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即将消失的29样东西 再不看就没了
中国正在消失的21个传统民间老手艺,个个让人怀念,你能认出几种

中国正在消失的21个传统民间老手艺,个个让人怀念,你能认出几种还记得儿时的街头,那些走街串巷的手艺人,边走边吆喝着,街上总会出现这样的一群人。
更是千百年来市井中司空见惯的场景。
然而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曾经串走于大街小巷的手艺人也离我们渐行渐远了。
现代科技的进步取代了曾经老行业手工劳作,一些民间的老匠人老行当渐渐被遗忘,这些正在消失的30个民间老手艺里面有你曾经熟悉的感觉吗?1、绞面绞面亦称绞面、开脸、开面等,是历史久远的。
以前女孩出嫁前都会做绞面!在过去的岁月是女性美容的一种方式,它和我们现在美容不太一样,是最简单的一种美容技术。
绞面这种流行在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在女性出嫁前都会做一些绞面,把面部的汗毛绞掉,将眉毛修整平整。
绞面后的,女子的皮肤会变得光亮。
这门老手艺代代相传,而绞面的工具也十分简单,一盒粉、两根线。
用着手与嘴的配合,就完成这项老手艺,在过去的年代全国各地都很流行。
2、捏面人老收银面塑历史悠久,史料记载始于汉代,手艺人用面粉和糯米粉制作而成,添加一些物质防腐、防裂处理后,手艺人用手巧的手捏成各种形状的,人物、花鸟鱼虫等,惟妙惟肖。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南北方各有差异,长江流域捏得面人细腻,黄河流域捏得面人豪放。
曾经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人,热闹非凡,如今已经销声匿迹。
3、修钢笔师傅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钢笔属于舶来品,那个时候在上衣口袋上放置的钢笔都是知识分子,所以钢笔在当时是身份和知识的象征。
在当时钢笔十分珍爱,也是馈赠朋友的最佳礼品,也会在钢笔上刻字,修钢笔的行业也随之而生。
除了修钢笔,还兼给钢笔杆儿雕刻。
任何钢笔的问题都能在修钢笔师傅这里迎刃而解,特别是在钢笔上雕刻的修笔师傅,拿着刻刀,三下两下,一些图案和字就会呈现在笔杆儿上,在涂上颜色涂料,非常精美漂亮。
如今钢笔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大城市的办公场所也都用上了中性笔。
常常染得一手蓝墨色的钢笔离自己的生活已经渐行渐远。
逐渐消失的民间小吃,第3种很少人知道!以后想吃也吃不到了!

随着现在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不仅需要味道好,而且要绿色健康,最好是要非常有营养,而且比较上档次就更好了。
所以这导致很多民间的小吃受到了冷落。
说来也奇怪,我曾经去过不少著名的小吃街,作为一个吃货,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当然是先去找有特色的小吃了,往往味道最正宗的小吃店,店面要么比较老旧,要么比较脏乱,所以导致了很多人对于这些小吃就有了不好的印象,这也从另一方面导致了民间小吃不断落寞。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那些快要消失了的民间小吃们!第一个要说的,可以说很多人都吃过,也可以说很多人没有吃过,它就是爆米花。
可能看到这句话,不少朋友会嗤之以鼻,爆米花嘛!谁没吃过,尤其是在电影院里面看电影的时候,买上一点边看边吃,岂不快哉?所以我说,这种食物也可以说很多人没有吃过。
现在人们吃的爆米花大部分都是加入了奶油、之类,使用机器爆出来的,而我要说的这种爆米花,是使用一种看起来非常像迫击炮的物件制作出来的。
可能不少朋友还有印象,小时候看着大人们握着摇杆不停地摇,“嘭”的一声,爆米花就做好了。
不过后来因为这种工具发生了几起爆炸时间,就被禁止使用了。
然后要说的就是糍粑了。
大部分用糯米做成的小吃,不仅非常美味,口感也非常好,糍粑也不例外。
它就是先做好糯米丸子,然后在糯米丸子的表面裹上去一层。
还有一些地方还会使用土豆当原料。
这种小吃大部分分布于我国的南方,以前如果谁家有喜事的话,当地的人们还会用红糖来拌糍粑,用来招待上门道贺的客人们,不要以为这是抠门,在这当地是一种很吉利的象征。
最后要说的是一种糖,叮叮糖。
相信吃过这种糖的人不会很多,甚至很多人连见都没有见过,因为这种糖基本只有成都或者是云南的一些地区才会有,其他地方是很难见到的。
据说这种糖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
杜康我们都知道,相传酒的出现跟他有很大的关系,这天杜康跟妻子炫耀自己用稀饭做成了酒,妻子不以为然,就用干饭做出来了糖,传说中杜康妻子做出来的这种糖就是叮叮糖。
东北即将消失的25样老东西!你要见过10个算你狠!

东北即将消失的25样老东西!你要见过10个算你狠!
01
▲压水井,外婆家就有,井水凉爽纯净
02
▲辘轳和井
03
▲石碾子
04
▲手工推子,理发用,不过会夹住头发…
05
▲水舀子,水缸
06
▲风箱。
那时候没电,没鼓风机,
煽风点火,全靠它了。
07
▲针线框,做针线活必不可少。
08
纳鞋底专用的“锥子”,漂亮的绣花鞋都是妈妈用它一针一线纳出来的。
09
▲一种缺口的簸箕,你知道怎么用吗?
10
▲袜撑子,有认识的吗?
11
▲鞋样子
12
▲搓衣板
13
▲顶针
14
▲挑水扁担
15
▲搪瓷杯
16
▲这种锅盖你见过吗?
17
▲气死风灯,顾名思义。
18
▲煤油灯
19
▲折尺
20
▲军用背壶
21
▲旱烟袋。
爷爷的最爱。
22
▲狗皮帽子
23
▲篦子。
用来收拾虱子的。
24
▲收音机
25
▲皮筋枪
小编竟然见过15样,
不说了不说了
但我们只要心不老,生活都美好!
朋友们,你见过几种?
齐齐哈尔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违法违规网络信息内容举报电话
************。
这41件东西,正从我们生活中慢慢消失.....

这41件东西,正从我们⽣活中慢慢消失.....⼈呀,就爱怀旧⼩编当然也不例外!曾经家⾥被淘汰的⽼物品都不舍得扔总觉着还有感情不过如今还有⼏个⼈能记得这些?1、压⽔井⽼家的压⽔井压出来的⽔凉爽⽢甜⼩时候渴了都争着喝呢…...2、⿊⽩电视机那个年代⼀台⿊⽩电视机是最昂贵的奢侈品即便是满屏幕的雪花,也依然很开⼼3、搪瓷杯⼀个搪瓷杯记录了⼀个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代⼈的成长4、缝纫机昏黄的灯光下,奶奶坐在缝纫机前慢慢地将裤⼦的裂⼝⼀条⼀条缝所有的补疤裤⼦都是它的杰作!5、⼿电筒装两节电池,就可以⽤很久早上,⽤它照着路去上学晚上拿着它去树林⾥抓爬蚱还⽤它偷偷在被窝⾥看⼩说现在⼤家都改⽤⼿机了6、磁带也许你跟⼤家⼀样早已习惯⽤⼿机听歌但是⼩编相信,在你家的某个⾓落⼀定躺着⼏盘舍不得扔掉的磁带7、双喜脸盆洗脸、淘⽶洗菜都可以⽤它哦两朵⼤牡丹,两只蝴蝶那个⼤⼤的囍字最醒⽬!时尚时尚最时尚8、脸盆架旧式⽊质洗脸架上⾯搭⽑⼱,下⾯可以放好⼏个盆⼦⼀家⼈围在⼀起洗脸、说话很温馨的回忆呢9、搓⾐板那个时候的搓⾐板真的是⽤来洗⾐服的现在动不动就说跪搓⾐板但是很多家庭已经没有这个东西了10、铝饭盒以前读书的时候,寄宿在学校就在学校⽤家⾥带来的⽶在⾷堂蒸饭!11、泡菜坛⼦妈妈做的泡菜永远是世界上最美味的菜!12、扁担挑⽔⽤的扁担现在⼏乎家家都有⾃来⽔扁担不太能见到~13、蜂窝煤蜂窝煤、煤炉、⼩⽕钳……还记得⼩时候把刚做好的煤炭弄个稀巴烂然后被妈妈打~14、算盘你⼩时候有没有拿着爷爷的算盘就是不肯撒⼿哭着吵着要买⼀个这玩意15、军⽤⽔壶有⼀个这玩意在那时绝对是相当有范16、⽼式摆钟90年代,农村⼈家盖新房在家⾥放这样⼀个摆钟很流⾏像⼤户⼈家⼀样现在⼈⼈有⼿机,也不需要钟表了17、咕噜碾⼦常⽤来碾⾕物现在在影视剧⾥很常见18、⽼式灶台这种灶台⼤部分是烧柴的最左边的是风箱,专门⽤来催⽕19、镜框相镜⼦,⽼式装照⽚的镜框⾥⾯都是满满的回忆!20、⼿⼯推⼦理发⽤的不过理发的感觉很痛苦,会夹住头发~21、⽊制托盘以前农村红⽩喜事离不开它俗称“条板”22、针线筐很多⽼⼈都喜欢⽤来放置杂物做针线活必不可少此物有时候⽤个烟盒什么的也都能装23、⼋仙桌农村⼈家⾥来客,必做⼋仙桌城⾥⼈家极少⽤⼋仙桌因为⼋仙桌⽐较⼤占地⽅24、箅⼦主要⽤来蒸馒头,蒸饺⼦,蒸菜现在都⽤的不锈钢的了25、油吊⼦粮油店打油的计量⼯具还有右边的油漏⽃90年代后,油吊⼦就被付油器替代了!26、磨所能想到最美好的事就是和你⼀起慢慢推着磨,看⾖花浆慢慢流淌~27、锁这是农村⽤来锁门的锁现在还是挺常见的~28、簸箕这个应该⽐较常见29、锥⼦纳鞋底专⽤的“锥⼦”⼩时候漂亮的绣花鞋都是妈妈拿它⼀针针纳出来的30、鞋样⼦以前的⼈朴素⽽有智慧31、⽪匠⼑⽪匠⼑,⽪匠⽤来割⽪⼦的⼑别看奇形怪状,锋利⼀流!32、⽊箱⼦纯实⽊的很结实,咱奶奶的嫁妆⼀直觉得⾥⾯装着宝贝33、煤油炉煤油炉,是⽤煤油做燃料的炉具,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那时候煤油还要凭票供应呢。
消失的古老传统工艺有哪些

消失的古老传统工艺有哪些古老的传统工艺是一个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化的进程,一些古老传统工艺逐渐消失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以下是一些消失的古老传统工艺的例子。
1. 纺织工艺:在古代,纺织工艺是人类最早发展的工艺之一。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出现,纺织工艺逐渐被机械化所取代。
许多传统的纺织工艺,如手工纺纱、手染织布等,已经消失或面临失传的危险。
2. 陶瓷工艺:古老的陶瓷工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陶瓷工艺的快速发展和便捷性,许多传统手工陶瓷工艺已经消失或濒临灭绝。
例如,传统的釉下彩陶瓷和刻花陶瓷等工艺在现代已经很少见到。
3. 编织工艺:编织是人类最早创造出的工艺之一。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革命的到来,大规模的机械编织产业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编织工艺。
许多传统编织工艺,如竹编、柳编、草编等,在现代世界已经越来越少见。
4. 木工工艺:传统木工工艺是许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在现代往往被现代化的木材加工所取代。
一些传统的木工工艺,如雕刻、木雕等,已经逐渐消失或濒临灭绝。
5. 瓷器工艺:中国瓷器是世界闻名的传统工艺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瓷器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许多技艺独特的瓷器工艺,如青花瓷、汝窑、哥窑等,在现代已很少见到。
6. 金银器工艺:金银器工艺在古代是华丽而富有的表现形式。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金银器逐渐被机械制造所取代。
现代化的工业技术使得传统的金银器工艺逐渐消失或面临失传的危险。
7. 园林艺术:古代园林艺术是中国园林文化的瑰宝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和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园林艺术已经消失或濒临灭绝。
一些技艺高超的古代园林,如苏州园林等,已经很难再见到。
8. 木版年画: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年俗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服装年代在现代逐渐被机械化和印刷所取代,传统的手工木版年画已经很少见到。
【民俗】中国已经消失的72行和民俗,你知道几个?

【民俗】中国已经消失的72行和民俗,你知道几个?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旧时72行及民俗图————1.跑旱船跑旱船,也称荡湖船、划水船,是我国许多地区都盛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演出形式大同小异。
女子双手持竹木制作的船形道具,艄公持橹在旁做划船状,边行边舞。
2、织席将芦苇用线绳结成席,盖房时将其盖在檩上,上面再用泥覆盖。
3、卖槟榔叫卖槟榔糕的,槟榔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药。
槟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时放入切成薄片的槟榔,然后制作成小块出售。
售卖者背着盛有槟榔糕的木制匣子,并带着一个布口袋。
买时可收现钱,也可用妇女梳落的长发换取,其布袋即装头发用的。
售者的吆喝为'乱头发换槟榔糕!'4、吹糖人儿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是吹糖人儿的了。
糖耗子是最便宜简单的糖人儿,吹糖人儿的小贩从用布盖着的小铁锅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块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长条,然后放在木模子里,一吹,这条长的糖稀就膨胀起来,打开木模一看,竟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
'猴拉稀'就稍稍复杂些了,这是用手把糖稀捏制成一个小猴,立在一根小苇子杆上,底下是一个小糖碗,碗中放着一点稀糖糊糊,用一个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着吃。
据说吹糖人儿的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那时制糖人的糖稀还有一种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
到了宋朝,赵匡胤作了皇帝,'印'、'胤'同音,而封建时代,为了避讳,吹糖人儿只好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
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儿这个行业的标志。
5、卖琉璃喇叭琉璃喇叭是庙会或春节期间在厂甸卖的玩具。
琉璃即玻璃。
喇叭有两种:一种是小孩玩的,约一尺多长;另一种是成人玩的,长约三尺。
同时出售的还有一种用极薄的玻璃烧制,状似葫芦的玩具,名曰'响葫芦',北京又管它叫'倒掖气'、'扑扑噔儿'。
中国正在消失的30个民间手艺,每个都让人怀念,你知道几个?

中国正在消失的30个民间手艺,每个都让人怀念,你知道几个?“那时候,车马慢,锁也精致有样子”一首歌唤醒了多少人的回忆,唤回了多少人对于旧时光的怀念。
现在的时代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我们之前习以为常的民间技术已经消失在了生活里,许久未见。
弹花制被“弹棉花,弹棉花,半斤棉花弹出八两八”伴随着喜剧电影《举起手来》的热映,这首小调被一代人所熟知,成为专属于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和共同回忆。
其中提到的“弹棉花”就是一项传承许久的传统手艺。
他们能够凭借着传承的技术,有效的去除棉花里的杂质使其变得蓬松,这样做出的一床老被子又宣和又保暖,盖上它仿佛就能梦见温暖的故乡。
锔碗修瓷“破镜难重圆”这是人们所公认的常识,但在锔碗匠手里这却能变成现实。
现在的人们处置生活中不小心打破的碗似乎只有扔掉再买新的这一唯一途径。
而在那些碗破了也舍不得扔的旧年岁,锔碗匠的使命就是拯救这么一只宝贵的碗和那个因为调皮淘气打破了碗而即将挨揍的可怜孩子。
白面捏人还记得那些握着爸妈温暖的手或者是喊上自己玩得来的小伙伴一起逛的的热闹年会吗?不管年会集市的位置多么拥挤也一定会留出一块地方架起一个捏面人的小摊。
一团普通的面团在手艺人的手中几经揉捏、细致上色,不一会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或者是小动物。
还记得你小时候最想要的那个面人吗?是威风八面的孙大圣还是三头六臂的三太子哪吒?细线绞面不同于现在,爱美的女性有浩如烟海的化妆品和手段可供他们选择来完成和实现自己对美的追求,在旧时代女性的美容手段就显得相对贫乏。
绞面就是用一根丝线通过拉紧的方式在脸上去除死皮和角质,再敷上特制的敷料,能够让接受美容的人的皮肤变得更加丝滑光亮有弹性。
是在物质条件不发达的年代无数女子追捧的美容手段,但在护理皮肤的技术更加复杂而多样的今天这项似乎显得有些原始的技术也开始变得无人问津,逐步的走向了没落。
钢笔修缮且不说使用钢笔,你都有多久没有拿起笔来动手写过字了?在这个数字化技术、多媒体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无纸化似乎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一种趋势与必然。
即将消失的43个老东西!见过8样的邢台人,说明你已经老了

即将消失的43个老东西!见过8样的邢台人,说明你已经老了每一个邢台人的心里都有一份清单上面写满了过去生活中的点滴一把断柄的油布伞一个落土的老算盘一盏缺罩的煤油灯已经脱底的搪瓷杯它们可能在十几二十年前就被丢弃却曾满满都是回忆如今还有多少邢台人能记得这些呢?1.压水井老家的压水井压出来的水凉爽甘甜小时候渴了都争着喝呢…2.黑白电视机那个年代一台黑白电视机是最昂贵的奢侈品即便是满屏幕的雪花,也依然很开心3.搪瓷杯一个搪瓷杯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4.缝纫机昏黄的灯光下,奶奶坐在缝纫机前慢慢地将裤子的裂口一条一条缝所有的补疤裤子都是它的杰作5.磁带也许你跟大家一样早已习惯用手机听歌在你家的某个角落一定躺着几盘舍不得扔掉的磁带6.双喜脸盆洗脸、淘米洗菜都可以用它哦两朵大牡丹,两只蝴蝶那个大大的囍字最醒目!时尚时尚最时尚7.脸盆架旧式木质洗脸架上面搭毛巾,下面可以放好几个盆子一家人围在一起洗脸、说话很温馨的回忆呢8.篦子这是不少人童年最惨痛的回忆吧据说小孩脑袋上爱生虱子就经常用这个篦子梳头真的会有很多虱子掉在白纸上9.搓衣板那个时候的搓衣板真的是用来洗衣服的现在动不动就说跪搓衣板但是很多家庭已经没有这个东西了10.铝饭盒以前读书的时候,寄宿在学校就在学校用家里带来的米在食堂蒸饭11.痰盂这个系列种类真的繁多还有同款床单、枕巾等12.扁担儿扁担以前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用来挑水或者其他物品的都有现在很少见了13.蜂窝煤蜂窝煤、煤炉、小火钳…还记得小时候把刚做好的煤炭弄个稀巴烂然后被妈妈打~14.算盘你小时候有没有拿着爷爷的算盘就是不肯撒手哭着吵着要买一个15.军用水壶有一个这玩意在那时绝对是相当有范16.老式钟90年代,农村人家盖新房在家里放这样一个钟很流行晚上伴着滴滴答答的摆动声睡觉还会整点报时现在人人有手机,也不需要钟表了17.咕噜碾子常用来碾谷物现在在影视剧里很常见18.老式灶台这种灶台大部分是烧柴的最左边的是风箱,专门用来催火19.镜框儿相镜子,老式装照片的镜框里面摆满了一家老老少少的相片满满的都是回忆20.八仙桌农村人家里来客,必做八仙桌城里人家极少用八仙桌因为八仙桌比较大占地方21.拨浪鼓小时候,听到拨浪鼓的声音就往外跑卖杂货的来了吃的用的一应俱全现在的超市开到街道小巷,货郎早就不见了这个拨浪鼓也早已成了回忆偶尔能唤起记忆的是在儿童的玩具里还能见到22.架子车农村用来推东西拉个柴拉个土都用这种手工推车现在偶尔还可以看到23.老式锁这是农村用来锁门的锁现在还是挺常见的~24.手工推子男孩剪头发最常用的就是这个不过理发的感觉很痛苦,会夹住头发~ 25.锥子纳鞋底专用的“锥子”小时候漂亮的绣花鞋都是妈妈拿它一针针纳出来的26.煤油灯以前没有台灯的时候经常用这个而且有些家庭为了省钱经常几个房间只点一盏煤油灯做饭时,灯在堂屋一家人便都围在堂屋做好饭后,把饭端到里屋灯便也跟着到了桌上27.顶针箍这个小玩意以前经常在奶奶缝衣服的时候抢过来套在自己的手指上金闪闪的特别好看长大后才明白这个其实是在缝针顶过衣料的时候用来保护手指的28.老风扇虽然现在的电扇更方便更安全但是不得不说以前的老风扇在造型上真的更胜一筹啊29.收音机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年轻人结婚很时兴“三转一响所谓“三转”指的是车轮会转的自行车飞轮会转的缝纫机以及指针会转的手表而一响则是指会发声的收音机第一次听收音机时几乎是吓了一跳,小箱子里又没有人怎么会发出声音呢30.大梁自行车自行车也是70年代结婚三大件之一那时候特别流行永久与飞鸽牌有人小时候裤腿被后轮绞进去过吗?31.滚铁环小时候哪有什么乐高遥控车那时候我们最喜欢的就是滚铁环好怀念那肆意奔跑的岁月32.轮胎游泳圈小朋友夏天最喜欢玩水一眼望去,满河都是黑色的轮胎游泳圈还有叽叽喳喳的说笑声33.老式手电筒老式手电筒现在的手电筒都是充电式手电筒这个老式手电筒使用电池拧开尾部的盖子,放入两节大电池没电了可以再换电池晚上串门必带,照明全靠它!34.老式秤杆外婆家的储藏室里还有小时候最喜欢玩了但外婆不让,怕秤砣砸到脚35.老式吊扇小时候家里的屋顶上悬挂着这么一个吊扇夏天转啊转总喜欢躺在地上望着它慢慢的就转走了童年36.烧水壶以前家里都用这种壶烧水放在炉子上水开了还会自动报警37.三轮车过去没有电动车更没有电动三轮车都是骑这种脚蹬三轮车出行后面能坐好几个人38.水缸小时候几乎家家都有用来盛水或者泡菜39.石磨所能想到最美好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推着磨,看豆花浆慢慢流淌~40.鞋样子以前村里人家几乎家家都珍藏有几对鞋样子农村人自家做布鞋,做草鞋都少不了这物件如今,偶尔翻出奶奶夹在旧书本中的鞋样子顿时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41.井没有自来水时,井是家家必备的东西童年常干的活就是帮爸妈提水人小拿不动经常弄的一身水42.耕地的犁前面是牛小的时候见过现在几乎都是机器化耕作了已经见不到了43.小三轮车有了这第一辆座驾每天睡醒的第一件事就是”妈妈,我要下楼骑车!“然后享受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这些承载岁月痕迹的老物件你见过几个,又用过几个?虽然很多物件如今都不再使用了但总能够勾起我们深深的回忆每次见到,仿佛又回到了过去~~ 这些老物件有没有唤起你的记忆?你想起了什么往事?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区与我们互动一起回忆那个年代的点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尔社区 > 军事 > 正文
中国即将消失的29样东西再不看就没了
发帖者:TOM上将
发帖时间:2015-05-09 17:06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民俗文化,有许多是曾经难以泯灭的美好的记忆,希望能传承下去…向还在从事这些活动的普通劳动者致敬…你们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向这些民间艺术家致敬!
【钉秤】
做秤是个精细活儿。
在这“斤斤计较”之间,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作,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
年复一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杆子上,也在人心上。
钉秤
【捏面人】
面粉,刮子,竹篓,梳子,剪刀是捏面人的基本行当,灵巧的手捏出了一辆五彩疯癫的世界,这个神奇的记忆着我们带回了美好的童年。
捏面人
【吹糖技术】
融化成100°C高温的麦芽糖,经吹糖艺人收口并用,五颜六色的糖料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
这是一个神奇的艺术,是一个古老的艺术,也是一个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
为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我们应该留住她,保护她。
吹糖技术
【铜匠】
从水上的铜匠船,到走街窜巷的铜匠担,修铜锁,配铜把手,制铜酒壶等;这些业务始终不变,而改变的只是不断精湛的技艺。
锤敲、炉熔、锉平、雕刻、下钻,人们见到了铜香炉和铜酒壶上的龙、凤、寿星和神仙就这样来到你的眼前。
铜匠
【绞脸】
旧时无论城镇、乡村,妇女很少到理发店理发,当时主要靠一些从事绞脸手艺的妇女为她们绞脸。
一根细线、一双巧手,靠手、口配合,为妇女绞去脸部的汗毛、污物等,使其脸部整洁、容光焕发!
绞脸
【锉刀、磨剪子】
在老街深巷,“嚓、嚓、嚓”一路“惊街”,一声吆喝--“磨剪子嘞,锵,菜刀。
”可忙坏了家庭主妇们,纷纷找出钝刀,锈剪子,循声而去。
锉刀、磨剪子
【爆米花】
还记得那时候的爆米花吗?一个老头挑着担子,一头放着一颗葫芦状的“炮弹”,另一头防着火炉和风箱,走街窜巷。
时而,“砰”地一声,将米变成白白的爆米花,那时候,他可是小朋友最爱欢迎的魔术师!
爆米花
【修钢笔】
曾经何时,拥有一支钢笔是一种时尚和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知识的代表,使用和修理往往相伴而生,在商品尚不能达到如今的丰富之时,修钢笔者对于使用者来说就是“装备保障”。
其价值就体现在:简单的配件,只有他才能把“整”好钢笔能像原先一般地流流下水。
修钢笔
【麦秸编织工艺】
麦秸民间工艺在苏中里下河地区源远流长,我们的先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用麦秸编织草帽遮阳,编织草扇纳凉,编织手提包,提篮及装盛五谷的器皿作生活用品,成为我国早期文明发展象征。
兴化先贤明朝宰相李春芳府中用麦秸制作的浮雕壁画作品有《二龙抢珠》、《螳螂捕蝉》、《雄鹰展翅》、《喜鹊登梅》、《青狮白象》等自成体系,堪称一绝。
麦秸编织工艺
【纳鞋匠】
依着一双巧手剪出的纸样,蜡线在锥针的引导下,穿梭在鞋面与鞋底间,锥针以额为磨石,鞋身木托支撑定形,在千锤轻敲之后,一双溶于纳鞋匠手艺、智美的鞋在等待着主人的千里之行。
纳鞋匠
【剃头匠】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简单工具,老师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运动,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上下兼顾,协作,半个小时后,由长变短,面目一新,耳鼻舒畅,精湛的手艺向人们诉说着,其实并不是万事开“头”难。
剃头匠
【精修钟表】
精修钟表的人心细如发,心静如水。
放大镜、酒精灯、镊子,还有灵巧的手是他们的兵器,他们让凝固的时间行走,而他们却仿佛停留在时光之外,小作坊里凝固了他们的人生画卷,见证了时间的游走。
精修钟表【蒲编工艺】
一把把散发着清香而又有弹性的蒲草,在匠人的手中来回穿梭。
就在这样简单又有节奏的动作之后,一个个小巧玲珑,精美绝伦而又实用的蒲包、蒲草篮子等展现在面前。
蒲编工艺
【砖雕工艺】
砖雕这门复杂、古老的手工艺,在匠人的劳作中,感觉更像一门艺术。
钻子、刨子、锯子等在熟练的匠人手中好像大师的画笔,演绎
出复杂的深浅、空心的技艺,让人物、花鸟、山水在砖上复活,有古典、质朴的美丽与优雅。
砖雕工艺
【老扎匠】
粗细不一的藤柳在扎匠粗砺而灵巧的手中来回穿梭,如乐手在调琴弦,就在这简单又诗意的劳作中,一件件精巧、优美、实用的藤制品孕育而生,如同凝固的音乐。
老扎匠
【油炸馓子】
和面、发面、搓条、油浸。
将面搓捏成各种形状,放入滚热的油锅中煎炸,炸成金黄、喷香、美味可口的馓子、麻花令人垂涎欲滴。
油炸馓子
【老银匠】
火熔是制作华彩金银工艺品的传统工艺的一道关键工序。
借助一个弯管,用嘴吹气来控制火苗、温度,“吹”向重点,充满童趣的动作,却是在千“吹”百练之后。
老银匠
【补锅】
“补锅噢,补锅噢~”听到这样的吆喝,仿佛回到了从前,谁家的铁锅坏了,拿出来;补锅匠支起小火炉,拉起风箱,化上铁水,将铁
锅的小洞清理,手上托着一块垫布,布上放些木屑,对着锅的小洞,从背面把溶化的铁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顶,片刻时间补好的锅就能烧菜了!
补锅
【打烧饼】
一张炉子,一个案报,“夫唱妇随”,流水作业:香喷喷、油光光,有酥、有甜、有咸的大烧饼,令人垂涎欲滴。
打烧饼
【篾匠】
一把简单不过的篾刀,却功夫了得: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可都是技术活。
编个筛子,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个凉席,光滑细腻,凉爽舒坦。
篾匠用一双巧手装扮了我们绿色的生活。
篾匠
【茅山号子】
兴化茅山,有着悠久历史,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秦汉之前,古老的人文之光笼罩着里下河这片肥沃的土地,茅山号子千百年来一直
在传唱。
茅山业余剧团朱香莲等八人组织演唱的《茅山号子》,在上海与民主德国歌舞团联欢,朱香莲荣获优秀演员奖。
1956年8月,她随江苏省歌舞团赴京参加全国音乐周,并到中南海演唱了《茅山号子》,被灌成唱片发行,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茅山号子
【铁匠】
“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是旧时铁匠师傅的真实写照。
一张铁砧,几杆铁锤,几把夹剪,风箱、火炉是打铁人的基本家
当,将锻打的铁块,烧红放在铁砧上,大锤、小锤轮番对打,一件件锨、耙、镰、犁、铲、刀、叉、钉等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工具、用具便打造出来了!
铁匠
【装裱技艺】
灿烂秀美的国画是华夏三大国粹之一,世人皆赞。
如果没有装裱,其神其骨都不能充分展现。
看似简单的画页裱底排刷来回、轻宛的上
板,无不渗透出装裱者艺术素养和美的追求。
装裱是国画的支持,是幕后英雄,是“译制片的配音演员”。
装裱技艺
【西江月】
西江月号子,历史渊源可追溯到隋炀帝年代,在公元610年左右,炀帝曾三下扬州看琼花,都是乘龙舟顺刚修筑的立河而下,当时纤夫
近万人,在拉纤的过程中打号声形成一种特色的音乐旋律,这便是最初的西江月号子。
西江月
【木雕工艺】
木雕的品种繁多,浅浮雕,深浮雕,娄雕,空雕。
原本扑拙的木头在工匠的手中有生命力。
人物、花草、虫鱼在木头上重生,成就了一幅幅格调高雅、寓意深刻的文人画。
木雕工艺
【镞花边】
用钢锯条磨制的锉刀,用羊脂香灰聚制的垫板,制模、下刀、转腕、剔、削,灵巧而又充满沧桑的手,镞出了福禄寿财等人间祝愿,
镞出了栩栩如生的寿星、神仙,镞出了现实人间的生活万象,千模万样的花边,为春节增添了欢愉,为新婚增添了喜庆!
镞花边
【锡匠】
“叮叮咚咚”悠扬的节奏传进大街小巷,人们纷纷拿着香炉、烛台、“烫婆子”、温酒壶,循声而去;匠人放下担子,升起炉火,拉
起风箱,烙着锡水,立好模具,不一会儿,一个个篆形展现出来,烙铁点着松香和锡块,焊接着,剪子,锤子,钻子,锉子来回穿行,少顷,龙虎神仙活灵活现的雕刻在锡器上,旧的重返原貌。
锡匠
【剪花样】
这通常是女性的“专利”,纸张折叠,剪刀蛇形。
时剪头小试,时剪尾大开,一朵朵精美的花产生了,享受的是眼睛,高兴的心田。
与剪纸最大区别是:剪花样一般仅限与花,是为绣花提供榜样。
剪花样
【刻章】
将章胚打平,写上字,固定在小小的夹床上,用刀刻。
至于阴字阳字、隶书行书,全都按照客户的要求,尖口刀和平口刀如何交替使
用,全在于师傅指力的控制。
在电脑刻字机已经面世多年,手工刻章就像日益稀少的珍稀动物一样。
键盘已使笔纸不再辉煌,即时有人会刻上几刀,但有多少人能写出各种字体,让人信服的反字。
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