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
○ 顿挫:艺术形式特点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第三、四课时 《琵琶行》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3.把握音乐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联系。
第三课时
第三单元相比于其他单元,其共性教学价值在于:有助于 学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 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 爱之情。
1.通过本单元作品的学习,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提高思想修养和文 化品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2.通过诵读涵咏、想象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独立欣赏诗歌独特 的艺术魅力。
二、《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游仙诗,“梦” 诗全诗的关键。清人沈德潜评价本诗:“诗境虽奇,脉理极细。” 请梳理李白梦游过程中情感变化。
月夜——剡溪清幽(愉悦) 白昼——山中壮美(豪迈) 黄昏——山路曲折(迷茫) 傍晚——洞外恐怖(惊惧) 夜晚——洞中仙乐(惊叹) 梦醒——回到现实(怅然)
学习目标:
1.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体悟作者浪漫飘逸的诗风。 2.重点品读第二段,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鉴赏“梦游”的意境, 体会情感变化,分析梦境的意义。 3.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赏析诗人的情感。
一、诵读感知
(提示:由于诗人的感情和思维发展变化很快,全诗的节奏也颇多变化,要用心领会诗句内容, 读得节奏鲜明。) 问题: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你在诗中都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好奇----急切----兴奋-----悲观------昂扬
断章取义地看待“忧”,诗人既忧虑人生的短促和年华的消逝,又忧虑 不能吸纳人才。与实际刚好相反,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积极的人 生态度。它通过微吟低唱的形式,倾吐慷慨激烈的心曲。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课件 单元写作:尝试创作小小说(课时2)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课件 单元写作:尝试创作小小说(课时2)

爱翠翠,因误会而产生自责懊悔的情绪;二老爱翠翠, 但也因背负着一种对哥哥的愧疚而远行。一切的折磨似 乎都是因为故事的主要角色翠翠有一颗善良的心,误会 的根源也不过是未能及时发现并回应感情。这种不太成 熟的心有一种青春的质朴。就这样,不论“悲”的根源 也好,“悲”的发生过程也好,谁都没有错,只不过是 一种人心的“美”无意间转化为了“悲”。
本文作者通过探究小说情节冲突的原因, 分析人物性格的本质,理解认识小说的主题, 发现这一切误会的根源都是人们心中最青春 质朴的真与善,作者把情节的“悲”与人性 的“美”放在一起,进行了辩证统一的分析 与思考,看到了苦难生活中生命不息的坚强 之美。
让读者不禁理解了沈从文先生的《边 城》用美去呼唤美的创作意图。在作者田 园牧歌式的笔触中,我们感受到了小说主 题中蕴含的生命的韧性与张力。
小小说中集中刻画的主要人物通常只有一两个,次要人 物很少,人物间的关系也不复杂,所以要集中通过这一两个 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冲突展开故事情节。小小说贵在 短而精,切不可在无谓的细节上浪费笔墨,要在突出主题或 使人出乎意料的情节上重点着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同 时也要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三)构思奇特,方法多样
人物形象鲜活,特 人物形象比较鲜活,人物形象不鲜活,
人物 点突出;人物形象 特点比较突出;人 特点模糊;人物形
形象 的塑造具有典型意 物形象的塑造具有 象的塑造不具有典

典型意义
型意义
(续表)
方面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合理运用叙事视角、比较合理运用叙事 运用叙事视角、叙
叙事时间与空间; 叙事
灵活运用顺叙、倒 艺术
一般来说,讲故事之前需要考虑采用何种视角更有利于叙 事的展开。叙事视角的选择,决定着叙事内容的呈现,对叙事 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分层作业pptx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分层作业pptx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123456789
B 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2023·河北崇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我跟着那青年女子,不久就来到一座很整洁的小房子前,那房子还有明 亮的半圆形小窗户,房前有一个铺满石子的小四方院,你也可以说是长满了 被精心栽培而香气四溢的鲜花的小花园。窗子上挂着纱帘,纱帘的中间没 扯上。透过窗棂可以看到一个弧形绿色大屏风或一把扇子,还有一张小桌 和一把大椅子,我不禁想姨奶奶那时也许正好不神气地坐在那儿呢。
(节选自《大卫·科波菲尔》,有删改)
123456789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小说写贝西姨奶奶挥动那把刀并做砍的动作,说道“快走开!这里不许男 孩来!”可以看出她有重女轻男的思想。 B.作者虽然没有详细描写大卫来投奔姨奶奶的原因和经过,只用几句话加 以概括,但足以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倾向。 C.近距离观察和接触贝西姨奶奶后,大卫发现她外刚内柔,也很亲切,并不 像从母亲那听到的那么严厉和傲慢。 D.洗完澡之后,“我”之所以“很快就又倒到沙发上睡着了”,不仅因为疲乏至 极,还因为在这里获得了温暖和安全感。
解析 B项,“结构曲折,情节跌宕起伏”错误,本文没有曲折的结构和跌宕起伏 的情节。
123456789
8.节选部分重点刻画了贝西姨奶奶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怎样塑 造这一形象的。 参考答案 ①正面描写。文章通过对姨奶奶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 描写,突出她坚定严肃、刚毅干练、秀丽朴素、略带男性气质等形象特点。 ②对比。文章通过描写姨奶奶见到“我”前后态度的变化,突出了她仁慈和 善良的形象特点。③环境侧面烘托(侧面描写)。文章用大量笔墨描写姨 奶奶的房子、花园以及房间的布置,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突出她勤劳能 干的形象特点。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修中册 第三单元第11课《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修中册 第三单元第11课《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

对《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有人说其有历史和阶 级局限性,你怎么看待?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 简短评议。
陈述历史的角度 陈述历史的方法 得出结论的方式 文字风格 其他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我的体会
2.《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同为史论,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尝试分析其区别。
①从两文写作的背景和目的来看,《过秦论》是贾谊按皇帝拟定的题目写的,是应 制之作。而在欧阳修的时代,统治阶级并未明确地向文人学者提出类似的政治要求,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写作,则显然带有自发的性质,是一种文学的自觉。
2.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 势异也”。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观点一:我认为贾谊的这一观点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的,但因为 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 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主张是带有进步性的。
观点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 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 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 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 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 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 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

人教版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3.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课件(精)

人教版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3.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课件(精)

周原(1928—2011),原名乔元庆,河南省偃师 县夹沟村人。1948年,周原选择了新闻工作,调入 新华社任记者、高级记者、国内部机动采访室主任, 写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其作品 曾多次获奖。与穆青等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 的榜样——焦裕禄》使他闻名全国。
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食粮产量降落到历 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带领干部、 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实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拥护和热爱。通过这个故事,深化了文章的
情感,突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密切的联系。
简介
【思考3】鉴赏本文“以言见人”的特点 (四)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鼠标点击这里,输焦入裕您禄的文到本地委开会,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说:“开会要
文字,更改文字的安颜排色一或者年大的工作,离不开!”没有住。……他笑着说:“病是个欺软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
文字,更改文字子的在颜作色或笔者记大。显然,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了
小属性。 下来。汇报的同志看到这情形,忍住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而他,
看起来还是表情自若的样子,说:“说,往下说吧。”
明确 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焦裕禄受病魔折磨的痛
苦,也侧面反应出了他的坚强和伟大,刻画出了大无畏的共产党人的
今日兰考风貌 55年前,焦裕禄拼尽一生,宣誓改变兰考面貌。55年后 的今天,兰考迎难而上,打赢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 “今天是兰考85万人民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我们可以 自豪地说,兰考戴了几十年的穷困帽子终于摘掉了,兰考脱 贫了!”3月27日上午,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 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兰考县退出贫困县”新闻发布会上 激动地说。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扶贫办主任张继敬宣布:根据 中办、国办《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国务院扶贫 办托付第三方对兰考贫困退出情况进行专项评估,数据显示 兰考县贫困产生率为1.27%,低于2%的退出指标,符合退出 标准。省政府已正式批准兰考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

新教材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9 屈原列传 课件(共61页)

新教材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9 屈原列传  课件(共61页)

5.﹒厚﹒币委质事楚
( 名词做动词,用丰厚的礼物 )
三、本课成语 1.怀瑾握瑜:语出《楚辞·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比喻人具有 纯洁优美的品德。 2.博闻强志:语出本文。知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 识”。 3.娴于辞令:语出本文。擅长外交辞令。 4.弹冠振衣: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5.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
不幸的遭遇,尤其是宫刑,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 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 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 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 《史记》。
二、背景透视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出身于和楚王 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 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 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秦将白起攻破郢 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相传在五月五 日这一天,自沉于汨罗江。 司马迁因感于自己与屈原相似的经历,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以激愤与哀 怨之情为屈原作传。
【解析】选D。都是被动句。A项,判断句/被动句;B项,状语后置/被动句;C项,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3.简答题。 (1)作者在交代屈原被绌后,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第三单元第9课屈原列传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第三单元第9课屈原列传

学家的视角,解读 4.鉴赏并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
更加真实的屈原。
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任务驱动一 阅览资料·认识作者 [资讯概览]
一、作者简介 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 145 或前 135—?),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 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 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 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二、通假字(请找出下列
“离”同“罹”, 遭受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 ”同“旨 ”,意旨,意趣
3.人穷则反本
“反”同“返”,返回
4.屈平既绌
“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5.厚币委质事楚
“质”同“贽 ”,见面礼
6.靡不毕见 7.亡走赵,赵不内 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9.齐与楚从亲 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任务驱动三 常识博览 ·拓宽视野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记》, 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 3 000 多年的 历史。约汉武帝太初元年(前 104)至征和二年(前 91)间撰成。
第9课 屈原列传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每年的端午 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
节,我们由粽香、
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龙舟,会想起两千 2.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多年前汨罗江畔那
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个独行者的形象。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
今天,让我们以史
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2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2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做彭泽 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 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 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404),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 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405),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 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 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 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 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绝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 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 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归去来兮 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
.
②芜 田地荒废。
.
③胡 何,为什么。
.
④心 意愿。
.
⑤役 奴役。
.
⑥奚 何,为什么。
.
⑦谏 挽回。
.
⑧追 补救。
.
⑨迷途 指出来做官。
.
⑩是 正确。
.
⑪遥遥 飘摇摇荡的样子。
.
⑫恨 遗憾。
.
⑬熹微 光线微弱。
.
⑭乃 于是、然后。
(二)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 归.去.来.兮.①,田园将芜.②胡.③不归?既自以心.④为形役.⑤,奚.⑥惆怅而独悲?悟已 往之不谏.⑦,知来者之可追.⑧。实迷.途.⑨其未远,觉今是.⑩而昨非。舟遥.遥.⑪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⑫晨光之熹.微.⑬。 乃.⑭瞻衡.宇.⑮,载.欣.载.奔.⑯。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⑰就.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⑲壶觞以自酌,眄.⑳庭柯以.○21 怡颜。倚南窗以寄.傲.○22 , 审.○23 容膝之易安。园日涉.○24 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25 扶老以流.憩.○26 ,时 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27 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28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
1 情境导入 2 学习目标 3 整体感知 4 研读课文 5 课文小结 6 布置作业
课文导入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 诗歌的方法。 3.感受诗中作者起伏变化的感情,从而把握诗 歌的感情基调。
化用《管子形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 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达了收服人心, 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2.运用修辞形象生动。
一连串的比兴,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 的急切心情。
“比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 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
归园田居(其一)
素养目标
1. 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2.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3. 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追求。 4.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 九江)人,东晋诗人、文学家。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 先生”,私谥“靖节”。他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家境贫寒。青 少年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曾做过几年小官。中年时,出任 彭泽县令,据说到任第81天碰到郡督邮来检查公务,县吏说:“应 束带见之。”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说 完就挂冠而去,与官场决裂,直到贫病交迫去世。其创作包括诗与 文两部分,以诗歌成就最高。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 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喻人生短促。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比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用人要“多多益善”等。
品味风格
回顾学过的《观沧海》、《龟虽寿》,联系这首诗,总 结曹操的创作风格。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总结:曹操的诗歌是“建安风骨”的代表:悲凉慷慨。 内容上刚健有力,形式上简练、峻拔。
课文小结
布置作业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众说纷纭,他曾讨董卓为 汉除奸;他曾挟天子以令诸侯,叱咤风云;他曾广聚 贤才,横槊赋诗。他是奸是忠,是善是恶,你是如何 看待历史人物曹操的?
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 要写得有激情。(100字左右)
主要作品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另外 还有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题目解说
“归园田居”意思是回到田园中生活,诗歌描写了诗 人由官场回归田园以后闲适恬淡的生活及乐趣。“其一”, 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写作背景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其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时官时隐,举棋 不定。义熙元年(405)八月,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 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激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当时 的社会同流合污。于是在任八十余天就辞官归田,从此与官场决裂,终老田园。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喜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忧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志
时光飞逝,人生苦短 贤才难得,功业抱憾 求贤不得,反复沉吟 求贤既得,尽礼娱宾
求贤不得,忧不可绝 群贤毕至,相知相悦 贤才无依,渴望归己 虚心纳贤,天下归一
何谓“风骨”?
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 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感情与语言的凝聚形成的一种力度美。
忧时伤乱 悲叹人生短暂 渴望不朽功业
悲凉慷慨
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长歌”、“短 歌”是依照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诗句都是四字句, 就称之为“短歌”。其中,“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 体裁。
这首诗突出地运用了_起__兴_____手法,表达了诗
人____乐__观__自__信__、_顽__强__进__取_________精神。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毛泽东
除了“行”,还有“歌、吟、引、曲、谣、辞” 都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整体感知
1、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忧在诗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找出诗句 分析欣赏。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忧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全诗着眼点:

全诗落脚点:

功业未就 贤才难得 一统天下
诗歌主旨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 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 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探讨写法
研读课文
诗人是如何曲折地表达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的心情? 1.引用典故不着痕迹。
引用《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 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皓月当 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 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 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建安风骨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刘桢、徐干、 阮瑀、应玚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曹操 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 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三国时政 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二十岁举孝廉而 入仕途,十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 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恒,统一北方。 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谥号魏武帝。其不 仅是一位杰出的军政领袖,还是一位慷慨 的诗人和忧患的哲人,其诗均古题乐府, 气韵沉雄,慷慨悲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