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优选.)
甘肃省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甘肃省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兽共患传染病。
近年来,我省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范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甘肃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范治疗;(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一)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
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
城市居民应特别询问食用牛羊肉或未加工熟的动物脏器、烤肉习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核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三)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滴度为1∶50++及以上,或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三、治疗标准(一)、临床分期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二)治疗原则早期、规范、足量、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对确诊的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期病人,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及时用药并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2.规范用药及用药途径:布氏菌主要在细胞内寄生,并容易形成肉芽肿,所用的药物只有进入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用于治疗布病的抗菌药物,既要在体外有杀菌作用,又要能渗入到细胞内,而且要达到足够的浓度。
3.综合疗法:由于布病发病机制的特殊和临床表现的多型性,在治疗时必须采用综合疗法,单一治疗是难以奏效的,应采用联合用药方法,也应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痛苦,以利病人早日康复。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3页
体检:神志清楚,颈软,无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心肺听诊无异常,胸骨叩击痛阴性。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未扪及,脾脏肋下1cm。 腹水征阴性。双下肢不肿。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4页
入院后查血常规:血沉 32 mm/h; C-反应蛋白(CRP) 25.77 mg/L;降钙素原(PCT) 0.05 ng/mL;肝功效:谷丙转氨酶(ALT) 108 U/L, 谷草转氨酶(AST) 65 U/L,肺CT平扫]1、双肺纤维化灶,提议复查。2、脾脏增大、增厚,提议深入检验。[肝胆脾胰,彩超]胆囊息肉。脾大。骨髓细胞学提醒:刺激性骨髓象。 诊疗:感染性发烧?
消化道皮肤粘膜呼吸道
淋巴液
局部淋巴结
感染量少、毒力弱机体抵抗力强
布氏菌在淋巴结内局限
感染量大、毒力强机体抵抗力弱
血行播散(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
多发性病灶形成
迁延性病灶
病灶外播散
残余变态(消散、纤维化)
隐性感染
痊愈
慢性期
急性期
治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30页
各系统病理改变
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淋巴结:充血、浆液性渗出;增生性肉芽肿血管系统: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动脉瘤及主动脉炎等。心脏:特异性心肌炎、心包炎。侵犯主动脉瓣。肝、脾:布氏菌性肝炎,网状内皮和淋巴增生引发肿大。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10页
我国疫情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11页
疾病分布
时间分布:年疫情与往年一致,在春、夏季发病较多,3~7月病例数占整年病例总数64.07%。人群分布男女发病数百分比2.8:1,以青壮年为主,20~60岁组病例占90.24%,40~45岁组发病率最高。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73.16%,其次为牧民,占14.78%。长沙市疫情:年宁乡喻家坳一例输入性病例。年宁乡发生一起因输入病羊造成人感染事件,疫情包括5个乡镇,10多个家庭。
卫生部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卫生部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年(卷),期】2012(7)6
【摘要】为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诊疗工作,提高我国布病诊疗水平,减轻布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危害,卫生部组织制定了《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总页数】1页(P462-462)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卫生部;诊疗工作;健康危害;人民群众;布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6.701
【相关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8〕197号) [J],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三) [J],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的通知 [J], ;
4.卫生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管理局关于印发《产NDM-1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疗指南(试行版)》的通知 [J], ;
5.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鲁氏菌病治疗指南

1.1流行病学xx:
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1.2临床表现:
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
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
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
滴度为1∶l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治法:
益气化湿,养血通络。
参考方药:
生黄芪党参苍术茯苓
山药当归白芍xx
鸡血藤生薏米白术甘草
加减:
腰痛重加杜仲、川断、骨碎补;肢体关节肿痛加用乌梢蛇、松节、泽泻;盗汗、五心烦热者,加生地;畏寒重者加巴戟天。
外治法:
在局部疼痛部位,可进行针灸、熏蒸、热奄包及塌渍等方法治疗。
五、预后
急性期病例经上述规范治疗多可治愈,部分病例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转为慢性。
1.急性期:
1.1湿热侵袭
临床表现:
发热或呈波状热,午后热甚,恶寒,大汗出而热不退,烦渴,或伴胸脘痞闷、头身关节肿疼、睾丸肿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透邪,利湿通络。
参考方药: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我国疫情
疾病分布
• 时间分布:2009年疫情与往年一致,在春、夏季发病 较多,3~7月的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64.07%。 • 人群分布 –男女发病数比例2.8:1,以青壮年为主,20~60岁 组病例占90.24%,40~45岁组发病率最高。发病 人群以农民为主,占73.16%,其次为牧民,占 14.78%。 • 长沙市疫情: 2010年宁乡喻家坳一例输入性病例。 2012年宁乡发生一起因输入病羊导致人感染事件,疫情 涉及5个乡镇,10多个家庭。
传染源
牛作为传染源:黄牛、水牛、奶牛、牦牛均 易感染布病,牛布病阳性率可达23%以上。 世界各国特别是乳牛在发达国家都曾有过布 病。 在牛布病疫区,人的感染率高达30-40%,但 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人仅占0.3-0.5%。 病牛主要在牛群中传播,可引起爆发性布病 流产,但对人的致病意义小于羊。
1、淋巴源性迁徙阶段
布氏菌沿淋巴管转移到相应淋 巴结,往往见不到淋巴管任何 病变。在淋巴结中可见到增生 性炎症,最后形成肉芽肿为特 点的淋巴结炎。
细菌被吞噬细胞吞 噬,布氏菌在胞内 生存并大量繁殖, 淋巴结成为布氏菌 的贮存地,以此形 成原发病灶
2、菌血症阶段
布氏菌在原发 病灶大量繁殖
冲破淋巴 屏障 进入淋巴 流和血流
布病的危害
布病造成的危害及损失:布病造成的损失是双重的, 即人、畜两个方面都受损失。 影响人体的健康: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而转为慢性,反 复发作长期不愈,少数患者会导致死亡。 阻碍畜牧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绵羊患布病后流产 率为57.5%,牛布病流产率31.2%。 就世界范围而论,因布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 家畜流产、消瘦、乳肉产量减少、影响畜种改良和推 广以及人群劳动能力的损失或下降等,估计每年损失 可达数十亿美元。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一、概述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 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 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 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 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三、实验室检查
•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 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 血小板减少。 •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三、实验室检查
• (二)免疫学检查 •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
•
鸡血藤 生薏米 白术 甘草
• 加减:腰痛重加杜仲、川断、骨碎补;肢体关节肿痛加用乌梢蛇、松节、泽泻;盗汗、五 心烦热者,加生地;畏寒重者加巴戟天。
• 外治法:在局部疼痛部位,可进行针灸、熏蒸、热奄包及塌渍等方法治疗。
六、预后
• 急性期病例经上述规范治疗多可治愈,部分病例治疗不 及时或不规范可转为慢性。
(二)抗菌治疗
• 4.特殊人群治疗 • 4.1 儿童: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8岁以上
儿童治疗药物选择同成年人。 • 4.2 孕妇: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妊娠12
周内选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
(三)中医药治疗
布鲁氏菌病属于中医湿热痹症,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可纳 入湿热疫病范畴。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 或呈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 和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表现;继而表现为面色萎 黄,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困,关节屈伸 不利等。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 肝肾等脏腑。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布病发展史
• 在世界上有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 的公共卫生问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至今世界上已 有14个国家和地区宣布消灭布病,
• 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70多个存在人 畜布病,已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 冰岛和维尔京群岛无。 • 1860年命名为“地中海弛张热”
第十六页,共66页。
传染源
牛作为传染源:黄牛、水牛、奶牛、牦牛均易 感染布病,牛布病阳性率可达23%以上。世界各 国特别是乳牛在发达国家都曾有过布病。
在牛布病疫区,人的感染率高达30-40%,但 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人仅占0.3-0.5%。
病牛主要在牛群中传播,可引起爆发性布病流产, 但对人的致病意义小于羊。
外均无报道。羊种最小、牛种次之、猪种最大。
• 布菌的染色特点:可被所有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阴性菌。
• 布菌培养条件:布氏杆菌属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在 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可在弱酸或弱碱性培养基上生长繁殖,适 宜PH值为6.6-7.4,适宜温度为20-40℃,最适宜温度为37 ℃, 超过42 ℃不生长。
第十三页,共66页。
二、病原学
• 化学因子抵抗力:
药物名称 新洁尔灭
石碳酸
来苏儿
来苏儿
漂白粉
肥皂水
浓度(%) 生存时间
0.1
30s
1-2
1-5分钟
2
1-3分钟
3
1分钟内
0.2--2.5 2分钟内
2
20分钟以上
第十四页,共66页。
三、流行病学(贮存宿主及传染源)
布氏菌的宿主很多,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家禽、 家畜、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可以作为布氏菌贮存
阻碍畜牧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绵羊患布病后流产 率为57.5%,牛布病流产率31.2%。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2017)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2012年试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WS269-2007) (2007年)1.疑似病例(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为生活在布鲁氏菌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2)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1)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2)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者。
3.确诊病例(1)符合疑似或临床病例诊断标准(2)下列3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①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②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③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4.隐性感染病例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二)病类诊断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三)证候诊断1.肝肾阴虚证:乏力盗汗,心悸烦躁,失眠多梦,自感发热,口干便秘,关节肌肉酸痛。
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象沉细或细数。
2.气血亏虚证:头痛,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恍白,气短自汗,关节肌肉酸痛。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3.瘀血阻络证:肌肤麻木,关节刺痛,甚至关节肿胀,活动不利,头痛头晕,乏力出汗,肝脾肿大。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4.湿热蕴结证:睾丸肿痛,肢体酸痛,潮热汗出,口干不欲饮,尿黄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祛瘀通络。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
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
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
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
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
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1.2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出现免疫学检查第2、3、4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4.隐性感染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
准,但无临床表现。
(二)鉴别诊断
1.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患者以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脉缓、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而无肌肉、关节疼痛、多汗等布病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清肥达反应阳性,伤寒杆菌培养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2.风湿热
布病与风湿热均可出现发热及游走性关节痛,但风湿热可见风湿性结节及红斑,多合并心脏损害,而肝脾肿大、睾丸炎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为少见。
实验室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为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3.风湿性关节炎
慢性布病和风湿性关节炎均是关节疼痛严重,反复发作、阴天加剧。
风湿性关节炎多有风湿热的病史,病变多见于大关节,关节腔积液少见,一般不发生关节畸形,常合并心脏损害,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高,布病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阴性有助于鉴别。
4.其他
布病急性期还应与结核病、败血症等鉴别,慢性期还应与其他关节损害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鉴别。
四、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补充营养,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饮
食,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者可用退热剂等对症治疗。
(二)抗菌治疗
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
常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亦可使用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三代头孢类药物(用法用量见附表)。
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1.急性期治疗
1.1 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 二线药物
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或妥布霉素;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1.3 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1.4 隐性感染病例是否需要治疗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建议给予治疗。
2.慢性期治疗
抗菌治疗: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例治疗多采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用法同急性期,部分病例需要2-3个疗程的治疗。
3.并发症治疗
3.1 合并睾丸炎病例抗菌治疗同上,可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3.2 合并脑膜炎病例在上述抗菌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代头孢类药物,并给予脱水等对症治疗。
3.3 合并心内膜炎、血管炎、脊椎炎、其他器官或组织脓肿病例,在上述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加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必要时给予外科治疗。
4.特殊人群治疗
4.1 儿童: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
8岁以上儿童治疗药物选择同成年人。
4.2 孕妇: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
妊娠12周内选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
(三)中医药治疗
布鲁氏菌病属于中医湿热痹症,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可纳入湿热疫病范畴。
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或呈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表现;继而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困,关节屈伸不利等。
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肝肾等脏腑。
1.急性期:
1.1 湿热侵袭
临床表现:发热或呈波状热,午后热甚,恶寒,大汗出而热不退,烦渴,或伴胸脘痞闷、头身关节肿疼、睾丸
肿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透邪,利湿通络。
参考方药:生石膏知母苍术厚朴
生薏米青蒿黄芩忍冬藤
汉防己杏仁广地龙六一散
加减:恶寒身痛重者加藿香、佩兰;睾丸肿痛者加川楝子、元胡。
1.2 湿浊痹阻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午后热甚,身重肢困,肌肉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睾丸肿痛,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濡。
治法:利湿化浊,宣络通痹。
参考方药:独活寄生生薏米汉防己秦艽桑枝苍术广地龙赤芍丹参黄芩生甘草
加减:热甚者加栀子、知母;关节痛甚者加刺五加、木瓜。
2.慢性期:
气虚络阻
临床表现:病情迁延,面色无华,气短懒言,汗出,肌肉关节困胀,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化湿,养血通络。
参考方药:生黄芪党参苍术茯苓山药当归白芍
威灵仙鸡血藤生薏米白术甘草
加减:腰痛重加杜仲、川断、骨碎补;肢体关节肿痛加用乌梢蛇、松节、泽泻;盗汗、五心烦热者,加生地;畏寒重者加巴戟天。
外治法:在局部疼痛部位,可进行针灸、熏蒸、热奄包及塌渍等方法治疗。
五、预后
急性期病例经上述规范治疗多可治愈,部分病例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转为慢性。
布病血清学检测结果不作为疗效判定标准。
附表:布鲁氏菌病抗菌治疗推荐方案一览表
附表
布鲁氏菌病抗菌治疗推荐方案一览表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