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资料总结

气象资料总结

1. 引言

气象资料是对天气现象进行观测和记录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预测天气变化。本文将对气象资料的主要类型和使用进行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数据。

2. 气象资料的主要类型

2.1 气温资料

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平均动能,是衡量天气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气象部门通常使用温度计等仪器进行气温观测,并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气温资料常用的单位有摄氏度和华氏度,在气象报告和预报中经常提到。

2.2 降水资料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分凝结成液态或固态后从大气中落下的现象。降水资料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形式(雨、雪、雾、霜等)等信息。这些资料对于了解水文循环、地表径流以及农业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3 风速和风向资料

风是指气体在地球表面上由于温度、压力和地形差异而形成的气流运动。风速和风向是描述风的两个重要参数。风速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风的强度,风向资料则用于判断风的来向和变化。

2.4 气压资料

气压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气压资料通常用于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常见的气压单位有百帕和毫巴,也可以用英寸汞柱来表示。

2.5 相对湿度资料

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汽的百分比,衡量了空气的湿度程度。相对湿度资料对于农业、气象学、建筑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相对湿度单位为百分比。

3. 气象资料的使用

气象资料可以用于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农业生产、气象灾害预警等领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使用场景:

3.1 天气预报

利用气象资料,气象学家可以制作天气预报图,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这

对于人们的生活、出行和工作都有重要影响。天气预报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安排日程,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2 气候研究

气象资料可以用于研究气候变化、气象现象和气象规律。科学家通过分析气象

资料,可以了解过去的气候状况,并预测未来的气候趋势。这对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气候适应措施的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3.3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受天气条件的影响较大,而气象资料可以提供关于气温、降水和日照

等信息,帮助农民科学安排种植和养殖计划。合理利用气象资料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农业灾害的发生。

3.4 气象灾害预警

气象资料对于预测和预警气象灾害(如台风、龙卷风、暴雨、大雪等)具有重

要作用。气象部门根据观测数据制作预警图,向公众发布天气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安全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4. 结论

气象资料是了解和研究天气变化的重要依据,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

参考。各种类型的气象资料在不同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为科学研究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充分利用气象资料,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以上是对气象资料的基本概述,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了解和参考。对于深

入了解气象资料及其应用,建议进一步学习气象学等相关知识。

气象工作总结4篇_工作总结范文_

气象工作总结4篇 半年来,在市局党组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局始终坚持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水平为中心,依靠深化改革,科技创新,推动气象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现总结如下: 一、半年工作回顾 (一)基础业务工作保持稳定。 高度重视基础业务工作,始终把提高基础业务质量作一个重要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严抓各项;认真组织地面测报人员学习技术《规范》,积极组织地面测报人员参加全省业务竞赛;同时抓好预报人员的学习培训,通过强化职业道德及业务知识学习,使业务人员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基础业务质量保持稳定。测报质量为0.0‰,报表质量1.6‰,常规观测资料、大监自动站资料传输及时率达标。预报质量稳定,预报质量:短期一般天气57.8%,重要天气50%;中期一般天气53.8%,重要天气50%;月降水80%,月气温100%。雨季开始期预报正确。 (二)周密部署,工作措施、预报服务到位。 面对今年发生的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全局上下统一思想,认清严峻抗旱形势,全力以赴抓好抗旱气象服务各项工作。一是密切监测旱情发展和天气演变,认真做好服务。针对今年的干旱严峻形式,我局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制作相关服务材料并报送到县乡党委、政府和各相关单位,抗旱期间我局共向县乡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报送《××县干旱监测报告》7期共196份,报送《气象专题报告》4期共32份,报送《短期气候预测》5期,发布抗旱专题手机信息30次。二是深入一线,靠前指导。3月1日,深入到抗旱工作挂钩村腊勐乡腊勐村,进一步实地查看旱灾,了解抗旱和生产生活进展情况,并拿出5000元资金支持腊勐村用抗旱救灾。3月9日,按县森林防火指挥部要求,组织森林防火工作检查小组一行3人,到森林防火责任区镇安镇,对该镇贯彻落实上级森林防火工作的安排部署情况,以及气象服务材料接收、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培训、野外火源管理、

气象学总结

绪论 一、气象学与水文学的关系: 1、水文气象:是研究水文循环和水分平衡中同降水、蒸发有关气象问题的一门学科。它是气象学与水文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既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又是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主要用于河道、水库的防洪兴利,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 2、陆地水文学是研究陆地上水温循环规律的科学,它包括降水的时空分布,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的水分蒸发,以及地表径流和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等,也研究地下水的运动规律。而降水过程和蒸发过程都与气象学有关。 3、大气中的水分循环(蒸发——凝结——降水)是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而降水——蒸发——径流又是水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组成水量平衡方程的四要素是降水、蒸发、径流与流域蓄水变量,当流域下垫面变化不大时,径流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降水与蒸发的变化。 4、在水文分析计算中,为了研究径流变化,首先就要考虑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面积、降水强度以及暴雨径流等因素。在推求水工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时,应用气象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暴雨成因上进行研究,推求出可能最大降水(PMP),然后推求可能最大洪水(PMF)。在作径流的年内变化、多年变化、探讨丰枯水期交替规律的研究时,显然必须考虑到它们的气候背景。 5、作出中长期水文预报时必须要考虑未来可能影响本地区、本流域的天气系统。至于长期水文预报,更需要分析影响水文情况长期变化的各种因素,而大气环流则是关键因素。一个地区发生的旱涝异常都是由异常大气环流长期维持所形成,因此必须研究大气环流前后期演变承替的规律。 6、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研究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时,都要进行对气候影响的分析。在进行水文区划和流域水文地理分析时,又要以气候区划和流域气候形成条件的研究作为基础。 第一章 一、大气的成分: 1、大气中除了固、液态微粒及水汽以外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简称干空气。 2、干空气主要又氮、氧、氩组成,三者合计占大气总体质量的99.96%,其余气体所占总体积不到0.1%。氮是大气中最多的气体,约占干空气质量的75%,它是地球上生命体的基本成分。氧是大气中次多的气体,占干空气质量的23%左右,是一切生命所需,且决定着有机物的燃烧、腐烂和分解过程。 3、大气中的氩约占干空气质量的1%,是在自然过程中不重要的惰性气体。 4、地球大气由三部分组成:干洁大气(即干空气);水汽;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 5、臭氧: 时空变化:(1)时间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2)空间变化:水平:由赤道向两极增加。 垂直:55~60km,含量极少。 20~25km,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气象资料总结

气象资料总结 1. 引言 气象资料是对天气现象进行观测和记录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预测天气变化。本文将对气象资料的主要类型和使用进行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数据。 2. 气象资料的主要类型 2.1 气温资料 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平均动能,是衡量天气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气象部门通常使用温度计等仪器进行气温观测,并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气温资料常用的单位有摄氏度和华氏度,在气象报告和预报中经常提到。 2.2 降水资料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分凝结成液态或固态后从大气中落下的现象。降水资料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形式(雨、雪、雾、霜等)等信息。这些资料对于了解水文循环、地表径流以及农业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3 风速和风向资料 风是指气体在地球表面上由于温度、压力和地形差异而形成的气流运动。风速和风向是描述风的两个重要参数。风速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风的强度,风向资料则用于判断风的来向和变化。 2.4 气压资料 气压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气压资料通常用于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常见的气压单位有百帕和毫巴,也可以用英寸汞柱来表示。 2.5 相对湿度资料 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汽的百分比,衡量了空气的湿度程度。相对湿度资料对于农业、气象学、建筑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相对湿度单位为百分比。 3. 气象资料的使用 气象资料可以用于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农业生产、气象灾害预警等领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使用场景:

3.1 天气预报 利用气象资料,气象学家可以制作天气预报图,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这 对于人们的生活、出行和工作都有重要影响。天气预报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安排日程,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2 气候研究 气象资料可以用于研究气候变化、气象现象和气象规律。科学家通过分析气象 资料,可以了解过去的气候状况,并预测未来的气候趋势。这对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气候适应措施的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3.3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受天气条件的影响较大,而气象资料可以提供关于气温、降水和日照 等信息,帮助农民科学安排种植和养殖计划。合理利用气象资料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农业灾害的发生。 3.4 气象灾害预警 气象资料对于预测和预警气象灾害(如台风、龙卷风、暴雨、大雪等)具有重 要作用。气象部门根据观测数据制作预警图,向公众发布天气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安全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4. 结论 气象资料是了解和研究天气变化的重要依据,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 参考。各种类型的气象资料在不同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为科学研究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充分利用气象资料,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以上是对气象资料的基本概述,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了解和参考。对于深 入了解气象资料及其应用,建议进一步学习气象学等相关知识。

气象学复习总结资料004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004 第三版 周淑贞主编 一.名词解释 1.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带受海陆沿纬圈分布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称副热 带高压。 2.副热带高压带:在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高压带。 3.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这是大气对地面 的一种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或保温效应、花房效应)。 4.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5.黑体:如果有某种物体对各种不同波长辐射的吸收率都等于一,也就是说,投射于其上的 辐射能全部被吸收,这种物体称为黑体。 6.自由对流高度:在某高度以下,空气块只能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强迫抬升,而当空气块上升 超过了这个高度,就可以从大气中获得不稳定能量而自由上升,这一高度就称为自 由对流高度。 7.干绝热过程:当升、降气块内部既没有发生水相变化,又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的过程,称 为干绝热过程。 8.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的比值,就是相对湿度。 9.绝对湿度:单位体积水汽中所含的水汽质量,即空气当中水汽的密度 10.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 能量,称太阳常数。 11.气团:是指气象要素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12.锋:由两种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而成的、具有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就是锋。 13.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 个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14.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 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15.绝热垂直减温率: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绝热垂直减温率,简称绝 热直减率。 16.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二.知识要点 1.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粒子。 2.干洁空气:除水汽、固体液体以外的混合气体,主要由氧气(20.95%)氮气(78.08%)和氩(0.93%)组成,还有能引起气温增高的微量气体二氧化碳、臭氧两种气体等。 3.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气温直减率0.65℃/100m. ②垂直对流运动: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受海陆分异,地形起伏等差异影响,对流层中,温度、湿 度等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4.大气窗口的波段范围:8-12um(此波长处吸收率最小,透明度最大,故称“大气窗口”)。 5.大气中长波辐射的特点:

气候与气象知识点总结

气候与气象知识点总结 气候和气象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两个概念。气候是指一个 区域长期的天气状况,而气象则是研究和预测天气变化的科学。下面 将对气候与气象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气候要素 1. 温度:温度是指物体分子热运动的程度。我们通常使用摄氏度(℃)来表示温度。气温常常受到纬度、海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2.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相对湿度是表示空气中水 蒸气含量相对于饱和水平的百分比。湿度对降水和大气环流有着重要 影响。 3. 气压:气压是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我们常用百帕(hPa)来 表示气压。气压的变化会引起风的产生和变化。 4. 风速与风向:风是大气中空气运动的现象。风速表示单位时间内 空气流动的距离,单位通常为米每秒(m/s)。风向表示风吹来的方向。 二、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1. 气候带:随纬度的增加,地球表面上的气候条件会发生明显变化。根据纬度的不同,地球表面可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2. 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是描述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一种分类方式。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等。 三、气象现象

1. 雨:雨是指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形成水滴并下落到地面的现象。 雨水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湿度和气温有关。 2. 雪:雪是指水蒸气在冷的空气中直接转化成固态形成的降水。雪 的形成需要低温和适当的湿度条件。 3. 雷暴:雷暴是指大气中产生强烈的放电现象。它常常伴随着闪电、雷鸣和强风等天气现象。 4. 台风:台风是指海洋中形成的强烈旋风。它富有破坏力,常常伴 随着暴雨、强风和海浪等天气现象。 四、气象预报 1. 气象观测:气象观测是收集和记录大气状况的过程。观测数据的 准确性和全面性对于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2. 气象预报方法:气象预报使用各种技术和模型来分析气象要素, 研判天气变化趋势,以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 3. 天气预报工具:目前,气象预报使用了很多工具,如卫星云图、 气象雷达、数值预报模型等,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气候变化 1.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一部分,再次辐射到地表,导致地球变暖。 2. 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地球整体气温的持续上升。全球变暖对 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和气候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微米级到全球级的所有空气和水汽的动力和热力过程。本文将对气象学的基本概念、气象要素、气象现象、气象仪器和天气预报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一、气象学基本概念 1.1 大气成分 地球大气主要由氮(78.09%)、氧(20.95%)、氩(0.93%)以及一些稀有气体(如氦、氖、氪、氙和氡)组成,其中二氧化碳、水汽、臭氧、二氧化硫、氨等微量气体也是大气组成的重要成分。 1.2 气压 气压是由气体分子在一个有一定体积的容器内运动而产生的,在大气层级中,我们使用“毫巴(hPa)”和“千帕(kPa)”两种单位来表示气压。

1.3 气温 气温是指空气分子的平均运动速度,可以用摄氏度、华氏度或开氏度来进行测量。 1.4 湿度 湿度就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含量,常用的指标是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 1.5 风 风是随着大气运动而产生的空气流动。通常使用的风向是从哪个方向的风吹来的方向,风速单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时。 二、气象要素 2.1 气温

气温是指空气分子的平均运动速度,它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气象灾害的发生、交通运输、建筑物的设计等有重要影响。 2.2 湿度 湿度就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含量。由于水蒸气吸热作用,所以含水汽越多,相对湿度就越高。 2.3 气压 气压是由气体分子在一个有一定体积的容器内运动而产生的。在大气层级中,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气压低的地方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反之,气压高的地方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区。 2.4 风 风是随着大气的运动产生的,它的方向和强度对气象灾害的发生以及天气状况的变化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气象》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气象》知识点 总结 一、天气与气象 1. 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大气现象以及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气候现象。 2. 气象是对大气的研究,包括气象现象和气象要素的观测、记录和预测。 3. 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降水等。 4.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和分析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的预测。 二、气象现象 1. 雨是云中蓄积了许多水汽,遇到冷空气形成水滴,最终落到地面的现象。

2. 雪是云中蓄积了许多水汽,遇到冷空气形成冰晶,最终落到 地面的现象。 3. 雾是近地面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悬浮于空气中而形成 的现象。 4. 雷暴是大气中的电荷运动所产生的闪电和雷声,通常伴随着 雷雨和强风。 三、气象要素的变化 1. 温度是指物体的热度高低,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单位是摄 氏度。 2. 湿度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3. 风速是风的强弱程度,可以用风速计来测量,单位是米每秒。 4. 风向是风的吹向,通常用指南针方位来表示。

5. 气压是大气对物体施加的压强,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单位是帕斯卡。 6. 降水是指云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最终落到地面的现象,有雨、雪、雾、露等形式。 四、天气对人类和生物的影响 1. 天气状况会影响人们的出行、衣着和居住等方面。 2. 不同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影响。 3. 天气条件也会影响动物的活动和迁徙。 总结:通过研究气象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的天气变化,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安全。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气象》知识点的总结。

(字数:234)

气象科普与教育知识点总结

气象科普与教育知识点总结 一、引言气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解气象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生活,还可以提高我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本文将从气象的基本概念开始,逐步介绍气象的相关知识点,旨在增加读者对气象的了解和认识。 二、气象的基本概念气象,简单来说,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科学。它主要涉及天气、气候、气象要素等方面的内容。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的状态,包括温度、湿度、风力等因素;气候是指长时间内某地区的天气状况,具有较为稳定的特点;气象要素则是指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各种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 三、气象要素及其测量 1. 温度:温度是气象要素中最常见的一个。它是指物体 内部分子热运动的程度,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温度的测量可以通过温度计等工具进行。 2. 湿度:湿度是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水 汽含量与饱和水汽含量的比值,通常以百分比表示。湿度的测量可以通过湿度计等仪器进行。 3. 气压:气压是空气对地面或物体施加的压力。气压的测量可以通过 气压计等仪器进行,常用的气压单位是帕斯卡。 4. 风力:风力是空气流动的强弱 程度。风力的测量可以通过风速计等仪器进行,通常以米/秒或级别来表示。 5. 降 水量:降水量是指某个时间段内降水的总量。降水量的测量可以通过雨量计等仪器进行,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四、天气系统和天气变化 1. 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高压系统指气压较高的区域,低压系统则相反。高压系统往往意味着晴朗的天气,低压系统则常常伴随着阴雨天气。 2. 冷锋和暖锋:冷锋是冷空气和暖空气的交界处,暖锋则相反。冷锋经过时 常常伴随着降水,气温也会骤降;暖锋经过时则天气转暖,降水减少。 3. 暴风雨 和龙卷风:暴风雨是一种强降水天气,伴有强风和雷电。龙卷风则是一种旋转的气旋,具有非常强烈的破坏力。 4. 季风和台风:季风是指在不同季节吹向一定方向 的风,如亚洲的夏季季风。台风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气旋,常常伴有暴雨和强风。 五、气象预报和气象灾害 1. 气象预报:气象预报是根据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分析,结合气象模型和统计方法,对未来的天气进行预测。气象预报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生活和工作安排。 2.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由天气变化引发的一系列灾害, 如台风、洪涝、干旱等。对于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预警可以帮助人们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六、小结本文从气象的基本概念开始,介绍了气象要素及其测量方法,以及天气系统、气象预报和气象灾害等方面的知识点。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气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加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天气变化。

气象科普要点总结报告

气象科普要点总结报告 气象科普要点总结报告 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科学研究意义。以下是气象科普的要点总结: 1.天气与气候概念区分:天气是指短期内大气的状况,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等因素;气候是指长期以来某地区的天气变化规律和特征。 2.天气系统:气象系统主要由高气压和低气压系统组成,它们 交替出现并造成不同的天气现象。高气压系统一般带来晴朗和稳定的天气,低气压系统一般带来多云、降雨和不稳定的天气。 3.大气层结:大气按高度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各层大气特点不同,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影响。对流层是人类活动和生命存在的大部分区域。 4.降水形式:降水指大气中水汽凝结并从云层中落下的过程, 主要包括雨、雪、霜和冰雹等形式。降水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5.气象预报:气象预报是根据已有观测资料和气象模拟方法对 未来天气进行预测预报的科学。气象预报对于农业生产、交通出行、气象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6.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长期发生的变化,包

括气温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经济发展和全球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7.气象科研与应用:气象科研是指对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规律 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的是提高气象预报准确性和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气象应用是指将气象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农业、交通、水利和环境保护等。 以上是气象科普的要点总结,通过了解天气、气候、大气层结、降水形式、气象预报、气候变化以及气象科研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提高大众对气象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能力,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气象天气总结

气象天气总结 1. 引言 气象天气是指大气状态和气候变化的表现,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 影响。了解气象天气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近期的气象天气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天气情况。 2. 天气概况 本期天气总结的时间范围为一个月,涵盖了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下面将对不 同地区的天气概况进行总结。 2.1 北方地区 在过去一个月,北方地区的天气主要呈现出多变和寒冷的特点。首先,大部分 地区经历了频繁的降温和寒潮袭击,最低气温普遍低于零度,且出现了一些局部地区的低温冷冻事件。其次,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大风、霾和雪灾等极端天气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和交通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和困扰。 2.2 南方地区 在过去一个月,南方地区的天气主要表现为多雨和温暖。由于受到冷空气和暖 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南方地区出现了频繁的降水和阴雨天气。尤其是一些沿海地区,由于受到台风和季风的影响,出现了较强降水和风暴潮等极端天气现象。不过,总体来说,南方地区的气温相对较暖,能够较好地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3. 气象事件分析 本期天气总结所涵盖的时间范围内,发生了一些突发的气象事件,下面将对其 中的一些事件进行分析。 3.1 高温天气 本期天气总结期间,南方地区出现了一次较为明显的高温天气。在某地区,气 温连续多天超过40摄氏度,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这次高温天 气主要受到强热高压控制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在没有及时有效的降水的情况下,导致气温急剧上升。此次高温天气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防暑降温措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3.2 暴雨洪涝 在北方地区,某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这次暴雨主要受到副热带高压和冷锋的共同影响,在短时间内降下了大量降水,导致河流水位急剧上涨和地面积水严重。暴雨洪涝对当地民众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进行抢险和救援工作。 3.3 台风袭击 在南方地区,某地区遭受了一次台风袭击。由于台风带来了强风和暴雨,给当地的生活和交通带来了不便和困扰。尽管当地政府采取了相应的防御措施,但仍然造成了一些房屋倒塌和农田受损的情况。台风袭击是南方地区的常见天气现象,需要社会各界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警,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 4. 天气趋势预测 根据气象部门的数据和模型预测,未来的天气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北方地区将逐渐转冷,气温将进一步下降,且可能出现更多的降雪和 冷冻现象。 2.南方地区将继续保持温暖和多雨的特点,尤其沿海地区仍然会受到台 风的影响,需要注意防范风暴潮等极端天气现象。 3.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有所增加,但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需要具 体观察和预测。 综上所述,本期天气总结对近期的气象天气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包括天气概况、气象事件分析和天气趋势预测。了解天气情况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文对读者有所帮助。

军事气象总结(优秀5篇)

军事气象总结(优秀5篇) 军事气象总结篇1 随着现代军事冲突的日益增多,军事气象因素的影响日益凸显。*旨在探讨军事气象的基本概念,研究目的、方法以及结论,并强调其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首先,军事气象是指与军事行动有关的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这些因素对军事行动的影响是复杂且深远的。例如,高温和低湿度可能导致军事装备故障,强风可能导致船只翻沉,而暴雨可能引发洪水,影响交通和通信。因此,军事气象的研究对于制定军事行动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军事气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军事行动的效率和成功率。具体而言,军事气象研究可以帮助军事决策者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各种天气条件下的军事行动,从而降低冲突风险,提高军事效率。此外,军事气象研究还可以帮助军事决策者制定更加科学的军事战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军事气象研究的方法包括气象学、地理学、军事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气象学主要研究天气现象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地理学则侧重于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的影响,而军事学则关注如何利用军事气象因素,提高军事行动的效率和成功率。 军事气象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首先,军事气象因素对军事行动的效率和成功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沙漠地区,高温和干燥的气候有利于军事行动,而在森林地区,则可能遭遇暴雨和洪水的威胁。因此,军事气象因素需要根据不同的作战环境和气候条件进行精细的预测和评估。 其次,军事气象因素对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制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海洋作战中,风向和风速对航母和舰艇的行动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山地作战中,地形和气候条件如雨雪和寒冷可能影响士兵的行动和装备的性能。因此,军事气

象因素需要被纳入军事战略和战术的考虑之中,以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军事行动方案。 最后,军事气象因素对军事装备的选型和使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沙漠地区,沙漠战车和无人机等装备更适合作战;而在森林地区,则可能需要选择更加适合的装备,如森林战车和无人机等。因此,军事气象因素需要被纳入军事装备选型和使用方案的考虑之中,以确保装备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总之,军事气象是现代军事行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提高军事行动的效率和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军事气象的研究和应用,以更好地应对现代战争中的各种挑战。 军事气象总结篇2 标题:军事气象总结报告 一、背景介绍 随着全球军事竞争的加剧,气象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军队的重视。军事气象是指与军事行动相关的气候和天气现象,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雨量等等。准确掌握军事气象信息,能够为军事行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提高军事行动的效率和安全性。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 本次军事气象总结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评估特定区域的气候和天气情况,为军事行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的目标是准确预测和应对可能影响军事行动的各种气象条件,包括极端天气、气象灾害等。 三、进展情况

气象观测总结报告

气象观测总结报告 气象观测总结报告 根据近期的气象观测数据,对天气的变化情况进行总结。本次观测时间为一个月,从11月1日至11月30日,观测的地点 为某城市的气象观测站。 1. 温度变化: 在观测期间,本地区的气温总体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刚开始的几天,气温在18℃-20℃之间波动,但随着天气的转变,气 温逐渐下降到10℃左右。尤其是在第三周之后,气温突然下 降到低于5℃,并伴随着降雪的天气。 2. 湿度变化: 观测期间,湿度的变化较大。一开始的几天,湿度保持在50%左右,后来逐渐上升到70%,并在降雪天气到来之前稳定在80%左右。而在降雪期间,湿度飙升至90%以上,表明空气中有大量的水汽存在。 3. 降水情况: 本次观测期间,共有3次降雨和1次降雪天气。在11月初, 有一次小雨,降水量约为5mm。大部分降水发生在本月的第 三周,降雪天气一次,降水量约为15mm,给城市交通造成了一定的不便。最后一周降水较少,仅有一次小雨,降水量约为3mm。 4. 风力变化:

观测期间,风力的变化幅度较大。在前半个月,风速较小,稳定在2级以下。而在第三周降雪天气来临时,风速迅速增大,达到5级以上。在降雪天气结束后,风速逐渐减小,回到了 2-3级的范围。 5. 气压变化: 观测期间,气压的变化较为平稳。整体来看,气压保持在 1000-1020百帕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起伏。在降雨和降雪天气 期间,气压稍微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 综上所述,本次观测期间,气温逐渐下降,湿度波动较大,降水情况包括了几次小雨和一次降雪,风力在降雪天气期间较大,气压变化较小。根据这些数据和观测结果,可以总结出本地区的天气在这个月内呈现了从秋季向冬季的过渡。同时,降雪天气也给城市生活和交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些数据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气象信息,对我们理解本地区的气候变化和制定相应的防御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天气 总结

中国天气 Char1 西风带大型扰动 1、西风带波动 长波:也称罗斯贝波、行星波。波长3000~10000公里,全纬圈约为3~7个波,振幅10~20个纬距,平均移速10个经距/日以下,有时很慢,呈准静止,甚至向西倒退 2、波速公式 假定大气运动是正压和水平无辐散的,流型具有正弦波形式且宽度很大,南北无变异。 物理意义:相对涡度平流-V·▽ζ的作用,使槽东进;地转涡度平流-βv的作用,使槽西退; 波东进还是西退取决于-V·▽ζ和-βv相对重要性。 波速公式讨论:(1)西风强时移动快,波长短时移动快(2)重叠在西风气流上的一切长波,传播速度都小于纬向风速 3、上下游效应 上游效应:上游某地区长波系统发生某种显著变化之后,接着就以相当快的速度影响下游系统也发生变化,叫上游效应。 下游效应:当下游某地区长波发生显著变化后也会影响上游环流系统发生变化,称为下游效应。 4、波群速:综合波振幅最大值的移动速度 5、阻塞高压 在西风带长波槽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脊不断北伸时,其南部与南方暖空气的联系会被冷空气所切断,在脊的北边出现闭合环流,形成暖高压中心,叫做阻塞高压。阻塞高压是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在它的东西两侧盛行南北气流,其南侧有明显的偏东风。 特点:(1)中高纬度(一般50°N以北)高空有闭合暖高压中心存在,表明南来的强盛暖空气被孤立于北方高空 (2)暖高至少要维持三天以上,但它维持时期内,一般呈准静止状态 (3)在阻塞高压区域内,西风急流主流显著减弱,同时自高压西侧分为南北两支 6、切断低压 在槽不断向南加深时,高空冷槽与北方冷空气的联系会被暖空气切断,在槽的南边形成一个孤立的闭合冷性低压中心,叫切断低压。 结构:(1)它出现在对流层中上层,在300百帕上表现最清楚(2)地面图上有一冷性高压与它对应。我国最常见的切断低压是东北冷涡,它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而以春末、夏初活动最频繁,它的天气特点是造成低温和不稳定性的雷阵雨天气。 Char2 寒潮天气过程 1、寒潮 定义: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其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雨凇或霜冻。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标准:中央气象台的寒潮标准规定,以过程降温与温度负距平相结合来划定冷空气活动强度。

气象学名词总结

1.气象学:气象学就是研究在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气象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科学。 2.气象要素:定性或定量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物理量称为气象要素。主要有气压,气温,湿度,风,降水,云、能见度,太阳辐射,日照等。 3.天气:天气是指一地短时的大气状态。 4.气候:气候是指一地多年平均和特有的大气状态。 5.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与气象条件之间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应用气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6.干洁大气: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称为干洁大气。 7.气溶胶粒子:气溶胶粒子是指悬浮在大气中固体或液体微粒与气体载体共同组成的多相体。 8.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围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界有害的变化,由此产生的危害称为大气污染。 9.酸雨:酸雨是酸性沉降物的总称,它既包括ph<5.6的雨、雾、雪、霜、露等,也包括气态及固态的酸性污染物(SO2及酸性颗粒物)。 10.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放射和输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11.辐射能:以辐射方式放射或输送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简称辐射。 12.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一表面的辐射能称为辐射通量。 13.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称为辐射通量密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1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通过的可见光通量称为光通量密度。 15.绝对黑体:投射于其上的辐射能全部吸收,这种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16.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17.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的投影与当时正南方向的夹角称为太阳方位角。 18.暮光:在日落之后,大气散射和折射到地面的光称为暮光。 19.曙光:在日出之前,地平线下的太阳光线投射到太空,经大气的散射、折射等投向地面,这种光称为曙光。 20.*光照时间:可照时间与曙暮光时间之和称为光照时间。 21.*太阳辐射能:太阳不停地以辐射的方式向宇宙空间放射出巨大的能量,这些放射出来的光、热能量总称为太阳辐射能,简称太阳辐射或太阳能。 22.*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常数。 23.散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大气中的各种质点,太阳辐射能的一部分以电磁波的形式从这些质点向四面八方传播开,这种现象称为散射。空气中的散射可分为两种:分子散射、粗粒散射。 24.瑞利散射:对于一定的分子来说,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也叫瑞利散射。 25.大气(质)量:通常用太阳辐射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厚度的比值来表示。 26.大气透明系数:大气透明系数是指太阳辐射透过一个大气量后的辐射通量密度与透过前的辐射通量密度之比。 27.太阳总辐射:经过大气减弱以后,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总辐射。太阳总辐射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太阳直接辐射,另一部分是太阳散射辐射。 28.太阳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的辐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

天气和气候知识点总结

天气和气候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 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我们 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 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 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三.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当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这里就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4.气温的分布规律:⑴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⑵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⑶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⑷同一地点,海拔低,气温高,海拔高,气温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5.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⑴纬度因素⑵海陆因素⑶地形因素

中国天气总结

中国天气 Charl西风带大型扰动 1、西风带波动 长波:也称罗斯贝波、行星波。波长3000~10000公里,全纬圈约为3~7个波,振幅10-20 个纬距,平均移速10个经距/日以下,有时很慢,呈准静止,甚至向西倒退 2、波速公式 假定大气运动是正压和水平无辐散的,流型具有正弦波形式且宽度很大,南北无变异。 物理意义:相对涡度平流-V-V5的作用,使槽东进;地转涡度平流-B v的作用,使槽西退;波东进还是西退取决于-V-V Z和-B V相对重要性。 波速公式讨论:(1)西风强时移动快,波长短时移动快(2)重叠在西风气流上的一切长波,传播速度都小于纬向风速 3、上下游效应 上游效应:上游某地区长波系统发生某种显著变化之后,接着就以相当快的速度影响下游系统也发生变化,叫上游效应。 下游效应:当下游某地区长波发生显著变化后也会影响上游环流系统发生变化,称为下游效应。 4、波群速:综合波振幅最大值的移动速度 5、阻塞高压 在西风带长波槽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脊不断北伸时,其南部与南方暖空气的联系会被冷空气所切断,在脊的北边出现闭合环流,形成暖高压中心,叫做阻塞高压。阻塞高压是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在它的东西两侧盛行南北气流,其南侧有明显的偏东风。 特点:(1)中高纬度(一般50° N以北)高空有闭合暖高压中心存在,表明南来的强盛暖空气被孤立于北方高空 (2)暖高至少要维持三天以上,但它维持时期内,一般呈准静止状态 (3)在阻塞高压区域内,西风急流主流显著减弱,同时自高压西侧分为南北两支 6、切断低压 在槽不断向南加深时,高空冷槽与北方冷空气的联系会被暖空气切断,在槽的南边形成一个孤立的闭合冷性低压中心,叫切断低压。 结构:(1)它出现在对流层中上层,在300百帕上表现最清楚(2)地面图上有一冷性高压与它对应。我国最常见的切断低压是东北冷涡,它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而以春末、夏初活动最频繁,它的天气特点是造成低温和不稳定性的雷阵雨天气。 Char2寒潮天气过程 1、寒潮 定义: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其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雨淞或霜冻。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天气:天气是指某地短时间内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况。 气候:气候是指某地长时间的大气物理状况,包括正常年份和特殊年份出现的天气状况。辐射:自然界中任何物体在绝对零度以上都能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合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其光谱为0.38~0.71um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h=0~90°。 活动积温(Y ):生物某生育期或全生育期活动温度总和。 有效积温(A):生物某生育期或全生育期有效温度的累积。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部分产生的压力,单位为hPa。 饱和水汽压(E):饱和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就称为饱和水汽压,单位为hPa。饱和水汽压随着温度升高呈指数律增大。 相对湿度(r):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即:r=100%*e/E 露点温度(τ或td):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当温度下降到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单位为℃。露点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就是实际水汽压,即 E(td)=e(t)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的,以一年为周期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风称为季风。通常指冬季风和夏季风。 陆风:由于海陆受热不同所造成的以一天为周期,风向随昼夜交替而改变的风,称为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气团:指在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且垂直方向上变化很小的大块空气。 锋面:冷气团与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称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界线称为锋线,锋线简称为锋。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的水平空气涡旋。在北半球,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反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 寒潮:入秋以后,自北方向南爆发的强冷空气势如潮涌似的南下,称为寒潮。 霜冻:是一种低温灾害,是植物在0℃以下低温时体内冻结而产生的伤寒。 干燥度: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称干燥指数,又称干燥度。 活动面:凡能借辐射作用吸热和放热,从而调节邻近气层(或其他物质层)温度和湿度状况的表面称活动面或作用面。 绪论.第一.二章 1.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答:从地面到大气层顶,,温度.湿度.气压不是均匀分布的,各高度上差异很大,根据这一差异,把整个大气层分为五层。 2.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其中最低的一层有什么特点? 答: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特点:a.随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b.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和乱流运动;c.集中了大约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d.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3.五大气象要素,及其周期性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气象要素:光:辐射、日照热:温度水:空气湿度、降水、蒸发气:气压风:风向、风速 4.辐射的特点:1、辐射要有温度;2、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具有能量、质量; 3、辐射可以产生热效应; 4、辐射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和粒了性。 5.太阳高度角:

气象学总结

气象学总结 一、选择题 1、对流层的平均温度递率为:( C ) A. γ=0.5°C/100米 B. γ=0.55°C/100米 C. γ=0.65°C/100米 D. γ=0.75°C/100米 2、由于海洋—大陆分布不均以及它们的热力差异,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区。关于季风低层的风向,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 A.冬季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从海洋吹向陆地; B.冬季从海洋吹向陆地,夏季从陆地吹向海洋 C.冬季与夏季都是从陆地吹向海洋 D. 冬季与夏季都是从海洋吹向陆地 3、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 A) A. 南海和印度洋 B. 南海和太平洋 C. 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D. 太平洋 4、在中纬度地区,(C)的水汽集中在850hpa及以下的大气层内。 A.30% B.40% C.50% D.60% 5、“均质大气”是假定(D)不随高度变化的大气模式 A.气压 B.气温 C.露点 D.密度 6、一块干空气和一块湿空气,它们的体积、密度、压强都一样,那么干空气的温度比湿空气的温度( C ) A. 相同 B. 低 C. 高 D. 不能确定 7、当大气层结为( A )状态时易产生雷阵雨? A. γ>1°C/100m; B. γ<1°C/100m; C. γ=1°C/100m; D. 不确定 8、无论在陆地还是海洋上,边界层的共同特点是高压区比低压区( A ) A. 浅薄 B. 深厚 C. 一样 D. 都不对 9、根据下列各表述,其中全对的是( B ) ①空气块的位温在干绝热过程中具有保守性

② 空气块的假相当位温在干、湿绝热过程中都具有保守性 ③ 未饱和湿空气绝热抬升到达饱和的高度称为抬升凝结高度 ④ 根据公式,干绝热减温率比湿绝热减温率要小些 ⑤ 焚风是指气流过山以后形成的干而暖的地方性风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⑤ 10、在边界层,风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一般来说,边界层上层白天风速( B )夜里风速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不能判断 11、现代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 C )。 A 、H 2、He 和CO B 、CO 2、CH 4、NH 3和H 2O C 、N 2和O 2 12、地面气压P0 =1000hPa ,气温t0 =150C ,如果是均质大气,不考虑水汽影响,那么大气上界的高度是( A )米。 A. 8434 B. 7434 C. 9434 D. 8000 13、大气边界层的厚度是自地面以上( B )米高度的这一层大气 A 1000~3000 B 1000~2000 C 2000~3000 D 3000~4000 14、下面年气压变化最小的城市是( D ) A. 北京 B. 上海 C. 广州 D. 夏威夷 15、如果湿空气实际水汽压为e ,温度为T ,虚温为Tv ,水汽密度为v ρ,水汽状态方程应为:( C ) A. v d v T R e ρ= B. v v v T R e ρ= C. T R e v v ρ= D. T R e d v ρ= 16、下列各表述中全对的是( C )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⑤⑥ C. ①②④⑥ D. ①②③④ 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CO 2)、甲烷(CH 4)、臭氧(O 3)、一氧化二氮(N 2O )、氟氯烃化合物(CFCs )。 ②大气中形成酸雨的物质主要有:硫的化合物(SO 2,H 2S 等)、氮的化合物(NO, N 2O, N 2O 5, N 2O 3和)以及氯化氢(HCl )等。 ③垂直气压梯度是指在水平方向单位距离气压降低的数值。 ④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