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良心与良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良心与良知

最近参加了两次家长会,都是先将每个学生考试的分数、排名等以便条的形式下发,然后进行学情分析,最后是家校共议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无独有偶,最近也在外听了两场报告,报告人都是全省有名的初高中校长,不约而同提到了“学校不能只有分数,但学校也不能没有分数”,映现出学校在面对“分数”时的矛盾与挣扎。

由此感到,分数已经成了当前学校的主流价值追求,成为教师的基本价值认同。通常,我们将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视为良心,把自觉地做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事视为有良心的行为。但我们必须明白,被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并不等于是正确的,更不等于是前卫的,因为这些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往往受舆论所左右,被传统观念所裹挟,往往是“现实主义”而非“理想主义”的,其目光往往“短视”,难以看到“远方”。当全社会都在关注分数时,教师以分数为中心,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定会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而一旦教师远离分数或在分数上不尽如人意,就显得“另类”,就会受到孤立,就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可。

良心是情感道德的底线,没有良心的人根本不可能有良知,但有良心的教师并不一定有教育良知或者并不一定意识到教育良知。良知是基于价值观层面、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这种正确认识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恐怕不太可能有明确的标准,这是一个泛在的、笼统的甚至是模糊的命题,难以形成像“分数”这样有效的检测标准,正因为如此,有良心易,有良知难。

当我们屈服于社会的普遍价值标准,往往囿于技术理性、功利驱动、实用主义,丧失了对教育终极价值的追问,失去了对教育本原意义的溯寻,教师看到的是“分数线”而不是“地平线”,教师上的是“工具课”而不是“价值课”,教师的教学常态是“日出而作,日落难息”而不是“迎着朝阳奔跑”,从事的是“今天的事业”而不是“明天的事业”。

教师的教育良知就是要勇于超脱教育的工具价值,要始终对终极价值保持虔诚,对鲜活生命保持敬畏。当有教育工作者发出“不能没有分数,但不能只有分数”的醒世之言时,与其说这是一种良心发现,

不如说是一种良知苏醒。新教育提出“分数是对新教育的额外奖赏”,将教育的目光投向“遥远地平线上的那轮红日”,开启了教育良知重回社会主流价值的征程。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正以自己的“草根”行为改变着世俗的“偏见”,他们怀揣着自己的教育梦想,形成对教育行为清醒而敏感的反思,将自己日常的教育行为与教育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始终处在教育终极目标的引导之下,他们是真正有良知的教育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