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之三藏佛教中指经律论
佛教医学的根识尘整体结构

佛教医学的根识尘整体结构宇宙人生的实相,在佛学看来乃是一种唯心缘起的法则。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正是依据此一法则,佛学将宇宙人生看作一种由诸多条件积集合和而成的现象,并力求切身地体证这一真相。
在理论上,佛学从各种角度对宇宙人生这一因缘合和的基本结构作了描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大、十二因缘学说,乃分别针对不同的人与情况进行宣讲,使其理解宇宙人生的缘起真相。
从今天的情况看来,其中的根尘识互相缘起的十八界理论,可谓与现代医学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以人为中心,将世界分为人的生物身体、心理意识和人生存于其中的社会自然环境三个部分的思想不谋而合,最易为今天的人们理解和运用。
在根尘识互相缘起的理论中,所谓根,即是指的人的生物性躯体。
人有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神经系统),共同构成人的身体。
所谓识,则是指人的感觉、认知、思维、感情等心理意识活动。
人有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尘乃是通过人的六根与之接触,由六识所认知的外境,包括社会与自然。
根据所被认知的方式,可分为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依据缘起法则,根(生物)、识(心理)、尘(社会自然)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缺一不可。
只有三者同时具足,才能生起感知形成世界和众生。
其中任何一者的缺失或出偏,都会使人生世界不完满,产生各种疾苦乃至最终毁灭。
而三者之中,又以人的心识作用最大,"心尊心使,心为法本"为主宰宇宙人生之枢纽。
整个佛学正是从根尘识三个方面入手,以人的心识为中心和根本,修正世界人生,救治众生疾苦的。
总的来说,佛学作为一门医学,其根--识--尘的整体结构,正与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结构相当。
1.根――生物层面的佛教医学首先,从人的根身入手,解除众生疾苦,便形成了生物层面的佛教医学。
根据其特点,我们可称为佛教传统生物医药学。
它是佛教医学在传统印度医学基础上,以自己独有的缘起哲学观进行改造、补充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并通过吸收中医思想,最终形成了佛教生物医学最成熟的形式--藏医学。
20xx字论文:西游记的佛学思想

20xx字论文:西游记的佛学思想篇一:《西游记》佛教思想论略佛国梵天的架构与解构——《西游记》佛教思想论略内容摘要:西游故事演化过程中,即表现为佛教思想的淡化和世俗化特色的增强。
百回本《西游记》架构了一个庞大的佛教世界:从大的结构框架来看,作品没有脱离取经故事的佛教性质;作品描写了完整的佛教世界,塑造了一系列佛教人物,表现了佛教的心性学说、救度观念、因果报应观念和地狱观念,宣扬了佛教教义。
同时,百回本《西游记》又解构了自己所架构的佛教世界:作品并没有将西牛贺洲及天竺国描写成为真正的佛国净土;作品对不少佛教人物都有所批评和讽刺;作者对某些教义持批判态度;作品某些内容违背甚至是反佛教的。
作品的佛教内容,只是作者构建故事、表达思想的手段。
关键词:《西游记》佛教思想打开《西游记》,处处可见佛国梵天的灵光在闪耀,那一行五众向着西天极乐世界奔走的身影时时告诉我们,光明灿烂的前途就在他们所要到达的那个清净庄严的净土。
然而,读完《西游记》,却不能不让我们大失所望,西天佛国耀眼的光芒黯然失色。
特别是当理性的思维透过表面轰轰烈烈的取经故事,以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这部旷古名著的时候,我们便不难发现,宠罩在全书表面的佛光却原来只是冰山在阳光照射下美丽的光环,而远远不是冰山本身。
换句话说,《西游记》的作者架构了他的佛教世界,同时又解构了这个世界。
试论如下,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当今我们看到的百回本《西游记》,实际上是汇聚了无数说话艺人和下层文人智慧的结晶。
因此,要了解《西游记》的佛教思想,首先有必要了解《西游记》故事演变过程及佛教思想在这个过程中的演化与变迁。
从总体来看,随着西游故事的流变,其佛教内容有一个逐步淡化的过程。
《西游记》取材于历史上玄奘取经的故事,但也融合了诸如朱士行、法显、不空等人的取经事迹。
这些取经者前往印度取经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弄清佛教教义,并借以宣扬佛教。
法显取经是因为其“慨律藏残缺”,故“至天竺寻求戒律”[1];玄奘取经是因为中土佛教诸派对教义的解释众说纷纭,查考佛经也是“隐显有异”[2],令人莫知所从。
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

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源自印度,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佛教的发展历程有种情况至今流传下来。
关于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佛教的起源、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发展历程、佛教的教派和流派、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佛教的影响和传播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 佛教的起源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Siddhartha Gautama),他是印度尼泊尔地区的一个王子。
乔达摩在25岁时决定离开王宫,进行苦行修炼,以寻求灵性解脱。
在30岁时,他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为“佛陀”,意思是“觉者”或“觉悟的人”。
2. 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四谛谛、无我、缘起等核心概念。
其中,四圣谛指的是苦谛(人生苦难的本质)、集谛(导致苦难的原因)、灭谛(摆脱苦难的方法)、道谛(消除苦难的方法);八正道指的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四谛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无我指的是人的自我并不真实存在,缘起指的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相生的。
3. 佛教的发展历程佛教自创立以来就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发展变迁。
在印度,佛教逐渐在6世纪前后兴盛起来,并且传播到整个印度次大陆。
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国王阿育王时期,佛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推广。
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继续增长,但在公元8世纪左右,印度佛教逐渐式微,转而成为别国的信仰。
此后,佛教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
在中国,佛教受到了儒家、道家等其他宗教的影响,产生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面貌。
佛教也经历了中国的佛教起义和佛教的复兴,在中国的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佛教还传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国家,在这些国家也形成了各自的佛教传统和文化。
4. 佛教的教派和流派佛教内部有若干个不同的教派和流派。
最早的佛教教派是小乘佛教,也称上座部佛教。
小乘佛教强调个人的解脱和涅槃,主张依止八正道自求解脱。
中国文化概论·第八章·第一节

四圣谛:苦因灭道
是指佛法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 包括人生的全过程,都是无量之苦。 或称集,是指佛法揭示了人们由于 贪、嗔、痴、慢、疑、恶见这“六根本烦恼”,还 有行为(身)、言语(口)、思想(意)“三业” 所造成的因果报应,使自己陷入了无休止的生死 轮回的痛苦中。 是佛法指出只有信奉佛法最后达到涅 槃,才是彻底实现苦的消灭的唯一出路; 是佛教给信奉佛法者达到涅槃、实现 灭苦的一系列理论和具体方法。
唐代手绘观世音像
苦 因
灭
道
缘起论
所谓缘起,指“诸法因缘生”,或“诸法因 缘而起”,“缘起论”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无造 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 一切事物的生成,都是由 相互依存的关系和条件决定的,是受因果规律 支配的,而不是靠造物主。
唐卡:佛本生故事
无造物主 无我
指包括我在内的万物和宇宙世界 是指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恒的固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乔达 摩·悉达多。释迦是族名,牟 尼是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 圣人”。依靠佛经记载的故事 推测,释迦牟尼是古迦毗罗卫 国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释迦 牟尼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 等诸多苦痛,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在菩提树 下大彻大悟,遂创佛教,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 域一带传教,80岁时涅槃。
没有主宰。
无常
定的状态。 无我、无常是佛法的真谛和总法则。 则指由因缘而产生的一切 事和物,譬如流水一般,是永不间断的。
因果相续
四法印
依照缘起论的观点,只有通过了人生 的四法才能圆满: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有漏皆苦,涅槃寂静。 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 恒,人生因果相续,刹那生灭。 我和宇宙万物一样, 所有事物都不是永恒的。 三毒和慢疑恶见组成 的“漏”是人生的六大烦恼,使人们有了“八 苦”而不得解脱。 懂得无常无我,知晓 有漏皆苦,唯有笃信佛法,皈依佛门,刻 苦修行,方能超越轮回,进入智慧福德圆 满、永恒寂静、最有成就和最安静的境界。
阅读巴利三藏三藏的感悟

阅读巴利三藏三藏的感悟巴利三藏三藏是佛教经典之一,也是佛教徒学习和修行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阅读巴利三藏三藏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启迪。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分享我的感悟。
巴利三藏三藏中的经文对于人生的指导和教诲具有重要意义。
它告诉我们要如何去追求真理、实现自我超越。
佛陀在经文中提出了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这是佛法的核心内容。
通过认识和了解苦谛,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生的苦难和痛苦,并通过修行和觉悟来寻找解脱的方法。
集谛告诉我们,人生的痛苦是由欲望和执着所导致的,只有通过放下欲望和执着,我们才能获得解脱和幸福。
灭谛则是告诉我们,苦难可以被消除,解脱是可以实现的。
最后,道谛是告诉我们,通过正道修行,我们可以达到解脱和开悟的境界。
这些教诲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对困难、如何追求幸福和内心的平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巴利三藏三藏中的经文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
佛陀在经文中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修行,我们才能获得解脱和觉悟。
修行包括学习佛法、持戒、修定和智慧。
学习佛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生的真相和佛法的智慧,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想。
持戒是为了净化心灵,使我们远离恶业和负面情绪,培养善良和慈悲心。
修定是通过冥想和专注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从而提高我们的集中力和洞察力。
智慧是通过思考和觉悟来认识到人生的真相和佛法的智慧。
通过修行,我们可以逐渐超越自我,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第三,巴利三藏三藏中的经文强调了慈悲和善良的重要性。
佛陀在经文中告诉我们,慈悲和善良是人类最重要的品质。
只有通过慈悲和善良,我们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减少冲突和痛苦。
佛陀教导我们要发展慈悲心和善良心,要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不伤害他人。
通过慈悲和善良,我们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平静。
巴利三藏三藏中的经文还提供了一些实践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修行和觉悟。
例如,冥想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通过冥想,我们可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觉知,提高我们的集中力和洞察力。
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 文革破坏最严重佛教法难

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文革破坏最严重佛教法难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文革破坏最严重2013年12月27日08:0579评论详解佛教史上五次法难破坏力度文革为最(凤凰网华人佛教制图:晓愚)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历了五次最严重的浩劫。
不但令佛教文化遭遇空前劫难,更对我国众多文物古迹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是中华文明的大劫难。
三武一宗灭佛历史上“三武一宗”的教难,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等四位帝王所带来的四次大祸害。
当时,无数的寺院、经书、佛像、法器等被焚毁、破坏,数以千万的僧侣遭到杀戮,或被迫还俗。
这一次次的打击,使得佛教的发展遭到严重的扼杀,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太武帝的灭佛,起因于武帝听信道士寇谦之及宰相崔浩的谗言所致。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入主中原后,道武帝、明元帝都信奉佛教,并兴建不少寺院。
太武帝即位之初也信奉佛法,礼敬沙门。
北魏灭北凉后,还带回许多沙门到京师,当时对北魏佛教产生重大影响的沙门玄高、师贤、昙曜等人都是来自凉州。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
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谗言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
寇谦之早年就热中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
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霄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
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藏传佛教的教义思想中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藏传佛教所蕴含的积极意义摘要:当今地球环境日趋恶化,人类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各种生态文化思潮与文化价值观反思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藏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发掘与诠释正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就藏族本身而言,在其生产与生活方式和精神活动中始终洋溢着浓厚的生态伦理文化,发掘这些优秀的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文明建设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而藏传佛教也是一种信仰,他可以给人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奋进的动力、平和的心态。
【关键词】藏传佛教;生态;环境;宗教信仰; 社会影响一、藏传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一)藏传佛教的“缘起论”思想藏传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就是缘起论。
“缘起”是指现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种种条件和合而成的,不是孤立的存在。
缘起论是佛陀的基本教义,他的弟子阿说示曾经转述这一思想:“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
”[1]“因”就是条件,万法由条件而生,由条件而灭;超越了条件性,就是涅盘成佛。
这是释迦牟尼的基本教理。
原始藏传佛教将这一思想表述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2]在这里,“此”与“彼”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事物的存在与否,决定于条件。
只有将一物置于整体中,在众多条件的规定下,才能确定其存在。
事物不是孤立地存在。
关于缘起有一个专门的“颂”,常常刻在佛塔、佛像的基座或佛塔、佛像内,或佛像的光背处,称作“法身舍利偈”或“法身偈”,其内容汉译为:“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
”[3]万法依因缘而生灭,这就是缘起论的基本思想。
藏传佛教的“缘起”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整体共生”的世界图景与生态关系。
在藏传佛教缘起论的解释系统中,世界上所有的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中。
这种“整体共生”的关系,为我们确立共生共荣的“整体生态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整体性的关系中,自然与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是一种相互依存、互及互入的关系。
三一律的名词解释

三一律的名词解释一、什么是三一律?三一律,也被称为三分律,是佛教律藏的一部分,包含了僧侣的戒律规范。
它将宗教法律分为三个部分:比丘戒、比丘尼戒和在家众戒。
三一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僧众的道德规范和戒律纪律,促进佛教众的精神成长和提高。
二、三一律的历史背景三一律在佛教戒律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早在摩揭陀时代,佛教就已经开始讲究规律和戒律。
前200年左右,印度出现了摩竭陀国王,他制定了大量的法律和戒律规范,这些规范成为佛教戒律的重要来源,并贯穿于佛教的各个派别之间。
三一律的正式成熟,是在公元5世纪后期,由印度比丘僧人、阿道笈多和宗密羌提又二人共同完成的。
此后,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三一律逐渐在各个地区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三、三一律的主要内容1.比丘戒比丘戒是佛教律藏中最重要的戒律之一,规定了僧众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以保持他们的道德和清白。
比丘戒包括五戒、八戒、十戒、二十戒和二百五十条戒律,其中最基本的是五戒,也即杀生禁止、不偷盗、不邪淫、不说谎、不饮酒。
2.比丘尼戒比丘尼戒是女性出家人的戒律规范,比较类似于比丘戒。
比丘尼戒包括八十三条戒律,和比丘戒一样,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出家人的清白和道德规范。
3.在家众戒在家众戒是适用于普通人的戒律规范,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和二百五十条戒律。
在家众戒的内容更注重个人修行,以帮助教徒锻炼自我约束和道德品质。
四、总结三一律是佛教律藏中的一部分,包括比丘戒、比丘尼戒和在家众戒。
以规范僧侣的道德和戒律为目的,是佛教戒律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佛教信众来说,遵守三一律有助于锻炼自我道德和精神素质,提高人格修养和追求真理的决心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