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歌赏析

合集下载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诗歌鉴赏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诗歌鉴赏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诗歌鉴赏1. 诗歌背景与风格顾城,这位被誉为“现代诗歌的诗神”的人物,真的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

他的诗歌像是深夜里的灯塔,照亮了那些被黑暗包围的角落。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尤其引人注目,它就像是他心灵的一次大爆炸,闪耀着异样的光芒,让人既惊讶又迷惑。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首诗有点像极了那种突如其来的霓虹灯,不经意间就闪现在你面前,把你整个人都给惊艳住了。

顾城用他的独特风格,把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了之后感觉就像是喝了一杯强烈的咖啡,刺激又令人上瘾。

2. 诗歌主题与情感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这首诗,探讨的其实是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说白了,就是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种大命题。

他用一种很梦幻、很虚无的方式,展现了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你可以看到他在诗里不停地玩弄各种象征和隐喻,就像是在炫耀自己的魔法,时不时还给你来个出其不意的转折,让人眼前一亮。

顾城的文字就像是一场绚丽的烟花秀,美得让人心醉,却又让人看不清楚真实的自己。

他对生命的感悟深邃而复杂,仿佛在告诉我们: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幻想,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幻想中的演员。

3. 诗歌语言与表现手法顾城的语言,简直可以用“天马行空”来形容。

他的诗歌不像传统的诗那样一板一眼,而是自由得像风一样。

你看他的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力和令人瞠目结舌的描绘。

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像是被拖进了一场奇幻的梦境,所有的规则都不再适用。

在《生命幻想曲》中,他用了一种很梦呓般的语言,像是在耳边低声细语,充满了隐秘的暗示和情感的波动。

比如他常常用“月亮”、“星星”这些意象,来表达他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些元素加起来,就像是把一幅普通的画卷,给装饰成了一幅绚烂的艺术品。

4. 诗歌中的情感表现这首诗歌的情感,真的是层层叠叠,犹如山间的云雾,时而浓重,时而轻盈。

顾城通过细腻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既梦幻又真实的情感体验。

他好像在用诗歌告诉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时常会觉得自己像是一只漂流的孤舟,在无边的海洋里徘徊。

顾城小巷赏析

顾城小巷赏析

顾城的诗歌《小巷》描绘了一个神秘而寂静的小巷,引发了人们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无限遐想。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风格清新自然,流露出孩童或者少年的童稚纯真以及对自由、光
明暂新世界的简单憧憬。

2.诗歌充满了朦胧的象征意味。

“门”“窗”“钥匙”象征着通向自由
美好崭新世界的途径,“厚厚的墙”围成的“小巷”象征着狭小、封闭、缺乏想象力的世界。

这种象征手法为诗歌赋予了浓厚的神秘感和哲学思考。

3.从情感上来看,诗歌中带有小小的忧伤和淡淡的失落感,这种情
感与诗人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形成鲜明对比。

4.顾城的诗歌往往抓住某个具体动作细节的描写,细致入微地传递
出某种微妙深刻的情感。

“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将诗人的率真童稚,淡淡的失落忧伤,还有小小的抗争的倔强较好地刻画了出来。

“旧钥匙”值得玩味,纵观顾城的情感世界,可知顾城对童年有深深的眷恋,按我的理解,“旧钥匙”应携带着对过去时光的一丝留恋。

总的来说,《小巷》是顾城的一首代表作,它充分体现了顾城清新自然、神秘含蓄的诗歌风格,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以及对童年时光的深深眷恋。

顾城诗歌雨后赏析

顾城诗歌雨后赏析

顾城诗歌雨后赏析《雨后》是顾城创作的一首诗歌,赏析如下: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来看,《雨后》表现了雨后世界的静谧和美丽,以及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深深眷恋。

这种情感与表达方式在顾城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他的诗歌常常以自然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在《雨后》这首诗中,顾城通过对雨后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清新、明亮的氛围。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雨后平原的辽阔,沉寂的大地似乎在倾听虫鸣,而千百种虫翅不再振响,马齿苋肿痛的土地上,水虱追逐着颤动的波,花瓣、润红、淡蓝,苦苦地恋着断枝。

这些画面既富有生机又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从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来看,《雨后》中的自然景象不仅仅是描述现实中的景色,还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比如,“雨后”这个主题象征着生命的洗礼和新的开始,而“平原”、“虫翅”、“马齿苋”、“水虱”、“花瓣”等自然元素,既是作者对大自然的描绘,也代表着生命的各个阶段和不同的境遇。

从诗歌的形式和语言来看,《雨后》采用现代诗歌的形式,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顾城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他运用自然的词汇和日常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融入到简单的文字中。

这种朴素而深刻的语言风格,使得他的诗歌既有现代性又具有广泛的共鸣。

从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来看,《雨后》是顾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作品之一。

顾城是中国当代诗人,出生于北京,是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和社会变迁的敏锐观察。

《雨后》是顾城的一首重要诗歌,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雨后的自然景色和生命的境遇。

这首诗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也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和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

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顾城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代表作之一。

顾城《一代人》的赏析

顾城《一代人》的赏析

顾城《一代人》的赏析
顾城的诗歌以力量和激情勾勒出一代人苦难的生活途径,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真实的
活力。

《一代人》是其经典诗作之一,它深刻反映了生活的痛苦和人们的挣扎。

诗的第一句“没有一个家,一代人穿江比河”大致描绘了生活的艰难,反映人们流离
失所的痛苦。

穿江比河,极大的境况也无法让他们驻足。

一代人把选择和不得已的苦涩味
道咀嚼下去了,他们没有回答挣扎的陌生心情,只能把身边的一切拋出去,没有了安身之处,一代人便把四海作为家乡,用这种激烈而刺激的方式表达其精神的健康与活力,引发
自己内在的冲动和被动的勇气,朝着自由的奔放前进。

诗的另一句“没有一粒米,一代人更坚毅”也朴素地表达了一代人所承受的物质贫穷。

“一粒米”可能是指体力劳动者有时必须熬过穷困之夜,“更坚毅”可能是指储蓄资金以
便过日子,两者令我们浮想联翩,将诗中的现实场景准确地焕发出来。

诗歌最后一句“不择一蹶不振,一代人渐入佳境”凸显出一代人振作不懈的精神,勇
敢深挖对自己的要求,不输任何伤亡,以自信和健康的心态把握生活,让它变得更加充实
而美好。

这表达了激励人们不畏艰险,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又体现了一代人普遍的内心
勇敢和自强。

《一代人》充满了遵从自己心愿、树立自尊、奋勇前进的精神,集激情、感情、理智
于一身,充满力量与勇气,唤醒受压迫一代人内心里深处无声的火焰,使暗无天日的黑暗
中迸发出生命的光明与活力。

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诗歌赏析顾城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广受读者喜爱。

他的诗歌不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充满了童真和梦幻般的色彩,以及对生命的独特思考。

顾城的诗歌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其独特的象征主义和意象派风格。

他善于运用自然界的景象和物象来象征和暗示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远和近》这首诗中,顾城用“云”和“鸟”的形象来象征自由和束缚,表达了对于自由和生命的渴望与追求。

同时,他的诗歌中也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和独特的意象,比如“在月亮上我砍下一棵树/它倾斜着生长/在荒野上”。

顾城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他以平淡质朴的文字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他的诗歌既不矫揉造作,也不媚俗取宠,而是用最真挚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

这种朴素而深沉的语言风格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除了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顾城的诗歌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情感。

在《一代人》这首诗中,他用“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诗句,表达了人类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寻找光明的精神追求。

而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首诗中,他通过描述自己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表达了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以及对现实束缚的反抗。

顾城的诗歌还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他在诗歌中对于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如《长城》一诗中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反思,以及《捞月亮的人》一诗中对于人性自私、短视的揭示。

同时,他在诗歌中也不断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如《一代人》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以及《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的“我是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这些诗句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勇敢寻找光明,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为之努力。

总之,顾城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刻的内涵和真挚的情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独特感悟,也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顾城的诗全赏析

顾城的诗全赏析

顾城的诗全赏析顾城的诗充满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性,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以下是一些顾城的诗歌全赏析:1. 《远和近》: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思考和感受。

诗中通过描绘自然和人的距离,呈现出诗人对生命之间亲密疏离的感悟。

诗中的“你”和“我”象征着不同的人,而“云”和“山”则象征着自然。

诗人通过描绘云和山的距离,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关系。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的亲近和敬畏之情。

2. 《一代人》:这首诗是顾城对时代和历史的反思和审视。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认识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和光明的追求和理解。

诗中的“一代人”则象征着当代年轻人,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

3. 《简历》:这首诗是顾城的自我剖析,也是他对社会和人生的反思。

诗中描绘了诗人的个人经历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诗中的“简历”不仅是指诗人的个人经历,也象征着人生的经历和历程。

4. 《感觉》: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存在的感受和体验。

诗中的“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表达了诗人对灰色的感受和体验,也暗示了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的“感觉”不仅是指视觉上的感受,也包含了诗人对生命的各种感受和体验。

5. 《我会疲倦》: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自我反思和对生命的理解。

诗中的“我会疲倦”,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有限性和疲惫感的思考。

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呈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的理解。

以上是一些顾城的诗歌全赏析。

顾城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自然、社会、历史的思考和感悟,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给人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顾城诗歌赏析5篇

顾城诗歌赏析5篇

顾城诗歌赏析5篇第一篇:顾城诗歌赏析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画下丘陵——长满淡淡的茸毛我让它们挨得很近让它们相爱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我还想画下未来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但知道她很美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画下许多因为爱她而熄灭的心画下婚礼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上面贴着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的插图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想画下风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画下大海——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小时候,一个寒冷的冬天,顾城在幼儿园里发起了高烧,妈妈赶来了,把顾城包得厚厚的放进儿童车里,在推着去医务室的路上,顾城感觉到世界都睡了,只有星星还又大又亮,小车吱吱地响着,而妈妈给他讲了一个又一个童话,然后他看见了那童话中的世界,正和那洁白的水汽一起,在夜空中轻飘…… 在妈妈为顾城建造的童话的世界里,他不想长大,想要永远做个孩子,永远坐在妈妈的小推车里,但是他却不能拒绝长大,所以此后漂泊在江湖里,他就像一块漂在大海的小木片一样,思念着他的陆地,思念着他童话的城池。

顾城诗集赏析

顾城诗集赏析

顾城诗集赏析一、引言顾城(1956年-1993年),原名管庆祥,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生动而激情,充满现代感,以独特的形式和风格著称。

本文将对顾城的诗集进行赏析,以期深入探讨他的诗歌创作。

二、顾城诗集的背景2.1 顾城的生平•1956年,顾城出生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

•1973年,顾城为了参军而放弃高考的机会。

•1981年,顾城开始发表自己的诗作。

•1993年,顾城因癌症去世,享年37岁。

2.2 顾城的诗集顾城的代表作品有《八月未央》、《爱的灯塔》、《继续》等诗集。

这些诗集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被誉为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三、顾城诗集的主题顾城的诗集主题多样,它们涉及爱情、生活、社会、自然等方面。

下面分别对其中几个主题进行赏析。

3.1 爱情主题顾城的爱情诗歌以深沉、热烈的情感著称。

他通过独特的形象描绘和抒发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八月未央》中的《漫步夏季》,通过对夏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热切期望。

3.2 生活主题顾城的诗集中也探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以细腻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描绘了生活中的细节和瞬间。

例如《爱的灯塔》中的《四月之诗》,通过对四月的描绘,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3.3 社会主题顾城的诗歌也不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与矛盾。

例如《继续》中的《城管之伤》,通过对城管的描写,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

3.4 自然主题顾城热爱自然,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元素。

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传递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例如《红豆》中的《写景之六》,以红豆为形象,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赞颂。

四、顾城诗集的艺术特点4.1 独特的形式风格顾城的诗歌形式多样,他擅长运用自由诗、韵文诗等不同形式,创造了独特的诗歌语言。

他以自由奔放的文字和抒情的语调,吸引了众多读者的注意。

4.2 激情四溢的表达顾城的诗歌充满激情和力量。

他用铿锵有力的文字和表达方式,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生活、爱情和社会的思考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记
一、闲谈顾城
出生于1956年的顾城在“文革”期间只是个少年。和大多数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一样,他经历了少年时代天真单纯的信仰的破灭,也经历了从彷徨、迷惘到追求、觉醒的生活历程。从他早期的短诗中可以看出他对世界的冷峻的怀疑和批判。
与同时期的诗人相比,顾城显得与众不同,他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写在雨滴中闪现的世界,他要用“纯银”一样的声音去构筑一个天国。为此,他被成为“童话诗人”。诗人也不愧于这个称号。在他的笔下的世界是纯净和谐的,他的诗作被表现在未被涉世的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中,也被表现在没有被污染的大自然中。他一直去寻找朦胧又纯粹、自然简单又高度理想的童话王国。甚至为了保持这个童话王国的纯粹,他拒绝长大,拒绝成人的心态和眼光。我认为这和他小时候随父亲下方,在自然环境里长大有关。阳光、沙滩、松树是他诗作中始终不变的角色。所以说,在朦胧诗人中,顾城赢得了这个称号是理索应当的,舒婷曾在《童话诗人》中十分形象地勾勒出了顾城和他诗歌的特征。
谢烨说顾城:“他喜欢睡觉,生活对他来说不过是通向梦海的沙滩。”
顾城是一个被幻想宠坏的孩子,如果说梦境是熟睡者的幻想,那么幻想就是清醒人的美梦。所以他想要拒绝长大,但是成长不可避免,但长大了的诗人,却不让他的灵魂破茧而出,因为这个过长的梦,他变成了蛹。他就一直呆在这个蛹里,做着关于这个世界的美梦,但是他知道:我的梦不会太久,她预备了萤火虫。
如果这样说不是十分的牵强附会的话,我还想指出,在本诗的题目“一代人”和诗句中的“我”——而不是“我们”——之间,其实早已经隐含着或者预示着在那个时代语境中,个人选择的矛盾及其张力。比如“一代人”的宏大和“我”的渺小,比如“一代人”的担当和“我”的不胜。我不敢说这是顾城所自觉和有心的用意,事实上,这两者也没有必然如此的对立,因为“我”完全可以作为“一代人”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发言、而具有代表性。同时无论在诗歌的节奏上还是就诗歌本身的个人性表达而言,用“我”都要比“我们”适宜。因此我之所以指出这一点,主要是针对诗意的内在张力而言的,也是为了进一步强调那特殊的一代人他们痛苦而艰难的现实选择与内心冲突,强调诗歌表意所具有的充分性。
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却”的意义理解为一种反讽或自我嘲弄,把它理解成“竟然”的意思。这样,英雄主义的色彩便被极大地消解。诗歌所表示的不再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姿势,而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嘲笑。“黑暗”在这里压倒了对光明本该有的信念,而“光明”是不可能的。追求光明是可笑的,因为唯一可用来追求的武器也已经被黑暗所俘获、所污染。“黑色的眼睛”和“光明”之间形成了不可抹灭也无法调和的悖谬。谁如果去打破它,谁就应该受到失败和嘲笑。只是在这里,打破和嘲笑的人,几乎就是同一个人,因此这种英雄主义的退守里其实也能够包含着一丝时不我与的进击。嘲笑因为发自自我而有了指控的力量,虽然它是曲折的、甚至是消极的。这样的理解少了许多悲壮,多了一些苦涩;少了一种顽强不屈的“韧”的精神,多了些自我消沉的颓丧。就像接受一种宿命,“我”嘲笑并且接受了“人的不成功”。从很多方面来看,这种理解似乎更接近顾城本人的真实。
如果我们把“却”理解为一个转折连词,理解成“但是”和“偏要”,那么这首诗就有了一种英雄主义的决绝与悲壮。即便执拗得孤傲,那也是对丑恶势力的孤傲。因此它成了“一代人”凛然的肖像,哪怕黑夜漆黑了“我”的眼睛,但是这只会使“我”更起而反抗,而决不屈服。“黑色的眼睛”既是一次受骗和被伤害,同时也导致了“我”的觉醒与反抗。至于“光明”的有无,并不是诗要表达的重点,也不是它主要关心的所在。它要突出的只是一种对待“黑暗”的态度,表示一种在荒谬中却依然坚定的一代人孤胆英雄般的姿态。这种理解是《一代人》被接受的主要理由和方式。
同样作为黑暗现实里的失败,前者也许是暂时的,后者却宣告着一种必然。如果前者还有更多的“壮”可言,那么在后者也许就只剩下了自我解嘲后无以复加的“悲”了。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
是在接受中被简化和定型化了的悲剧英雄,还是在浓重夜色中冲突不出,因而沉湎理想的“一个任性的孩子”?事实也许是,这两者在深层其实是相通的,英雄往往正是那些比普通人多了一些“任性”和孩子气的人。他们的身上保存着更理想化也更纯粹的天性,正是这一点才使他们和一般人区别了开来,也才使他们最终选择了“英雄”的行为并且成为英雄。所以孩子的任性其实是对英雄的丰富而不是消减。只是,过度的理想主义也可能导致对现状的抗拒和悲观,毫无保留的退守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取向。当孤傲的执拗走向极端,无奈的自嘲不是作为一种清醒而冷静的精神底色平衡激情,而是成了一种自我沉溺的理由和表现方式,对英雄行为和理想主义的期冀就容易在现实磨难面前,由希望而转向无望进而步入绝望。这就会导致人的遗世孤立和他偏执性格的片面发展与激化。从而导致两者在这一点上趋于统一,走向汇合,并且在这个封闭的圈内相互助长、恶性繁殖。
但是,在童话诗人顾城的内心一直就有着另外一面:童年的记忆培养了诗人的敏感和想象力,却也在他的内心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这既是他极力逃避现实的主要原因,也是后来造成他性格怪异、人格分裂的重要因素。下放时受歧视的生活和返城后人生际遇的不顺都使他心灰意冷。他在诗里写到“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童年生活留下的阴影,使他对新是生活充满了恐惧,也使他不能像同时代的其他诗人那样对历史做出理性的评价。他说:昨天,像黑色的蛇,盘在角落……写的如此忧伤绝望、可怜幽冷,与他唯美纯真的童话诗形成极大的反差,其实这也是诗人心灵真实的一面。由于无法摆脱阴冷的记忆,又深深知道童话王国的脆弱,现实中的顾城只能以离群索居的方式逃避现实。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顾城说:“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
不少人认识顾城大多起于《一代人》同时又终于《一代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此顾城就非彼顾城,而这首诗虽然曾经以朦胧诗的典范而出现,但是当人们已经在某一个较固定的层面普遍认同和接受了它,把它当成了“一代人”独特的标志与象征,那么实际的它也就已经不再是以“朦胧”的形态而存在了。它成了一个有着特定指代意义的符号,诗的思想性虽被拔高了,而它的诗意和情绪性却遭遇了不可避免的简化和滑坡。(这里也许有一个不甚明显甚至还有待商榷的悖论:朦胧诗的代表之作却在不朦胧的层面被广泛接受了。因此在朦胧诗最有影响的时候,“朦胧”的含义本身却并没有被完全的理解和接受。当然这已经不是本文所要和所能讨论的了)
就是这样一位诗人 ,给后人留下了一篇世人皆知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和社会批判意识的诗篇——《一代人》
二、另眼赏读《一代人》
英国批评家、美学家瑞恰慈这样谈现代诗的意义:“重要的不是诗所云,而是诗本身”。这句话相当深刻地道出了现代诗的价值取向。顾城的《一代人》一共只有两行,读后却难以忘怀。这大概是因为它首先从审美上打动了我,是“诗本身”的深层意象唤起了我们更广阔的联想空间,引爆了我们的情感!诗的标题“一代人”又使诗获得了巨大的时空容量,起到了点题作用。全诗格调冷峻、深沉、意象独特,富于哲理性。
而如果每一首诗都像一个标语口号那样确定不移,那么它就不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去反复品读和欣赏。今天当我重读顾城的《一代人》,它吸引我的地方已经不再局限于它曾经据以成为典范之作的对一个时代以及那一代人遭际、姿态和抱负的统摄与反映。而是要远在这一点之外,在诗歌本身自然保存的字句中。寻求那最初的表达冲动、表达难度、表达幅度和在这个寻绎的过程中我在其间自由领略时所享受到的快感与快意,才成了我作为另一代人却仍然能够对它感同身受的原因。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小时候,一个寒冷的冬天,顾城在幼儿园里发起了高烧,妈妈赶来了,把顾城包得厚厚的放进儿童车里,在推着去医务室的路上,顾城感觉到世界都睡了,只有星星还又大又亮,小车吱吱地响着,而妈妈给他讲了一个又一个童话,然后他看见了那童话中的世界,正和那洁白的水汽一起,在夜空中轻飘……
在妈妈为顾城建造的童话的世界里,他不想长大,想要永远做个孩子,永远坐在妈妈的小推车里,但是他却不能拒绝长大,所以此后漂泊在江湖里,他就像一块漂在大海的小木片一样,思念着他的陆地,思念着他童话的城池。
作为同时代人,温情的舒婷也曾写下《一代人的呼声》,在那里喊出了另一种更坚定也更自信的声音。所以我相信,无论是“一代人”还是《一代人》,它们都是丰富的、多面的。而我们对它的解读、我们作为又一代人正在和将要做出的选择也一样。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当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只是把它当成了名人名言。到了2003年的文学课上,我知道了它是一代朦胧诗人顾城的名作。2007年,又再次聆听了郑大老师对这首名诗的赏析,颇有感触。于是在课余去图书馆寻找有关顾城的书籍与这位神奇的诗人作心灵的沟通……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