“尪痹”。
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素体阴阳气血不足,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导致气血痹阻而发病。
在治疗上以“宣通”为其共同治法,宗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的原则,使气血流通,营卫复常,痹痛可逐渐向愈。
字、临床表现(一)症状本病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发病年龄高峰在20~45岁。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

• 病情活动度
• 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
达标治疗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RA活动性判断
• 疲劳程度 • 晨僵持续时间 • 关节疼痛和肿胀的数目和程度
• 炎性指标:ESR、CRP
• DAS28 • 其他影响预后的因素:病程、躯体功能障碍(如HAQ 评分)、关节外表现、血清中自身抗体和HLADR1/DR4是否阳性,以及早期出现X线提示的骨破坏 等。
生物DMARDs治疗
1.TNF-a阻滞剂
– etanercept(益赛普、强克、安佰诺、恩利) – infliximab(类克) – adalimumab(修美乐)
2.IL-6单抗(雅美乐) 3.IL-1R拮抗剂 抗炎,防止骨质破坏,疗效确切 4.CTLA4-Ig融合蛋白 感染,昂贵 5.抗CD20单抗 6.JAK抑制剂(托法替布)
–患者血清自身抗体阴性,而血尿酸水平大多 增高。慢性患者可在关节周围和耳廓等部位 出现痛风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鉴别诊断
• 强直性脊柱炎
– 多见于男性青壮年
– 以非对称性的下肢大关节为主,骶髂关节及
脊柱受累明显。晚期脊柱呈竹节样改变,骶
髂关节间隙消失及骨性融合。 – 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 HLA-B27 90% 以上 阳性。
• 早期治疗 • 联合用药
• 方案个体化
• 功能锻炼 • 病人教育
治疗
• 一般治疗
–休息、关节制动及关节功能锻炼。
• 药物治疗
–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
风湿性心脏病用药指南

风湿性心脏病用药指南【概述】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 RHD)简称风心病,是风湿性炎症所致心脏瓣膜损害。
风湿性瓣膜病变可单独累及一组瓣膜(如二尖瓣或主动脉瓣),也可同时累及两组或三组瓣膜(如同时累及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后者又称为风心病联合瓣膜病。
风心病最常累及的瓣膜为二尖瓣及主动脉瓣。
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单纯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及二尖瓣与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病。
【诊断要点】1.病史:患者可有风湿热病史。
2.症状:临床症状取决于瓣膜病变的部位、程度及病程。
在严重病变时,单纯二尖瓣狭窄可出现呼吸困难、咯血及咳嗽;二尖瓣关闭不全可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主动脉瓣狭窄可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表现为心悸、头晕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风心病进展至晚期常导致右心衰竭。
3.体征风心病最重要的体征是心脏杂音。
二尖瓣狭窄时心尖部闻及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心尖部闻及收缩期高调吹风样杂音,主动脉瓣狭窄时于主动脉瓣听诊区闻及较粗糙收缩期杂音并向颈部传导,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于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闻及舒张期高调叹气样杂音。
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时可有下肢水肿、肝大的体征。
4.辅助检查(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风心病最为重要的检查。
(2)X-线胸片有助于了解心脏外形及大小、。
【药物治疗】瓣膜性心脏病是瓣膜本身有器质性损害,任何药物均不能使其消除或逆转。
采用手术治疗置换或修补瓣膜,可提高长期存活率,这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药物治疗的作用主要是针对预防感染、改善心衰症状及防止血栓栓塞并发症。
1.用药原则疾病早期控制风湿热的反复发作;伴有心衰的患者通过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衰症状;伴有房颤的患者注意防止血并发。
2.用药方案(1)感染性心内膜炎一旦诊断明确,静脉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具体用药参见感染性心内膜炎章节)。
(2)风心病所致心衰处理:心衰基本治疗见心力衰竭章节。
风湿热预防及急性链球菌咽炎诊治的专家共识

竺兰鋈薹 !兰 竺竺
收稿目期:2009-05.15 膜炎。 耐药性,推荐应用青霉素以外的制剂预防感染性心内 者,因其口腔内仅-溶血性链球菌有可能对青霉素产生 进行心内膜炎的预防。对已用青霉素预防的风湿热患 积极预防。目前AHA不再建议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者。这些患者均是心内膜炎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需 者、心脏移植后发生心瓣膜病者及特殊先天性心脏病 其预防指征包括:人工心脏瓣膜者、有心内膜炎病史 AHA最近更新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防建议。 4.3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 服预防(IIb类,C级)。 成年后且至少5年内未患风湿热者,可由肌注改为口 于风湿热复发风险性较低的患者。已进入青春后期或 重要性。口服预防的疗效比肌注预防差,故前者适用 疗依从性。依从性差常致预防失败,应向患者强调其 口服制剂:口服预防疗效主要取决于患者的治 4.2.2 旦腿I£ 随吐翊焦 太班由醢兰直氲苤由醢蓉 青霉索及磺胺嘧啶过敏者 g,每日1次 kg者1.0 > ks者0.59.每日l敬; 体 B 口服I mg.每日2次 250 U,每4周1次 227 100 磺胺嘧啶 青霉紊V 肌注IA kg U,>27 000 600 kg 体霞≤27 苄星青霉索G 表2风湿热二级预防(预舫复发】 化者,应使用长效青霉素。 风湿热复发高危因素,尤其是复发致风湿性心脏病恶 热复发者,需3周注射1次青霉素G(I类,c级)。有 疗浓度,建议每3周注射1次(I类,A级)。急性风湿 注射一次苄星青霉素G,其血药浓度难以达到最低治 测诸生化指标,人均随访长达10年。最后旨在观察分析与基 基线及继后不定期采血检测两组各自血浆Lp(a)水平,同时检 661例。均于 075例,和仅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15 治疗组12 例健康女性,年龄均≥45岁。研究中分为随机双盲接受HT的 736 本研究为妇女健康研究(WHS)后续研究,共纳入27 继后Lp(a)水平及其与罹发心血管事件风险间关系进行评价。 管事件风险间关系尚罕有深入报道。现就接受HT是否将影响 [Lp(a)]水平,而由此所致Lp(a)水平的降低及其与继发心血 曾报道,接受激素替代治疗(H1')将降低血浆脂蛋白(a) Cardiol。2008,52(2):124—13l(英文)】 Coil JE。et N,Buring JS.Rifai 管事件风险间关系[Danik 019激素替代治疗对脂蛋白(a)水平的影响及其与继后心血 收稿日期:2008.12-24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刘运德校 四川省第五人民医院袁志敏摘译 压能提供更可靠而又有效的相关预后信息。 以上结果表明,至少在老年人群中,中心动脉压较肱动脉 测继后CV死亡风险。 1)可有效独立预 Hg的ttR为1.37,P<0.000 iilin (每增加10 (非肱动脉收缩压和脉压);同样,亦唯有颈动脉收缩压增高 1)可有效独立预测继后CV事件 为1.19与1.23,P皆<0.000 动脉收缩压和脉压升高或增大(每增加10姗Hg的FIR分别 变量分析却表明,在校正年龄、性别等混杂影响因素后,唯有颈 等,皆为继发CV事件的各独立预测指标(P皆(O.005)。但多 与脉压)、血肌酐较高、伴有CV疾病及左室和颈动脉结构异常 ・883・ 龄、男性、血压增高(包括中心动脉压、肱动脉压,尤其是收缩压 颈动脉压亦较大,其僵硬度亦增加。单因素分析发现,无论高 均较高或大,较多伴有CV疾病,左房左室较大且重量较重,而 未发生CV事件者,年龄更大、男性居多,收缩压、脉压及血肌酐 件,42例为脑血管事件。比较分析表明,罹发CV事件者较素 属CV死亡;共有122例罹发CV事件,后者中80例属心脏事 结果显示,随访期内共有106例老人不幸死亡,其中45例 事件(包括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大小问差异。 脉压及其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各组份在预测老年人罹发CV 硬度测定等检查。人均随访8年,观察分析中心动脉压和肱动 同时分别接受基线心电图、超声心电图、颈动脉超声、颈动脉僵 舒张压及脉压等组份,用以分别代表中心动脉压和肱动脉压; 130例。研究中均接受颈动脉和肱动脉血压检测,包括收缩压、 3kPa)],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Fig=0.133 mm Hg(1 ml 张压I_-90 正常者173例,舒张期高血压95例[无论收缩压如何,只要舒 受试对象为398例老年人.基线年龄均≥65岁,其中血压 楚,现就此进行分析。 与肱动脉压在预测老年人罹发CV事件风险上何者更优还不清 关于血压对罹发CV事件风险的预测价值,特别是中心动脉压 其增大的脉压已被公认为可有效地预测其罹发CV事件,然而 且对伴随高血压,尤其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人的日渐增多, (CV)疾病已成为主要的致残致死病因,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 在发达国家随着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其罹患心血管 ol。2008。51(25):2432-2439(英文)] Cardi— CoU Am重≤27 a1.J V。ct C-Palmieri R。Cavallini 罹发风险[Pini 中心动脉压而非肱动脉压可有效预测老年人心血管事件 018
中西医儿科课件 风湿热

风湿热( Rheumatic fever)儿科教研室廖若莎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1.中医的病因病机。
2.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
3.中西医结合治疗要点。
难点:西医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一、概述风湿热是累及多系统的炎症性疾病。
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临床以发热、心脏炎、关节炎,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和舞蹈病为特征。
发病年龄以5-15岁多见。
寒冷、潮湿环境易发。
二、中医病因病机素体不足邪热内伏反复发热风,寒骨节失利关节红肿热痛湿,热心脉痹阻心悸,舌紫卫外不固风邪留滞皮肤环形红斑湿邪郁结皮下小结病因: 卫阳不固, 风寒湿热邪气入侵.病机: 初期邪在肌表经络, 进而侵入筋骨肌肉, 最后内舍脏腑, 甚则阴阳离决.三、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也有认为与病毒有关。
(二)发病:两种免疫反应。
1. Ⅱ型变态反应和Ⅲ型变态反应。
2.自身免疫四、病理主要病变为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弥漫渗出和增生。
基本病理改变是风湿小体(Aschoff)形成。
病理过程分渗出变性期、增生期(肉芽肿期)、纤维瘢痕期。
五、临床表现有扁桃腺炎、咽炎、猩红热等前驱感染,1-5周出现风湿热症状。
1.关节炎:大关节游走性、多发性2.心脏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
3.舞蹈病:自限性。
4.皮下结节:多伴发严重心脏炎者。
5.环形红斑:风湿热的特征性。
六、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一)病前有链球菌感染1.咽拭子培养2.抗链球菌抗体:ASO最常用,表明近期感染。
(二)急性期反应物1.血常规2.血沉3.C反应蛋白4.粘蛋白七、诊断与鉴别诊断(一)Jones风湿热诊断标准主要表现次要表现链球菌感染证据心脏炎发热 ASO或其游走性关节炎关节痛他链球菌舞蹈病风湿热既往史抗体增高皮下结节瓣膜病咽拭子培环形红斑血沉增快养阳性; CRP阳性近期有咽白细胞增高痛、猩红 P-R间期延长热等。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是否为风湿热。
2.是否合并心脏炎。
3.风湿活动性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堡凰湿题堂盘查丝!!生2旦筮15鲞筮2翅£h鱼』丛业坐§丛,扛!Y垫!!,y丑!15,№:Z可给予针对性治疗。对气管软骨塌陷引起蕈度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必要时用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以取得进一步药物治疗的机会。已有报道对于软骨炎所致的局限性气管狭窄可行外科手术切除。应积极预防和治疗肺部炎症,一旦发生肺部感染。应使用有效的抗生素。RP患者因心瓣膜病变引起难治性心功能不全时.应使用强心剂和减轻心脏负荷的药物。若有条件可行瓣膜修补术或风湿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1概述风湿热(rheumaticfever,RF)是一种由咽喉部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的全身结缔组织炎症,主要累及关节、心脏、皮肤和皮下组织,偶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浆膜及肺、肾等内脏。临床表现以关节炎和心脏炎为主,可伴有发热、皮疹、皮下结节、舞蹈病等。本病发作呈自限性,急性发作时通常以关节炎较为明显,急性发作后常遗留轻重不等的心脏损害,尤其以瓣膜病变最为显著,形成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或风湿性瓣膜病。本病多发于冬春阴雨季节,寒冷和潮湿是重要的诱因。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最常见为5一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3岁以内的婴幼儿极为少见。男女患病概率大致相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风湿热密切相关,并且感染途径也至关重要,链球菌咽部感染是本病发病的必要条件。发病率的高低往往与生活水平有关,居窀过于拥挤、营养低下和医药缺乏有利于链球菌繁殖和传播,多构成本病的流行。20世纪中期世界各国风湿热发病率明显下降。尤其是发达国家,但近20年风湿热发病率开始回升,且城市中产阶级、比较富裕家庭的儿童发病率高。说明急性风湿热的流行病学规律在发生改变。而且随着流行病学的变化。风湿热的临床表现也发生变异,暴发型少,隐匿型发病较多,轻度或不典璎病例增多。2临床表现2.1症状与体征2.1.1前驱症状在典型症状出现前1--6周。常有咽喉炎或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表现,如发热、咽痛、颌下淋巴结肿大、咳嗽等症状。50%.70%的患者有不规则发热,轻、中度发热较常见,亦可有高热。脉率加快,大量出汗,往往与体温不成比例。但发热无诊断特异性,并且临床E超过半数患者因前驱症状轻微或短暂而未能主诉此现病史。DOI:10.37601ema.j.issn.1007-7480.2011.07.014瓣膜成形术,以及主动脉瘤切除术。6预后一般预后良好,重症患者常死于喉和气管软骨支持结构塌陷所致的窒息,或心血管病变(大动脉瘤、心脏瓣膜病变)导致的循环系统功能不全。为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应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收稿Et期:201l-03加8)(本文编辑:臧长海)
2.1.2典型表现风湿热有5个主要表现: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心脏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舞蹈病。这些表现可以单独出现或合并出现,并可产生许多临床亚型。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表现不常见,通常只发生在已有关节炎、舞蹈病或心脏炎的患者中。2.1.2.1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以膝、踝、肘、腕、肩等大关节受累为主,局部可有红、肿、灼热、疼痛和压痛,有时有渗出,但无化脓。关节疼痛很少持续1个月以上,通常在2周内消退。关节炎发作之后无变形遗留,但常反复发作,可继气候变冷或阴雨而出现或加重,水杨酸制剂对缓解关节症状疗效颇佳。轻症及不典型病例可呈单关节或寡关节、少关节受累,或累及一些不常见的关节如髋关节、指关节、下颌关节、胸锁关节、胸肋间关节,后者常被误认为心脏炎症状。2.1.2.2心脏炎:患者常有运动后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主诉。二尖瓣炎时町有心尖区高调、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或短促低调舒张中期杂音。主动脉瓣炎时在心底部可听到舒张中期柔和吹风样杂音。窦性心动过速(入睡后心率仍>100次/min)常是心脏炎的早期表现,心率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水杨酸类药物可使体温下降,但心率未必恢复正常。风湿热的心包炎多为轻度,超声心动图可测出心包积液,心脏炎严重时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轻症患者可仅有无任何风湿热病理或生理原因可解释的进行性心悸、气促加重(心功能减退的表现),或仅有头晕、疲乏、软弱无力的亚临床型心脏炎表现。心脏炎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与风湿热症状同时出现。在初次发病的有关节炎的风湿热患者中大约50%有心脏炎。大约50%心脏受累的成年患者,其心脏损害在更晚时才被发现。2.1.2.3环形红斑:出现率6%~25%,皮疹为淡红色环状红斑。中央苍白,时隐时现。骤起。数小时或l ̄2d消退,分布在四肢近端和躯干。环形红斑常在链球菌感染之后较晚才出现。2.1.2.4皮下结节:为稍硬、无痛性小结节,位于关节伸侧的皮下组织,尤其肘、膝、腕、枕或胸腰椎棘突处,与皮肤无粘连,
万方数据·484·主堡基星痘堂盘查2Q!!生2旦筮!』鲞筮2塑gh地』曼h£女哟趔,』H垃垫!!:y丛!15,堕Q:2
表面皮肤无红肿炎症改变,常与心脏炎同时出现,是风湿活动的表现之一。发生率2%~16%。2.1.2.5舞蹈病:常发生于4~7岁儿童,为一种无目的、不自主的躯干或肢体动作,面部可表现为挤眉眨眼、摇头转颈、呶嘴伸舌,肢体表现为伸直和屈衄、内收和外展、旋前和旋后等无节律的交替动作,激动兴奋时加重,睡眠时消失,情绪常不稳定,需与风湿热神经系统的舞蹈症相鉴别。国内报道发生率3%左右,国外有报道高达30%。2.1.2.6风湿热症状:多汗几乎见于所有的活动期。鼻出血、瘀斑、腹痛也不少见,后者有时误诊为阑尾炎或急腹症,此可能为肠系膜血管炎所致。有肾损害时。尿中可出现红细胞及蛋白。至于肺炎、胸膜炎、脑炎近年已少见。2.2实验室检查可检测出链球菌感染指标、急性期反应物增高以及多项免疫指标异常。2.2.1链球菌感染指标咽拭子培养的链球菌阳性率在20%~25%;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阳性,在感染后2周左右出现,以往急性风湿热患者ASO阳性率在75%以上,但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冈临床表现不典型而造成取材延误,ASO的阳性率已低至50%,抗DNA酶一B阳性率与ASO阳性率无明显差异,但两者联合阳性率可提高到90%。以上检查只能证实患者在近期内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感染,不能提示体内是否存在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诱发的自身免疫反应。2.2.2急性炎症反应指标与免疫学检查急性期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阳性率较高,可达80%。但来诊较晚或迁延型风湿热,ESR增快的阳性率仅60%左右,CRP阳性率可下降至25%或更低。血清糖蛋白电泳d1及d2增高叮达70%,较前二者敏感。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如免疫球蛋白(19M、IgG)、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和补体c3增高约占50%~60%。抗心肌抗体(AHRA)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阳性率分别为48.3%和70%,抗A组链球菌菌壁多糖抗体(ASP)阳性率70%一80%,外周血淋巴细胞促凝血活性试验(PCA)阳性率在80%以上,后者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肿瘤坏死因子(TNF)一d、血清白细胞介素(sIL)一2受体参与急性风湿热的发病过程,在急性风湿热活动期显著增高,治疗后明显下降。并且静止期其血清浓度较对照组增高,有望成为监测风湿活动和观察药物疗效的指标。2.2.3心电图及影像学检查对风湿性心脏炎有较大意义。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窦性心动过速、P—R问期延长和各种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町发现早期、轻症心脏炎以及亚临床型心脏炎,对轻度心包积液较敏感。心肌核素检查(ECT)可检测出轻症及亚临床型心肌炎。3诊断要点3.1典型的风湿热:风湿热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迄今尚无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临床上沿用美b4心脏协会1992年修订的Jones诊断标准(见表1),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辅以实验室检查。需要说明的是,该标准只能指导诊断,并不意味着它是“金标准”。3.2世界卫生组织(WHO)2002--2003年修订标准:针对近年发现的问题,2002--2003年WHO在1965年及1984年诊断标准基础上对其进行修订。新标准最大的特点是对风湿热进行分类地提出诊断标准,有关主要和次要临床表现,沿用过去标准的内容,但对链球菌感染的前驱期作了45d的明确规定,并增加了猩红热作为链球菌感染证据之一,见表2。对比1992年修订的Jones标准,2002--2003年WHO标准由于对风湿热作出了分类诊断,实现了如下的改变:①对伴有风湿性心脏病的复发性风湿热的诊断明显放宽,只需具有2项次要表现及前驱链球菌感染证据即可确立诊断;②对隐匿发病的风湿性心脏炎和舞蹈病也放宽,不需要有其他主要表现,即使前驱链球菌感染证据缺如也可作出诊断;③对多关节炎、多关节痛或单关节炎可能发展为风湿热给予重视,以避免误诊及漏诊。
表1修订的Jones诊断标准
注:a如关市炎已列为主要表现,则关节痛不能作为l项次要表现;“如心脏炎已列为主要表现.则心电图不能作为1项次要表现。如有前驱的链球菌感染证据.并有2项主要表现或l项主要表现加2项次要表现者,高度提示町能为急性风湿热。但对以下3种情况,又找不到风湿热病因者.町不必严格遵循h述诊断标准,即:以舞蹈病为唯一临床表现者;隐匿发病或缓慢发生的心脏炎;有风湿热史或现患风湿性心脏病,当再感染A组链球菌时。有风湿热复发高度危险者。
万方数据主堡匝堑题堂盘点垫!!生!旦箜!§鲞筅7塑Ch地I丛£H些业!,』丛!Y2Q!!,y丛:15:丛Q:2
表22002--2003年WHO对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诊断标准·485·
初发风湿热n2项主要表现或l项主要及2项次要表现加上前.婀的A组链球菌感染证据复发性风湿热不患有风湿性心脏病“2项主要表现或l项主要及2项次要表现加上前驱的A组链球菌感染证据复发性风湿热患有风湿性心脏病2项次要表现加上前驱的A组链球菌感染证据c风湿性舞蹈病隐匿发病的风湿性心脏炎-风湿热主要表现或A组链球菌感染证据可不需要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第一时间表现为单纯二尖瓣不需要风湿热任何标准即可诊断风湿性心脏病狭窄或复合性二尖瓣病和(或)主动脉瓣病]a
主要表现心脏炎、多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结节次要表现临床表现:发热,多关节痛实验室:急性期反应物升高(ESR或白细胞数)心电图:P-R问期延长近45d内有支持前驱链球菌感染的证据ASO或风湿热链球菌抗体升高。咽拭子培养阳性或A组链球菌抗原快速试验阳性或新近患猩红热注:n患者可能有多关节炎(或仅有多关节痛或单关节炎)以及有数项(3个或3个以上)次要表现,联合有近期A组链球菌感染证据。其中有些病例后来发展为风湿热,一旦风湿热诊断被排除,庇慎重地把这些病例视作“可能风湿热”,建议进行继发预防。这些患者需予以密切追踪和定期检查其心脏情况。这尤其适用于高发地区和易患年龄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必须被排除。c有些复发性病例可能不满足这些标准。4先天性心脏病应予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