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年限及代号

合集下载

地层年代表

地层年代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90
3000
800 3800 4600
地质(层)年代表(Geological Time Scale)
地质时代、地层单位及其代号 宙 (宇 ) 代 (界 ) 纪 (系 ) 第四纪(Q)Quaternary 新近纪(N) 世 (统 ) 全新世(Q4/Qh)Holocene 更新世(Q1Q2Q3/Qp)Pleistocene 上新世(N2)Pliocene 中新世(N1)Miocene 渐新世(E3)Oligocene 古近纪(E) 始新世(E2)Eocene 古新世(E1)Palaeocene 白垩纪(K)Cretaceous 晚白垩世(K2) 早白垩世(K1) 晚侏罗世(J3) 中生代(Mz) Mesozoic 侏罗纪(J)Jurassic 中侏罗世(J2) 早侏罗世(J1) 晚三叠世(T3) 三叠纪(T)Triassic 显生宙 (PH) Phanerozoic 二叠纪(P)Permian 中三叠世(T2) 早三叠世(T1) 晚二叠世(P 2) 早二叠世(P 1) 晚石炭世(C3) 晚古生代 (Pz2) 泥盆纪(D)Devonian 古生代(Pz) Palaeozoic 志留纪(S)Silurian 石炭纪(C)Carboniferous 中石炭世(C2) 早石炭世(C1) 晚泥盆世(D3) 中泥盆世(D2) 早泥盆世(D1) 晚志留世(S3) 中志留世(S2) 早志留世(S1) 早古生代 (Pz1) 晚奥陶世(O3) 奥陶纪(O)Ordovician 中奥陶世(O2) 早奥陶世(O1) 晚寒武世( Є 3) 寒武纪(Є)Cambrian 中寒武世( Є 2) 早寒武世( Є 1) 新元古代 元古宙 (PT) Precambrian 元古代(Pt) Proterozoic (Pt3) 中元古代 (Pt2) 古元古代(Pt1) 新太古代 太古宙 (AR) Archaean 太古代(Ar) Archaeozoic (Ar2) 古太古代 (Ar1) 冥古宙(HD) 震旦纪(Z/Sn)Sinian 青白口纪 蓟县纪 长城纪 230 200 400 400 700 500 60 570(600) 800 1000 1400 1800 2500 71 510 30 439 47 409 72 362(355) 40 42 250 73 208 同位素年龄(百万年 Ma) 时间间距 约 2-3 2.82 18 13.2 16.5 12 70 距今年龄 0.012 2.48(1.64) 5.3 23.3 36.5 53 65 135(140) 新生代(Kz) Cenozoic

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

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

生物地层学
未知地区的地层可通 过所含化石与已知地 区地层对比,而知道 地层的时代或层位。 同理,陆相地层与海 相地层可以通过同时 期既含有陆生植物化 石也含有海洋无脊椎 动物化石的海陆过渡 类型地层建立起对比 关系。
生物地层学
标准化石法的优缺点: 简便易行,适合野外调查和初步的大致对比; 有时会由于先驱或孑遗的情况造成对比的不精确; 对比适用范围相对局限。单一生物分布的局限性
海退 序列
海进 序列
3)化石标志:
贝壳的优势定向、植物的根迹及生物的活动痕迹 等
G
F
基于上述标志,我们就基本可以确立任
E
何一个露头剖面所代表的一段地层中的 T
D
岩层及各种地质事件(如岩浆侵入、断
C
层、侵蚀作用等)形成或发生的相对先
B
后顺序。
A
§1.2 地层划分和对比
地层划分
上述地层露头剖面可根据不整合面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I、II), 反映了该地区地层发育经历的两个构造演化阶段; II阶段又可根据岩 性变化划分为4个次级阶段(①-④),反映了沉积环境变化的阶段性; ③又可根据含化石的不同再细分两个更次级的阶段,反映生物演化的 阶段性
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
2. 地层层序的建立
--地层层序律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G
层状岩石的原始形成序列总是新岩层叠覆在老
F
岩层之上,即“下老上新”。
斯丹诺(Nicolaus Steno, 1638-1687)
E
T
D
C
如果将最老到最新的岩石按它们形成的先后顺序
B
排列起来---岩层柱(地层柱),就有可能建立
地质年代单位宙宙代代纪纪简称距今年龄百万年第四纪quartnaryq018代新生代cenozoic第三纪tertiaryt1865白垩纪cretaceousk65135侏罗纪jurassicj135205中生代mesozoic三叠纪triassictr205250二叠纪permianp250290石炭纪carboniferousc290355泥盆纪devoniand355410志留纪siliurians410438奥陶纪ordoviciano438510显生宙显生宙phanerozoic古生代paleozoic寒武纪cambrianc510540新元古代pt35401000中元古代pt210001800元古宙proterozoic早元古代pt118002500隐生宙宙太古宙archeanar25003800地质年代系统地质年代表3界限层型stratotype和层型剖面stratotypesection1976国际地科联所属国际地层委员会提出了采用gsspglobal

地质地层名称与代号

地质地层名称与代号

地质地层名称与代号
地质地层名称与代号是地质学中的术语,描述了地层之间石层、
岩石等矿物形成的时间线。

它们可以帮助地质学家研究大地上发生过
的事件,形成研究用的时间参照系。

地质地层名称有多个,比如山脉、岩层和火山活动等,而这些术
语中,后者属于植物界。

代号是指地质地层名称的一个缩写,比如GP (古牙系)、AJ(安山系)和MQ(民权系)等。

每个代码代表一个地
质时期,并标志着地层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

在一些地区,地质地层名称与代号也可以用于表示宏观构造上的
地形。

比如大幅度的山坡、山谷和山脉,都有专门的地质地层名称与
代号,便于科学家进行理论说明和实际应用。

地质地层名称与代号可以帮助地质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地球的
演化史,追溯岩石形成的详细过程,并有助于解释现在的地貌。

它们
也为地质调查、勘探、矿产探测、地质内涵评价和地质灾害的研究提
供了基础信息。

综上所述,地质地层名称与代号是地质学中最基本的术语,它们
既可以用于表示地层的精确年代,又可以用于表示宏观构造上的地形,它们在地质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
础数据。

地层年限及代号

地层年限及代号

地层年限及代号第四系:Q
全新统:Qh,代号:Q4
更新统:Qp,代号:上更新统:Q3
中更新统: Q2
下更新统:Q1 新近系:N
上新统:N2
中新统:N1
古近系:E
渐新统:E3
始新统:E2
古新统:E1
白垩系:K
上白垩统:K2
下白垩统:K1
侏罗系:J
上侏罗统:J3
中侏罗统:J2
下侏罗统:J1
三叠系:T
上三叠统:T3
中侏罗统:T2
下侏罗统:T1 二叠系:P
上二叠统:P3
中二叠统:P2
下二叠统:P1 石炭系:C
上石炭统:C2
下石炭统:C1 泥盆系:D
上泥盆统:D3
中泥盆统:D2
下泥盆统:D1 志留系:S
顶志留统:S4
上志留统:S3
中志留统:S2
下志留统:S1 奥陶系:O
上奥陶统:O3
中奥陶统:O2
下奥陶统:O1
寒武系:ε
上寒武统:ε3
中寒武统:ε2
下寒武统:ε1 震旦系:Z
上震旦统:Z2
下震旦统:Z1。

地层代号对照表

地层代号对照表

地层代号对照表
地层代号对照表是用于确定不同地质时期中地层的等级和对应代号的表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层代号及其对照关系示例(根据国际地层委员会的标准):
- 古生代时期:
Cambrian(寒武纪): Ca
Ordovician(奥陶纪): Or
Silurian(志留纪): Si
Devonian(泥盆纪): De
Carboniferous(石炭纪): Cp
Permian(二叠纪): Pe
- 中生代时期:
Triassic(三叠纪): Tr
Jurassic(侏罗纪): J
Cretaceous(白垩纪): K
- 新生代时期:
Paleogene(古近纪): Pg
Neogene(新近纪): Ng
Quaternary(第四纪): Q
这是一个简单的地层代号对照表示例,不同的地层分类系统和不同的国家/地区可能有不同的代号和对照关系。

因此,在具
体研究中,需要参考相关的地层代号对照表和地质学界的标准。

地层年代表

地层年代表

地层年代表(总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构造阶段(及构造运动)----------------------------------------------------------新生代第四纪Q全新世Qh 人类出现晚更新世 Qp中更新世 Qp2早更新世 Qp1新近纪 N上新世 N2中新世 N1 近代哺乳类出现古近纪 E渐新世 E3始新世 E2 50古新世 E1 65 鱼类出现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喜玛拉雅构造阶段)--------------------------中生代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侏罗纪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燕山构造阶段)三叠纪T 250 蜥龙鱼龙出现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印支构造阶段)---------------------------古生代晚古生代二叠纪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石炭纪 C 362 单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海西)华力西构造阶段早古生代志留纪S 439 裸蕨植物出现奥陶纪O 510 无颌类出现寒武纪∈ 570 硬壳动物出现加里东构造阶段---------------------------元古代新元古代震旦纪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南华纪 Nh 800 晋宁运动青白口纪Qb 1000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中元古代蓟县纪JX 1400 真核动物出现(绿藻)长城纪Ch 1800古元古代滹沱纪Ht 2300 吕梁运动五台纪 Wt 2500 五台运动---------------------------太古代新太古代Ar3 2800 (阜平运动结束,五台运动开始)原核生物出现 (菌类及蓝藻)中太古代Ar2 3200 (迁西运动结束,阜平运动开始)古太古代Ar1 3600 (迁西运动开始)生命现象开始出现始太古代Ar0 4500Ar 4600地球形成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

国际地层年表中文A4

国际地层年表中文A4
(末元古系)
650
NP3
NP




P∈






(宙)
成冰系(纪)
850
NP2
拉伸系(纪)
1000
NP1
中元古界
(代)
狭带系(纪)
1200
MP3

延展系(纪)
1400
MP2
盖层系(纪)
1600
MP1
古元古界
(代)
固结系(纪)
1800
PP4
PP
造山系(纪)
2050
PP3
层侵系(纪)
2300
PP2
0.15
5。33
n7
中新统(世)
梅辛阶
7。3
0.15
7。1
n6
N1
托尓通阶
11
0.3
11
n5
塞拉瓦尓阶
14。3
0。5
13.6
n4
兰歌阶
15.8
0。2
16.4
n3
布尓迪加尓阶
20.3
0.4
19。1
n2
阿启坦阶
23.5
1
23。8
n1
古近系
(纪)
渐新统
(世)
夏特阶
28
1
e9
E3
E
鲁培尓阶
33.7
0.5
e8
始新统(世)
普利亚本阶
37
10。5
e7
E2
巴尓通阶
40
1
e6
鲁帝特阶
46
10。5
e5
伊普里斯阶

工程勘察地层编号规则

工程勘察地层编号规则

54
? 2q
寒武系中统覃家庙组
55
? 2b
寒武系中统八挂庙组
56
? 2s
寒武系中统石冷水组
57
? 2m
寒武系中统毛坝关组
58
? 2g
寒武系中统高台组
59
? 1q
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
60
? 1sl
寒武系下统石龙洞组
61
? 1j
寒武系下统金顶山组
62
?1t
寒武系下统天河板组
63
? 1j
寒武系下统箭竹坝组
64
1。
一级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符号
Q4 Q3 Q2 Q1 K2z K1w J3p J3sn J2s J2x J1zl J1z T3xj TJx T2l T2b T1j T1f T1d P3c P3d P3l P3w P2m P2q P1l C2w D3s D2x
附录 F 地层编号规则
F.0.1 地层编号应由三级构号, 其中第一级代表地质年代, 第二级代表地质岩性, 第三级为 地层分层编号,编号应符合表 F.0.1-1和 F.0.1-2 的规定。
条文说明: 地质年代和地层岩性列表参考重庆市 2004 年 9 月 20 日发布的《关于岩土工程
勘察图例图示的规定》。地层编号 1-2-1 ,代表第四系全新统的素填土其分层编号为
24
25
26
Cg
27
Br
28
Ss
29
St
30
As
31
Ar
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层年限及代号第四系:Q
全新统:Qh,代号:Q4
更新统:Qp,代号:上更新统:Q3
中更新统: Q2
下更新统:Q1 新近系:N
上新统:N2
中新统:N1
古近系:E
渐新统:E3
始新统:E2
古新统:E1
白垩系:K
上白垩统:K2
下白垩统:K1
侏罗系:J
上侏罗统:J3
中侏罗统:J2
下侏罗统:J1
三叠系:T
上三叠统:T3
中侏罗统:T2
下侏罗统:T1 二叠系:P
上二叠统:P3
中二叠统:P2
下二叠统:P1 石炭系:C
上石炭统:C2
下石炭统:C1 泥盆系:D
上泥盆统:D3
中泥盆统:D2
下泥盆统:D1 志留系:S
顶志留统:S4
上志留统:S3
中志留统:S2
下志留统:S1 奥陶系:O
上奥陶统:O3
中奥陶统:O2
下奥陶统:O1
寒武系:ε
上寒武统:ε3
中寒武统:ε2
下寒武统:ε1 震旦系:Z
上震旦统:Z2
下震旦统:Z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