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诊断规范标准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报告及归口管理

• 4、 肌肉、关节疼痛 常在发病之初出现,亦有 发病后1个月才出现者。关节疼痛多发生于大关 节如膝、腰、肩、髋等关节。关节炎可分两类; 一类为感染性,常累及一个关节,滑囊液中可以 分离出布氏杆菌。另一类为反应性,常为多关节 炎。疼痛性质初为游走性、针刺样疼痛,以后疼 痛固定在某些关节。除关节炎外,可有滑囊炎、 腱鞘炎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炎。
布病的诊断标准
• 1.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人间布鲁氏菌病的诊断
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及其工作人员对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报 告。
2.诊断依据
• 2.1流行病史 • 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
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 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 2.2临床表现 • 2.2.1出现持续数日乃至发热(包括低热),多 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 2.2.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 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和 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 害。
• ( 2 )体力和劳动能力基本恢复。
• ( 3 )原布氏菌培养阳性者,两次细菌培养转 阴。
3.好转
• 上述三项指标达到两项者,或一、二项指 标比治疗前有好转。
4.无效
• (1)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或无变化者。
• (2)治疗后有短期症状改善,但停药两周 又复发者。
二、远期(1年以上)疗效判定
1.治愈 近期治愈的三个指标维持一年以上 而无复发者。
4.诊断标准
• 4.1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2.1、2.2和2.3.1 中任一项阳性者。
• 4.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2.3.2或2.3.3中任 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 4.3隐性感染:符合2.1和2.3.2或2.3.3中任 何一种方法阳性但不具备2.2者。
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
布鲁氏菌病的金标准诊断方法是通过分离和鉴定布鲁氏菌。
具体诊断布鲁氏菌病的步骤包括:
1. 临床症状分析:布鲁氏菌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乏力、头痛等,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骨髓、尿液、淋巴组织或其他体液或组织进行培养。
3. 分离布鲁氏菌: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无菌条件下的培养处理,将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4. 鉴定布鲁氏菌:通过对分离的菌落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嗜碱性试验、免疫荧光试验、PCR等,判断菌株
是否为布鲁氏菌。
金标准诊断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依据是从患者体液或组织样本中成功分离和鉴定出布鲁氏菌。
但由于布鲁氏菌的培养和鉴定过程较为复杂,诊断通常需要时间,并且技术要求高,因此常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诊断方法来综合判断。
最新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

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 B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 GB/T18646—2002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动物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技术。
本标准规定的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乳牛全乳环状试验适用于家畜布病田间筛选试验和乳牛场布病的监测及诊断泌乳母牛布病的初筛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适用于诊断羊种、牛种和猪种布病感染的家畜。
本标准规定的试管凝集试验不适用于犬种和绵羊副睾种布病感染家畜的检疫。
2虎红平板凝集试验2.1材料准备2.1.1抗原、标准阳性血清、阴性血清由制标单位提供,按说明书使用。
2.1.2受检血清应新鲜,无明显蛋白凝块,无溶血和无腐败气味。
2.1.3洁净的玻璃板,其上划分成4cm2的方格。
2.1.4吸管或分装器,适于滴加0.03mL。
2.1.5牙签或火柴杆,供搅拌用。
2.2操作方法2.2.1将玻璃板上各格标记受检血清号,然后加相应血清0.03mL。
2.2.2在受检血清旁滴加抗原0.03mL。
2.2.3用牙签类小棒搅动血清和抗原使之混合。
2.2.4每次试验应设阴、阳性血清对照。
2.3判定2.3.1在阴、阳性血清对照成立的条件下,方可对被检血清进行判定。
2.3.2受检血清在4min内出现肉眼可见凝集现象者判为阳性(+),无凝集现象,呈均匀粉红色者判为阴性(—)。
3乳牛布病全乳环状试验3.1材料准备3.1.1布病全乳环状抗原由制标单位提供,按说明书使用。
3.1.2乳样3.1.2.1受检乳样须为新鲜的全乳。
3.1.2.2采乳样时应将母畜的乳房用温水洗净、擦干,然后将乳液挤入洁净的器皿中。
3.1.2.3采集的乳样夏季时应于当日内检查;保存于2℃时,7d内仍可使用。
3.2操作方法3.2.1取乳样lml,加于灭菌凝集试验管内。
3.2.2取充分振荡混合均匀的全乳环状抗原1滴(约50ul)加人乳样中充分混匀。
3.2.3置37℃一38℃水浴中60min。
3.2.4加温后取出试管勿使振荡,立即进行判定。
3.3判定标准分为:a)强阳性反应(+++),乳柱上层乳脂形成明显红色的环带,乳柱白色,临界分明;b)阳性反应(++),乳脂层的环带呈红色,但不显著,乳柱略带颜色;c)弱阳性反应(+),乳脂层的环带颜色较浅,但比乳柱颜色略深;d)疑似反应(±),乳脂层的环带颜色不明显,与乳柱分界不清,乳柱不褪色;e)阴性反应(—),乳柱上层无任何变化,乳柱颜色均匀。
布鲁氏菌病磁共振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磁共振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通常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分泌物而传播给人类。
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布鲁氏菌病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出脑膜炎、脑炎、脑脓肿、脑脊液异常等情况,有助于确诊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磁共振诊断布鲁氏菌病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脑膜炎和脑炎的表现,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出脑膜炎和脑炎的特征性改变,如脑脊液增多、蛛网膜下腔积液、脑实质水肿等。
2. 脑脓肿的形态和位置,布鲁氏菌病在磁共振成像上可以显示出脑脓肿的形态和位置,有助于了解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3. 脑脊液异常,磁共振成像可以辅助观察脑脊液的情况,如蛋白质含量、细胞数目等,从而帮助医生进行综合判断。
除了以上几点,磁共振成像在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中还可以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需要指出的是,磁共振成像在诊断布鲁氏菌病时并非特异性,因此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检查
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
总的来说,磁共振成像在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帮助医生观察病变情况,辅助临床诊断,但诊断时仍需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
(整理)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

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18646—2002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动物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技术。
本标准规定的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乳牛全乳环状试验适用于家畜布病田间筛选试验和乳牛场布病的监测及诊断泌乳母牛布病的初筛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适用于诊断羊种、牛种和猪种布病感染的家畜。
本标准规定的试管凝集试验不适用于犬种和绵羊副睾种布病感染家畜的检疫。
2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2.1 材料准备2.1.1 抗原、标准阳性血清、阴性血清由制标单位提供,按说明书使用。
2.1.2 受检血清应新鲜,无明显蛋白凝块,无溶血和无腐败气味。
2.1.3 洁净的玻璃板,其上划分成4cm2的方格。
2.1.4 吸管或分装器,适于滴加0.03mL。
2.1.5 牙签或火柴杆,供搅拌用。
2.2 操作方法2.2.1 将玻璃板上各格标记受检血清号,然后加相应血清0.03mL。
2.2.2 在受检血清旁滴加抗原0.03mL。
2.2.3 用牙签类小棒搅动血清和抗原使之混合。
2.2.4 每次试验应设阴、阳性血清对照。
2.3 判定2.3.1 在阴、阳性血清对照成立的条件下,方可对被检血清进行判定。
2.3.2 受检血清在4min内出现肉眼可见凝集现象者判为阳性(+),无凝集现象,呈均匀粉红色者判为阴性(—)。
3 乳牛布病全乳环状试验3.1 材料准备3.1.1 布病全乳环状抗原由制标单位提供,按说明书使用。
3.1.2 乳样3.1.2.1 受检乳样须为新鲜的全乳。
3.1.2.2 采乳样时应将母畜的乳房用温水洗净、擦干,然后将乳液挤入洁净的器皿中。
3.1.2.3 采集的乳样夏季时应于当日内检查;保存于2℃时,7d内仍可使用。
3.2 操作方法3.2.1 取乳样lml,加于灭菌凝集试验管内。
3.2.2 取充分振荡混合均匀的全乳环状抗原1滴(约50ul)加人乳样中充分混匀。
3.2.3 置37℃一38℃水浴中60min。
3.2.4 加温后取出试管勿使振荡,立即进行判定。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报告及归口管理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引起的人畜
共患的传染病,当地人叫做“羊憨憨”病。我 门诊开展布病治疗已有2年多,2009年治疗 120例,2010年治疗155例, 2011年到7月31 日止治疗110例, 95%患者治愈,1%的患者 基本治愈,有4%的患者症状缓解就不继续治 疗或者流失。由此可见,布病是可以治疗的, 也是可以治愈的。
• 4、 肌肉、关节疼痛 常在发病之初出现,亦有 发病后1个月才出现者。关节疼痛多发生于大关 节如膝、腰、肩、髋等关节。关节炎可分两类; 一类为感染性,常累及一个关节,滑囊液中可以 分离出布氏杆菌。另一类为反应性,常为多关节 炎。疼痛性质初为游走性、针刺样疼痛,以后疼 痛固定在某些关节。除关节炎外,可有滑囊炎、 腱鞘炎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炎。
布病诊疗
• (一)治疗原则 •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 2、合理选用药物和用药途径 • 3、综合疗法 • 4、中西医结合 • 5、对症治疗
(二)治疗方法
• 1.西医治疗 • 1.1传统药物的应用
• 1.1.1、 四环素类并用链霉素治疗:四环素每日2 克,分四次口服,21天为一疗程,可重复1-2个疗 程,疗程间隔5-7天。第一疗程时并用链霉素。成 人每日1克,他两次 根据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将布鲁氏杆菌病耐多药 结核病儿童白血病纳入新农合特殊重大疾病管理 试点的通知》(内卫农字【2010】581号)精神。 将布病作为特殊重大疾病管理,对在巴彦淖尔市 范围内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治疗及居家治疗的 急、慢性布病患者,纳入新农合、城镇职工和居 民保障报销范围,其中,住院治疗费用及门诊治 疗费用均按85%的比例报销,个人支付10%,其 余5%由医疗救助给予报销,门诊治疗费用年人均 累计报销金额不超过800元。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如下:
(一) 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密切联系者。
(二) 临床表现:出现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三) 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小时分别观察一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²以上)
(四)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五) 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触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诊断疑似病例:具备(一)、(二)、(三)者。
诊断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四)或(五)中任何一项者。
布鲁氏菌病诊断规范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8-2007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报告。
2 诊断依据2.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或与疫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
其他流行病学参见附录A。
2.2 临床表现2.2.1 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2.2.2 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和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具体临床表现参见附录B。
2.3 实验室检查(操作方法见附录C)2.3.1 实验室初筛2.3.1.1平板凝集试验(PAT)(见C.1.1)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见C.1.2)结果为阳性或可疑。
2.3.1.2 皮肤过敏试验(见C.2)后24h、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Ocmn2以上)。
2.3.2 血清学检查2.3.2.1 试管凝集试验(SAT)(见C.1.3)滴度为1:l00++及以上,过2周-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2.3.2.2 补体结合试验(CFT)(见C.1.4))滴度1:lO++及以上。
2.3.2.3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见C. 1.5)滴度l:400++及以上。
2.3.3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
3 诊断原则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
对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应是综合性的。
即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 诊断4.1 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2.1.2.2和2.3.l中任一项者。
4.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2.3.2或2.3.3中任何一项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8-2007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报告。
2 诊断依据2.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或与疫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
其他流行病学参见附录A。
2.2 临床表现2.2.1 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2.2.2 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和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具体临床表现参见附录B。
2.3 实验室检查(操作方法见附录C)2.3.1 实验室初筛2.3.1.1平板凝集试验(PAT)(见C.1.1)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见C.1.2)结果为阳性或可疑。
2.3.1.2 皮肤过敏试验(见C.2)后24h、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Ocmn2以上)。
2.3.2 血清学检查2.3.2.1 试管凝集试验(SAT)(见C.1.3)滴度为1:l00++及以上,过2周-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2.3.2.2 补体结合试验(CFT)(见C.1.4))滴度1:lO++及以上。
2.3.2.3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见C. 1.5)滴度l:400++及以上。
2.3.3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
3 诊断原则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
对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应是综合性的。
即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 诊断4.1 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2.1.2.2和2.3.l中任一项者。
4.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2.3.2或2.3.3中任何一项者。
4.3 隐性感染符合2.1和2.3.2或2.3.3中任何一项者,但不具备2.2者。
5 鉴别诊断主要应与风湿热、伤寒、副伤寒、肺结核、风湿性关节炎等做出鉴别诊断(参见附录D)。
附录A(资料性附录)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A.1 贮存宿主及传染源布鲁氏菌(以下简称布氏菌)的贮存宿主很多,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家畜、家禽、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可以作为布氏菌贮存宿主。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我国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主要传染源;南方有的省份,猪是主要传染源;鹿和犬是次要传染源。
A.2传播途径及传播因子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侵入机体。
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产生活习惯有关。
含有布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品均可成为传播媒介,主要有病畜流产物,病畜的乳、肉、内脏,被布氏菌污染的皮毛、水、土壤、尘埃等。
A.3易感人群人群对布氏菌普遍易感。
人群感染率与传染源和传播媒介密切接触的机会、程度有关。
布病患者可重复感染布氏菌。
A.4分布A.4.1职业有明显的职业性,凡与病畜、染菌畜产品接触多者发病率高。
牧民、兽医、皮毛和乳肉加工人员感染率比一般人高。
A.4.2性别人对布氏菌易感,无性别差异,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
A.4.3年龄一岁以上各年龄组均有惑染发病报道。
由于青壮年是主要劳动力,接触病畜频繁,因而感染率比其他年龄组高。
A.4.4季节一年四季各月均可发病。
羊种布氏菌流行区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
我国北方牧区人群发病高峰在4~5月。
夏季剪羊毛和乳制品增多,也可出现一个小的发病高峰。
猪种菌和牛种菌流行区,发病季节性不明显。
A.4.5地区一般情况下,牧区感染率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镇。
牧区牲畜多,人与之接触频繁,感染机会多。
牧区草原辽阔,居住分散,因此病人分布广,很少集中暴发和流行。
在农区或半农半牧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兼有少量牲畜,感染机会相对减少,但由于居住较密集,发病易呈点状暴发。
城市病人多集中在一些皮毛乳肉加工企业或城郊养畜户。
A.5不同疫区流行特点由于传染源的种类、病原菌的种型、毒力和人群免疫水平不同,表现不同的流行病学特点。
A.5.1 羊种布氏菌疫区羊种布氏菌疫区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
羊种菌各生物型对人、畜均有较强的侵袭力和致病力,易引起人、畜间布病暴发和流行,疫情重。
大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A.5.2牛种布氏菌疫区牛种布氏菌疫区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
牛种菌生物型较多,毒力不一,有的菌株毒力接近羊种菌强毒株。
就总体而言,牛种菌毒力较弱,但有较强的侵袭力,即使是弱毒株,也可使牛发生暴发性流产或不孕,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但对人致病较轻,感染率高而发病率低,呈散发性,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病程短,后遗症少。
A.5.3猪种布氏菌疫区猪种布氏菌疫区主要传染源是病猪。
通常由猪1型和猪3型菌致病,毒力介于羊种菌和牛种菌之间。
同一生物型菌株,既有强毒株,也有弱毒株。
猪种菌对猪致病力强。
对羊、牛致病力较低。
对人致病力比牛种菌强,但也是感染率高,发病率低,除少数病例病情较重外,大多数无急性期临床表现。
A.5.4犬种布氏菌疫区犬种布氏菌疫区主要传染源是病犬。
犬种菌除了侵犯犬,引起犬流产外,也可使猫、牛、猪、兔、梅花鹿、鼠等动物感染,产生抗犬种布氏菌抗体。
人也可被感染,但症状较轻。
A.5.5混合型布氏菌疫医两种或两种以上布氏菌同时在一个疫区存在,这与羊、牛在一个牧场放牧或圈舍邻近有关。
由于彼此接触密切,菌种可以发生转移,羊种菌转移到牛多见,也有羊种菌转移到猪;猪种菌、牛种菌也可以转移到羊。
混合型疫区流行特点取决于当地存在的主要菌种。
附录B(资料性附录)布鲁氏菌病临床表现布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病情的差别也很大。
潜伏期一般为l周~3周,平均2周,最短仅3天,最长可达1年。
B.1 主要症状B.1.1发热是布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发热多在午后或晚上开始,可见于各期病人,热型不一、变化多样,也有典型的波状热热型,多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
发热常伴有寒战等症状。
布病患者在高热时神志清醒,痛苦也较少,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恶化,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B.1。
2多汗也是布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尤其急性期患者,出汗非常严重,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到紧张、烦躁,甚至影响睡眠。
B.1.3骨关节和肌肉疼痛骨关节和肌肉疼痛也是布病最常见的症状,大关节多见,常呈游走性疼痛。
有的慢性期病人,关节强直,活动受限。
B.1.4乏力这一症状几乎为全部病人所具有,尤以慢性期患者为甚。
B.1.5头痛为急性期的常见症状之一。
慢陛期患者在疲乏无力的同时,也经常伴有头痛。
个别头痛剧烈者常伴有脑膜刺激症状。
当大脑皮层功能降低时,往住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
部分病人可有眼眶内疼痛和眼球胀痛等。
B.1.6其他症妆心悸、神经痛、食欲不振、腹泻、便秘等。
B.2主要体征急性期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B.3临床分期B.3.1急性期发病3个月以内,凡有高热和有明显其他症状、体征(包括慢性期患者急性发作),并出现较高滴度的血清学反应者。
B.3.2亚急性期发病在3~6个月,凡有低热和有其他症状、体征(即有慢性炎症),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或皮肤变态反应阳性者。
B.3.3慢性期发病6个月以上,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或皮肤变态反应阳性者。
B.3.4残余期体温正常,症状、体征较固定或功能障碍往往因气候变化,劳累过度而加重者。
附录C(规范性附录)布鲁氏菌病诊断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技术C.1 特异性血清学检查C.1.1 平板凝集试验(PAT)C.1.1.1 器材及试剂赫德逊凹玻板或一块清洁无油脂玻璃板,平板凝集抗原,被检血清,已知阴性和阳性血清,0. 2mL吸管或微量加样器,牙签或细铁丝。
C.1.1,2操作方法C.1.1.2.1备方形洁净的玻璃板,划成25个方格,横数5格,纵数5格,第一列各格写下血清号码。
C.1.1.2.2用0. 2mL吸管按下列剂量加受检血清于任何一行的各格中:第一格0.08mL,第二格0. 04mL,第三格0.02mL,第四格0.OlmL。
C.1.1.2.3加平板凝集抗原0. 03mL于各血清格中,用牙签或细铁丝混合,由血清量最小的格混起,每份血清用一根牙签}昆合即可,用后烧毁;若用细铁丝混合时,每份血清混合后用酒精棉球擦净,然后再用作另一份血清。
C.1.1.2.4混匀后将玻璃板置于酒精灯火焰或凝集反应箱上,均匀加温,使其达到30℃左右,5min 内记录反应结果。
C.1.1.2.5每次试验用阴、阳性血清各1份作对照。
C.1.1.2.6按下列标准用加号记录反应强度:++++:出现大的凝榘片或小的粒状物,液体完全透明.100%凝集。
+++:有明显的凝集片,液体几乎完全透明.7J%凝集。
++:有可见的凝集片,液体不甚透明,50%凝集。
+:液体混浊,只有少量粒状物,25%凝集。
一:液体均匀混浊。
C.1.1.2.7平板凝集反应与试管凝集反应的关系0. 08mL血清量出现凝集相当于试管法1:25的血清稀释度,0.04mL相当于1:50,0.02mL 相当于1:100,0.OlmL相当于1:200。
C.1.1.3判定人血清0. 02mL出现++及以上凝集程度判为阳性,0. 04mL出现++及以上凝集程度判为可疑。
C.1.2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C.1.2.1 器材及试剂清洁脱脂玻片或有凹型孔的玻片,0. ImL吸管或微量加样器,牙签或细铁丝,虎红平板凝集抗原,被检血清。
C.1.2.2操作方法在玻片上加0. 03mL被检血清,然后加入虎红平板抗原0.03mL,摇匀或用牙签混匀,在5min 内判定结果。
C.1.2.3判定判定凝集程度(一至++++)同平板凝集反应;亦可只分为(+)阳性,(一)阴性两类。
C.1.3试管凝集试验(SAT)C.1.3.1 器材及试剂试管凝集抗原,被检血清,0. 5%的石碳酸生理盐水,吸管,凝集试管,温箱和试管架等。
C.1.3.2操作方法C.1.3.2.1被检血清的稀释:在一般情况下,每份血清用5支小试管(口径8mm~lOmm),第一管加入2. 3mL石碳酸生理盐水,第二管不加,第三、四、五管各加0.5mL。
用ImL吸管吸取被检血清0.2mL,加入第一管中,混匀。
混匀后,以该吸管吸取第一管中血清加入第二管和第三管各0. 5mL,以该吸管将第三管混匀,并吸取0. 5mL加入第四管,混匀。
从第四管吸取0.5mL加入第五管,混匀。
再从第五管吸取0. 5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