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015080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015080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015080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和遥感的方法。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组成部分,要清楚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必须要对项目建设之前,项目建设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进行调查。

1.1地理位置

应包括建设项目所处的经、纬度,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置,要说明项目所在地与主要城市、车站、码头、港口、机场等的距离和交通条件,并附地理位置图。

1.2地质

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选择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概要说明当地的地质状况,即:当地地层概况,地壳构造的基本形式(岩层、断层及断裂等)以及与其相应的地貌表现,物理与化学风化情况,当地己探明或已开采的矿产资源情况。若建设项目规模较小且与地质条件无关时,地质现状可不叙述。1.3地形地貌

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简要说明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海拔高度,地形特征(高低起伏状况),周围的地貌类型(山地、平原、沟谷、丘陵、海岸等)以及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等地貌的情况。崩塌、滑坡、泥石流、冻土等有危害的地貌现象,若不直接或间接威胁到建设项目时,可概要说明其发展情况。

若无可查资料,需做一些简单的现场调查。

1.4气候与气象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年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降水天数,降水量极值,日照,主要的天气特征(如梅雨、寒潮、雹和台风、飓风)等。

1.5地面水环境

如果建设项目不进行地面水环境的单项影响评价时,应根据现有资料选择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概要说明地面水状况,即地面水资源的分布及利用情况,地面水各部分(河,湖,库等)之间及其与海湾、地下水的联系,地面水的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以及地面水的污染来源。

1.6地下水环境

当建设项目不进行与地下水直接有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只需根据现有资料,全部或部分地简述下列内容:当地地下水的开采利用情况,地下水埋深,地下水与地面的联系以及水质状况与污染来源。当资料不全时,应进行现场采样分析。

1.7交通运输

包括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公路、铁路或水路方面的交通运输概况以及与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

2水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

水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的目的是掌握评价范围内水体污染源、水文、水质和水体功能利用等方面的环境背景情况,为地面水环境现状和预测评价提供基础资料。现状调查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调查以及必要的环境监测。

2.1调查时间

根据当地水文资料初步确定河流、湖泊、水库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同时确定最能代表这三个时期的季节或月份。遇气候异常年份,要根据流量实际变化情况确定。对有水库调节的河流,要注意水库放水或不放水时的水量变化。

2.2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

(1)河流调查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河段的平直及弯曲:过水断面积、坡度(比降)、水位、水深、河宽、流量、流速及其分布、水温、糙率及泥沙含量等:丰水期有无分流漫滩,

枯水期有无浅滩、沙洲和断流。河网地区应调查各河段流向、流速、流量的关系,了解它们的变化特点。

(2)湖泊、水库调查内容主要有湖泊、水库的面积和形状,应附有平面图: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流入、流出的水量:水力滞留时间或交换周期:水量的调度和储量:水深:水温分层情况及水流状况(湖流的流向和流速,环流和流向、流速及稳定时间)等。

(3)降雨调查。需要预测建设项目的面源污染时,应调查历年的降雨资料,并根据预测的需要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3污染源调查

影响地面水环境质量的污染物按排放方式可分为点源和面源,按污染性质可分为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水体酸碱度(pH)和热效应四类。

污染源调查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和现场测试。

(1)点源调查。

调查的内容。

a)污染源的排放特点。主要包括排放形式,分散还是集中排放:排放口的平面位置(附污染源平面位置图〉及排放方向:排放口在断面上的位置。

b)污染源排放数据。根据现有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各厂矿的工艺路线等选定的主要水质参数,调查其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变化情况等方面的数据。

c)用排水状况。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排水总量等。

d)废水、污水处理状况。主要调查各排污单位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事故状况等。

(2)非点源调查

调查的内容

a)工业类非点源污染源。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主要污染源要绘制污染源平面位置图〉、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几何形状、堆放厚度)、堆放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等;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是有组织的汇集还是无组织的漫流:是集中后直接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是单独排放还是与生产废水或生活污水合并排放等:根据现有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根据引起非点源污染的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成分及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性质选定调查的主要水质参数,并调查有关排放季节、排放时期、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方面的数据。

b)其他非点污染源。对于山林、草原、农地非点污染源,应调查有机肥、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以及流失率、流失规律、不同季节的流失量等。对于城市非点源污染,应调查雨水径流特点、初期城市暴商径流的污染物数量。

(3)污染源采样分析方法。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规定执行。

(4)污染源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对搜集到的和实测的污染源资料进行检查,找出相互矛盾和错误之处,并予以更正。资料中的缺漏应尽量填补。将这些资料按污染源排入地表水的顺序及水质因子的种类列成表格,找出评价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2.5选择水质调查因子

需要调查的水质因子有三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因子,它能反映受纳水体的水质状况:另一类是特殊水质因子,它能代表建设项目外排污水的特征污染因子;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调查一些其他方面的因子。(1)常规水质因子。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一2002)中所列的pH值、溶解氧、高锺酸盐指数或化学耗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氨或氨氨、酷、氧化物、肺、隶、铭(六价)、总磷及水温为基础。(2)特殊水质因子。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以及建设项目所属行业的特征水质参数表进行选择,可以适当删减。

2.6 河流水质采样

(1)取样断面的布设。

在调查范围的两端、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及重点保护对象附近的水域、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入处等)、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等〉、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

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取样断面。还应适当考虑拟进行水质预测的地点。

(2)取样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

①断面上取样垂线的确定。断面上取样垂线设置的主要依据为河宽。当河流断面形状为矩形或相近于矩形时,可按下列方法布设取样垂线。

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

大河、中河:河宽小于50 m 者,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1/3水面宽处,设一条取样垂线(垂线应设在明显水流处〉,共设两条取样垂线:河宽大于50 m 者,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小于0.5 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即共设三条取样垂线。

特大河(例如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淮河、松花江、海河等):由于河流较宽,取样断面上的取样垂线数应适当增加,而且主流线两侧的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设有排污口的一侧可以多一些。如断面形状十分不规则时,应结合主流线的位置,适当调整取样垂线的位置和数目。

②垂线上取样点的确定。垂线上取样点设置的主要依据为水深。在一条垂线上,水深大于5m,在水面下0.5m 处及在距河底0.5m 处,各取样一个:水深为1~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取一个样:在水深不足lm 时,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0.3 m,距河底也不应小于0.3m。对于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一个点取一个样,一般情况下取样点应在水面下0.5m处,距河底也不应小于0.3 m.

2.7湖泊、水库水质取样

(1)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方法和数目。

在湖泊、水库中布设取样位置时,应尽量覆盖推荐的整个调查范围,并且能切实反映湖泊、水库的水质和水文特点(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岸边区等)。可采用以建设项目的排放口为中心,向周围辐射的布设采样位置,每个取样位置的间隔可参考下列数字。

大中型湖泊、水库。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50 000 m3/d时:一级评价每1 ~2.5 km2 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二级评价每1.5 ~3.5km2时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三级评价每2~4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小型湖泊、水库。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50 000m3/d时:一级评价每0.5 ~1.5km2时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二级、三级评价每1 ~2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2)取样位置上取样点的布设。

大中型湖泊、水库,当平均水深<10m时,取样点设在水面下0.5m 处,但此点距底不应<0.5m。当平均水深二三10 m 时,首先要根据现有资料查明此湖泊(水库)有无温度分层现象,如无资料可供利用,应先测水温。在取样位置水面以下0.5m处测水温,以下每隔2m水深测一个水温值,如发现两点间温度变化较大时,应在这两点间酌量加测几点的水温,目的是找到斜温层。找到斜温层后,在水面下0.5m

及斜温层以下,距底0.5m以上处各取一个水样。小型湖泊、水库,当平均水深〈10 m时,在水面下0.5 m 并距底不小于0.5m处设一取样点:当平均水深二三10 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水深10 m并距底不小于0.5m 处各设一取样点。

(3)取样方式。

对于小型湖泊、水库,水深<10 m 时,每个取样位置取一个水样:如水深≥l0m时,则一般只取一个混合样,在上下层水质差别较大时,可不进行混合。大中型湖泊、水库,各取样位置上不同深度的水样均不混合。

2.8水样的采集、保存和分析

河流、湖泊、水库水样保存、分析的原则与方法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标准中未说明者暂先参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2.9 现有水质资料的搜集、整理

现有水质资料主要从当地水质监测部门搜集。搜集的对象是有关水质监测报表、环境质量报告书及建于附近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等技术文件中的水质资料。按照时间、地点和分析项目排列整理,收集所需资料,并尽量找出其中各水质参数间的关系及水质变化趋势,同时与收集到的同期的水文资料一起,分析地面水环境各类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3 水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水质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单因子指数评价是将每个水质因子单独进行评价,利用统计及模式计算得出各水质因子的达标率或超标率、超标倍数、水质指数等项结果。单因子指数评价能客观地反映评价水体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可清晰地判断出评价水体的主要污染因子、主要污染时段和主要污染区域。

1.评价方法

常采用单项指数法,推荐采用标准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1自然环境概况 3.1.1地理位置 偃师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的洛阳盆地东隅,行政区划隶属洛阳市,介于东经112°26′~113°00′和北纬34°27′~34°50′之间。偃师市东邻巩义市,西连洛阳市洛龙区和孟津县,南依嵩山与登封、伊川接壤,北隔黄河同孟州市相望,全市东西长约44km,南北宽约34km,总面积668.58km2。 本项目位于偃师市产业集聚区北园内,厂址西侧紧邻杜甫大道,南侧、东侧紧邻集聚区规划道路,北距连霍高速偃师出口2.1km。地理位置详见附图1。 3.1.2地形地貌 偃师境内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大体可分山地、丘陵、平原三大类型,其中平原面积占31.4%,丘陵占51.9%,山区占16.7%。北部为邙山丘陵,面积约22.97万亩,中部是伊洛河冲积平原,面积约44.42万亩,南部为万安山低山丘陵和山前洪积冲积坡地,面积约77.08万亩,偃师市境内整个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南北高,中间低,略呈槽形。 集聚区北园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以陇海铁路为界,南侧用地相对平坦,北侧用地存在一定的坡度,局部需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才可作为建设用地。中州渠从园区内穿过,是偃师市北部重要的泄洪通道。 项目厂址位于陇海铁路北侧,场地北高南低,中间存在沟壑,建设单位拟将厂区北侧高地推平至南侧,场地平整后适合本项目建设。

3.1.3地质、矿产 3.1.3.1地质 偃师市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洛阳断陷盆地东部;大地构造处于中朝准台地西南部,华北中断坳西北缘——嵩箕中台隆西北部,嵩山背斜之北翼;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分区之嵩箕小区。地层出露较全,各期构造明显,并有相应的岩浆活动。 偃师市境内的构造形态历经多次造山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发育十分复杂。南部山区为伊川郭嘉窑大背斜的北翼,区内表现为一系列向北倾斜的单斜地层。就其基底和盖层两大部分来看,前者为太古界登封群,下元古界嵩山群,后者为中元古界五佛山群,乃古生界地层。岩层倾向一般为东段略偏东,西段略偏西,倾角19~20度,境内褶皱及断裂构造比较发达。偃师市地区地震烈度为Ⅵ度。 北园地层出露较全,主要为古生界寒武系,各期次构造主要为上古生界二迭系。岩石为紫红色粉砂岩、石英砂岩夹页岩及灰白、褐黄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细砂岩与紫红、黄绿色页岩、泥岩互层,与中上统石碳整合接触。不存在地震引发的地基液化、震陷问题,无人防工程,场地稳定,适宜建筑。 3.1.3.2矿产 偃师市在古地质史上为一浅海沉积地带,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沉积矿藏,如铝土矿、煤、石灰岩、白云岩、耐火土等。同时由于后来历次造山运动影响,形成各色各样的火成岩矿藏,如花岗岩、石英岩、钾长石等20多个品种。铝土矿经探明的有夹沟、焦村两大矿区,探明储量5200多万t;煤田储量为7.9亿t,经探勘地质储量约7亿t,可采储量达4亿t;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南部万安山区,全市总储量7亿t;石灰岩主要分布于南部浅山区,总储量10亿t;白云岩总储量在2~3

NYT 1054-2013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规范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产地环境质量监测和产地环境质量评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食品产地环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T 396 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T 397 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3 产地环境调查 3.1 调查目的和原则 产地环境质量调查的目的是科学、准确地了解产地环境质量现状,为优化监测布点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特点,兼顾重要性、典型性、代表性,重点调查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发展趋势及区域污染控制措施,兼顾产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工农业生产对产地环境质量的影响。 3.2 调查方法 省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对申报绿色食品产品的产地环境进行现状调查,并确定布点采样方案。现状调查应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可以采取资料核查、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 3.3 调查内容 3.3.1自然地理: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3.3.2气候与气象:该区域的主要气候特性,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降水量,降水天数,降水量极值,日照时数。3.3.3水文状况:该区域地表水、水系、流域面积、水文特征、地下水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情况等。 3.3.4土地资源: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土壤背景值、土壤利用情况。 3.3.5植被及生物资源:林木植被覆盖率、植物资源、动物资源、鱼类资源等。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广州发展鳌头分布式能源站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MEP 国环评证:甲字第2801号 二○一二年八月

目录 1 拟建工程概况 (1) 1.1 工程基本情况 (1) 1.2项目规模及工程组成 (1) 1.3 主要工艺流程 (2) 2区域环境功能属性与评价标准 (2) 2.1 区域环境功能属性 (2) 2.2环境质量与污染控制标准 (3) 2.3 评价工作等级 (3) 3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 3.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 3.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4) 3.3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4) 3.4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4) 4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5) 4.1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5) 4.2 施工期噪声影响分析 (5) 4.3 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5) 4.4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5) 5.5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6) 5 运营期环境影响评价 (6) 5.1大气环境 (6) 5.2声环境 (6) 5.3地面水环境 (7) 5.4地下水环境 (7) 5.5固体废物 (7) 5.6电磁环境 (8) 6 污染防治措施 (8) 6.1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8) 6.2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8) 6.3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8) 6.4地面水环境保护措施 (9) 8选址合理合法性分析 (9) 9综合结论 (10)

1 拟建工程概况 1.1 工程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广州发展鳌头分布式能源站项目 (2)项目建设地点:广州从化鳌头镇鳌头工业基地人和片区内。项目地理位置见图1.1。 (3)项目性质:新建。 (4)项目总投资:20,000万元。 (5)项目规模:首期建设2台15MW级天然气热电联产机组,并预留二期扩建条件。拟建项目以天然气为燃料,对鳌头工业园区实施集中供热、供冷,投产后全厂总热效率达80%以上。主要建设内容包括2台燃气轮机、余热锅炉、天然气高压站等。 (6)定员及班制:建设项目劳动定员40人,全年工作330天(约8000h),厂区不设员工宿舍。

4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与评价

4.0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现状与评价 4.1 地理位置及交通 彭泽县位处长江下游南岸,是江西省的北面门户,介于北纬29゜35ˊ—30゜06ˊ和东经116゜22ˊ—116゜53ˊ之间,县境东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与安徽省宿松、望江两县隔水相望,南与上饶市波阳县、九江市都昌县接壤,西与九江市湖口县毗邻,距九江市水路67公里,陆路70公里,距省会南昌市205公里。 项目所在地位于江西省彭泽县芙蓉墩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1ˊ、北纬29゜52ˊ。北距长江约2公里,距九牛公路不足1公里,西临钓鱼台湖,离城关4公里左右,距九江市约70公里。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一。 4.2 自然环境概况 4.2.1 地形、地貌、地质 彭泽县地势南高北低,由东南逐渐向西北倾斜,东南为山区,中部为丘陵,西北为沿江冲积洲和滨湖平原,山区占陆地面积58.4%,丘陵占36.1%,平原占5.5%。全县地貌概括为“五山二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图2-2)。境内群山属于安徽黄山向西南的余脉,主要山脉有:大浩山山脉、武山山脉、马当山脉、桃红山脉(桃红岭梅花鹿保护区)等,最高山峰海拔859.4米(吴淞高程),最低处下钱湾江岸海拔为6.1米(吴淞高程)。内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共有8个土壤类型、14个亚类、27个土属,大致分布是东南山区400米以上为黄红壤,400米以下为棕红壤,中部丘陵地区为马肝土和黄壤水稻土,北部沿江滨湖平原为石灰性潮土和冲积水稻土。 厂址场地比较平整,没有大的高差起伏,属滨湖平原。土壤类型为石灰性潮土和冲积水稻土。 4.2.2 水文 彭泽县水资源十分丰富,共有长江、太泊湖、芳湖和桥河、浪溪港、七里洪、杨梓河等12条水系,流域面积962.9平方公里。其中地表水,枯水年份为3.68亿立方米,丰水年份为8.78亿立方米,但分布不均,山区河湾较密,河道坡陡,不便于蕴藏和利用。地下水分布范

2019年最新环境污染现状的调查报告word版本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最新环境污染现状的调查报告 环境污染指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地把废气、废水、废渣、垃圾、各种有害化学物质以及放射性污染物等,排放到环境中,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使环境发生了对人类不利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到人体健康,下面有小编整理的最新环境污染现状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也开始向农村蔓延,并已经 成为环保工作的一项现实而严峻的课题。我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 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我们构建生 态新农村提出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我们只有切实解决好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才能使农村真正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不可不解决的程度,昔日的先污染在治理的方针已经完 全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目前人类已经部分认识到了自身与环境的唇寒齿亡的 关系(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或者任意排放废弃物等有害物质时,便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同时人类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解决办法。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有关的环境污染情况及相应的解决 办法吧。 一、水污染 1、概述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 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 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 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80年代后期全球淡水实际利用的数量 大约为每年3000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总量的1/3。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人均 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也以几何级数增长。另外,淡水资源的分 布与人口的分布并不一致。例如1980年加拿大人均取水量1500立方米,仅占 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的1.2%;而埃及 1976年人均取水量为1180立方米,已接 近该国人均可利用总量1470立方米的极限。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

[模拟]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自然植被样方调查要确定样地面积。一般情况下,草地、灌木林、乔木林的面 积分别取______。 A.<1m2 ,<50m2 ,<50m2 B.>1m2 ,>5m2 ,>50m2 C.≥1m2 ,≥10m2 ,≥50m2 D.≥1m2 ,≥10m2 ,≥100m2 参考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植被样方调查要确定样方面积。植物的样方调查和物种重要值:自然植被经常需进行现场的样方调查,样方调查中首先须确定样方大小,一般草本的样地在1m2 以上,灌木林样方在10m2 以上,乔木林样方在100m2 以上,样方大小依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其次须确定样方数目,样地的面积须包括群落的大部分物种,一般可用种与面积和关系曲线确定样方数目。样方的排列有系统排列和随机排列两种方式。样方调查中“压线”植物的计量须合理。 第2题: 某项目经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计算得出的项目评价区生态系统质量EO值为 58,按EQ值对生态系统进行分级,该区域应划入______。 A.Ⅰ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参考答案:B

式中:EQ——生态系统质量; Ai——第i个生态特征的赋值;N——参与评价的特征数。按EQ值将生态系统分为五级:Ⅰ级100~70,Ⅱ级69~50,Ⅲ级49~30,Ⅳ级29~10,Ⅴ级9~0。 第3题: 根据初始瓶的溶氧量(IB)、黑瓶的溶氧量(DB)、白瓶的溶氧量(LB)测定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等于______。 A.LB-IB B.IB-DB C.LB-DB D.IB+DB 参考答案:A 本题主要考查净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第4题: 描述物种在群落中重要程度的指标是______。 A.样方数、采样频次和样方面积 B.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和相对频度 C.种数、种类与区系组成 D.种类总数、样地总面积和样地总数量 参考答案:B

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文书特制)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及评价 摘要:以嘉应大学的空气质量状况为研究对象,在欲监测环境内进行布点和采样;对校园空气中SO2和NOx进行连续检测和分析,采用了分光光度计的方法测量吸光 度,测定SO 2、NO x 的日均浓度,计算空气污染指数(API);以此来判定校园空气 污染指数及污染现状。 结果表明:汽车尾气排放是校园的一大主要污染源,车辆的行驶也是校园噪声的主要来源,校园的总体空气质量状况总体为良好。 关键词:SO 2 、NOx、校区空气污染指数(API) 1 引言 校园是大学生在在校内学习和活动的外界环境,校园作为一个特定外在环境,其人口密集程度大,所处环境状况复杂,其环境质量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师生的身心健康,更是威胁到这一代人日后的成长发展。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区院校的发展进程也不断加快,校园环境状况日益恶劣。 而当前关于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的研究大都倾向于天气质量及城市概况交通的空气品质问题分析,关于校园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校园环境进行即使的环境监测与评价可掌握校园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展开校园空气污染的预测工作,评价校园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弄清污染源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对控制校园区域污染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本次试验,也掌握测定空气中SO2、NOx和TSP的采样和监测方法。 2 实验部分 2.1 理论分析 2.1.1 空气中SO 2 的测定原理 测定空气中SO 2 常用方法有四氯汞盐吸收一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甲醛吸收一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和紫外荧光法等。本实验采用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被四氯汞钾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酸盐络合物,此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发生反应,生成紫红色的络合物,据其颜色深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按照所用的盐酸副玫瑰苯胺使用液含磷酸多少,

3声环境现状调查评价

5.3 声环境现状调查评价 5.3.1 评价范围内噪声敏感点现状调查 根据拟建项目工可资料及现场踏勘,本项目沿线共有10处噪声环境敏感点(均为村庄),其中主线有8处(均为村庄)和东宁连接线有2处(均为村庄)。 5.3.2 环境噪声现状监测与评价 (1)监测点布置 贯彻“以点代线”、“兼顾整体”的原则,根据路段、地形条件、距路距离、敏感程度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点进行噪声监测;在全线7处存在改扩建路段情况的声环境敏感点中选择5处(主线4处和东宁连接线1处)进行声环境现状监测和背景噪声监测,在全线3处新建路段敏感点中选择1处进行声环境现状监测(背景噪声);设置1处衰减断面监测点位(帮宽段),1处24小时连续监测点位(帮宽段)。详见表5-3-1。

表5-3-1 公路沿线声环境监测布点一览表 序号中心桩号名称布点位置执行标准现状代表性备注敏感点监测 主线 1 K59+580-K60+640 (新建路段) 太平川村 路右/村庄临拟建公路第一排民宅窗 前1m,高1.2m处 2类/ 背景噪声 2 K68+640-K68+790 (帮宽段) 闹枝沟村 路右/村庄临公路第一排民宅窗前 1m,高1.2m处 4a类 / 按大、中、小型车 记录双向小时车 流量,同时监测距 道路500m外不受 交通噪声影响的 背景噪声 路右/村庄临公路第三排民宅窗前 1m,高1.2m处 2类 3 K74+100-K74+350 (帮宽段) 神洞村 路右/村庄临公路第一排民宅窗前 1m,高1.2m处 4a类 闹枝沟村路右K69+950-K70+080(4a类区) 神洞村路右K73+960-K74+100(4a类区) 4 K85+600-K86+350 (裁弯取直新建段) 新城子沟村 路右/村庄临拟建公路第一排民宅窗 前1m,高1.2m处 2类/ 5 K90+130-K90+500 (帮宽段) 石门里 路右/村庄临公路第一排民宅窗前 1m,高1.2m处 4a类 闹枝沟村路左K68+640-K70+200(4a和2类区) 新城子沟村路K86+640-K86+730(4a类区) 路右/村庄临公路第二排民宅窗前 1m,高1.2m处 2类 东宁连接线 1 LK1+300-LK1+828 (帮宽段) 东宁镇蔬菜 二村 路左/村庄临公路第一排民宅窗前 1m,高1.2m处 4a类石门里LK0+500-LK0+900(4a类区) 按大、中、小型车 记录双向小时车 流量,同时监测距 道路500m外不受 交通噪声影响的 背景噪声 LK1+060-LK1+822 (帮宽段) 路右/ 11层楼房的1、3、5、7、9、11 层面向公路侧窗前1m处 4a类/ 路右/ 11层楼房的1、3、5、7、9、11 层背向公路侧窗前1m处 2类 东宁蔬菜二村LK1+300-LK1+828(2类区) 石门里LK0+500-LK0+900(2类区) 衰减断面监测 1 主线K84+930 路左(帮宽段) 地形开阔,无其它噪声源影响处,分别设置距路中心线 20m、40m、60m、80m、120m 5个点位,距地面1.2m。 测定交通噪声随距离变化的衰减规律 24小时连续监测 1 主线K84+930 路左(帮宽段)在距路中心线40m处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

环境污染的现状

一、环境污染的现状 (一)自然环境污染 1、水污染 水是人们得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目前我国正面临的不得不解决的环境危机之一是缺水和水污染。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未来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形势依然严峻。 2、大气污染 我国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度丝毫不亚于我国的水体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污染: (1)一氧化硫 我国的资源消耗主要以煤炭为主。随着煤炭消耗量的增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急剧上升,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的酸雨污染范围也不断扩大,直接造成我国粮食、蔬菜和水果减产,林木死亡,土壤和水体酸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甚至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上升。 (2)烟尘、粉尘 烟尘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火电厂和工业锅炉。由于我国目前许多电厂使用的大多为低效除尘器,因此烟尘排放量居高不下,严重危害了大气环境。 (3)机动车排气污染。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空气中重要的污染物。铅的排放对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威胁。 3、固体废弃物污染 目前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而对于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又明显不足,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储存状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到20%左右。并且老的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接踵而来:废弃电器产品等新型固体废物不断增长。 (二)室内环境污染 不仅仅是自然环境污染严重,人们居住、办公的环境也同样受到严重污染,正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建筑、装饰装修、家具和现代家电与办公器材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由此产生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及静电干扰、紫外线辐射等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现状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有一万人死于室内污染。几乎所有新装修办公室、居室、新购买的车辆都存在室内污染问题。某些污染物甚至超过了国家标准几倍几十倍。专家研究认为,人们在经历了“煤烟污染”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危害之后。目前正在遭受着以“室内空气污染”为主的第三次污染。据监测,室内空气污染是室外的5—10倍。美国专家研究表明。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要比室外空气严重二至五倍,在特殊情况下可达到一百倍。室内空气中可检出五百多种挥发性有机物,某些有害气体浓度可高出户外十倍乃至几十倍,其中二十多种是致癌物。 二、环境污染的成因 1、人们的环保观念不强 人们的环保观念不强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思想根源。比如,实行“限塑令”后,还有很多人去购物、卖菜的时候,仍然使用塑料袋,他们图一时的方便,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还有的人为了经济利益,去捕捉野生动物和能捉害虫的鸟类,破坏了生态平衡。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4.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1.1纳污水体概况 本工程的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由厂总排水口经中州支渠渠尾向南约1km于后纸庄村附近排入洛河。洛河为常年有水河流,水质功能区划为皿类水质,洛河于偃师市境内公路桥设置有洛阳市市控断面,在本次工程排水入洛河处下游约8Km。 4.1.2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布设 考虑工程完成后所排放的废水可能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及纳污水体的功能要求,结合评价所掌握的纳污水体水文资料及纳污情况,本次评价地表水监测设置4个监测断面。各个监测断面的位置及功能详见表4-1和附图1。表4-1 地表水监测断面布设情况一览表 4.1.3监测因子 本次评价选取pH、COD、BOD5、SS共四项作为本次地表水现状监测因子。同时测定水温和流量等水文参数。

4.1.4监测时间及频率 本次地表水水质现状监测由偃师市环境监测站于2004年5月16?18 日进行,连续3天,每天采样一次,每天报一组有效数据。 4.1.5监测分析方法 地表水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执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 版)、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有关监测技术要求,采取全过程质控措施,具体分析方法见表4-2。 表4-2 地表水水质监测及分析方法 4.1.6评价标准 根据偃师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本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意见,本次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皿类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标准详见表4-3。 4.1.7评价因子 根据纳污水体的实际状况和本次工程废水特点,本次评价选取pH、COD、BOD5、SS共四项作为地表水质量现状评价因子,水温、流量仅在

关于本地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本地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自己所在地出现的环境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调查时间:寒假期间 调查人:薄纯雨崔立媛杨家宁周树全 调查对象:本村居住环境及周边环境 调查记录: 我们都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方式比较熟悉。在寒假,我们对我们生活的村庄的一些污染物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实际的调查。我们深入地了解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下面我们就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做一下总结。 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然而,在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加重。据我们的观察了解,农村污染物主要有农药、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燃煤及植物秸杆焚烧的释放物、地膜、工厂释放的废液废气等。 我们小组的一名成员到汀罗水库边玩耍,无意中发现了许多农药瓶。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捡到了好几十只。我们联想到在我们农村庄稼和蔬菜需要施用大量的农药。农药在防治蔬菜病虫害等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农药的使用量也在迅速增加。通过上网,我们了解到农药的分类。农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灭鼠剂、杀软体动物剂等,但大量使用农药的同时,不但严重污染了环境,而且污染了蔬菜产品,人吃了受农药污染的菜,又危害了人体健康。

(1)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喷施农药直接污染大气,而大气中的农药绝大部分随着降水,返回了地面,又污染了水体和土壤,水体被污染后,水草和水生生物也有农药,导致小鸟和鱼类均含有大量农药。被农药污染的水灌溉蔬菜,蔬菜也被污染。施用农药过程中,大部分农药进入土壤,用农药进行拌种,浸种化学除草,土壤消毒等,更使农药直接进入土壤。由此造成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2)农药对蔬菜的污染。喷施农药后,有些直接粘附在蔬菜的表面,有些农药则会透到蔬菜作物的根茎叶果实中,当人们摄取了这些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后,便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3)农药对人的直接影响。主要是对使用农药的人引起直接毒害,一般多为剧毒农药急性中毒,在农村农药中毒致死时有发生。 (4)农药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绝大多数农药无选择地杀伤各种生物,其中包括对人有益的生物,如青蛙、蜜蜂、各种鸟类和蚯蚓等。这样就会使许多生态系统消失,整个农田生态平衡被打破。 除了农药污染外,我们地区,仍然存在生活垃圾污染。生活垃圾往往不经任何处理随意堆放,造成环境污染。生活污水全部直接排放,使农村居住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特别是当雨季来临时,整个村庄的污水随雨水排放到水渠,甚至排放到储存饮用水的水库中,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农村取暖燃煤,仍有不少的住户靠燃烧植物秸杆做饭等,这些过程中释放的有害气体,都在污染着大气。只是由于我们这个地方地广人稀,空气还是比较清新的。但释放的烟尘会使近地层空气质量下降。 不少的村庄,畜禽养殖发展较快。但由于可利用的空间有限,养殖户直接在自己的住宅上进行养殖,养殖地点离人的居住点近。加之其规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监测布点 布设3个监测点:1#东太湖村、2#厂区、3#厂区北东北约500m范围。 监测布点见附图8。 (2)监测因子:PM10、PM2.5、SO2、NO2、CO、O3、非甲烷总烃、H2S、甲苯、二甲苯。 (3)监测时间和频次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时间及频率如下: 表5.1-1 大气监测情况一览表 (4)监测分析方法 采样方法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进行,监测分析方法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表2和《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进行,具体监测方法及检出限见下表。

表5.1-2 大气监测分析方法 (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①评价因子:同监测因子。 ②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计算公式为: P i=C i/C0i 式中:P i—I评价因子标准指数; C i—I评价因子实测浓度,mg/m3; C0i—i评价因子标准值,mg/m3。 ③评价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非甲烷总烃限值》(DB13/1577-2012)中表1二级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表1最高容许浓度限值。 ④监测结果及评价 统计分析监测数据,对环境空气质量现状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日均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3,8小时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4,1小时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5。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监测点PM10日均浓度范围为0.057~0.125mg/m3,标准指数为0.38~0.833;PM2.5日均浓度范围为0.036~0.067mg/m3,标准指数为0.48~0.893;SO2日均浓度范围为0.012~0.027mg/m3,标准指数为0.08~0.18;NO2日均浓度范围为0.02~0.065mg/m3,标准指数为0.25~0.813;CO日均浓度范围为0.5~1.1mg/m3,标准指数为0.125~0.275。因,PM10、PM2.5、SO2、NO2、CO日均浓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表5.1-4 8小时浓度监测结果与评价表 O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范围为0.024~0.077mg/m3,标准指数为0.15~0.481,O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1.1地理位置 枣强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衡水地区南端。东隔清凉江与景县、故城县相望,西邻冀州区,西南与邢台南宫市相接,北接桃城区和武邑县。县境位于北纬37°08′~37 °35′、东经115°35′~115°58′。以县城为起点北至首都北京约272km,西北至省会石家庄市约124km。县域南北两端狭窄,中部较宽,总面积892.3km2。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肖张镇肖张村北(肖张工业园区内),其中心点坐标为北纬37°36′31.14″,东经115°43′7.54″。厂址距离较近的村庄主要为南侧670m的肖张村,西南侧1260m的程杨村,西北侧1050m的半壁店村,东北侧860m的西李纸房村,东北侧东780m刘家纸房村,厂址周边关系情况见附图2。 厂址所处区域为平原地形,地势空阔,交通便利。评价区域内无国家及省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重点保护文物及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点。项目厂址地理位置见附图1。 4.1.2 地形地貌 枣强县属于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全境除索泸河两岸有少许沙丘外,地势平坦,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黄海高程)23~29m,地面坡降七千分之一。本县由古代河流冲积而成,地势总体平坦,但微地貌较复杂,存在有不少洼地。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肖张镇肖张村北(肖张工业园区内),区域地势平坦,满足项目建设需求。 4.1.3 气候气象 该区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春季干燥少雨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候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2.7℃,七月气温最高,平均为26.8℃,一月气温最低,平均为-4.3℃。多年极端最高气温42.7℃,多年极端最低气温-23℃。年平均降雨量510mm,年蒸发量1321.9mm,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份。全年无霜期212天。 多年平均风速2.16m/s,年主导风向SSW风,频率为10.3%,次主导风向为S风,频率为9.35%,全年以NW风向频率最低,为6.13%。全年静风频率为24.76%。

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当今境污染时人类面临的一大严重问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排放的固体废 弃物超过30亿吨,废水6000 —7000亿吨,排放废气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近4亿吨。因环境污染造成上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成千上万的疾病和死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每年废水排放量360亿吨,导致地表 水和地下水严重污染。据调查523条河流中有436条受到污染;在47个有地下水的城市中受到不同层次污染的有43个;在2亿城市居民中仅有1/2能获得安全的饮水,而农村中仅有1/7人口能得到安全饮水。我国每年排入大气的粉尘约2000万吨,二氧化碳1500万吨,氮氧化物400多万吨,大气中有害物质含量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此外我国每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高达7 亿吨,占用了大片土地,造成污染。此次调查,通过分析环境污染的现状,找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几点对策,撰写此篇调查报告。

、调查途径 (一)公众方面的调查 公众对于环境保护态度总体上是积极负责的。如;90%的公众对于“迅速增加的汽车 所排放出的烟尘与其所带来的迅速、快捷相比微不足道”持反对意见,62% 的公众认为 “农业烧荒”会引起大气污染。当时当环境保护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冲 突的时候,公众的分歧就显示的比较明显了。如塑料会产生白色污染的问题,人们在认识上是十分深刻的。82%的公众认为:塑料袋对环境造成污染,应该回收,但在使用上却只有4.2%的人选择“坚决不用”,应为这样污染的是环境,方便的是自己。此外据观察和调查,我们发现:公众对于环境保护个人的参与行为还比较积极,但对于制止他人的环境污染问题上,表现出的积极却并不多。如看到他人浪费水时不到5%的公众会加以制止,而对于乱扔垃圾一事加以制止的人就更加的少还只有2.5%。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公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又一次体现出来了。 此外就城市垃圾一事来说据了解,我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 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它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 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北京市现日产垃圾13000 吨,全年生产495万吨,而且每年将以8%的速度递增。我国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除露天堆放外,还有卫生填埋,这种方法避免了露天堆放产生的问题,其缺点是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再是焚烧,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恶英、这个电池中的汞蒸汽等,并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第四种是堆肥,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才行,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北京市现处理一吨垃圾花103.49元,一年的处理费用就是6亿多元。这还不包括建设垃圾处理场的费用,建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厂就得花1?3亿元,建一座大型垃圾焚烧厂就得花25多亿元,这又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当前

第3章 环境概况及环境现状评价

第3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1 自然环境基本概况 3.1.1 区域位置 吉安市区地理位置在东经114o48′~115o7′,北纬27o9′30″~27o17′50″内,距省会南昌219km。阳明大桥位于吉安市区内的阳明大道由西向东的延长线上,跨越赣江;河东堤位于吉安市区的河东开发区,参见附图一(项目地理位置图)。 3.1.2 地形、地貌、地质结构 项目位于赣中南丘陵地区中吉泰盆地的北部,地势周高中低,盆地内以冲积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区内零星分布着低丘岗地,地面高程在40~100米,区内最高点高程为106.48m,最低点高程为48.4m,呈波状起伏,整个城区东高西低,向赣江倾斜。本段赣江河道在防洪堤内流向NNW至N至NE,河两岸是漫滩和Ⅰ、Ⅱ级阶地分布区。 项目周围处于吉泰断陷盆地中,基岩多为第四系覆盖。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资料,离项目最近的一条深大断裂为赣江大断裂,它北起湖口,经新建、新干至吉水,为吉(安)~泰(和)盆地红层所覆盖,据区域地质构造资料,该断裂离项目区较远,且属白垩纪以前的老断层,近期无活动迹象,对项目建设无不利影响。 3.1.3 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沿线地区均小于Ⅵ度区,桥涵及其它构造物均可不考虑抗震设防。 3.1.4 水文 赣江是江西省的第一大河,河道在青原、吉州区境内呈圆弧形,从禾水汇入口由西北转正北,再转北东向流出吉安市,河床一般宽600~800m,最宽处近1000m,河床高程一般在38.8~42m,枯水期水位在41.3~42m。赣江西岸筑有赣西堤、禾埠堤,河东未设防。赣江通航要求为规划三级通航。 赣江4~9月为汛期,5~6月为主汛期,赣江洪水由暴雨形成,4~6月大气环境活跃,冷、暖气流交会,形成历时长,范围大的峰面雨,产生的洪水往往造成赣江中上游峰高量大的大洪水,7~9月为热雷雨,形成的暴雨范围小,一般仅对赣江支流会造成大洪水,对主流影响较小。吉安市水文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8800m3/s(1968年6月25日),实测最高洪水位为52.58m(1962年6月29日)。 3.1.5 气候条件 吉安市属中亚热带丘陵山区季风气候,具有冬春阴冷,夏热秋燥,初夏多雨,伏秋干旱,云系多,光照少,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8.3℃;年极端最高气温达47.2℃,年极端最低气温-8℃。无霜期年平均280天,多年平均日照时间1390小时,

最新的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最新的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人们的生活 水平还是文化水平都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农业和农村经济更是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 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为了解农村的经济变化给环境带来的变化, 我利用暑假时间对盐城市亭湖区袁庄村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农民的生活 情况展开了调查,在发现相关问题后,实行了适当的分析和总结并给 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调查报告农村环境问题及建议 一、主题简介: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农村的环境变化,在实行走访 之后得出结论并给出建议,从而更好的加深对农村的了解,认真贯彻 关于“三下乡”活动的相关要求。 二、活动日程: 1.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纸张,笔和调查问卷,确定要 走访的相关单位和人员。 2.实行调查:到相关单位实行现场访问,了解相关问题的实际情况,并适当询问和采纳一部分建议。 3.整理手头资料,分析之后得出结论,并针对了解到的实际情况 给出合理的建议。 4.起草实践报告,修改之后打印成稿。 三、调查情况 1.调查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 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作为占中国相当大地域范围的农村,其环境污 染现状更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发现当今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思

考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探索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而实行相关调 查并得拟写此篇调查报告。 2.调查目的:了解当今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思考农村环境问题的 成因,探索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认真贯彻关于“三下乡”活动 的相关要求。 3.调查对象:盐城市亭湖区袁庄村服装厂,污水处理厂,白马交 易市场以及周围的居民。 4.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走访座谈。 5.现状与问题分析: ①、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 迅速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是依靠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投入的大幅 度增长,导致土壤有机质降低、肥力下降。化肥的不合理使用,还会 对大气造成污染,氮素化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氨的逸失,硝态氮 在通气不良的情况下实行反硝化作用,生成气态氮而逸入大气,对大 气造成污染。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因其使用见效快、防治效果高、防治 面广,保证了作物的丰产、增产,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被迅速推广使用。农药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多样性减少,使农村本 来就较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在使用杀虫剂时,一些农业害 虫的天敌如:青蛙、七星瓢虫、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虫鸟,也因为食 物链的关系或直接毒害而大量死亡,破坏生态平衡。 ②、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加速农村的环境污染:随着城市产业结 构调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难以治理的企业迁移到农村,给农村 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因为工厂条件简陋,设备不完善,使得大量的污 水被直接排入河流和路边灌水渠道,其后果造成了一定的水体污染。 一方面,用于灌溉会使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使河流中的水 生植物及水生动物遭到了灭顶之灾。此外,还有很多城市垃圾在郊外 农村填埋或堆放,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不但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1地理位置 枣强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河北平原中部,衡水市南部,地处东经115° 35115°, 58纬37° 0837°之间;总面积892.3平方公里。东隔清凉江与景县、故城相望,西临冀州市,南靠邢台地区南宫市,北接衡水市桃城区、武邑县,全县南北长45km,东西宽28km。县城北距首都北京272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124公里。枣强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对外开放县。枣强县地处两环两线”腹 地,北依京津,东临渤海,京九铁路、正在建设中的邯黄铁路穿境而过,北临石黄高速公路,西接106国道。境内有邢德线、肃临线、郑昔线、武馆线两纵两横省级公路,大广高速公路纵贯枣强31公里,并留有两个进出口。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便利快捷。 本项目位于衡水市枣强县马屯镇西子结村西,厂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7° 38' 14.56",东经115° 49' 43.07"。项目东侧为耕地,南侧为收粮食厂,西侧隔路为耕地,北侧为耕地。距离本项目最近的敏感点为东南方向413m处的西子结 村。 3.2自然环境概况 3.2.1地形地貌 枣强县属河北省中南部平原,由古代河流冲击而成,全境除索泸河两岸有少量沙丘外。地势总体平坦,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黄海高程)23~29m,地面 坡降七千分之一。全县总体地势平坦,但微地貌复杂,局部存在洼地。 拟建项目地貌属冲击平原,区内地形平坦,海拔高程在25m左右,地势西南 高,东北低,略呈倾斜状,地面坡降约为万分之一。 3.2.2气候特征 枣强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春季干燥少风多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候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27C,七月气 温最高,平均为26.8 C,一月气温最低,平均为-4.3 C,多年极端最高气温42.7C, 多年极低最低气温-23 C,年平均降雨量510mm,年蒸发量1221.9mm,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份,全年无霜期212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1.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4.1.1.1现状监测布点 根据本次评价区域的气象条件及项目的污染状况和厂址周围的敏感 点的分布情况,共布设2个监测点,各监测点功能及位置见表 4-1。 表4-1 环境空气监测点布设情况一览表 4.1.1.2监测及评价因子 本次评价环境空气现状监测及评价因子为: H 2S 、NH 3、TSP 三项。 4.1.1.3监测时间及频率 本次环境空气监测由郑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于 2006年9月7日 ~9月11日进行,连续监测 5天。监测时间按GB3095-1996中的规定执 行。 4.1.1.4监测方法与数据统计方法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进行。具体采样 及分析方法详见表4-2。所有浓度值均为标准状态下的数值,在统计数据 时,监测数据低于检出限者,统计时按 1/2检出限进行计算。 表4-2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分析方法 4.1.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4.121评价方法 根据监测结果,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照评价标准对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P i=G/S i 式中:P —单因子污染指数; C i —单因子实测浓度,mg/m3; S i —单因子评价标准,mg/m3。 4.1.2.2评价标准 本次环境空气现状评价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二级标准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标准,见表4-3。 表4-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标准 4.1.2.3检测结果统计及评价 监测结果统计见表4-4、表4-5和表4-6。 表4-4 TSP 环境质量现状检测日均浓度统计结果 表4-5 NH 3环境质量现状检测1小时均浓度统计结果 表4-6 H 2S环境质量现状检测1小时均浓度统计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