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l674-5817.2019.01.014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研究进展纟己莲I,马铁2,刘冬妍I(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实验研究中心,2.病理科,沈阳110004)[摘要]为临床深入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药物和预防对策提供合理的大鼠模型。

本文对EMs大鼠模型的发病机制、建模方法、优化措施、评价标准以及模型应用等进行综合阐述和比较,研究者可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使其更加贴合实验及临床研究的需要。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大鼠;建模方法[中图分类号]Q95-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17(2019)01-0072-05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简称内异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

其发病率高达10%~15%,复发率也很髙,并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存有一定的恶变率⑴。

尽管该病的研究历程很长,但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治疗于段有限。

山于伦理道德的原因,很难对患病妇女进行全程观察,也不能反复进行创伤性、侵袭性或对照性实验研究。

因此,动物模梨成为研究该病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内外已建立灵长类、家兔、鼠类、巴马香猪、鸡胚囊尿膜等多种EMs动物模型⑷。

本文就EMs的发病机制、大鼠模型的建模方法、优化措施、评价标准以及模型应用等进行综合阐述和比较,研究者可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使其更加贴合实验及临床研究的需要。

1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目前公认的EMs的发病机制主要有:经血逆流的种植学说⑼,即月经周期中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经过输卵管倒流至盆腔,在腹膜或者器官表面种植;全能细胞化生学说,即认为EMs的发生是子宫内膜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的异常增生、分化所致;[收稿日期]2018-06-15[作者简介]纪莲(1982-),女,助理实验师。

E-mail:37243816@[通信作者]刘冬妍(1969-),女,教授,研究员,主要从事肠道粘膜研究。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冻融胚胎移植内膜准备方案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冻融胚胎移植内膜准备方案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冻融胚胎移植内膜准备方案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女性的常见疾病,也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常用指征之一。

随着玻璃化冷冻技术的发展,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 FET)成为体外受精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FET成功的因素包括胚胎质量、子宫内膜容受性及胚胎与内膜的同步性。

其中内膜准备是胚胎着床和活产的关键步骤。

EMS被认为是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重要病因。

目前针对EMS患者FET 内膜准备方案研究较少并存在争议。

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文献,对EMS患者FET内膜准备方案的妊娠结局、母婴并发症进行综述,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女性的常见疾病,不孕是其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 E T)已广泛应用千EMS患者,其新鲜胚胎移植成功率要显著低千盆腔输卵管因素的患者[1]。

随着袭胚培养、玻璃化冷冻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 FET)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已有多项研究证实,与接受新鲜周期胚胎移植的EMS患者相比,接受FET的患者有着更高的妊娠率和活产率[2-3]。

FET的应用不仅保存了超促排卵后的多余胚胎,增加了患者的累积妊娠率,同时,较鲜胚移植,FET患者雌激素水平相对较低,可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和降低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OH SS)风险。

EMS对FET妊娠结局的影响存在争议。

Prapas等[4]将同一供体卵母细胞分别移植给有或没有EMS的女性,调整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 ody mass index, BM I)后提示EMS组的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和活产率均较低。

蒙药枸杞子-7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实验研究

蒙药枸杞子-7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实验研究

蒙药枸杞子-7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实验研究摘要】目的:研究枸杞子-7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治疗作用。

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灌胃不同剂量枸杞子-7治疗1个月,观察动物模型的病灶大小、血液流变学、血清雌二醇及孕酮含量变化。

结果:枸杞子-7可使内膜移植病灶体积缩小乃至消失;枸杞子-7大剂量组高切和低切明显下降(P<0.05);枸杞子-7大剂量组可明显降低血清雌二醇及孕酮含量。

结论:枸杞子-7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蒙药枸杞子-7;子宫内膜异位症;血液流变学;雌激素;孕酮【中图分类号】R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027-0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

临床主要表现为痛经,呈继发性并进行性加剧、月经异常、不孕和盆腔包块等,给育龄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巨大的影响,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日益增高的趋势。

蒙药治疗本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1-2]。

枸杞子-7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常用药物之一。

本文通过枸杞子-7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及雌激素的影响,试探讨枸杞子-7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理,从而为该病的防止研究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选用Wistar雌性健康未孕大鼠60只,体重为220±10g,购自白求恩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雌二醇(E2)和孕酮(P)化学发光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枸杞子-7由内蒙古民族大学提供。

1.2实验方法1.2.1动物模型的制作[3]:在大鼠动情期以1%戊巴比妥钠0.6ml腹腔麻醉, 常规消毒,腹部脱毛,开腹剪切左侧子宫长约2~3 cm, 置于盛有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左侧子宫两断端以细丝线结扎。

将切下的子宫沿长轴剖开, 分离子宫内膜及肌层(内膜较薄者不易剥离或剥离后组织较少,则可将子宫内膜片段连同肌层一道移植,其成活不受影响), 将剥离的内膜组织切成3 mm ×3 mm大小的内膜块, 共2块, 使内膜表面朝向腹腔, 分别将3块组织缝在左右两侧壁层腹膜上, 然后缝合腹部切口, 手术后将动物分笼单放, 让其自然苏醒。

病证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探讨

病证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探讨

病证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探讨病证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不仅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提供了实验手段,同时也可验证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就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结局检验、存在的局限性及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标签:中医;证候;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宫腔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周期性出血,引发疼痛、不孕和结节包块为特点的一种具有侵袭性的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近年来,EMs发病率明显上升,复发率高居不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往动物模型的成功构建,为EMs的病因病机、作用机理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病证结合EMs动物模型目前应用尚少。

病证结合模型体现中医特色,对于阐述中医病因病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一定的意义。

为此,笔者就目前病证结合EMs动物模型的研究进行探讨。

1 病证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研究的必要性目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多是根据西医理论复制疾病模型,根据中医理论复制证候模型,再将两者结合起来。

因此,大多数模型是在西医疾病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人为干预手段或施加因素,如用西药处理,或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使动物生活环境、条件改变(如进食量、温度、运动等)造成同时具备相应证候的模型。

该类模型既符合中医理论,又符合临床实际。

中医药在缓解EMs主要症状、提高妊娠率及降低复发率等方面疗效确切,且有不良反应少、不影响正常生理周期的独特优势。

目前,临床研究已取得很好疗效,但在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缺乏基础研究的理论支持。

EMs相关的实验研究多采用单纯西医EMs动物模型,无法体现中医证候、辨证论治的中医特色,故有必要开展病证结合EMs动物模型的研究。

病证结合EMs动物模型既有明确的疾病诊断和微观、量化和客观的指标,又可体现辨证诊治的特色,对疾病证候的基础研究很有价值。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研究概况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研究概况

2020年第21巻第6期•“"阳每天&是新)”。

河-)./-012&无法“两78进同一条河-”。

习惯于ABC苹果)人永远也.会发现苹果内)NO星图案。

固有)学科WXTYZ成为]难以'掉)有色眼镜,请想一想它)局限,再看一看其他学科)发展,q意和灵U就产生了。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研究概况Research progress on preparation methods of animal models of endometriosis孙瑞英,崔轶凡(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晋中030619)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生活质量的妇科常见疾病,当前的手术及激素治疗效果不彻底,复发率高,可能与EMT的病因和发生机制尚不清晰有关,已成为妇产科领域研究的热门,EMT动物模型的构建是探求EMT的发生、发展以及诊治方法的重要方式,为EMT的研究提供了实验载体。

选取适当的动物模型有利于进一步揭露EMT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疗效评判。

因为仅有人和非人灵长类可以自觉形成EMT,制约了对EMT的探索,所以构建规范的动物模型已是探索EMT机制的重要因素的一部分。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中图分类号:R711.71文献标识码:A D01:10.19763/ki.2096-7403.2020.06.20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是一种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宫腔被覆盖的黏膜外生长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

在中医学里并无EMT 的病名,根,病=症”=病”“癥范畴。

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尚,西药,具有的发,大的生活。

学的,在EMT患发病的,能对对照研究,也能性研究。

,创的EMT,有一研究病学亍学,对发病机制、研发新药中药用机的用,有该疾病。

EMT的,性,EMT的发病机尚,的一的。

并EMT在一的题,用范畴潜在的限性都要充分考虑。

研究总结近20年来EMT的发展经验,对各种EMT动物的现状题作出简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苏晓华
【期刊名称】《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5(042)001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是育龄期妇女盆腔痛和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手段不充分,体内、外模型的建立及应用是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措施的重要途径.通过手术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包括同种移植和异种移植,同种移植是将同基因动物的子宫内膜组织移植到灵长类或啮齿类动物的腹腔,异种移植是将人体在位或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移植到免疫缺陷鼠体内或直接种植到鸡胚绒毛尿囊膜.本文分析、总结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常用模型中灵长类、啮齿类和鸡胚绒毛尿囊膜不同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和优缺点,旨在为实验中模型的选择应用提供指导.
【总页数】4页(P25-28)
【作者】苏晓华
【作者单位】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子宫内膜异位症啮齿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J], 单婧;程雯;翟东霞;张丹英;俞超芹
2.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J], 金济云;夏亲华
3.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J], 崔阳阳;孙伟伟;赵瑞华
4.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J], 冯雪;黄薇
5.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J], 肖晓霞;夏亲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再评价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再评价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再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的疾病。

是一种激素依赖性、出血性、炎症性、遗传性疾病,临床症状可表现为盆腔痛、月经失调、不孕、盆腔包块等[ 1]。

自1860年首次报道该病以来,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它仍是令妇科专家们“迷惑的疾病”。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内分泌异常改变有利于子宫内膜移位种植,未成熟卵泡黄素化可能是发生内异症的病因之一。

患者常伴有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异常,有部分免疫球蛋白与补体的变化及细胞免疫反应异常,患者的血中与腹腔液中可发现多种自身抗体。

加强对本病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模拟人类内异症,以便进行反复的、可控的实验,在动物身上进行病因病理、药物治疗等的研究,才能有助于尽快地攻克此病。

文献一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的构建1、材料与方法1. 1标本来源2002 年4月至2002年7 月因EM 入我院妇产科行腹腔镜诊治的患者8 例。

术后病理均证实为EM, 取其在位内膜及腹腔内膜异位囊肿壁。

1. 2实验动物[ 1]SCID 小鼠, 雌性, 8 周龄, 体重20~25g,46只, 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 条件饲养。

1. 3方法1. 3. 1标本处理标本置入盛有4ml DMEM 培养液(含100U/ml 青霉素, 100U/ml链霉素) 无菌瓶后, 置于冰壶, 快速送入实验室接种( 1h 内, 否则影响接种成功率)[ 1]。

标本用0. 1mol/L 的无菌PBS 漂洗3 次, 尽量洗去血块和粘液。

然后于无菌培养皿内等量分置, 分装入盛有 D MEM 液的无菌管内, 准备接种。

1. 3. 2动物处理用1%的戊巴比妥钠约0. 07ml 腹腔注射麻醉SCID 小鼠, 待小鼠麻醉后固定于操作板上, 腹部酒精消毒备皮, 夹起腹部皮肤, 用无菌小弯剪剪开0. 5cm 长的小口,将已备标本种植于皮下, 无菌丝线缝合及纱布包裹。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巢 韧 带 、 系膜 等 多 个位 置 . 尽 量 缝 于靠 近 大血 管 处 , 保 肠 应 以 证 及 早 形 成 新 生 血 管 . 利 于 移 植 物 的 存 活 。有 报 道 同 一 时 有 间 内 的 卵 周 病 灶 明 显 大 于腹 壁病 灶 。 植 方 法 可见 参 考 文 1 移 ] 献 ’ 。

细 胞 学 检 查 , 续 观 察 4个 以 上 动 情 周 期 , 连 每周 期 持 续 4 5 ~ d 发 情 期 者 方 可 用 于 实 验 。 取 大 鼠发 情 期 的 子 宫 内膜 进 行 种 植 . 内膜 生 长状 况 较 好 。 其 但也 有研 究 显 示 . 别 对 非 动 情 期 分 的 大 鼠 和 动 情 期 的 大 鼠 造 摸 , 组 模 型 成 功 率 无 明 显 差 两 异 l 。 宫 内膜 的 种 植 部 位 可 以 是 腹 壁 、 5 子 ] 子宫 直 肠 窝 、 宫 卵 子
识 , 要 有 以下 几 种 学 说 : 宫 内膜 种 植 学 说 , 巴及 静 脉 播 主 子 淋 散学 说 . 腔 上 皮 化 生 学 说 和 免 疫 学 说 。因 内 异 症 仅 自发 于 体 人 类 和 灵 长类 动 物 。 重 限 制 了对 该 疾 病 的 研 究 , 此 , 要 严 因 需 种 可在 实 验 动 物 体 内 复 制 该 病 的 方 法 。 9 2年Jc b o l2 ao s n首 次 建 立 了兔 的 内异 症 模 型 . 而 开 创 了 内 异 症 研 究 的 新 局 从 面 。 模 型是 通 过 把 兔 子 的 子 宫 组 织 通 过 自体 移 植 法 种 人 腹 该 腔 制 成 。目前 子 宫 内膜 异 位 症 动 物 模 型 的 种 类 有 本 文 介 绍 的 以下 三 种 。 立 合适 的 动 物 模 型 无 疑 可 为 人 关 内异 症 研 究 提 建 供 重 要 线 索 , 于 揭 示 本 病 的 发 生 、 展 和 自 然 病 程 等 研 究 对 发 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 下 面 就各 种 动 物模 型 的 制 作 方 法 及 优 缺 点 进行综述 。 1 自 发性 内异 症 模 型 —— 猕 猴 和 狒 狒 模 型 1 1 制 作 方 法 Ⅲ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摘要] 本文对子宫内膜异症
(EMs)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及优缺点综合阐述,希望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加深EMs病因学、治疗学的研究,以深入了解EMs发病机制,开发治疗新药,探索中药作用机制,实现多方面、多角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全面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EMs的水平。

中国论文网/6/view-12785809.htm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71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2(b)-0028-04
Research progress of endometriosis
animal models
JIN Jiyun1 XIA Qinhua2
1.The First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angsu Province,Nanjing 210029,China;
2.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Jiangsu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CM,Jiangsu Province,Nanjing 210029,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summariz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ndometriosis (EMs)animal models,try to establish more appropriate animal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n Ems,so as to deeply know about the pathogenesis of Ems,exploit new drugs,explore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alize combine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from many aspects and angles,improve the
level of combine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EMs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 Endometriosis;Animal models;Immune mechanism;Research progress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指有活性的子宫内膜在被覆内膜的宫腔和子宫以外的部位生长、浸润,从而引发疼痛、结节、月经紊乱以及不孕等症的疾病。

EMs的病变范围较广,形态多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复发性,且有1%的恶变率[1]。

但自1860年首次报道EMs以来,我们对其发病机制了解有限,且目前的治疗策略不能彻底治愈EMs,临床上复发及患者难以忍受的不良反应频见。

因此,建立动物模型对EMs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希望通过对造模方法优缺点的探讨,总结近年来EMs模型建立的经验教训,建立更为仿真的EMs动物模型。

1 动物模型的选择
EMs动物模型的制作主要基于
Sampson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2],现造模方法有自发、种植、诱发三种主要模式。

1.1 自发性
见于人或灵长动物,其病理学特征及病机和人类最为相似,但发生率低,周期长,短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且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科研中的应用。

1.2 种植性(异体移植)
多见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或裸小鼠,有同种异体和异种异体之分,均有创伤小、易操作、成活率高等优点。

但是实验动物均为免疫缺陷动物,无法用于EMs免疫学机制及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

1.3 诱发性(自体移植)
造模对象较广,如猴、兔、大鼠等。

将其自体内膜通过手术种植到宫腔外,或闭锁其宫颈,使经血逆流而诱发。

此法避免了排斥反应,但自体手术移植损伤大且死亡率高。

总之,目前造模方法各有利弊,选
择条件以实验的目的和可行性而异,权衡各种模型的利弊,充分发挥不同动物模型的长处。

相较而言,异体移植有较明显的优势。

人内膜组织异体移植,使其生理病理改变更接近人体,但是有伦理学问题存在。

同种异体研究成果是否可以完全适用于人体有待商榷。

此外,免疫功能的缺乏限制了EMs免疫机制的研究,如何重建裸鼠免疫功能值得探索。

2 造模取材对模型的影响
2.1 关于取膜的生理期
有学者认为内膜处于增生状态更易种植,也有学者认为分泌期、分泌晚期甚至月经期能更好地模拟经血逆流种植学说,且成模率更高。

而Nisolle等[3]发现所有移植物均有类似增殖期变化的形态学表现,认为不同的取膜时期对裸鼠模型的构建并没有影响。

许艳丽等[4]分别观察了增殖期及分泌期内膜间质细胞培养的成功率,发现移植细胞成活率与月经周期没有必然联系。

2.2 关于取膜部位
根据“在位内膜决定论”以及许多学者在构建Ems裸鼠模型过程中的发现[5],认为在位内膜比正常内膜更具有侵袭性,其生长率高于正常内膜。

朱启江[6]的试验中各组织生长率:正常子宫内膜60%;腺肌症在位内膜85.71%;卵巢巧囊内壁100%。

Banu等[7]成功将混合的人异位内膜上皮和间质细胞接种于裸鼠腹腔形成异位病灶,发现其与EMs患者异位病灶在分子与细胞学方面相似,可以用来研究在位内膜本身固有的、潜在的侵袭能力。

Van Langendonckt等[8]以近100%的成功率将人异位组织注入裸鼠腹腔,并可在体内存活10周之久。

移植后组织保持了原有的特征和对激素的反应。

据此可以推断:异位内膜的生长率更高,而且能更准确地再现EMs的特点,反映其发展变化。

5.4 体外三维模型
体外三维模型最初运用于肿瘤学的研究,相较于传统的二维模型,三维模型引入了细胞外基质,构建了多方位
细胞生长的微环境,能更好地观察细胞的侵袭性。

Matthews等[28]经实验证实异位内膜细胞经体外培养,维持了基本形态,且其生化活性与在位内膜相似。

Tsuno等[29]建立的体外EMs基质细胞培养模型,为研究内膜细胞与基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Mehasseb等[30]通过体外三维模型的建立,发现子宫肌层细胞影响着基质细胞浸润的深度,提示EMs的发病与子宫肌层也许相关。

建立EMs体外细胞模型有利于维持内膜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更好地模拟致病的微环境,观察细胞生长,探讨比较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不同特性及相互作用。

此外,EMs体外细胞模型为观察药物疗效、研究药理提供了有效手段。

但体外模型对于EMs远处转移特性的观察存在局限性,如何提高模型稳定性、延长细胞生存时间也值得进一步探索。

6 小结
本文希望通过对建模方法的探讨,
逐步完善动物模型,使之更加贴合实验及临床研究的需要。

希望以动物模型为平台,深入了解EMs发病的免疫机制,了解肿瘤免疫逃逸相关因子如Foxp3、Fas-FasL通路等的作用,开发免疫治疗新药,探寻中药免疫作用机制,实现多方面、多角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期为EMs患者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诊治方案,全面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EMs的水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