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治疗指南
布鲁氏杆菌病诊疗方案--aa

布鲁氏杆菌病诊疗方案布鲁氏杆菌病(ICD10编码A23.901 ):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中医认为其发病为感染风寒湿热疫毒之邪,郁久化热,热邪与人体气血相搏而见肌肉、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病程日久,可出现气血亏虚。
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肝肾等脏腑。
中医无明确病名,可纳入“疫病”、“痹证”范畴。
一、诊断:中医诊断:参考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风湿痹证(BNV070)西医诊断:参考卫生部2007年发布的《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第七版《传染病学》布鲁氏菌病;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参考2012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辨证如下:1、湿热侵袭证(热痹)临床表现:发热或呈波状热,午后热甚,恶寒,大汗出而热不退,烦渴,或伴胸脘痞闷、头身关节肿疼、睾丸肿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透邪,利湿通络。
参考方药:生石膏、知母、苍术、厚朴、生薏米、青蒿、黄芩、忍冬藤、汉防己、杏仁、广地龙、六一散加减:恶寒身痛重者加藿香、佩兰;睾丸肿痛者加川楝子、元胡。
2、湿浊痹阻证(着痹)临床表现:发热,汗出,午后热甚,身重肢困,肌肉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睾丸肿痛,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濡。
治法:利湿化浊,宣络通痹。
参考方药:独活、寄生、生薏米、汉防己、秦艽、桑枝、苍术、广地龙、赤芍、丹参、黄芩、生甘草加减:热甚者加栀子、知母;关节痛甚者加刺五加、木瓜。
3、风寒痹阻证(行痹)临床表现:游走性大关节疼痛,腰痛,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
治法:祛风除湿,通经止痛参考方药:秦艽、续断、当归、没药、威灵仙、羌活、防风、桑枝、桂枝等4、气虚络阻证(气血亏虚):临床表现:病情迁延,面色无华,气短懒言,汗出,肌肉关节困胀,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
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
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一)一般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治疗督导)指南

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治疗督导)指南为指导镇(街道办)开展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工作,促进患者规范化治疗,提高患者按时服药的依从性,提高治愈率,减少慢性化,评价病例管理措施对病例早发现、规范治疗的影响,特制订本指南。
一、具体办法(一)建立布病病例发现机制1、培训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使其掌握布病基本临床表现,并能够开展虎红试验对可疑布病病例进行初筛。
初筛阳性者立即要求其到县区疾控中心进行确诊试验。
2、有村医的乡镇,要组织对村医进行宣传培训,使其掌握布病基本症状,并要求发现可疑病例后立即转至乡镇卫生院或县区疾控中心。
3、转诊病人确诊后,由县区疾控中心对转诊病例的乡镇卫生院医生或村医给予一定补助。
4、县区疾控中心定期对乡镇卫生院的虎红初筛试验进行抽样质控。
(二)建立布病病例管理体系1、经县区疾控中心确诊为布病者,由县区疾控中心为其建立档案。
并将病例信息以病例管理卡片形式反馈至村督导员(最好选择村医为督导员。
若没有村医,则需指定一个专门人员)。
2、督导员要在督导日,即“逢5逢10”(每个月的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当面(牧区可以采取电话形式)督促本村所有布病病人按规定服药,了解其在距上个督导日期间的用药情况,在病例管理卡片上作好相应记录。
发现病例不按规定用药的情况,要在当天通过电话报告给县区疾控中心。
如病例在此期间规范用药,需督促病例继续按照疗程用药,用够两个疗程。
保证每个病例、每个疗程被督导4次及以上。
3、县区疾控中心对村医管理病例的情况进行检查。
检查方法分两种:一为定期检查病例管理卡片;一为抽查,即县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询问病例,检查村医是否按期督促其服药。
对于每例病例,每个疗程县区疾控中心对其督导情况至少检查1次,并作好情况记录。
4、根据管理病例的数量,县区疾控中心对村医或村督导员给予适当补助。
县区疾控中心根据督导员和患者共同签字的《急性期、亚急性期布病患者督导治疗记录卡》发放补助,并将该卡片与布病患者档案装订在一起、妥善保管。
布病消毒技术指南

布病消毒技术指南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疲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2.1流行特点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
布鲁氏菌属的6个种和主要易感动物见下表: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
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
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
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
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
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
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官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
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
有的可见关节炎。
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2.4实验室诊断2.4.1病原学诊断2.4.1.1显微镜检查采集流产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肝、脾、淋巴结、胎儿胃内容物等组织,制成抹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布鲁氏菌为红色琼杆状小杆菌,而其它菌为蓝色。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兽共患传染病。
近年来,我省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治疗;(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一)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
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 2 周左右。
城市居民应特别询问食用牛羊肉或未加工熟的动物脏器、烤肉习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核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三)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 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 滴度为 1∶50 ++及以上 ,或对半年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 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 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 4 倍及以上)。
三、治疗标准(一)、临床分期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 — 2007 ),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布鲁氏菌病临床分期分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发病3 个月以3-6 个月 6 个月以上时间主肌肉关节疼痛,发热,寒战,要多汗,头痛,乏力,神经痛,临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床表节肿大,软组织肿胀,睾丸现疼痛肿胀,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
布病血清试管凝集实验滴度为 1 ∶学100++及以上检验低热,肌肉关节疼痛,发热,寒乏力,关节疼痛、沉重感、活动战,多汗,头痛,乏力,神经痛,障碍,低热,精神萎靡,表情淡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肿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潮湿大,软组织肿胀,睾丸疼痛肿胀,多汗,肝脾肿大,心悸等。
布病的治疗方案

布病的治疗方案引言布病,也称为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物,如病兽或其分泌物,引起人类感染。
布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病报道,并且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治疗布病的方案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原体药敏情况。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布病治疗方案,并提供一些治疗建议。
治疗方案布病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治疗布病的主要方法。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多西环素、链霉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等。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完成疗程。
2. 对症治疗对症治疗是布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包括解热、止痛、补液、调节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措施。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医生会制定相应的对症治疗方案。
3. 隔离措施由于布鲁氏菌具有高度传染性,患者需要接受一定的隔离措施,以避免对他人的传播。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住院隔离,病室要保持清洁卫生,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套等。
4. 饮食调理布病的治疗过程中,饮食调理非常重要。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和摄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治疗建议在治疗布病的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严格按医嘱用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中断治疗。
抗生素的使用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疗效,患者应保持耐心并坚持治疗。
2. 定期复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以监测疾病的变化和治疗的效果。
同时,患者应保持和医生的良好沟通,及时向医生反映自身病情变化。
3. 强调个人卫生个人卫生对于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和传播至他人至关重要。
患者应经常洗手,保持衣物和床上用品清洁,避免与他人分享日常用品,如牙刷、毛巾等。
4. 注意休息和调节心理状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布鲁氏菌病治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治疗方案简介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可以影响多个器官系统,包括肺部、肝脏、脾脏、神经系统等。
治疗布鲁氏菌病的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药物治疗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治疗布鲁氏菌病最常用的药物,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阿霉素(Gentamicin):单次给药100mg,每日2次,持续2至3周。
•利福平(Doxycycline):每次给药100mg,每日2次,持续6至8周。
•强力霉素(Streptomycin):单次给药1g,每日2次,持续2至3周。
•双氯环素(Tetracycline):每次给药500mg,每日2次,持续6至8周。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药情况进行调整,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联合治疗布鲁氏菌病对某些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推荐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
常见的联合治疗方案包括:1.阿霉素和利福平的联合应用。
2.阿霉素和强力霉素的联合应用。
3.利福平和双氯环素的联合应用。
联合治疗可以增加治疗效果,并降低耐药产生的风险。
支持性治疗布鲁氏菌病治疗过程中,支持性治疗也十分重要。
以下是常见的支持性治疗措施:1.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恢复身体的抵抗力。
2.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补充各种营养物质对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3.精神支持:患者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关心和鼓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注意事项在布鲁氏菌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医生指导下用药: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并在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
2.定期复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肾功等指标,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3.防止复发:患者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避免再次感染布鲁氏菌,切勿轻易放松警惕。
结论布鲁氏菌病治疗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布病治疗方法

布病治疗方法布病,又称为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通传染病。
该病源于染菌动物,如牛、羊、猪、犬等。
本文将介绍布病的治疗方法。
布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常被人们忽视,直到中晚期才会出现较明显的症状。
治疗布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支持性治疗和预防措施。
首先是抗生素治疗。
布病的治疗主要通过使用抗生素来控制病情。
常用的抗生素有多西环素、链霉素、利福平等。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用药,一般需长期使用抗生素,通常为3至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抗生素治疗是布病最主要和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是支持性治疗。
布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休息,并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合理的膳食结构可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有利于康复。
此外,患者还需要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排尿排汗,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
支持性治疗还包括对其他症状的缓解,如发热、贫血、肝炎等,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相应症状。
最后是预防措施。
由于布病是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首先要进行动物的检疫,确保牛羊等动物没有感染布鲁氏菌。
其次,要加强卫生意识,避免直接接触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如血液、尿液、粪便等。
此外,人们在处理动物产物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如佩戴手套,洗手等。
同时,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感染病例,防止疫情扩散。
总结起来,布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支持性治疗和预防措施。
抗生素治疗是最主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控制病情,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支持性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动物检疫、加强个人卫生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保护人畜健康。
对于已经患上布病的患者,及时治疗和规范的护理是确保病情得到控制和康复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
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
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
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1.2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出现免疫学检查第2、3、4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4.隐性感染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二)鉴别诊断
1.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患者以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脉缓、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而无肌肉、关节疼痛、多汗等布病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清肥达反应阳性,伤寒杆菌培养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2.风湿热
布病与风湿热均可出现发热及游走性关节痛,但风湿热可见风湿性结节及红斑,多合并心脏损害,而肝脾肿大、睾丸炎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为少见。
实验室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为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3.风湿性关节炎
慢性布病和风湿性关节炎均是关节疼痛严重,反复发作、阴天加剧。
风湿性关节炎多有风湿热的病史,病变多见于大关节,关节腔积液少见,一般不发生关节畸形,常合并心脏损害,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高,布病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阴性有助于鉴别。
4.其他
布病急性期还应与结核病、败血症等鉴别,慢性期还应与其他关节损害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鉴别。
四、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补充营养,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者可用退热剂等对症治疗。
(二)抗菌治疗
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
常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亦可使用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三代头孢类药物(用法用量见附表)。
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1.急性期治疗
1.1 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 二线药物
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
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或妥布霉素;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1.3 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1.4 隐性感染病例是否需要治疗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建议给予治疗。
2.慢性期治疗
抗菌治疗: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例治疗多采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用法同急性期,部分病例需要2-3个疗程的治疗。
3.并发症治疗
3.1 合并睾丸炎病例抗菌治疗同上,可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3.2 合并脑膜炎病例在上述抗菌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代头孢类药物,并给予脱水等对症治疗。
3.3 合并心内膜炎、血管炎、脊椎炎、其他器官或组织脓肿病例,在上述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加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必要时给予外科治疗。
4.特殊人群治疗
4.1 儿童: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
8岁以上儿童治疗药物选择同成年人。
4.2 孕妇: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
妊娠12周内选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
(三)中医药治疗
布鲁氏菌病属于中医湿热痹症,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可纳
入湿热疫病范畴。
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或呈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表现;继而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困,关节屈伸不利等。
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肝肾等脏腑。
1.急性期:
1.1 湿热侵袭
临床表现:发热或呈波状热,午后热甚,恶寒,大汗出而热不退,烦渴,或伴胸脘痞闷、头身关节肿疼、睾丸肿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透邪,利湿通络。
参考方药:生石膏知母苍术厚朴
生薏米青蒿黄芩忍冬藤
汉防己杏仁广地龙六一散加减:恶寒身痛重者加藿香、佩兰;睾丸肿痛者加川楝子、元胡。
1.2 湿浊痹阻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午后热甚,身重肢困,肌肉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睾丸肿痛,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濡。
治法:利湿化浊,宣络通痹。
参考方药:独活寄生生薏米汉防己
秦艽桑枝苍术广地龙
赤芍丹参黄芩生甘草加减:热甚者加栀子、知母;关节痛甚者加刺五加、木瓜。
2.慢性期:
气虚络阻
临床表现:病情迁延,面色无华,气短懒言,汗出,肌肉关节困胀,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化湿,养血通络。
参考方药:生黄芪党参苍术茯苓
山药当归白芍威灵仙
鸡血藤生薏米白术甘草
加减:腰痛重加杜仲、川断、骨碎补;肢体关节肿痛加用乌梢蛇、松节、泽泻;盗汗、五心烦热者,加生地;畏寒重者加巴戟天。
外治法:在局部疼痛部位,可进行针灸、熏蒸、热奄包及塌渍等方法治疗。
五、预后
急性期病例经上述规范治疗多可治愈,部分病例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转为慢性。
布病血清学检测结果不作为疗效判定标准。
附表:布鲁氏菌病抗菌治疗推荐方案一览表
附表
布鲁氏菌病抗菌治疗推荐方案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