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8课笔墨丹青

第8课笔墨丹青

教学目标

一、熟悉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记忆吴道子、张择端等画家及其代表作,学会欣赏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二、认识绘画艺术中“文人意趣”与“民间风情”的成因与区别。

三、尝试从历史的视野赏析传统绘画作品和从传统绘画作品中获取历史信息。

四、能够分辨中西绘画的差异。

教材分析

一、本课解说

《课程标准》要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本课专门介绍中国绘画,与上一课《汉字与书法》共同实现课标要求。

本课第一目“质朴与浪漫”,以岩画、陶画、帛画、壁画的表现手法和内容为例讲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第二目“从顾俏之到吴道子”立足成因和特点,讲中国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重点在吴道子。第三、四两目“文人意趣”和“民间风情”讲中国绘画艺术的繁盛,以宋元山水画、明清花鸟画为例,重点讲“文人意趣”的成因和特点。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

本课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和演变,及其反映的历史风貌。

本课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二、本课应理解的问题

1.中国画及其特点。

“中国画”,或称“国画”,是20世纪上半叶产生的名词。它是对自唐宋元明清以来,用毛笔、墨汁或特定颜料画在宣纸、绢等材料上的绘画以及对这种绘画延续、发展到现在的绘画传统形式的称呼。这种称呼带有对中华民族艺术的深厚感情,并简约地概括出中国画特色:一、以有书法性质的墨线来表现主要物体,强调线条的变化及内涵;二、不过于强调明暗,但追求笔墨的五色变化的韵味;三、比例与透视关系符合人的观感,不追求西画中的精确。四、画面留白,或让主题突出,或让意境更深远、空灵;五、因为材料的原因,以写神为主,不以写实为能;六、追求诗境与超然物外之美;七、完整的中国画,至少盖有印章。通常的中国画,有印章、题字等画外的内容。

2.中国画的种类。

从用色上分,可分为水墨画和设色画。水墨画纯用水加墨汁画成,相传始于唐朝,成于宋,盛于元,变于明清。明人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主观地将山水画分为南北两宗,日本人故称水墨山水画为南画。设色画则有浅绛、青绿、金碧等。

从表现手法上分为工笔、兼工带写、写意三种。

从画科的内容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花鸟画包容了花卉、鸟类、走兽、水族、瓜果,还有博古。博古相当于西画中的静物画。

按画家的社会阶层分为院体画、民间画、文人画。

3.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历史特征。

人面鱼网纹盆是半坡文化的代表。为什么画鱼而不画别的东西?说明鱼类与半坡人生存的关系。同样,中国早期绘画内容中的主题神仙巫鬼、神话传奇,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想像力和认识水平。顾恺之画宗教画,与佛教盛行有关,而唐代的人物画多雍容华贵,也反映了历史特征。宋代重文,而且有宋微宗这样喜爱书法绘画的皇帝,并将绘画纳入科举考试中,于是,宋代的绘画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本课课文大都结合历史特征介绍绘画艺术的发

展,教学时特别应注意结合历史欣赏作品,不要忽视时代背景,不能上成美

术课。在以下的条目中都突出了历史特征,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本课内容解析

关于中国绘画艺术起源的传说

有关中国绘画的起源问题,像有关中国历史的起源一样,令人不可琢磨。唐代的张彦远在他的开创性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中国绘画的起源追溯到传说时代,指出那时的象形文字便是书写与绘画的统一。而在他看来,图形与文字的脱离,才使得绘画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探讨绘画技巧的工作则晚至秦汉才开始,魏晋时名家的出现,才标志着绘画臻于成熟。这1000多年前提出的有关早期中国绘画发展的理论至今仍基本被认同。现代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史前和历史早期绘画形象的实物,不断增加着我们对早期绘画艺术的了解。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繁荣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上的装饰纹样。

古代先民创造的原始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遗存,它们大多分布在西北与西南,据说是游牧或少数民族部落所为。也许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北人食肉勇悍,南人食蔬文雅,故而西北与西南的岩画各有特色。西北岩画以刻凿为多,图案以动物为主,新疆天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甘肃黑山岩画等为其代表。除动物之外,还有狩猎、生殖崇拜、放牧等内容,粗犷雄浑。西南岩画以涂饰为多,图案以人物为主,云南沧源岩画、广西花山岩画等为其代表。除人物之外,还有房屋、树木、神灵祭器等内容,朴拙神秘。然而无论南北岩画,均以线条为构图,或所凿,或涂饰,以线成面,大多形成阴面造型。

黄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区。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间)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并表现出作者的信仰、愿望,用以美化生活,犹如一片绚丽的彩霞,映现了中国绘画史的黎明。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正是仰韶文化美术图案的典型代表。这个赭红色陶盆上绘有黑色的人面图案。人脸、口角两边有色形纹。据考证,人面图形是氏族部落成员举行宗教活动的形象。头顶戴着盛饰的帽子,两边的鱼形纹大约是表现渔猎季节开始时,人们祈求获得更大收获的愿望。这一富于想像力的绘画创作,以原始的功利主义为创作动机,表达了原始人对社会劳动生活的挚诚与热情。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是1949年在长沙东南郊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龙凤图》。其画左上一夔龙,右上一凤鸟,下面一双手合十作祈祷状的女子。这幅画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画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根据郭沫若分析:画面一凤一夔作争斗状。凤象征善良,夔象征邪恶。夔被凤击败。正面的女子正在祈祷善灵的胜利。郭沫若进而以为,这个女子就是传说中的女娲。另一说认为:画中女子是墓主人的形象。夔凤并不是在争斗,而是龙腾凤舞,构成龙凤成祥的祥和主题思想。尽管不同的观点、见解,使该画的确切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这幅画所体现的终极思想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源流是相一致的,在对美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中表达出了对理想中的幸福、美好的追求与企盼。

魏晋文人画出现的原因

魏晋文人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谈尚玄远的清谈风气,既和当时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有关,也和当时战乱频仍特别是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的形势有关。知识分子一旦卷入门阀氏族斗争的旋涡,就很难自拔。魏晋南北朝,因卷入政治风波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大名士就有:何曼、嵇康、张华、潘岳、陆机、陆云、郭璞、谢灵运、鲍照等。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远离政治,避实就虚,探究玄理,乃至隐逸高蹈。他们借写意笔墨去宣泄心中之牢骚,借山水花鸟去做不求形式的自由写意,表现在图画中是一种高傲的、不见人间烟火的脱俗气质。他们玩赏山水迷恋花卉,陶冶性情,甚而做隐士称居士,或者因不服异族而出家为僧。他们在图像中追求意境,在笔墨中追求情趣。他们在艺术风格上的创

新,是时代的产物,是与世不同的独特艺术。

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局部)简介

顾恺之(约345—409),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多才多艺,工诗赋、书法,尤擅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现存的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列女仁智图》等,可以看到他的很高的艺术水平。

《女史箴图》是一幅我们现在尚能看到的最古的画卷,可能是隋唐时代的摹本。它根据西晋诗人张华所作讽刺贾后的《女史箴》原文而创作。现存九幅画面,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第一幅,画的是冯昭仪以身挡熊,保卫汉元帝的故事。第二幅表现班姬不与汉成帝同车的故事。第三幅画的是山水鸟兽,与汉画像石、敦煌北魏壁画画法相似。第四幅是描写宫廷妇女化妆,表现的是“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的修容情形。第五幅表达的是夫妻之间也要“出其善言,千里应之”,否则“同衾以疑”。第六幅表现一夫多妻制。第七幅表现“欢不可以妒,宠不可专”的内容。第八幅是表现妇女必须服从丈夫的支配。第九幅是“女史司箴,敢告庶姬”。画家塑造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环境,刻画出典型人物。如第一幅,由于一只大熊攀槛欲上而引发紧张局面,汉元帝、卫士及其他宫女惊慌失措,都想逃跑的神情,与冯捷好(昭仪)神色镇定的表情,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冯捷好的形象。第四幅,原文的含义是告诫女性不要专门爱打扮而不修养“德性”,如何表现这一复杂而抽象的内容是不容易的。画家通过宁静而肃穆的环境、闲情逸致的空虚生活而使其表达出来,手法高超。又如最后一幅,是描绘一女史形象,对她那种监视宫女,动不动就记录宫女言行的情节,表现得十分深刻。

唐阎立本《步辇图》说

阎立本是初唐代表画家。唐太宗时任工部尚书,官至右相。他的作品有《步辇图》《职贡图》《历代帝王像》和《凌烟阁功臣像》等。他的创作紧密地配合唐太宗的政治作为,多画重大政治题材。《步荤图》是留传下来最早的一幅反映我国各民族人民要求统一团结的重要画卷。该画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接见吐善使者禄东赞来迎文成公主人藏时的情景。画面上乘步荤的唐太宗威严而和气,穿少数民族袍服的禄东赞精干而恭敬,引导、陪同的礼官神态肃穆,簇拥天子的宫女徐行顾盼,气氛融洽。这幅画不但记录了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且在艺术之外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也有着非同一般的积极意义。

唐韩縨《五牛图》简介

唐德宗时的宰相韩縨,擅长画牛,并好用粗重的线条来表现牛的健壮朴厚,富有农家风情。传世的《五牛图》中为五头状貌、姿态各不同的黄牛。五头牛均膘肥体壮,强健有力,沉稳而行动迟缓,但又各自有不同的性情,居中一头更显沉静本分,蹭痒那头显得有些调皮,回头舔舌那头较为活泼,昂首那头似乎有些胆怯。此画行笔粗放凝重。作品以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极高水平。

宋代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的原因

从整个山水画发展史看,宋代是我国古典写实艺术的巅峰阶段,山水画繁荣兴旺,名家名画数量很多,是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高峰。山水画在北宋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北宋的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的江、浙、湖、广地区都在其境内,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文化都得到继续发展并超过北方。城市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绘画的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绘画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两宋是中国画院的极盛时代,在画院的组织形式上是最为完备的。宋代多数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人都对绘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装点宫廷、图绘寺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