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生活方式
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相处?

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相处?一、认识自然环境我们需要认识自然环境,不仅是了解其之美,更是了解其之威力。
自然环境包括天气、气候、生态、地理等因素,这些因素对人类生活和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
通过正确认识自然环境,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之和谐相处。
1. 天气和气候天气和气候是自然环境中最常见的因素,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十分显著。
我们需要了解各种气候的特点,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其带来的影响。
2.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中无可替代的一环,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必须保护的珍贵资源。
我们需要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运作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态。
二、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意味着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物种、保护水源、减缓气候变化。
自然环境和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减少碳排放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减少碳排放是解决气候问题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少开车、少使用洗衣机等措施减少碳排放,还可以通过植树、节约用水等方式保护自然环境。
2. 保护动植物动植物是生态系统中最为珍贵的资源之一,保护动植物对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组织志愿者等方式来保护动植物。
三、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我们需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和力量,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1. 感受自然风光和谐相处的第一步,就是感受自然环境的美好。
我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感知,享受自然风光带来的满足感和快乐。
2. 调整生活方式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应该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我们可以选择环保产品、少用塑料袋等方式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处方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我们还要不断努力,认识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才能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改变

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改变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复杂而深远的。
自古以来,人类就依赖于自然资源生存,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愈加显著。
本文将探讨人类行为如何影响自然环境,以及这些改变所带来的后果,具体包括生态系统的破坏、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同时也将分析我们应如何采取适当措施来减轻这些影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人类活动对其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1.1 森林砍伐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对调节全球气候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农业扩张、城市化以及木材需求等原因,全球范围内的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据统计,过去几十年中,全球每年都有数百万公顷的森林被砍伐。
这种行为不仅导致了二氧化碳的大量释放,还破坏了数以万计的物种栖息地,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1.2 土地利用变化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自然土地被转变为农田和城市用地,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丧失。
例如,湿地被填埋改建为建筑用地后,水源涵养、洪水调节等湿地生态功能大幅下降,增加了极端天气情况下的环境风险。
此外,土地过度开发还导致了土壤退化,使得农业生产力受到威胁。
1.3 水资源过度开发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许多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资源面临枯竭。
对于农业而言,过度抽取地下水不仅消耗大,还导致了地面下沉和盐碱化现象。
此外,工业及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使得水质不断恶化,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
二、气候变化及其成因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行为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2.1 温室气体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普及及电力需求上升,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引发全球变暖。
根据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可能将上升3°C至5°C。
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

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变的。
从人类的起源开始,我们在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环境,而这些改变也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生存的条件。
下面我们来看看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
1. 原始社会时期的环境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比较简单。
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靠捕猎、采集、种植等方式维持生活。
他们的生活是基于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并且与自然环境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这个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小,更多的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
2. 农业社会时期的环境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开始在一定区域内固定居住并开垦土地耕种。
这种生产方式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改变从单向的获取资源转变为对环境的改造。
人们开始变着自然环境,修建堤坝、引水渠道等等,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在这个时期,人类生存环境的改造进一步加强。
3. 工业社会时期的环境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工业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进一步改造生存环境的能力得到提升。
人们开始大量勘探和开采地下资源(如矿物、石油和天然气等),这些活动不仅改变了地质结构,还严重污染了地球的大气和水域。
4. 环保社会时期的环境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对环境的意识开始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污染等,以实现环保发展的目标。
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不仅会给我们自身的健康带来无法挽回的危害,还会对整个社会和经济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
5. 未来发展未来,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在改造环境和开发资源的过程中,也必须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人们要通过提高环保水平、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和谐与共生。
可以预见,随着环保意识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提升,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影响也将越来越小,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绿色、清洁、可持续的环境。
结论综上所述,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一、前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话题,也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人类经济、科技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什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在生产、生活等活动中,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自然环境及其资源,并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状态。
三、为什么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污染物排放增加,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2. 资源短缺:由于过度开采和消耗,许多资源已经枯竭或者面临枯竭的危险。
3. 生态平衡失调: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和砍伐森林等活动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影响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
4.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变化,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1. 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
通过各种途径,如教育、宣传、媒体等方式,普及环保知识和理念,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推广低碳生活方式推广低碳生活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通过减少能源消耗、节约用水、减少废物排放等措施,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无限潜力,可以替代传统能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4. 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繁荣和发展。
5. 推行循环经济推行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品、减少资源消耗等措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自古以来,人与自然一直紧密相连,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这种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迁。
本文将详细探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首先,原始社会阶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早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处于生存的本能驱使下,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人们通过狩猎、采集等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和资源。
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促使人类开始认识和尊重自然。
原始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预测天气和季节变化,探索自然规律,并将这些知识传承下来。
其次,农耕社会阶段是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第二个阶段。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种植与养殖的技术,有了更多的粮食和资源。
在这个阶段,人类开始改变自然环境以适应自身的需求。
人们开始进行农田的开垦、灌溉的建设,控制水流和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
这种对自然的主动干预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富。
然而,工业社会阶段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掌握了更多的科学技术,实现了生产和生活的大规模变革。
工业化的兴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繁荣,但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引发了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在这个阶段,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环境保护行动。
最后,可持续发展阶段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最新阶段。
面对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人们开始推动转型,寻求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既满足当前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的利益。
人们开始采取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降低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通过可持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持久繁荣。
总结起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社会。
从依赖自然、改变自然到保护自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

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
1.原始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起始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主要是基于直接的感知和经验,人们依赖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生存。
在这个阶段,人类主要是依靠狩猎、采集、捕鱼和农耕等方式获取食物和其他生存必需品。
2. 农业阶段: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开始逐渐控制自然环境,
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和养殖。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变得更强,同时也让人类开始认识到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在这个阶段,人类开始使用工具和技术来改善自然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并对自然环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
3. 工业阶段:随着工业的兴起,人类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更加
高强度的开发和利用。
在这个阶段,人类通过矿产开采、化学工业、大规模的能源开发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更深远的影响。
同时,人类的生产方式也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和机械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也越来越严重。
4. 可持续发展阶段:由于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
类开始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在这个阶段,人类开始推出各种措施,从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再生能源等方面来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人类也开始重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健康等方面的关系,寻求更加合理的发展方式,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 1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历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历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在最初的时候,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联系非常紧密,人们依赖自然资源的供给来维持生存。
在狩猎采集的阶段,人们学会了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水源和庇护所。
他们学会了观察动植物的行为,了解它们的习性,从而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这种和谐的关系使得人类能够在自然中生活,并保持种群的稳定。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开始在固定的土地上栽培植物,养殖动物。
人们懂得了耕作和收割的技术,并且开始创造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耕作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例如保留种子以供下一次播种,合理利用水源等。
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们开始大规模的开采矿物资源,并且利用化石燃料进行工业生产。
这种发展模式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的产生。
然而,随着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社会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更加迫切。
人们通过环保法律的出台和执行,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人们也开始重视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通过这些努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促进。
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线依然需要我们持续努力。
我们需要加强环境教育,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人们采用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
政府和企业也需要在制定政策和发展战略时,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依赖自然到破坏自然再到重视自然保护的过程。
只有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生态平衡,确保地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环境变迁,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什么是环境变迁,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环境变迁是指环境自然系统因为内外部自然与人为因素而发生的变化。
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
由于气候变化,全球的气温提高,海平面上升等诸多紊乱。
气候变迁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
它给自然界带来了干旱、洪水、海啸等一系列灾难,而人类社会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粮食、能源供给紧张,以及人类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根据科学家们的预测,气候变化可能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二、物种灭绝由于环境变迁,许多动植物正面临灭绝的威胁。
这是因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破坏或改变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使它们无法生存。
此外,环境变化也会导致物种迁移,改变生态格局,良性物种互动也发生了变化,这一切都给自然界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可逆转的伤害。
三、资源短缺随着环境变迁的不断发展,全球的资源供给链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水资源供给越来越紧张,森林覆盖率不断下降,土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些都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
同时,由于资源的短缺,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四、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也是环境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人类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
空气、水和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超过了人体承受的极限,带来了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环境变迁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福祉,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并加强环保意识的普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生活方式
探讨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生活方式和文明演进的关系,一直是文化人
类学的重要课题。
作者在此主要是根据我国近年的考古发现和古代自
然环境变迁的资料,对这一问题略抒己见。
原始农业出现的背景
距今一万三千年前,末次冰期结束,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气候的变化
为各种可食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人类食物中的植物性食物比例
逐渐增加,采集在人类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的细小化,尤其是磨盘、磨棒的出现,便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原始农业出现的过程
距今一万一千年前后,地球出现了一次较为明显的降温。
到距今一万
年左右,气候又逐渐转暖。
此后,全球气温开始持续上升,到距今
6000年时达到高峰。
气候的变暖和可食用植物采集业的发展,为植物
栽培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其具体过程是:人们从发现和利用野生的植
物(如野生稻和野生粟)到对它们重点给予关注和管理,最后发展成
为对稻和粟等作物的栽培,原始农业就产生了。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我国南方地区植物栽培的出现可能接近距今1万年。
需要指出的是,
栽培的对象不仅有稻、粟等农作物,在有些地区最早被栽培的植物可
能是胡桃、粟等坚果类或块根类植物。
原始农业的产生与陶器和磨制石器的出现
我国南方地区(如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的考古发现表明,原始农业与陶器的出现和磨制石器的出现大体同步。
三者之间当
有某些联系。
陶器的出现应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关,更直接的可能是
与人们的食物结构的变化相关,即植物性食物在人们饮食生活中所占
比重增大,及其所导致的烹调方式的变化和储存食物的需求相关。
另外,陶器的出现也与人们的定居生活相关,而定居是以食物来源在一
定水准上有所保证为前提的,这又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变暖及由此带来
可食用植物的供给量的增加。
因此,可以说,农业的出现是自然环境
的变暖、可食用植物的增加、采集活动的发展及定居生活共同作用的
结果,也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
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磨制石器的出现,与人们砍伐森林和修建房屋的需求增长不无关系。
砍伐森林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修建房屋,更重要的是与栽培农业所
必需的土地开垦相关。
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导致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
进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变化。
后来出现的为满足金属制造业所需燃料
而进行的对树木的大规模砍伐,是又一次对生态环境的大破坏。
史前农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距今8000—6000年间,在我国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浙江余姚
河姆渡、河南新郑裴里岗和舞阳贾湖、河北武安磁山、陕西西安半坡
和临潼姜寨等遗址为代表),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这应当与此期
间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有密切关系。
伴随着农业的
发展,以猪为主要对象的家畜养殖业也发展起来。
当时的社会基本上
是平等的氏族社会。
与此同时,人类文明在宗教信仰和艺术等方面也
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距今5500年至4000年间,在辽西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化
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的阶层分化日益加剧,等级制度逐渐建立,显贵阶层掌握了部族的权力,各地区集团之间竞
争日趋激烈。
与此同时,各地出现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筑起来的城
址和祭祀遗迹,反映出集团首领在调动组织人力物力的权限日益增大。
这个新阶段的到来,是以上个阶段环境的变暖以及由此出现的农业大
发展为基础的。
因此,有理由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尧舜禹时期洪水泛滥的可信性及对黄河流域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先秦文献中,常见尧舜禹时期洪水泛滥、禹带领民众成功治水的记载。
而关于其可信性,学术界颇多争论。
2002年发现的制作于西周中期的“希公?泵?文中,明确记述了禹治理河川的事迹。
它表明,在西周时期,大禹治水的传说曾在民间广为流传。
近年在青海民和喇家、山西襄汾陶寺等龙山时代后期的遗址中,相继发现黄河泛滥遗留下来的痕迹,前者还发现地震发生的迹象。
陶寺遗址位于传说中尧的活动区域(今山西南部)。
在这里,考古发现了面积达280多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其年代距今约4300年左右。
有迹象表明,这座城址曾一度毁于洪水,而后又经重建。
规模如此之大的城的兴建,显然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个部落的成员,它应是一个有相当势力的区域集团的成员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状况。
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在城内,已经出现了功能分区,加之在城内发现的墓地中,大中小型墓葬在规模和随葬品的有无和数量及质量方面的差距已相当悬殊,从而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不再是平等的原始社会,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已成为等级鲜明的复杂社会,初期的王权和国家业已出现。
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长江中游的湖北石家河遗址发现的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的龙山时期大型城址,城墙外有宽数十米的护城壕,这些护城壕有些是利用天然河道,有一部分则是人工开掘而成。
如果仅仅为了军事防御,如此之宽的城壕似无必要。
根据其地形和地貌,估计这些城壕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抵御洪水的侵袭。
由此可见,当时在长江中游地区,水患对人类生活构成巨大威胁。
在长江下游,前后延续达一千多年、并曾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在其晚期逐渐衰落。
其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气候的变化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根据长江下游古环境的研究,在良渚文化晚期,曾低温多雨,地下水位上涨,使海拔很低的这一地区很多地方成为沼泽,难以维系正常的农业生产,从而大大削弱了良渚文化集团的实力,最终导致良渚文化集团的分裂和衰落。
自然环境的变化虽不一定是导致良渚文化衰亡的唯一或直接的原因,但应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夏王朝在黄河中游地区崛起的环境原因
距今4000年左右,夏王朝在黄河中游地区崛起,从而打破了原来各
方势力割据一方的局面,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夏王朝在黄河
中游的脱颖而出,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环境因素当是重要原因之一。
黄河中游地区地处黄土地带,这里土质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更为
重要的是,与长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的地下水位低,土地渗水性好,不易形成长时间的洪涝,洪水过后,人们可以较快地实行自救,恢复
农业生产。
有理由认为,环境因素是导致黄河中游地区夏王朝从小国
林立的局面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晨范文网
夏商周王朝相继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原因
夏商周王朝在中原地区的相继建立,使黄河中游地区成为中国古代文
明发展的中心地区。
这一中心地位的形成,并非完全因为自然环境的
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了自然环境的因素之外,可
能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曾发挥了作用。
首先,有迹象表明,在夏王朝建立之前的龙山时代(即文献记载的
“五帝时期”),黄河中游地区的势力集团比较“世俗化”,在宗教
祭祀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远较长江流域的势力集团要少,这就有利于
其实力的积蓄,推动这一地区文明的发展。
其次,因为华夏集团地处中原,是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因而要
面对周围地区诸集团强有力的挑战,这就迫使它持续壮大自己的力量(包括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
外来的威胁也促使其集团内部凝聚力
的增强和首领权威的提升,加快了该地区王权出现和国家形成的步伐。
再次,因为华夏集团地处中原,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文化及其创造
这些文化的势力集团接触,客观上使自己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
这样,就便于其兼收并蓄周围地区先进的文化因素,使其文化与社会得以迅
速的发展。
上述这些因素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中都不同水
准地发挥了作用,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中原王朝的诞生。
过去,我们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未引起充足的注意,
这是在今后需要我们重视并增强研究的。
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