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综述

合集下载

杀菌剂综述——精选推荐

杀菌剂综述——精选推荐

杀菌剂综述杀菌剂综述⼀、污⽔处理系统中常见的细菌及其危害在适宜的条件下,⼤多数细菌在污⽔系统中都可⽣长繁殖,其中危害最⼤的为硫酸盐还原菌(SRB)、腐⽣菌(TGB)(也称粘泥形成菌)和铁细菌(FB)。

1、硫酸盐还原菌(SRB):厌氧条件下将硫酸盐还原成硫化物的细菌。

⽣长繁殖环境pH值范围:5.5~9.0,最适宜pH值为6.5~7.5;温度:该细菌的⽣长温度随品种⽽异,分中温及⾼温两种。

中温型的为20~40℃,最适宜的温度为25~35℃,⾼于45℃停⽌⽣长。

⾼温型的最适宜温度为55~60℃。

⽣存部位:a. ⽔管线的滞流点如弯头、闸门、⽔表等处,也存在于垢下或管底沉积物中能够局部形成厌氧的环境中;b. 各种⽔罐罐壁垢下及罐底淤泥中;c. 滤罐滤料及垫层中;d. 回注污⽔的注⽔井油管与套管环形空间中。

SRB的危害:硫酸盐还原菌对钢铁腐蚀的原理:在厌⽓环境中有硫酸盐还原菌存在时,与污⽔接触的钢铁表⾯也可形成若⼲对腐蚀电池。

其反应如下:在阳极部位铁被溶解:4Fe→Fe2++3Fe2++8e阴极部位反应⽐较复杂,在⽆氧⼜⽆硫酸盐还原菌时,仅发⽣放氢反应⽽停⽌腐蚀。

当⽔中有SO42-及SRB时,SRB靠它的氢化酶及SO42-进⾏如下反应:4Fe+SO42-+4H2O→FeS+3Fe(OH)2+OH-在反应中六价硫还原成⼆价硫,SRB获得了能量,⽣成了腐蚀产物FeS及Fe(OH)2当⽔中含有较多CO2时,S2-和Fe2+反应如下:S2-+ 2H2CO3→H2S+2HCO3-Fe2++ H2S→FeS+2H+在厌⽓环境下将⽔中⽆机硫酸盐还原成硫化氢,从⽽对钢罐及管线形成腐蚀;产⽣的腐蚀产物FeS使⽔质变差,随⽔注⼊地层引起堵塞,该菌菌体也可堵塞地层。

因此,有效地控制硫酸盐还原菌是⼗分必要的。

2、粘泥⽣成菌(腐⽣菌TGB)粘泥⽣成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形成粘膜的细菌,习惯称为腐⽣菌。

⽣存环境:主要存在于低矿化度(不⼤于5000mg/L)的污⽔处理系统,但在⾼矿化度或闭式污⽔及注⽔系统中,也有此类细菌存在;在含油污⽔与清⽔混注系统(清⽔含溶解氧,含油污⽔含有机化合物,混合后矿化度降低,温度25~35℃,具有粘泥⽣成菌⽣长繁殖的适宜环境条件)。

常用杀菌剂介绍

常用杀菌剂介绍

一、酰胺类1、氟吗啉:防治卵菌纲病原菌产生的病害,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高活性。

(霜、疫霉病特效药剂)2、烯酰吗啉:抑制卵菌细胞壁的形成,内吸性。

(霜、疫霉病特效药)3、叶枯酞:抑制细菌在水稻中的繁殖,阻碍转移,内吸性。

(水稻白叶枯病特效药)4、磺菌胺:抑制孢子萌发,土壤杀菌剂。

(对白菜根肿病特效,可防治根肿、根腐、猝倒病)5、甲磺菌胺:土壤杀菌剂。

6、噻氟菌胺:强内吸传导。

(对担子菌特效,可防治立枯、黑粉、锈病)7、环氟菌胺:抑制白粉菌吸器、菌丝和附着孢的形成,内吸活性差。

(白粉病特效)8、硅噻菌胺:能量抑制剂,具有良好的保护活性,长残效,种子处理。

(小麦全蚀病)9、吡噻菌胺:机理独特,高活性、广谱、无交互抗性。

(防治粉锈、霜霉、菌核病)10、环酰菌胺:机理独特,灰霉特效。

(防治灰霉、黑斑、菌核病)11、苯酰菌胺:杀卵菌机理独特,抑制菌核分裂,无交抗,保护剂。

(防治晚疫、霜霉病)12、环丙酰菌胺:内吸保护,抑制黑色素合成,感病后加速抗菌素产生。

(防治稻瘟病)13、噻酰菌胺:阻止侵入,诱导抗性,内吸传导,持效期长,环境影响小。

(防治白粉、霜霉、稻瘟病)14、氰菌胺:内吸和残留活性好,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

(防治稻瘟病)15、双氯氰菌胺: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

(防治稻瘟病)16、高效甲霜灵:核糖体RNA I合成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运转。

(防治霜、疫、腐霉病)17、高效苯霜灵:防治卵菌病害。

18、萎锈灵:选择性内吸杀菌,萌芽种子除菌。

(防治黑穗、锈病)19、呋吡酰胺:强烈抑制琥珀基质电子传递,内吸传导,长残效。

(防治水稻纹枯病)20、甲呋酰胺:内吸,种子处理。

[防治黑穗病(玉米除外)、麦类黑穗病]21、氟酰胺: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

(稻纹枯特效,防治立枯、纹枯、雪腐病)二、甲丙烯和咪唑类1、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新型、高效、广谱,保、治、铲、吸、渗。

(对所有真菌病害都有作用效果)2、肟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无交抗,广谱、渗透、内吸、保护。

第四章 杀菌剂综述

第四章 杀菌剂综述

2.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2)治疗作用(Curative)
• (2)局部治疗作用(Local Curative):也称铲 除作用(Eradicant)。施药于寄主表面,通过药 剂的渗透性和杀菌作用,杀死侵入点附近的病原 菌,铲除在施药处已形成的侵染。 • 这类杀菌剂大多数内吸性差,不能在植物体 内输导,但渗透性能好、杀菌作用强。可通过渗 透作用将寄生在寄主表面或已侵入寄主表层的病 原物杀死,具有局部治疗作用。
1. 石硫合剂(lime Sulphur) • 2) 生物活性和应用: • 具有杀菌杀虫双重功效,药剂喷洒在植物表面 上,接触空气,经水、氧和二氧化碳的作用发生一 系列变化,形成极微细的元素硫沉积并放出少量的 硫化氢气体,因而得以发挥杀菌杀虫作用。主要用 来防治各种作物的白粉病、锈病、黑穗病、赤霉病 等,持效期可达半月左右。 • 同时石硫合剂呈碱性,有侵蚀昆虫表皮蜡质 层的作用,故对介壳虫及其卵有较强的杀伤力。 • 该药剂在空气中易被氧化,特别在高温及日 光照射下,更易引起变化,生成游离的硫磺及硫酸 钙,故贮存时要严加密封。
一、无机铜杀菌剂
2. 波尔多液(Bordeaux mixture)
• 3)生物活性与应用:

波尔多液是一种保护性杀菌剂,该制剂具有杀菌 谱广、持效期长、病菌不易产生抗药性、对人和畜低 毒等特点。 • 防治对象:多种真菌、卵菌和细菌引起的叶斑病、疫 病、炭疽病、霜霉病、黑点病和溃疡病。 • 适宜作物:马铃薯、蔬菜(白菜除外)、小麦、葡萄、 苹果、梨、棉花、辣椒、油菜、豌豆、水稻等。
S H H N C SH
二硫代氨基甲酸
三、有机硫杀菌剂
• 1、福美双(thiram)为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 酸盐类福美类化合物,目前为二甲基二硫代氨 基甲酸盐类使用量最大的品种。

氰烯菌酯综述

氰烯菌酯综述

氰烯菌酯综述中国创制农药中的精英——氰烯菌酯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农药快讯》《现代农药》编辑部柏亚罗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不同,氰烯菌酯为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与主流杀菌剂⼤多⼴谱不同,氰烯菌酯更专注于⼩麦⾚霉病和⽔稻恶苗病。

氰烯菌酯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在众多创制农药中独树⼀帜。

其作⽤机理虽仍未明确,但从其与⼤多数市售杀菌剂⽆交互抗性来看,其作⽤机理与众不同;初步研究推测,其作⽤靶标为肌球蛋⽩-5(myosin-5)。

2007年底登记的氰烯菌酯,2014年实现了亿元的销售额,有望成为国内继扬农氯氟醚菊酯(2012年销售额亿元)之后,第2个迈⼊亿元⽅阵的创制产品。

对于氰烯菌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兄弟单位全⽅位做了⼤量、细致的研究⼯作。

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了氰烯菌酯的优秀性能,展⽰了其对环境的友好态度,凸显了它的独到之处,同时也收获了⽤户和市场对氰烯菌酯的⾼度认可和可观回报。

国内创制农药约50个,⽽氰烯菌酯就这么“任性”,凭借其专注的特性将⾃⼰锻造成精品。

⼩麦⾚霉病和⽔稻恶苗病的抗性发展呼唤新药剂的诞⽣⼩麦⾚霉病是由⽲⾕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世界性流⾏性病害,是我国⼩麦⽣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主要发⽣在江淮流域、西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麦扬花期遇⾬极易流⾏。

⾚霉病不仅能引起⼩麦⼤幅减产,甚⾄绝收,⽽且⾚霉病菌分泌的毒素——脱氧雪腐镰⼑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可致⼈畜中毒。

⾃1972年我国⾸次筛选出多菌灵防治⼩麦⾚霉病以来,取得了令⼈满意的效果,抽穗扬花期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我国⾃70年代以来防治⼩麦⾚霉病的关键措施之⼀。

但⾃1992年南京农业⼤学周明国教授等在浙江海宁市⼩麦病穗上检测到世界⾸例⽲⾕镰孢菌抗药性菌株以来,发现抗药性病原群体⽐例迅速上升,抗药性病原菌分布范围不断扩⼤。

华东地区已因抗药性⽽⾯临着多菌灵等现有杀菌剂对⾚霉病防治失效的风险。

工业水处理中常用杀菌剂的论述

工业水处理中常用杀菌剂的论述

工业水处理中常用杀菌剂的论述工业水处理是指对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保护环境。

在工业水处理过程中,杀菌剂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化学品。

常见的工业水处理中常用的杀菌剂包括氯化物、臭氧、紫外线、臭氧等。

本文将从这些常用杀菌剂的特点、作用原理、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工业水处理中常用杀菌剂进行论述。

我们来了解一下氯化物。

氯化物是工业水处理中最常见的一种杀菌剂,常见的氯化物包括氯气、次氯酸钠等。

氯化物具有杀菌作用,可以有效地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消除异味。

其杀菌作用是通过氯化物释放出氯离子,氯离子进入细菌体内,与细菌细胞内的酶和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破坏细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氯化物更适用于对含有有机物的水进行消毒处理,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

其杀菌速度快,效果显著,且成本低廉,在工业应用中广泛使用。

但是氯化物的使用也要谨慎,因为其对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物质会产生氯化副产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使用氯化物时,需要控制其投加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其他更环保的杀菌剂。

臭氧是另一种常用的工业水处理杀菌剂。

臭氧具有高效杀菌、去除异味、氧化有机物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饮用水、游泳池水、工业废水等水体的处理。

臭氧的杀菌作用是通过臭氧分子与水中的细菌和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和核酸结构,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臭氧的杀菌速度快,对水中的细菌、病毒、囊虫等有较强的杀灭效果,且不会产生有毒的氯化副产品,环保性好。

臭氧也有一些缺点,如对水中的有机物氧化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而且臭氧装置工艺复杂,投资和运行成本高。

在使用臭氧进行水处理时,需要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确保水质安全,避免对环境和人身造成危害。

除了氯化物和臭氧外,紫外线和臭氧也是常用的工业水处理杀菌剂。

紫外线是一种无化学物质残留的杀菌方法,其杀菌原理是在紫外线的作用下,破坏细菌的DNA结构,使细菌失去生殖能力和活性,达到杀菌目的。

重磅、热点杀菌剂丙硫菌唑的综述

重磅、热点杀菌剂丙硫菌唑的综述

重磅、热点杀菌剂丙硫菌唑的综述华乃震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 )是由拜耳公司开发 和创制的脱甲基化抑制剂,据推测该杀菌剂品种是拜 耳公司三唑类杀菌剂研究项目长期积累和优化的结果;其化学结构不同于以前的三唑类,属于另外一类新型 的三唑硫酮类杀菌剂。

丙硫菌唑主要用于防治谷类(如 花生、油菜、水稻、小麦、大麦)、豆类、甜菜和大 田蔬菜等作物上的众多病害,如对小麦和大麦上的白 粉病、纹枯病、枯萎病、叶斑病、锈病、菌核病、网斑病、云纹病等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此外还能防治 油菜和花生的土传病害,如菌核病,以及主要叶面疾病,如灰霉病、黑斑病、褐斑病、黑胫病、菌核病和锈病 等病害,用药量通常为200 g a.i./hm2。

甶于丙硫菌 唑杀菌谱广,所以其特点为应用范围广、使用时机灵 活、植物吸收迅速、有良好的耐雨淋性,且持效期长,这些优点综合在一起成为防治植物病害的新标杆。

1丙硫菌唑市场和特点丙硫菌唑是一种新型的三唑硫酮类杀菌剂,其杀 菌广谱、药效高、低毒性、低残留的优点完全适合当 代农药产品市场发展的需要。

丙硫菌唑2002年在布莱顿会议上报道,2004年 首先在英国和德国取得登记和上市,用于谷物和油菜,上市第一年就取得了 2400万欧元的销售业绩。

丙硫 菌唑既有单剂产品Proline® ( 250g/L丙硫菌唑EC和 480g/L丙硫菌唑S C),又有复配产品Fandango®(丙硫菌唑+氟嘧菌酯)。

这些产品主要用于茎叶喷 雾,使用的作物为谷物和葡萄,尤其在大麦上使用,投放在德国、英国、爱尔兰市场。

随后拜耳公司又以 复配形式销售丙硫菌唑产品,推出以商品名input®(丙 硫菌唑+螺环菌胺)和Madson® (丙硫菌唑+肟菌酯)产品,并于2007年获批在法国上市,这些产品 能够有效防治主要包括危害叶片的植物病害,尤其是 由叶枯病菌引起的叶斑点病。

2008年丙硫菌唑在美国 登记,用于花生,商品名Provost® ,随后扩大到大豆 (在2013年全球大豆杀菌剂市场丙硫菌唑位列第7 )。

杀菌剂综述

杀菌剂综述

杀菌剂综述杀菌剂综述一、污水处理系统中常见的细菌及其危害在适宜的条件下,大多数细菌在污水系统中都可生长繁殖,其中危害最大的为硫酸盐还原菌(SRB)、腐生菌(TGB)(也称粘泥形成菌)和铁细菌(FB)。

1、硫酸盐还原菌(SRB):厌氧条件下将硫酸盐还原成硫化物的细菌。

生长繁殖环境pH值范围:5.5~9.0,最适宜pH值为6.5~7.5;温度:该细菌的生长温度随品种而异,分中温及高温两种。

中温型的为20~40℃,最适宜的温度为25~35℃,高于45℃停止生长。

高温型的最适宜温度为55~60℃。

生存部位:a. 水管线的滞流点如弯头、闸门、水表等处,也存在于垢下或管底沉积物中能够局部形成厌氧的环境中;b. 各种水罐罐壁垢下及罐底淤泥中;c. 滤罐滤料及垫层中;d. 回注污水的注水井油管与套管环形空间中。

SRB的危害:硫酸盐还原菌对钢铁腐蚀的原理:在厌气环境中有硫酸盐还原菌存在时,与污水接触的钢铁表面也可形成若干对腐蚀电池。

其反应如下:在阳极部位铁被溶解:4Fe→Fe2++3Fe2++8e阴极部位反应比较复杂,在无氧又无硫酸盐还原菌时,仅发生放氢反应而停止腐蚀。

当水中有SO42-及SRB时,SRB靠它的氢化酶及SO42-进行如下反应:4Fe+SO42-+4H2O→FeS+3Fe(OH)2+OH-在反应中六价硫还原成二价硫,SRB获得了能量,生成了腐蚀产物FeS及Fe(OH)2当水中含有较多CO2时,S2-和Fe2+反应如下:S2-+ 2H2CO3→H2S+2HCO3-Fe2++ H2S→FeS+2H+在厌气环境下将水中无机硫酸盐还原成硫化氢,从而对钢罐及管线形成腐蚀;产生的腐蚀产物FeS使水质变差,随水注入地层引起堵塞,该菌菌体也可堵塞地层。

因此,有效地控制硫酸盐还原菌是十分必要的。

2、粘泥生成菌(腐生菌TGB)粘泥生成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形成粘膜的细菌,习惯称为腐生菌。

生存环境:主要存在于低矿化度(不大于5000mg/L)的污水处理系统,但在高矿化度或闭式污水及注水系统中,也有此类细菌存在;在含油污水与清水混注系统(清水含溶解氧,含油污水含有机化合物,混合后矿化度降低,温度25~35℃,具有粘泥生成菌生长繁殖的适宜环境条件)。

油田污水处理中杀菌剂综述

油田污水处理中杀菌剂综述

油田污水处理中杀菌剂综述【摘要】:随着油田的开发,原油含水不断升高。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地层产能,一直采用污水处理后回注的方法。

由于污水中含有多种有害成分,如硫酸盐还原菌(SRB)、腐生菌(TGB)、铁细菌和其它有机物质,回注污水必须投放杀菌剂进行处理。

【关键词】:油田污水;回注;杀菌剂油田水系统的微生物污染是十分严重的。

油田水中富含还原、腐蚀性的铁、硫等物质,而其中的大量细菌,都会分泌出多糖层粘着物,粘裹着油田水中的悬浮颗粒,产生大量的沉积物,堵塞油田系统,使产油量下降。

沉积物的覆盖,又会形成氧的浓差电池、造成垢下腐蚀;再加上油田水中的硫酸盐还原菌(SRB)、腐生菌(TGB)、铁细菌(FB)、硝化和亚硝化菌等,其自身繁殖过程,又会直接对金属产生严重的腐蚀。

综观油田水处理系统,消毒杀菌处理就十分重要的一环。

我国一些干旱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如何将采油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变废为宝,处理后用于饮用或灌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油田污水的概念油田污水主要包括原油脱出水(又名油田采出水)、钻井污水及站内其它类型的含油污水。

油田污水的处理依据油田生产、环境等因素可以有多种方式。

钻井污水成分也十分复杂,主要包括钻井液、洗井液等。

钻井污水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钻屑、石油、粘度控制剂(如粘土)、加重剂、粘土稳定剂、腐蚀剂、防腐剂、杀菌剂、润滑剂、地层亲和剂、消泡剂等,钻井污水中还含有重金属。

其它类型污水主要包括油污泥堆放场所的渗滤水、洗涤设备的污水、油田地表径流雨水、生活污水以及事故性泄露和排放引起的污染水体等。

由于油田污水种类多,地层差异及钻井工艺不同等原因,各油田污水处理站不仅水质差异大,而且油田污水的水质变化大,这为油田污水的处理带来困难。

2. 油田污水中的细菌种类及危害概述细菌是微生物的一大群类,在自然界分布广,种类多。

在油田污水处理中,其污水的温度和环境均适合细菌的生长繁殖。

而菌类的大量生长繁殖又会造成注水管线、注水设备的腐蚀及阻塞,同时腐蚀产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还会阻塞地层,降低地层的渗透率,增加注水压力,对油田开发极为不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杀菌剂综述一、污水处理系统中常见的细菌及其危害在适宜的条件下,大多数细菌在污水系统中都可生长繁殖,其中危害最大的为硫酸盐还原菌(SRB)、腐生菌(TGB)(也称粘泥形成菌)和铁细菌(FB)。

1、硫酸盐还原菌(SRB):厌氧条件下将硫酸盐还原成硫化物的细菌。

生长繁殖环境pH值范围:5.5~9.0,最适宜pH值为6.5~7.5;温度:该细菌的生长温度随品种而异,分中温及高温两种。

中温型的为20~40℃,最适宜的温度为25~35℃,高于45℃停止生长。

高温型的最适宜温度为55~60℃。

生存部位:a. 水管线的滞流点如弯头、闸门、水表等处,也存在于垢下或管底沉积物中能够局部形成厌氧的环境中;b. 各种水罐罐壁垢下及罐底淤泥中;c. 滤罐滤料及垫层中;d. 回注污水的注水井油管与套管环形空间中。

SRB的危害:硫酸盐还原菌对钢铁腐蚀的原理:在厌气环境中有硫酸盐还原菌存在时,与污水接触的钢铁表面也可形成若干对腐蚀电池。

其反应如下:在阳极部位铁被溶解:4Fe→Fe2++3Fe2++8e阴极部位反应比较复杂,在无氧又无硫酸盐还原菌时,仅发生放氢反应而停止腐蚀。

当水中有SO42-及SRB时,SRB靠它的氢化酶及SO42-进行如下反应:4Fe+SO42-+4H2O→FeS+3Fe(OH)2+OH-在反应中六价硫还原成二价硫,SRB获得了能量,生成了腐蚀产物FeS及Fe(OH)2当水中含有较多CO2时,S2-和Fe2+反应如下:S2-+ 2H2CO3→H2S+2HCO3-Fe2++ H2S→FeS+2H+在厌气环境下将水中无机硫酸盐还原成硫化氢,从而对钢罐及管线形成腐蚀;产生的腐蚀产物FeS使水质变差,随水注入地层引起堵塞,该菌菌体也可堵塞地层。

因此,有效地控制硫酸盐还原菌是十分必要的。

2、粘泥生成菌(腐生菌TGB)粘泥生成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形成粘膜的细菌,习惯称为腐生菌。

生存环境:主要存在于低矿化度(不大于5000mg/L)的污水处理系统,但在高矿化度或闭式污水及注水系统中,也有此类细菌存在;在含油污水与清水混注系统(清水含溶解氧,含油污水含有机化合物,混合后矿化度降低,温度25~35℃,具有粘泥生成菌生长繁殖的适宜环境条件)。

危害: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膜和悬浮物,堵塞污水管线、水处理设备和地层。

3、铁细菌(FB):铁细菌是自然界分布很广的一种微生物,其典型的生理特征是:能在氧化亚铁生成高价铁化合物起催化作用,可以利用铁氧化中释放的能量来满足其生命需要,能大量分泌氢氧化铁成沉淀型结构。

铁细菌的习性、作用和危害:是好氧菌,但在0.1mg/L的少量氧的条件下也能生长,数量增到一定程度时,可造成危害。

其作用是:Fe2+→Fe3+ 把可溶的二价铁盐转变成蜂窝团胶状的氢氧化铁沉淀。

危害:造成堵塞;形成浓差电池而引起腐蚀;为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条件二、杀菌机理和杀菌剂种类前已述及油田污水系统中细菌的危害是严重的,因此必须设法消除其危害。

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已构成堵塞时用机械或水力清洗管线或设备;二是采用合理的污水处理工艺,尽量减少曝空气量;三是处理工艺及注水工艺全部密闭再进行杀菌处理。

以上第二种办法虽不能彻底清除细菌危害,但在未采取杀菌措施的情况下也可减轻腐生菌的危害。

第三措施是彻底解决细菌问题的办法,应尽量采纳。

杀菌机理渗透杀伤或分解菌体内电解质;抑制细菌的新陈代谢过程,如抑制蛋白质合成;氧化络合细菌细胞内的生化过程。

氧化性杀菌剂:氯、臭氧等均为强氧化剂,通过强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细胞结构,或氧化细胞结构中的一些活性基团杀菌。

非氧化性杀菌剂(如季铵盐):降低表面张力,选择性地吸附在菌体上,在细胞表面形成一层高浓度的离子团,直接影响细胞膜的正常功能。

(一)油田常用污水杀菌剂的种类杀菌剂一般从使用功能和其组成上分为氧化型和非氧化型两大类。

氧化型杀菌荆维持药效时间短,在碱性条件下使用量大,而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鉴于以上诸多缺点,目前该种杀菌剂在油田极少采用,而广泛应用的为非氧化型杀菌剂。

由于油田环境及对水质的要求不同,细菌的种类及其危害不同,故对杀菌剂的性能要求也不同。

因此,不同杀菌剂在水处理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其中表面活性剂类杀菌剂占31 %,含硫化合物占23 %,含氯化合物占17.5 %,海因类占9 %,戊二醛占8.5 %,其他约占10 %。

根据非氧化型杀菌剂的杀菌作用基团种类及其作用机理,一般分为以下七类。

1、季铵盐类:季铵盐类杀菌剂是一类抗菌性的表面活性剂,在我国各大油田使用最多,应用也最广。

其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使用最早也最多,具代表性的杀菌效果最好的是脂肪铵的季铵盐。

常见的有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代码1227)、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代码1231)、聚季铵盐(代码TS-819)、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商品名称新洁尔灭)、双C5烷基季铵溴盐、氰基季铵盐、双季铵盐等.该类杀菌剂毒性小,杀菌效率高,受pH值变化的影响小,使用方便,化学性能稳定,分散作用及缓蚀作用好,但有在使用时容易产生泡沫、杀菌效力在矿化度较高时降低、容易吸附、容易产生抗药性等缺点。

2、季磷盐类我国 90年代初引进使用季磷盐杀菌荆,它是一种新型、广谱、高效的杀菌剂,具有优良的杀菌性能和优良的粘泥剥离作用,但进口产品价格昂贵。

目前,国内正在积极研制同类杀菌剂。

3、有机醛类醛类杀菌剂较常用,杀菌效果较好,其杀菌效果与化合物结构相关,主要有甲醛、异丁醛、肉桂醛、丙烯醛、乙二醛、苯甲醛、戊二醛等。

其中戊二醛、甲醛和丙烯醛等较多使用。

丙烯醛因有较大的毒性和刺激性,甲醛的使用浓度高,并且刺激性大,现场使用很少。

戊二醛虽然价格昂贵,目前也有与其它药剂复配使用。

4、含氰化合物类含氰类杀菌剂杀菌效率高,价格低廉。

最常见最常用的为二硫氰基甲烷,它一般与其它助剂复配使用,如SQ5是二硫氰基甲烷、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表面活性荆加溶剂复配而成,S15是二硫氰基甲烷、表面活性剂加溶剂复配而成,WC-38是二硫氰基甲烷、双砜加溶剂复配而成的等。

该类杀菌剂毒性较大,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分解且自身溶解性较差,所以常常填加一些表面活性剂助溶,从而提高杀菌效率。

5、杂环化合物类杂环类杀菌剂杀菌效率高、掺量较低、与其他水处理剂有很好的配伍性能等优点。

其主要有咪唑类衍生物(如甲硝唑)、吡啶类衍生物(如十六烷基溴化吡啶)、噻唑、咪唑啉、三嗪的衍生物、异噻唑啉酮、聚季噻嗪、聚吡啶、聚喹啉等类型。

但该类杀菌剂存在水溶性较差、易吸附损失、成本较高、部分化合物对好氧菌无杀菌效果等缺点。

6、复合型杀菌剂复合型杀菌剂提高了杀菌剂的广谱性,也不同程度的提高了杀菌剂的杀菌效率。

比如 J I2由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1227与双氧化物加其它助剂复合而成、CT10-3由有机胍与季铵盐加表面活性剂加溶剂复合而成、WC一85由季铵盐与戊二醛复合而成、NY一875由苯酚与有机胺加甲醛复合而成的。

这些复合杀菌剂不同程度地解决了现场的一些实际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7、多功能型杀菌剂80年代中期,华南理工大学首先提出多功能杀菌剂在国内研究。

多年来,他们已经先后成功的研制出了多种多功能处理剂,比如絮凝--杀菌剂(代码 XPF-C)、絮凝--杀菌--缓蚀剂(代码 CX-C)等类别。

另外,江汉油田设计院也提出并研究阻垢--杀菌--缓蚀型多功能处理剂 (代码 WX-3).这类杀菌剂的特点为使用效率高,用量少,不易产生耐药性,综合处理效果受环境影响小,并能简化水处理施工步骤,是一类新型的杀菌剂。

(二)油田污水杀菌剂的发展趋势1、高效、低毒、速效、广谱、稳定性强、配伍性好、无副作用、不产生抗药性、一剂多用、经济实用将是油田杀菌剂的总的发展趋势。

2、随着东部油田三次采油工作的开展,防止聚合物降粘的杀菌剂将越来越被重视。

3、致力于多功能杀菌剂的研究。

在密闭的油田污水注水处理系统中,添加以杀菌为主兼有缓蚀和(或)阻垢,或兼有絮凝和(或)缓蚀的多功能杀菌剂,通过一剂多能,大大提高综合处理效率,降低使用成本。

(三)杀菌剂的选择与投加杀菌剂的选择1、根据不同的水质、细菌的种类,特别是pH值。

当pH值较高时,不宜用氯气等氧化性杀菌剂,而季铵盐类杀菌剂pH值越高越好。

当水中含有Fe2+和H2S时,不宜使用氧化性杀菌剂,否则不仅会增加氧化性杀菌剂用量,而且影响污水处理的水质。

2、所选择的杀菌剂要与阻垢剂、缓蚀剂等其他助剂有好的配伍性,即不互相降低各自的效果,水质要稳定。

加入后,不能增加水中的胶体颗粒数,能均匀溶解水中,且清澈透明。

3、杀菌剂使用一定时间后,往往有抗药性,杀菌效果降低,这时应改为另一种杀菌剂,因此每种水应筛选两种杀菌剂。

4、应注意选择价格便宜、运输方便、使用方便的杀菌剂。

5、选择低毒无二次污染的杀菌剂。

如二硫氰基甲烷杀菌剂不能用(5ppm)。

6、无论使用什么杀菌剂都要进行杀菌试验及配伍性试验。

所取水样应有代表性,当水中含菌量不高时,可取回水样在一定有利于细菌繁殖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使菌量高时再作筛选试验用。

(四)杀菌剂的投加连续投加:控制细菌数量的增加;间歇冲击投加:大剂量投加杀灭大量细菌;两者结合。

加药点:一般设在污水处理系统的远端,如进站来水处(除油罐前)。

为确保注水水质,一般在污水处理的滤后或注水泵进口设加药点。

加药量:连续式投加:开始浓度较高,细菌数量控制下来后,采用相对较低的加药浓度。

有效浓度由室内评价和现场细菌分析确定。

间歇冲击投加:定期使用较高浓度的杀菌剂通过污水处理系统灭菌。

加药周期、加药量、加药时间,根据室内评价和现场细菌分析而定,通过现场实践进行调整。

细菌数量监控:污水处理系统加入杀菌剂后,要定期取样,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计数,随时调整加药方式和加药浓度,确保杀菌剂杀菌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