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考试试题参考以及答案

合集下载

佛测试题及答案

佛测试题及答案

佛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A. 孔子B. 释迦牟尼C. 老子D. 耶稣答案:B2. 佛教中“四圣谛”指的是?A. 生、老、病、死B. 苦、集、灭、道C. 贪、嗔、痴、慢D. 信、解、行、证答案:B3. 佛教中所说的“八正道”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正见B. 正思惟C. 正语D. 正业答案:D4. “六度”是佛教中修行的六种方法,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布施B. 持戒C. 忍辱D. 冥想5. 佛教中的“三宝”指的是?A. 佛、法、僧B. 佛、法、塔C. 佛、僧、塔D. 法、僧、塔答案:A6. 佛教中“五戒”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不杀生B. 不偷盗C. 不邪淫D. 不妄语答案:D7. 佛教中“缘起”的概念是指什么?A. 一切事物都是独立的B.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C. 一切事物都是偶然的D. 一切事物都是必然的答案:B8. 佛教认为人生的本质是?A. 快乐B. 痛苦C. 平静D. 无常答案:B9. 佛教中的“涅槃”是指?B. 死亡C. 解脱D. 轮回答案:C10. 佛教中“禅定”是指?A. 冥想B. 祈祷C. 诵经D. 礼拜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______,皆可成佛。

答案:佛性2. 佛教中的“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______。

答案:识3. 佛教认为人的行为会决定其未来的______,即因果报应。

答案:果报4. 佛教中“三毒”指的是贪、嗔、______。

答案:痴5. 佛教中的“四念处”包括身、受、心、______。

答案:法6. 佛教中的“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______。

答案:意7. 佛教中的“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______。

答案:法8. 佛教中的“四无量心”包括慈、悲、喜、______。

答案:舍9. 佛教中的“五力”指的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______。

答案:慧力10. 佛教中的“三学”指的是戒、定、______。

佛教模拟考试题目及答案

佛教模拟考试题目及答案

佛教模拟考试题目及答案
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答: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

2. 佛教的四圣谛指的是什么?
答:佛教的四圣谛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3. 请简述佛教中的“八正道”。

答:佛教中的“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
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4. 佛教中的“五戒”是什么?
答:佛教中的“五戒”指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
不饮酒。

5. 佛教认为人有哪三毒?
答:佛教认为人有三毒,分别是贪、嗔、痴。

6. 佛教中“涅槃”的含义是什么?
答:佛教中“涅槃”指的是达到精神上的最终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
境界。

7. 佛教中的“六度”包括哪些?
答:佛教中的“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8. 简述佛教中的“因果律”。

答:佛教中的“因果律”指的是一切事物都有其因缘和结果,善因得
善果,恶因得恶果。

9. 佛教的“三宝”指的是哪三宝?
答:佛教的“三宝”指的是佛宝、法宝和僧宝。

10. 佛教中“无我”的概念是什么?
答:佛教中“无我”的概念是指一切法无自性,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实体。

浙江佛学院考试题及答案

浙江佛学院考试题及答案

浙江佛学院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 佛教起源于哪个国家?A. 中国B. 印度C. 尼泊尔D. 斯里兰卡答案:B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般若”是什么意思?A. 智慧B. 慈悲C. 忍耐D. 禅定答案:A3.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A. 孔子B. 老子C. 释迦牟尼D. 耶稣答案:C4. 下列哪部经典不属于佛教经典?A. 金刚经B. 道德经C. 阿弥陀经D. 法华经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1. 佛教的三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佛、法、僧2. 佛教中的“四圣谛”包括苦、集、灭、______。

答案:道3. 佛教的“八正道”中,第一个是______。

答案:正见4.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______。

答案:佛性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六度”的含义。

答案:六度指的是六种修行的法门,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这六种修行方法可以帮助修行者达到菩提道。

2. 请解释“因果报应”。

答案:因果报应是指一切行为都有其相应的结果,善行会带来善果,恶行会带来恶果。

这是佛教中关于道德行为和其后果的基本教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佛教中的“中道”。

答案:佛教中的“中道”是指避免极端和偏颇,追求中庸之道。

它主张避免放纵和苦行两种极端,通过适度的修行和生活,以达到涅槃的境界。

2. 论述“无我”的概念及其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性。

答案:“无我”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指的是一切存在都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实体。

认识到“无我”有助于修行者放下自我执着,减少痛苦,最终达到解脱。

佛教考试题及答案

佛教考试题及答案

佛教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A. 孔子B. 老子C. 释迦牟尼D. 耶稣答案:C2. 佛教的发源地是:A. 中国B. 印度C. 埃及D. 希腊答案:B3.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A. 道教B. 伊斯兰教C. 四圣谛D. 八正道答案:C4. 佛教中的“五戒”包括:A.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B.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毒C.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赌博D.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烟答案:A5. 佛教的“三宝”是指:A. 佛、法、僧B. 佛、法、塔C. 佛、法、经D. 佛、法、像答案:A6. 佛教中“六度”是指:A.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B.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慈悲C.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方便D.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解脱答案:A7. 佛教的“四念处”是指:A. 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B. 身念处、受念处、意念处、法念处C. 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意念处D. 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答案:A8. 佛教中的“涅槃”是指:A. 死亡B. 重生C. 觉悟D. 解脱答案:D9. 佛教中的“菩萨”是指:A. 已经成佛的人B. 正在修行的人C. 已经解脱的人D. 已经涅槃的人答案:B10. 佛教中的“禅宗”强调的是:A. 念佛B. 持戒C. 禅定D. 智慧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佛教中的“八正道”包括:A. 正见B. 正思维C. 正语D. 正业答案:ABCD12. 佛教中的“六根”是指:A. 眼、耳、鼻、舌、身、意B. 色、声、香、味、触、法C. 眼、耳、鼻、舌、身、法D. 色、声、香、味、触、意答案:AB13. 佛教中的“五蕴”是指:A. 色、受、想、行、识B. 色、受、想、行、空C. 色、受、想、行、无明D. 色、受、想、行、明答案:A14. 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包括:A.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B.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病死C.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病死D.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答案:D15. 佛教中的“四圣谛”包括:A. 苦谛B. 集谛C. 灭谛D. 道谛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佛教认为世界是永恒的。

佛协会考试题目及答案

佛协会考试题目及答案

佛协会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

A. 孔子B. 老子C. 释迦牟尼D. 耶稣答案:C2.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

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A3. 佛教中的“四圣谛”指的是()。

A. 苦、集、灭、道B. 信、愿、行、证C. 戒、定、慧、解脱D. 贪、嗔、痴、慢答案:A4. “禅宗”是佛教的哪个流派?()A. 密宗B. 禅宗C. 净土宗D. 律宗答案:B5. 佛教中的“六度”是指()。

A.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B. 信、愿、行、戒、定、慧C. 闻、思、修、戒、定、慧D. 贪、嗔、痴、慢、疑、恶答案:A6.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的哪部经典?()A. 华严经B. 法华经C. 金刚经D. 心经答案:D7. 佛教中的“五戒”包括()。

A.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B.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毒C.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赌博D.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烟答案:A8. 佛教中的“三宝”指的是()。

A. 佛、法、僧B. 佛、法、塔C. 佛、法、经D. 佛、塔、僧答案:A9. “菩提心”在佛教中的含义是()。

A. 觉悟的心B. 慈悲的心C. 智慧的心D. 清净的心答案:A10. 佛教中的“涅槃”是指()。

A. 死亡B. 重生C. 觉悟D. 解脱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佛教中的“八正道”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正见B. 正思维C. 正语D. 正业答案:ABCD12. 佛教中的“四念处”包括()。

A. 身念处B. 受念处C. 心念处D. 法念处答案:ABCD13. 佛教中的“五蕴”指的是()。

A. 色蕴B. 受蕴C. 想蕴D. 行蕴答案:ABCD14. 佛教中的“六根”包括()。

A. 眼根B. 耳根C. 鼻根D. 舌根答案:ABCD15. 佛教中的“六尘”包括()。

佛教模拟考试题库及答案

佛教模拟考试题库及答案

佛教模拟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

A. 孔子B. 老子C. 释迦牟尼D. 耶稣答案:C2. 佛教起源于哪个国家?()A. 中国B. 印度C. 埃及D. 希腊答案:B3. 佛教的“四圣谛”中,第一个是()。

A. 苦谛B. 集谛C. 灭谛D. 道谛答案:A4. “八正道”是佛教徒修行的八种正确方法,其中不包括()。

A. 正见B. 正思惟C. 正语D. 邪行答案:D5. 佛教中的“五戒”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不杀生B. 不偷盗C. 不邪淫D. 不饮酒答案:D6. 佛教认为,人的痛苦来源于()。

A. 无知B. 贪欲C. 嗔恨D. 以上都是答案:D7. 佛教中的“六度”是指()。

A.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B.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慈悲C.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方便D.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答案:A8. “涅槃”在佛教中意味着()。

A. 重生B. 死亡C. 觉悟D. 解脱答案:D9. 佛教中的“菩萨”是指()。

A. 已经成佛的人B. 尚未成佛但发愿成佛的人C. 佛教的神祇D. 佛教的僧侣答案:B10. 佛教认为,达到涅槃的途径是()。

A. 信仰B. 修行C. 祈祷D. 布施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佛教的“三宝”包括()。

A. 佛B. 法C. 僧答案:ABC12. 佛教中的“五蕴”包括()。

A. 色蕴B. 受蕴C. 想蕴D. 行蕴E. 识蕴答案:ABCDE13. 佛教中的“六根”包括()。

A. 眼B. 耳C. 鼻D. 舌F. 意答案:ABCDEF14. 佛教中的“六尘”包括()。

A. 色B. 声C. 香D. 味E. 触F. 法答案:ABCDEF15. 佛教中的“六识”包括()。

A. 眼识B. 耳识C. 鼻识D. 舌识E. 身识F. 意识答案:ABCDEF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佛教认为世界是永恒的。

佛学考试题和答案

佛学考试题和答案

佛学考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A. 孔子B. 老子C. 释迦牟尼D. 耶稣答案:C2. “四圣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其中“苦谛”指的是:A. 生死轮回B. 世间苦难C. 涅槃寂静D. 因果报应答案:B3. 佛教中的“八正道”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正见B. 正思惟C. 正语D. 正睡眠答案:D4. “缘起性空”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指的是:A. 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B. 一切事物都是独立存在的C. 一切事物都是永恒的D. 一切事物都是不变的答案:A5. 佛教中的“六度”是指:A.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B. 慈悲、喜舍、无我、空性、中道、涅槃C. 信、进、念、定、慧、戒D. 身、口、意、见、戒、慧答案:A6.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的是:A. 严格的戒律B. 禅定的修行C. 智慧的启迪D. 直接指向人心,见性成佛答案:D7. 佛教中的“涅槃”是指:A. 死亡B. 重生C. 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界D. 世间的享受答案:C8. “因果报应”是佛教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主要强调的是:A. 命运的不可改变B. 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C. 世间的一切都是偶然的D. 人的命运完全由神控制答案:B9. “无我”是佛教中的一个核心教义,它主要指的是:A. 没有自我存在B. 没有固定的自我实体C. 没有自我意识D. 没有自我价值答案:B10. “中道”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指的是:A. 极端的修行方式B. 折中的修行方式C. 避免极端,寻求平衡的修行方式D. 完全放弃修行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佛教的“三宝”包括以下哪些:A. 佛B. 法C. 僧D. 塔答案:A、B、C12. 佛教中的“五戒”包括:A. 不杀生B. 不偷盗C. 不邪淫D. 不妄语答案:A、B、C、D13. 佛教中的“六根”指的是:A. 眼B. 耳C. 鼻D. 舌答案:A、B、C、D14. 佛教中的“四念处”包括:A. 观身不净B. 观受是苦C. 观心无常D. 观法无我答案:A、B、C、D15. 佛教中的“三法印”包括:A. 诸行无常B. 诸法无我C. 涅槃寂静D. 因果报应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都是永恒的。

佛教考试题及答案

佛教考试题及答案

佛教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A. 孔子B. 老子C. 释迦牟尼D. 耶稣答案:C2. 佛教中“四圣谛”指的是?A. 苦、集、灭、道B. 生、老、病、死C. 贪、瞋、痴、慢D. 信、进、念、定答案:A3. 佛教中的“八正道”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正见B. 正思维C. 正语D. 正命答案:D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哪一部经典的简称?A. 金刚经B. 法华经C. 华严经D. 心经答案:D5. 佛教认为人死后会经历什么?A. 轮回B. 永生C. 消失D. 转世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佛教的三大法宝是佛、法、______。

答案:僧2. 佛教中“五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______。

答案:不饮酒3. “六度”是佛教修行的六种方法,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______和智慧。

答案:禅定4.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______,皆可成佛。

答案:佛性5. 佛教中的“四念处”是指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和______。

答案:观法无我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

答案:佛教认为一切行为都有其相应的果报,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这种因果关系不仅存在于现世,还延续至未来生。

因此,佛教徒强调行善积德,以期获得好的果报。

2. 描述佛教中的“涅槃”概念。

答案:涅槃是佛教中最终的解脱境界,指的是从生死轮回中彻底解脱出来,达到无烦恼、无痛苦的状态。

涅槃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意味着超越了生死的束缚,达到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平静。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佛教中的“中道”思想。

答案:佛教中的“中道”思想是指避免走向极端,既不沉溺于极端的享乐,也不过度苦行。

中道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原则之一,强调在精神和物质、苦与乐之间寻找平衡。

通过实践中道,修行者可以避免极端行为带来的痛苦和困扰,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佛教: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也是由佛教徒及其组织、佛教思想文化和佛教仪式制度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

佛教既是一种信仰实践,又是一种社会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文化:是随着佛教发展而形成的历史积淀,是一种历史积淀的宗教文化现象。

2.四吠陀:①《梨俱吠陀》:含有1017篇长短不一的祭祀圣歌,其中仅十分之一是关於一般世俗的,十分之九皆是宗教的,尤以“礼敬太阳神歌”为最重要,乃为婆罗门僧侣朝夕祷颂的一首。

其内容成立的时代不一,最迟则为西元前一千年顷编集而成,此一《吠陀》乃为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状态的唯一资料。

②《莎摩吠陀》:计收圣歌1549首,为婆罗门僧侣於酒祭时所唱者。

③《夜柔吠陀》:此与《莎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导如何施行祭礼者,所不同的,大部分为《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现的独创祭词。

④《阿闼婆吠陀》:内容分二十卷,包括731首圣歌。

此系雅利安人与印度原居民族接触之后,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而后集成,故其多属神咒,为控制神鬼之法,仅少数为歌颂上帝之诗,所以多含迷信色彩。

3.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

十善:它是以三种身业、四种语业及三种意业所组成的。

又称十善道、十善业道、十善根本业道或十白业道。

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4.三武一周: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周”。

北魏时佛教都十分兴盛,大批田产及劳动都佛寺管理,国家的财富大批流入佛寺之中。

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间锐志武功,统一长江以北。

他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

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

北周武帝时期僧徒滥杂,寺庙多币,蛊害百姓社会。

北魏末年,佛徒人数有二百万,寺院三万余所,占北魏人口十五份一,佛徒侵占农田,不劳而获,又可逃避租税力役。

北周武帝尊崇儒家。

安史之乱后,藩镇连年混战,均田制破坏,中央财政日匮,百姓之赋役相对加重,由是百姓借寺院以逃税者渐多。

唐代寺院拥有大量土地,贵族扩充庄园,多与寺院僧人相结,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唐武宗尚未即位时,已偏好道术。

唐武宗为了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边疆,在日益偏信道教的同时,开始了对佛教的整顿。

建德三年(574)五月他所召集的佛道辩论会上,经道安、甄蛮、智炫等人的揭发,使周武帝认识到道教的教义虚妄和迷信方术,所以连道教一并罢黜。

但他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态度,没有杀人;对高僧量才任用,委以官职;鼓励继续探讨佛、道的哲理,这些皆表明对汉文化和儒学认识的深刻。

5. 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1.《吠陀》天启主义,2.祭祀万能主义,3. 婆罗门至上主义。

6:四法印乃显示诸法真理之四标印,可作为佛教特征之四种法门。

即:一切行无常印一切行苦印一切法无我印涅槃寂灭印7四圣谛:四谛,又作四圣谛。

谛,意为真理或实在。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

(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

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

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

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

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

(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

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

(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

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6.八正道:八正道,即合乎正法的八种悟道成佛的途径,又称八圣道。

即:(1)正见:正确的见解,离开一切断常邪见。

(2)正思维:正确的思维,离开一切主观分别、颠倒妄想。

(3)正语:正确的言语,也就是不妄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不绮语、不暴语,远离一切戏论。

(4)正业:正确的行为活动,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5)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即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和谋生方式,如赌博、卖淫、看相、占卜等。

(6)正精进:正确的努力,去恶从善,勤奋修行,不懒散度日。

(7)正念:正确的念法,即忆持正法,不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

(8)正定:正确的禅定,即专注一境,身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教智慧去观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

7.夏安居: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结制安居。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

这是因为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遭世人讥嫌,因此禁止外出。

安居的首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过夏。

安居旨在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因此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功夫,是养深积厚,是自我沈潜的修行。

夏腊,又称法腊、法岁、法夏、戒腊、僧腊、坐腊、坐夏法腊。

指僧侣受具足戒后夏安居之年数。

丛林中,每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举行夏安居,并以夏安居之最末一日为一年之终,即受岁日;自十六日起则为新岁,故比丘、比丘尼受戒后,于每年夏安居结束时,即增一法岁。

8.六家七宗指的是:1、本无宗:以道安、慧远为代表;2、心无宗:以支敏度为代表;3、即色宗:以支遁为代表;4、识含宗:以于法开为代表;5、幻化宗:以道壹为代表;6、缘会宗:以于道邃为代表;7、本无异宗:以竺道潜(法深)为代表,由本无宗中出。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均有显著的影向,兹分述于后:(一)佛教对中国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哲学思想随着时代不断变迁,而佛教参与其中,并且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朝,盛行于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国哲学思想盛极一时。

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致使儒学盛极道教日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道教也开始中兴,佛、道经过冲突、论战、融合之后,中国哲学产生了新的景象:奉行老庄思想之士,开始取义于佛经;而佛学者,也经常引用老庄哲学思想和语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至于儒家,因为帝王及名儒都对佛教产生了极大兴趣,所以,当时儒者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之优美,无不学佛。

唐宋时期,中国经济发达,而佛教哲学的发展也已达到了顶峰。

中国各大佛教宗派雨后春笋般崛起,其中以华严宗哲学体系和禅宗哲学为哲学高峰。

这一时期,儒、佛、道三种哲学成功合流,思想交融,各展所长,这种格局的出现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佛教哲学的回应,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哲学起到了推动与催化的作用。

至于宋朝之后,在中国文化中影响甚广的朱程理学、陆王心学,在思维模式、参悟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极大影响,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取营养。

朱程理学借用了华严宗的某些命题,而陆王心学则吸收了禅宗的某些思想。

至于现今,虽然封建社会已经不再,但是国人思想仍深受佛教思想影响。

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修身养性、生死轮回等思想还深深影着这许多中国人。

不少国人还保持“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追求内心的“极乐世界”,以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指导自己思想,有较深的境界追;以禅宗的善恶观指导自身言行。

对于现在浮躁的世人,如果多加研究佛学,会让自己内心平和,处事得当。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中国文学作品,偏重于写实,缺乏幻想力;而佛教不同,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幻想力,带有浓烈的浪漫色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有言曰“不懂禅,不足以言诗;不懂禅,不足以论书画”,并非夸张之辞。

从艺术风格来看,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恬淡,在这种特点的影响下,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最杰出的代表,当属“诗佛”王维,王维的诗画深受佛学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的影响,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除王维外,李白、苏轼、白居易等人创作都在不同程度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他们的号中“居士”二字便是佛教用语,代表着恬淡安逸。

从佛学者的作品来看,许多佛教作品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维摩诘经》等,是经典的佛经,而文采也十分优雅恬淡;更不用说身为达赖喇嘛的浪漫诗人仓央嘉措的作品《十诫诗》等广为流传的作品。

而佛教中的其他文人,如诗僧寒山、北宋文人佛印、近代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佛学作品中或者佛学者的文学作品中,人们能领略到不一样的文学精髓。

而从和佛教有关的作品来看,最成功的,莫过于《西游记》。

通过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释佛法渊博。

故事本身,佛经翻译的中坚时代,是晚汉至盛唐六百年间,佛教大藏经中,五六千卷的经典,皆是此时的产品,宋元以后,虽间有所译,但已微不足道矣。

中国南北朝至惰唐之间,大师辈出,翻译的人物,不下数百,其中最杰出,而对中国文学贡献最大的,当推罗什与玄奘。

罗什是旧译时代的泰斗,玄奘则是新译时代之俊杰;奘译卷帙,虽富于罗什,而什译之范围,却广于玄奘,两者智等誉齐,势均力敌。

旧译多尚直译,所以罗什译本,带有极丰富之西域天然语趣,不但对中国思想界辟一新天地,而且对中国文学之影飨尤巨。

至于新译时代,则转趋意译,其文笔之生动有趣,格式之新颖,词语之创新,结构的精美,竟使中国文学,为之变质,(三)对艺术界的影响佛教对中国艺术之影飨,可分四点说明:(1)建筑的弘伟中国古代的建筑,虽不如西洋之实用,但却力求精美,如房屋前后之陈列布置,左右美妙的点缀,又非西洋建筑物可比。

特别是一般佛寺之营造,结构之精致,气派的弘伟庄严,皆仿印度原始佛教之状态,至于遍布中国大陆各地之佛塔,更足以代表佛教坚毅之精神,给人神圣而崇高的感觉。

(2)雕刻的逼真中国古代虽有雕刻,而塑像及铸像,却始于佛教之输入,唐朝名工之塑像,以及用木或石所雕刻之佛像,实是划时代之艺术创作。

如洛阳龙门与大同云岗之石佛、炖煌石窟之佛像与壁画,其形态之逼真,人物之,岂止栩栩如生,简直是飘飘然欲飞之势,诚属中国艺术界之无价珍品。

(3)画像的肖妙由于隋唐佛教之繁盛,而使中国国画获得极大的启示,因为当时名工绘画佛像,力求维妙维肖,且将佛经中故事人物绘于壁上,以作庄严之点缀。

如炖煌壁画,云岗石佛,均名播遐迩,为中国艺术放一异彩,吾等虽未能亲睹大陆佛寺之艺术创作,仅从书本及画片略窥一二,虽然,亦心向往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