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苹果育种-1分析
第六章实生选种

第五节、实生选种的方法
过去大多数果树都采用果选法,从堆果的 地方挑选果形好、色泽好、果实大作种子。有 许多缺点:局限性、单果不能代表全株、不能 区分性状变异的原因、无法排除劣株传粉对后 代的影响。现大多采用株选法。
一、选种项目 根据树种及不同地区选种着重解决的问
题来拟定选种项目,应抓住主要矛盾,项目不 易过多,否则会影响选择差,降低选择效果。
3. 复选决选
从中复选出优异的营养系向各级品种审定委员会推 荐,以便决选为推广品种。
第六章实生选种
第六章实生选种
二、意义和特点
与营养系相比,实生选种的特点: ①变异普遍:通常在果树实生后代中,很难找到两个个体遗 传型是完全相同的;而无性系后代中,除个别枝芽或植株发 生遗传型变异外,多数个体间具有相同的遗传型; ②变异性状多,且变异幅度大
实生后代几乎所有状都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异,而无性系后 代的变异常局限于个别或少数几个性状。
实生后代对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选出 的新类型可以较快地在本地区繁殖推广。因此有投资少,收 效快的特点。
第六章实生选种
第二节果树在实生繁殖下的遗传与变异
果树多数为异花授粉植物,在实生繁殖下产生 复杂的变异,产生实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果树个体间产生变异的原因:
一、突变
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唯一来源。没有突变造成的基因 的多样性,就不可能由基因重组产生实生群体遗传的多样 性。如林兴桂(1982)从数以万计的山葡萄野生群体中选出 了完全花的突变单株,用它和一般山葡萄雌株杂交,杂种 后代中约有半数为完全花类型。因此,尽管在实生群体中 突变类型所占比率很小,但应予重视。
遗传其加性效应。
第六章实生选种
三、饰变
第六章优势杂交育种

第六章 优势杂交育种第一节杂种优势利用的概况及表现一、 优势杂交育种的概念1、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 品质等方面优于其双亲的现象。
2、 优势育种:利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杂种优势,选育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品种的过程叫优势杂交育种。
二、 杂种优势的分类与度量1、 分类在育种中,通常把杂种优势分为三种类型。
即:1) 体质型:杂种营养器官的发育较强,也就是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生长势超过双亲。
2) 生殖型:杂种繁殖器官发育较强,如结实率高、种子、果实产量高等。
3) 适应型:杂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抗逆性、抗病虫害等能力方面超过双亲。
2、 度量便于研究和利用杂种优势,需要对杂种优势的大小进行测定。
杂种优势所涉及的性状大都为数量性状, 通常以优势的方法率表示。
优势率是度量杂种优势强度的一种指标,它有以下几种计算方法:1) 中亲优势:是以中亲值((P1、P2同一性状平均值的平均数)作为尺度来衡量 F1的产量或某一数量 性状的平均值与中亲值之差的方法,计算公式为:Fi-双亲平均值中亲优势(%)= 1 I双亲平均值 2) 超亲优势:这是以双亲中较优良的一个亲本的平均值作为度量标准,衡量F1平均值超过高值亲本 的百分率。
公式如下:3)对照优势(或超标优势):即F1的某一数量性状的平均值超过标准(当前推广)品种的百分率。
公式为: 三、优势杂交育种与常规杂交育种的异同1、 相同点:优势育种与常规杂交育种的相同点是都需要选择选配亲本,进行有性杂交,进行品种比较 实验、区域实验、生产实验和品种审定。
2、 不同点:1) 从理论上,常规杂交育种利用的主要是加性效应和部分上位效应,是可以固定遗传的部分; 优势育 种利用的是加性效应和不能固定遗传的非加性效应。
2) 从育种程序上,常规杂交育种一先“杂”后“纯”。
即先杂交后自交,最后得到基因型纯合的定型品种。
优势育种一先“纯”后“杂”。
第六章优势育种

显性假说的不足之处
①该假说只考虑等位基因的显性效应,没有考虑 等位基因的杂合本身所起的作用。无法解释数 量性状是多基因遗传的,等位基因间往往不存 在明显的显隐性关系。
② 该假说只考虑到非等位基因间的显性加性效 应,没有考虑非等基因间的互作效应,无法解 释F1出现的杂种负优势,无法解释自交系的产 量与其杂交种的产量之间没有高度的相关性。
F2
每自交一代杂 合体的比例就
3/8AA 1/16AA 1/8Aa 1/16aa
3/8aa
F3
会减少1/2。随 着自交代数增 加纯合体的比
7/16AA (1-1/2n)/2AA
2/16Aa 1-1/2n Aa
7/16aa
(1-1/2n)/2aa
Fn
例愈来越高, 最终整个群体 都成为纯合体。
自交群体中纯合体所占比率: X (%)=[1-1/ 2 n] r ×100% n 若代表自交代数, r 代表基因对数
③ 该假说设有涉及细胞质和环境对杂种优势所 起的作用。
二、超显性假说(Superdominance hypothesis)
该假说由East(1936)提出的; 主要观点:“处于杂合态的等位基因间的互作效
应和非等位基因间的上位效应是产生杂种优势的 根本原因”。
上位效应(Epistasis)是指某一对等位基因的表现 受到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不同 而不同。也称为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上位效应 会导致新的代谢途径、产生新性状。
⑶ F1代杂种优势效应值与双亲性状效应值不一定 具相关性。即亲本性状好,F1代不一定好,亲 本性状差,其F1代不一定差。F1代的杂种优势 是由双亲的配合力决定的。
⑷ 杂种优势的利用决定于F1的实际经济效益与生 产F1成本之间的相对效益。如某F1的增产效益 还抵不上生产F1而增加的成本,那么这样的一 代杂种就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了。
第六章 第一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的突出优点是:提高变异的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 地改良某些性状。
缺点:难以控制突变方向,无法将多个优良性状组合。
以下是杂交的育种参考方案:
杂交 P 自交 F1 选优 F2 自交
高抗 DDTT
矮不抗 思考:要培育出 ddtt 一个能稳定遗传
利用计算机模拟掷硬币试验,给出试验结果的统计表和直观的折线图,使学生观察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从而给出概率的统计定义。概
率的意义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科书从几方面解释概率的意义,并通过掷硬币和掷骰子的试验,引入古典概型,通过转盘游戏引入几何概型。分别介绍了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中的
的实例引进了随机样本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情景引入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方法,介绍了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最后,通过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三种随机抽样方法的优缺点。
3.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模型,同时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
最后集中介绍了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秦九韶算法、排序、进位制等典型的几个算法问题,力求表现算法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算法意识。2.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面
临形形色色的问题,把问题用数量化的形式表示,是利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于数量化表示的问题,需要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答问题。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
机样本的简单性质上。教科书首先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统计数据,通过边框的问题和探究栏目引导学生思考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必要性,以及样本的代表性问题。为强化样本代表
性的重要性,教科书通过一个著名的预测结果出错的案例,使学生体会抽样不是简单的从总体中取出几个个体的问题,它关系到最后的统计分析结果是否可靠。然后,通过生动有趣
作物育种6第六章杂交育种

倒 粒 大 蘖旱
性期性高性数 小 力性
蚂蚱麦 ×
碧玉麦
较好 中早 感染 中 较弱 多 小 中 较强 差 中早 免疫 中高 较弱 少 大 中弱 较强
碧蚂一号 中 中早 高抗 较高 中 中多 中大 中 较强
桂阳矮49号
茎秆生长比较集中 丛生性生长类型
×
朝阳18号
叶片直立,光合功能
较高的矮杆类型
桂朝2号 结合母本茎叶形态特点和父本较强 的光合功能。穗粒数超越双亲,千 粒重高,丰产性强,适应性广
(0.47) (-1.13) (0.25) (-0.17) (0.19) (0.05) (0.29)
P
9.3
9.7 8.7
8.3
9.5 8.8
8.0
8.9
(-0.09) (0.81) (-0.31) (-0.43) (0.63) (-0.41) (0.02)
平均 10.16 9.66 9.78 9.50 9.64 9.98 9.04 9.67
2 亲本中应包括适应当地条件、丰产性好的推广品种
3 亲本间应在遗传上有较大的差异
碧玉麦 × 蚂蚱麦 碧蚂一、四号 (澳大利亚)(陕西关中)
胜利麦 × 燕大1817 农大183、311、36 (美国) (山西平遥) 辉县红 × 阿勃 泰山四号 (河南) (意大利) [碧蚂四号 × 早熟一号]× 欧柔 泰山一号 (中国) (前苏联) (智利)
作物育种6第六章杂交育种
用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材料,通过有性 杂交,使符合育种目标的性状在杂种 后代中组合在一起,经过对杂种后代 的选择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配
选
比
亲杂杂 本交交 选方技 配式术
系混衍单 谱合生籽 法种系传
苹果种子实验报告

苹果种子实验报告1. 引言本实验主要研究苹果种子的发芽特性和因素,通过观察与数据分析,探究苹果种子的发芽规律,为苹果种植和育苗提供科学依据。
2. 实验方法2.1 实验材料- 成熟苹果果实- 干净的种子托盘- 培养土- 细沙- 水- 实验室温度计2.2 实验步骤1. 将苹果果实切开,取出种子并清洗干净。
2. 将种子分为不同试验组。
3. 在种子托盘的每个小格中分别放入培养土和细沙,将种子埋入土壤中,覆盖一层土壤。
4. 根据需要,给不同试验组设置不同的处理条件,例如灌溉不同浓度的水溶液,提供不同温度的环境等。
5. 在实验期间,每天记录并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6. 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对苹果种子的发芽情况和相关因素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以下是实验结果的统计数据:实验组平均发芽率(%) 平均发芽时间(天)-A组90 7B组80 8C组70 10通过比较不同实验组的数据,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 发芽率与发芽时间呈负相关关系,即发芽率越高,发芽时间越短。
2. 不同环境条件对苹果种子的发芽有一定影响,但仍需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4. 分析与讨论由于实验样本有限,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实验样本量,增加数据的可信度,并深入探究不同因素对苹果种子发芽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温度对苹果种子发芽的影响,以控制温度对发芽率和时间的影响,有利于高效育苗。
其次,我们还可以进行不同浓度的水溶液灌溉试验,了解不同水质对发芽的影响,并寻找适合苹果种子发芽的浇水方案。
此外,光照、土壤湿度、种子的质量等因素也可以进行后续实验研究,以完善并优化苹果种子的发芽条件和方法。
5.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苹果种子的发芽特性和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发芽率和发芽时间存在差异,并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然而,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验以深入了解苹果种子的发芽机制和最佳育苗方法,以提高苹果生产的效率和品质。
苹果育种课件

20世纪70年代就确定了在全国推广的十四个优 良品种:新会橙、暗柳橙、锦橙、雪柑、香水 橙、夏橙、脐橙、血橙、椪柑、本地早、南丰 蜜桔、蕉柑、温州蜜柑、沙田柚等; 80年代后选出的重要新品种(系)
2.国外
1811年加列希欧用柠檬给甜橙授粉;
1886年我国华侨刘勤光在美国佛州用晚生橙和地 中海甜橙杂交获得晚熟的刘勤光橙;
Thank you !
5.砧木育种工作根不上,主要靠野生及种子繁 殖。
二、育种目标
柑桔育种的总目标要选育高产、优质、适 合密植、具有不同成熟期、抗逆性强,适 合鲜食和罐藏加工的新品种。 1.选育高产、稳产、优质的品种 2.选育不同成熟期的品种 3.选育抗寒品种 4.选育抗病品种 5.选育适合于加工的品种 6.选育优良的砧木类型
第一节 育种目标
一、概述
柑桔是世界六大果树(柑桔、葡萄、香蕉、苹果、梨和桃) 之一 现有的栽培品种主要有宽皮柑橘、橙、柚、杂柑(包括柠 檬、枳、金柑)。 我国柑桔主要优良品种有:新会橙、暗柳橙、温州蜜柑、 南丰蜜桔、桂夏橙、伏令夏橙、哈姆林甜橙、化州橙、蕉 柑、椪柑、雪柑、四川大红袍桔和沙田柚等,短枝型品种 松山蜜柑、龟井蜜柑和宫川蜜柑等。 适合于柑桔栽培的砧木主要为枳壳、酸桔、宜昌橙、㰀檬, 香橙等,其矮砧类有小叶枳、小花枳、宜昌橙和山金桔等。
•1892年美国人引走椪柑栽培。
甜橙有两条主要传播途径:
①从原产地→中东→地中海沿岸各国;
②唐朝时先在国内传播,在长江上游形成大 产区→顺江而下→东南传播以广东为中心(目 前我国甜橙的集中产地)→15世纪中叶传到西 班牙(巴伦西亚)及地中海沿岸→15世纪末传到 西印度群岛(巴巴多斯岛)→1518年传入墨西哥 →1565年又引到美国(佛罗里达)→1874年引到 加利褔尼亚(成为世界的主产地)→再引种到 巴勒斯坦、埃及和东非。
第六章分子设计育种.ppt

与常规育种方法相比,作物分子设计育种首先在计算机上模 拟实施,考虑的因素更多、更周全,因而所选用的亲本组合、 选择途径等更有效,更能满足育种的需要,可以极大地提高 育种效率。
2.是一个结合多学科的系统工程
分子设计育种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将是一个结合分 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学、作物遗传学、 育种学、栽培学、植物保护、生物统计学、土壤 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
三是预见性差,一般很难预测杂交后代的表现,有时即使成功,也不明白其 中的真正原因。
例如:传统育种技术要培育抗病品种,通常是用
抗病品种做亲本,与具有其他优良目标性状(比 如抗倒伏)的品种杂交,从产生的后代中进行选 择,这样的选择要进行5-6代。但如果选择时田间 没有发病,就无法确定后代是否具有抗病性,这 样经过多年选育出的材料最后可能发现是感病的, 结果就前功尽弃。
农作物的数量性状QTL定位研究比较深入的作物有水稻、玉米、 小麦和番茄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QTL的主效应、QTL之间的互作效 应、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基因分解、精细 定位和图位克隆研究。
等位基因变异的检测与表型性状的深入鉴定相结合已成为从种 质资源中发掘新基因的有效手段。利用高代回交导入系结合定向选择, 大规模发掘种质资源中有利基因,从而获取QTL的复等位基因在不同 遗传背景下的表达效应,以便将QTL定位研究与植物育种紧密结合起 来,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全面、准确的遗传信息。
2 分子标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第一代分子标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开发出基
于Southern 杂交的第一代分子标记 (RFLP为代表) 第二代分子标记:基于PCR的第二代分子标记(SSR为代表)。 第三代分子标记:基于基因序列的第三代分子标记,即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