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合集下载

当代佛教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当代佛教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当代佛教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作者:张麟来源:《神州》2012年第29期摘要:当今社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佛教在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盛行,至当今时代,佛教在人们的思想中面临着现代问题,也就是如何真正体现佛教的社会价值。

佛教必须是“实际的”,才可能真正驻足人间;在“地球只有一个、人类本是一家”的全球时代,佛教必须是“世界”的,才可能是全人类的。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佛教201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我们必须从容面对、勇往直前,在其漩涡浪花中强健体魄,由此使自己达到一种“青山依旧在”的主动,有着“惯看秋月春风”的境界。

在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传承中,在犹太教、基督宗教文化基因中亦有“彩虹文明”的遐思,就是将七色共辉的彩虹作为和谐符号,视之为争取多元和谐文化的象征。

对于“全球化”的宗教问题,我们也必须积极面对和认真探讨。

今天中国的宗教问题,已与“全球化”时代的宗教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的古圣早就说过,“以同求同,万物皆同;以异求异,万物皆异”。

实际上在知识的领域里,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文化体系或样式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其中的相同点,也可以找到其中的差异点。

宗教文化属于人文知识体系,佛教所探讨的根本问题是人文的问题,当然也归属于人文知识体系。

中国近代高僧太虚法师曾明确说过“佛教问题即人文问题”,“故佛教问题,实为全世界人文之所系,应时行化,不容缓矣!”1二十世纪初,针对国家衰微、佛教凋敝的历史现状,太虚法师提出,以契理契机的“人家佛教”来挽救“残渣般的、即将溃灭”的佛教,以此适应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需要。

太虚法师曾明确指出,“前之三流,其众寡不逮后之一流之什一;而除第一流外,余之三流,人虽高下,真伪犹有辨,其积财利、争家业,藉佛教为方便,而以资生为鹄的则一也。

玄奘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玄奘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玄奘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玄奘是一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佛教大师,他不仅成为了中国佛教传统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整个世界佛教中的杰出代表。

玄奘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今天仍然不可忽视。

接下来,我们从多个方面探讨玄奘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一、促进文化多样性传承玄奘佛教文化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可以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

佛教作为一门生命哲学,强调人生的意义与修行方法,其宗旨是以“人类幸福”为最终目标。

这种生命哲学在历经千年的沉淀,形成了多种文化特色,并在不同地区有所侧重。

例如,中国佛教着重于世俗社会道德教化,而南亚佛教注重于禅修,东南亚佛教则注重于以佛教为指导的舞蹈、音乐和艺术等。

玄奘佛教文化传承无疑可以极大地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

不同国家和不同宗派都可以以佛教作为桥梁开展交流与沟通,从而促进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同时,聚焦玄奘佛教文化的交流活动不仅能使人们加深对世界文化的认知,也对世界和平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维护和传承宗教信仰尽管玄奘佛教文化的价值超越了宗教信仰本身,但它对于宗教信仰的维护和传承依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都对传统的宗教信仰失去了信心。

这使得许多宗教文化的传承陷入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发掘和传承玄奘佛教文化的精神内核,可以使传统宗教信仰得到更好的保存。

同时,这种方式也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认识,从而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深刻的思考和实践指引。

三、促进社会和谐玄奘佛教文化强调“三界互通”和“三众共根”的思想,主张以“慈悲为怀,智慧为师”的方式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在不断上升。

玄奘佛教文化作为一种理想主义的哲学思想,可以为这种社会和谐的理想提供有益的启示。

通过传承玄奘佛教文化的理念,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本质和机制,进而在行为上这样去实现。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汉朝以来,佛教在中国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宗教历程。

佛教理念在中国思想和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播佛教的传入中国可以追溯至东汉末年,当时佛教大约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带来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学思想。

随着佛法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在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道德准则。

佛教的传统地位可见于历史之中。

在唐朝时期,随着玄奘法师归来带来的佛经翻译完成,佛学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风佛学,尤其是大唐玄宗时期,佛教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佛教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鼎盛。

二、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思想、文化、哲学、道德还是艺术等方面,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思想上来说,佛教主张“法无定法”,承认人人平等,重视个人内在的精神生活,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思想的交汇点,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佛教所强调的“慈悲为怀”、“修身养性”、“勤劳朴素”等道德准则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文化方面,佛教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

佛像和寺庙的出现也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佛教的经典文学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容,而且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文学体系,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的启示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为今日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启示。

首先,佛教思想强调人的内在精神,为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其次,佛教思想对于道德观念的提升和重视,也在当代中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融合的今天,佛教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论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及其现代意义

论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及其现代意义

论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及其现代意义作者:于丹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07期摘要: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自传入中国至今已有漫长的历史可以追溯。

一种异域文化能够在中国传承千年,不仅需要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更重要的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与充实本土文化,佛教中国化正是异域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与本土文化完美融合的成功典范。

研究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对中国思想文化史和世界文化传播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宗教;佛教;本土化;现代意义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儒释道三家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与儒、道两家本土出生的宗教流派不同,佛教自遥远的印度而来,起初并没有和中国本土文化较高的契合度,但它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不得不归功于其漫长的本土化过程。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背景、中国化特征分析及其蕴含的普世价值观等角度来探析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及其现代意义。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得以传入中国是时代需求和政治策略综合作用的结果。

佛教在东汉末从西域传入中国,当时社会黑暗,帝王软弱无能,宦官外戚专权,政治局面混乱,再加上连年大旱,平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却碌碌无为。

此时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学社会控制力逐渐衰颓,亦不能控制住局面。

这就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选取一种能够与儒学相融合的思想,从而削弱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恰好佛教思想符合社会上层的诉求,因此,它得以有机会传入中国,这可以说是社会上层与佛教之间相互选择的结果。

[1]除了政治因素外,佛教早期传入地也为佛教的中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敦煌便是我国早期传入佛教思想的地区之一,它与广袤的西域接壤,位于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接地带,是中西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一站,被当作国门。

当时的敦煌商业繁荣,且距离中原地区较远,各种政治势力和战乱以及中原地区的儒家和道教思想对该地区影响较小。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佛教文化才在中国得以初步发展,并最终由此传至其他地区。

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之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力宣扬,得到了较突出的发展,并从此走上“中国化”的道路,至隋唐走向繁荣鼎盛,随后佛教进入漫长的衰退期,但是佛教始终没有泯灭,一直在民间得以流传。

在现代社会发挥佛教的道德教化作用

在现代社会发挥佛教的道德教化作用
[ 稿 日期 ] 0 9 1. 4 收 2 0 —2 2
作 用 ,是 佛 教 适 应 社 会 、利 益 社 会 的 需 要 ,也 是佛 教扩 大 自 身 影 响 、弘 法 的 需要 。 二 、发 挥 佛 教 的 道德 教 化 作 用 的 路 径 ( ) 结 合 时 代 需 要 ,挖 掘 佛 教 道 德 理念 的现 代价 值 一 发 挥 佛 教 的 道 德 教 化 作 用 , 首 先 要 在 适 应 时 代 道 德 建 设 ,融 合 时 代 先 进 思 潮 的前 提 下 ,具 体 针 对 时代 弊 病 ,时代 所 需 ,挖 掘 佛 教 道 德 理念 的现 代 价 值 。 1 倡 明 因 果 报 应 ,重 塑 公 民 内在 道 德 机 制 ,加 强 公 民 . 道 德 自律 性 我 国传 统 社 会 , 德 是 人 们 安 身 立 命 , 国 平 天 下 之 本 , 道 治 道 德 具 有 超 越 性 和 至 上 性 ,它 不 仅 是 外 在 的 行 为 规 范 , 是 更 人 的 内在 信 仰 ,国人 诚 意 正心 ,明 因 慎 果 ,慎 独 自律 ,正是 依 此 , 我 们 这 个 幅 员 阔 的 多 民 族 国家 能 够 长 期 以 来 统 一 的 、稳 定 的 、有序 的 、和 谐 的存 在 。到 了现 代 ,我 国社 会 出 现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道 德 无 序 状 况 , 根 本 原 因就 是 在 现 代 化 的 其 过 程 中 , 统 信 仰 遭 到 严 重 冲 击 ,道 德 内在 机 制 几 乎 被 摧 毁 传 了 ,道 德 的超 越 性 和 至 上 性 失 去 了 ,人 们 也 不 在 相 信 因果 报 应 。现 在 人 普 遍 认 为人 生 的 意 义 就 是 疯 狂 地 赚 钱 , 情 的享 尽 乐 ,甚 至 认 为 诚 实 就 是 傻 冒 ,作 恶 就 是 能 干 。由于 这 种 心 态 的支 配 , 部 分 人 便 滑 如 肆 无 忌 惮 , 作 妄 为 的邪 道 。 见 , 一 胡 可 道 德建 设固然是需要一个有效 的外在机 制, 更重要 的是要强 化 人 们 道 德 信 念 与 道 德 自律 性 。佛 教认 为众 生 的 生 死 轮 回 , 善 恶 报 应 都 是 自 己的 业 力 所 感 召 ,主 张 自业 自报 ,自做 善 恶 自受苦 乐 ,个 人 行 为 个 人 承 担 。佛 教 因 果 报 应 信 仰 是 传 统 社 会 道 德 内在 机 制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它 不 但 具 有 客 观 监 督 作 用 ,而 且 更 强 调 人 们 自己 的 内心 约 束 ,使 他 律 性 的 道 德 规 范 转 化 为 自律 性 的 道 德 规 范 。 明 因 果 报 应 ,重 颦 公 民 内在 道 倡 德机制 ,是当前道德建设 的一块 必不可少的基石 , 也是佛教 改善 世 道 人 心 的 贡 献 所 在 。 印 光 大 师 曾屡 次 开 示 :“ 因果 者 , 世出 世 间 圣 人 平 治 天 下, 度脱众 生之 大权也 。 今世若不 以因果 为救 国救 民之急务, 任 汝 智 巧道 德 , 如 何 高 超 , 皆属 虚 设 。 《 ”( 印光 法 帅 文 超 》 ) 2 .清 除贪 、 嗔 、 痴 三 毒 的 佛 教 理 念 , 是 日渐 被 邪 恶 侵 蚀 的社 会 的 强 大解 毒 剂 随着 现代化 的推 进 ,我 国科学技 术与物质 文 明飞速发 展, 迎来 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 , 但在 这繁荣中有一股危险 的暗流——信仰 的失落,道 德的沦丧。人 们疯 狂地赚钱 ,尽

佛教的当代价值:解决众多社会问题的良方

佛教的当代价值:解决众多社会问题的良方

佛教的当代价值:解决众多社会问题的良方2012年10月30日 09:13来源:闽南佛学作者:刘元春湛滢编者按:佛教作为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核之一,在东西方文化的互动中占有优势,而且对人类社会主体信仰结构的重建,以及推动世界真正的和平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针对当代社会存在的自然、社会、精神诸多现实问题,佛教依正不二的理念、自利利他的品质、自净其意的修法,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倡扬社会风尚,提升人格形象。

佛教徒在信仰活动中,具有积极入世的胆略、超越现实的情操、自我批判的气度,将是佛教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

本文试从“价值”的视角出发,论述佛教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值得重视的积极作用,谈一些看法,供关心佛教命运的善知识们批评指正。

(图片来源:资料图)当代社会面临着世界性问题,这些问题决定着人类的共同命运,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自然问题。

其典型表现是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能源枯竭。

这类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无节制地侵害生物圈导致的。

包括滥砍滥伐、随意污染环境、浪费能源等行为,打破了自然界内在规律,造成了大量物种急剧灭绝,从而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社会问题。

其典型表现是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导致的军备竞赛,核弹威胁、暴力事件等带来的恶性循环,激化了不同国家、民族、制度、经济、文化之间的矛盾,不仅造成世界南北贫富差距拉大,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使社会的公平正义、自由民主、发展进步都遭到极大的破坏。

精神问题。

这是其他问题的思想根源,主要通过个体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

典型表现在社会主体信仰的散乱缺失、个体精神世界的空虚绝望、道德品质的庸俗堕落。

具体表现在社会人群恶劣行为方式流行,诸如吸毒、暴力、色情、物欲横流、不择手段、毫无节制等,加剧了自然、社会问题的日趋尖锐化。

而且,这三个问题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并日益表现出普遍性、整体性、复杂性、深刻性、严重性等特点。

它们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安全以及所有生灵的存在。

面对人类共同的生存危机,世界各地的仁人志士们都不断地吸取人类文明成果,贡献出各自的思考和智慧。

佛教的修行与人生意义

佛教的修行与人生意义

佛教的修行与人生意义佛教是一种以修行为核心的宗教,强调通过禅定、慈悲、舍己和智慧来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

佛教的修行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冥想、忏悔、礼佛、供养等。

这些修行方式不仅有益于个人的内心修养,还对社会和人生意义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修行的内在意义佛教修行的核心目标是超越苦难、解脱轮回,得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通过冥想和深思熟虑,人们可以认识到无常的真相,从而明白生命的本质是无常的。

这种洞悉使个人具备平等、慈悲和智慧,超越个人欲望,提高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心,从而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均衡。

佛教修行的内在意义在于通过实践,使个体认识到人生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二、修行的外在意义佛教修行不仅对个体的内心有益,还对社会和人生意义产生积极的影响。

佛教教导人们具备慈悲心与智慧,以利他为中心,帮助他人摆脱痛苦和困境。

佛教鼓励人们以舍己为人的精神,无私地奉献和帮助他人。

修行者通过自身的改变,以行善行慈的方式影响他人,从而积极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三、佛教修行对人生意义的启示佛教修行对人生意义的启示体现在对人生的理解和对幸福的追求上。

佛教教导人们通过修行追求的不是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与解脱。

佛陀曾说:“生活的目的是快乐,快乐的目的是自由,自由的目的是平静,平静的目的是觉醒”。

佛教修行鼓励个人超越物质欲望,让心灵回归平静和内心的自由。

四、佛教修行实践的重要性佛教修行实践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更在于付诸实践和实际行动。

佛教强调直接体验与亲身实践,通过具体的修行方式和行为来提升修行者的智慧和慈悲心。

只有付诸实践,才能真正体验佛教教义的内涵和真理,从而使修行者能够深刻地理解修行对于个人和社会意义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金钱和物质的欲望日益增加,而内心的空虚感和困惑感也逐渐加深。

佛教修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帮助人们从内心深处探寻人生的真正意义,追求内心的和谐与解脱。

通过实践佛教修行,个体可以提升自身的智慧和慈悲心,影响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禅宗和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禅宗和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禅宗和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佛教的传入地之一,佛教经过接受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禅宗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佛教始于印度,最初传入中国。

公元前67年,汉昭帝派遣康居国的传教士安世高来中国传教。

此后,佛教从西域、中亚等地陆续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时期,佛教被广泛接受,并在中国本土化。

这一时期的佛教特别注重对世俗生活的应用,倡导“度人利己”。

佛教在中国逐渐融合了道教、儒教、民间信仰等元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佛教。

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唐朝时期,大量佛经被译成中国文,佛教中发展出了不同的宗派,如天台宗、禅宗等。

二、禅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分支,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禅宗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 禅宗与中国哲学的融合禅宗强调觉悟和体验,特别注重实践和体验,这与中国哲学的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禅宗表达出的“不立文字”的立场,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言之不预”的观念有着相似之处。

禅宗的思想与中国哲学的思想相容相融,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禅宗与文学的交融禅宗与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作者们可以通过禅境体验来醒悟自我,探索灵魂深处,从而创作出深邃、富有禅意的文学作品。

诸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永夜把船烧》等,都融合了禅宗的思想,体现了禅境的深邃和净化。

3. 禅宗与园林文化的交融禅宗与园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禅宗所强调的“禅意”,其实就是传统园林所追求的“意境”。

禅宗思想的渗透使得园林艺术逐渐向着“禅境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园林文化中的“水、石、树、花”等元素,都包含着禅宗的思想。

三、佛教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方立天
编者按:1961年,方立天教授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工作。

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从先秦到当代,古今数千年,哲学家数以百计,哲学史籍汗牛充栋,难以全部究其原委。

在一次教研室讨论研究重点分工的会议上,他确定了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哲学为自己的研究重点。

这一段长达700年历史的哲学史,包含了儒、道、佛三教的丰富内容,研究难度很大。

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近半个世纪的孜孜以求,他由此成就为中国的佛学大家,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以这样一幅对联评价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精思穷微著作传九州”。

他对佛教哲学的研究大大丰富了中国哲学史的内涵,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而对于佛教文化对当今社会所起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佛教的作用,方教授也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看法,记者就此采访了方教授。

“我并不信仰宗教,也不反对宗教,我坚持真理。


“佛教的哲学其实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的思维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


“我们应该纠正过去那种把佛教简单地看成迷信的做法。


——方立天
应该如何看待佛教
记者:您是学哲学的,和中国哲学打交道已近半个世纪,但对佛教的研究也很深入。

佛教到底是宗教还是哲学呢?
方立天:1956年,我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这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大转折。

在北京大学,我曾经受业于汤用彤、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哲学界泰斗,他们的治学态度、方法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之所以决定研究佛教并矢志
不渝,主要是因为佛教内容丰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又极其之大,还可以与中国哲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而中国的佛教研究成果又极其之少。

佛教到底是宗教还是哲学?近现代学术界有过争论,我的看法同汤一介先生是一致的,就是认为佛教包含很多哲学内容,佛教既是宗教也是哲学。

佛教哲学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我的目的是通过系统整理、研究佛教哲学,丰富中国哲学史的内涵。

在上个世纪,胡适曾经写过《中国哲学史》上卷,但因为对佛学了解不深,没有办法完成《中国哲学史》下卷。

哲学大师冯友兰讲解中国哲学史就把佛学中的重要概念“空”理解错了!
记者:您是老一辈的哲学家,在诸种思潮蜂起的今天,您仍然诚笃地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并实实在在地运用这一思想,长期以来认真地整理中国佛教的思想发展脉络。

您信佛教吗?您怎么看佛教呢?
方立天:我并不信仰宗教,也不反对宗教,我坚持真理。

我把自己的任务限定为从学术的角度研究宗教,力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叙述和评价宗教的复杂现象,肯定在我看来应该肯定的东西,否定在我看来应该否定的东西。

我对宗教研究了40余载,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在我身上都能体现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对自己安身立命和人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很大,我的工作、事业取儒家的态度,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生活上、名利上则受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顺其自然,淡然处之。

佛教的哲学其实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的思维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

其初衷当然是为了挣脱和解决人类千百年为之不满、为之困惑的那种不自由的现实状况。

从这个背景上看待佛教和它的思想观念,形而上的玄想也就成为了人类因为追求自由解放而不断探索和创造的积极行动。

这也正是宗教的以至于宗教情绪的文化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的根据所在。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记者:我们知道佛教源自外来文化,但千余年同中国的本土固有文化互相影响,彼此融合。

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过程吗?
方立天:公元前六、五世纪,在东亚大陆的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形成了儒家和道家等学说。

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侧重于从“人”的角度来观照人生、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宣扬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道家则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于从“自然”出发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

儒家的“人”本位和道家的“自然”
本位两种核心思想,奠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基础,决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走向。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和思想最早是由西域经商的商人带到国内来的,时间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

刚传到内地时是作为一种道术,人们通过拜佛祈福求子,其实佛教不是这样的。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有了学派,中国人开始翻译、传播外来佛教著作。

隋唐以后,佛教进入创立宗派时期,与中国的儒道文化互相影响。

佛教以“解脱”为本位,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理想境界。

佛教作为外来的、与儒、道异质的文化,在经过彼此冲突、相互融合后,约在公元四、五世纪的东晋时代,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此后,中华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脉络,三家(传统说法称为三教)共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从文化形成根据的角度来考察,儒、道、佛三家鼎足之势的出现决非偶然。

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三家文化旨趣的共似性。

三家思想的中心关怀和根本宗旨,都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实现理想人格,可以说都是生命哲学学说。

二是三家文化内涵的差异性。

三家文化体系的基点、架构、内涵、思维方式等均不相同,这又不仅适应于不同人群的文化精神需求,而且也有利于彼此互补融会。

尤其是从印度传入的佛教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学艺术、天文学,乃至医学和民俗学等内容,弥补了儒、道文化的局限。

正是从这层意义上说,中华文化体现了古代东方哲学和文化的主体性格与最高成就。

记者:佛教本身中国化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方立天:佛教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也就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所谓佛教中国化是指,一方面佛教学者从大量经典文献中精炼、筛选出佛教思想的精神、
内核,确定出适应国情的教义理论、礼仪制度和修持方式;一方面使之与固有的文化相融合,并深入中国人民的生活之中。

也就是佛教在历史上日益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结合,形成为独具本地区特色的佛教,表现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特殊精神面貌和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特征。

禅宗的产生,是中国佛教两千年所发生的最大的事件,它后来演变成了汉传佛教的主流,同印度佛教很不相同。

它其实就诞生在广东省韶关市的南华禅寺。

六祖惠能在南华寺创立了禅宗,他文化不高,读书不多,但由他的徒弟法海等人记录整理出的《坛经》,至今保存在南华禅寺,它不仅是中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中国人写的佛经,而且是一部自成体系的学术思想著作。

惠能所构成的学术思想,既体现了禅宗教派的思想体系,又与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学明显不同而又自成一格,在世界上具有普遍性影响。

惠能创设的禅宗吸收了儒家的信善说,人人能成佛;也吸收了道家信奉自然的理念,非常贴近中国人的现实生活。

文化遗产包括佛教遗产
记者:佛学研究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您认为现实意义在哪里?
方立天:我的看法是,中国文化在21世纪甚至更远的将来会呈现如何的景象,中国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精神方面有什么样的贡献,都取决于我们如何清理现有的家当,正确地评价传统文化。

这当中也包括了如何处理传统中的儒佛道三个文化成分的工作,怎样看待中国佛教在过去两千年中间的思想创造与宝贵结晶,只有通过认真踏实的一点一滴推进的研究,才能恰如其分地总结传统的也包括佛教的遗产,才能深刻理解和继承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遗留下来的丰富而优秀的遗产,继承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以更好地促使佛教与时俱进,焕发青春活力;才能进一步丰富人间佛教的思想,促使佛教为利益人群、造福社会作出积极奉献。

针对20世纪晚期出现的道德滑坡,我肯定佛教伦理中的普遍性因素对当代中国及全球伦理建设的积极意义。

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重德、自强、宽容、爱国等4个方面,弘扬中华文化价值观中的合理因素,有助于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记者:您怎么看国学热?
方立天:根据著名学者张岱年的界定,国学是一个国家的学术,是一个国家有系统的学问。

中国的国学基本相等于一国的传统文化。

近代章太炎最早提出了国学的概念,当时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探讨的是国学与西学的关系,要解决的是同国家命运的发展有何关系。

我们研究国学,必须弘扬优秀的东西,也要抛弃国学糟粕,比如忽视个性、缺乏逻辑,含有狭隘的宗法思想与等级观念等。

价值观是中国国学的根本思想,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国国学重视心性修养,典型体现了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

中华人文精神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目前落在我们肩上很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构建当代的中华人文精神,它对构建和谐社会是很有帮助的。

方立天教授简介:
1933年生。

浙江永康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84年经国务院特批晋升为教授。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宗教学系指导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历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常务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宗教研究》主编,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科委委员等。

业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佛教、中国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