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治疗督导)指南

合集下载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报告及归口管理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报告及归口管理

• 4、 肌肉、关节疼痛 常在发病之初出现,亦有 发病后1个月才出现者。关节疼痛多发生于大关 节如膝、腰、肩、髋等关节。关节炎可分两类; 一类为感染性,常累及一个关节,滑囊液中可以 分离出布氏杆菌。另一类为反应性,常为多关节 炎。疼痛性质初为游走性、针刺样疼痛,以后疼 痛固定在某些关节。除关节炎外,可有滑囊炎、 腱鞘炎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炎。
布病的诊断标准
• 1.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人间布鲁氏菌病的诊断
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及其工作人员对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报 告。
2.诊断依据
• 2.1流行病史 • 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
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 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 2.2临床表现 • 2.2.1出现持续数日乃至发热(包括低热),多 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 2.2.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 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和 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 害。
• ( 2 )体力和劳动能力基本恢复。
• ( 3 )原布氏菌培养阳性者,两次细菌培养转 阴。
3.好转
• 上述三项指标达到两项者,或一、二项指 标比治疗前有好转。
4.无效
• (1)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或无变化者。
• (2)治疗后有短期症状改善,但停药两周 又复发者。
二、远期(1年以上)疗效判定
1.治愈 近期治愈的三个指标维持一年以上 而无复发者。
4.诊断标准
• 4.1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2.1、2.2和2.3.1 中任一项阳性者。
• 4.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2.3.2或2.3.3中任 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 4.3隐性感染:符合2.1和2.3.2或2.3.3中任 何一种方法阳性但不具备2.2者。

3.附件1:长春市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督导实施细则

3.附件1:长春市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督导实施细则

附件1:长春市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督导实施细则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长春市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督导方案》,制定督导实施细则。

一、督导目的了解布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和工作指标的完成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加大工作力度,实施综合防治措施,控制我市布病疫情。

二、督导原则各县(市)区、开发区参照考核指标通过自查方式先行评价。

督导组通过听取汇报、查看工作记录和原始材料、现场查看和访谈方式,坚持统一标准、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各各县(市)区、开发区进行督导检查。

三、组织领导督导工作由市卫生局、市畜牧业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成立长春市布病防控工作督导领导小组和长春市布病防控工作业务指导组。

各县(市)区、开发区由本级布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本辖区的督导检查工作。

四、督导内容(一)政府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情况1、各级政府成立布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1)各县(市)区、开发区政府成立主管卫生和畜牧的县(市、区)长任组长的布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卫生、畜牧、财政、发展改革、商务、工商、公安、交通、民政等部门为成员单位。

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县(市、区)布病防治工作。

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密切配合。

各部门相关职责:卫生部门负责做好人间布病疫情的监测、调查、处理,病人的诊治和健康教育等工作。

畜牧部门负责落实畜间布病综合防控措施,建立健全规模饲养场(户)防疫监管制度,完善扑杀净化实施过程中的鉴定评估程序。

财政部门要积极落实布病防治工作经费。

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布病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商务部门要加强牲畜定点屠宰场所的管理,依法打击私屠滥宰,整顿、取替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屠宰场所。

工商部门要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严禁未经检疫的牲畜及产品进入市场。

公安、交通等部门要配合畜牧、卫生等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清理整顿工作,协同做好病畜及阳性畜扑杀处理等工作。

民政部门要对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布病患者给予救助。

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治疗督导)指南

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治疗督导)指南

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治疗督导)指南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治疗督导)指南为指导镇(街道办)开展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工作,促进患者规范化治疗,提高患者按时服药的依从性,提高治愈率,减少慢性化,评价病例管理措施对病例早发现、规范治疗的影响,特制订本指南。

一、具体办法(一)建立布病病例发现机制1、培训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使其掌握布病基本临床表现,并能够开展虎红试验对可疑布病病例进行初筛。

初筛阳性者立即要求其到县区疾控中心进行确诊试验。

2、有村医的乡镇,要组织对村医进行宣传培训,使其掌握布病基本症状,并要求发现可疑病例后立即转至乡镇卫生院或县区疾控中心。

3、转诊病人确诊后,由县区疾控中心对转诊病例的乡镇卫生院医生或村医给予一定补助。

4、县区疾控中心定期对乡镇卫生院的虎红初筛试验进行抽样质控。

(二)建立布病病例管理体系1、经县区疾控中心确诊为布病者,由县区疾控中心为其建立档案。

并将病例信息以病例管理卡片形式反馈至村督导员(最好选择村医为督导员。

若没有村医,则需指定一个专门人员)。

2、督导员要在督导日,即“逢5逢10”(每个月的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当面(牧区可以采取电话形式)督促本村所有布病病人按规定服药,了解其在距上个督导日期间的用药情况,在病例管理卡片上作好相应记录。

发现病例不按规定用药的情况,要在当天通过电话报告给县区疾控中心。

如病例在此期间规范用药,需督促病例继续按照疗程用药,用够两个疗程。

保证每个病例、每个疗程被督导4次及以上。

3、县区疾控中心对村医管理病例的情况进行检查。

检查方法分两种:一为定期检查病例管理卡片;一为抽查,即县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询问病例,检查村医是否按期督促其服药。

对于每例病例,每个疗程县区疾控中心对其督导情况至少检查1次,并作好情况记录。

4、根据管理病例的数量,县区疾控中心对村医或村督导员给予适当补助。

县区疾控中心根据督导员和患者共同签字的《急性期、亚急性期布病患者督导治疗记录卡》发放补助,并将该卡片与布病患者档案装订在一起、妥善保管。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报告及归口管理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报告及归口管理
其他症状
如出现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应 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
抗菌治疗
1 2
选用敏感抗生素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 素进行治疗。
用药途径及剂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用药途径和剂 量。
3
疗程
治疗布鲁氏菌病的疗程一般较长,需要持续数周 甚至数月,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停 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明确报告病种
布鲁氏菌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 室确诊病例和隐性感染者。
报告时限
及时报告
发现疑似或确诊的布鲁氏菌病病 例时,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在24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特殊情况处理
对于特殊情况,如重大疫情或其 他突发事件,应按照相关规定及 时报告,并遵照卫生行政部门的 要求进行紧急处置。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报告及 归口管理
contents
目录
• 诊断 • 治疗 • 报告 • 归口管理
01 诊断
临床诊断
症状观察
01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痛、肝脾肿大等症状,以
及是否伴随其他相关症状。
流行病学调查
02
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职业、接触史等信息,以判断是否与布
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相符。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4 归口管理
组织管理
建立专门机构
设立布鲁氏菌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防治计划和措施,并组 织实施。
配备专业人员
选拔具备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专家团队, 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完善管理制度
制定布鲁氏菌病防治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 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我国疫情
疾病分布
• 时间分布:2009年疫情与往年一致,在春、夏季发病 较多,3~7月的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64.07%。 • 人群分布 –男女发病数比例2.8:1,以青壮年为主,20~60岁 组病例占90.24%,40~45岁组发病率最高。发病 人群以农民为主,占73.16%,其次为牧民,占 14.78%。 • 长沙市疫情: 2010年宁乡喻家坳一例输入性病例。 2012年宁乡发生一起因输入病羊导致人感染事件,疫情 涉及5个乡镇,10多个家庭。
传染源
牛作为传染源:黄牛、水牛、奶牛、牦牛均 易感染布病,牛布病阳性率可达23%以上。 世界各国特别是乳牛在发达国家都曾有过布 病。 在牛布病疫区,人的感染率高达30-40%,但 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人仅占0.3-0.5%。 病牛主要在牛群中传播,可引起爆发性布病 流产,但对人的致病意义小于羊。
1、淋巴源性迁徙阶段
布氏菌沿淋巴管转移到相应淋 巴结,往往见不到淋巴管任何 病变。在淋巴结中可见到增生 性炎症,最后形成肉芽肿为特 点的淋巴结炎。
细菌被吞噬细胞吞 噬,布氏菌在胞内 生存并大量繁殖, 淋巴结成为布氏菌 的贮存地,以此形 成原发病灶
2、菌血症阶段
布氏菌在原发 病灶大量繁殖
冲破淋巴 屏障 进入淋巴 流和血流
布病的危害
布病造成的危害及损失:布病造成的损失是双重的, 即人、畜两个方面都受损失。 影响人体的健康: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而转为慢性,反 复发作长期不愈,少数患者会导致死亡。 阻碍畜牧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绵羊患布病后流产 率为57.5%,牛布病流产率31.2%。 就世界范围而论,因布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 家畜流产、消瘦、乳肉产量减少、影响畜种改良和推 广以及人群劳动能力的损失或下降等,估计每年损失 可达数十亿美元。

医院布鲁氏菌防护与感染控制指南

医院布鲁氏菌防护与感染控制指南

医院布鲁氏菌防护与感染控制指南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或摄入染菌食物而感染。

作为一家医院,高效的防护与感染控制措施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医院布鲁氏菌防护与感染控制的指南,以帮助医院工作人员和患者更好地应对这种疾病。

首先,对于医院工作人员来说,加强知识培训至关重要。

他们需要了解布鲁氏菌的传播途径、病症表现、防护措施等相关知识。

医院应该组织定期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工作人员对布鲁氏菌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其次,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首先是对感染动物的管理。

医院应当积极参与有关部门的监管和检疫工作,避免感染动物进入医院。

对于已被感染的动物,应及时隔离并进行合理的治疗。

此外,医院应定期进行环境清洁和消毒,尤其是对可能滋生布鲁氏菌的场所和设备进行专项清理和杀菌处理。

另外,医疗器械的无菌操作也是防控布鲁氏菌传播的重要环节。

医院工作人员应该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保证医疗器械的高效消毒和灭菌。

同时,医院应加强对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

患有布鲁氏菌病的患者应单独隔离,避免与其他患者接触,并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此外,医院还应建立规范的医疗废物处理制度。

由于布鲁氏菌具有较强的病原性,对于可能被感染的医疗废物和污染物应进行特殊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他们也应增加对布鲁氏菌的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首先是合理饮食。

患者应避免食用未经煮沸的生食,特别是牛羊等潜在感染源动物的肉类和奶制品。

其次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养成定期淋浴和更换衣物的习惯。

此外,患者在接触动物或有可能感染布鲁氏菌的环境时,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医院还应积极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传达布鲁氏菌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教育患者和家属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并及时咨询医院医生和护士,以获取更多关于防护和治疗的指导。

出现布鲁氏菌病疑似或确诊病例应急处置预案

出现布鲁氏菌病疑似或确诊病例应急处置预案

出现布鲁氏菌病疑似或确诊病例应急处置预案1. 背景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可导致发热、关节炎、肌肉疼痛等症状。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布鲁氏菌病的疑似或确诊病例,制定本应急处置预案。

2. 应急处置措施2.1 病例报告与隔离- 发现疑似或确诊布鲁氏菌病病例后,立即向相关卫生部门进行报告。

- 将病例隔离,并确保有足够的防护设施和器材供医务人员使用。

2.2 流行病学调查- 进行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感染源、传播途径和密切接触者。

- 采集病例的体液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认诊断。

2.3 病例治疗和管理- 对疑似或确诊布鲁氏菌病病例进行治疗,包括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药物。

- 监测病例的康复情况,并进行随访管理,确保治疗效果。

2.4 传染源控制- 对感染源进行有效控制,包括采取消杀措施、隔离患病动物等。

- 指导养殖场、畜牧户等相关行业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人兽接触和饮食安全问题。

2.5 健康教育与宣传- 加强对公众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对布鲁氏菌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

- 定期发布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和疑虑。

3. 应急处置机制- 成立专门的布鲁氏菌病疫情应对工作组,负责疫情监测、调研研究、协调处置等工作。

- 协调卫生部门、畜牧兽医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应对疫情。

4. 应急处置预案的监督与评估- 建立健全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定期检查应急处置预案的执行情况。

- 根据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5. 应急处置预案的宣传与培训- 宣传应急处置预案的重要性和内容,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增强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协同性。

6. 预案的修订与更新- 根据疫情的变化和科学研究的进展,及时修订和更新应急处置预案。

- 结合实际情况,做好长期的疫情防控工作,减少疫情对社会的危害。

以上为《出现布鲁氏菌病疑似或确诊病例应急处置预案》内容,旨在保障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六页,共66页。
布病发展史
• 在世界上有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 的公共卫生问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至今世界上已 有14个国家和地区宣布消灭布病,
• 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70多个存在人 畜布病,已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 冰岛和维尔京群岛无。 • 1860年命名为“地中海弛张热”
第十六页,共66页。
传染源
牛作为传染源:黄牛、水牛、奶牛、牦牛均易 感染布病,牛布病阳性率可达23%以上。世界各 国特别是乳牛在发达国家都曾有过布病。
在牛布病疫区,人的感染率高达30-40%,但 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人仅占0.3-0.5%。
病牛主要在牛群中传播,可引起爆发性布病流产, 但对人的致病意义小于羊。
外均无报道。羊种最小、牛种次之、猪种最大。
• 布菌的染色特点:可被所有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阴性菌。
• 布菌培养条件:布氏杆菌属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在 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可在弱酸或弱碱性培养基上生长繁殖,适 宜PH值为6.6-7.4,适宜温度为20-40℃,最适宜温度为37 ℃, 超过42 ℃不生长。
第十三页,共66页。
二、病原学
• 化学因子抵抗力:
药物名称 新洁尔灭
石碳酸
来苏儿
来苏儿
漂白粉
肥皂水
浓度(%) 生存时间
0.1
30s
1-2
1-5分钟
2
1-3分钟
3
1分钟内
0.2--2.5 2分钟内
2
20分钟以上
第十四页,共66页。
三、流行病学(贮存宿主及传染源)
布氏菌的宿主很多,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家禽、 家畜、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可以作为布氏菌贮存
阻碍畜牧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绵羊患布病后流产 率为57.5%,牛布病流产率3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治疗督导)指南为指导镇(街道办)开展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工作,促进患者规范化治疗,提高患者按时服药的依从性,提高治愈率,减少慢性化,评价病例管理措施对病例早发现、规范治疗的影响,特制订本指南。

一、具体办法
(一)建立布病病例发现机制
1、培训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使其掌握布病基本临床表现,并能够开展虎红试验对可疑布病病例进行初筛。

初筛阳性者立即要求其到县区疾控中心进行确诊试验。

2、有村医的乡镇,要组织对村医进行宣传培训,使其掌握布病基本症状,并要求发现可疑病例后立即转至乡镇卫生院或县区疾控中心。

3、转诊病人确诊后,由县区疾控中心对转诊病例的乡镇卫生院医生或村医给予一定补助。

4、县区疾控中心定期对乡镇卫生院的虎红初筛试验进行抽样质控。

(二)建立布病病例管理体系
1、经县区疾控中心确诊为布病者,由县区疾控中心为其建立档案。

并将病例信息以病例管理卡片形式反馈至村督导员(最好选择村医为督导员。

若没有村医,则需指定一个专门人员)。

2、督导员要在督导日,即“逢5逢10”(每个月的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当面(牧区可以采取电话形式)督促本村所有布病病人按规定服药,了解其在距上个督导日期间的用药情况,在病例管理卡片上作好相应记录。

发现病例不按规定用药的情况,要在当天通过电话报告给县区疾控中心。

如病例在此期间规范用药,需督促病例继续按照疗程用药,用够两个疗程。

保证每个病例、每个疗程被督导4次及以上。

3、县区疾控中心对村医管理病例的情况进行检查。

检查方法分两种:一为定期检查病例管理卡片;一为抽查,即县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询问病例,检查村医是否按期督促其服药。

对于每例病例,每个疗程县区疾控中心对其督导情况至少检查1次,并作好情况记录。

4、根据管理病例的数量,县区疾控中心对村医或村督导员给予适当补助。

县区疾控中心根据督导员和患者共同签字的《急性期、亚急性期布病患者督导治疗记录卡》发放补助,并将该卡片与布病患者档案装订在一起、妥善保管。

二、相关单位职责
1、村布病专管员(村医或指定人员):发现可疑布病病例,将其转至乡镇卫生院或县区疾控中心检查。

按照县区疾控中心的要求,对本村的病例进行督导治疗。

2、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医院:开展布病虎红试验,对可疑病例进行初筛;初筛阳性的将其转诊至县区疾控中心进行确诊试验。

3、县区疾控中心:对可疑布病病例进行检查,并对确诊的所有病例建立档案和病例管理卡片。

将病例管理卡片反馈至村医或村布病督导员,并对其布病病例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培训乡镇卫生院开展虎红试验。

培训村医、村布病督导员进行病例管理。

4、地市疾控中心:制定本地病例管理实施办法,对本地基层布病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

5、省(自治区、直辖市)疾控中心、国家疾控中心:制定病例管理方案。

对该项工作开展相应培训,提供技术支持。

根据工作需要,适时推荐布病治疗方案。

三、病例管理范围
对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病例开展病例管理。

对于确诊时已经慢性化(发病时间超过6个月)的病例,不纳入到本项目病例管理范围。

四、病例管理效果评价
1、评价对象:对新发病例建立档案,对建档的所有患者(包括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

2、评价方法:要求在疗程结束时,以及结束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当面对患者进行疗效判定,判定标准按照《布病病例诊疗及疗效判定方案》执行。

若有个别患者无法当面判定疗效的,要电话联系患者,对其进行疗效判定,电话判定疗效的人数应控制在病例总数的20%以内。

五、附件及使用说明
附件 1:布病病例管理流程图。

用于指导相关机构开展布病病例管理。

附件2:布病及可疑布病患者登记表。

村医、乡镇卫生院、县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使用此表对可疑患者进行登记。

附件3:布病患者或可疑布病患者转诊单。

乡镇卫生院、县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发现虎红筛查阳性患者时,填写此表,并交给患者持表到县区疾控机构确诊。

附件4:“急性期、亚急性期”布病患者督导治疗记录卡。

县区疾控机构对确诊的“急性期、亚急性期”布病患者填写此卡,一式两份,患者和督导员各执一份,用于对患者的督导治疗。

附件5:布病病例管理表。

县区疾控机构对所有的布病病例填写此表,用于布病病例管理情况的登记,便于联系督导员和患者。

附件6:布病患者档案。

用于县区疾控机构对病例的治疗效果进行记录、评价。

附件1 :布病病例管理流程图
附件2 :布病及可疑布病患者登记表
注:本表格用于医疗机构登记可疑布病患者。

医疗机构行虎红平板实验发现阳性者,需嘱其到县区疾控中心进行确诊。

首诊直接到县区疾控中心就诊者,由县区疾控中心负责登记
附件3:布病患者或可疑布病患者转诊单
附件4:“急性期、亚急性期”布病患者督导治疗记录卡
(本卡一式两份,患者和督导员各执一份)
姓名:性别:年龄:
现住址:县(区、市)乡村
患者联系电话:
诊断:1、布病(急性期/发病3个月内) 2、布病(亚急性期/发病1~3个月) 治疗前试管凝集实验结果:
督导人员:1、乡镇卫生院医生2、村医
督导方式:1、当面督导2、电话督导
治疗用药:
1.治疗期间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请注明具体出现的时间和主要临床表现:
2.若本病例未能按照推荐的方案进行全程治疗,请注明具体原因:
患者签名:完成治疗时督导人员签名:
填写说明:
1.对于“急性期“、“亚急性期”布病患者实施督导治疗,“慢性布病患者”(发病超过半年)不进行督导治疗。

2.患者领取药品时,由确诊的单位在确定治疗日期的格内划“×”每次服药后在×的外面加圈○,即⊕。

若2月18日未服药,而在2月19日补服了一次,则应在19日的空格内划上×,20日又按原规定服药,连续的记载为:18日为×、19日为×、20日为⊕,提示18日患者漏服药1次,19日补上,20日起照常服药。

附件5 :布病病例管理表
注:本表格用于县区疾控机构登记布病确诊患者。

“督导用药情况检查”用于县区疾控中心记录对病例或督导员进行督导用药情况检查,“检查结果”填写“正常”或“异常”
附件6:布病患者档案
一、患者基本情况
1.姓名:性别:年龄:
2.现住址:县(区、市)乡村3.联系电话:
二、发病情况
1.发病时间:年月日
2.确诊时间:年月日
3.主要临床表现:①发热②乏力③盗汗④关节痛
⑤其它(请注明)
4.诊断:①布病(急性期/发病3个月内)
②布病(亚急性期/发病3~6个月)
③布病(慢性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督导治疗情况
1.开始布病治疗时间:年月日
2.结束布病治疗时间:年月日
3.是否安排了督导治疗:①是②否
如果选择“①是”,督导员为:①村医②乡医③其它(请注明)
督导方式:①当面督导②电话督导
4.是否完成了两个疗程:①是②否
4.1 如果选择“②否”,其原因为:
①副作用大,难以忍受②没有钱,无法继续治疗
③症状消失,患者自己认为无需继续治疗④督导员没有进行督导
⑤其它(请注明详细情况)
4.2 如果选择“②否”,其停止用药时间为:年月日
5.治疗用药:(填写主要治疗用药名称和用药时间)



四、疗效判定记录表
填表说明:
1.“临床表现是否消失”填写“消失”、“基本消失”、“好转”或“未好转”。

2.“体力是否恢复”填写“恢复”、“基本恢复”、“有所恢复”或“未恢复”。

3.“曾出现肝脾等脏器功能异常者,临床化验检查脏器功能是否恢复正常”,只有出现过肝脾等脏器功能异常者需要填写此项目。

4.“疗效判定结果”按照疗效判定标准,填写“治愈”、“基本治愈”、“好转”或“无效”。

5.“若判定疗效时尚未治愈,主要临床表现”,若该患者在进行疗效判定当时尚未治愈,要记录下当时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6.“试管凝集试验结果”不是必填项目,若进行了该项目的检查,则记录具体检测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