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36个经方故事之荨麻疹
荨麻疹-桂枝汤-摘自罗大伦神医如此看病

荨麻疹-桂枝汤-摘自罗大伦神医如此看病太湖小渔问:我得了丘疹性荨麻疹,都3个月多了,还没痊愈,可以用这个方子吗?荨麻疹:苏叶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丹皮9克、生地9克、浮萍9克、杏仁9克、大枣4枚,生姜6克;瘙痒甚者加荆芥6克、防风6克。
我是照抄麻瑞亭先生的方子,感觉里面没什么有毒的中药,试一下应该没啥问题,不过最好让罗老大把个关。
罗大伦答:朋友,这个方子寒热都调了,也很平和,我觉得可以试用,我平时用药很谨慎,不过黄元御的这个方子确实是没有什么猛烈的药物,我觉得可行。
需要提醒网友的是,如果是其他的方子,确实就要在当地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黄元御有些温燥的方子也要慎用,那些都是热药的,一定要找医生分清自己的寒热再服用。
另外还可以提供一个治疗思路,荨麻疹多为外邪留滞于肌表,导致营卫不和所致,因此我们中医还经常用桂枝汤类方来治疗,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方子,是调和营卫的,这里顺便讲个例子:我曾经在一个中医学校讲课,当时有个男同学,说他的妹妹有荨麻疹,问我可以治疗吗?我说可以,于是他就把妹妹领来了。
我一诊脉,脉象微迟,舌质的颜色不够鲜红,我就问:是怎么发病的?这个患者回答,是在一次献血以后出现的荨麻疹,胳膊上一挠就起来若干的红色风团。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献血后,本来比例相当,配合得很好的气血,突然因为血液的流失出现了不调和,这就是我们中医说的营卫不和,现在我终于看到一个真实的案例了!于是我就让同学们试着开方,可是大家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开了很多杂乱的方子,最后我告诉大家,这就是你们学过的桂枝汤的汤证啊,于是就开了桂枝汤(桂枝汤的方子是: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几天后,我再去上课,同学们就说:“老师,她又来了,你来给诊一下脉吧。
”这些同学们很有意思,也不说治好没有,就是让我诊脉(这是在考验我吧),我当时还以为出了什么问题呢,就坐下来诊脉,手一搭脉,觉得脉象很是平和,?看舌头,也红润了,就说:“这应该没事儿了,荨麻疹如何了?”这个女孩子这才说,荨麻疹已经消失了。
(完整word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5)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6)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8)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3)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30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33)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37)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41)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46)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读故事学中医!郝万山经方36首治病故事(十到十八)

读故事学中医!郝万山经方36首治病故事(十到十八)上一篇:读故事学中医!郝万山经方36首治病故事(一到九)故事十:桂枝汤我在东直门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在门诊有一天来了一个病人,我想起来那个病人当时是56 岁,南方人,说的一口南方话。
我似懂非懂,听他的话,非得听好几遍。
我印象很深刻,56 岁。
他说,大夫,我这个病不太好治,在你们医院治了三个月了,我说你是什么表现啊,我就是每天下午一到三点钟,身上一阵热,热完了要出一身大汗,汗要出到什么程度呢,一件棉毛衫湿透了,一件衬衣湿透了,把这两件衣服连裤子都换掉以后,我下午才能继续工作,这个烘热汗出的持续时间,从三点钟开始,到四点钟汗就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够继续工作。
我就看看他前面看过的病历,有养阴敛汗的,有益气固表的,有清里热的,在我能想到的治疗多汗的方法,前面的医生都用到了。
特别是我上次看病的那个医生,他用了敛汗固表的方法。
我记得药味用得多,药量用得大,如麻黄根30 克,浮小麦50 克,锻牡蛎50 克,分心木(就是核桃的隔膜)20 克,金樱子30 克。
在我能够想到的所有收敛的药,所有的敛汗固表的药,全用上了,我心想,这恐怕得有效,这要没有效的话,我绝对没有办法。
我说,老先生,你吃了上次这个方子怎么样啊,他说,这个方子吃了一回我不敢再吃了。
我问为什么不敢再吃了,他说我上午吃完这个药以后,下午三点钟我还是热,这么一热呢,过去我热完了,汗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工作,那天下午,确实不出汗了,但热了我一下午,一直到下班身上还是热,热得我心烦体躁,汗是没有出,衣服也没有换,但是我不敢再吃了。
我一听这话,我说老先生,既然止汗不行的话,我给你发发汗。
他愣住了,他说大夫,我看了这么长时间的病,没有一个大夫说要给我发汗的,他说这发汗行吗,他看着我太年轻,对我不太信任。
他说要是吃了你的药没有效果怎么办?我说吃了我的药没有效,我带你去找我的老师。
因为那个时候,有些老大夫不出普通门诊,所以有的病人要找老大夫看病是很困难的。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郝万山讲《伤寒论》全文文字版《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经典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经典之首。
其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以郝万山的讲解为基础,全文文字版呈现《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由四篇组成,分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风痹论》和《杂证论》。
其中,《伤寒论》是最早成书的一篇,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篇,被誉为中医的经典之一。
《伤寒论》首先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认为伤寒病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所致。
外邪使人体正气受损,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其次,《伤寒论》详细叙述了伤寒病的病机,即病因引发的病理变化。
张仲景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总结出了伤寒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伤寒病的辨证过程中,张仲景提出了“表里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情的表现,判断病邪所在的部位。
根据病情的轻重、发展的速度、病人的体质等因素,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还提出了“寒热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人的体温、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判断病人体内的寒热状况,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根据伤寒病的病机和辨证结果,张仲景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提出了“三部曲”的治疗原则,即先解表、后攻里、再调和。
他还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类型,制定了相应的方剂,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等。
这些方剂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伤寒论》还包括了一些与伤寒病相关的其他内容,如伤寒病的预防措施、病后调养、饮食禁忌等。
这些内容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伤寒病提供了指导。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伤寒病的医学著作,它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它不仅在古代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郝万山通过讲解《伤寒论》,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部经典之作,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读故事学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读故事学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读故事学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面部皮肤瘙痒《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是说外感病,湿热郁滞在里,身体必定发黄,如果兼有头痛、畏寒、无汗、身痒等表证的,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治。
关于原文说的病症我在临床上还真没遇到过,因此也没有用过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但是我记得老师说过,皮肤病只要脉浮、有热象的就可以用这个方子加减治疗,效果很好。
就在半个月前,我确实遇到了这样一个病例,而且见证了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确切疗效。
那天上午,我正在忙着看病,一个二十多岁的女性病人进来看了一下没说话就走了,我也没在意。
下午我不太忙的时候她又来了,她是来看皮肤病的,因为看到上午病人多就没好意思看病,专门等到下午人少的时候来看。
她说她的皮肤一向都很好,可就是这脸一到春天的这个时候就发痒、起红色的小疹子、面部也有些轻度的浮肿、感觉脸上的皮肤紧紧的。
往年都是吃药没什么效果,忍一忍一周左右也就自己好了,可是这次十几天了没有好的征兆,反而越来越严重了,还起了几个小疖子。
于是就来试试中药。
我看了她的面部皮肤,又给她诊了脉,发现就是一个浮数的脉,而且舌苔薄黄。
我觉得这很像一个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于是就给她来了六付药,我记得是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桑白皮、生甘草、大枣、生姜、加了一些金银花、蝉衣、防己等等。
一周后她来复诊,她说吃了一付药就有效果了,三付药吃完瘙痒和浮肿以及面部皮肤的那种发紧的感觉就全部消失了,她又把后面的三付吃完,可是又起了几个疖子,而且原来起的那三个疖子也化脓了,因为她要过几天回内陆,所以要求继续治疗,直到痊愈。
我考虑了一下,觉得起疖子的原因一个可能是药性偏热,助长了热邪;一个可能就是热邪外泄,这也正是邪有出路,中医治病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邪有出路。
不管怎么样,根据现在的情况我又给她来了六付中药,是五味消毒饮加减的。
大前天她又来到我到这里,不过不是看病的,她很高兴说她的病完全好了,她已经买好了飞机票要走了,是临走的时候来说声谢谢的。
郝万山精讲伤寒论讲稿 2021 课件

郝万山精讲伤寒论讲稿 2021 课件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书。
郝万山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他对伤寒论进行了精讲,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解读。
本篇讲稿将重点介绍郝万山精讲伤寒论的内容和理念,以及对伤寒论在现代中医学中的应用。
首先,郝万山精讲伤寒论的核心思想是“本病治未病”,即预防胜于治疗。
他强调了中医在预防和早期干预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三早”治疗原则,即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正确治疗和早期调理病人。
他认为,通过早期干预可以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成功率。
在讲述伤寒的病机和诊断方法时,郝万山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他重点介绍了伤寒的六经、脉证、舌象等诊断要点,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他还提出了“四诊”同仁法和“五气调神”法,强调了辨证施治方法在伤寒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只有正确辨证施治,才能实现疾病的根本治愈。
在治疗方面,郝万山着重介绍了伤寒论中的经方药物,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解读。
他提出了“分病论治”、“解表药为主,辅以清热药”、“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强调了辨证施治在选择药物方面的重要性。
他还指出,针灸、推拿和其他物理疗法在伤寒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可以起到辅助治疗和调理病人的作用。
此外,郝万山还将伤寒论与现代医学进行了对比和结合,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
他强调了中医学中“经验治疗”和“循证治疗”的结合,认为临床经验和科学研究应相辅相成。
他指出,在现代医学中,可以利用现代检查技术和药物疗法来辅助诊断和治疗,并通过研究探索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康复方面的作用。
总体而言,郝万山精讲伤寒论的讲稿内容丰富、深入,并且结合了自己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
他强调了中医在预防和早期干预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治疗原则和方法,并将伤寒论与现代医学进行了结合。
他的讲解不仅增进了对伤寒论的理解,也对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上一页到目录?? ?? 第01 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第01??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代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籍贯。
??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邓县有一个东稂镇东稂镇的西北1. 5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门还保存着。
这个北门上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上面写着quot古涅阳县quot。
所以由此可以证实这个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县址。
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准确含义能够仔细的了解。
??你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了quot 桂枝不中与之也quotquot柴胡不中与之也quot这个quot中quot和quot不中quot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区的方言。
quot中quot就是quot可quot的意思quot不中quot就是不可quot不中与之quot就是不可与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quot熬quot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说quot小火慢慢煮就是熬quot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
在《伤寒论》中有quot巴豆熬去油quotquot虻虫熬去翅足quotquot白粉熬香quotquot杏仁熬黑quot。
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这个quot小火慢慢煮quot来解释这个quot熬quot的话杏仁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黑呢巴豆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别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如果加上水小火慢慢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1、1《《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讲》》第第01讲讲《《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的的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年不断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月,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
籍贯: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如今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邓县有一个东稂镇,东稂镇的西北1.5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门还保存着。
这个北门上2、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上面写着“古涅阳县“。
所以由此可以证明,这个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县址。
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精确含义能够认真的了解。
你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了“桂枝不中与之也桂枝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这个“中中“和和“不中不中“直到今日,仍旧是河南地区的方言。
“中中“就就是是“可可“的意思3、,的意思,“不中不中“就是不行,就是不行,“不中与之不中与之“就是不行与就是不行与之,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熬“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词源》》说:说:“小火小火2渐渐煮就是熬渐渐煮就是熬“,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
在《伤寒论伤寒论》》中有中有“巴豆,熬,去油巴豆,熬,去油“,,“虻虫,熬,去虻虫,熬,去翅足翅足“,,“白粉熬香白粉熬香“,,“杏仁,熬黑杏仁,熬黑“。
假如我们用今日的这个“小火渐渐煮“来解释这个“熬“的话,杏仁,小火渐渐煮怎么能4、煮黑呢?巴豆,小火渐渐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殊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假如加上水小火渐渐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郝万山讲伤寒论36个经方故事之荨麻疹
郝万山教授在讲伤寒论第七集太阳病提纲中说道
了在关于脉浮从表论治的时候举例了一个病案,就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荨麻疹真的病案。
原讲稿转文字如下:1976年,唐山地震前夕,当然我们那个时候,并不知道7月份要发生地震了,我们那个时候是4月份吧,我和刘渡舟老师带着我们74级的同学,75级的同学到唐山地区开门诊办学,那里在唐山地区的抚宁县,然后呢,有一个同学得的是荨麻疹。
荨麻疹我们现在好多人都读荨(xun)麻疹,所以现在国家规定的读音呢,后来我就问国家的管理语言机构,我说这个字应该读荨(qian)麻疹,你们为什么改成荨(xun)麻疹?他们说了一句话,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了。
这个字原来应当读成荨(qian)麻疹,可是现在你听我们医生都读荨(xun)麻疹,而且病人也都读荨(xun)麻疹,那么既然这么多人都来走这条路,所以我们就规定读荨(xun)麻疹是对的,读荨(qian)麻疹倒有点心虚了。
我们这个同学得的是荨麻疹,每天晚上痒得一夜一夜睡不着觉,开始找我看,我就用一般的凉血的、燥湿的、袪风的、止痒的,吃了三天药,这小伙子还是一夜一夜睡不着觉,到了晚上就痒。
因为我和刘老师住一个房间,然后这个小伙子又去找我了,说老师,吃了您三付药了还是不好。
我说让老
师给看看。
让刘老师给他摸脉,刘老师给他摸脉,摸完脉之后问我说,你说这是什么脉象呀?我说,这小伙子瘦,这个脉轻轻地一摸就摸到了。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