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用疫苗研究进展及发展情况概述

合集下载

动物疫苗发展史

动物疫苗发展史

动物疫苗发展史
动物疫苗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关键的阶段。

以下是动物疫苗的发展史:
1. 初始阶段:在疫苗的初始阶段,疫苗通常是通过生物传代或物理化学方法处理病原体得到的减毒或灭活疫苗。

19世纪末,法国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通过减毒或灭活的方法制备了多种细菌和病毒的疫苗,如炭疽杆菌减毒疫苗、鸡霍乱弧菌减毒疫苗和狂犬病疫苗等。

2. 第一次疫苗革命:第一次疫苗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通过生物传代或物理化学方法处理病原体得到减毒或灭活疫苗。

其中,巴斯德的贡献最大。

他的研究奠定了疫苗学的基础,并推动了疫苗的早期发展。

3. 第二次疫苗革命: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疫苗的研究从病原体、细菌体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

20世纪70年代,以基因重组技术和蛋白质化学技术为基础,开创了疫苗研制的第二次革命。

代表疫苗包括基因重组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和多肽疫苗等。

其中,酵母制备的乙肝疫苗的问世标志着第二次疫苗革命的到来。

4. 第三次疫苗革命: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出现了以DNA、RNA为代表的核酸疫苗。

代表疫苗包括5价轮状病毒疫苗、流感活疫苗和新冠疫苗等。

核酸疫苗的出现为疫苗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疫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说,动物疫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不断进步的过程,每一次革命都为新型疫苗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动物新型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动物新型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动物新型疫苗的研发与应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动物的健康问题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保护动物免受疾病的侵害,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去研发新型疫苗并将其应用于动物身上。

本文将探讨动物新型疫苗的研发与应用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1. 动物疫苗的重要性动物疫苗的研发与应用对于保障动物的健康十分重要。

首先,动物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减少兽医费用和动物死亡率。

其次,动物疫苗还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

同时,由于动物与人类密切接触,动物疫苗的研发与应用也有助于预防动物疾病对人类的传播。

2. 动物新型疫苗的研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动物新型疫苗的研发也不断取得突破。

研发新型疫苗的关键在于充分了解疾病的病原体和动物的免疫系统。

科学家们通过病毒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研究,提高了疫苗的疗效和安全性。

2.1 病毒学的应用病毒学是动物新型疫苗研发中的重要学科领域。

通过分离并研究疫病病毒的基因组、蛋白质结构和生命周期等特征,科学家们成功研发了许多针对不同病原体的疫苗。

例如,狂犬病疫苗、猪瘟疫苗等就是通过病毒学的研究而开发出来的。

2.2 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分子生物学对于动物新型疫苗的研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病原体的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和研究,科学家们能够找到特定的抗原并将其应用于疫苗的开发中。

这样的研究使得疫苗的免疫原性更强,提高了疫苗的保护效果。

3. 动物新型疫苗的应用动物新型疫苗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能够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的传播,还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疫苗的应用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和保护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3.1 农业领域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动物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爆发,并减少兽医费用和动物死亡率。

例如,禽流感疫苗的广泛应用,大大减少了家禽养殖业受疫情的影响。

同时,动物疫苗的应用还提高了畜禽的生长速度和免疫力,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3.2 生态环境保护动物疫苗的应用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兽用疫苗发展史

兽用疫苗发展史

一、兽用疫苗发展的早期阶段兽用疫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西方,疫苗接种的历史始于人痘接种法引入西欧和北美。

人痘接种法虽然危险,但为后来的疫苗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来,詹纳(Jenner)发现了牛痘接种法,这一发现不仅对人类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动物疫苗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詹纳认识到传染病可以逐渐变化并适应新物种,这种对传染病的认识为后来动物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在动物疫苗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发现了如何将疫苗接种应用于禽霍乱、猪丹毒和狂犬病等动物疾病。

早在1884 年,巴斯德就应用由狂犬病固定毒制成的疫苗给50 多只犬进行预防接种试验,结果发现这些犬能抵抗狂犬病病毒的攻击。

1911 年,Semple 开始应用石炭酸灭活的神经组织疫苗,该疫苗对犬和其他动物都有较好的免疫保护力,免疫期长达1 年左右,但是疫苗中含有髓磷酯结合的蛋白物质。

接种后有约0.05%的动物出现神经性麻痹。

二、兽用狂犬病疫苗的发展狂犬病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世界各地的狂犬病毒抗原性质是相同的。

当前大部分国家所用的兽用狂犬病疫苗主要有三种,即弱毒苗、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

当前我国兽用的有灭活苗和弱毒苗两种,但是随着生物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新型狂犬病疫苗已经逐渐走进研究者的视野,例如多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活载体疫苗及植物疫苗等。

兽用灭活疫苗早在1884 年就由巴斯德开始应用,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不少国家使用石炭酸灭活的神经组织疫苗,但这种疫苗存在一定的风险,约0.05%的动物接种后会出现神经性麻痹。

三、兽用疫苗在畜牧业中的重要意义及现状兽用疫苗在我国的畜牧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兽用疫苗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了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和发生。

然而,我国目前在兽用疫苗方面的研究还不完善,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兽用疫苗的作用难以完全发挥。

四、国外兽用疫苗的研究进展国外兽用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兽用疫苗的研发趋势

兽用疫苗的研发趋势

兽用疫苗的研发趋势
兽用疫苗的研发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多价、多种疫苗的研发:随着兽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升,人们对疫苗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能够开发出可以同时预防多种疾病的兽用疫苗。

因此,多价、多种兽用疫苗的研发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能够提高兽医药物的效率和安全性。

2. 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兽用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目前,已经研发出多种基因工程疫苗,如基因重组疫苗、亚单位疫苗等,可以提高疫苗的稳定性和免疫效果。

3. 疫苗的全球化:随着种养殖业和宠物行业的全球化,兽用疫苗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不同地区和国家对兽用疫苗的需求,疫苗研发机构会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科研成果和资源,提高疫苗的研发水平和生产能力。

4. 新兴传染病的疫苗研发: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类与动物的接触增加,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

研发面对这些新兴传染病的兽用疫苗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扩散。

5. 疫苗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提升:随着疫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兽用疫苗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研发人员将不断改进疫苗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
以提高疫苗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效果。

总的来说,兽用疫苗的研发趋势是朝着多价、基因工程、全球化、新兴传染病和疫苗安全性稳定性提升等方向发展。

这些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推动兽用疫苗研发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兽医寄生虫疫苗研究现状与展望

兽医寄生虫疫苗研究现状与展望

兽医寄生虫疫苗研究现状与展望发布时间:2021-12-22T02:09:41.758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6期作者:高正亭[导读] 口蹄疫病、猪链球菌、瘟疫、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给我国的畜牧业发展造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打击,每一次的动物疫情大规模爆发后,人们都期望新的疫苗能尽快被研制出来。

总的来说,疫苗是从根本上预防动物传染病的免疫学、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等,随着这些专业与学科的发展,我国动物疫苗的研发工作日新月异,种类越来越多,技术也上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在养殖业中获得了不少的影响,为了更为全面的让养殖人员全面了解畜禽疫苗的积极作用,更精准的来控制畜禽传染病。

吉林省梨树县小城子镇综合服务中心摘要:口蹄疫病、猪链球菌、瘟疫、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给我国的畜牧业发展造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打击,每一次的动物疫情大规模爆发后,人们都期望新的疫苗能尽快被研制出来。

总的来说,疫苗是从根本上预防动物传染病的免疫学、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等,随着这些专业与学科的发展,我国动物疫苗的研发工作日新月异,种类越来越多,技术也上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在养殖业中获得了不少的影响,为了更为全面的让养殖人员全面了解畜禽疫苗的积极作用,更精准的来控制畜禽传染病。

文章主要以兽医寄生虫疫苗研究为探讨核心,首先分析了兽医寄生虫疫苗研究现状,随后提出了疫苗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兽医寄生虫;疫苗研究;现状;展望引言寄生虫病是长期危害我国养殖业发展的疾病。

在长时间的实践当中,寄生虫病大多数都会选择用化学药物进行治疗控制,随着时间的发展,很多的寄生虫产生了抗药性,例如球虫、巴贝斯虫、苍蝇等,给我国的传统化学防治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打击。

近年来,社会群众对卫生关注的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追求追也在不断提升,药物残留成为了限制我国疫苗研究的主要因素。

因此,通过疫苗注射的方式控制寄生虫病,使人们最为放心、安心的一种方式。

动物疫苗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动物疫苗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动物疫苗行业现状分析报告目前,动物疫苗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人们对动物健康和养殖业务的重视增加,动物疫苗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首先,动物疫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食品安全和动物疾病防控意识的提高,动物疫苗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据统计,全球动物疫苗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约220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近300亿美元。

而且,预计未来几年内,该市场的增长将继续保持稳定。

其次,动物疫苗研发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投入的不断增加,动物疫苗的研发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动物疫苗已经涵盖了多种动物疾病的疫苗,如禽流感疫苗、猪瘟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此外,一些新型的动物疫苗正在不断研发中,如基因工程疫苗、单克隆抗体疫苗等。

再次,动物疫苗行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动物疫苗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到该行业中,导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其次,一些新兴疫病的出现给动物疫苗的研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新型动物疫病的出现需要更快速、更有效的疫苗研制,这对研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动物疫苗行业面临的机遇也是巨大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和动物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为动物疫苗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此外,政府对养殖业的政策支持也为动物疫苗行业带来了机遇。

总体而言,动物疫苗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研发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该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兴疫病的出现。

但是,随着人们对动物健康意识的增强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动物疫苗行业仍然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兽用疫苗行业产业链竞争格局及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兽用疫苗行业产业链竞争格局及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兽用疫苗行业产业链竞争格局及行业发展趋势中国兽用疫苗行业产业链主要包括兽用疫苗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

疫苗研发环节是产业链的核心,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科研资源,通过实验室研究、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等环节,最终研发出具有预防、控制和治疗兽类疾病的疫苗产品。

在生产环节,兽用疫苗生产主要分为病毒培养、灭活或活性化处理、疫苗制剂制备和充填、包装等环节。

其中,病毒培养环节是关键步骤,需要保证细胞系稳定生长和繁殖,生产高质量的病毒颗粒。

灭活或活性化处理环节是根据不同疫苗的需要对病毒进行处理,以达到预期效果。

制剂制备和充填、包装环节则是将处理后的病毒制成疫苗产品,并进行包装、贴标等工序。

销售环节是将疫苗产品通过经销商、兽医、农户等渠道销售给最终用户,包括畜牧行业、家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

同时,销售环节也包括疫苗的推广宣传、产品培训和售后等服务。

兽用疫苗行业的竞争格局主要由国内外大型制药企业和民营企业构成,其中国有企业占据较大优势地位。

国内大型制药企业具有较高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市场渗透能力,同时拥有国内广泛的销售渠道和专业的营销团队。

民营企业主要以其中一特定兽种或兽类疾病为研发方向,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来竞争。

同时,国外大型制药企业也在中国兽用疫苗市场有一定份额,通过高品质产品、技术和品牌优势来取得竞争优势。

中国兽用疫苗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首先,随着中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对兽用疫苗的需求不断增加。

其次,动物疫病的频发和病毒变异,也要求疫苗研发和生产技术不断创新和提高,以满足预防和控制的需求。

第三,兽用疫苗的多样化需求逐渐提升,一些新兴疫病、新兽种的兽用疫苗研发和生产有待加强。

第四,兽用疫苗的国际贸易和合作也将逐渐增加,国内企业需要在质量和技术上与国际接轨。

第五,兽用疫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政策支持和监管要求的影响,要求企业加强疫苗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和规范化建设。

2024年兽用狂犬病疫苗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兽用狂犬病疫苗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兽用狂犬病疫苗市场调研报告一、市场概况1.1 市场背景兽用狂犬病疫苗是一种用于预防宠物动物患上狂犬病的疫苗。

狂犬病是一种病毒性感染病,可通过受感染的动物的唾液传播给人类和其他动物。

随着人们对宠物养殖和健康的重视,兽用狂犬病疫苗市场逐渐扩大。

1.2 市场规模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兽用狂犬病疫苗市场规模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从2015年到2019年,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达到10%左右。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

1.3 竞争格局目前,兽用狂犬病疫苗市场上存在多家主要厂商竞争。

其中,一些国际知名药企在兽用狂犬病疫苗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

此外,一些本土厂商也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与国际品牌展开竞争。

二、市场需求2.1 增长动力宠物养殖行业的发展是兽用狂犬病疫苗市场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养宠物,特别是狗和猫。

这促使了兽用狂犬病疫苗的需求增长。

2.2 政策支持政府加大宠物健康管理的政策支持,也为市场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些地方政府要求养宠物的家庭必须定期接种狂犬病疫苗,以确保公共卫生和宠物健康。

2.3 消费观念的改变与以往相比,现代人对宠物养殖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把宠物视为家庭成员,更加重视宠物的健康和保护,这进一步推动了兽用狂犬病疫苗市场的增长。

三、市场挑战3.1 价格压力兽用狂犬病疫苗的价格相对较高,这给部分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一些家庭可能因为经济问题而不愿意花费大量资金进行疫苗接种,这可能影响市场的发展。

3.2 市场准入门槛兽用狂犬病疫苗市场准入门槛较高,新进厂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研发和临床试验。

这使得市场上新产品的推出缓慢,导致市场竞争相对较为激烈。

四、市场前景4.1 市场发展潜力宠物行业的迅速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

随着人们养宠物观念的进一步普及和宠物健康管理意识的增强,兽用狂犬病疫苗市场有望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兽用疫苗研究进展及发展情况概述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日期:兽用疫苗研究进展及发展情况概述目前兽医上应用的病毒疫苗是灭活苗和弱毒苗。

虽然它们对畜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某些疫苗的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仍需开发高效的新型疫苗。

近年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以及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为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条件。

目前有一些疫苗已取得许可证;另有一些还处于实验阶段。

最理想的疫苗应取得100%的保护率,但这是不现实的。

较理想的疫苗应在免疫后的几周内,无需再免疫,便得到90%以上的保护。

这不仅可以减少重复免疫的成本,而且可以显著降低环境中病体的数量。

理想疫苗的另一个特点是成本核算低,这一点很重要。

疫苗的使用应当安全,没有任何副效应,不能发生免疫抑制和对同时免疫的其他疫苗存在干扰等情况。

当使用多种疫苗免疫时,疫苗的协调作用是疫苗设计者关心的问题。

此外,疫苗在遗传学和热稳定性上要过关。

遗传学上稳定是为了防止病毒返祖而变为致病源,目前这是传统弱毒苗的最大的缺点。

从疫苗的生产到最终使用的过程中并不能总是保持冷藏,因此疫苗的热稳定性成为判定疫苗效果的另一个标准。

最后一点是免疫应当在畜禽幼时进行,以被动免疫的方式完成。

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任何一种疫苗能达到上述标准,但随着新方法的应用,开发的疫苗至少可以达到相当的标准。

新型兽用疫苗是免疫学和病毒学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缺失苗、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和基因疫苗。

目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研究和疫病的防治上。

最近的疫苗发展方向集中于在基因疫苗上。

高效、安全、稳定、成本低是疫苗开发的重点。

一、活疫苗活疫苗又称弱毒疫苗,是微生物的自然强毒株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方法,连续传代,使其对原宿主动物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亚临诊感染,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遗传特性的毒株,用以制备的疫苗,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苗等。

此外,从自然界筛选的自然弱毒株若同样具有上述遗传特性,也同样可以制备弱毒疫苗。

如鸡新城疫Ⅳ系苗、禽霍乱“1010”弱毒菌苗等。

随着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活疫苗的范畴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基因缺失疫苗、活载体疫苗和病毒抗体复合物疫苗也属于活疫苗。

1、弱毒疫苗弱毒疫苗是一种病原致病力减弱但仍具有活力的完整病原疫苗,也就是用人工致弱或自然筛选的弱毒株,经培养后制备的疫苗。

目前,市场上应用的活疫苗大多为弱毒疫苗。

该苗的优点是病原可在免疫动物体内繁殖,用量小,免疫原性好,免疫期长,成本低,使用方便。

缺点是弱毒株的毒力易返强,对一些极易感动物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其免疫效果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运输和保存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该苗制作的关键是弱毒株的获得。

目前常用的致弱方法有:①从自然界中筛选弱毒株;②通过异种动物或细胞传代致弱;③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致弱;④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病原进行重组。

2、基因缺失疫苗该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基因缺失,形成弱毒株后再培养制成疫苗。

该苗兼有活疫苗和死疫苗的特点。

目前已研制成功的基因缺失疫苗有伪狂犬病毒TK-基因缺失疫苗、伪狂犬病毒gE-缺失疫苗、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基因缺失疫苗等。

3、基因工程或载体疫苗该苗是将致病性病原体的外源基因插入到载体病毒或细菌的非必需区而构建的重组病毒或细菌所生产的疫苗。

该疫苗不仅具有活疫苗和死疫苗的优点,而且对载体病毒或细菌以及插入基因相关病毒的侵染均有保护力。

同时,一个载体可表达多个免疫基因,因此,可用该技术生产多价疫苗或多联苗。

目前常用的载体病毒有痘苗病毒、腺病毒、杆状病毒、单纯疱疹病毒、SV40、牛乳瘤病毒、植物嵌合病毒等,常用的载体细菌有BCC、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酿酒酵母等。

4、病毒抗体复合物疫苗该疫苗是由特异性高免血清或抗体与适当比例的相应病毒组成。

其特点是可以延缓病毒释放,提高疫苗安全性和免疫效果。

该苗的关键是病毒与抗体的比例要适度。

该疫苗可以在孵化期(经卵免疫)使用,可以用强毒株给鸡首免,在母源抗体表面提供免疫保护。

目前已研制成功并被批准投放市场的有IBDV-Ab复合体疫苗。

二、死疫苗死疫苗又称灭活疫苗,是以含有细菌或病毒的材料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处理,使其丧失感染性和毒性而保持有免疫原性,并结合相应的佐剂,接种动物后能产生自动免疫、预防疫病的一类生物制品。

如禽霍乱组织灭活苗,新城疫油乳剂灭活苗等。

同样,死疫苗也不仅仅是灭活疫苗,化学合成疫苗、分泌抗原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免疫复合体疫苗、核酸疫苗等都属于死疫苗范畴。

1、灭活疫苗该疫苗是完整病毒经灭活剂灭活后制成的疫苗。

病原灭活是制备该疫苗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灭活剂有甲醛、乙酰乙烯基亚胺、乙烯亚胺、β-丙酸内酯等。

2、化学合成疫苗该疫苗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合成一些被认为可以对人或动物有免疫保护作用的小分子抗原制备的疫苗,包括人工合成肽苗和人工合成多糖苗。

由于多糖合成比较困难,因此,临床上应用的多糖苗中的多糖几乎都是从病原体内提取的。

合成肽苗相对较多,如口蹄疫VPl 疫苗、流感病毒血凝素合成肽苗、疟疾合成多肽疫苗Spf66等。

该疫苗的优点是①可以大量合成;②适合难于人工合成培养的病原,无法致弱的病毒;③纯度高,准确性好,使用安全。

该疫苗的缺点是只能刺激体液免疫,不能刺激细胞免疫,因而限制了该苗的发展。

3、分泌抗原疫苗寄生虫的分泌或代谢产物具有很强的抗原性。

从其培养液中提取有效抗原制作的虫苗即为分泌抗原疫苗,如牛和犬的巴贝斯虫苗等,该疫苗的特点是,它属于一种混合疫苗,含有多种成分。

应用时不仅需要免疫佐剂,还需要多次接种。

由于提纯成本太高,限制了应用。

4、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除去病原微生物中有害成分和对免疫无关成分,保留其有效成分制成的疫苗称亚单位疫苗。

如口蹄疫VP3疫苗和VPI疫苗、猫白血病疫苗、仔猪腹泻K88疫苗均属此类疫苗。

该疫苗具有死苗的特点,但比死苗的副作用小,性质稳定,易保存。

缺点是免疫原性差。

5、抗独特型抗体(Id)疫苗用抗独特型抗体作疫苗即为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目前该疫苗的研制是一个新的热点,且正在研制的疫苗很多,如牛种布氏菌抗独特型抗体疫苗,抗IBDV-Id疫苗,伊氏锥虫抗Id疫苗等。

该苗的优点是:①不含传染源,使用安全;②可大量制备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③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不需提纯,可接受T细胞的充分协助;④可替代无法致弱或毒力易返强毒株,或污染成分有害于宿主动物的灭活苗进行免疫,获取同样的免疫效果;⑤当抗原无法分离或不足量时,亦可用抗Id疫苗;⑥该苗可以设计出能选择模拟抗原决定簇的抗独特型,且这种抗原决定簇是多种病原株所共有的;⑦该苗兼有治疗作用。

但该苗制作方法比较复杂,免疫原性较弱,有异种蛋白副作用。

6、免疫复合体疫苗该苗是由病毒亚单位和特异性抗体所构成的免疫复合物(1C)制备的疫苗。

与病毒抗体复合物疫苗所不同的是,该苗是死苗,且剔除了病毒中的有害及与免疫无关的成分,使用起来更安全,副作用更小。

该苗制作的关键技术是抗原与抗体的比例问题。

即制备时抗原应等量或稍过量。

正在研制的NDV-抗NDV复合物疫苗,在应用试验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三、免疫佐剂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型疫苗不断研制成功,由于这些疫苗的抗原分子较小,免疫原性很弱,必须在免疫佐剂的配合下,才能激发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进而推动了免疫佐剂研制的发展。

免疫佐剂是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同时,或与抗原混合后注射动物,能非特异性增强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物质。

免疫佐剂大致有以下几类。

1、化学类免疫佐剂是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化学物质,如氢氧化铝、弗氏佐剂、矿物油、水花生油乳剂、吐温-80、司盘、左旋咪唑、脂质体等。

2、微生物类免疫佐剂如分枝杆菌、BCC、脂多糖、胞壁酰二肽、胞肽、脂溶性蜡质D、短小棒状杆菌。

3、植物类免疫佐剂多为从植物或大真菌中提取的多糖类。

如茯苓多糖、红花多糖、酵母多糖、香菇多糖、中草药类等。

4、生化类免疫佐剂主要为体内的各种细胞因子。

如胸腺肽、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5、抗生素类免疫佐剂如红霉素,伊维菌素、聚微球粒载体、硒、维生素(E、D、C)免疫刺激复合物(1SCOMS)等也作为免疫佐剂被研究。

四、转基因疫苗转基因疫苗是疫苗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用转基因动物生产疫苗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造疫苗、医药产品和激素等的抗原的基因转移到动物体内,当动物生长后,获得的动物产品(乳、蛋、肉)中带有疫苗成分。

如今已有了用转基因动物生产人的血清白蛋白、A-抗胰蛋白酶、凝血因子等。

用植物生产疫苗,首先将编码保护性反应蛋白的结构基因克隆入Tl质粒,然后用这种重组质粒转化作物杆菌或病毒感染植物细胞后,就能把导入的外源基因整合到这些细胞的染色体上,这种含鼙合外源基因染色体的植物细胞在一定的条件可以生长为新的植株,这一新的植株可以把表达的外源基因与其新的性状传给子代,成为表达的疫苗品系。

利用这种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

目前已有狂犬病毒G蛋白在转基因番茄中表达,NVCP在转基因烟草和土豆中表达的报道。

五、口服疫苗口服疫苗是通过口服(饮水或采食)而使动物在胃肠道粘膜产生局部免疫应答,进而获得全身性保护的疫苗。

目前口服疫苗研制的进展不是很快,免疫效果十分满意的疫苗亦不是很多。

关键问题是疫苗有效成分在胃中被胃酸和蛋白酶破坏及疫苗在体内停留时间短,降解快,不能很好地刺激粘膜免疫系统的应答。

目前已有人尝试将疫苗包被于微胶囊内或微球载体上,以减少疫苗的破坏和降低降解速度,延缓疫苗释放,从而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总之,兽用疫苗的研究是一个相当广阔的领域,它不仅在畜禽疫病防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畜禽生长及性别控制,以及其他领域也将会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