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PPT课件

二、人是怎样得布病的
5、布病的传播因子
布病家畜的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类、皮毛、屎、粪 便及被污染的士壤、水、饲草等均可含有大量的布氏菌,称这些含 有大量布氏菌可以起到传播作用的媒介物为布病抟播因子。
二、人是怎样得布病的
6、布病牲畜的流产物是造成布病流行的主要传播因子
布氏菌侵犯母畜后,多寄生于生殖系统,引起胎盘炎症和流 产。流产胎儿、胎膜、羊水和胎盘古有大量的布氏菌,有人把布 病性流产胎儿非常形象地说成是“装满细菌的口袋”,人接触这 些东西可造成感染。同时流产物污染饲草、草原及水源,又可造 成畜间的感染。所以说它是主要传播因子。
二、人是怎样得布病的
10、在布病设区被畜污染的水能传播布病吗
布病动物的排泄物(粪、屎)和分泌物,可以直接或借 着蹄爪而污染水源(湖、河)。也可因雨水冲刷或大风扬起 的尘土污染邻近地区的水源。实验表明,布氏菌在蓄水池 的水中可活12天,在干净水里活4~6天,在污水中活45 ~90天,在河水和自来水中可活20~60天。我国曾在水 塘的水中检出羊种和牛种布氏菌。美田曾有人因下水道漏 水侵入净水道而发生布病。这些都说明染菌的水具有传染 性。
二、人是怎样得布病的
7、食用布病家畜有乳及其乳制品能患面病吗
能。因布氏菌常在家畜乳腺中繁殖形成乳腺炎,乳汁中含 菌。布氏菌随病畜乳排出体外或健康牛、羊乳在生产过程中又被 布氏菌污染。病畜排菌时间有的几个月,甚至可长达2年以上。 这样含有布氏菌的乳汁,可使食用者感染,所以对乳汁进行灭菌 处理井保持消毒后的乳汁清洁,对预防布病是根重要的。 乳制品的种类很多,如奶酪,奶油、奶粉、奶皮子、奶豆 腐、鸟鲁末、酸奶子等。大部分经过加热处理可安全使用,但个 别奶制品处理不当,仍可在制品中保留一些菌或重被污染,这样 的奶制品可使食用者感染。前苏联学者曾报道,某地51.8%的布 病人是因饮食奶制品而感染。
布鲁氏菌病

检查
1.周围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偏低,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血沉在急性期增速,慢性期亦偏高。贫血不清,仅见 于严重患者或有延徒性病灶者。 2.细菌培养 需时较长,4周后仍无生长方可放弃。骨髓培养的阳性率高于血液,慢性期尤然。急性期阳型患者的血培养阳 性率可达60%~80%。 3.免疫学试验 (1)血清凝集试验试管法乃直接检测脂多糖抗原的抗体,效价≥1:160为阳性,但注射霍乱菌苗后也可呈阳 性,故应检查双份血清,若效价有4倍或以上增长,乃提示近期布氏杆菌感染。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该法的阳性率高于凝集试验,且检测IgM及IgG的敏感性相似。因慢性患者 的抗体属IgG型,故本法可同时用于急、慢性病人的诊断。近来有采用亲和素酶联试验,较ELISA更敏感。 (3)2-巯基乙醇(2-ME)试验本法可检测IgG,用于鉴别自然感染与菌菌免疫。
谢谢观看
布鲁氏菌病
01 流行病学
03 检查
目录
02 临床表现 04 诊断
05 治疗
07 其他活动
目录
06 预后
布鲁氏菌病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牧民或兽医接羔为主要传播途径。皮毛、肉类加工、挤奶等可经皮肤 黏膜受染,进食病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不产生持久免疫,病后再感染者不少见。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 2.传染途径 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 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 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 结膜和性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 3.易感人群 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自1887年(Bruce)首次从因布病死亡士兵脾中分到布氏菌迄今已百余年。
据80年代末的报告,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於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
这个状况明显好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布病疫情。
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
1991年我国布病暴发点为零,1996年上升为76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
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病原学1、布氏菌的形态和染色特点布氏菌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
包括猪种、牛种、羊种、犬种、绵羊附睾种和沙林鼠种6个种。
普通显微镜下,常呈单个排列,极少数呈两个相连或短链状、串状排列。
布氏菌可被所有的碱性染料所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
2、布氏菌的培养特性布氏菌培养的最大特点是生长缓慢。
适宜的PH为6.6~7.4,适宜温度20~40℃,最适温度37℃,超过42℃不生长。
绵羊附睾种和牛种菌的某些生物型菌(5~10%),其余菌种均在普通大气环境生长。
需严格的CO23、布氏菌的抵抗力布氏菌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抗生素等比较敏感。
布氏菌对湿热非常敏感,湿热100℃1~4分钟便可将其杀灭。
0.1%新洁尔灭、3%来苏儿、2.5%漂白粉溶液均能在5分钟内杀死布氏菌。
4、布氏菌毒力和致病性一般说来,羊、牛、猪种布氏菌各生物型的某些菌株多为强毒株。
布鲁氏菌病科普知识

为了预防消化道传染,应加强食品监管,避免食用未 经检疫或来源不明的畜产品;同时,注意个人卫生习
惯,饭前便后洗手,避免病从口入。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典型症状及体征识别
发热
布鲁氏菌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热 型不一,可呈现波浪热、不规则热等 。
抗生素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过敏反应
在使用抗生素前,需要了解患 者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并进 行必要的过敏试验,以避免过 敏反应的发生。
监测肝肾功能
部分抗生素对肝肾功能有一定 影响,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 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 。
避免滥用和误用
抗生素是处方药,需要在医生 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 导致的不良后果。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01
02
03
04
发病原因
布鲁氏菌感染,主要通过与感 染动物的直接接触或食用被污 染的食品而传播。
职业暴露
如牧民、兽医、屠宰场工人等 与动物密切接触的人群。
饮食习惯
食用未经煮尤其是与动物共居一室或接触 密切。
国内外流行现状及趋势
02
加强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管理,防止病原体通过环境污染传播
。
鼓励采用生物安全技术,如使用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净化环境
03
,降低布鲁氏菌病的发生风险。
疫苗接种政策宣传普及
加大布鲁氏菌病疫苗接种政策 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疫苗 接种的认识和接受度。
对高风险人群,如牧民、兽医 、屠宰工人等,实施免费疫苗 接种政策,降低感染风险。
布鲁氏菌病科普知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CT
• 布鲁氏菌病概述 • 布鲁氏菌病传播途径 •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管理 •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布鲁氏菌病概况PPT课件

三、命名
国外:马尔他热、地中海热。 张驰热、直布罗陀热。
国内:“千日病”、(轻则几月,重则数年) “懒汉病”(懒洋洋,不能干活) “蔫巴病”
四、布病组织机构
国外:195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联合成立
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下设18个协作研究培训中心,1984年,在中 国成立该中心,但范围仅限于布病、钩端中国螺旋体病;1988年,升
60年代布病在世界范围内有较大的流行,构成了对人畜的很大危害。 2000年以来,全球已有62个国家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人间布病病例,全球 布病疫情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法国、以色列及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地方 性流行已得到控制;欧洲的部分国家及美国疫情较轻;亚洲的部分国家和地
区重新流行;中东的部分国家流行更加严重。
布鲁氏菌病概况
布病概况
概念 简史 命名 组织机构 疫情 危害
一、布鲁氏菌病(布病)概念
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 畜共患传染病,属于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乙类传染病,也是 动物的2类法定管理传染病,还是职业病。
二、简史
1860年,Morton对本病做了系统地描述,并根据临床特点和尸体病理 解剖所见,将本病作为临床上的一种独立的传染病提出来,称为“地 中海弛张热”。 1887年,英国军医Bruce从马尔他岛死于“马尔他热”的英国驻军士
流行优势菌种分布
优势种 国家数 分布
B.melitensis菌 (羊种布氏菌) B.abortus菌 (牛种布氏菌)
B.suis 菌
50
非洲、地中海、南美 洲沿海、大部分亚洲 非洲南部、欧洲南部、 中东、南美 中美洲、非洲北部、 欧洲
传染病学 第十四节 布鲁氏菌病

布鲁⽒菌病(brucellosis)⼜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菌引起的⼈畜共患性全⾝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等。
1814年Burnet⾸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
1860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菌”,⾸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
1897年Hughes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
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菌病”。
1897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病⼈⾎清与布鲁⽒菌的培养物可发⽣凝集反应,称为Wright凝集反应,从⽽建⽴了迄今仍⽤的⾎清学诊断⽅法。
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庆对本病作正式报道。
[病原学] 布鲁⽒菌为⾰兰⽒阴性短⼩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故有⼈建议称“布鲁⽒菌”。
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杆状,菌体⽆鞭⽑,不形成芽胞,毒⼒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
1985年WHO布鲁⽒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物型,即⽺种(⽣物型1~3),⽜种(⽣物型1~7.9)。
猪种(⽣物型1~5)及绵⽺型副睾种,沙林⿏种,⽝种(各1个⽣物型)。
我国已分离到15个⽣物型,即⽺种(1~3型),⽜种(1~7.9型),猪种(1.3型),绵⽺副睾种和⽝种各1个型。
临床上以⽺、⽜、猪三种意义,⽺种致病⼒。
多种⽣物型的产⽣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发⽣遗传变异有关。
本菌⽣长对营养要求较⾼,⽬前实验室研究多⽤⽜、⽺新鲜胎盘加10%兔⾎清制作培养基,其效果较好。
但即使在良好培养条件下⽣长仍较缓慢,在不良环境,如坑⽣素的影响下,本菌易发⽣变异。
当细菌壁的脂多糖(LPS)受损时细菌落即由S 型变为R型。
当胞壁的肽聚糖受损时,则细菌失去胞壁或形成胞壁不完整的L型布鲁⽒菌。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病原
(2 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Brucella)为革兰氏阴性的小球杆菌,大小为0.5-0.7 ~
0.5-1.5um,散在分布,无芽胞及鞭毛,在条件不利时有形成荚膜的能力, 该菌难以着色,姬姆萨染色呈紫色。
对营养要求较高,生长缓慢,血清葡萄 糖琼脂、吐温葡萄糖琼脂、马铃薯培养 血 清葡萄糖琼脂、吐温葡萄糖琼脂、马铃薯 培养基.在马铃薯培养基上培养,72小时, 白色的小菌落布氏杆菌布氏杆菌.
牛布鲁氏菌(抗酸染色)
(2 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属有6个种:
马耳他布鲁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又称羊布鲁氏菌有3 个生物型; 流产布鲁氏菌(Br. abortus) 又称牛布鲁氏菌有8个生物型; 猪布鲁氏菌(Br.suis)有8个 生物型; 林鼠布鲁氏菌 (Br.neotomae); 绵羊布鲁氏菌(Br.ovis); 狗布鲁氏菌(Br.canis);
(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
世界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均 设有布病专家委员会,下属15-19个地区中心(根据各地 布病疫情的流行和轻重设立)分布在世界各大洲包括美 国、意大利、英国、日本等。1984年日本取消●改设中 国北京。1988年我国布病防治中心改为中国人畜共患病 防治中心.
(2 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
(2 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
布病的性质
布病是传染病:属于乙类. 布病是人畜共患病:人畜都得病. 布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许多野生动物分离出布氏菌 布病是职业病:养殖、皮毛乳肉加工的从业人员,实验室 工作人员 都可能感染布病。 布病是地方病:有一定的地方性,凡有畜牧业的地区都可 能有布病的存在。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简称布病。
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患布病啮齿类动物,如羊、牛、猪、鹿、马、骆驼、狗、鼠、家兔、猫等。
本病流行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布鲁氏菌不耐热,在60℃下30分钟即被灭活,阳光照射数分钟也能杀死它,它对干燥抵抗力强,在干燥土壤和皮毛中能生存2-4个月。
常用消毒剂能很快杀死本菌。
动物发病的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例如在羊只中,以母羊流产,公羊发生睾丸炎为其主要特征,一般母羊比公羊易感,性成熟羊比未性成熟羊易感。
本病流产多发生在怀孕3-4个月的时候,严重时流产率高达50%以上。
流产前3天病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阴门流出黄色黏液,流产后10-15天内伴有体温升高。
有时病羊发生关节炎而出现跛行,少数病羊还发生支气管炎及角膜炎等症状。
公羊睾丸肿大,有时化脓、坏死,后期萎缩。
人患此病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炎、卵巢炎为特征。
潜伏期一般为7-60天,平均2周。
少数患者可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
若得不到及时诊治,就会转为慢性而经久不愈,表现为乏力,不发烧也不能劳动,成为能吃不能干活的“懒汉”。
布鲁氏杆菌一般在病畜的大小便中,乳腋和流产物中存在,因此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
例如,病羊流产胎儿、胎衣、病羊乳汁及公羊精液等也可成为传染源。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配种也可感染。
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羊群中起先只有少数羊流产,而后流产羊渐渐增多,严重时高达50%以上。
多数羊仅流产一次。
人布病的传染源也是患病的动物,一般不由人传染给人。
人类被传染的途径:一是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如接产员、贩运、兽医、饲养、放牧、皮毛加工、屠宰、挤奶人员,从事布病防治的医生、检验人员等;二是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
如吃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三是经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布氏染的飞沫、尘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
主要传染源来自患病的动物及其产品。
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但经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和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感染也时有发生,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
布病虽然病死率不高,但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因病致贫;同时也严重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人间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
布病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我国31个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一、病原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羊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3,牛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7和9,猪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5及绵羊附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布鲁氏菌各1个生物型,共6个种19个生物型。
此外,也有海洋种、田鼠种等新报道的种类。
二、临床表现布病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潜伏期长短与机体的免疫状态、侵入人体细菌的菌种不同、感染的菌量、毒力的大小及感染的途径等各种因素有关。
如羊种布鲁氏菌毒力强,感染后临床症状较重,潜伏期短。
牛种布鲁氏菌相对毒力较弱,潜伏期较长,发病也较缓和。
人患布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剧烈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大都不能从事重体力工作,严重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导致残疾,俗称“懒汉病”。
临床分期包括急性期(病程在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病程在3-6个月以内)和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
三、诊断原则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某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
对布病的诊断,应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具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布鲁氏菌诊断》(WS269-2019)。
四、治疗原则布病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
具体参照原卫生部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gzdt/2012-10/23/content_2249087.htm(一)急性期患者治疗1.急性期无合并症患者治疗1.1.一线药物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二线药物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1.3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1.4疗程6周,可根据治疗情况适当延长治疗时间。
2.急性期有合并症患者治疗2.1合并睾丸炎病例抗菌治疗同上,可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2.2合并脑膜炎病例在上述抗菌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代头孢类药物,并给予脱水等对症治疗。
2.3合并心内膜炎、血管炎、脊椎炎、其他器官或组织脓肿病例,在上述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加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必要时给予外科治疗。
(二)慢性期患者治疗1.抗菌治疗: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例治疗多采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用法同急性期,部分病例需要2-3个疗程的治疗。
2.中医药治疗:慢性期稳定型病例治疗多采用中医药治疗。
五、控制措施(一)预防措施1.健康教育:关于防治布病的宣传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1)人感染布病主要来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牛、猪等。
主要传播因子是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
(2)布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治愈的,增强信心。
(3)宣传对象包括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一些职业人群,如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员以及疫苗生产人员、实验室科研人员等。
2.暴露后预防:随着活疫苗免疫牛、羊的增加,兽医免疫感染的问题更为普遍。
疫苗针头扎伤和飞溅入眼睛(结膜接种)是暴露的危险因素,因此建议药物治疗21天。
此外,事故后应尽快检测血清布鲁氏菌抗体,为发病后随访提供基线。
3.检疫及淘汰疫畜、培养健康畜,畜群免疫接种等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二)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管理出现布病患者应按传染病管理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间及程序进行报告,一般不应超过24小时。
因布病人传人罕见,故对病人及接触者均不需隔离等处理。
对患者所居住环境等也无需特殊处理,但应对周围可能感染的人群进行布病检测,发现可疑者应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引发布病的疫畜及畜产品必须查明来源,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牲畜流产状况、患者接触牲畜史,接触程度,食用乳肉或内脏情况等。
对查出的可疑牲畜及乳肉制品等应及时无害化处理。
(三)流行期措施对暴发和新发疫情,以及可能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局部地区(行政村、居委会、职业场所等)短时间内发病人数较多的食源性传播事件或职业感染事件,在当地政府主导下,按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启动相应级别的响应行动,调查处置程序与技术参照以下原则。
1、成立工作组发生布病暴发及新发疫情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在当地政府领导下,联合农业等相关部门组成现场工作组,共同开展疫情调查与处置工作。
2、现场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疫情进行核实,对搜索到的可疑病例应及时采样,进行布病血清学检测,具备条件时应开展病原学检测;对病例的传染来源、暴露因素、生产和生活环境开展调查;在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领导下,联合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追溯致病畜群、畜产品及可疑的来源,对疫情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处理建议,并总结反馈。
布鲁氏菌病2019-12-13 20:533078打印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
主要传染源来自患病的动物及其产品。
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但经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和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感染也时有发生,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
布病虽然病死率不高,但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因病致贫;同时也严重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人间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
布病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我国31个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一、病原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羊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3,牛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7和9,猪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5及绵羊附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布鲁氏菌各1个生物型,共6个种19个生物型。
此外,也有海洋种、田鼠种等新报道的种类。
二、临床表现布病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潜伏期长短与机体的免疫状态、侵入人体细菌的菌种不同、感染的菌量、毒力的大小及感染的途径等各种因素有关。
如羊种布鲁氏菌毒力强,感染后临床症状较重,潜伏期短。
牛种布鲁氏菌相对毒力较弱,潜伏期较长,发病也较缓和。
人患布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剧烈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大都不能从事重体力工作,严重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导致残疾,俗称“懒汉病”。
临床分期包括急性期(病程在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病程在3-6个月以内)和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
三、诊断原则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某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
对布病的诊断,应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具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布鲁氏菌诊断》(WS269-2019)。
四、治疗原则布病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
具体参照原卫生部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gzdt/2012-10/23/content_2249087.htm(一)急性期患者治疗1.急性期无合并症患者治疗1.1.一线药物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二线药物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1.3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1.4疗程6周,可根据治疗情况适当延长治疗时间。
2.急性期有合并症患者治疗2.1合并睾丸炎病例抗菌治疗同上,可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2.2合并脑膜炎病例在上述抗菌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代头孢类药物,并给予脱水等对症治疗。
2.3合并心内膜炎、血管炎、脊椎炎、其他器官或组织脓肿病例,在上述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加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必要时给予外科治疗。
(二)慢性期患者治疗1.抗菌治疗: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例治疗多采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用法同急性期,部分病例需要2-3个疗程的治疗。
2.中医药治疗:慢性期稳定型病例治疗多采用中医药治疗。
五、控制措施(一)预防措施1.健康教育:关于防治布病的宣传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1)人感染布病主要来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牛、猪等。
主要传播因子是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
(2)布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治愈的,增强信心。
(3)宣传对象包括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一些职业人群,如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员以及疫苗生产人员、实验室科研人员等。
2.暴露后预防:随着活疫苗免疫牛、羊的增加,兽医免疫感染的问题更为普遍。
疫苗针头扎伤和飞溅入眼睛(结膜接种)是暴露的危险因素,因此建议药物治疗21天。
此外,事故后应尽快检测血清布鲁氏菌抗体,为发病后随访提供基线。
3.检疫及淘汰疫畜、培养健康畜,畜群免疫接种等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二)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管理出现布病患者应按传染病管理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间及程序进行报告,一般不应超过24小时。
因布病人传人罕见,故对病人及接触者均不需隔离等处理。
对患者所居住环境等也无需特殊处理,但应对周围可能感染的人群进行布病检测,发现可疑者应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引发布病的疫畜及畜产品必须查明来源,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牲畜流产状况、患者接触牲畜史,接触程度,食用乳肉或内脏情况等。
对查出的可疑牲畜及乳肉制品等应及时无害化处理。
(三)流行期措施对暴发和新发疫情,以及可能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局部地区(行政村、居委会、职业场所等)短时间内发病人数较多的食源性传播事件或职业感染事件,在当地政府主导下,按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启动相应级别的响应行动,调查处置程序与技术参照以下原则。
1、成立工作组发生布病暴发及新发疫情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在当地政府领导下,联合农业等相关部门组成现场工作组,共同开展疫情调查与处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