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体,也被称为“海洋之肺”和 “热带海洋中的绿洲”.它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在 海 洋 中 扮 演
着重要角色,但同时也是脆弱的,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时间 内 将 很 难 恢 复. 综 述 了 珊 瑚 礁 生 态 系 统 在 生 态 环
境 、修 复 研 究 和 保 护 方 面 的 研 究 现 状 ,并 结 合 实 际 问 题 展 望 了 其 发 展 趋 势 .
珊瑚礁分布范围宽广,物种茂盛.珊瑚礁一般生 活 在 热 带 和 亚 热 带 阳 光 富 足 的 浅 水 海 区 ,从 海 水 表 层 到 水 深约40cm 处 ,也 有 部 分 可 深 至 60 m[2],最 适 合 海 水 盐 度为27% ~38%,水 温 要 求 在 20 ℃ 以 上,最 佳 温 度 是 26~29 ℃,其中 温 度 低 于 18 ℃ 则 不 能 生 存,最 高 温 度 为36 ℃.在我国,珊瑚礁多生长在南部沿海区域,如广 东、广西近海、海南环岛(三亚、文昌、昌江等地)、台 湾 海 峡 等 ,在 这 些 地 方 孕 育 着 极 其 独 特 的 热 带 珊 瑚 礁 生 态 系 统 ,它 是 多 种 海 洋 生 物 以 及 爬 行 类 最 适 宜 的 栖 息 之 地 . 2.3 珊 瑚 礁 的 种 类
珊 瑚 礁 的 种 类 根 据 礁 体 和 海 岸 线 的 关 系 而 划 分 ,分 成三大类.
(1)岸礁,也称 裙 礁. 珊 瑚 礁 初 期 在 新 形 成 的 火 山 岛屿边上以裙礁的 类 型 成 长,当 然,裙 礁 紧 密 连 着 大 陆 或海岛,靠陆地边缘 生 长,它 赖 以 发 育 的 海 岸 可 以 是 坚 硬的火山岩或者各种基岩海岸.
关 键 词 :珊 瑚 礁 ;生 态 系 统 ;研 究 现 状 ;趋 势

珊瑚礁退化现象及保护工作进展

珊瑚礁退化现象及保护工作进展

珊瑚礁退化现象及保护工作进展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然而,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珊瑚礁退化现象日益严重,对其保护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对珊瑚礁退化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并介绍一些保护工作的进展。

珊瑚礁是海洋中的一个独特生态系统,由珊瑚虫组成的石灰质块骨架所构成。

珊瑚虫以与其共生的微型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能量和营养物质,支持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运转。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捕捞、沿海开发、水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珊瑚礁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威胁。

气候变化是珊瑚礁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超过珊瑚虫所能忍受的上限,从而引发珊瑚白化现象。

珊瑚白化是指珊瑚虫与共生藻类的关系被打破,导致珊瑚失去色彩,丧失营养来源,最终死亡。

据统计,过去30年里,全球约有50%的珊瑚礁已经丧失了它们的色彩。

此外,酸化海洋也对珊瑚礁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大影响,破坏了珊瑚虫骨架的形成过程。

过度捕捞也是导致珊瑚礁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物种平衡被破坏,使得某些物种数量过剩,影响到珊瑚礁的正常生态系统。

同时,捕捞工具如拖网、爆炸物等对珊瑚礁造成直接破坏。

例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捕捞者为了捕捞鱼类,会使用炸药来炸碎珊瑚礁,以此作为鱼群躲藏的场所。

这种破坏性的捕捞方式对珊瑚礁的修复和生态平衡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沿海开发和水污染也是导致珊瑚礁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沿海开发包括沿海旅游、房地产开发等活动,导致珊瑚礁生境被破坏,水质受到污染。

这些活动通常会引入大量泥沙、化学物质和废水到海洋中,造成水质恶化和营养物质过剩,使珊瑚礁失去生长和恢复的机会。

此外,海洋污染还会导致珊瑚虫受到有毒物质的侵害,进一步加速珊瑚礁的退化过程。

为了保护珊瑚礁,各国和国际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其中,建立珊瑚礁保护区是最常见的保护手段之一。

珊瑚礁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珊瑚礁及其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定区域,限制捕捞、开采和沿海开发等活动,确保珊瑚礁的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持。

珊瑚礁保护与恢复的地理研究

珊瑚礁保护与恢复的地理研究

珊瑚礁保护与恢复的地理研究珊瑚礁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由于海洋污染、气候变化和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珊瑚 reefs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因此,珊瑚礁保护与恢复的地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部分:珊瑚礁的地理分布珊瑚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地区,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大堡礁、马尔代夫的环礁群以及印度洋的阿尔达布拉环礁。

这些区域因其丰富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而成为旅游胜地,吸引了数百万游客慕名而来。

然而,这些受欢迎的目的地正处于环境威胁之下,需要进行保护与恢复的工作。

第二部分:珊瑚礁保护的挑战保护珊瑚礁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温度升高威胁着珊瑚的生存。

当水温超过一定的阈值时,珊瑚变白并死亡,这被称为珊瑚白化现象。

这种现象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破坏,并对珊瑚礁依赖的其他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过度捕捞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

捕捞者通常会捕捉并销售在珊瑚礁中生活的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

这不仅破坏了珊瑚礁内部的食物链结构,还造成了生态系统的不平衡,最终导致珊瑚的死亡。

第三部分:珊瑚礁保护与恢复的方法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各国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与恢复工作。

首先,建立珊瑚礁保护区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这些保护区被划定为禁止捕捞、破坏和人为干扰的区域,以保护珊瑚礁的生态环境。

此外,许多保护区还提供教育和支持,以增加公众对珊瑚礁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采取措施减少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的影响。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一些科学家也在研究珊瑚白化的适应性措施,如寻找耐高温的珊瑚品种。

最后,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也是保护工作的一部分。

通过人工饲养和种植珊瑚,可以恢复被破坏的珊瑚礁。

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珊瑚礁,还为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第四部分:地理研究在珊瑚礁保护中的作用地理研究在珊瑚礁保护与恢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学家通过研究海洋水文和地形,提供了保护和管理珊瑚礁所需的数据。

海洋科学研究中的珊瑚礁恢复技术研究

海洋科学研究中的珊瑚礁恢复技术研究

海洋科学研究中的珊瑚礁恢复技术研究珊瑚礁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珊瑚礁的数量和质量逐渐下降。

海洋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寻找珊瑚礁恢复的技术,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一、珊瑚礁的重要性珊瑚礁覆盖着少数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丰富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

它们是形成深海生态系统的基础之一,并为渔业和旅游业提供重要的资源。

此外,珊瑚礁固定碳,并为世界的氧气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

珊瑚礁的消失不仅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也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

二、珊瑚礁退化的原因自人类活动开始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以来,珊瑚礁的数量和质量一直在下降。

珊瑚礁退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海水酸化,水位上升等问题,这些都会对珊瑚礁的生长和存活造成影响。

此外,无节制的捕捞、污染和环境破坏也会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

珊瑚礁遭受的最大威胁是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改变。

三、珊瑚礁恢复的技术为了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珊瑚礁恢复的技术。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技术:1. 侵入外来物种的控制侵入的外来物种可以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因此控制外来物种是珊瑚礁恢复的重要一环。

研究表明,有效的措施包括增加大型食肉鱼的数量、建造人工防御系统和种植本地物种等。

2. 珊瑚鱼礁珊瑚鱼礁是一种利用珊瑚鱼的生态学习和研究修复珊瑚礁的方法。

此方法通过种植珊瑚鱼在珊瑚礁附近的距离内,进而恢复珊瑚礁的生长和种群。

珊瑚鱼是珊瑚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珊瑚鱼数量,并改善珊瑚礁的生态系统。

3. 人工养殖人工养殖是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一项最有效的方法。

科学家们使用人造结构(如钢筋和塑料)来创建人造珊瑚礁,这些珊瑚礁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受到相似的生态和地理因素的影响。

在这些珊瑚礁中,科学家们容易地观察、评估和操纵珊瑚的生长和健康状况,因此可以进行珊瑚保护和恢复的实验研究。

4. 珊瑚高科技珊瑚高科技使用最新技术和知识来保护和恢复珊瑚礁。

珊瑚礁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研究

珊瑚礁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研究

珊瑚礁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研究珊瑚礁是海洋中极为珍贵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捕捞和人为干扰等影响下,珊瑚礁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珊瑚礁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是全球生态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须之举。

一、珊瑚礁的生态价值珊瑚礁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不仅为数百万生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生存的场所,而且也为海洋渔业、旅游、交通等行业提供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对维护地球等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 生态价值珊瑚礁生态系统不仅适应了重重的海洋环境,同时形成了海洋中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珊瑚礁中的藻类、动物、硬骨鱼类、海豹、鳕鱼及龟等众多生物在珊瑚礁内共同栖息、交互作用相互扶持,构成了珊瑚礁特有的生态系统,同时珊瑚礁也是海洋中最重要的养殖场之一。

2. 经济价值珊瑚礁不仅为海洋渔业提供了丰富的捕捞资源,还成为旅游业的热点。

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来到珊瑚礁海洋公园游览,带动了沿岸地区经济发展。

同时,珊瑚礁中的褐藻可以用于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可以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发挥了重要的能源生产作用。

二、珊瑚礁的退化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污染、捕捞和人类活动等影响,珊瑚礁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这些威胁不仅直接影响珊瑚礁本身,同时也对生态系统的循环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产生了不良影响。

1. 人为活动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破坏主要包括:破坏珊瑚礁栖息和生长的岩石,捕捞,旅游活动等。

人类活动给珊瑚礁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珊瑚上的人迹、垃圾等都会对珊瑚礁造成极大的危害。

2. 污染水中的污染物质也对珊瑚礁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比如海洋油污、工业、农业和日常生活垃圾等。

这些污染物质都会对海洋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进而影响珊瑚礁的生存和成长。

3.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的影响最为明显,海水的温度升高和酸性增加将会对珊瑚生长造成极大的危害。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策略研究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策略研究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策略研究一、引言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全球海洋生物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珊瑚礁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着手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保护与恢复策略。

本文旨在总结和分析目前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策略,并探讨其可行性和效果。

二、保护策略1. 建立保护区建立保护区是保护珊瑚礁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划定禁渔区、禁捕区和禁止破坏珊瑚礁的区域,可以有效限制和控制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影响。

此外,建立监测网络和加强执法措施,更好地管理和保护保护区内的珊瑚礁资源。

2. 控制污染物排放珊瑚礁对水质的敏感性很高,污染物的排放会对其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珊瑚礁的重要举措。

加强治理污水处理设施和工业废水排放,限制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并提倡绿色出行,减少船舶和游艇的废水排放。

3. 限制捕捞过度捕捞是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护珊瑚礁的渔业资源,需要制定合理的渔业管理计划,限制渔业开发规模和捕捞工具的使用,并设立渔场休养期,恢复渔业资源的生态平衡。

三、恢复策略1. 人工修复人工修复是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一种常见方法。

通过种植珊瑚苗和人工制造人工鱼礁等方式,可以促进新珊瑚的生长和繁殖,恢复珊瑚礁的数量和覆盖率。

此外,利用生物矿化技术修复受损的珊瑚礁结构,提高其抗风浪和抗冲击能力。

2. 侵袭物种控制一些外来物种的侵袭是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恢复珊瑚礁的原生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功能,需要加强侵袭物种的监测和控制。

通过人工捕捉、生物控制和化学防治等方式,有效减少侵蚀物种对珊瑚礁的影响。

3. 提高公众意识提高公众对珊瑚礁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是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

通过展开科普教育活动、加强环境宣传和普及珊瑚礁保护知识,可以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到保护珊瑚礁的行动中,形成共同保护珊瑚礁的合力。

珊瑚礁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

珊瑚礁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

珊瑚礁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珊瑚礁是一种非常重要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它们不仅为海洋中的生物提供了庇护和食物,还为全球气候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海洋污染、过度捕捞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全球珊瑚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其保护和恢复已成为当今全球环境保护的紧迫任务之一。

珊瑚保护技术为了保护和恢复珊瑚礁,人类利用科技创新和传统方法探索各种方法。

下面列举了一些科技方法:1. 3D打印珊瑚礁3D打印珊瑚礁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流行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制作出珊瑚礁形状的人造立体物,并用X射线发射机将它们粘合在一起,模仿珊瑚礁的结构。

这些人造物品可以创造新的天然栖息地,增加珊瑚礁的面积,从而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

2. 植物种植植物可以稳定珊瑚礁的表面结构和确保礁石的积累。

由于珊瑚是多细胞生物,它们需要良好的光线和微量元素来生长。

水中的微型浮游生物和环境影响对珊瑚礁的生长都有影响,随着水温和酸度的变化,珊瑚礁的生长速度在减缓。

一些类型的植物,例如海草和海星,可以为珊瑚礁的生长提供帮助,并保护礁面免受风暴和捕捞的危害。

3. 自然修复由于珊瑚是生物群体,一些珊瑚种类可以自我修复受损区域。

它们可以通过移动珊瑚珠进行生长,产生新的个体。

但这需要时间,可以使用保护手段加速修复。

珊瑚恢复技术1. 珊瑚苗圃珊瑚种植园是一种以珊瑚被损坏的地点为基础的保护和恢复方法。

采用特定的受精和再移植技术,实现珊瑚体的固定定植和策划活动的快速恢复。

2. 水育珊瑚随着珊瑚礁的人为破坏和气候变化的加剧,珊瑚苗圃作用越来越重要。

水育珊瑚技术是一个高效的恢复工具,它利用优质珊瑚样本利用珊瑚之家而繁殖出珊瑚苗。

然后再将它们转移到新地点,增加珊瑚礁大小。

3. 制造人工珊瑚礁人工珊瑚礁可以创造新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新的栖息地以便珊瑚生长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通行。

制造人工珊瑚礁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需要精确的计划、技术和资源,以确保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 70%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生境破坏等,导致海洋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减少。

为了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海洋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一、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改变海洋环境的物理条件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其中,人工鱼礁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其材料可以是混凝土、岩石、废旧船只等。

鱼礁的投放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繁殖和觅食的场所,增加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资源量。

例如,在一些海域投放人工鱼礁后,鱼类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同时也促进了海洋藻类和无脊椎动物的生长。

此外,底质改良技术也在海洋生态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清理海底的污染物、疏浚淤泥等手段,可以改善海洋底质环境,为海洋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

二、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用于处理海洋中的污染物。

例如,利用化学氧化剂可以降解石油等有机污染物,降低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

然而,化学修复技术需要谨慎使用,因为不当的化学试剂投放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二次污染。

三、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减少或消除海洋中的污染物,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其中,微生物修复技术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些特定的微生物能够分解石油、重金属等污染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某些细菌和真菌可以分解石油中的烃类物质,从而减轻石油泄漏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另外,植物修复技术也逐渐受到关注。

海洋中的藻类和海草等植物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重金属等污染物,并通过自身的代谢作用将其转化或固定。

同时,海草床的恢复还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有助于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

四、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生态系统重建技术旨在恢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珊瑚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作者:李元超, 黄晖, 董志军, 练健生, 周国伟, LI Yuan-Chao, HUANG Hui, DONG Zhi-Jun, LIAN Jian-Sheng, ZHOU Guo-Wei作者单位:李元超,LI Yuan-Chao(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三亚57200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39), 黄晖,练健生,HUANG Hui,LIAN Jian-Sheng(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 董志军,周国伟,DONG Zhi-Jun,ZHOU Guo-Wei(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39)刊名:生态学报英文刊名:ACTA ECOLOGICA SINICA年,卷(期):2008,28(10)被引用次数:3次1.Clive Wilkinson Executive Summary 20042.Gates R D Seawater temperature and sub lethal bleaching in Jamaica[外文期刊] 19903.Pratchett MS Dynamics of an outbreak population of Acanthaster planci at Lizard Island,northern Great Barrier Reef (1995-1999)[外文期刊] 2005(3)4.Hoegh Guldberg O;Mumby P J;Hooten A J Coral Reefs Under Rapid Climate Change and OceanAcidification[外文期刊] 20075.Helen Scales Andrew Balmford and Andrea Manica Impacts of the live reef fish trade on populations of coral reef fish off northern[外文期刊] 20076.Ilsa B;Kuffner Effects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and water motion on the reef coral,Porites compressa Dana:a transplantation experiment[外文期刊] 20027.Dulvy N K;Zhang K S The exploitation of coral reefs in Tanzania′s Mafia Island:the administrative dilemma 1995(06)8.Angela Dikou;Robert van Woesik Survival under chronic stress from sediment load:Spatial patternsof hard coral communities in the southern islands of Singapore[外文期刊] 2006(11)9.Omori M;Aota T;Watanuki A Development of coral restoration method by mass culture,transplantation and settlement of coral larvae 200410.Soong K;Chen T Coral transplantation:regeneration and growth of Acropora fragments in a nursery [外文期刊] 2003(1)11.Rinkevich B Steps towards the evaluation of coral reef restoration by using small branch fragments[外文期刊] 200012.Van Treeck P;Schuhmacher H Initial survival of coral nubbins transplanted by a new coral transplantation technology Options for reef rehabilitation[外文期刊] 199713.Franklin H;Christopher A;Muhando A Coral culturing and temporal recruitment in Zanzibar,Tanzania 199814.Becker L.C;Mueller E The culture,transplantation and storage of Montastraea faveolata,Acropora cervicornis and Acropora palmata:what we have learned so far[外文期刊] 200116.Connell J H Diversity in tropical rain forests and coral reefs[外文期刊] 197817.Epstein N;Bak R P M;Rinkevich B Applying forest restoration principles to coral reefrehabilitation[外文期刊] 2003(5)18.Yap H T The case for restoration of tropical ecosystems[外文期刊] 200019.Edwards A J;Clark S Coral transplantation:a useful management tool or misguided meddling? Mar 199820.Shafir S;Van Rijn J;Rinkevich B Nubbing of coral colonies:a novel approa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land broodstocks[外文期刊] 2001(1/3)21.Yap H T;Alvarez R M;Custodio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aspects of coral transplantation[外文期刊] 199822.Rinkevich B Restoration strategies for coral reefs damages by recreational activities:the use of sexual and asexual recruits[外文期刊] 199523.Rinkevich B The coral gardening concept and the use of underwater nurseries:lessons learned from silvics and silviculture 200624.Oren U;Benayahu Y Transplantation of juvenile corals:a new approach for enhancing colonization of artificial reefs[外文期刊] 199725.Pamintuan I S;Alino P M Early successional patterns of invertebrates in artificial reef established at clear and silty areas in Bolinao,Pangasinan,Notehern Philippines 199426.Abelson A;Shlesinger Y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ral and fish communities on rock aggregated artificial reefs in Eilat,Red Sea 200227.Ortiz Prosper A L;Bowden Kerby A Planting small massive corals on small artificial concrete reefs or coral heads 200128.Clark S;Edwards A J Use of artificial reef structure to rehabilitate reef degraded by coral mining in the Maldives 199429.Schuhmacher H Use of artificial reef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rehabilitation of coral reefs 200230.Sabater M G;Yap H T Growth and survival of coral transplants with and without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of CaCO3[外文期刊] 200231.Heyward A J;Smith L D;Rees M Enhancement of coral recruitment by in situ mass culture of juvenile corals[外文期刊] 200232.Omori M;Fujiwara S Manual for restoration and remediation of coral reefs 200433.Zhao M X;Yu K F;Zhang Q M Review on coral reefs bio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function[期刊论文]-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01)34.Zou R L Fauna Sinica,Hermatypic coral 200135.Huang Hui Status Of Coral Reefs In China.Status of Coral Reefs in East Asian Seas Region:2004 200536.Chen G;Xiong S L;Xie J N A study on the transplantation of Reef Building Corals in SanYa37.Epstein N;Vermeij M J A Alleviating impacts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by traditional conservation measures:can a small reef reserve be sustainedly managed?[外文期刊] 200538.Baruch Rinkevich Conservation of Coral Reefs through Active Restoration Measures:Recent Approaches and Last Decade Progress[外文期刊] 2005(12)39.Dulvy N K;张康生坦桑尼亚马菲亚岛的珊瑚开采:管理中的困境 1995(06)40.赵美霞;余克服;张乔民珊瑚礁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6(01)41.邹仁林中国动物志:造礁石珊瑚 200142.陈刚;熊仕林;谢菊娘三亚水域造礁石珊瑚移植实验研究 1995(03)1.赵美霞.余克服.张乔民.ZHAO Mei-Xia.YU Ke-Fu.ZHANG Qiao-Min珊瑚礁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06,26(1)2.陈国华.黄良民.王汉奎.黄晖.谭烨辉.张偲.董俊德珊瑚礁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04,24(12)3.牛文涛.徐宪忠.林荣澄.黄丁勇.NIU Wen-tao.XU Xian-zhong.LIN Rong-cheng.HUANG Ding-yong沉积物对珊瑚礁及礁区生物的影响[期刊论文]-海洋通报2010,29(1)4.江志坚.黄小平.JIANG Zhi-jian.HUANG Xiao-ping富营养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海洋环境科学2010,29(2)5.王丽荣.赵焕庭珊瑚礁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和展望[期刊论文]-海洋科学2002,26(3)6.李淑.余克服.LI Shu.YU Ke-Fu珊瑚礁白化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07,27(5)7.王丽荣.赵焕庭.WANG Lirong.ZHAO Huanting珊瑚礁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期刊论文]-生态学杂志2006,25(11)8.安晓华珊瑚礁及其生态系统的特征[期刊论文]-海洋信息2003(3)9.牛文涛.刘玉新.林荣澄.NIU Wen-tao.LIU Yu-xin.LIN Rong-cheng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海洋学研究2009,27(4)10.王丽荣.赵焕庭珊瑚礁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期刊论文]-生态学杂志2004,23(4)1.张浴阳.黄晖.黄洁英.袁涛西沙群岛珊瑚幼体培育实验[期刊论文]-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z1)2.吴钟解.王道儒.涂志刚.李元超.陈家日.张光星西沙生态监控区造礁石珊瑚退化原因分析[期刊论文]-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1(4)3.姜欢欢.温国义.周艳荣.吕则和.谢冕我国海洋生态修复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期刊论文]-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引用本文格式:李元超.黄晖.董志军.练健生.周国伟.LI Yuan-Chao.HUANG Hui.DONG Zhi-Jun.LIAN Jian-Sheng. ZHOU Guo-Wei珊瑚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