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层描述

合集下载

地层的定义和特点

地层的定义和特点

地层的定义和特点
地层是指地下不同深度处的岩石层,也可以看作是地表上的地貌的地
层内部组成的色彩、结构、细节的综合体。

地层是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
层反映了地球演化的历史,也是地表时空变化的直接材料。

1、地层的定义:地层是地壳的物理构造单位,是由具有一定持续时
间和一定厚度,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变化的地质岩体组成的地质体。

2、地层的特点:
(1)地层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信息,地层是地质研究的基本依
据和研究内容,它是地球演化的最重要的信息源之一。

(2)地层的主要特点是地质时空特征的明显变化,它包括岩石类型、年龄、成因、构造特征等,这些特征反映了地壳演化的历史。

(3)地层里还包括了地质过程,反映了地质期间发生的一系列重要
地质事件,如火山喷发、山火、吐灰、地应力作用、构造活动等。

(4)地层也可以用来解释地质变迁,反映地质期间地壳形态、构造
变化以及物质移动方式等。

(5)地层是地质研究的基本依据,地层的特征反映了地壳演化的历史,也是地表时空变化的直接材料。

地层、地层单位及其表示方法

地层、地层单位及其表示方法

地层、地层单位及其表示方法地质学研究中,地层(Stratum)是指地壳的垂直交错的一层或多层的岩石组合,也即地壳的剖面。

地层是由历史构造和地质作用形成的,它具有层序学特征,表示地壳的构造变化。

在地质学调查中,一般将地层分为单层地层和多层地层,单层地层通常指一个岩石层,多层地层通常指由多个岩石层组成的地层单元,如火山岩及其夹层、粉砂岩及其夹层等。

地层单位指的是地层中基本的单元,如岩石层、岩溶洞、流纹层、岩砾层、沉积物层等。

地层中的各个单元之间是相互连续的,在调查中,一般将多个单元组成一个地层单元。

在地质调查中,为了准确描述地层,一般采用层序学表示方法。

层序学表示方法是一种基于地层结构的科学表示法,它系统地描述了地层的结构、构造特征、物质组成及其空间分布。

层序学表示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元,并将每个地层单元按照其厚度、物质组成、构造特征等因素进行分类排列,形成一个地层序列。

地层序列是一种表示地层构造结构的系统,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层的结构特征、构造特征以及地质作用的特点。

地层序列的表示方法一般采用简笔素描法,即将每层地层用线条、矩形、圆形等图示表示出来。

地层简笔素描的表示方法可以更加容易地把握地层的结构特征,易于理解。

虽然层序学表示方法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地层的构造特征,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由于地层简笔素描表示方法只能表示地层的表面情况,无法深入分析地层的内部结构;其次,由于地层结构复杂,层序学表示方法往往难以充分反映地层的复杂性。

因此,层序学表示方法需要与其他地质调查方法,如地质剖面,地层测绘,地质调查,地质采样分析等相结合,充分发挥其优势,更好地反映地层的构造特征。

总之,地层、地层单位及其表示方法是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层序学表示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层的结构特征、构造特征以及地质作用的特点,并且需要与其他地质调查方法结合,才能更好地反映地层的构造特征。

地层的定义

地层的定义

地层的定义地层是地球表面的一层岩石或土壤的特定序列,它们记录了地球历史上的重要信息。

地层可以根据岩石类型、化石特征和地质事件来分类和确定。

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地质学家可以了解地球过去的环境、生物演化和地质变化,为研究地质历史和资源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地层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和组成部分。

在地质学中,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照岩石类型划分地层。

岩石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地质材料,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下岩浆在地壳中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和玄武岩。

沉积岩是由沉积作用积累而成的,如砂岩、泥岩和石灰岩。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历了岩石变质作用的产物,如片麻岩和页岩。

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性质可以反映出地球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和地质作用。

除了岩石类型,地层还可以根据化石特征进行划分。

化石是地质记录中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通过化石的研究可以确定地层的年代和生物演化过程。

化石是古生物在地层中的遗存,它们可以是动物的骨骼、植物的化石、微生物的遗迹或痕迹化石。

根据不同的化石群落和地质年代,地质学家可以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时代和期间,如寒武纪、奥陶纪和白垩纪。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历程、生态环境和地球历史的演变。

地层的划分还可以基于地质事件和构造特征。

地质事件是指地球历史中发生的重要地质过程,如地震、火山喷发和大规模的沉积作用。

这些地质事件在地层中留下了明显的标志,如断层、岩浆侵入和沉积体系的变化。

通过研究这些地质事件,可以确定地层的边界和地质历史中的重要事件。

构造特征是指地层中的地质结构,如褶皱、断裂和岩浆岩体。

这些构造特征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运动过程。

地层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历史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层的划分和对岩石、化石和地质事件的研究,可以重建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变化。

地层的研究也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学家可以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和分析,确定矿床形成的时代和地质作用过程,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地层的定义

地层的定义

地层的定义地层是地球表面上一系列岩石和沉积物的层次堆积,是地球地壳的组成部分。

地层的形成与地质作用密切相关,记录了地球漫长的地质历史,对研究地球演化以及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地层的划分是地质学的基础工作之一。

地层划分是通过对岩石性质、化石组合、岩性变化等进行研究,将地壳内部的岩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元。

地层的划分依据包括岩石的颜色、质地、结构、岩石成分、化石等特征。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研究,地质学家可以确定地层的年代和地质历史。

地层的划分有助于了解地球演化的过程。

地球的地壳是由一系列地层组成的,每一层地层都记录了特定时期的地质事件和生态环境变化。

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地质学家可以了解到地球上不同时期的构造、气候、生物演化等信息。

例如,通过对地层中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生物群落组成和演化过程,从而推断出地球上的古生态环境。

地层对于资源勘探和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和划分,可以确定矿床和油气藏的分布、规模和特征,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勘探中的地层对比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地层之间的岩石性质和化石组合,可以确定地层的对应关系,进而推断出地下构造和资源分布。

在地质学研究和工程勘探中,地层的解释和描述是必不可少的。

地层的解释需要结合地质剖面和钻孔数据,综合分析地层的特征和变化,确定地层的性质和分布。

地层的描述则是将地层的特征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包括岩石的颜色、质地、结构、岩性变化等。

地层描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于地质研究和工程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避免误判和错误决策。

地层是地球地壳的组成部分,记录了地球漫长的地质历史。

地层的划分、研究和描述对于地质学研究、资源勘探和工程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演化的过程,推断古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地层的研究在地质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地质特征描述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地质特征描述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地质特征描述地质勘察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地壳内部构造及其上部岩石、地层、矿产资源、地下水等进行的系统观察、测定、分析和解释的一门科学。

在地质勘察中,对地下岩层的地质特征进行准确描述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地质特征描述的方法和技巧。

一、岩石的物理特征描述1. 颜色:岩石的颜色可以反映其成分和形成环境。

应采用客观、准确的词语来描述颜色,如红色、灰色、黑色等。

2. 质地:岩石的质地有粗糙、平滑、致密、松散等不同的特征,可以用手感和肉眼观察进行描述。

3. 结构:岩石的结构包括层理、节理、褶皱、断层等,可以通过观察岩石表面或裸露的岩石剖面进行描述。

4. 矿物含量:岩石中的矿物含量对岩石的性质有着重要影响,可以通过观察岩石中各矿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情况等进行描述。

二、地层的地质特征描述1. 岩性:地层的岩性是指地层所包含的主要岩石类型。

应准确描述地层岩性,如泥岩、砂岩、灰岩等。

2. 厚度:地层的厚度是指地层的垂直厚度,可以通过钻孔、沉积剖面等方式进行测定和描述。

3. 层序:地层的层序是指地层的垂向变化规律。

可以通过观察岩石中的层面倾角、倾向、层序重复等进行描述。

4. 化石:地层中的化石可以揭示岩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

应准确描述化石的种类、分布情况等。

三、断层的地质特征描述1. 位移:断层的位移是指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距离。

应描述断层的位移方向和大小。

2. 走向和倾角:断层的走向是指断层线在水平面上的方向,倾角是指断层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应准确描述断层的走向和倾角。

3. 结构:断层的结构包括断层面、断层岩性、断层带等。

可以通过观察岩层的变形和破裂情况进行描述。

四、地下水的地质特征描述1. 含水层特征:地下水的含水层是指能够存储和输送地下水的岩石层。

应描述含水层的深度、厚度、渗透性等特征。

2.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指含水层中水位的高度。

可以通过观察井中的水位或地下水渗出地表形成的湿地进行描述。

地层的定义和特点

地层的定义和特点

地层的定义和特点地层是指地壳中一定层次的岩石或沉积物层序,是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也是认识地球演化历史的基础。

地层定义是指在地质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地壳层次的岩石或沉积物层序。

根据地质学原理,地壳中的地层可以按照其所含的岩石类型、岩性、化石组合等进行分类和划分。

地层的划分是依据岩石的地质年代顺序和地质层序关系的。

地层的特点:1.地层具有垂直的时空分布:地层可以从地表向下延伸成为一层一层的岩石堆积,地层的上、下界面称为地层面,地层面具有相对的平行性。

2.地层具有演化的时间顺序:地层的堆积是按照地质时代的时间顺序来进行的,从上到下逐层叠置,上面的地层代表较年轻的时期,下面的地层则代表更久远的时期。

3.地层具有特定的岩石组合和化石组合:同一地层中的岩石和化石具有相对一致的特征,使得地质学家可以通过对岩石和化石组合的研究来确定地层的类型和年代。

4.地层记录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地震作用、台地隆起、水域变迁等地质过程可以导致地层的堆积和改变,因此地层是地球演化历史的记录。

通过研究地层的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包括化石在内的各种遗迹,可以推断出古地理环境、生物进化、地壳演化等重要信息。

5.地层可以进行地层对比和地层地图绘制:不同地区的地层可以通过比较各自的岩石组合和化石组合来建立相对年代对比关系,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地层地图来研究地层的时空分布和地质层序关系。

总结起来,地层是地壳中一定层次的岩石或沉积物的分布,具有垂直的时空分布,演化的时间顺序,特定的岩石组合和化石组合,记录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可以进行对比和地图绘制。

地层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单位,对于认识地球演化历史、研究自然灾害、矿产资源勘查和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地质地层描述

工程地质地层描述

1、杂填土(Q4 ml)①:该层主要分布于富屯溪两岸护坡处,整个场地表层,揭露厚度0.50~9.60m。

褐黄、灰黄色为主,湿~饱和,中密为主局部稍密,填料主要为卵石,粗砂、建筑垃圾及少量粘性土,硬杂质含量约70%,卵石的一般粒径为2~6cm,个别最大粒径为18cm,母岩为花岗岩及砂岩,中等风化。

河中部分未经系统分层压实处理,回填时间较短(大于5年),尚未完成自重固结,土质成分与结构疏密不均。

该层89孔做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杆长校正后锤击数最小值N63.5=10.2击,最大值N63.5=47.7击。

但该层护岸部分地段经过处理,处理过的杂填土密实度较好。

护岸部分相对于河中部分较好,但总体偏差。

2、卵石(Q4al-pl)②:该层在场地内分布较广,仅AZK1~AZK4-1、AZK9~AZK19、DZK1~DZK6、QK1~QK26、QK84~QK99、ZK1~ZK19钻孔有揭露。

钻探深度内揭露厚度一般为1.70~9.20m,顶板埋深0.00~9.60m,层顶高程109.66~11.796m。

灰黄、灰色等色,中密为主,局部为稍密,卵石原岩主要为片岩,中等风化程度,直径2~5cm,亚圆形,级配一般,可选性较好,磨圆度一般,填充物主要为中粗砂,局部含泥,胶结度一般。

其中>20mm颗粒>50%,<20约占45%。

该层在89孔做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N63.5=13.87击,修正值N63.5=13.69击。

土质结构较均匀,工程性能较好。

3、全风化石英片岩(Pt2-3x)③:该层在场地内分布较广,仅AZK9~AZK19、DZK1~DZK6、QK1~QK5、QK20~QK27、QK86~QK99、SZK1~SZK6、ZK1~ZK12、ZK17~ZK19钻孔有揭露,钻探深度内揭露厚度一般为0.50~13.10m,顶板埋深1.10~13.40m,层顶高程102.31~124.66m。

灰黄色,主要由剧烈风化的石英片岩,岩芯呈土状,RQD=0,手捏即散,属极软岩,岩石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岩石质量指标(RQD)为0,属极差的。

地质地层通用描述语句

地质地层通用描述语句

人工填土1,人工填土:褐黄色,褐红色,稍湿,结构松散,主要由粉土及板岩碎块组成,局部夹板岩块石.采取率为90%1,人工填土:紫红色,褐黄色夹灰白色,灰褐色,松散,稍湿-湿,成分以粘性土为主,系机械推填而成1,人工填土:褐黄色,湿,结构松散,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砖块、石灰渣、砾石.采取率95%1,人工填土:褐黄色,灰褐色,褐红色,稍湿-湿,结构松散,以粘性土为主,含砖头、瓦片、砼块等建筑垃圾及少量生活垃圾.采取率为90%1,人工填土:紫红色,褐黄色夹灰白色,灰褐色,较密实,稍湿-湿,成分以粘性土为主,局部含少量树枝及砖块,系机械推填而成1,人工填土:褐红色、褐黄色,松散,稍湿-湿,成分以粘性土和风化泥质板岩碎块为主,系机械推填而成,岩芯采取率95%1,人工填土:褐红色、褐黄色,主要由粉质粘土构成,局部夹碎砖、瓦片等建筑垃圾,湿,结构松散.采取率为85% 1,人工填土:黄褐色,褐黄色,褐红色,稍湿,结构较松散,主要由粉土及风化板岩碎块组成。

采取率为90%1,人工填土:褐黄色、褐红色,稍湿,结构较松散,主要由粉土、粘性土组成,中间夹砾石.岩芯采取率95%1,人工填土:灰褐色、黑灰色,稍湿,松散,以粘性土为主,含卵石、砖块、炉灰渣等建筑垃圾组成。

其中顶部0.10m 为砼地面,岩芯采取率85%1,人工填土:灰褐色、褐红色,稍湿,松散,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炉渣、砾石。

岩芯采取率90%1,人工填土:褐黄色、褐红色,稍湿,结构较松散,主要由粘性土及强风化板岩碎块组成,含少量砾石,采取率为95% 1,人工填土:褐黄色、褐红色,稍湿,松散,主要由粘性土及强风化板岩碎块组成,含少量砾石.采取率为90%1,人工填土:褐红色,松散-稍密,稍湿-干,主要由粘性土和强风化砂岩新近堆积而成1,人工填土:褐红色,中密-密实,稍湿-干,主要由粘性土和强风化砂岩组成1,块石:青灰色,灰黄色,为中风化板岩放炮炸动后原地堆放填筑土1,填筑土:黄色,稍密,湿,主要为亚砂土混粘性土及少量小砾石,偶见植物根须1,填筑土:灰色,红色,深灰色等,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混少量砾石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砼块,湿,结构松散,为近期堆填、堆填年限约3年1,填筑土:土褐色,灰褐色,灰黄色,褐红色等,松散,稍湿,主要由粘性土组成1,填筑土:黄色,稍密,湿,主要为亚砂土混粘性土及少量小砾石,偶见植物根须1,填筑土:褐黄-褐灰色,稍密,湿,主要由粘性土组成1,填筑土:灰黄色,灰褐色,紫红色,黑色等,松散-稍密,稍湿,主要由粘性土组成,混少量的强风化岩碎块和少量生活垃圾1,填筑土:土褐色,灰褐色,灰黄色,褐红色等,松散,稍湿,主要由粘性土组成1,填筑土:褐红色,褐黄色,黄色夹黑色,灰白色,紫红色,松散-稍密,稍湿-湿,主要由粘性土组成1,填筑土:土褐色,灰褐色,灰黄色,褐红色等,松散,稍湿,主要由粘性土组成1,填筑土:灰褐色、灰黄色、褐红色等,松散,稍湿,主要由粘性土组成1,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部分(未浇筑砼),已做好砼护壁种植土2,种植土:灰褐色,稍湿,可塑状态,含植物根茎,采取率为98%2,种植土:褐色,软塑,含植物根茎2,种植土:褐色,湿,结构松散,含植物根.采取率95%1,种植土:褐红色,稍湿,松散,含植物根1,种植土:黄褐色,褐色,湿,结构松散,含植物根茎2,种植土:灰褐色,可塑,湿,含植物根茎,采取率为95%2,种埴土:深灰色,黑色,软可塑,湿至很湿.主要为粉质粘土,见少量小砾石及植物根须2,种植土:灰褐色,软-可塑,稍湿-湿,见植物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尚沟组总厚248.99m
1紫红色巨厚层中-细粒石英砂岩,楔状交错层理,节理极度发育 9.78m
2紫红色层状泥岩与紫红色层状砂岩互层 10.21m
3紫红色中细粒砂岩与灰黄色厚层状中细粒砂岩,夹薄层灰黄色中粒砂岩,
4楔状交错层理 43.99m
5紫红色泥质页岩,细粒砂岩,灰白色层状中-细粒长石砂岩,,夹砾岩层,
6钙质结核层,节理发育,板状交错层理 60.97m
7紫红色细粒砂岩与浅红色薄层状中细粒砂岩互层,夹块状砾岩,板状交
错层理发育 64.12m
8紫红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砂岩,板状交错层理发育 24.64m
9底部为紫红色薄层状细粒长石砂岩,灰白色薄层状细粒砂岩,具楔状
10交错层理顶部为浅红色中厚层砂岩与紫红色薄片层砂岩互层,富集钙质
结核,具平行层理 43.45m
11紫红色巨厚层泥质砂岩,板状交错层理,底部为灰白色中粗粒砂岩 27.82m
整合
下伏地层刘家沟组(T1l)中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砂质泥岩局部含砾
(二)刘家沟组
刘家沟组(T1l)为紫红色细粒砂岩,红色薄层长石石英砂岩,红色、灰绿色薄层状中粒石英砂岩互层。

层理发育,有大量波痕。

含较多核形石且颗粒较大,夹有少量泥粒。

上覆地层和尚沟组(T1h)紫红色砂岩与紫红色页岩互层
整合
刘家沟组总厚114.015m
12灰色中粒石英砂岩,楔状交错层理。

5.75m 13具有泥砾孔洞的灰色中粒石英砂岩,楔状交错层理。

1.28m 14灰色中粗粒石英砂岩,楔状交错层理.Miss发育。

2.56m 15紫红色巨厚层中-细粒石英砂岩,楔状交错层理,有波痕,柱状节理发育。

22.62m 16紫红色巨厚层中-细粒石英砂岩,楔状、板状交错层理,有波痕,Miss发育。

5.91m 17浅红色薄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平行层理,Miss发育。

6.05m 18浅红色中厚层中-细粒石英砂岩,有波痕,平行层理。

7.49m 19红色、灰绿色薄层状中粒石英砂岩互层,有波痕,Miss发育。

3.55m 20红色中厚层状中粒石英砂岩,平行层理,无波痕,含有少量泥砾。

2.52m 21红色薄层状中粒石英砂岩,颜色较上层更深。

具平行层理,有波痕和Miss。

1.89m 22浅红色中厚层状中粒石英砂岩,自下而上颜色变浅。

具平行层理,有波痕和Miss,节理发育。

2.80m 23灰红色厚层状中粒石英砂岩,楔状交错层理,发育剪节理,有泥粒,夹有少量泥岩。

表面有被风化的波痕。

5.38m 24浅紫红色薄-中厚层细粒砂岩楔状交错层理,有波痕(波长2.5cm,波高5mm,脊宽9mm),Miss发育。

7.34m 25红色薄-中厚层细粒砂岩,平行层理,发育Miss且与波痕伴生。

5.81m 26红色薄层长石石英砂岩,含较多沙球且颗粒较大(粒径在10-50mm之间),夹有泥砾。

平行层理。

2.18m 27紫红色中厚层状细粒砂岩,顶部核形石。

11.61m 28紫红色砂质页岩,白云母含量15%,平行层理,有波痕(波长2.5cm,波高2mm,脊宽1.2cm),Miss发育。

6.00m 29紫红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平行层理,部分含有泥砾,Miss发育。

2.15m 30紫红色细粒石英砂岩,平行层理,层面有大量波痕且流向不同,小波痕(产状338∠27°,波长7cm,波高2mm,南西-北东)和大波痕(产状347∠22°,波长16cm,波高16mm,北东-南西),Miss发育。

1.29m 31紫红色含云母细粒石英砂岩,片状构造,云母含量大于35%,硬度较低,易碎。

0.86m
32紫红色细粒砂岩,具平行层理,无结核,质地较硬,石英含量较高。

6.02m
33紫红色砂质砾岩,砾粒直径在1mm-20mm不等,平均直径为3mm-4mm。

磨圆度和分选性好,节理发育,裂隙被方解石结晶充填。

3.01m 整合
下伏岩层孙家沟组薄层状泥质粉砂岩,具压扁层理。

(一)孙家沟组
孙家沟组(P2s)分为平顶山段和土门段两段,主要由黄色石英砂岩、粉砂岩与细粒砂岩互层构成。

上覆地层刘家沟组(T1l)中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砂质泥岩局部含砾
整合
孙家沟组总厚176.81m
平顶山段厚88.64m
34灰黄色石英砂岩,部分区域发白,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节理大量发育,
具平行层理 9.3m
35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夹有细层粉砂岩平行层理,节理发育 18.85m
36灰黄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发育平行层理,节理丰富 41.66m
37粉砂岩与细粒砂岩互层 18.83m
整合
下伏地层上石盒子组(P2sh)灰白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