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告诉我们大商之道

范蠡告诉我们大商之道
范蠡告诉我们大商之道

范蠡告诉我们大商之道

用两千年的时间悟透陶朱公的商道与财富观

陶朱公即范蠡,为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大商人,享有“一代名相,千秋商祖”之美誉。相传,范蠡弃官离越后,经齐国西行至当时的“天下之中”陶(即今定陶县)定居,自称“陶朱公”,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世上只有一个这样的陶朱公:他入世,两次拜相,到达布衣之极,羡煞儒者;他出世,急流勇退,两弃相位,潇洒胜道家;他经商,不以拥财为目的,乐善好施,三致千金而三散家财,司马迁誉其为“富好行其德”,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捐赠事迹。其后裔范仲淹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或许是对陶朱公散财行为的生动诠释。

洗尽浮华今犹在商圣美名留故地

从定陶县城往东北行5里,来到一个名为崔庄的小村落,再沿着曲折的小路穿过一片田地,往村北再走200米,有一土冢,这就是定陶范蠡墓。在这个徽商、晋商、闽商、齐鲁商帮等派别林立纷争的时代,每年都会有一批批实业家远道而来探寻先贤圣迹,领悟商道精髓。

范蠡为何选择陶邑作为自己的定居地,又给这个古老的地方带来怎样影响呢?

范蠡出生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其一生有三迁:从楚到越,助越王复国;从越到齐,经商致富荣升齐相;离开齐往陶地,再次致富。关于第三迁,司马迁说:“(他)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范蠡之所以定居在陶邑,司马迁认为,他看中了陶邑“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的地理位置。

因为范蠡的一个动作———止而定,陶邑后改名定陶。从此,定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定陶县志?人物志》以千余字篇幅记载了范蠡在陶隐居经商、生少子、救中男未果、卒老于陶等内容。定陶至今还存有范蠡湖、养马场、白土山、养鱼处、陶朱公墓等陶朱公遗迹。

范蠡对定陶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乘坐出租车穿梭在定陶的街道上,你处处都能感受到范蠡的存在———陶朱公大街、范蠡商场、范蠡超市、范蠡大酒店一一映入眼帘,甚至在定陶最主要街道中心,也建立了范蠡广场、竖立了范蠡雕像。这一切,无不彰显出,陶邑后民对2000多年前“商道祖师”的怀念和尊重。

定陶史治办主任李文存对范蠡在定陶大大小小的印记,一点都不感到意外。街道和商铺自古就有以范蠡命名的遗风,古籍里记载有范蠡湖、陶朱公亭等。在定陶县神像用品总汇商店,你会发现,店主敬神敬的不是红脸关公,而是陶朱公。而据店主介绍,来这里请神的不仅有从商人群,更多的是平民百姓。

财富留人间先富带后富

在定陶到处都有范蠡的故事。

据说,陶朱公居陶经商时发明了杆秤。陶朱公经商的时代没有衡器,市场上很多货物的交易都是估计份量,很难做到公平交易。范蠡按照杠杆原理,仰观天上南斗6星和北斗7星,并把星星刻制在杆秤上,做出秤的雏形。

但是,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于是,他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借此告诫商人,经商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范蠡讲究“君子生财,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侠商的气概。

陶朱公既善于聚财,乐于疏财,又肯帮助别人发财。陶地低洼多水,陶朱公一开始干起养殖贩卖鲤鱼的行当,看到陶地多穷苦百姓,他便教百姓凿池养鱼。后来,陶朱公在总结民间养鱼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养鱼实践,写出《养鱼经》一书,毫无保留地传授生财之道。如今,定陶县城内现仍存有

一大池塘,传说是陶朱公当年教民养鱼的地方。

陶朱公在陶不但组织农牧渔业生产,还广开商业流通渠道,沟通各地有无。来陶邑后,范蠡发现这里的器皿小、易破碎,但陶邑土质适合做陶器。于是,他便深挖土层,反复试验当地的黏土,终于造出了能盛粮食盛水的“缸”。定陶地处黄河古道,当时河湖纵横,借助发达的水系,陶地的陶器畅销周边地区。后人认为这体现了陶朱公识天机的精髓:顺应自然环境与趋势,预测事物发展规律,而后借其力,驱其势。

关于陶朱公的传说,在定陶还有很多。在中国文化中,“陶朱公”已成为天下富豪的代名词,是中国商业传统中最富魅力的文化符号。

富好行德独尊商祖

在定陶旧时的商店业常贴出“经商宗子贡,贸易法陶朱”,“陶朱事业,端木生涯”的门联,人们以此来评价子贡和范蠡的贡献,但又为何偏偏独尊范蠡为商祖?

或许司马迁对范蠡的评价最有说服力:“富好行其德者”。范蠡倾其一生之力,感悟人间正“道”,经商致富后,屡散家财,周济贫困,临终之际还散尽百万家财。纵观历史,几乎很少有人能在财富上达到这样的高度后,又看得如此开明、淡定,甚至有人感叹,历代的那些首富们,真该庆幸没和范蠡生在同一时代。

菏泽市农村信用联社主任张效节对陶朱公的商道推崇备至,他表示,范蠡一次又一次从一无所有到天下首富,再到一无所有,他的胸怀和视野真正体现了对“道”的追求。“现在是一个呼唤大商人的时代,最成功的商人,既要赚钱,又要履行道德、责任和价值追求,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的好企业家。”

那么,陶朱公到底是秉承着怎样的理念来经世济国的?对陶朱公历史传说研究颇深的定陶县宣称部副部长陈尔民认为,陶朱公的商道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经营原则;经世致用、强国富民的商业理想;义利统一、诚信至上的商业道德;以人为本、以和济争的管理思想;审时度势、趋时应变的经营策略等,而其精神特征是义利

统一。

对此,一直在探讨如何把陶朱公商道运用到现实中的菏泽市社科联主席荣海生认为,近年来,菏泽市制定实施了“商贸兴城”战略,确立了“四大基地”、“一大产业”的重点产业发展目标,要把菏泽建成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最大的商贸中心,打造现代“商都”。在菏泽“商都”建设中,应充分开发利用陶朱公商道传统这一人文资源,赋予“商都”丰富的个性内涵,树立“诚信商都、大爱商都”的城市形象。

向范老板学习什么

今年7月,美国微软公司创办人比尔·盖茨捐出4200万美元,在贫穷国家建厕所。早在2010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就宣称,将来会散尽家财、周游世界。对此,有人评价说,这些大腕和2000多年前的陶朱公相比,还是相形见拙。

陶朱公的财富理念有着历史穿透力,至今仍在深深滋养着定居地的后民,乃至对神州大地的商道原则都有着深远影响。

在定陶流传甚广的陶朱公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朱公在不厌其烦地诠释“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俗话说“无商不奸”,追逐利益最大化是商人的原始追求。但是,商人要有财智,更要讲良心;要逐利,也要“善行其道”,履行社会道德,承担公民责任。

大道本自然,顺势才可为。陶朱公的每一次成功无不是遵从商业规律及经济运行规则。菏泽人不乏梁山好汉的豪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但菏泽的企业家也应以范蠡为榜样,凡事不蛮干,灵活的同时也该追寻规则、按制度办事。

如果一定要给陶朱公的思想找个精髓,那恐怕就是“天下己任,道义于肩”。这个时代呼唤大商人,呼唤胸怀天下、挂念苍生的企业家。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也是菏泽企业家应该秉承的信念。不管是“穷者独善其身”还是“达则兼济天下”,都别忘了义利结合。

陶朱公的财富观是定陶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作为陶朱公定居地的后民,我们更应该好好消化陶朱公的商道精髓。我们期盼着,菏泽能走出更多在山东甚至在全国都响当当的企业家。

陶朱公经商理财致富十二戒

陶朱公:计然之策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后来范蠡成了中国商人的祖师爷陶朱公。看来,范蠡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 《史记·货殖列传》有载: 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 “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以策之二到策之七殊为好懂,这里不作阐发,唯策之一有必要啰嗦几句。 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这二者明白了,所有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基础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反过来,旱年车贵;涝年船贵。“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史记·货殖列传之范蠡经商》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①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史记·货殖②列传》,有删改)【注】①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②货殖:指商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B.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C.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D.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糟糠,原指酒糟谷皮等粗劣食物。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 B. 束帛,将帛捆成一束,作为聘问、婚丧相馈赠的礼品,帛一束为五匹。 C. 分庭抗礼,指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D. 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其先祖曾封于吕,故以吕为氏,又称“吕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货殖生利,要洞悉“时”“用”。计然认为,应该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 B. 谋财兴家,应择地、择时。范蠡功成身退后择陶邑隐居,借陶邑的位置优势与时逐利,富有后,行仁德之事。 C. 子贡经商有道,善于贱买贵卖,故能家财饶益,平交诸侯。与他的老师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扬于天下。 D. 白圭擅长捕捉商机,随机应变,且能节欲修身,果敢决断,正确取舍,坚持原则,其经商之道常被后人效法。

范蠡提出六个经商思想

一是预测行情,窥其先机。春秋末期,自由经营的私商兴起,他们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下,要获利赚钱,就必须重视市场行情的变化,揣度商品供求和价格的变化,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范蠡是那时善于预测行情、敏于掌握时机、在经营上取得极大成功的代表。 二是贵贱复反,贱买贵卖。范蠡认为,货物的时贱时贵是会有一定规律的,五谷贱贵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物极必反,物之多少,价之贵贱,会向其反面转化。他运用计然“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的观点经商,看到市场上某种货物上涨,就会刺激人们生产出更多的这种货物,生产这种货物过多了,卖不出去,价格就会跌落下来,反之亦然。货物价格的贵贱与货物的“有余”和“不足”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他认为具体从事经商的人应该在某种货物价格昂贵时,就要像对待粪土那样,赶快卖出去,从贱买贵卖的经营中获利。 三是完物上种,质高货真。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的。商品的质量是指商品效用的好坏,即使用价值的高低。效用好,使用价值高的,质量就佳,反之就是劣。商品的质量关系到生产者、商人本身的信誉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当时当私营个体手工业者大量兴起以后,范蠡就引用计然之策,提出“务完物”的口号,要求质高货真,他强调贮藏货物要完好,并提出“腐败而食之货勿留”,以免浪费或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四是薄利多销,不敢居贵。“薄利”是手段,“多销”是目的,以“薄利”促“多销”是商人的目的。范蠡主张“不敢居贵”,仅“逐什一之利”。他与投机奸商不同之处是出不抬价,进不压价,不在扩大商品的加价率上费心机,而是当买即买,当卖即卖。他提出的“无息币”、“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就是力求加速商品的周转次数,使得同量的资本在一定时间内能做更多的生意,从而在扩大购销中去增加利润的总额。范蠡是不敢居贵、薄利多销型的古代经商者之典范。 五是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范蠡经商之术广泛地利用了计然“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之策,大获其利。天旱预先进船只,天涝预先进车辆。大水年预做车子的生意,因为这时用船,车子没人买,价贱,水灾过后,车子将成为市场上特别需要的抢手货而涨价,可以赚钱。在天旱时预做舟船的生意,其理相同。 六是加速周转,行如流水。范蠡主张在增加储备的同时,应力求加速周转,要求“无息币”。他信奉计然“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认为商品、货币在市场经营中应该像流水似的畅顺,快速周转。所以,他主张“不敢居贵”,薄利多销、快销,加速商品、货币在流通领域的周转。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做到快销、快购,加速商品流通中货币、商品、货币的进程,切勿保守惜售,观望吝购而阻碍“货币——商品——货币”在流通中顺畅进行。 范蠡《经商十八法》十二则十二戒 [b][size=5][color=Red]范蠡《经商十八法》十二则十二戒[/color][/size][/b] [color=Red][size=3] 范蠡在助楚王勾践灭吴后,弃官经商,不久发家致富,富可敌国又倾财赈民,并助人致富的社会责任感,即便在今天亦堪为楷模,挖掘并发扬“商圣”的商略、商德、商文化,后人归

范蠡经商哲学思想

范蠡经商哲学思想 德强 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对商业提出了“善者因之”这一论点。什么是“善者因子”呢?司马迁指出,搞经济就要用经济的方法,遵循经济规律,顺水推舟加上一把力,来达到目的。他说:“故善者因子,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里提到做什么事都有一个“因”而为之,“因”是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势成事;不懂得“因”那就谈不上果了,发展经济就会走下坡路,制定经济路线就是下策。他认为,人类发展是离不开经济发展的要求,懂得了“因”就可以“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在司马迁经济思想的代表人物范蠡就是一个“善者”代名词。 范蠡是一个颇负盛名的历史人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自强雪耻,其“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的策略,增加人口,聚积财物,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与军事范蠡起着重要作用。而在谋划“十年生聚”大计中,范蠡施展了卓越的才能。他在越国,不仅在政治上很有作为,同时在经济上有一套见解。用司马迁的话来说,他是能够顺着经济发展的要求来治理国家,从而使越国达到了“生聚”的目的,最终战胜吴国。

首先,范蠡注重农末两利的经济管理思想。《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认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他看到商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对商品生产与流通的影响,认为谷物的价格太高则会损害工商业者的利益,工商业受损害无人从事工商业,就会使经济发生困难。谷价如果太低会损害农民,谷价太高会损害工商业。如果把谷价限制在不低于30、不高于80 的幅度内,就会对农业和工商业都有利。所以要用平粜的办法来调节市场,在谷价过高时,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粮食;谷价过低时,用较高于市价的价格来收购粮食。生产和流通都会得到保障,市场上的货物便不会缺乏,这就是“治国之道”。所以说经济发展要顺应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又决定物价的走向,只有把物价控制在一个期间震荡经济就能向更远的方向发展。 对于如何搞好经济工作,范蠡使了诸多办法,加上深厚的见解。他既看到了价格波动对生产的影响,还看到了生产情况支配着价格的变动。要在市场价格上下摆动当中获得利润,主要计划好生产情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年成好,粮食“有余”,人们百货购买力提高,百货就“不足”,那么,必然是粮贱而百货贵;而在歉年粮产“不足”,人们购买力降低,会出现粮贵而百货贱的情况。在农业为主

范蠡的经商理论

范蠡的经商理论 2008-11-11 17:39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三户(今河南南阳)人。他是春秋末战国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其前半生与越王勾践深谋二十余年,完成灭吴大业;后半生到齐国从事物质生产和商贸活动,成为富翁。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从楚到越,由越到齐,大起大落。由布衣客到上将军,由流亡者到大富豪,以“勇而善谋”、“能屈能伸”著称于世。最传奇的是他处于政治生涯的顶峰却功成身退、弃官出走,止于陶地,自号陶朱公,“三致千金,遂至百万”,是商界公认的鼻祖。直到近代社会,在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人们中依然流传着“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的说法。范蠡在经商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经济理论。他的经商思想主要见于《史记·货殖列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多元相济,综合经营。范蠡从事过多种经营,有农业、畜牧业、商业、水产业等。史载范蠡辞官后,首先到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同时,又兼煮盐为业,做到农盐结合。后来又到陶地,“父子耕畜,废居(卖出买进),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把农业、畜牧业、商业结合起来。相传他还善于养鱼,曾撰写过一部《养鱼经》。据《养鱼经》记载,范蠡曾指导齐国国君在宛治池养鱼,一年得钱二十余万,经济效益显著。《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梁有陶朱公《养鱼经》一卷”文;而1997年3月28日《南阳日报》以《南阳发现范蠡<养鱼经>全卷》为题报导了南阳市图书馆在古籍整理中发现了已佚失的《养鱼经》全卷,这对加深我们对范蠡商业思想的研究大为有益。可见,范蠡经营范围之广,而且他从不因利小而不为,只要有十分之一的利润就经营。 二、根据情况,合理选址。对于经营地点的选择,范蠡也有独到的眼光。史载范蠡当年之所以定居于陶,以陶作为从事商业的理想地方,是因为陶乃“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之地。春秋战国时,陶地之东为“多文采布帛鱼盐”之利的齐国,北为“鱼盐枣栗之饶”的燕赵,其南为“颇有桑麻之业”的鲁国。周围诸侯国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物产状况,在宏观上形成了互通有无的要求,而陶地为“天下之中”,就成为客商来往的集散中心,既可以了解各地的商业信息,又利于转运买卖。 三、加速周转,行如流水。范蠡经商致富的一个重要理论为“积著之理”,它的基本原则即“务完物,无息币”。所谓“务完物”指在具体商品的经营上,所经营商品必须质量完好,而对于容易腐烂变质的商品,则“勿留”,要尽快脱手,防止货物变质。“无息币”指流动资金应当不断地周转,不要使其停滞于手中。这说明范蠡已经注意到流动资金周转率的高低与经济效益好坏之间的关系。只有资金周转加速,它才会像川流不息的流水一样,才会赚得滚滚不断的利润。“务完物,无息币”从一般意义上提出了资本在流通中的运动必须恪守的原则,这对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四、贵贱复反,贱买贵卖。这是范蠡对市场变化的规律性进行的探索与概括。他提出“与时逐”的原则,即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他又提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意思是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来判断商品价格的涨落。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必然下跌,而在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在把握了市场变化趋势的规律性后,就要在经营活动中加以利用,陶朱公在这方面提出“无敢居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观点。商品高昂的价格正是要回落的先兆,因此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经营者要

范蠡

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人物,他协助勾践彻底击败吴王夫差而雪耻复国,继而助勾践北向称霸中原。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务农经商,创造了人生的辉煌,为历史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把握行情,“人取我予” 。 范蠡商业经营的最主要目标是“人取我予”,即满足人们生活与生产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与时令、季节的关系也很密切。他能把握时机,能提供市场最需要的东西,当然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二、让货等人,“待乏贸易”。 范蠡运用农业丰歉循环论,调节物资,进行“待乏贸易”,具体说,就是“夏则资皮,冬则资緆(细麻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所谓待乏原则就是让货等人,不要让人等货。要准备别人所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制高点,占据优势。 三、诚信经商,“不求暴利”。 范蠡经商,不仅善于抓住时机,并且不追求暴利。《史记》记载,范蠡“侯时转物,逐十一之利。”这是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而且薄利多销,不求暴利,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必成大富。这是范蠡成功的秘诀之一。 四、因地制宜,多种经营。 范蠡搞经济不是盲目出击,而是精心选择地点,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求最好的经济效益。他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具有良好的从事生产的条件,为范蠡致富奠定了基础。在齐地,他从事农业和海上经营,到陶后,除了经营农产品还倡导多种经营。他曾向鲁国穷士猗顿传授致富经验:子欲速富,应当饲养五种牲畜。他还提倡养鱼,《齐民要术》记载的《养鱼经》传说就是范蠡所作。 五、注重质量,不图侥幸。 范蠡和计然提出一套“积著之理”,就是贮存货物的原则。他说:“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重视货物质量,资金要流通,不图侥幸获利。 六、埋头苦干,劳动致富。 范蠡充分利用齐地的资源和环境,带领全家人艰苦奋斗。他从越国的上将军一变而为普通的劳动者,在官为本的时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禄,而范蠡坦然改变身份,埋头苦干,劳动致富,对传统观念做出了大胆的挑战,仅此一点对后人的启迪是极其深刻的。 七、尽散其财,富好行德。 范蠡经商思想中最可贵的是“富好行其德”。《史记》记载,范蠡在齐致富后,就曾“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后来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但是他把钱又分给贫穷人和远房兄弟,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范蠡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范蠡富有,凭借的是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不搞官商勾结,没有假冒伪劣,他又如此慷慨地回报社会,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 据《史记》中《货殖列佳》载:“楚国人范蠡,在帮助楚王勾践灭吴后,弃宫经商,不久发家致富,范蠡归纳的“经商十八则”为后世商人及创业者奉为至宝,特辑录如下:一是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二是价格要订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三是费用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四是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亏本; 五是货物要百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货价减; 六是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范蠡经商十八则

范蠡经商十八则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价格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费用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货物要百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货价减; 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端生; 临事要尽责,切勿妄托,妄托则受害大; 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谈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用人要公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优劣要细分,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货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期限要约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用; 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 每个商人有三把秤,一把用来欺骗卖主的大秤,一把用来欺骗买主的小秤,一把是自己专用的标准秤。

企业三个发展阶段:做产品、做企业、做文化。对工商业者来说,三流商人做产品,二流商人做企业,一流商人做文化。 仁=“人”+“二”,“人”指自己,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孔子提供了一整套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人交止于信。 儒=“人”+“需”,即人人需要的人。有人从各个侧面概括儒商: 儒商定义:信奉儒家学说,修升文化素养,事业有成的文化商人。 儒商特征:为商以德,诚信为本,谋利有度,竞争有义,利译长流,以仁待客,精于核算,宽厚圆融。 儒商精神:以义取利,以利济世,得之社会,用于社会,以和为贵,天人合一,以文兴业,以儒兴商。 儒商人格:仁爱立人,以儒会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见利思义,重守诚信,生财有道,乐于奉献。 儒商生活:博学儒雅,淡泊宁静,讲信修睦,以理导欲,亦文亦商,乐在其中,以商养儒,以儒促商。 儒商之道:即内对外王之道。企业在运营理念和经营实践中融汇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的人文力量,实行圆融宽广的谋略之道,理政之道,用人之道和营销之道。

范蠡的经商历史

范蠡的经商历史 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他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见好就收,为官场中人树立了一个既能入朝建功、又能下野善终的典范,被后世为官者奉为楷模;他辞官经商三聚三散,为后世的商人们树立了一个迅速致富的典型,被历代商人尊为“商圣”。 但是,在当时,其“辞官下海”并不为主流社会所推崇,甚至是违背了封建社会主流思想。中国封建文化强调为臣者一定要“忠”,而范蠡看到勾践阴险毒辣,一甩袖子就把君王“炒”了,实在为封建道德史学家所不容;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歌颂清贫隐士,而范蠡辞官后就竟“下海经商”,成为商业巨贾,“不清贫”、“不检点”,这在整个重农轻商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自然是一反派人物。何况,他还拐跑了君王妃子西施,令其与他携手而去,让古代的史学家对他嗤之以鼻。所以,范蠡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建树,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相比虽毫不逊色,但却在正史中鲜有记载。 近年来,在人们对范蠡的质疑声中,范蠡拯救西施并与西施一道出走后表现出的那种高尚情操被粗暴否定,范蠡辞官经商后所创造出的高超的经营理念被长期忽略,甚至连西施的结局和范蠡的祖籍也成了备受争议的问题。看到同乡人范蠡遭到一些人的戏弄和攻击,刘祖典觉得,他有责任和义务把范蠡的历史考证清楚。于是,他勤奋刻苦地广泛涉猎相关的历史资料,执着而坚韧地写出了这本书。 书中,作者援引了大量的古籍史料,无可辩驳地考证了范蠡的治国之术、经商理念、精神情操、思想境界以及范蠡与西施的结局。作者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先后考证了范蠡“辞官”、“泛舟”、“经商”、“后代”、“墓地”、“祖籍”、“精神”、“价值”等引人关注和争议的问题,介绍了范蠡的生平业绩,论述了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思想及成就,评论了范蠡的理论思想及实践活动,阐述了范蠡对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提出了范蠡足智多谋、心系天下、胸怀宽广、思想高尚的观点,给了范蠡这个重要历史人物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范蠡以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帮助越王勾践兴越灭吴,功成名就后转换角色,弃官务农、经商,凭借对社会、对人民的关爱之心,为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作贡献,为社会献爱心,体现了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展现了范蠡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书中,作者在引经据典的同时,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以妙趣横生的笔触描写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使读者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艺术的感染,领略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尤其是他写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语言流畅,感人至深,引人入胜。 范蠡虽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但他的思想中有不少闪光的地方,值得深入研究;作为一代商圣,范蠡的经营思想非常丰富,对于今天发展经济

解读商圣范蠡

解读商圣范蠡 范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奇人,司马迁说“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他的人生之路,经商之道值得我们重新审视。结合春秋战国的历史进程,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为我们解读了范蠡丰富多彩的人生和他的人格精神。 春秋到战国的巨变 从春秋到战国,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果实明显增加。经济发展,社会变化,造成社会制度的不平衡。动荡、变革,贵族制向平民社会发展,传统制度如宗法制、世卿世禄、井田制、工商食官、学在官府在动摇,依附性减弱,社会活化。 春秋讲“尊王”,战国无人讲;春秋贵族“世卿世禄”制,战国开布衣卿相之局;“田里不鬻”变成土地可以买卖;从“工商食官”到私人商业、手工业出现;从“学在官府”到学问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春秋时代,生产力得到发展——铁器的产生,牛耕、水利事业、施肥的推广,青铜制造、手工业的发展。铁器是当时最实用的工具。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来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商人活跃,城市发展,商人的自由度提高,不限制在一个地方从商。 到了战国,变法与改革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变法与改革充满了曲折与反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各国相继建立,出现了地主制度经济和活跃的士阶层,社会结构出现新格局。 铁器的普遍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得到新发展。战国是一个战争时代,兼并战争激烈,合纵连横,同时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科技取得新成就。 井田制的破坏使农民对自耕份地的占有关系加强,出现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贵族阶级的分化,也使一部分贵族下降为自耕农。战国初期,军功贵族通过赐予和买卖取得土地;同时,商人、货币持有人也通过买卖取得土地,他们和军功贵族一起成为新兴大土地所有者。春秋末期,农奴大量出现,其称呼隐民、私属徒、宾萌、族属等。 原属官府的工商,春秋末期已有很多人成为拥有不同生产资料和资金的个体工商业者,其中还有少数人成了大手工业作坊主和大商人。此时独立的商人也出现了。如弦高、范蠡、子贡等。司马迁认为,由于子贡的经商足迹遍布天下,孔子的名扬天下有子贡经商宣传相得益彰的影响。 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农夫要“以粟易械器”,手工业工人要“以械器易粟”,都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贵族、官僚、地主的剥削所得主要是农副产品,他们也要通过商人的手换取大量的奢侈品。由于商品交换的需要,于是,民间商业冲破官营商业

范蠡的经商之道及其对后人的启迪

一、前言 19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推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造就了西方的发达国家,也衍生了一些著名的管理专家,这些专家大多出自经济发达的美国。例如绩效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世界质量管理之父朱兰博士(J.M.Juran)、日本经济腾飞的质量启蒙师戴明(W.Edwards Deming)。这三位美国专家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是掌握或创建了经典的管理理论;二是身体力行,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三是一直拼搏贡献到高龄,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经营成就影响到全世界。 但是美国的发展历史只有两百多年,再往上追溯,就什么都没有了。中国则不同,上下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中,不乏具备上述美国专家三个特点的管理大师,其中春秋战国时代的范蠡,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本文根据《史记》等历史资料的记载,从现代管理学的视角出发,就范蠡的经商之道、身体力行、高龄善举及其对后人启迪等内容,做一深入的探讨,以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二、功成名就弃官从商 范蠡(公元前536年~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人。其历史贡献,在《史记》里做了精彩的评述:“范蠡事越王勾践,即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竞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范蠡在68岁时,携带细软、家眷和门徒,果断出走,开始了20余年的弃政从商的峥嵘岁月。 三、经商之道及其对后人的启迪 1.善于学习贵于应用 范蠡善于向先人和老师学习治国经商之策。他曾拜计然为师,计然是老子的弟子,是当时有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范蠡向他学习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商业理论,诸如“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范蠡将老师的治国经商经典融会贯通,著有《计然篇》。 在具体的经商实践活动中,范蠡创立或运用了“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待乏贸易:夏则资皮、冬则资緆(细麻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侯时转物,逐十一之利”;“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等具体的经商管理之道。 历史上对范蠡的评价,也多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谋略方面,如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范蠡被列为九等人的第三等——智人。上面是圣人和仁人。智人,即有智慧有谋略之人。三国时刘邵在《人物志》中则把范蠡列为术家。说:“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范蠡看作是既有理论建树,又有丰硕成果的高人看待。 2.选择环境适宜经商 范蠡弃官从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下海,风险很大,他必须选择适宜的地点和环境。 他首选的地点是海滨,“范蠡在东海之滨,治产业,有积蓄。然后,桴海至齐。”因为海滨资源丰富,既可农耕,又可鱼盐,还可以做生意,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取得最好的收益。所以他先是在东海之滨,后到齐国也是先在海边发展。因为他在海滨经营有方,成为富翁。 最后选择的地点是陶,就是今日的肥城陶山。陶山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居于“天下之中”,确为“诸侯四通”,是个理想的经商之处。范蠡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转运货物,“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史记·货殖列传》),顺其自然,待时而动。过不多久,陶山就成了繁荣的经贸之城,当然范蠡也成了大富翁。 选择经商环境,在当今也很重要,超市和大型的商场都选择在交通方便人流密集的场

范蠡的经商之道

范蠡的经商之道 说到范蠡,多数人会联想到越国大夫,献西施,辅越王勾践,灭吴的智士谋臣,却很少人知道他后来经商成功的故事。从当时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变为巨贾,再以致富有术成名于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经商致富中最引人注目的重要人物之一,不得不让世人好奇其经商致富之道。 范蠡经商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继承并实施和发展了其师计然的商业经济理论思想。 计然其人,史书不见其传,但他在经济方面特别是在商业上,有一系列的重要理论,勘称当时的经济理论家。而这些理论不要说在当时,就是现在来看也是很有价值和适用的。 如计然论经商之术之三原则,即”务完物”,”无息币”和知丰缺料贵贱及时买卖。 意即商品质量要好;不存腐货,不囤积,资金货物周转得快;知商品的丰缺,就能料物价的涨跌贵贱。商品价高时要迅速抛卖出去;商品价跌时则尽快收购,就能赚大利。 计然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供求的规律,实在是了不起。他深悟经商的艺术,赚钱的秘诀。经营的商品是好货,名牌货,就能取得顾客的信任,乐于与之交易;财货周转得快,生意就兴隆;他”论其有余不足”,即从商品的丰缺中预料到物价的涨跌,认识到”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之理,及时掌握买卖的好时机,因而能利用价格的变动谋取赢利。 范蠡师事计然,尽传其术,用以经商。 范蠡经商成功的原因之二是善于择地,择人,择时。(而这点对当今无论是做传统生意还是做直销的人们,都是适用的)。

当时,齐国的陶地是天下的中心,是与各诸侯国四通八达之地,货物汇集之处,外商巨贾多在此进行贸易,在如此繁盛地区经商,则消息灵通,销售额大,故范蠡认为经商可以致富”乃治产居”,即决定在此做生意。择地对于经商致富是很重要的。 范蠡深知:”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这是说善于经商的人,要善于选择人,善于抓住买卖的好时机。 要把生意做大,手下如没有一批忠实而有才能的人,生意是做不好的,一个人不可能有三头六臂,靠一人之力是难以应付得来的。任何事业成功,都要有人才为之效力尽智,做大生意也如此。同时抓住买卖的时机,用其师计然之术,即”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欲其如流水”。因而能随时逐利赚大钱。 范蠡将择地,择人与择时相结合,是将计然经商之术在实践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这也便是他的经商三秘诀,也是其致富术。 范蠡在入越辅勾践灭吴后,功大位尊,却并没贪图等待利益分配,而是识时务功成身退。但命运却特别眷顾垂青于他。淡薄名利者,却最终名利双收。 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富而好行其德”,用经商所得救济贫困的人,年老后渐不问事,子孙继其志亦颇有作为,家业仍然兴旺不衰,家产累至”巨万”,最后老死于陶,得以善终。

范蠡的“经商十八忌”

范蠡的“经商十八忌” 范蠡的“经商十八忌” 生意要勤紧——切忌懒惰懒惰则百事费货物要修整——切忌散慢散慢则查点难用度要节俭——切忌奢侈奢侈则钱财竭用人要方正——切忌滥用滥用则付托难接纳要谦和——切忌躁暴躁暴则交易少出入要谨慎——切忌潦草潦草则错误多买卖要机警——切忌拖延拖延则机宜失货物要面验——切忌滥入滥入则售价减议价要订明——切忌含糊含糊则争执多期货要约定——切忌讹延讹延则枝节生期限要约定——切忌马虎马虎则失信用赊借要识人——切忌滥出滥出则血本亏钱财要明慎——切忌糊涂糊涂则弊买生账目要稽查——切忌懈怠懈怠则资本滞临事要尽责——切忌放弃放弃则权力损优劣要分明——切忌糊浑糊浑则判断繁说话要规矩——切忌浮躁浮躁则失事多立心要诚正——切忌粗糙粗糙则出品劣

主心要安静——切忌惊惶惊惶则忘决断相处要诚实——切忌虚假虚假则害己终生意要勤紧——切忌懒惰懒惰则百事费货物要修整——切忌散慢散慢则查点难用度要节俭——切忌奢侈奢侈则钱财竭用人要方正——切忌滥用滥用则付托难接纳要谦和——切忌躁暴躁暴则交易少出入要谨慎——切忌潦草潦草则错误多买卖要机警——切忌拖延拖延则机宜失货物要面验——切忌滥入滥入则售价减议价要订明——切忌含糊含糊则争执多期货要约定——切忌讹延讹延则枝节生期限要约定——切忌马虎马虎则失信用赊借要识人——切忌滥出滥出则血本亏钱财要明慎——切忌糊涂糊涂则弊买生账目要稽查——切忌懈怠懈怠则资本滞临事要尽责——切忌放弃放弃则权力损优劣要分明——切忌糊浑糊浑则判断繁说话要规矩——切忌浮躁浮躁则失事多立心要诚正——切忌粗糙粗糙则出品劣主心要安静——切忌惊惶惊惶则忘决断相处要诚实——切忌虚假虚假则害己终

范蠡(陶朱公)经商之道

范蠡(陶朱公)经商之道 曾青松 于2020年7月31日编,滇池西山龙门旁,侥幸搜索云南钱王王炽,探索中国古代商圣范蠡、子贡、白奎前三甲。根据网上资源编写陶朱公商经,以示后天之榜样。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 详,汉族,春秋楚国宛(今河 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 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经济 学家)。他在越国做管长达 23年之久,先为大夫,后官 拜上将军。后人尊称“商圣”。 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 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

之为财神。 范蠡的军事宗旨: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为后世称道并沿用。范蠡著名的经济思想:“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范蠡帮助勾践战胜吴国后急流勇退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宋国陶邑(今菏泽定陶区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由于陶朱公的经商之道以为后人所崇拜,固有陶朱公之商经,为后人所效仿。

范蠡的经济管理思想

范蠡的经济管理思想 班级:社会10(2)姓名:袁桂林学号:10163149 【摘要】范蠡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①。由于在隐退以后致力于经商,并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商人,所以被后人尊称“商圣”。作为一代商圣,范蠡的经营思想非常丰富,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杰出代表。包括注重农业生产、农末兼营、迎合市场需要、加强国家调控和务完物无息币等。这些思想十分先进,有很多都对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很多思想甚至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思想不谋而合,者不得不令人佩服,正是应为这样,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范蠡的经济管理思想的进一步研究。他的经济思想在当时得到了验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造就了一代商圣。虽然现代社会的环境和古代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经济规律是不变的,以范蠡为代表的一些经济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经济,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有选择性的借鉴它的精华。 【关键词】农业农末兼营适应市场国家调控务完物无息币 一、强调农业生产 吴越时期(公元前482年)“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北上称霸的目的终于如愿以偿。在吴国日渐强盛的时候.长江下游的另一小国——越国也悄然勃起。为与吴国争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控制权。越国也致力发展经济、训练军队。特别是在公元前494年草率攻吴受挫,几遭亡国之祸以后,越五勾践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等大臣,为复兴越国而进行了改革。据史书②载,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复仇,召谋臣计倪、范蠡问策。范蠡提出了“广天下,尊万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 ①《范蠡大传——历史名人大传系列》第2页 ②《越绝书》第4卷

于人,人之要在于谷。谷多,则兵强。王而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的经济支柱,也是一个国家兴望和扩张的后盾。范蠡等人力主劝农桑,务积谷的建议,得到勾践的赞同。 越王乃缓刑薄罚,省其赋敛,内实府库,垦其田畴,于是人民殷富,皆有带甲之勇。国力迅速恢复和发展,终于一跃而为东方强国。“治牧江南,七年后擒吴”,随即“以兵北渡准,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之王使人赐勾践祚,命为伯。”司马迁赞曰:“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二千多年前,古人劝农桑,务积谷,到现代我们国家也是如此。解放后。国家发展国民经济就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后来也曾提出“广积粮”的口号。现在,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压力,人口过多和耕地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的减少。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更是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的两三圈问题日渐突出。在这种背景下,三农问题成为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继续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强了耕地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粮食增收。并一再要求,任何时候对农业生产都不能有丝毫放松,丰收之后,尤其要注意防止粮食生产下滑。坚决不让粮食问题成为阻碍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保护国家安全。 二、农末兼营。③ 中国历史以农业为本,其余各业为末。范蠡并没有采用封建社会最为人所知的重农抑商政策,范蠡认为,发展商业,手工业等所谓的末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为国家提供更加先进的战争工具,有利于国家的扩张。为了使农末俱兴,计然、范蠡为勾践制定了关于粮食的价格政策。他认为:“粜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 在越国三大夫文种、计然、范蠡的苦心经营下,商品生产已具相当规③《陶朱公理财十二则》

陶朱商经与经营管理培训

陶朱商经与经营管理培训 谭小琥老师 老师介绍: 品牌策略营销专家 清华大学特邀讲师 世界华人500强讲师 中国金牌管理咨询师 国际注册企业教练(RCC) 中国式沙盘模拟培训第一人 授课风格: 演说家的风采、战略家的气度、理论家的才华。 谭老师的培训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有效,使我们受益很多。 ——中国移动集团讲师风格个性化,易听;易懂;易执行。 ——南方石化谭老师很多实用的方法能直接用到工作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沟通效率与管理能力。我们会再请谭老师给我们进行三天的培训。 ——绿城集团告别理论讲教、推崇实务操作、亲历案例分享、实战经验传导。 ——中海石油谭老师是集演说家、战略家、学者型于一身的魅力讲师!

——联邦家居 陶朱公《商训》 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 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往者众。 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能讨账。勤谨不怠,取行自多。 能用人。因才四用,任事有赖。 能辩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 能办货。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能知机。售贮随时,可称名哲。 能倡率。躬行必律,亲感自生。 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陶朱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 勿强辨,勿懒惰,勿固执,

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 勿薄育,勿昧时,勿痴赁。 陶朱五字商训:天,地,人,神,鬼。 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 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 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才,取之有道”; 神:为勇强,遇事果敢,敢闯敢干; 鬼:为心机,手法活络,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期限要约定,切勿延迟,延迟则信用失。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人。他是中国古代商人的圣祖,人称陶朱公。 范蠡看到越王勾践运用计然的理论治理国家,使越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十分感慨地说:“计然的策略有七种,越国只动用了其中的五条就取得了如此满意的效果,我打算也用这些策略来发家致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范蠡改换姓名,到了齐国就化名为鸱夷子皮,到定陶又化名为朱公,乘坐扁舟往来于江湖之中,从事商业经营活动。 范蠡认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商品有各样的用途,发生战争需要军备,日常生活需要各种货物。透彻了解这些情况,

陶朱公经商十八则

陶朱公经商十八则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价格要订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帐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货物要整理,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出纳要谨慎,切勿大意,大意则错漏多。 期限要约定,切勿延迟,延迟则信用失。 临事要尽责,切勿放任,放任则受害大。 用度要节俭,切勿奢侈,奢侈则钱财竭。 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机会失。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优劣要分清,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货物要面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质价低。 钱帐要清楚,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竇生。 主心要镇定,切勿妄作,妄作则误事多。 工作要细心,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说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特留作镜,时常照照自己。 范蠡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对于范蠡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却有许多的令人费解的疑惑。分析有如:

兴一国,灭一国--- “兵圣”孙武没做到,“智圣”诸葛亮没做到。范蠡不但做到了,还保全了自己。孙武、诸葛 亮两人只活到五十出头。范蠡直到古稀之年,寿终正寝。 官至相国、大将军,爵至上大夫,毅然辞去--- 伍子胥没有想过,文种没有决心,两人均被“赐死”。范蠡激流勇退,“悄然而去”, 说出了“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敌国破,谋臣亡”的千古名言。 治产经商,富至巨万--- 同代人望尘莫及,后代人难望其项背。范蠡身体力行,饲养五畜,“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总结一套管理术,专著《致富奇书》填补历史空白。提出“物价贵贱随供求关系变化”之理 论,开认识价值规律之先河。 如此博学多才的传奇人物竟然: 史无传--- 太史公司马迁尽管对范蠡十分赞赏,说:“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肯定他“富行其德”的 高尚品德,但并没有单独为他立传。只在《越王勾践世家》《货殖列传》中作为“附件”提到 范蠡,“待遇”还不及“酷吏”“游侠”“滑稽”者。其他史家史书更不用说了。 书绝版---

中国人经商之道

中国人经商之道 从前经商,只要有些计谋,敏捷迅速,就可以成功;可现在的企业家,还必须要有相当丰富的知识资产,对于国内外的地理、风俗、人情、市场调查、会计统计等都非常熟悉不可。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人经商之道,欢迎阅读! 中国人经商之道:1、居安思危,处盈虑方 《书经》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汉书;息夫躬传》有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商人李祖理精理精勤,竹头木屑之微,无不名当于用,业以日起,而家遂烧。秦末有位任氏商人折节为俭,要求家人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古人关于经商理财的记载中还有: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由此可见,经商者居安思危,勤俭为尚。处乎其安,不忘乎其危。少一些安乐,多一份忧患,将使经商者进入佳境。 2、择人任势,用人以诚 孙子曰: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故善战者,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势。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齐国的商人叫刀闲。当时的商人一般都不愿雇用头脑灵活的人做事,惟独刀氏专门使用这种人,并给以丰厚的报酬和充分的信任,放手大胆地让他们去干,这些雇工干得十分卖力,也非常出色。明代苏州有个叫孙春阳的杂货店,其店分为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蜡烛房,

售者由柜上取下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间二百多年,子孙尚食其利,无他姓顶代者。像苏州这个店铺林立之地,孙春阳的杂货房生意竟然能兴盛二百多年,其成功之奥秘当得益于用人以诚,店规之严。清道光年间的黔商胡荣命在江西经商50余年,由于他以诚待人,童叟无欺,名声大着,晚年罢业回乡,有人要求以重金赁其肆名,他一口回绝,并说:彼果诚实,何籍吾名也!可见,诚信为本是中国人的美德. 3、见端知未,预测生财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为雪亡国之耻,终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当得知吴国大旱,遂大量收购吴国粮食。第二年,吴国粮食奇缺,民不聊生,饥民食不裹腹,怨声载道,越国趁机起兵灭了吴国。苦心人,天不负。越王终成霸业,跻身春秋五霸之列。这里越王勾践作的是一桩大买卖,他发的财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个国家和称雄天下的霸业。是商贾之道在政治上运用的成功典范。《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鱼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建筑材料。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趋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4、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张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