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CT扫描技术学习资料

最全的CT扫描技术学习资料
最全的CT扫描技术学习资料

最全的C T扫描技术

最全的CT扫描技术

颅脑CT扫描技术

颅脑CT检查多采用横断面扫描,亦称轴位扫描。适用于脑瘤、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颅内炎症、先天性颅脑畸形、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对一些脑实质

毗的连线,即听毗线(简称OML)为基线;也有用听眶线,即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为基线的。扫描时从基线开始向上扫描至头顶。一般扫描12层即可。多采用扫描层面与基线平行的扫描,25cm的扫描视野,层厚10mm,间隔 10mm,256 x 256或 320X 320矩阵。脑部扫描应注意一定要包到头顶,此区域是颠痫病灶的好发部位。对后颅窝及桥小脑角区的病变。描层面应向头侧倾斜与OML成15”夹角。扫描发现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区域作重叠扫描或加薄层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脑组织窗宽选择80-100,窗位35左右。对脑外伤及与颅壁相连的肿瘤,均需同时观察骨组织,即窗宽为1000,窗位为300左右,以确定有无颅骨骨折及颅骨破坏。

对耳鸣患者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内听道骨窗,以观察内听道口有无扩大。

(二)增强扫描

在平扫的基础上,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肿瘤性的病变,均需加增强扫描。1.扫描前准备:患者增强前4-6h空腹,且做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者,方能实行增强扫描。

2.扫描技术:扫描条件和参数同轴位平扫。以2.5-3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50mL,再对平扫范围进行扫描。

3.图像显示:观察图像的窗宽、窗位同平扫图像。可利用光标测量病灶大小和CT值帮助诊断。

(三)冠状面扫描

主要用于鞍区病变的检查。也适用于大脑深部、大脑凸面、接近颅底的脑内和幕下病变的显示。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头部过伸,即采用检查颅底的顶颏位。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片,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OML垂直的原则,倾斜扫描架,选择扫描范围及层厚层距。扫描鞍区应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蝶鞍后床突平行或与鞍底垂直的原则,视蝶鞍大小选取1-3mm层厚和层距,512 x 512矩阵,扫描视野 25cm。常采用直接冠状位增强扫描方式,从蝶鞍后床突扫描至前床突。增强方法同轴位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即对鞍区行冠状面增强扫描。2.图像显示:观察冠状面图像窗宽选取300,窗位40左右。常采用局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术(改变视野为15cm)观察鞍区。由于再次重建放大技术提高了密度分辨力,可显示出体积仅数毫米的微小腺瘤及它的许多间接证象,对大的垂体瘤可分辨其与血管的关系。因此成为诊断垂体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脑 CT血流灌注扫描

CT灌注成像可以在脑缺血性卒中发作的超早期显示病灶,半定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置、范围及程度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其不足之处是现

在临床应用中的主流机型只能进行单一层面的检查,对病变的全貌缺乏足够的了解。而近两年推出的多层螺旋CT(MSCT),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有望能部分替代MRI和EBCT。

1.扫描技术:常规进行10mm层厚,10mm间隔的颅脑CT轴位扫描,选定某一层面为重点观察层面,然后以2.5-3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50mL,注药的同时对选定层面进行持续30-465的单层连续动态扫描,最后进行常规轴位增强扫描。

2.图像显示:在病变测及对测相应部位选取兴趣区,获得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通过增强扫描前后不同时相的CT图像的动态变化来观察脑组织的血液动力学状态。

(五)脑池造影CT扫描

对于桥小脑角、脑干以及鞍上池区域的病变,CT扫描有时不能明确诊断,可辅以脑池造影检查。由于MRI对幕下小脑的病变、桥小脑角的病变,诊断微小听神经瘤和管内听神经瘤有其独特优势,且为无创性检查,病人易接受,现已取代脑池造影检查。

1.扫描技术:检查前6h空腹,患者侧卧经腰穿,注人5-8mL Omnipaque或气体3-5mL。拔针后,根据所用造影剂决定扫描体位;如采用水溶性造影剂时取膝胸卧位,即头低脚高位。头低30-60o角,l-3min后在头低5-10o角或俯卧位的冠状扫描方法进行扫描。如欲观察脑脊液的动力变化,于注人造影剂后2、6、12、24h进行扫描,必要时可于48h或72h后扫描。采用气体造影剂检查桥小脑角区时取头高脚低位,拔针后将上身慢慢抬高,注意保持侧卧姿势,使人体矢状面与检查台面成45o角,2-3 min后,患者感到患侧耳胀,即令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向健侧倾斜15o角,对颞骨进行薄层扫描。先作患侧扫描,再扫描健侧对照。

2.图像显示:可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图像,观察听神经瘤窗宽为 2 000,窗位250-400左右;观察鞍上池窗宽500-1000,窗位±250左右。

(六)CT脑血管造影(头部颈部CTA检查,这个是头颈部的血管CT造影检查)

随着螺旋CT进人临床,由于短时间内完成大覆盖容积的连续扫描,加上计算机后处理功能的提高,使得CT血管造影成为可能。众多资料表明脑CTA在诊断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方面,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和确诊率。特别是直径在5-32mm的动脉瘤均能予以满意显示,且与DSA结果一致。作为一种无损伤性,且安全可靠的血管检查手段,脑CTA对动脉瘤的诊断极具实用价值。

l.扫描技术:单一的脑CTA检查是不足的,首先应进行常规颅脑CT平扫,以确定病灶位置。CTA扫描前的准备同颅脑增强扫描。再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选择扫描范围,一般从鞍底开始至病灶区结束。采用螺距 Pitch为 1或 1.5,层厚 lmm,重建间隔 0.5mm,512 x512的矩阵。以3.5mL/s的流速快速静脉注射造影剂100mL,注药后15-18s开始脑CTA螺旋扫描。扫描结束后再行常规颅脑增强扫描,这样即可以了解血管的情况,又可以了解血管之外的颅脑内诸结构的情况及局部病灶的情况;

2.图像显示:扫描所得到的CTA原始图像可在操作台或工作站(Indy-workstation)上进行MIP重建,去掉骨组织及其他高密度影,以显示血管。旋转MIP图像多角度观察显示血管情况。还可充分利用CTA原始图像进行MPR重建以及3D重建,让人们从二维及三维立体概念上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

眼部CT扫描技术

眼眶CT检查主要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对限内肿瘤、炎性假瘤和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有特殊价值。也用于眼外伤和眶内异物的检查。常规采用轴位平扫,必要时可加冠状面扫描。对浸润性病变的定位及病灶血供情况的了解可加增强扫描。对眶内静脉曲张可行加压检查,即将颈部用血压计加压至40mm汞柱,再行扫描检查。

(一)横断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双眼平视前方节描时眼球不要转动,以听毗线为基线,从基线下h 处向上扫描至眶上壁;或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设定扫描范围,从眶下壁扫描至眶上壁。也有用听毗线与外耳道为交点,向下转10o

角为基线,对显示视神经及眼肌更佳。扫描层厚 2-3mm,间隔 2-3mm,512 X 512矩阵,扫描视野 25cm。

2.图像显示:观察眼球显示软组织,窗宽为300,窗位30左右;显示骨质图

像时窗宽为1000,窗位350左右。也可采用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技术观察眼眶细节。

(二)冠状位扫描

当病灶位于眶上、下壁时,为更好地显示眶壁骨质破坏的情况,可加冠状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头过伸,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描层面尽量与听毗线垂直的原则,从眶尖或中颅窝扫描至眼睑。扫描层厚、间隔与轴位相同。

2.图像显示:窗宽窗位显示同轴位扫描。冠状面扫描图像也可通过计算机多平面重建获得。虽然图像不如冠状面扫描所得图像清晰,但可免去扫描操作。

面部CT扫描技术

主要用于检查鼻咽部肿瘤、放疗后复查,以及腮腺肿瘤和炎症病变等。对鼻咽部检查常规横断面平扫。也可作直接增强扫描,以提高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别。对腮腺的检查则需要平扫加增强扫描。

(一)平扫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扫描鼻咽部以扫描层面与硬跨平行,从鞍底扫描至硬跨上缘。层厚 2-3mm,间隔 2-3mm,512 X 512矩

阵,扫描视野 25cm。扫描时嘱咐病人不要吞咽,平静呼吸。扫描腮腺以听毗线为基线,从外耳孔扫描至下颌角支部。层厚可选用 5mm,间隔 5mm,512 X 512矩阵。

2.图像显示:显示图像选择软组织窗宽300,窗位30-40左右。观察鼻咽部

还需调骨组织窗观察颅底有无骨质破坏

(二)增强扫描

1.扫描技术:扫描前4-6h空腹,且碘过敏试验呈阴性。扫描范围及层厚、间隔同轴位平扫。以2.5-3mL/s的流速,快速团注造影剂50mL,即行连续扫

描或螺距Pitch为1的螺旋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图像的窗宽、窗位与平扫图像相同。可利用光标测量病变大小和CT值。

(三)颜面部3D扫描

3D成像技术立体显示颜面部的病变、骨折,为术前诊断提供出有价值的信息。

1.扫描技术: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扫描范围应包括眉弓至整个下颌。采用层厚3mm,重建间隔1.5-3mm的薄层螺旋扫描。

2.图像显示:所得图像在工作站上进行3D骨重建,以显示整个面骨,并旋转3D图像多角度观察。

鼻和鼻窦CT扫描技术

鼻和鼻窦检查适用于鼻窦肿瘤、炎症外伤等。通常采用冠状位扫描方法,能整体性观察鼻腔及周围结构,对鼻窦病变的上下关系显示较为满意。对齿槽、胯部、眶底、筛上颌窦角和前颅窝底的显示均以冠状面扫描为好。鼻骨冠状面扫描常适用于一侧鼻骨骨折,而健侧鼻骨挺直高耸,遮挡患侧鼻骨骨折线,旦骨折处无塌陷,使普通X线侧位片检查极易漏诊的情况。

(一)冠状面扫描

1.扫描技术:可取仰卧头过伸或俯卧头后仰位。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描层面尽可能与听毗线垂直或平行于上颌窦后缘为原则,从蝶窦扫描至额窦。扫描视野25cm,层厚5mm,间隔 5mm,512 x 512矩阵。对怀疑脑脊液鼻漏的患者应以层厚1-2mm,间隔 l-2mm的薄层扫描寻找漏口。对鼻骨外伤怀疑鼻骨骨折的病人,以扫描层面平行于鼻根至鼻尖的连线,层厚2Zmm,间隔 2mm,512 x 512矩阵,沿鼻背部作冠状面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鼻窦选择软组织窗宽300-400,窗位40和骨组织窗宽1000,窗位300左右。也可选择窗宽 2 000-3 000,窗位-200-100左右,对筛板、蝶窦及额窦分隔显示更佳。鼻窦图像经再次骨组织重建放大处理后,对提高图像的清晰度、病变内部密度差、显示细致解剖,以及微小病变的能力效果更佳。

(二)横断面扫描

常作为既要观察鼻咽部又要观察鼻窦的检查方法。或不能适应冠状面扫描体位者。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片,使扫描层面与硬跨平行,从硬胯开始向上连续扫描至额窦。扫描层厚为 5mm间隔 5mm,512 X 512矩阵。2.图像显示:选择软组织窗宽300,窗位15-30左右观察鼻窦。必要时用骨窗观察骨结构。

(三)仿真鼻窦内窥镜扫描

1.扫描技术:检查方法及扫描范围同鼻窦横断面扫描,采用层厚lmm,重建间隔lmm,螺距PitCh为1或1.5的螺旋扫描。

2.图像显示:所得图像在工作站上利用仿真内窥镜技术观察。

耳部CT扫描技术

高分辨力CT装置可清楚显示中耳及内耳结构,适用于先天性耳畸形、中耳炎性疾病、肿

瘤性病变、颧骨外伤等检查。常规横断面扫描,无需增强,必要时可加冠状面扫描。由于颧骨内结构排列方位不同,在不同位置的层面上显示程度有差别,因此应根据具体要求选择较适当的检查位置和角度。

(一)横断面扫描

l.扫描技术:患者仰卧,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描层面平行于外耳道与眶下缘的连线,对显示锤骨和钻骨的关系、鼓窦人口、耳蜗、咽鼓管、颈动脉

管、颈静脉孔、舌下管等颅底结构好。若取扫描层面平行于外耳道与眶上缘的连线,即扫描层面向头侧倾斜与听毗线成13o夹角,则对面神经水平段和膝部、外半规管、卵圆窗、圆窗和前庭导水管等显示较好。扫描视野为 25cm,扫描层厚 lmm,间隔 lmm,且采用高 kV,高 mA,大矩阵 760 X 760的高分辨力扫描。从外耳道扫描至岩骨上缘。

2.图像显示:所得图像作单耳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处理。观察图像窗宽为 2 000-4 000,

窗位-100∽400。采用螺旋CT扫描还可利用仿真内窥镜及3D重建技术观察中耳锤骨及钻骨情况6-29)。

(二)冠状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头过伸,力求头部两侧位置对称,以利双侧对比观察。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描层面平行于下颌升支后缘,从外耳道前壁扫描至乙状窦前壁。可较好显示外半规管、钻蹬关节及钦骨与卵圆窗的关系。扫描层厚 lmm,间隔 lmm。扫描条件和参数同轴位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图像与横断面扫描相同,对于某些细小结构,可加局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术观察。

喉部CT扫描技术

喉部CT用于检查喉部肿瘤和喉部损伤。多用横断面平扫。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下颌稍仰起以使喉腔中轴与扫描线垂直。在颈部侧位定位片上,扫描层面从会厌扫描至声门下1cm,即从舌骨扫至环状软骨下缘

1cm。扫描层厚2.5-3mm,间隔 2.5-3mm,512 X 512矩阵,扫描视野

25cm。采用连续扫描或螺距 Pitch为 1的螺旋扫描。病人可在平静呼吸状态下进行检查。亦可采用屏气检查减少颈和口底部的扫描伪影,但会使下咽处于塌陷状态,从而影响该部位病变的诊断。有让病人扫描时连续发“E”音,可较好显示声带、梨状窝尖端、咽后壁及构会厌袭的形态和病变。

2.图像显示:观察喉部采用软组织窗宽300-400,窗位35左右。所得图像经冠状面、矢状面重建与轴位像互补。亦可采用仿真内窥镜技术,提高喉部病变诊断率。

甲状腺CT扫描技术

用于检查甲状腺肿瘤、炎性病变等。多采用横断面平扫再加增强扫描的方式。1.扫描技术:检查前4-6小时空腹,并碘过敏试验呈阴性。患者取仰卧位,头稍后仰。在颈部侧位定位片上,扫描层面从第5颈椎下缘扫描至第1胸椎。扫描层厚5mm,间隔5mm,512 X 512矩阵,34cm扫描视野和 25cm视野显示。平静呼吸状态下行连续扫描或螺距 Pitch为1的螺旋扫描。增强时,静脉快速团注造影剂80-100ml后,即对平扫范围行增强扫描。扫描条件及参数与轴位平扫相同。

2.图像显示:选择窗宽300,窗位30左右观察甲状腺。并测量病灶大小及CT 值

颈部CT扫描技术

颈部有大量软组织,如肌肉、筋膜、软骨、淋巴组织及血管等,CT平扫多呈中等密度,因此,颈部CT检查时常使用增强检查,以提高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软组织间的密度差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