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合集下载

乌司他丁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乌司他丁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乌司他丁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许得泽;伍方红;黎文杰;焦英杰;刘伟盛【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8(018)007【摘要】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相关指标、血气分析及生化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APACHEⅡ)评分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aO2/FiO2、PaO2均高于对照组,PCT、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气指标,降低炎症反应,缩短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总页数】3页(P65-67)【作者】许得泽;伍方红;黎文杰;焦英杰;刘伟盛【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江门529000;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江门529000;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江门529000;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江门529000;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江门52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8【相关文献】1.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脓毒症诱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2.呼吸机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3.乌司他丁联合持续血液净化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4.乌司他丁对肺癌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观察5.乌司他丁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CC-16、SP-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CC-16、SP-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CC-16、SP-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秦妮; 段亚楠; 张颖; 米婷【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9(059)034【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Clara细胞蛋白-16; 肺表面活性蛋白D; 短期预后【作者】秦妮; 段亚楠; 张颖; 米婷【作者单位】西安市中心医院西安7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非心源性致病因素所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1]。

据估计,我国每年ARDS发病率约为59/10万,新增患者约67万例[2]。

ARDS病因复杂,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病死率为40%~50%,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

临床主要结合临床特征、氧合情况、影像学检查等诊断ARDS及评估病情进展,但具有一定局限性,如部分检查具有滞后性,且不能预测预后[4]。

寻找灵敏度高、特异度好的生化指标辅助临床诊治ARDS成为研究热点。

ARDS病理生理学基础是炎症反应活化和免疫调节失控,同时损伤肺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形成微血管成等[5]。

Clara细胞蛋白-16(CC-16)是由肺细支气管黏膜Clara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特异性组织分泌蛋白,介导了炎性反应和呼吸道损伤。

有研究发现,CC-16异常表达参与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道肺损伤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6]。

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为胶原糖蛋白,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具有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改变参与机体急慢性炎症反应[7]。

关于CC-16和SP-D与ARDS的关系,目前研究较少。

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清CC-16、SP-D水平,旨在探讨其在ARD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2014年5月~2018年5月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7例ARDS患者(病例组)。

纳入标准:①ARDS典型临床表现,如急性发病、呼吸窘迫、胸部X线证实双肺有浸润性阴影、低血压症等,并符合“柏林定义”中关于ARDS的诊断标准[8];②发病距入院时间在48 h内;③氧合指数(PaO2/FiO2)<300 mmHg;④病因明确,因急性胰腺炎、创伤、重症肺炎发病;⑤入院前未接受过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药物治疗;⑥病历资料完整。

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效果研究

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效果研究

龙源期刊网 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效果研究作者:李晓凤吴琼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究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进行研究,从中随机抽选出病例数80例,将其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病例数各取40例。

给予对照组患者有创序贯性机械通气,观察组首选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无创机械通气失败后采用无创-有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关键词:有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025-0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常见于危急重症患者中,因肺实质细胞损伤,导致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发生。

目前,机械通气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有创机械通气虽然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清醒的患者而言,该治疗方式其内心难以接受。

而且有创序贯性机械通气还会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不利于患者治疗。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探讨无创-有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从而为以后的治疗提高理论参考,以下是详细内容。

1 资料、方法1.1 病例资料针对本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开展研究,将其按照不同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观察组(40例/组)。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病例数为22例,女性病例数为18例,患者年龄范围:53.4±5.3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病例数为23例,女性病例数为17例,患者年龄范围:53.5±5.1岁。

对比基础信息,组间数据并无较大的差异性:P>0.05。

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救治中的价值

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救治中的价值

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救治中的价值武华栋【期刊名称】《《世界复合医学》》【年(卷),期】2019(005)008【总页数】3页(P108-110)【关键词】俯卧位通气; 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氧合指数; 预后; 应用价值【作者】武华栋【作者单位】北京市石景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北京1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其与肺内原因、肺外原因密切相关,病情危急、死亡率高,受到了临床的高度重视。

目前,临床针对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多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最新研究发现,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救治中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对于增强预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1]。

为探究其应用效果,纳入的病例均为该院2018年1—12月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共计60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于该院收集60例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病例资料,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27~74岁,平均年龄为(53.5±6.6)岁;对照组:男 16 例,女 14 例,年龄为 25~76岁,平均年龄为(53.1±6.5)岁。

患者接受临床诊断及MRI、CT检查,证实为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国际临床诊断标准相符[2];排除肝肾功能疾病及精神障碍疾病患者。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认可,所有研究对象均为自愿参与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仰卧位通气,护理人员协助患者采取仰卧姿势接受通气治疗,监测患者临床指标,确保患者呼吸通畅。

观察组:采用俯卧位通气方式,患者入科后24 h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标准后采用标准俯卧位通气处理,每天帮助患者清理分泌物,与此同时患者Ramsay评分达到4~5分后给予患者瑞芬太尼、丙泊酚以及咪达唑仑镇痛镇静药物治疗,保持俯卧位通气模式,确保每天俯卧时间>16 h。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临床治疗32例分析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临床治疗32例分析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临床治疗32例分析作者:刘凡王晓娟温凤云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年第13期【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联合给予乌司他丁+血必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通气状况、炎性指标、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aO2(96.84±1.20)mmHg、SaO2(95.47±1.92)%、CRP(6.40±0.52)mg/L、IL-1(9.15±0.28)ng/L、TNF-α(8.57±0.30)ng/L、有效率93.75%、死亡率6.25%、通气(6.48±0.17)d、住ICU时间(7.10±0.23)d,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将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应用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可改善通气,减轻炎性反应,降低死亡率,缩短机械通气及住ICU时间。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U;机械通气;乌司他丁;血必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为临床常见病,患者症状以呼吸困难、烦躁、心率加快等为主[1]。

如未及时治疗,可诱发气胸等并发症,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

ARDS患者入院后,ICU应立即给予妥善的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2]。

有研究指出,将乌司他丁与血必净应用到疾病的治疗中,有助于促进病情康复[3]。

本文作者于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ARDS患者中,随机选取32例作为样本,观察了疾病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分组,观察组性别:男/女=10/6,平均年龄(69.85±14.85)岁,发病时间(1.98±1.70)h。

对照组性别:男/女=11/5,平均年龄(69.98±14.74)岁,发病时间(1.97±1.57)h。

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适宜时机

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适宜时机

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适宜时机发表时间:2019-01-10T15:00:51.25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6期 作者: 韩韬[导读] 表明应用高龄患者不适用于以肺部感染控制窗选择有创-无创正压通气序贯治疗,应该进一步探讨其他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南京市江宁医院ICU 江苏南京 211100)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接受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以及适宜时机。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09月中的16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其中82例患者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视作对照组,另外81例接受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视作观察组,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6.17%、2.47%,低于对照组17.07%、10.98%(χ2=4.70、4.68,P=0.03、0.03),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高龄组二次插管率高于其他两组,SBT通过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以肺部感染控制、指脉氧为时间窗作为有创、无创通气的切换点,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能够减VAP、降低死亡率、缩短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但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作为有创-无创正压通气序贯治疗选择的依据不适用于高龄患者。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时机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180-0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病死率较高,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主要方法,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方法,但有创机械通气会引起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或者肺炎,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1-2]。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无创呼吸机逐渐应用于临床,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成为呼吸衰竭治疗的新方法[3]。本研究以我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09月中的16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对象,具体分析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09月中收治的16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分析,全部患者年龄都在18岁以上,按照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81例,包括43例男以及38例女,年龄平均(59.28±20.36)岁,其中中青年组(18~65岁)26例,老年组(66~75岁)37例,高龄组(大于76岁)18例。对照组82例,包括41例男以及41例女,年龄平均(59.59±20.14)岁。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经患者知情同意。两组年龄、性别结果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收治于ICU中,接受气管插管,实施压力支持通气(PS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选择辅助/控制或呼气末正压(PEEF)模式,实施肺保护通气,控制潮气量为6~8ml/kg,气压气道平台保持不超过30~35cmH20,对患者氧合状况以及体征情况进行监测。对压力支持通气水平、吸入氧浓度(FiO2) 、呼吸末正压进行调节,前三天每天进行2次肺复张。 对照组患者直接实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一直到符合拔管标准;观察组患者先进行意识状态、循环状况以及呼吸状况的监测,等到患者肺部病变恢复稳定,同时氧合指数(PaO2/FiO2)保持为200~250mmHg,将气管拔除,通过面罩实施序贯无创正压通气(NIV),实施序贯无创正压通气期间要定时指导患者咳痰,尽可能使呼吸频率控制在每分钟不超过35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死亡率。 比较观察组不同年龄层的患者无创正压通气序贯治疗成功率,具体比较指标包括二次插管率、自主呼吸试验(SBT)通过率。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22.0软件对本研究获取的全部结果实施分析,(x-±s)表示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t检验,[n(%)]表示VAP率、死亡率、二次插管率、SBT通过率,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34卷第5期参芪扶正注射液常作为肿瘤辅助治疗药物,由黄芪、党参精制,已被证实的功效包括益气扶正、改善心肌代谢、解毒、活血化瘀等,临床应用多、适应证广,且安全性较高[1,2]。

为了分析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降钙素原(PCT)水平影响、血清中降钙素原(PCT)水平影响和对此类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本研究组进行以下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3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

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或年龄>70岁者;②存在或合并以下疾病:白血病、中毒、先天性疾病、尿毒症脑病、肺性脑病、肝性脑病、急性脑出血或急性脑梗死;③辨证分析后发现所选患者不适宜使用乌司他丁或参芪扶正者;④入组时间<10d 者;⑤其他不能完成试验或有干扰数据情况。

所有研究对象均由其授权委托人签署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共100例患者入选,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

治疗组男3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7.18±9.35)岁;原发病为多发伤25例,重症胰腺炎9例,重症肺炎9例,心肺复苏后3例,腹腔感染4例。

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6.82±8.91)岁;原发病:多发伤23例、重症胰腺炎10例,重症肺炎10例,心肺复苏后4例,腹腔感染3例。

两组可比性良好。

方法:①基础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抢救治疗和药物支持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抗生素、液体复苏、营养支持、防治水电解质紊乱、防治酸碱失衡等。

②对照组:采用呼吸机支持+乌司他丁治疗。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需求设定呼吸机参数。

乌司他丁用法:10万U/次,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mL,每8h 1次,缓慢静脉注射,连续应用10d。

③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次,匀速静脉滴注,1次/d,连续应用10d。

血清乳酸联合降钙素原检测用于脓毒症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判断的价值

血清乳酸联合降钙素原检测用于脓毒症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判断的价值

血清乳酸联合降钙素原检测用于脓毒症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判断的价值陈露吴先龙【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乳酸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用于各型脓毒症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后判断的价值。

方法 选取脓毒症致ARDS45例、严重脓毒症致ARDS32例、脓毒性休克致ARDS19例共96例患者,在患者入院当天和死亡前分别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和化学分析法检测血清乳酸、PCT水平,统计7d内的病死率。

采用RO C曲线评估两种指标对ARDS病情预后的诊断效能。

结果血清乳酸和PCT水平以脓毒性休克致ARDS患者最高(P<0.05),且死亡组患者的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血清乳酸和PCT水平检测用于脓毒症致ARDS预后判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84和0.854,0.895和0.659。

结论血清PCT和乳酸对脓毒症致ARDS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有一定价值,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预后判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乳酸降钙素原重症医学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ombination detection for serum lactic acid and procalcitonin levels 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caused by sepsis C HEW iu, X/an/ong. Department o f /ntens/Ve Care U n/’t, 7"a^)〇u Rrst Peop/e’s Hosprta/, Ta^/jou 37S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lactic acid and procalcitonin levels 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induced by sepsis. Methods Ninety six patients with ARDS induced by sepsis admitted i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from March 2013 to October 2015 were recruited. Serum lactic acid and procalcitonin levels were detected with chemical analysis and immune chemiluminescence method, respectively on the day of admission, after disease remission, or before the patients died. And the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 curve) was used to asses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two markers for ARDS. Results The serum levels of lactic acid and procalcitonin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ARDS (P<0.05), the highest level was detected in ARDS induced by septic shock. The sensibility and specificity of serum lactic acid and procalcitonin were 0.684, 0.854, and 0.895 and 0.659 for assessing disease prognosi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Serum lactic acid and procalcitonin have a certain value in assessing the severity of ARDS caused by sepsis and the sensibility and specificity may be improved by combined detection of two markers.【Key word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Sepsis Lactic acid Procalcitonin Intensive care medicine脓毒症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感染性 疾病,是引起ICU和住院患者高病死率的一■项常见原 因[1-2],脓毒症能引起多脏器功能损伤和衰竭,其中以急 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最为常见近年来,随着临 床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对脓毒症致ARDS的病理生理学 和分子机制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在抗生素治疗、疾病早 期复苏和寻找生物标记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但是脓毒 症患者的病死率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主要是由于缺doi:10.12056/j.issn.1006-2785.2017.40.1.2015-1429作者单位:318020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通信作者:陈露,E—mail: chenlumusic@126 .com 乏早期发现和预防脓毒症致ARDS的监测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RDS:PaO2/FiO2≤200mmHg,其它项目均与ALI相同,但其临床表现比ALI 严重。
AECC诊断标准的局限
ARDS柏林诊断标准
Berlin Definition of ARDS
柏林标准的精粹
ARDS柏林诊断标准将高危因素导致ARDS的发病时间界定 为1周内 取消了急性肺损伤(ALI)的术语 要求计算氧合指数时PEEP须设定一个最小值即5cmH2O, 根据氧合指数将病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程度越高, 死亡率越高,呼吸机使用时间越长Βιβλιοθήκη ARDS!参与反应的细胞 ——
A R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上皮细胞
D 内皮细胞
S 参与反应的介质 —— 发 氧自由基
病 蛋白溶解酶
的 花生四烯酸代谢物
炎 症 机
补体系统 凝血和纤溶系统 PAF TNF
制 IL
......
ARDS肺水肿的 成分:
富含蛋白 细胞碎片 未激活的PS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炎症介质 ......
1992年,美欧共识会(American-European Consensus Conference, AECC)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Syndrome,ARDS) 首次提出ALI 提出AECC标准
AECC诊断标准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 ①急性起病; ②PaO2/FiO2≤300mmHg(不管PEEP水平); ③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多,边缘模糊,斑片状或大片状密度增高影等 间质性或肺泡性水肿、浸润影; ④PCWP≤18mmHg,或无左心房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
ARDS特点一: 肺容积减少
肺泡和间质水肿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水肿压迫
肺泡陷闭、肺不张 功能残气量( FRC )↓↓
右向左分流、通气比例失调
严重低氧血症
“婴儿”肺 ”小肺”
硬肺
需要较高的气道压力达到目标潮气量 原因:
1.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表面张力 ↑↑
2.肺不张、肺水肿导致肺容积↓↓ 3. 肺纤维化 正常的1/3 ~ 1/4
转入后,BP 80/40mmHg, HR160次/分,SPO2 80%。
给予无创辅助通气,(模 式A/C,FiO2 80%,频率 16次/分,PIP20cmH2O, PEEP6cmH2O)血气分 析:pH 7.34, PaCO2 31 mmHg, PaO2 100mmHg)
12月08日
定义变迁史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病例—病史
患者何X,女,26岁,因“停经23周+3,发热2天,阴道流液12 小时”于2013-12-6入院 查体:T 38.1℃,P130次/分,R 20次/分,BP 85/50mmHg.急性面容, 颜面潮红,双肺呼吸音清,无啰音;心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宫 底脐下1横指,无宫缩,宫体无压痛,阴道少许液体。 入院诊断:1.G2P1 孕23周+3 胎膜早破 2、宫内感染? 第二天出现心率增快、气促、呼吸困难,血氧维持差,于12月 8日转入ICU
①血流动力性肺水肿 (hemodynamic pulmonary edema )毛 细血管静水压升高,流 入肺间质液体增多所形 成的肺水肿,但蛋白质 分子的渗透性,或液体 的传递方面均无任何变 化
②通透性肺水肿 (permeability pulmonary edema )
不仅肺水通过肺毛细血 管内皮细胞剧增,且蛋 白质渗透过内皮细胞也 增加
解读:
➢ 全身性感染、创伤、休克、烧伤、SAP等是导致ARDS的常见病因 ➢ 严重感染患者有25%~50%发生ARDS,而且在感染、创伤等导致的MODS中,肺是最
(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
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
导致
急性、进行性 缺氧性呼吸衰竭
ARDS的危险因素
肺内因素 常见:
胃内容物吸入性肺炎 等重症肺部感染
少见: 肺挫裂伤、淹溺、氧中毒 吸入刺激性气体 放射性肺损伤
肺外因素 常见:
严重肺外感染致脓毒症 重症非胸部创伤 休克、大量输血输液 少见: 急性重症胰腺炎 体外循环、中毒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重力依赖区域的肺不张
ARDS的病理生理
○肺容积明显降低---“小肺”(不均一性) ·肺泡水肿 ·肺间质水肿压迫远端细支气管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消耗或不足:肺泡萎陷 ○肺顺应性明显降低---“硬肺”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 肺内分流和死腔样通气 最终致顽固性低氧血症
ARDS的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标准的变迁 ——AECC定义
ARDS的发生机制?
肺弥漫性肺毛细血管膜损害
肺毛细血管内皮CELL损伤

生 机
肺CAP通透性↑

肺间质和肺泡水肿
II型肺泡细胞破坏 PS ↓
肺不张,透明膜形成
肺顺应性↓ 肺容积↓
缺O2
V/Q比例失调 弥散功能障碍
ARDS是一种通透性肺水肿
1 肺间质 2 肺泡
通透性肺水肿与血流动力性肺水肿不同
柏林标准的精粹
明确指出肺部CT诊断ARDS双肺浸润影的特异性高于胸片 剔除PAWP并引入其他客观指标(如超声心动图)排查心 源性肺水肿
ARDS的治疗策略?
ARDS治疗要点
呼吸支持
B
原发病治疗 A
其他:体位治疗 E

治疗 要点
C 液体管理
D 营养支持 和监护
(一) 原发病治疗
积极控制原发病是遏制ARDS发展的必要措施
❖ 1992 美欧共识会(American-European Consensus Conference, AECC) 提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Syndrome,ARDS)
Lancet. 1967; 2(7511):319-323
ARDS的定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 创伤相关性大片肺不张
❖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 创伤性湿肺
❖ 越南战争
1961-1975 休克肺
❖ 1967 Ashbaugh首次报道 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 1971年,Petty等正式命名“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