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区布鲁氏菌病疫情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分析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分析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分析布鲁氏病,又称布氏菌病,是一种由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控制和预防布鲁氏病的传播,必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以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规律的科学方法。

在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首先需要确定病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史,可以明确诊断布鲁氏病。

随后,研究人员需要收集关于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和生活习惯等,以便分析病例的分布特点和相关因素。

疫情分析是对布鲁氏病在不同时间、地点和人群中的分布和变化进行系统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已知病例的追踪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可以了解疫情的流行趋势和变化规律。

同时,疫情分析还可以揭示布鲁氏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调查方法和技术。

其中包括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和动物病理学分析等。

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收集相关信息,包括病例的发病情况、接触史和疫苗接种情况等。

实验室检测可以通过血清学和微生物学方法确诊疾病,同时还可以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了解病原体的遗传特征和变异情况。

影像学检查和动物病理学分析可以揭示布鲁氏病在动物体内的病理变化和传播途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首先,布鲁氏病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于该病主要通过动物传播,因此农村地区和从事动物饲养的人群相对较高的感染率。

其次,接触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食用未经处理的生奶和奶制品、接触受感染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等。

此外,缺乏卫生意识和预防措施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感染。

针对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结果,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布鲁氏菌感染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被认为是全球最常见的人兽共患病之一。

布鲁氏菌主要感染牛、羊、猪和其他哺乳动物,人类可以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者其分泌物而感染该疾病。

为了深入了解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非常重要。

以下将分析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及其意义。

一、疫情分布调查疫情分布调查是了解布鲁氏菌感染的传播范围和程度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查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和感染人数,可以了解其流行的严重程度,并利用这些数据制定相关的防控措施。

根据我国相关数据,布鲁氏菌感染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疫情较为严重。

这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养殖业发展较快,人畜接触密切,而且疫情的报告和监测体系相对较弱。

因此,应该在这些地区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减少感染风险。

二、患病人群与感染途径调查了解患病人群和感染途径对于制定个体防护和群体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通过调查患者的职业、居住环境、接触动物情况以及食物来源等,可以确定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研究显示,兽医、养殖工人以及与动物接触密切的群体是布鲁氏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这些人群在工作中接触到了大量的感染动物和其分泌物,容易受到感染。

此外,人们通过食用未经充分煮熟的乳制品或肉类也可能感染该病。

因此,应该加强对这些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并做好个体防护,同时加强食品卫生监管,确保食品的安全。

三、动物感染与防控调查了解动物感染情况和防控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感染非常重要。

通过调查动物感染率和感染动物的种类,可以确定感染的动物来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研究显示,牛、羊是布鲁氏菌感染的主要宿主。

这些动物在感染后可能不显示症状,但其分泌物携带着大量的菌体,成为感染源。

因此,应加强对养殖动物的监测和检测,做好养殖场的管理和防疫工作,减少感染机会。

四、交叉感染调查由于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食物传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布鲁菌病调查报告一例

布鲁菌病调查报告一例

布鲁菌病调查报告一例目的:通过对一例诊断为布鲁氏杆菌病病例发生经过的调查与分析,促使相关人员提高对此病的防范意识,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并防止对布鲁氏杆菌病的漏诊和误诊。

方法:调查分析患者暴露并患病的经过。

结论:本次病例是由于在养羊过程中感染布鲁氏杆菌而引起的布鲁氏菌病。

标签:布鲁氏菌病;调查;防范布鲁菌病又称波状热,是布鲁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

该病为全球性疾病,来自100多个国家每年上报WHO的布鲁菌病超过50万例。

【1】近年来,布病在我国发病呈增多趋势,从牧区向农区及城市蔓延【2】。

该病例为我区首例布鲁菌病病例,為了引起对布病诊断和治疗以及其防治对策的重视,我们将本次布病病例调查报告如下:一、病历简介患者,男,57岁,农民,于2014年5月1日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发热,最高温度38.9℃,偶伴畏寒,至当地医院就诊,予予头孢、奥硝唑抗感染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后至江都人民医院就诊,予米星治疗,体温恢复正常一周,后再次发热,5月31日至苏北人民医院就诊,以发热待查收治入院,给予阿昔洛韦、邦达抗感染治疗,体温未见下降,追问病史,出生并生长于本地,有与羊接触史一年。

6月8日经骨髓培养提示布鲁氏杆菌感染,诊断:布鲁氏杆菌病。

后转至苏北人民医院新区分院治疗,WBC:3.3×109/L,N:57.4%,L:53.4%,ESR:28mm/h,经对症治疗,患者病情已好转。

二、疫情调查病例曾在邵伯兽医站从事动物检疫工作22年,三年前下岗,2013年初至邵伯镇昭关林场养殖场工作,主要从事羊的饲养、治疗、屠宰工作,工作过程中无防护措施。

13年底辞职后至安徽从事建筑业相关工作。

三、存在问题1、畜间检疫、免疫工作不彻底,在牧畜交易过程中,畜间检疫不严或不检疫是造成布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

外地购进的羊不经检疫,直接放入了羊群里放牧或饲养。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及时检出传染源,疫区处理措施不落实,使布病在畜间传播并传染给人成为可能。

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调查处置及分析

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调查处置及分析

131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调查处置及分析张煜彬(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 101300)摘 要:目的对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调查分析,为今后顺义区防控布鲁氏菌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病例个案调查,对病例发病过程及感染来源进行分析;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对检测布鲁氏菌病抗体。

结果本次暴发疫情有4例布病确诊病例。

结论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诊断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判断,该疫情为1起密切接触牛引起的布鲁菌病疫情。

建议提高养殖人群的保护意识,加大动物市场监管力度,以达到防控布鲁氏菌病的目的。

关键词:布鲁菌病;暴发;调查分析布鲁氏杆菌病(Brucell osis)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全身性传染病,简称布病。

人群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肉、乳制品,均有感染的可能[1]。

2019年3月5日某医院通过全民健康信息化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1例布病临床诊断病例,顺义区疾控中心立即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在疫情处置过程中,发现另外3名共同暴露者均为布病抗体阳性,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确认此次事件为一起布病暴发疫情,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全民健康信息化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电话联系访问患者发病就诊经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1.2 方法1.2.1 暴发定义:3 周内,同一自然村屯、社区、饲养场、牲畜集散地、屠宰加工厂等场所发生3 例及以上急性期布鲁氏菌病病例[2]。

1.2.2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建立统一的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确诊布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2.3 诊断依据: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布鲁菌病诊断标准》(WS 269-2019)来进行诊断和实验室检测。

1.3 统计分析通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病例发病及就诊经过、实验室检测结果、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处置情况进行分析。

防疫人员布病情况汇报

防疫人员布病情况汇报

防疫人员布病情况汇报最近一段时间,我所在的防疫人员组织对布病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汇报和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研究,现将情况汇报如下:首先,我们对布病疫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病例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近期布病病例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这可能与气温升高、降雨增多等因素有关,这也提醒我们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要更加重视对布病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其次,我们对布病病例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据我们了解,目前布病病例主要分布在农村和畜牧区域,尤其是一些牧民聚集的地方。

这也与布病的传播途径有关,主要是通过接触感染了鼠类携带的鼠疫杆菌而引起的。

因此,我们在做好城市疫情防控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和畜牧区域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另外,我们还对布病的防控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包括加强对鼠类的监测和灭鼠工作,提高人群的防护意识,加强对患病动物的隔离和治疗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地区的防控力度不够,人们的防护意识有待提高等。

最后,我们对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措施进行了初步的规划和安排。

在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布病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力度,加强对疫情重点地区的防控工作,加强对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加强对患病动物的隔离和治疗等。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总的来说,我们对布病疫情的汇报和分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加强对疫情重点地区的防控工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布病调查报告布病个案表

布病调查报告布病个案表

布病调查报告布病个案表XX县城关镇1例布病调查报告1月25日,经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XX县城关乡2村在1月25日17时报告1例布鲁氏菌病,属散发疫情,我中心发现后,由传染病防治科科长、地病科科长、及传染病防治科业务人员进入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搜索、采样检测、密切接触者搜索、污染物消毒处理、宣传教育消毒技术指导等工作。

现将疫情调查处理情况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城关镇是XX县少数民族回族居民聚集居住区域,由于该地区回民居多,多以屠宰和羊肉加工为主,造成了此次布病的发病可能因素。

二、县布病发病情况1月1日至1月25日我县共发生布病1例。

三、流行病学分析1、地区分布:县城关镇8村。

2、时间分布:病例发病时间是1月17日,诊断日期为1月25日。

3、人群分布:45岁男性。

调查情况病人李赵,男性,42岁,1月17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经、多汗口服退烧药物治疗无效,后又到县中心医院进行就诊,医生建议到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2月25日患者在郑州大学一附院被确诊为布病。

经调查该患者为屠宰羊为职业的回民,且屠宰羊的地方和居住同在一个院子。

与羊有密切接触史。

实验室检查:患者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过实验室确诊阳性。

四、传染源及传染因素调查:该村共有 1 余人,其中养羊户8户,屠宰羊户有80户。

经调查发病患者为屠宰户,与羊有密切接触史。

对患者家属和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调查未发现类似情况。

我们同时又到患者就诊过的县中心医院进行主动搜索未发现类似病例。

据调查得知可能的传染源为有病的羊皮和病羊;传播途径大多数为直接传染;传播因子为有病的羊皮、病羊的流产物、病羊血液、被尿和粪便污染的圈舍、土壤及水等。

五、疫区处理:根据《疫源地终末消毒随时消毒方法技术规范》,我中心专业消毒人员对病人家地面、墙壁、门窗、室内空气、餐具饮具、病畜圈舍、人用井水等存在隐患的场所均进行了消毒处理,并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并建立病人随访跟踪档案等进行规范管理。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措施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措施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措施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病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属于细菌性感染病。

该病可通过动物与人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畜牧业和养殖业也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了掌握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状况及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流行病学调查显得尤为重要。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收集和分析人畜的流行病学资料,掌握病情的发展趋势、传播途径和高危人群,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的传播。

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需要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和病情发展情况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的人群分布和易感人群,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需要了解病例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分析,可以确定病情的暴发区域和高发季节,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此外,还需调查确诊患者的感染来源。

布鲁氏菌病主要是通过与受感染的动物接触或摄入带菌食物而感染的,因此,确定感染源对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对食品、饮水、养殖场等环境进行调查,寻找可能存在的布病菌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感染的机会。

除了调查已知患者的信息外,流行病学调查还需要对人群中的健康者进行抽样检测,以了解他们的感染情况。

通过血清学检测或其他实验方法,可以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和潜在传染源,为病例的早期筛查和隔离提供依据。

针对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感染和控制传播两个方面。

预防感染的关键是加强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民众的健康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

全面推广常规的卫生防护措施,包括勤洗手、科学饮食、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等。

此外,对农民和养殖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和识别能力,加强动物养殖的管理和疫情监测。

控制传播的措施包括:加强布病菌的监测和检测工作,提高检疫和卫生监管的能力;加强养殖动物的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加强畜产品的质量监管,保证产品安全;加强动物隔离和屠宰场的卫生管理,防止疫情扩散;加强传染源的消毒和处理工作,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人间布病调研报告

人间布病调研报告

按照旗委大学习大讨论的有关要求,为切实提高我旗人间布病防治水平,降低人间布病疫情发生和蔓延。

我深入到旗人民医院、疾控中心、苏木镇卫生院、嘎查村卫生室,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座谈讨论等形式,详细了解我旗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流行、防治进展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我旗是人间布病的历史流行区,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旗就暴发了比较严重的布病疫情,疫情在1993年达到稳定控制标准。

然而,随着全旗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牧民牲畜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牛、羊等牲畜由集体放牧变为以家庭圈舍饲养为主,人与牲畜密切接触机会大幅增加,畜间布病疫情加重,致使人间布病疫情逐年大幅度回升,流行范围不断扩大,加之我旗畜牧业快速发展,牲畜大量引进,畜间疫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2005年以来,我旗人间布病疫情死灰复燃,病例数逐年增加,2015年我旗布病患者共计x例,2016年我旗布病患者共计x例,2017年我旗布病患者共计x例,2023年我旗布病患者共计x例,2023年截至目前我旗布病患者共计x例,比去年同期增加9例,近年来,布病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已成为我旗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二、布病流行特点(一)地区分布。

从患病分布地区来看,沿河苏木镇患病人数高于梁外苏木镇。

(二)时间分布。

从发病时间上分析,历史上全旗发病高峰为3-8月份,以接羔、剪羊毛、春耕生产季节为主;近两年来,由于饲养方式改变,全年都在发病。

(三)人群分布。

从发病人群分析,主要是从事放牧和饲养的农民,约占发病总数的95%以上。

且以30-60周岁的青壮年居多,约占总发病人数的80%。

由于男性青壮年是主要劳力,接触病畜增多,感染机会增加,2023年发病男女比例为1.5: 1。

三、主要感染途径布病主要感染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接羔期,农牧区有赤手接羔的习惯,特别是流产的羊胎盘等传播布病的概率更大,农牧民自身防护意识不强,造成人感染病;二是春播时强壮劳力运送和使用羊粪等农肥,没有戴隔离手套和及时洗手的习惯;三是部分农牧民从事皮毛贩运生意、屠宰、剪羊等工作时无任何防护措施;四是兽医和畜间防疫人员防护不当;五是个别农民有喝生牛羊奶的习惯,增加了布病感染几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川区布鲁氏菌病疫情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平川区2013年初至2015年7月布鲁氏菌病疫情现状,掌握疫情
动态。

方法对全区上报患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结果平川区布病患者
181例,发病主要为农民,多数有与羊接触史,占发病总数的76%;感染途径呈
多样性,感染与日常生活接触有关;结论平川区布病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大
多数布病患者都有与羊接触史。

必须通过各方努力,加强管理,合理预防,消灭
布病。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
平川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2106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人。

是以矿产
业和农业相结合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不断枯竭,政府关井压产。

为了当
地经济发展,大规模发展养殖业,截至目前全区农村饲养50只羊以上的人家达
到40%以上。

导致人、畜布病死灰复燃,呈上升趋势。

布鲁菌病(简称布病),也
称波状热,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

布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
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

流行病学资料协助诊断本病
有重要价值,若同时有本病的一些特殊临床表现,如波状热、睾丸炎等,则诊断
可基本成立。

平川区近十年未发生人间布病疫情,2013又呈现活跃趋势,不但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而且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现就我区布病流行状
况分析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平川区从2013年初第一例到2015年7月底上报平川区疾控
中心地病科发病患者共计181例。

1.2 调查方法
对每个调查对象首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静脉血2ml,分离血清,做
血清凝集实验,阳性者填写个案调查表。

1.3 诊断标准
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执行。

实验方法按常规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疫情现状统计
平川区从2000年止2012年底没有发现也没有上报过一例布病发病者,2013
年以来呈上升态,从2013年初第一例到2015年7月底上报发病患者共计181例(2013年24例,2014年70例,2015年87例),其中冬春季发病者97例,占54%,男性119例,女性62例,男女之比2:1,患者年龄最大73岁,最小2岁,有牧羊史患者126例,在患病家庭中,养羊户占90%以上。

2.2临床表现
181例发病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体征见表1
从人间发病来看,布病发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无年龄段发病史。

虽男性发病率较高,但都有牧羊史或与羊接触史。

患者家庭只有与羊亲密接触者
发病,人感染布病主要是人畜感染。

主要症状是发热、多汗、关节痛。

病畜是最
主要的传染原因,由于我区自然条件差,经济不发达,近年来养殖业成为我区主
要经济支柱,由于宣传不到位,不了解布病及防治知识,大批量牲畜被引进,发
生布病后病畜不能彻底淘汰流入市场,传染源不断扩大。

在饲养的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购畜不检疫,饲养不注意个人保护,甚至知道是病畜怕造成经济损失故意逃避检疫,将病畜推入市场,进一步扩大传染源。

2.3 疫情处理措施
对发现的布病患者均及时送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规范治疗,经随访目前181例患者除12例正在门诊接受治疗,1人住院治疗,其余都以治愈。

2.4 布病流行趋势
布病在我区有发展趋势。

近年来由于退耕还林等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养殖业已成为我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养殖业突飞猛进,养殖大户剧增,疫情预防能力已不适应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如不及时遏制,我区布病有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趋势,发病率可能逐年上升。

2.5 预防措施
壮大疾控队伍。

我区目前疾控人员紧缺,特别是实用型人才尤为突出,只有壮大疾控队伍,才能严把各关,防止传染病蔓延,进一步控制疫情发展态势;提高疾控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主要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不断强化业务素质。

同时对新成绩、新创举进行表彰奖励,激励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增加监测检疫经费。

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布病的危害,加大经费投入,引进高端监测设备,严把检测关,最大限度防止病畜流入市场;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疫情防控部门要大力开展疫情宣传,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布病疫情的严重危害性,积极主动配合,彻底消灭布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