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装饰纹样
彩陶的特点和类型

山水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在南北朝后期已逐渐发展成独立画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现今能查到最早的山水画原作作品是展子虔的《游春图》,从《游春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山画技法虽未达到完美程度,但已在很大程度上趋近于成熟。
(二)山水画发展到隋唐开始繁荣,不同风格竞相出现,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山水画家如:
元代山水画家有较大成就并起着较大影响的有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
无代山水画的特点有二:
一是强调书法入画,二是文人画的兴起。
(六)明代的山水画
明代山水画较为发达,但画家趋向摹古,因而有创造性的不多,明代二百多年中以“浙派”与“吴门派”为最有影响的画派。
①明代山水画的变化大致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五)元代的山水画
元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表现。它之所以获得提高,在于画家的创作都从自然界的直接感受中,获得了有用的题材。元代的山水画家,对于山水自然的理解更为深刻。画家中有的学道,有的参禅,有的既学道又参禅。
元代山水画家一方面师法造化,另一方面吸收传统的技法,同时研究各个时期的代表画家和作品及其演变,由于各有不同的师承关系与传统渊源。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发展到明清,形成了各种流派。
明初到武宗嘉清时,是浙派山水得势的时期。
浙派创始人戴进(杭州人),这一派以南宋院体为基础。
②明代中叶至神宗万历时,这段是吴门派得势的时期,此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推崇北宋山水,祖述董、巨,同时兼赵孟頫及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之长。
③明代晚期是文人山水获得最发达时期,董其昌等华亭派兴起,推崇董、巨、倪、黄。董其昌本人在笔墨上有很大成就,但此时整个画坛摹古风气益盛,出现偏重笔墨形式,画风日下。
(2)装饰纹: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以河北省平山县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一种文化。
该文化的遗址发掘出了大量彩陶器,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马家窑彩陶纹饰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其审美特征也有所变化。
一、初期彩陶纹饰阶段(主要发现于第一至三层遗存)马家窑文化初期彩陶纹饰主要表现为奇形异状的动植物纹样,如蛤蟆纹、龟纹、蛟龙纹、鸟纹、鱼纹等,这些动植物的形态因为表现手法的不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
此时的纹饰主要是以线条勾勒,加以填充彩料形成,较为简单,色彩清新明亮。
马家窑文化中期彩陶纹饰在继承初期纹饰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彩,其中的纹饰形态更加自然流畅,艺术性更加抽象,颜色更为深浓,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1.几何纹饰中期彩陶器上的几何图案主要包括直线、弧线和曲线等。
这些几何图案在画面构图中更加严谨明确,协调有序。
这类纹饰的形式抽象、几何,有一定的装饰感,富有现代感,并能激发人们对纹饰构图的感性认识。
2.动植物纹饰中期彩陶器上的动植物纹饰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不仅表现出东方的神话色彩,还有一定的现实痕迹。
其中,动物纹饰中以水生物为主,如鳢鱼、螃蟹、乌龟等。
而植物纹饰则以曲线条神曲,形态多样,如柿子纹、蚌壳纹等。
晚期彩陶纹饰更趋向于抽象化,如几何形状、符号符号的运用较多,代表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内涵和世俗的物质文化。
同时,纹饰变得更为简洁,却多的是灵动,充满了抽象的意识与梦幻感。
这种审美上的转向,显示了当时人类审美意识的变化以及对生命与宇宙的关照。
总之,随着时代的推进及生产技术的发展,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形态、内容、意义均经过一定的演变,但彩陶器的装饰色彩和丰富多彩的纹饰,始终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种彩陶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展现出北方古代农业人类的丰富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华民族陶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仰韶时期彩陶纹样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运用

仰韶时期彩陶纹样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意义和独特的设计语言。
在现代社会,文创设计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受欢迎的创作形式,而仰韶时期彩陶纹样正是一种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艺术潜力。
本文将聚焦于仰韶时期彩陶纹样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应用,探讨如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新旧文化的融合,让古老的艺术语言与现代审美理念相互碰撞与交融,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仰韶纹样中的彩绘技法是其装饰风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绚丽多彩的颜色和精细的绘画技巧,为陶器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仰韶彩绘技法采用了各种颜料,如红、黑、白、黄等色彩。
这些颜色在作品中的运用,既表现出鲜明的对比效果,又传递着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红色是最常见的彩绘颜色,它代表着吉祥和活力,常用于突出重要的图案和纹饰;黑色则传达着神秘和深沉的意象,通常用于勾勒出轮廓和细节;白色象征纯洁和宁静,常用于创造光影和表现纹理;黄色代表着光明和温暖,常用于强调图案的高光部分。
彩绘技法在仰韶纹样中同样注重细节的表现和纹理的刻画,艺人们使用细腻的笔触和精准的手法,将纹样绘制得生动而立体。
例如,在绘制动物形象时,艺人们善于运用渐变和层次的色彩来表现动物的肌理和形态,使其呈现出更加生动的形象。
2.2.1几何纹样几何纹样在仰韶时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有着简约与秩序的概念。
仰韶文化通过直线、弧线、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形状的组合和排列,呈现出整齐和谐的美感。
这种几何纹样的表现方式象征着对秩序和规律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仰韶时期的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在仰韶时期,几何纹样同样具备一定的神秘和抽象性,其形态和符号可能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或神秘主题有关。
这些纹样可能代表着超自然力量、宇宙能量或其他神秘概念,通过抽象的几何形式传达给人们一种无形和超越的感觉。
2.2.2图案纹样天文纹样是大河村遗址彩陶纹样中最具特色的一类纹样。
这些图案和纹饰通过总结会发现一些天文现象的自然规律,渐渐演变成了原始的天文历法,为研究古代天文历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马家窑型彩陶不仅外壁绘有纹饰,内壁往往也满饰纹样,即有内彩的特点。
如“圆点弧线纹彩陶盆”(1966年兰州出土)、“舞蹈纹盆”(1973年初青海大通出土)等。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舞蹈纹盆,盆内用三组剪影式的舞蹈人物,在器内壁构成二方连续的形式。
每组绘有五个垂着短瓣的少女,手挽手动作整齐而有节奏地进行集体歌舞,头部和臀部有类似发辫和尾巴的装饰物伸出。
既写实又夸张,人物形象为影象效果,整个画面溢出一股天真、平淡、宁静的意境,好似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社会鼎盛时期生活相对充裕社会相对稳定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单个人物的结构透露出来的神态,还是整个画面及其背景所烘托出来的艺术氛围,都堪称古代的艺术珍品。
这里展示的原始舞蹈,尽管非常简略,但那明朗质朴的动作,仍然透露着原始人纯真的感情和炽热的情绪。
这种舞蹈或许属于原始巫术活动,或许仅是劳动之余的游戏歌舞,但不管怎样,都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原始生活画面。
彩陶盆的装饰意匠独出心裁,舞蹈队列在盆的内壁上部,如盆中盛水,舞蹈群则似舞于池边、柳下,并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
这件彩陶人物画,特别是对人的自身描画,摆脱了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那种以几何纹构建人面纹的图案化技法,因此,它成为中国人物画的鼻祖。
这样完整地表现人物和明显地描绘人的一定活动的图画,在彩陶盆上还是第一次发现。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在庙底沟型运用曲线的基础上使线条更加生动、富有韵律,最具代表性的是旋纹。
旋纹的中心往往留有较大的空白,与旋纹本身密集的线条形成对比,繁密而不窒息,在视觉上富有强烈的动感,似奔腾的江河酣畅痛快。
其特点是满、旋动;制作精良,表面光滑;纹样似乎反映宇宙天体的运动形式。
中国传统图案彩陶图案ppt课件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二.陶器的发明与制作 妇女在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终于栽培出农作物,农业因此产
生,人们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这需要容器贮藏食物。于是用粘土 烧制陶器的工艺就自然产生。
各朝的特点与风格 3.敦煌图案的造型构成和色彩处理上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西域文化
的融合,敦煌图案具有佛教趣味,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4.敦煌图案有些是相对独立图案,如洞窟顶部的藻井图案、佛龛
顶端的龛楣图案以及多种边饰图案。也有些图案是在敦煌的壁画中, 它们的形式是图案的样式。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三.敦煌各时期图案特征 1.北朝敦煌图案 ■北朝是指北凉、北魏、北周统治敦煌地区的时期,其时约录公元
420年前后到581年 ■北朝图案如藻井先以那种连续方井式的平棋图案,也演变为单一
方井式的藻井图案,窟顶与四壁的边饰也失去去建筑的意义,而成为 纯粹的装饰
■早期(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藻井与平棋相似成斗四式,中心 置垂莲,岔角画莲花、忍冬、火焰,最外层有山形莲瓣纹和幡,是护 法的宝盖
方连续
图2-17 彩陶中的二方连续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 在二方连续的图案中还可见到图案的单元以对称和镜面的对称构 成
图2-18 彩陶中的重复、平移的几何图案
图2-19 彩陶中的镜面、对称的几何图案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构成法则

一 一
的 雕像 , 是置 身 于 阴 暗朦 胧 画 面 中的 孤 独 老 人 , 其 说 是 走 还 与 进 贾克 梅 蒂 的 艺术 世 界 , 不如 说 是 走 进 了 恐 怖 的 阴 问更 贴 切 。 凝望 片 刻 之后 ,常 常 令 人 掀 开 了埋 藏 在 脑 海 深 处那 些类 似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界 他 始终 以一 个思 考 者 的 身份 隐 藏 在 这 片迷 乱 之 中 , 你 试 当 冈接 近 时 , 却 与你 保 持着 一种 难 以 逾越 的距 离 。 克 梅 蒂 的 他 贾 素描 实 际 上 就 是 在 静 止 的 画 面上 抓 住 这 种 不 断 逃 离 的 东两 。 于是 他在 作 画 中 出 现 了抹 掉 、 画 、 抹 掉 、 重 画 的 现象 , j 重 再 j { 他 的 话说 :要 敢 于 下毁 灭性 的 一笔 。 存一 遍 又一 遍 的重 复 中 “ ” 留下 了一 片闪 烁 的痕 迹 , 使 我 们感 到画 家 试 图 不 断接 近 “ 它 物 体 ” 不 断失 去 它 。《 这 幅 素描 作品 最 能 说 明这 个 问题 。嘶 又 花》 中的 花卉 并 没 有具 体 的 形 象 . 只是 一 团 团 的 笔 触 和擦 痕 , 痕 在 迹 与空 白阃 可 以感 觉 一 束 光 线 从 花 丛 里透 射 过 来 ,花 在 晨 风 中瑟 瑟 颤 抖 . 隐 若现 。他 画的 并 不 是 花本 身 , 是 一 束插 存 若 而 瓶子 里 的 鲜花 在 展 风 中 的状 态 , 抓 住 了 一种 瞬 间 的感 受 。 他 陈 子 昂登 幽 州 台 有诗 云 : 前 不 见古 人 , 不 见来 者 , 天 “ 后 念 地 之 悠悠 , 怆然 而涕 下 。 身 居 天 地 六合 之 间 的 陈子 昂 , 望 独 ” 仰 茫茫 苍 穹 , 心境 虽 然 和 贾 克 梅 蒂 并 非完 全 一 样 , 对 虚 无空 其 但 间的 体验 和表 达 不 正具 有 片 曲 同 1之 妙 么 ?
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的纹样分析

摘要:仰韶文化中挖掘最完善,规模较大的是陕西的半坡类型地区。
它出土的各种文物都填补了中华民族远古时代文化精神的研究空白。
本文从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变化的民族精神、彩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演变及彩陶鱼纹变化风格入手进行详尽的阐述,以期探究原始人类先民在仰韶文化发展的主要发展脉络。
关键词: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纹样毛雅坤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的纹样分析新石器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最广泛的远古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成就最高的发展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特点在砖红色的陶壁以及氧化锰等色彩元素的应用上都极大地满足了基本的生产需求,也在彩陶造型塑造上为基本的生产提供了艺术发展的可查信息。
新石器仰韶文化遗址不仅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在全世界艺术史上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在人类历史文化中,隶属于新石器仰韶文化一个分支的半坡类型彩陶器是我国年代较早,特点最为突出的仰韶文化。
它的成型对半坡类型的彩陶应用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彩陶纹饰变化中的民族精神分析彩陶纹饰是古代人们生活劳作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劳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陶土制作器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彩陶纹饰的作用逐渐代替了过去自然加工的物品。
彩陶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开端。
彩陶纹饰的分布地区较为广泛,其中以半坡彩陶文化最具代表性。
在不断发掘的文物中,半坡遗址彩陶出土挖掘的多以图形设计为主,特别是以彩陶鱼纹装饰纹样较多,有着极大的文化研究价值。
下面就彩陶鱼纹的发展形态及特点加以阐述,以期探究其变化中的民族精神。
1.仰韶文化半坡彩陶鱼纹装饰纹样的形成原因在大量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中多以象形纹饰为主要特点,其中鱼纹和鸟纹彩陶等反映了人类先民在从事渔猎生活中的自我意识形态中创造出来的新石器彩陶文化。
在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鱼纹彩陶(31.5cm×17.00cm)形象栩栩如生,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这些都是在先民生活劳动的自我体验中,逐渐认知积累起来的生活技巧,准确地概括了当时先民的生活习性。
红山文化彩陶纹样的类型及其相关问题

红山文化彩陶纹样的类型及其相关问题作者:孟恬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04期摘要:文章通过对红山文化彩陶纹样的系统梳理,发现红山文化彩陶纹样在不同时期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从红山文化彩陶纹样传播的视角看红山文化的形成、发展及与周邻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对于我们了解红山文明的社会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红山文化;彩陶;类型;互动关系辽西地区在红山文化之前本无彩陶传统,随着红山文化的形成,彩陶开始在这里流行,并成为中国史前彩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红山文化彩陶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了解红山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中国北方地区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互动关系。
1 红山文化彩陶的类型红山文化有1500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距今6500~5000年这样漫长的时间。
根据朝阳小东山、建平牛河梁等遗址层位关系,红山文化可以被分为分别与后冈一期文化、西阴文化和半坡四期文化年代相当的早、中、晚三期,其中根据牛河梁遗址①提供的层位,红山文化中期还可以细分为前、中、后三段。
在不同的时期中,红山文化彩陶纹样表现出比较鲜明的特点和演变关系。
从地域上来看,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内,以西拉木伦河为界,在红山文化早期和中期早中段,以北彩陶数量少,纹样简单,进入晚期后纹样差异明显缩小。
根据类型学分类,红山文化彩陶纹样基本可以被归纳入平行线条类、鳞纹类、几何类、分叉类和单勾类五个大类别之中。
1.1 平行线条类平行线条纹即多个单一平直线条单独或组合所构成的纹饰。
该纹饰造型与结构较为简单,涉及器类繁多,如红陶钵、罐、筒形器等。
平行线条类纹样大致可分为四种:斜、直平行线纹,交错平行线纹,宽带纹,平行横线纹。
1.1.1 斜、直平行线纹斜、直平行线纹的主要绘制方式为横向成排,有的斜向排列,有的竖直状排列。
有红彩,也有黑彩。
此类纹饰部分粗细较为均匀,相互排列紧密。
其中,部分纹饰呈上粗下细的蝌蚪状线条,施纹密度相对较小。
该纹饰主要施于红陶钵上,在器物口沿常见,多为独立施纹,少量与三角纹(几何类)组合(图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彩陶装饰纹样 多姿多彩的纹样,向人们传递着原始陶艺工匠们赞美生命、追求美感的炽热情感。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可分为单色装饰和彩绘装饰。彩绘装饰也以其艺术性强和表现内容丰富而引起众多学者和收藏者的关注。作为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为成功的装饰手法,彩绘装饰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中国原始时期陶器艺术所达到的辉煌成就。 追溯绘画的渊源,首先会想到史前时期那些画在陶器上的纹饰。正是由于器表绘有精美的纹饰,考古学家把这些陶器叫作彩陶。这些彩陶制作的年代在大约距今3000年至5000年间。它们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最集中的地区是青海、甘肃,陕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彩陶大多是红色陶质的盆、瓶、盘、豆一类盛器,原始艺术家用一种刷笔,醮了黑色、白色以及红色画在器表上。彩陶纹有两大类,一类是抽象的图案,一类是具象的人、动物或昆虫一类的形象。 人面纹 人面纹在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就出现。人面多作圆形,眼或睁或闭,眉以上和人中以下为黑底白纹,中间为白底黑纹。这种黑白黑的对比增强了装饰效果。在头顶和太阳穴、嘴等部位装饰有鱼纹或向上弯的钩 彩陶装饰纹样 纹,异常奇特。眼以上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耳部或作向上的弯钩,或饰鱼纹,嘴用两道相交的斜线表示,两边也各饰一条鱼纹。值得重视的是,人面的头顶,画出半圆状的束发,并有横插的发笄。还有特殊的一例,在鱼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人面,具有“寓人于鱼”的意义。它很可能是原始人在水中捕鱼的真实描绘:人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捕到鱼后或衔于口或系于头上,以便再腾出手来继续捕鱼。它也很可能是缘于早期原始的动物崇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遭到水的威胁,在洪水泛滥和水中作业时,溺水致死的事常会发生。于是人们深感人比不上水中的鱼,希望自己有鱼的本领甚至希望自己变成一条鱼,这些想象便自然产生对鱼的崇拜。 鱼纹 仰韶文化阶段,彩陶艺术逐步走向繁荣,于是,诞生了古朴而精美的各类图案。其中时代最早、频繁使用的图案就是鱼纹。我们在中学历史教科书及有关中华文明史的电视专题片中,经常可以欣赏到西安半坡遗址的鱼纹彩陶盆:在红色陶盆的内壁或腹外,黑色线条勾勒出的形态各异的鱼儿栩栩如生。最为称奇的是,神秘的人面纹与鱼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有学者认为,这反映了仰韶先民对鱼的崇拜,鱼是他们的图腾;另有学者以为,鱼的繁殖较快,鱼纹寄托着先民们繁衍后代的希望;还有学者则认为,图案中鱼的人面是史前巫师的形象。无论如何,仰韶文化的鱼纹不仅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而月蕴含着深邃的研究价值。鱼纹彩陶盆既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又是中国灿烂的史前文化的象征和标志物之一。 鱼纹是仰韶文化早期最为常见的彩陶图案,一直延续使用到仰韶中期,时间长达千年之久。在仰韶中期之后的各支彩陶文化中,鱼纹就只是零星或偶尔出现了,不再作为主题图案。它大多绘制在盆形器外壁的中上腹部,个别使用在圜底钵、瓶形器及器盖上。盆形器上的鱼纹图案均规整有序,颇为固定,器物一周一般绘有两条鱼,头尾相接,头右尾左,有时两条鱼纹之间的空白处填充一条小鱼或其他花纹,既弥补了绘制过程产生的缺陷,又整体图案显得更加匀称而生动,其他器物上如王家阴洼的瓶形器、高寺头的器盖上偶见的鱼纹,虽然数量很少,却极富魅力,显露出了史前画工的卓越技艺。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了大量的鱼纹彩陶,其中以秦安大地湾最为丰富,该遗址完整和可复原的鱼纹盆达30余件,还有千片以上的鱼纹残片、不仅如此,这些鱼纹数据构成了完整的从早期到晚期的发展序列。根据它们所处的地层以及上下叠压的关系,我们大体掌握了鱼纹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一规律甚至可以成为考古学研究中分期断代的标尺。 大地湾鱼纹均为鱼的侧视图,惟独胸鳍的画法例外。胸鳍本在身体两侧,从侧面只能观察到一侧的胸鳍,大地湾先民却改为上下对称的一对胸鳍;无论鱼纹如何变化,尾鳍的画法始终不弯。从鱼鳍的画法来分析,表现的鱼类属于淡水鱼。显而易见,地处内陆地区的仰韶先民只能描绘他们日常熟悉的鱼类形象。根据器形和纹饰的不同特点,我们将大地湾鱼纹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具有浓厚写实风格的鱼纹,此时的陶盆形制均为圜底侈口,因口沿部系用泥片重叠加厚,可称之为叠唇盆。鱼纹形象生动,尤其是椭圆形的眼睛以及位于眼眶偏上部的眼珠,将鱼表现得活灵活现。鱼鳍不全,无背、腹鳍。但口、眼、鳃、身、尾俱全,鱼的形象一目了然。 第二阶段:器形仍为叠唇盆。鱼头部分开始变长且图案化,复杂多变的画法使得鱼头细部令人费解。大多以直边和弧边构成的近三角纹填充头部,鱼身则变得更为完美,大多数鱼纹的胸、腹、背、尾鳍样样俱全。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鱼头各类线条所体现的具体含义,学术界尚无一致意见。但可以肯定的是,抽象化的画法自此开始引入鱼纹之中。 第三阶段:鱼纹仍然仅在叠唇盆上使用,但盆的口径逐渐增大,腹也变浅了。这一阶段最为显著的变化和特点是,鱼头部分变得极为简单而抽象,仅由上下相对的两条弧形纹组成,既扁且长。龟鳍的画法则由斜三角纹变为直三角纹,画法更为规整。 第四阶段:使用鱼纹的器形由叠唇盆改变为卷沿盆,这类盆仍然为圜底,但口沿外卷,因此称为卷沿盆。它们是当时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陶器之一,经常于房址和窖穴中。这时的鱼纹整体简化为一种十分稳定的图案。胸、腹、臀鳍三者合一,与拉长的背鳍上下相对,尾鳍前部出现隔断线。鱼的上下两部分完全对称,线条变得流畅柔美。在编号为F1的房址中,了两件口径超过50厘米的鱼纹大盆,曾多次作为彩陶精品送到境外展览。 第五阶段:仍使用在卷沿盆上,此时的盆口部由侈口改为直口,卷沿愈甚。该阶段已跨人仰韶文化中期。大地湾虽未发现此段的完整器物,但根据大地湾的残器可以推测复原后的器形和纹饰。参考属于同一时期甘肃合水、陕西岐山王家嘴遗址的同类器,我们的推测与复原是符合器形、纹饰发展规律的。鱼纹更为简化,头部以一圆点表示,鱼身简化为四条弧线,上下鱼鳍皆略去不画,仅保留较为夸张、舒展的尾鳍。 自仰韶中期以后,鱼纹逐渐消失。不过,有的学者将马家窑文化中出现的由圆点引出弧线的图案视为鸟纹或鱼纹,这些图案与仰韶鱼纹相比过于抽象,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其实,马家窑文化的圆点弧线鸟纹更像水中游动的蝌蚪。 上述大地湾鱼纹盆的五个发展阶段确立了鱼纹的演变序列,从中我们得以掌握其演变规律。首先,要重视的是器形的变化,鱼纹最初是描绘在叠唇盆上的,然后将其弃之不用,又转为卷沿盆;越迟的卷沿盆,口沿越卷,器体愈大,腹部越浅。当我们遇到鱼纹盆口沿残片时,尽管图案残缺不全,但根据以上规律,依据口沿特征,大体可确知鱼纹盆的早晚。在收藏和鉴赏彩陶时,不能仅关注—纹样而忽略了器形,两者的统一是至关重要的。仰韶彩陶因时代早,物较少,完整器更是难得,所以某些利欲熏心的造假者为了骗取金钱,也在仿造仰韶鱼纹盆。他们往往使用马家窑文化的素面盆,作为鱼纹或人面鱼纹的载体,有时竟然迷惑了某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收藏者。第二,鱼纹的发展变化总体趋势是不断地简化,自然形态的鱼纹经概括和取舍逐渐凝练为固定化的图案,写意的表现手法逐渐取代了写实的风格。最早的鱼纹颇富个性,每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创意,展现出了自然状态下鱼的万种风情。其后,从头部开始,继而鱼身、鱼鳍,不断地简化,最终成为几乎一成不变的固定图案。搞清纹饰的演变规律,对于目前乃至今后的考古研究工作大有裨益。在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面对大量残碎的彩陶片时,仅凭借鱼纹残片的局部纹样,便可判断出比较准确的时代,其奥妙就在于掌握了纹饰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近年来,随着考古调查与发掘的深入开展,许多新的发现不断涌现,关于仰韶鱼纹盆的报导也是层出不穷。我们惊喜地发现,在一个相当大的地理范围内,鱼纹有惊人的一致:甘肃境内最西端的发现是陇西二十里铺的属于第四阶段的变体鱼纹,最南端的发现是白龙江流域的武都大李家坪遗址的属于第四阶段的鱼纹,西汉水流域西和宁家庄遗址的第二阶段鱼纹,礼县石嘴村的第一阶段的鱼纹。渭河一带是中心区域,鱼纹的遗址更为集中,不再一一列举。这个地理范围最东可达关中平原武功、岐山一带,甚至在陕南南郑龙岗寺、内蒙古南部凉城王墓山下遗址都了颇为相似的鱼纹盆。上述范围大约有30万平方公里之大,涉及今日的3个省区。这种令人惊奇的一致现象至少告诉我们:第一,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应该属于同一支文化,陇南和陕南属于这个文化圈的边缘地区;第二,在这个地理范围内,文化的交流、传播非常活跃,人们的居住地虽被千山万水所阻隔,但绝非想象中的闭塞;第三,鱼纹不是一般的彩陶纹饰,而是作为同一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出现的。出现这种标志性符号的原因,以及所代表的什么内在的含义还应深入探讨。 蛙纹 在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中,蛙纹并不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偶尔出现在早、中、晚各期,因而是一种特殊的少见的纹饰。这些蛙纹的身体结构大体相同,但表现与装饰手法各不相同,其风格均显示了所处时代的烙印。它们之间应存在着一定的传统联系。 甘肃境内的仰韶文化至今未发现早、中期的蛙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属早期半坡类型,在其的一件陶盆内壁绘有黑彩写实蛙纹。半月形头部,两个圆点表示眼睛,圆形躯体,上饰点状纹,四足形态生动,令人联想起一只企图爬出陶盆的蛙类。黑点大小不一,且不甚规整,风格古朴,憨态可掬。河南陕县仰韶中期庙底沟遗址的蛙纹饰于陶盆腹部,残缺不全,但可大致判定仍为蛙的形象,总体风格同早期类似,但头部较小,仅有一黑点,身躯分隔为两部分,形象略逊于早期。有人认为这是龟类形象。 大地湾仰韶晚期第820号房址中一件残小口壶,编号为F820:15。该器物泥质红陶,小口,颈部加饰一条凸施纹,圆肩圆腹,下腹部残失。肩腹部饰一似蛙似龟的动物形图案,黑彩,头部整体涂黑呈椭圆形,以两个小圆形空白表示眼睛,顶部另留一小三角形空白,圆形躯体,饰网格纹,残留两足。腹部另一侧饰类似蛙腿的圆点弧形纹。该房址属偏早阶段。此蛙纹图案化风格较浓厚,与早中期相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天水师赵村五期了一件蛙纹钵,此蛙绘于陶钵内壁。与大地湾相同的是,均以网格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