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最全总结

合集下载

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总计

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总计

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总计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

为了有效防控布病的传播和流行,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下是对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总结。

一、布病的基本情况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在我国也有一定的流行范围。

其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的家畜,如牛、羊、猪等,人主要通过接触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或食用未经过消毒的奶制品、肉类等途径感染。

布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有发热、多汗、关节疼痛、乏力等,严重者可导致关节畸形、劳动能力丧失等。

二、防治工作的开展情况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布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建立了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为布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开展监测与预警建立了完善的布病监测网络,加强了对家畜和人群的监测工作。

定期对家畜进行检疫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动物;对医疗机构报告的疑似病例进行及时调查和诊断,掌握疫情动态,发布预警信息,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宣传册等,广泛宣传布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组织开展了布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4、强化防控措施(1)家畜免疫对易感家畜进行布鲁氏菌疫苗免疫接种,提高家畜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发生。

(2)检疫净化加强家畜的检疫工作,对检出的阳性动物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逐步净化畜群。

(3)消毒灭源定期对养殖场、屠宰场等重点场所进行消毒,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4)规范养殖行为加强对养殖户的管理,指导其科学养殖,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感染布病。

5、做好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医疗机构严格按照诊断标准,对疑似病例进行诊断和排查,确保病例的及时发现和诊断。

对确诊病人,按照规范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布鲁氏菌病防治培训资料全

布鲁氏菌病防治培训资料全

引言概述: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在很多国家都有发现,如中国、美国和巴西等。

由于该病的传播途径及其危害性,对于布鲁氏菌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疾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手段、诊断方法以及控制措施等五个大点阐述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培训资料。

正文内容:1.布鲁氏菌病的基本知识1.1.病原体介绍:布鲁氏菌病由布鲁氏菌引起,属于革兰氏阳性菌。

该菌的特点、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等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1.2.发病途径:病原体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食物及饮水感染、空气传播等,此处具体的感染途径和引起该病的常见源头。

1.3.病症表现:布鲁氏菌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炎、疲劳、头痛等。

此处详细介绍该病的病症表现及其病程。

2.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2.1.直接接触感染:包括与感染动物直接接触或处理感染动物及其组织时的感染途径。

此处详细介绍在畜牧业、养殖业及相关行业中的直接接触感染风险。

2.2.食物及饮水感染:食用未经熟煮或未经消毒的感染动物产品,或饮用感染物污染的水源会引起该病的传播。

此处详细介绍食物和饮水感染的途径及如何预防此类感染。

2.3.空气传播:在感染动物的排泄物中存在的布鲁氏菌可通过空气悬浮颗粒物传播。

此处详细介绍空气传播的机制和预防措施。

3.布鲁氏菌病的预防手段3.1.畜牧管理:针对布鲁氏菌感染的动物进行管理和控制,包括兽医卫生防疫、隔离感染动物、合理使用动物疫苗等措施。

3.2.食品安全: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加强食品生产全过程的卫生控制,包括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

3.3.个人防护:通过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如手套、口罩等)和遵循卫生习惯来预防感染。

此处详细介绍个人防护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4.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方法4.1.实验室诊断:通过采集样本,如血液、尿液、组织等,进行实验室分析,包括培养、鉴定和血清学检测等。

4.2.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临床诊断。

布鲁氏菌病科普知识

布鲁氏菌病科普知识

布鲁氏菌病科普知识一、什么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马耳他热、地中海热、波浪热,俗称蔫吧病、懒汉病、羊病等,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二、布鲁氏菌病有哪些主要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和肌肉疼痛,有的还会出现肝脾大、睾丸肿大等,严重的可丧失劳动能力。

发热:发热是布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患者在高热时一般神志清醒、自觉良好,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高热与症状相矛盾的现象是布病所特有的。

多汗:急性期患者比较严重,特别是晚上出汗增多,比一般发热出汗严重,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大量出汗可导致虚脱。

疼痛:急、慢性期患者都可发生骨关节和肌肉疼痛。

急性期的疼痛程度与风湿相似,主要在大关节,疼痛十分剧烈,但其特点为游走性疼痛,即疼痛发生的部位常发生变换,慢性期的关节疼痛一般只在某一部位,如骶、髂、肩、膝盖、脚踝等大关节,多为持续性钝痛,常常因过度劳动或气候变化而加重。

神经痛:多发生于病后2-3天,腰部、双下肢剧痛。

乏力:患者自觉疲乏无力。

几乎每个患者都有此症状。

其他:如骨关节、肝、脾及睾丸肿大;急性期患者常见的症状在慢性期也可见到,但较少。

三、布鲁氏菌病有什么危害?布病所造成的危害是双重的,既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又影响畜牧业发展,并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人患此病常因误诊误治而转成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对少数患者可导致死亡,这不仅会造成肉体的痛苦、精神上的压力,而且也会带来经济损失。

(二)影响畜牧业发展由于家畜患布病常常出现流产。

不孕、空怀、繁殖成活率低等,使牲畜头数明显减少。

同时,造成役畜使役能力下降,肉用畜产肉量减少,乳用畜产奶量下降等,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三)经济损失家畜患布病不仅直接影响繁殖能力,而且影响生产能力的下降。

四、家庭怎样预防布鲁氏菌病?不吃不清洁或被布氏菌污染的食物,饭前洗手,不喝生水,各种奶及奶制品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才能食用。

(整理)布鲁氏菌病

(整理)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西医学名:布鲁氏菌病英文名称:b rucellosis其他名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发病部位:肝脏,脾胃,淋巴主要症状:发热,肝脾肿大,关节痛,多汗多发群体:所有人传染性:有传染性1814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

1860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

1897年Hughes 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

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1897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病人血清与布鲁氏菌的培养物可发生凝集反应,称为Wright凝集反应,从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新对本病作正式报道。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故有人建议称“布鲁氏菌”。

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

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7.9)。

猪种(生物型1~5)及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1个生物型)。

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7.9型),猪种(1.3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

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

多种生物型的产生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关。

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较高,目前实验室研究多用牛、羊新鲜胎盘加10%兔血清制作培养基,其效果较好。

传染病知识-每日学习(第21期)布鲁氏菌病

传染病知识-每日学习(第21期)布鲁氏菌病

传染病知识-每日学习(第21期)布鲁氏菌病1、布氏菌的病原学特点:布鲁氏菌(简称布氏菌),一组微小的球杆状的革兰氏阴性菌。

无芽孢、无鞭毛、不形成荚膜。

6个种,19个生物型。

培养生长缓慢。

布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

布氏菌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抗生素等比较敏感。

2、布病的传染源: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我国大部分地区羊(山羊和绵羊)是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主要传染源;南方有的省份,猪是主要传染源;鹿和犬是次要传染源。

啮齿动物如豚鼠、小白鼠、家兔是敏感试验动物,也可以作为传染源。

3、布病的传播途径: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侵入机体。

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产生活习惯有关。

含有布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品均可成为传播因子,主要有病畜流产物,病畜的乳、肉、内脏,被布氏菌污染的皮毛、水、土壤、尘埃等。

4、布病的易感人群:人类对布氏菌普遍易感。

不同人群布病感染率的高低,与传染源和传播因子密切接触的机会、程度有关。

患者可反复感染布氏菌病。

5、布病的潜伏期:1~3周,平均2周。

最短仅3天,最长可达1年。

6、布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主要临床症状:布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病情的差别也很大。

1)发热。

是布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发热多在午后或晚上开始,可见于各期患者,热型不一、变化多样,也有典型的波状热热型,多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

发热常伴有寒战等症状。

布病患者在高热时神志清醒,痛苦也较少,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恶化,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2)多汗。

多汗是布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尤其急性期患者为甚,出汗相当严重,多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

3)乏力。

这一症状几乎为全部患者所具有,尤以慢性期患者为甚,乏力的程度轻重不一。

4)骨关节和肌肉疼痛。

骨关节和肌肉疼痛也是布病最常见的症状,急性期疼痛多呈游走性,主要在大关节。

布病的知识点总结

布病的知识点总结

布病的知识点总结一、病原体特征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菌,通常为不动杆菌,能在体内存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这种菌在它自然寄主的体内可以引起各种程度的感染,同时也可以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

二、传播途径1. 动物传播:人类感染布鲁氏菌病通常是通过接触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家畜或食用了感染了布鲁氏菌的牛奶、奶酪等食品而引起的。

此外,人类还可通过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例如在处理感染的动物组织时产生气溶胶。

2. 食品传播:未煮沸的牛奶、奶酪、未熟的肉类等感染了布鲁氏菌的食品也是传播该病的途径之一。

3. 达害传播:布鲁氏菌病也可通过皮肤创伤、皮肤黏膜、呼吸道黏膜和消化道黏膜等途径感染人体。

三、临床症状1. 急性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畏寒、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头痛、乏力等,可伴有呕吐和腹泻等。

2. 慢性期症状:可表现为周期性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脾大、肝大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关节、神经、消化系统等方面的不适。

四、诊断方法1. 实验室检测:通过培养和鉴定患者的血液、骨髓、尿液、关节腔液等样本中的布鲁氏菌,可判断是否感染了布鲁氏菌;2. 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对布鲁氏菌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3.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患者样本中的布鲁氏菌DNA,对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五、防治措施1. 预防传染:加强动物检疫和家庭养殖的监管,避免食用未煮沸的牛奶、奶酪、未熟的肉类等可能感染布鲁氏菌的食品;2. 个人防护:在接触可能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动物或食品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设备;3. 及时治疗: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

布鲁氏菌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可忽视,因此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动物检疫和家庭养殖的监管,避免食用未煮沸的食品,个人防护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

同时,加强对该病的监测和早期诊断,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该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布鲁氏菌病知识

布鲁氏菌病知识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半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 多,分类可达60%以上。血沉在各期均增速。久病者有 轻或中度贫血。
2.细菌学检查
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宫分泌物均可做细菌培养 培养时间不得短于2周。急性期阳性率高,慢性期低。
3.免疫学检查
(1)血清凝集试验 试管法较灵敏。患者多在第二周出 现阳性反应,1:100以上有诊断价值。 (2)琥红玻片O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 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 7.9)。猪种(生物型1~5)及绵羊型副睾种, 沙林鼠种,犬种(各1个生物型) • 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 牛种(1~7.9型),猪种(1.3型),绵羊副睾 种和犬种各1个型。 • 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 最强。多种生物型的产生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 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关。
治疗
(五)中医中药疗法
祖国医学认为急性期系外感湿热病邪为患,慢性期 因久病正气耗伤,风、寒、湿三气杂合,表现为虚证、 血瘀、痹证和湿热等。治疗应辨证施治。 急性期给予清热、利湿、解毒方剂,如三仁汤,独活寄生 汤等。 慢性期根据证型分别用益气阴煎,细辛牡蛎汤,复方马钱 子散,逐瘀汤,化瘀丸,三黄一见喜汤,晰蜴散,穿山 龙制剂等。 中国科学院流研所应用白瓜丸(白芷、川草、木瓜、牛夕、 防风、地骨皮、双花、乳香、当归、全虫、肉桂、生地、 白芍、麦冬、甘草、连翘、青陈皮、黄连)治疗190例, 总有效率达93.68%对疼痛改善尤为显著。 针炙也有一定疗效。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概念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 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 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 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 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完整版)布病防治知识

(完整版)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防治知识1、什么事布鲁氏菌病(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的乙类传染病,多由患布病的家畜传染给人类。

2、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和对人的危害,得布病后不及时治疗会怎样?布病患者表现主要有: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多种症状;并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畸形等。

布病患者能造成终身残废,丧失劳动生活能力或死亡,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反复发作,转为慢性。

3、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接触牛羊的落胎可能感染布病吗?羊、牛、猪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动物患布病后主要表现为流产,流产物(落胎)含有大量细菌,人和其他动物接触落胎后极易感染布病。

淘汰宰杀病畜,是消灭布病的关键。

4、人是如何感染布病的?有哪些传播途径?布鲁氏菌经破损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为主,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

(1)直接接触传播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大部分患者由于接羔,处理流产物(落胎)、饲养、放牧、起羊圈、挤奶、剥皮、屠宰、肉类加工、接触病畜的阴道分泌物、胎儿、胎盘、粪、尸体、污染肉类等而经破损皮肤黏膜感染。

(2)消化道传染:主要是以食用病畜的生奶及奶制品,食用半生或生的病畜肉为主,例如:食用没有烤熟的羊肉串、没有涮熟的羊肉或由于病畜的奶或肉污染食具后又污染食物。

(3)经呼吸道传播:主要吸入来自畜圈。

牧场、屠宰场、皮毛车间、布病实验室等处污染的空气为主。

5、如何预防布病?(1)管理传染源:对牧场、奶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进行布病检疫。

病畜应及时扑杀。

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

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

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

提倡圈养,牲畜的圈舍应远离住房处,严禁在住房内产羔和接羔。

(2)切断传播途径:禁止食用病畜肉及乳品,不要喝生奶、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

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

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剪羊毛时应戴乳胶手套,清扫畜圈时要戴口罩,并用消毒液洗手,严禁赤手抓拿流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标准
确诊病例:具有临床表现*,并经实验室检查确认感染的病 例,即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和培养出布鲁氏菌;或血清学检 查阳性,指在同一实验室进行布鲁氏菌凝集试验的检测, 恢复期(2周以上)血清标本中的特异性抗体效价比急性期 上升4倍以上; 或免疫荧光检测证实临床标本中存在布鲁 氏菌的感染。 * 临床表现的特点是急性或隐袭发热、盗汗、疲乏、食欲 减退、体重下降、头痛和关节痛。
谢谢观看! 2020
更多内容参见医脉通诊疗知识库布鲁氏菌病
治疗
更多内容请参见医脉通诊疗知识库布鲁氏菌病治疗
医脉通诊疗知识库是什么?
开放的医学专业知识平台 采用维基模式,汇聚各专科的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 共同参与编写 实时更新、不断完善 新的诊疗指南、临床经验、文献资料等不断补充到相应的条 目下 以疾病为核心的知识架构 围绕具体疾病构建诊疗知识,每个疾病都遵循客观的诊疗过 程,包括基础知识、预防、诊断、治疗、预后随访、临床资 料、文献资料 更多请点击医脉通网站
布鲁氏菌病简介
全球均有人类和动物感染的发生,但大部分在欧洲和非洲的地中海国家、 中东、印度、中亚、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某些国家的发病率超过 10∕10万人口,尤其在贫穷的农村地区。 布鲁氏菌病主要通过食入受污染的动物产品、或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直 接接触而感染。目前该菌被认为是B级生物恐怖剂。高风险职业包括农民、 兽医、屠场工人等。人与人之间传播很少。 布鲁氏菌病的确诊依赖于多次反复的血或骨髓培养。血清学诊断采用试 管凝集试验,特异性IgM>1:160可确诊,IgG效价1:100或双份血清效价 4倍以上升高有意义。 针对布鲁氏菌病的治疗主张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和多疗程疗法,以减少 复发率。
更多内容可参见医脉通诊疗知识库布鲁氏菌病
更多诊断内容见医脉通诊疗知识库布鲁氏菌病
疾病演变
布鲁氏菌病一般预后良好,未经抗生素治疗者一般1- 3个月内可康复,但易复发,部分病例可达1年以上,及时 治疗病程可大为缩短。急性期患者经抗菌治疗后,约有10 %以上复发,常发生于急性感染后数月,亦有治疗后2年 发生者。该病可因急性期没有适当治疗而发展为慢性,慢 性期可有局限性病灶的后遗症,如关节和脊柱强直、肌腱 挛缩变硬等。近年来,本病病情有逐渐减轻的趋势,各系 统损害减轻,可能与流行地区较广泛的预防接种和抗生素 的普遍应用有关。
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病是全世界最常见的人畜共患疾病之一,每年 大约有50多万的病例 [1]。尽管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发现了布鲁 氏菌病及其传播手段,但该疾病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
关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点请参见医 脉通诊疗知识库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部分
病因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为布鲁氏菌,革兰氏染色阴性、部 分抗酸、需氧、兼性细胞内球杆菌或短杆。无荚膜、质粒 和鞭毛,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和脲酶阳性。 现已分离到以下几种:
布鲁氏菌病最全总结
作者:医脉通
布鲁氏菌病简介
人布鲁氏菌病,又称地中海热( Mediterranean fever)、波状热(Gibraltar fever,)、马尔他热(Malta fever),由布氏菌属引起,是世界上最常见的 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症状轻重不一,潜伏期平均1-2个月。 常见症状有发热、多汗、关节痛、体重减轻和全身疼痛,伴有睾丸炎、脑 膜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发生心内膜炎。病死率低,有自限性,但易复发。 对人类致病的布鲁氏菌种主要有以下4种:羊种布鲁氏菌(Br. Melitensis)、牛种布鲁氏菌(B r. abortus)、猪种布鲁氏菌(B r. suis)和 犬种布鲁氏菌(B r. can床表现*,且流行病学资料证实与确诊病 例有密切接触;或具有临床表现*及血清学的支持(症状出 现后,一次或一次以上的血清标本中布鲁氏菌凝集效价 ≥160) * 临床表现的特点是急性或隐袭发热、盗汗、疲乏、食欲 减退、体重下降、头痛和关节痛。
诊断程序
鲁氏菌病可累及生殖泌尿、胃肠、肝胆、网状内皮、心 血管和肌肉骨骼系统,以及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诊断布鲁 氏菌病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病 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