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古民居的居住方式及其再利用研究

合集下载

南安蔡氏古民居

南安蔡氏古民居

南安蔡氏古民居篇一:蔡氏故居闽南一带的民居称作厝,其中有一种是模仿皇宫式的建筑风格建造的。

它位于南安市官桥镇著名的清代建筑群——蔡氏古厝它是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红砖墙、白条石、燕尾脊,一字排开的红砖建筑有23座,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饰精美,内涵丰富,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明朝时,闽南海贸发达,多到菲律宾和台湾。

当时,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殖民政府,并于漳泉私商贸易。

而西班牙在殖民地留下过很多红砖建筑,有的至今犹存(如台北的红毛城),给闽南商人留下深刻印象。

闽商在菲发财后荣归故里,逾越礼制。

在家乡大量学习西班牙的红砖建筑,中西合璧,建造了大量红砖建筑,富丼堂皇。

雕梁画栋皇宫起,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大厝”的每一座房子都像一座皇宫和小庙。

与其他地方的青砖灰瓦白墙不同,闽南民居都使用红砖红瓦,屋脊都呈弧线,不少为两段斜入高天的长燕尾形,风格艳丼而张扬,别致典雅,蔚为壮观,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闽南民居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延承中国传统的对称建筑构造,气势宏伟庄严。

基本形式为“几间张几落大厝”空间结构丰富,实用性高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蔡氏古民居的建筑装饰,是能工巧匠们按照实用的要求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加工过程中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在其审美形式中,隐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着人们祈求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夙愿。

篇二:泉州古民居和宗祠泉州古民居和宗祠古民居泉州的古民居泉州传统民居以它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雕绘装饰而闻名。

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相继来泉考察,研究泉州古民居,对它们蕴含的丰富文化特质,以及较高的学术价值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简单原始的竹木结构的高台巢居,是先民们的居住形式。

西周时代(始元前770年以前)泉州属七闽地,先秦以来,汉族人民逐步南移,到此定居垦荒,在漫长的岁月中泉州得到不断的开发,特别是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动荡,大批晋人纷纷南迁避乱,部份入闽,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风俗文化,也带来了中原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营造技术,对泉州的土著民居建筑形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蔡氏古民居的居住方式及其再利用研究

蔡氏古民居的居住方式及其再利用研究

费迎庆 ’ 橐 乐 鄹 锐
Fe i i qi ng ng Q i Le G uo Y n Ru i
抽■
人晕 仃 盘 价 他 的
} 筑 . 困 其 空 建
an te ou iz i l n f ur d h r tl a ̄ i on pan i ut e K EY W O R D S t d ii … 1 日sl … t i d 几I 吕I 口日 t l bui n : he ofi alm  ̄n on n Q uan l di g t fci si i zhou. d we Ii s yI Ing t … b havi r ogy sP ace o 0f
凡 项 H , 项 n 编 : 3 08 07 : 泉 州 f 科 0 F3 0 1 丁 技 间 题 . 项 H编 : 2 09< 7 0 ;I 中盥 分 娄鼍 r 241 u 5
文 献 标 识 Jl A l i 文● ■ 鼍 1 0 23 2 ” ol 0 4 06 00 0 2( 0I 04
官 甙 大 厝 . 又 称皇 宫 起 .为 多 进 台 院式 大 型 民居 式 . 其 典 型代 表 有 已 被 列 人 国 家级 重
带 . 坐 北朝 南 偏 东 1 . 东西 总 长 2 O 米 . 6 0 糸 南北 宽 约 1 0 I图 1l 建筑 单 体 均 为 两 到 三 0 m 。 进 的 五 问张 闽南 官 式 大 厝 . 以塌 岫 前 厅
间 弗式 现 代 活 力 代 、 , 活 衙 求 存 的 矛 盾 K 期 槲 到 解 决 , 而 ¨ 渐 衰 收 l I , 也 括 测 A此 : 绘 调研 、 利 甩 足 住 打 式 研 究 n 内 的 届 建 筑 f 护 0 0 急 需 J: 的 型 课 题 木 文 将 椠 1腱

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意义的研究

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意义的研究

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意义的研究【摘要】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作为闽南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本文从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的历史沿革、特点、意义和象征、对当代建筑的启示以及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对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的深入探讨,揭示了其在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也呼吁对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更加重视,以确保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围绕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传统工艺技艺的传承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为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历史沿革、特点、意义、象征、当代建筑、启示、保护、传承、总结、未来研究方向、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建筑被拆除或改建,古民居建筑装饰的独特风格和意义逐渐被埋没。

对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为当代建筑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窥探闽南地区古代建筑文化的发展轨迹,还可以揭示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秀传统和精髓。

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的研究对当代建筑设计和装饰具有借鉴意义,可以为现代建筑带来新的灵感和启示。

对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进行保护和传承,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维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遗产,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

对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为保护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社会作出贡献。

2. 正文2.1 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的历史沿革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宋、元、明、清时期。

泉州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研究 ——以蔡氏古民居群为例策划书

泉州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研究 ——以蔡氏古民居群为例策划书

泉州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研究——以蔡氏古民居群为例调研员:吕阳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班级:新闻班学号:201300052021目录一、研究课题 (3)1、课题选择 (3)2、调研背景 (3)3、调研目的 (3)二、研究方案 (3)1、基本假设 (3)2、调查对象 (3)4、调查内容 (3)(一)市民个人相关资料 (4)(二)对闽南古厝保护情况的调查与评估 (4)(三)古厝原居民对古厝保护工作的评价及期望 (4)三、抽样方法 (4)1、总体界定 (4)2、样本总量 (4)3、抽样方法 (4)4、抽样方案 (4)四、具体调研方案设计 (5)1、调研方法 (5)2、调查步骤 (5)3、分析方法 (5)五、工作时间表 (6)1、前期准备 (6)2、中期实施 (6)3、后期整理 (6)六、调查意义及影响 (7)附一:关于闽南古建筑现状及保护调查问卷 (8)附二:泉州古民居的生存现状与保护对策 (12)一、研究课题1、课题选择:泉州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研究——以蔡氏古民居群为例2、调研背景:(1)文化积淀: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建筑。

闽南古厝是以家庭为单位,通常是几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家庭居住在同一古厝内,这正是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宗族文化。

现在的古厝也仍然发挥着这样的作用,许多已经移居台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闽南人,因挂念古厝上的祠堂,在老去之前仍会回到家乡看望。

(2)建筑遭受破坏:古厝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是闽南文化的杰出代表。

古厝拥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建筑精美的古厝散落乡间,不为人知。

一方面,由于政府能力和资金的缺陷以及认识的不足政府并不重视古厝的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古厝属于私人财产,政府无法直接干涉,并且大部分古厝拥有者对文化的保护意识较差,往往忽视对古厝的维修机保护。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新兴建筑业体系的日臻完善,一些掌握古代建筑技术的民间艺人、泥水师傅、木匠师傅、绘画师傅的老化、衰亡。

蔡氏古宅调研总结

蔡氏古宅调研总结

蔡氏古宅调研总结1. 背景介绍蔡氏古宅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代表着古代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精华。

在中国古代,蔡氏古宅通常由蔡家族建造和居住,他们是中国古代士族的一支。

蔡氏古宅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建筑特色。

本文将对蔡氏古宅进行调研,并对其特点和价值进行总结。

2. 蔡氏古宅的特点蔡氏古宅具有独特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结构布局蔡氏古宅的结构布局一般由前院、正厅、主楼、后院等多个部分组成。

前院通常是一个大型的庭院,用来接待客人和举办活动。

正厅是古宅的中心部分,通常作为蔡氏一族的起居之地和重要场所。

主楼是古宅的主要居住区域,由多个房间组成,用来居住和休息。

后院通常是私密性较高的区域,专门用来种植花草和树木,营造一个宜人的环境。

2.2 建筑材料蔡氏古宅一般采用木材和青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木材被用于构建房屋的框架和地板,青砖则是建造墙体的主要材料。

蔡氏古宅的墙体一般采用青砖砌筑而成,墙体表面还经过了特殊的处理,使其更加美观和耐用。

2.3 艺术装饰蔡氏古宅在建筑上注重艺术装饰,通过雕刻、彩绘等手法为古宅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在蔡氏古宅的正厅和主楼内,常常可以看到精美的木雕和壁画,这些装饰物不仅起到了美观的作用,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3. 蔡氏古宅的价值蔡氏古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历史价值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蔡氏古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通过对蔡氏古宅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士族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以及建筑艺术的发展变化,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2 文化价值蔡氏古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其建筑布局和装饰风格都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通过欣赏蔡氏古宅的建筑艺术,我们可以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性。

3.3 旅游价值蔡氏古宅作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古代建筑,对于旅游业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很多人愿意前往参观和欣赏蔡氏古宅,从而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蔡氏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蔡氏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蔡氏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蔡氏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2021-12-28 12:00:00周红《装饰》 2021年第03期[内容摘要]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建筑品位、艺术价值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闽南红砖建筑的典型代表。

从建筑形式上来说,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既有浓郁的传统的闽南红砖民居特征,又兼具海外建筑风格,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保护和研究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对于地域文化的发掘和区域品牌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居/红砖厝/风格/装饰语言蔡氏红砖厝建筑群坐落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由清朝菲律宾华侨蔡启昌、蔡资深父子斥巨资修建。

其始建于清朝同治末年,至宣统三年完工,前后历时45年。

蔡氏红砖厝建筑群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装饰手法多样,建筑群中的雕刻艺术手法精湛、线条流畅、构图完美,充分体现了泉州地区古建筑巧、美、秀、雅的风格,同时也将能工巧匠们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红砖建筑”在外观上色彩艳丽,且其风格上多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展现出独特的形式魅力。

蔡氏红砖厝建筑群集中了红砖建筑各种独特的风格样式于一身,成为红砖建筑的典型代表。

一、蔡氏红砖厝的艺术风格建筑风格,是从建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的独特艺术特色,是建筑设计者的文化人格在作品中的综合体现。

闽南的红砖厝早期以官式大厝为主,在建筑造型上华丽古典、肃穆大方,其墙面的红砖镶嵌等建筑风格与古罗马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极其相似。

后期红砖厝主要以洋楼为主,大多由衣锦还乡的归国华侨修建而成[1]。

因为建造者和设计者的原因,洋楼既表现出了西洋的建筑风格,如欧式的圆形廊柱、栏杆以及百叶窗等,又保留了传统官式大厝的特色,如屋脊飞檐的华丽外饰、砖石门墙、楼房前后的花圃设置等,这种中西合璧的洋楼,是传统红砖厝的一个更新。

在众多风格各异的闽南红砖厝中,南安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以其庞大的建造规模和精美的艺术装饰,成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最高的闽南红砖建筑民居典型代表。

广西宾阳蔡氏古宅调研报告

广西宾阳蔡氏古宅调研报告

广西宾阳蔡氏古宅调研报告广西宾阳蔡氏古宅调研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广西宾阳蔡氏古宅进行调研和考察,总结了该古宅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以及文化价值,并提出了保护与利用该古宅的建议。

1. 引言广西宾阳蔡氏古宅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建筑群。

为了深入了解该古宅的特点和价值,本次调研采取了现场考察、文献研究、访谈等方法。

2. 历史背景蔡氏古宅始建于明朝,迄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作为宾阳当地蔡氏家族的家宅,该古宅见证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和蔡氏家族的兴衰。

在古宅的建筑和装饰中,可以明显看出各个时期的痕迹,体现了历史文化的流变。

3. 建筑风格蔡氏古宅占地面积广阔,布局合理,结构严谨,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精髓。

其中,宅内的庭院、门楼、客厅等建筑元素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房屋的檐口、窗棂等装饰也充分展示了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美学。

4. 文化价值蔡氏古宅不仅是一处古建筑,更是文化遗产。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韵味和家族文化的薪火传承。

通过对宅内的家谱、字画、家具等物品的考察,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蔡家家族的历史渊源,还可以窥见其文化底蕴和价值观。

此外,该古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也为研究当地历史和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见证。

5. 保护与利用建议为了保护和传承蔡氏古宅的文化价值,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对古宅进行修缮和保养,保持原有建筑风貌;(2) 加强对古宅内文物和家具的保护与管理,建立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3) 制定合理的开放时间和游览路线,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解说;(4) 发掘蔡氏家族的历史文化,组织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文化活动;(5) 建立与古宅相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

6. 结论通过对广西宾阳蔡氏古宅的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其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

同时,针对古宅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蔡氏古宅的文化遗产将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为社会文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蔡氏古宅调研总结报告

蔡氏古宅调研总结报告

蔡氏古宅调研总结报告蔡氏古宅调研总结报告一、引言蔡氏古宅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和保护蔡氏古宅,我们进行了调研。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调研:我们走访了多个蔡氏古宅,包括其修缮状况、文物保护措施等方面。

2. 文献研究:我们查阅了相关史书和研究文献,了解蔡氏古宅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三、蔡氏古宅的特点1. 建筑风格:蔡氏古宅多为传统的中式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宏伟而庄重。

2. 建筑结构:蔡氏古宅通常由主屋、厢房、天井和围墙组成,布局合理,功能分明。

3. 装饰艺术:蔡氏古宅的装饰充满民族特色,精巧的木雕、石刻和壁画展示了传统工艺的精湛技巧和独特艺术风格。

4. 生活方式:蔡氏古宅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四、蔡氏古宅的保护现状1. 修缮状况:部分蔡氏古宅的建筑物由于年久失修,出现了损坏和倒塌的情况,亟需修缮和保护。

2. 文物保护:部分蔡氏古宅由于长期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文物资料丢失或遭到破坏,对其文化价值造成了严重损害。

3. 规划管理:蔡氏古宅的保护和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监管,导致保护工作的零散性和不连续性。

五、蔡氏古宅的保护建议1. 制定保护规划:应当制定全面的蔡氏古宅保护规划,明确修缮和保护的目标和措施,确保保护工作的持续性和规范性。

2. 加强修缮工作:对于损坏和倒塌的建筑物,应当尽快进行修缮,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进一步的破坏。

3. 加强文物保护:加强对蔡氏古宅的文物保护工作,建立完善的档案记录和文物保护机构,以确保文化遗产的传承。

4. 加强管理和监管:建立统一的蔡氏古宅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对古宅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

六、结论蔡氏古宅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

然而,目前蔡氏古宅的修缮状况不容乐观,文物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4
厝型,基本保存完好,现住有三户(图7), 为堂兄弟关系。兄长家(启1)包括西上房2 间、西下房2间以及西侧榉头1间,套内面积约 128.6m2;三弟家(启3)包括东上房2间和东 护厝房3间,套内面积134.5m2;二弟家(启 2)仅占有其余东护厝房3间,约66.5m2。现有 住户于原户主去世后迁入,兄长居于西侧,二
形制较完整、居住人口较多、较能反映真实生 活形态的德梯、世双、世佑等六栋大厝选做研 究对象。绘制其平面及家具布置,并以现场采 集、居民访谈的方法,对使用者行为活动、生 活习俗等调查体认,在此基础上运用类型学的 方法分析民居的空间特质及内涵。 1.2 研究对象概要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地处背山面水的平坦地 带,坐北朝南偏东15°,东西总长200余米, 南北宽约100m(图1)。建筑单体均为两到三 进的五间张闽南官式大厝,以塌岫2)、前厅、 天井、正厅、后轩此纵向序列为轴,对称分布 东西上房、东西下房和榉头等主要房间,较为 讲究的主厝还设有旧为健仆走卒所居的花向, 以及作为辅助房间使用的护厝(图2)。旧制 中,正厅是祭祀祖先、神明的场所,与生活区 域截然分开,使用亦诸多禁忌。正厅两侧分别 立有东西上房、东西边房,与上房相对,前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7 14 5
起居/客厅位置
过正榉护
厅房头厝
×××○ ×××○ ○○×× ○××× ×××○ ××○× ×○×× ×○×× ×○×× ○××× ×○×× ×××× ×××× ×××○ ×××× ×○×× ××××
44 历史建筑与民居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and Vernacular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1.1
蔡氏古民居的居住方式及其再利用研究*
A Study of Dwelling Style and Reutilization on Cai-Clan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完全分离。
蔡浅别馆建于1906年,属两落五间张带 4444
单护厝型,护厝大面积损毁,现住有两户(图
4)。与德梯厝相同屋主把剩余房间出租。房东 家(蔡1)居于主厝。由于西侧护厝损毁严重, 倒塌房屋改作禽舍,房客家(蔡2)仅借住在现 存2间护厝中,面积约47.2m2。两户均有独立 出入口,动线完全分离。
弟、三弟于东侧以及护厝内;兄长、三弟共同 使用前厅正门,三弟于护厝房内向火巷4)自行 开辟独立出入口,二弟家位于护厝内,故仅使 用护厝入口,而与前两者动线分离;正厅作共 同祭祀之用。 彩楼厝建于1889年,属三落五间张带单
444
护厝型,保存较为完好,现住有四户5)三代人 (图8)。蔡氏夫妇(彩1)居于西南隅的下房 2间和相邻护厝房内,约59.5m2;长子家(彩 2)位于大厝西北,包括西上房2间以及第三进 的后罩房1间,约87.7m2;次子家(彩3)包括 东上房2间和西护厝房2间,约113.1m2;幺子 家(彩4)则占据东下房2间及西护厝房1间, 约57.8m2。前厅、天井、正厅、后轩以及大部 分后罩房均为公共空间。彩楼厝居民为三代直 系家庭,蔡氏夫妇居于西南位、长子居于西北 位、次子于东北位、幺子为东南位;四户共同 使用前厅正门,但蔡氏夫妇一家更倾向位于护 厝的出入口;户间并无明显分隔,且动线多有 重合或交叉,前厅、天井、正厅等公共空间保 持原有功能。 由上可知,蔡氏古民居所反映的单元关系 大致两种,即按租赁或伦理关系进行房屋配给 所产生的空间组织方式: (1)租赁关系,在这种分户方式下,房东 居于主厝,将护厝或部分护厝对外招租,并能 够在保持旧有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将富余空间 用来扩充功能或作重新调整。房东与房客各自 单元均有独立出入口,并于上、下房通道处设 门阻隔,两者动线完全分离。 (2)伦理关系,房间分配时有如下特点: 兄弟于正房分配时,通常是兄长居于上房,弟 幼居于下房,并保证正房分配的相对均衡;东 西侧正房的选择上,以便宜为准,即优先考虑
444
东侧护厝已完全毁坏,西侧仅余2间,现有三户 人家居住在内(图6),为叔侄关系。大侄儿家 (佑1)包括西边房1间、西护厝房1间,套内 面积约58.4m2;二侄儿家(佑2)包括西下房2 间、西护厝房1间以及改作禽舍的损毁护厝房4 间,套内面积约150.3m2;叔叔家(佑3)包括 东上房1间、后轩1间和西后上房1间,套内面 积约82.1m2。前厅、天井为公共空间。住户间 为二代非直系亲属关系,大侄居于西北位、二 侄于西南位、叔叔于东北位;三家皆以大厝正 门作为主入口,此外,大侄、二侄共同使用西 护厝尾出入口,叔叔家则因将后轩作为厨房, 而将该处房门作为次入口;三家并无明显分 隔,动线亦多重合或交叉;正厅目前被叔叔家 用作餐厅,但仍保留祭祀的功能。 启昌厝建于1867年,属两落五间张带单护
大厝名称 家庭单元编号
家庭构成
德梯厝
德1 德2
蔡浅别馆
蔡1
蔡2
双1பைடு நூலகம்
夫妇+子 夫妇+子 夫妇+孙
单身 夫妇+子
世双厝
双2
夫妇+子
双3
单身
佑1
单身
世佑厝
佑2
佑3
夫妇+字 夫妇
启1
夫妇+字+老
启昌厝
启2
夫妇
启3
夫妇+子
彩1 彩2 彩楼厝 彩3 彩4
夫妇 夫妇+子 夫妇+子 夫妇+子
总计(户)
17
表1 蔡氏古民居空间布局基本信息一览表
and the reutilization plan in future. KEY WORDS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 the official mansion in Quanzhou; dwelling style; behaviorology; space particularity; route relationship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开放课题,项目编号:2009KB12;福建省青年 人才项目,项目编号:2008F3070 ;泉州市科 技局课题,项目编号:2009Z47 中图分类号 TU24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1)01-0044-06
6 世佑厝空间略图
7 启昌厝空间略图
8 彩楼厝空间略图
括西下房2间、西榉头1间以及西护厝房6间, 面积约201.2m2;叔叔家(双3)则使用东下 房2间和其余东护厝房3间,套内面积111m2。 前厅、天井、正厅、后轩为公共空间。世双厝 住户间为二代非直系亲属关系,大侄居于东北 位、二侄于西南位、叔叔于东南位;三家共同 使用位于大厝前厅的正门作为主入口,但均有 独立出入口作为补充,大侄与叔叔家于护厝通 道中部设门分隔;前厅至后轩的线性空间基本 保持原有通道、祭祀等功能与公共属性。 世佑厝和德梯厝同期修建,形制相仿,但
3414
住宅情况[1] 厨房位置
餐厅关系[2]
护榉后其一同分
厝头轩他体一离
○×××○×× ○×××○×× ××○×○×× ×××○×○× ○×××○×× ○×××○×× ○×××○×× ○×××××○ ○××××○× ××○×○×× ×○××××○ ○××××○× ○×××××○ ××××○×× ×××○×○× ○×××○×× ○×××××○
11 1 2 2 9 4 4
补充房间
卫作禽
浴坊舍
○×○ ○×× ×○○ ××× ○×× ×○× ○×× ××× ××○ ××× ××× ××× ××× ×○× ○×× ××× ×××
533
1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平面图
2 官式大厝平面形制示意图
3 德梯厝空间略图
4 蔡浅别馆空间略图
5 世双厝空间略图
厝,其户型由6间护厝房及护厝通道组成,套内 面积约133.5m2。两户均有独立出入口,动线
buildings with great historical value will gradually decay, due 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ir space form and the modern lifestyle and living needs. Therefore, the conservation and reutilization of these buildings is an urgent and important issue, which contains mapping and the research of dwelling style. This article selects six living units from Cai-Clan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reveals their space particularities on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life and modern culture, which is classification, life-orientation and combin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behaviorology used also provides a reasonable basis for the conservative design
444
张带双护厝型。主厝部分房间遭受火灾,改为 石结构,现有两户人家居住(图3),为租赁 关系。房东家(德1)居于德梯主厝与东护厝 内,套内房间包括正房8间、榉头1间(东侧已 毁坏)、后轩1间以及护厝房6间,套内面积约 484.7m2 3);房客家(德2)一家租住西侧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