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 第七章 力 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必记的计算公式

速度公式:

v ——速度 s ——路程(m ) t ——时间(s )

速度的国际单位:m/s 常用单位: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密度公式:

p——密度 m ——质量(kg ) V ——体积(m 3

) 密度的国际单位:kg/m 3 常用单位:g/cm

3 换算关系:1 g/cm 3=1×103 kg/m 3

第七章 力 知识点

一、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F 表示。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拿2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物理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t s v =V

m =ρ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

4、弹簧测力计

①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③使用:

a.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b.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c.测量时,力要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

d.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用G表示。

重力的施力物体:地球。

2、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G——重力(N)m——质量(kg)g——比值

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粗略计算时: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铅垂线(重锤线),水平仪。(检查墙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七章力

第七章 力 知识网络构建 N ??????????????????????? ?? ? ??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大小力力的三要素方向作用点单位:力的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力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作用点:接触面 弹力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应用:弹簧测力计 弹簧的伸长量越长使用方法(9.8N/kg)G mg g ???????????????????????????????????????????????=????????????????? 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大小取重力竖直向下方向应用:铅垂线作用点:重心 知能解读:(一)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前者是受力物体,后者是施力物体。如马拉车时,马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触无关 无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小钢球),所以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判断有无力的作用的依据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一也一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即甲对一乙有力的作用的同时,乙对甲也有力的作用,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参与力的作用的物体总是“一身兼二职”。一对相互作用力,总是同时产 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 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如图所示。 知能解读:(三)力的作用效果 () () ?? ?? ? ? ? ?? ? ? ? ? ? ?? ? 形状发生改变 物体形状改变如图所示 体积发生改变 力的作 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用效果 物体运动状态改如图所示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都发生改变 知能解读:(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特征,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知能解读:(五)力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SI)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拿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背起一个普通中学生所用的力大约是500N。 知能解读:(六)力的示意图 力的示意图指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如图所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在受力物体上画出力的作用点; (3)确定力的方向后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4)在线段的末端标箭头,在箭头旁标出所画力的符号,若已知力的大小,还要标明力的大小。

八年级物理 第七章 力 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必记的计算公式 速度公式: v ——速度 s ——路程(m ) t ——时间(s ) 速度的国际单位:m/s 常用单位: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密度公式: p——密度 m ——质量(kg ) V ——体积(m 3 ) 密度的国际单位:kg/m 3 常用单位:g/cm 3 换算关系:1 g/cm 3=1×103 kg/m 3 第七章 力 知识点 一、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F 表示。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拿2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物理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t s v =V m =ρ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 4、弹簧测力计 ①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③使用: a.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b.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c.测量时,力要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 d.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用G表示。 重力的施力物体:地球。 2、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G——重力(N)m——质量(kg)g——比值 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粗略计算时: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铅垂线(重锤线),水平仪。(检查墙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 质量与密度 §第1节 力 □ 力 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 表示,单位是牛顿(newton ),简称牛,符号是N 。 □ 产生力的条件:至少有两个物体,且发生相互作用。 □ 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 力的三要素和里的示意图: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2节 弹力 □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 弹性: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就会恢复原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 塑性: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在弹性限度内的伸长和收到压力成正比。 □ 弹性限度: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一定限度,超过就不能自动恢复原状。 ※ 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第3节 重力 ※ 实验,探究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G 表示。(地球附近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地球。) ◇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如果用G 表示重力,m 表示质量,g 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 g = m G 即 G = mg 公式中中立的单位是牛,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因此比值g 的单位是牛每千克,符号是N/kg 。 比值g 的大小:g = 9.8N/kg 例题:质量为0.25kg 的木块,受到重力是多少牛?一个人所受的重力为450N ,那么,它的质量是多少千克?g 取10 N/kg 。 解: 由G=mg 可知,木块受到的重力 G 木 = m 木g = 0.25 kg × 10 N/kg = 2.5 N 由G= mg 可得 m = g G , 因此人的质量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7.1 力 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F 表示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注:①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③单独的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 ④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存在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示意图:(区别于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标出力的符号 (大小和单位) 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 段,用箭头表示力的方 向 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7.2 弹性 1、弹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这种形变称弹性形变。 2、塑性:形变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这种形变称塑性形变。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注:压力、推力、拉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弹力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中。 4、弹簧测力计: 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②构造:主要由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等组成。 ③使用注意事项: 1.使用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示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再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调零。 2.测量前,明确量程和分度值。被测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量程,以免损坏测力计,最好对被测量预先估测。 3.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4.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学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第一节: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2.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它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3.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形状;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物体对B物体施力的同时B物体也对A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6.力的示意图: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一个力,线段长与力的大小成比例,箭头指向为力的方 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无影响时)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第二节:弹力 1.形变分为弹性形变和塑形形变。 1.1 弹性形变: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1.2 塑性形变: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支持力、压力通常是弹力。 3.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3.1 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3.2 弹簧的应用:弹簧测力计、握力计、弹簧秤、托盘秤等 ☆3.3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3.3.1 看量程(最大测量值),明确分度值,不能超量程使用; 3.3.2 反复拉动弹簧,观察是否有卡住或者摩擦,每次弹簧能否回到原来的位置; 3.3.3 调零; 3.3.4 测力,要让弹簧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3.3.5 度数,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力=格数×分度值。 3.3.6如果使用前没有调零,会产生误差。使用前指针在零刻度线以上,测量结果偏小;在零刻度线以下,测量结果偏大。 第三节:重力 1.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万有引力),符号是G,单位是牛顿。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和物体质量成正比。(实验结论) 2.1重力加速度g:我们把物体重力与质量的比值规记为g,即g=G/m,单位是N/kg。地球上不同位置(特别是纬度)的g不同。一般计算取g=9.8N/kg,题目中有说明则按题目要求取值。 2.2由g=G/m 可以得到公式G=mg;m=G/g 。 3.重力的方向:重力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的。 3.1 铅垂线利用了重力竖直向下的性质,可以检测物体是否与地面垂直。 4.重力的等效作用点:重心——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力学》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学》 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学》的重要 知识点。 1. 力的概念与分类 - 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 因。 - 分类: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拉力等。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 向相反。 2. 牛顿第一定律 - 定义: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作 用于它。 - 也称为惯性定律。 3. 牛顿第二定律

- 定义:物体受到的加速度等于作用在其上的净力与质量的乘积。 - 公式表达:F = m * a - F:净力(单位为牛顿) - m:物体的质量(单位为千克) - a:物体的加速度(单位为米每平方秒) 4. 牛顿第三定律 - 定义:物体A对物体B施加的力,物体B对物体A施加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也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5. 力的合成与分解 - 力的合成:两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 力的分解: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过程。 6. 弹力 - 定义:恢复形变的力。 - 显性弹簧伸长弹性力:F = k * x - 隐性弹簧伸长弹性力:F = 1/2 k * x^2

7. 摩擦力 - 定义:两个物体之间接触表面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 静摩擦力:F静= μ静 * N - 动摩擦力:F动= μ动 * N - μ静:静摩擦系数 - μ动:动摩擦系数 - N:物体受力的垂直分力(法向力) 8. 重力 - 定义:地球吸引物体的力。 - 公式表达:F = m * g - F:重力(单位为牛顿) - m:物体的质量(单位为千克) - g:重力加速度(单位为米每平方秒) 9. 倾斜面上的力 - 沿斜面方向的分力:F∥ = m * g * sinθ - 垂直斜面方向的分力:F⊥ = m * g * cosθ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汇总

第七章《力》笔记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点,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马拉车时,车也在拉马;再比如人推墙时,墙也在推人;这样的叫做一对相互作用力,一对相互作用力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一对平衡力的受力物体是同一物体,也不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3、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比如磁铁吸引铁钉(铁钉同时也在吸引磁铁);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产生了力的作用,比如两块并排放着的砖(两砖之间没有挤压)。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就是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力的三要素,一般画图顺序是先画力的作用点(最好画在受力物体重心上),在画力的方向,最后在箭头附近写明所画力的符号及大小。 5、如果两个力三要素完全相同,则这两个力一定不平衡。原因方向不相反。 6、物体受力时都会发生形变,有的物体在不受力时会恢复原来形状,这种性质叫弹性,这个过程叫弹性形变,比如弹簧、直尺、撑杆、气球;还有的物体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状,这样的性质叫塑性,比如橡皮泥。 7、在物理学中,我们是利用力产生的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国际单位制中, 力的单位是牛顿,力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8、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一是应轻轻来回拉动它的挂钩几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弹簧自由伸缩。二是要观察量程,使用时不能超过其量程。三是要认清分度值,读数时其分度值一般不为0.1 N。 9、生活中的测力计有握力计、弹簧秤、托盘称。 10、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它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利用这一性质可制成重垂线,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也可制成来检查桌面或窗台是否水平。 1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物体本身。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12、g=10N/Kg其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0N。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其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G=mg。注意实验结论是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不是质量与重力成正比,顺序不能颠倒。 13、重力与质量的区别:(1)含义不同:重力是力的一种,质量是物质的多少; (2)单位不同:重力单位是N,质量单位是Kg;(3)变化不同:重力在月球变小,在太空为0,质量在月球、太空都不变。(4)称量工具不同:重力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 在八年级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力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点是核心内容之一。下面我们就来对第七章关于力的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一、力的概念与分类 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力的分类: - 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 - 按效果分:动力、阻力、压力、张力等。 二、力的测量与单位 1.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天平等。 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三、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开始运动、停止运动、改变运动方向或速度。 2.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力的合成: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看作是一个力的效果,这个力称为合力。 2.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效果,这些力称为分力。

五、摩擦力 1.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准备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物体的压力等。 六、牛顿三定律 1.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个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它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它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即F=ma。 3.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通过以上对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的总结,相信同学们对力的概念、分类、测量、作用效果、合成与分解以及摩擦力和牛顿三定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及习题总结

第七章力 【考点一】力 1、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理解:①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②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若两个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但是没有相互推、拉、提、压等作用也不会产生力,如放在墙角、紧贴墙面的书桌与墙面之间虽然相互接触,却没有力的作用。 (3)力的单位: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 F 表示。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 N 。 (4)常见力的估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一瓶矿泉水的重力约为50N。一个中学生的重力大约500N。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注:1.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2. 运动快慢(速度大小)的变化; 3.运动方向的变化;以上三种情况都叫做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3、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改变其中的任意一个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3)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 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 的终点来表示; 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 端。 4、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 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知识点

第七章力 7.1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有。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够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有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 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因为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 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 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本卷须知: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否 则会损坏测力计) 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假如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 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7.3重力(G) 1产生原因:因为地球与物体间存有吸引力。 2定义:因为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 7.1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 C、被测力的方向要与轴线的方向一致; E、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八下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和单元复习

八下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和单元复习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是力。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对于我们 理解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力的 概念、力的分类、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定律、摩擦力、弹力、重力、浮 力等。 一、力的概念 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改变方向的物理量,是物体相互作 用的表现形式。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力的分类 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接触力是物体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推、拉、压等;非接触力是物体之间无需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重力、电 磁力等。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 多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合成力的大小等于合力的大小,方向沿合 力的方向;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力,分解力的代数和等于原力的大小, 方向沿着原力的方向。 四、牛顿定律 牛顿定律是力学的基本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 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的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将保持不变,除非有外力作用。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净力成正比,加速 度的方向与净力的方向相同。 3.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一个等大反向的反作用力,且作用 在不同的物体上。 五、摩擦力 物体之间的接触面产生的阻力称为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是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需要克服的力,其大小小于或等于静摩擦 力的最大值;动摩擦力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力,其大小等于动 摩擦力的最大值。 六、弹力 当物体因为被拉伸或被压缩而产生形变时,恢复原状的力称为弹力。七、重力 万有引力是物体之间的非接触力,它使地球上的物体受到向下的力, 称为重力。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与地球的距离平方成 反比。 八、浮力 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所排开液体重 量的大小。 在复习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巩固: 1.完成课后习题和习题解析,加强对章节内容的理解。 2.自主总结和归纳每个知识点的要点,并形成笔记或思维导图。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长郡中学史李东 7.1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知识点汇总 八班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知识点汇总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留意 〔1〕一个力的产生肯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径直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力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转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转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转变物体的外形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

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复原原来外形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复原原来外形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5〕运用弹簧测力计的考前须知: A、观测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否那么会损坏测力计〕 B、运用前指针要校零;假如不能调整归零,应当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

八年级物理,第7章 力 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力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力 一、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符号是F,物体间推、拉、举、吸引等作用叫力的作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作用。 (3)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同时存在。 (4)不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大小与单位 (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2)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是1牛,托起1千克的物体所用的力是10牛。 三、力的作用效果 1. 力的作用效果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即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是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包括:(指速度的大小或方向的改变) (1)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2)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3)物体运动的快慢发生变化, (4)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5)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同时发生变化。 四、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1.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共同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力的作用效果就会改变。 2.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作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 (1)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叫力的示意图。 (2)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受到力。 2.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 知识点二弹力 一、弹性和塑性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弹性。 2.塑性:有些物体形变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3.弹性形变:外力撤消后能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4.塑性形变:外力撤消后不能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归纳

第七章知识点归纳 第1节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符号F 2、单位: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有1N 3、条件:①至少要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③接触和不接触的物体之间都可能有力的作用 4、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指:①速度大小的改变②运动方向的改变 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受力物体上),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同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相互作用力特点: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第2节弹力 1、弹性和塑性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施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产生的条件:①两物体相互接触②(挤压)并发生弹性形变 4、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 方向: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上 5、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 6、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答:(1)“三看清”:看清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若不是,应调零。 (2)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出量程。 (3)使用前,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避免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4)使用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 (5)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2、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符号G 施力物体:地球 受力物体: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 3、重量:重力的大小。 4、重力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 重力大小还与纬度和高度有关,赤道受的重力小于两极的重力。 g= 9.8 N/kg。物理意义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5、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中“下”是指“指向地心”。 6、重力作用点:重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7、提高物体稳度的方法:①降低物体的重心②增大物体的支撑面积

初二物理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一力 力的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单位:牛顿 产生条件:(1)至少有2个物体(2)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 注意:是否接触不是产生力的关键。互相接触也不一定会产生力 力的作用效果--由此可判定是否有力存在! (1)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说明: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改变或运动的方向改变。) (2)可使物体的形状与大小发生改变。(形变)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其作图方法如下:(1)画出受力物体:一般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代表,球形可用圆圈表示。 (2)确定作用点: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且画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接触面的中点,如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不接触或同一物体上受二个以上的力,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 (3)确定标度:如用1厘米线段长代表多少牛顿。 (4)画线段:从力的作用点起,按所定标度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用来表示力的大小 (5)标出力的方向:在线段的末尾画上箭头(含在线段内),表示力的方向(6)将所图示的力的符号和数值标在箭头的附近 力的示意图:即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注意: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二弹力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①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有的形变及其微小。 ②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反之叫塑性形变。 弹力定义: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注意:

八年级物理 第七章 力与运动 知识梳理总结

第七章力与运动 知识点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1.伽利略斜面实验:在水平面上运动时,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就减小的 越,若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这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牛顿第一定律:牛顿根据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在大量的基础上,通过而抽 象概括著名的牛顿牛顿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状态或状态。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到底是保持静止状态还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要根据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去判断。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 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状态, 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运动。 3.意义: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物 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反之,如果物体的发生了改变,则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或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 称定律 5.对惯性的理解: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有关,与是 否受力,是否运动,怎样运动无关。惯性不是力。 知识点2:力的合成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方向跟的 方向相同,用字母表示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方向跟的 方向相同,用字母表示 知识点3:力的平衡 1.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物体 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互称为。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物体上,大小,方向,作用在直 线上。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辨析: 平衡力:大小,方向,作用在直线上,作用在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大小,方向,作用在直线上,作用在物体上; 重要实验 实验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小明利用下面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每次让小车在相同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沿斜面下滑,到达底端,然后分别在水平的毛巾面、棉布面和木板面上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分别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1)小车在相同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相同,用到的研究方法是 (2)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目的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受到的力和力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的摩擦力的作用 (3)分析三幅图可得: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速度减小的越 (4)推理:若水平面阻力为零,小车将做运动,这种研究方法称为法,以前学过的探究实验时也运到运用到此方法 (5)在此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出(6)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②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③实际上不 存在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没有意义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7)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 能转化为能,在水平面上滑动时,能转化为能 实验二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小明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图中定滑轮的作用是,实验时小明在左盘中放入质量大的砝码,在右盘中放入质量小的砝码,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于是他把木块换成小车,并选择较(选填“光滑”或“粗糙”)的实验桌面,继续完成实验。(2)换用小车做实验后,小明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