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 戏曲 通俗歌曲
中国通俗音乐

1、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源)
发 展 时 期
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港台歌曲和校园民谣)
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 (“西北风”时期)
4、九十年代中期至今
(成熟期、形式多样化)
中国流行音乐的源头在哪呢?
1927年,著名音乐家黎锦 辉先生创作《毛毛雨》标 志着中国通俗音乐歌曲的 诞生。黎锦辉先生成为了 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
黎 锦 辉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源)
时代背景: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通俗歌曲起步并不健
康,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通俗歌曲,走上了一 条远离时代的畸形道路,总体说早期中国通俗歌曲
4、口语化较强,
5、适合大众演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 (“西北风”时期)
随着通俗歌曲的不断发展。我国内地的一些作曲家开始尝试 创作自己的原创歌曲,他们采用西北地区的民间音调和地方 风格创作通俗歌曲,于是就产生了我国第三个时期的通俗歌 曲——“西北风”。
如《一无所有》、《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
同时各种风格、流派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如通俗民歌、通俗美声、校园民谣、乡士民谣、爵士风格、
摇滚风格以及当今最流行的网络歌曲(《最炫民族风》、
《小苹果》等等)。
欣赏《我爱你中国》
通俗歌曲进中学课堂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你
们认为通俗歌曲能否进我们中学的课堂?
什么样的通俗歌曲适合我们中学生演唱?
适合汉文化节的合唱曲

适合汉文化节的合唱曲
以下是几首适合汉文化节的合唱曲:
《茉莉花》:这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曲目,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声誉。
《康定情歌》:这首四川民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演唱时可以展示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讲述了春天的美好和容易出现的幸福感,适合作为节日或庆典的背景音乐。
《梁祝》:这是一首古老的中国传说,以其幽美的旋律和情感深厚的歌词深受人们喜爱。
《赛马》:这首歌曲以其鲜明的民间特色和独特的旋律,让人不由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民歌《茉莉花》的解读

对民歌《茉莉花》的解读【关键词】《茉莉花》产生和发展传播一、《茉莉花》介绍《茉莉花》的作者是何仿。
何仿,国家一级作曲家,前线歌舞团原团长。
原籍安徽天长,现定居南京,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顾问。
1941年春13岁时参加新四军,先后在淮南大众剧团,华野、三野政治部部队文工团,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和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工作,历任音乐组长、副股长、作曲、合唱队长兼指挥、副团长、团长。
在几十年的军旅文艺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有着时代影响力的作品,在全国全军屡获殊荣。
然而,人们最熟悉的是他搜集整理加工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是一首小调体裁的民歌,是我国民间小曲流传最广的优秀曲目之一。
它借茉莉花抒发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描写江南水乡人细腻的性格。
曲调优美抒情、结构规则匀称。
这首民歌的曲调节奏平缓,旋律流畅,一唱三叹,此起彼伏,表现出一幅典型的东方淑女的温文尔雅。
这种美的特点,具有明显的,田园诗的气质,仿佛使人置身于流水小桥人家,小农社会的和谐气氛中。
“茉莉花”委婉动听的曲调中,流露出东方美的柔情丽质。
这与西方维纳斯所代表的明朗开放的美具有不同的风格。
中国音乐如中国审美的含蓄一样,藏而不露,同样可以体现出一种博大的精深的世界主义。
《茉莉花》是明清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是一种情歌,按照今天的说法,茉莉花是一种通俗歌曲,或曰流行歌曲。
几百年来,《茉莉花》早已逾越了“江南第一民歌”的范畴,传唱于全国各地乃至少数民族地区。
湖北、山西、河北及东北等许多地方,都有《茉莉花》,形成了与江南《茉莉花》同主题的民歌“家族”。
这种现象,在中国民歌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其民间代表性凸现无疑。
《茉莉花》艺术的象征性,是有史可查。
当代研究中国民歌的权威乔建中研究员考证说,在18 世纪中叶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球》第六集卷一中就记载了这首歌的歌词。
后经英国地理学家约翰? 巴罗在 1804 年所著的《中国旅行》一书中,将《茉莉花》最早介绍给了西方世界。
中国民歌大全

中国民歌大全:1. 茉莉花2. 青藏高原3. 东方红4. 南泥湾5. 在那遥远的地方6. 成都印象7. 走西口8. 草原之夜9. 康定情歌10. 你的眼神11. 赞歌12. 好日子13. 摇篮曲14. 十送红军15. 敖包相会16. 掀起你的盖头来17. 阿里山的姑娘18.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19.乌苏里船歌20. 月光下的凤尾竹21. 牧歌22.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23.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24. 出塞曲25. 阿拉木汗26. 北京的金山上27. 北国之春28.蒙古人29. 小河淌水30.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31 洪湖水浪打浪32. 半个月亮爬上来33. 新疆好34 北风吹35. 浏阳河36. 友谊地久天长37. 珠穆朗玛38. 思乡曲39. 蝴蝶泉边40. 美丽的姑娘41.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42. 边疆处处赛江南43. 三十里铺44. 九九艳阳天45. 紫竹调46. 谁不说俺家乡好47. 长城谣48.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49. 兰花花50. 草原夜色美51. 月亮走我也走52. 龙船调53. 想亲亲54. 星星索55. 在银色的月光下56. 深深的海洋5 7. 小白菜58. 回娘家59. 毕业歌60. 凤阳花鼓61. 黄土高坡62. 乡恋63. 走进西藏64. 对花65. 请到天涯海角来66. 花儿与少年67. 八月桂花遍地开68. 采槟榔69. 采红菱70. 沂蒙山小调71 渔光曲72. 小背篓73. 太阳岛上74. 毛主席的光辉75. 送情郎76. 高天上流云77. 森吉德玛78. 孟姜女79. 二月里来80. 牡丹之歌84. 辣妹子85. 冰山上的雪莲86.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87. 青春舞曲88. 草原恋89. 达坂城的姑娘90. 天涯歌女91. 下四川92. 红豆词93. 马儿啊你慢些走94.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95. 月牙五更96. 马铃儿响来玉鸟唱97. 小放牛98. 逛新城99. 人说山西好风光100.桃花红杏花白101.亲疙蛋下河洗衣裳102.大红公鸡毛腿腿。
适合汉文化节的合唱曲

适合汉文化节的合唱曲汉文化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盛会,合唱曲是汉文化节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合唱曲既能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又能凝聚人们的情感,增强团结和友谊。
下面将介绍几首适合汉文化节的合唱曲。
1.《茉莉花》《茉莉花》是中国传统民歌,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这首歌曲曲调优美动听,歌词唱出了人们对自由、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合唱团演唱这首歌曲时,可以穿上汉服,配以唯美的舞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2.《大海啊,故乡》《大海啊,故乡》是一首优秀的中外合唱作品,歌词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歌曲旋律激昂,歌词深情,能够唤起每个人对故乡的深沉感情。
在汉文化节上演唱这首歌曲,可以打造一种亲切的氛围,让观众沉浸在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中。
3.《走进新时代》《走进新时代》是一首庆祝中国发展成就的合唱曲。
这首歌曲以庄重的旋律和豪迈的歌词,表达了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福和对未来美好的期许。
在汉文化节上演唱这首歌曲,可以展示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展现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4.《国韵》《国韵》是一首充满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合唱曲。
这首歌曲以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为基础,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韵律和情感。
演唱这首歌曲时,合唱团可以结合传统舞蹈和服装,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5.《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首经典的合唱曲,歌词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歌曲旋律动人,歌词深入人心,能够唤起观众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合唱团演唱这首歌曲时,可以通过舞蹈和灯光效果来增强舞台的艺术感,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适合汉文化节的合唱曲应该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们可以通过歌曲的旋律、歌词的含义以及舞台表演的形式,将观众带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这些合唱曲也能够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团结和友谊,使汉文化节成为一个独特而难忘的盛会。
百年芳香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百年芳香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茉莉花》就是其中耳熟能详的民族小调。
它起源于《鲜花调》,并在民间流传中衍生了多种风格的版本,其中江苏民歌《茉莉花》因为其旋律婉转优美,又极具民族小调的音乐特色而最具代表性。
历经百年的演变和发展,《茉莉花》的芳香遍布了全世界音乐的各个角落,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它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将中华优秀文化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下去。
标签:民族音乐;江苏民歌;茉莉花从古至今,中国这片辽阔富饶、历史悠久的土地上,五十六个民族用自己的传统方式,以具有特色的表现形式,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几千年雄厚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积累了宝贵财富。
民族音乐中,民歌小调流传广泛,数量众多,它们如暮春三月的百花,姹紫嫣红。
很多音乐借助歌颂“花”的美丽,从而抒发美好的情感,其中一首姿压群芳,栽培悠久的《茉莉花》就表达着中华儿女的朴素与纯洁。
一、《茉莉花》的起源《茉莉花》的前身是《鲜花调》,最早出现在凤阳花鼓中,是清朝乾隆年间所记载《缀白裘·花鼓》中的插曲。
经过百年流传,《鲜花调》在各地的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了上百首多风格的《茉莉花》、《鲜花调》。
许多省份的民歌集成中所记录的《茉莉花》词曲大同小异,却赋予了各民族的特色,不同的《茉莉花》都以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的曲调为主歌唱,却给人以不同的风格感受。
其中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江苏民歌《茉莉花》。
据记载显示江苏版本的《茉莉花》出现的最早,但其发源地却颇具争论。
江苏省歌舞剧院一级作曲路行和原扬州歌舞团团长戈弘曾说过:“民歌小调不可能有发源地。
”《茉莉花》属于民歌,它起源于人民之中,寄予民心民情,通过口耳相传来得到传播与继承,自然不能说是任何人或地区的专利。
走到今天,《茉莉花》已在全国家喻户晓,成为了国家的瑰宝,也影响了许多地方的戏曲和曲艺。
对于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探究《茉莉花》的发源地已经没有太多实际价值。
汉族民歌_精品文档

江苏民歌
姑苏风光
歌词:方言
旋律:婉转、流畅
(呀)
节奏:紧凑、规整 表现出江南水乡国画般的诗情画意,描绘 出一幅人间天堂的美丽画卷。
《 姑 苏 风 光 》
旋律:婉转、流畅 节奏:紧凑、规整
《 探 清 水 河 》
汉族民歌体裁
吟 小调
演唱场合 休息娱乐、农 村、城镇集市
演唱形式 独唱为主
旋律 节奏
民歌紧随时代步伐以新的形式出现 在舞台。
《澧水船夫号子》
请同学们在欣赏的时候,根据力度 和速度的变化,你会想到怎样的场景画 面?
《澧水船夫号子》
慢 (弱)
1、太阳出来 红似火 驾起船儿 走江河
渐快(强)
2、乌云起 狂风来
紧摇橹儿 赶上前 楠竹篙子 尖又尖 一蒿撑到 天外天 大风大浪 我不怕 胆大心细 走天下
慢(弱)
3、凉风吹来 妹子儿好自在 要唱歌儿 一齐来呀 一齐唱歌多开怀
(领)同学们呀 (和)嘿嘿!
向前划呀,
嘿嘿!
加把劲呀,
嘿嘿!
使劲划呀,
嘿嘿!
乌云起呀,
嘿嘿!
狂风来呀,
嘿嘿!
不要怕呀,
嘿嘿!
赶上前呀,
嘿嘿!
摇啊摇啊,
嘿嘿!
加把劲呀,
嘿嘿!
向前划呀,
嘿嘿!
同学们呀,
嘿嘿!
胜利啦呀,
嘿嘿!
唱首歌呀,
嘿嘿!
真高兴呀,
嘿嘿!
汉族民歌体裁
吟 小调 唱 山歌 喊 号子
演唱场合
旋律:起伏大、高亢、悠长 歌词:直白、淳朴
节奏:自由
汉族民歌体裁
吟 小调 唱 山歌
演唱场合 休息娱乐、农 山间、田野 村、城镇集市
汉族民歌 (2)

小调简介
小调又称小曲,泛指流行于广大城乡的一中民间歌 曲。它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风俗活动,故被 称为“里巷之曲”。由于各地文化历史传统与生活 习俗不同,因此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时调”、“俗 曲”、“小令”等。 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小调的发展更多的是与 城镇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词、曲来看,它 往往经过许多艺术加工,感情表达比较细腻、 委婉、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也较为 严瑾。歌词内容大多以歌咏历史传说故事、描 写自然风光、抒发离情别绪等为主。
《黄河船工号子》 《小河淌水》 《无锡景》
《赶牲灵》
山歌
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 牧场劳动生活时即兴演 唱的歌曲
《澧水船夫号子》 《下四川》 小调
也称小曲,泛指流行于 广大城乡的一种民间歌 曲 感情表达较细腻、委婉, 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规 整,结构较为严谨。
《铜钱歌》ຫໍສະໝຸດ 五、课堂总结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 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 傲,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 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东 方。 民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 族大家庭的56个民族拥有古老的历史,悠远的文明 和灿烂的文化,神州大地的肥沃土壤孕育的优秀民 歌、古朴、悠扬、明快、美妙、悦耳、令人感动、 神往,与其它艺术一样,民歌艺术同样博大精深, 同样有着独特的韵鼓掌和强大的生命力。
3、劳动号子
(1)劳动号子简介
①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
创作并演唱的一中带呼号性的歌曲。 ②特点:具有指挥劳动、协调动作、 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的作用。 ③种类:《打夯号子》《搬运号子》《划船号子》 《打麦号子》《拉纤号子》等。 ④音乐特点: 律动感很强,节奏比较固定,与劳动紧密结合,既适合 边唱便劳动,又可以歌舞劳动热情。音调粗狂有力,多 半采用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年代——对你爱不完
就从国内来看,90年代,是流行乐坛的全盛时期,港台音 乐的大举来犯,带动了大陆流行音乐的高速发展,那是个 百家争鸣的时期,注重流行元素,不过歌曲相对来说比较 单纯质朴,也显得有些单一,也涌现了大量的传唱街头的 佳作,像当时的四大天王的作品,注重大家传唱。
2010至今
民歌的特点是:
1、民歌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最直 接最紧密的联系,并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2、民歌是经过人民大众的即兴创作、口传 心授而逐渐发展的,是无数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3、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一 个民族的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特征,具有 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 4、民歌的音乐语言洗练,形式生动灵活, 篇幅短小精干,内容简明朴实,易于传唱。
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 这种对人物的昵称逐渐成为该种山歌的名称, 并统称为“花儿”。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 特点: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结合 的方法演唱。 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
信天游:流行在陕西、
甘肃、宁夏、山西、内蒙 古等地。属山歌类。特点: ①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 阔、起伏较大。②节奏工 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 表达感情较为细腻。
夜上海夜上海
你是个不夜城 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 酒不醉人人自醉 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 换一换新天地 别有一个新环境 回味着夜生活如梦初醒
50、60年代——我的祖国
这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一
切都成为父辈脑海里抹不去的印记。那时,雄壮激昂的进行 曲是时代的主旋律,因此,纯净的音符也染上了鲜明的政治 色彩。这时期流行的歌曲绝少儿女情怀,多是抒发对祖国、 领袖、英雄、生活的热爱。
小调的曲调抒情、流利,感情委婉、细 腻,结构规整、均衡,节奏匀称、整齐。 小调的种类主要有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 小调(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 、剪靛花调)、地方性小调和歌舞性小 调(花鼓调、灯调、花灯调、秧歌调 等)。 经典曲目:江苏民歌《茉莉花》 河北民Hale Waihona Puke 《小白菜》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中国走向世界的艺术名片——
经典曲目:青海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 陕北信天游《脚夫调》 山西绣荷包调《走西口》 山西民歌《割莜麦》 江西民歌《打着山歌过横排》 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云南民歌《放马山歌》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
小调:是一种在城镇中流行的民歌,故有
“里巷之曲”之称。小调又叫“小曲”,它 主要产生于民间生活与风俗活动过程中。小 调的内容题材相当广泛,并渗透到社会的各 个角落。咏唱历史故事传说、描述自然风光、 抒发离情别愁、表现男女青年的爱情是小调 表现的重要内容。
中国戏曲的主要种类
秦腔 昆剧 评剧 越剧 川剧
京剧:
全国流行最广的剧种,有近二百年历史。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
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 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 戏曲的代表。
穆桂英挂帅
霸王别姬
空城计
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 生存必须向大自然做斗争,所以音调高亢、嘹亮, 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语言的差异也是不同民歌 色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民歌的旋律总是和不同的 语言、语音、语调相一致的。其中“花儿”、“信 天游”最具有西北民歌的代表性。)
花儿:又称“少年”,在其对唱中,男方
常见民歌体裁:
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 风俗歌。 通常按风格色彩民歌又可划分为:西 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 湘鄂、江淮等八个民歌色彩区。
劳动号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过程歌唱的曲
子,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紧 张的劳动、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劳动号子以 吆喝、呐喊的特点。它不仅起着统一劳动节奏、 统一劳动步调的作用,而且具有振奋劳动者精 神、激发劳动者热情、鼓舞劳动者个金的功能。 劳动号子的演唱形式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合唱。 另外,还有齐唱或独唱等形式。号子的种类有: 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工程号子、搬运号子等。
中国民歌、戏曲和通俗歌曲
第一部分:中国民歌介绍
第二部分:中国代表性戏曲欣赏 第三部分:中国通俗音乐讨论
什么是民歌?
民歌: 多为人们在口头相传中不断
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 它反映的是最 底层、最普通人民的心声, 因此在内 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 人民的喜怒哀 乐无一不反映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之中。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 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 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 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 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 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 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 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 即美。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
经典曲目:四川民歌《平水号子》 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 东北民歌《哈腰挂》
山歌:是人们在山野里劳动时歌唱的曲子,
歌词一般为即兴创作,题材极为广泛,看山 唱山,见水唱水,歌词质朴、率直,内容多 以反映劳动的欢悦、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为 主。山歌的音乐曲调一般具有高亢、嘹亮、 简洁、爽朗、悠长、奔放、节奏自由等特点。 我国的重要山歌歌种:陕北的信天游;山西 的山曲;内蒙的爬山调;青海、甘肃、宁夏 一带的花儿;四川的神歌等。
70年代——小城故事
20世纪70、80年代,市场开放,各方面都有新的发展,歌 曲的创作更是总入重新地探索阶段,此时大量的港台歌 曲涌入大陆市场,刮起“西北风”,“港台风”。
小城故事多 充满喜和乐 若是你到小城来 收获特别多 唱一唱说一说 小城故事真不错 请你的朋友一起来 小城来作客
80年代——冬天里的一把火
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 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 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 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 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 的手段。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
运用了一种“取其意 而弃其形”的方式, 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 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 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 物。所以,戏曲舞台 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 白脸的曹操;有了长 歌当哭,长袖善舞; 有了无花木之春色, 无波涛之江河。
天仙配 女驸马
通俗歌曲的概念
通俗歌曲,是采用民族音乐形式的,接受外 来音乐影响的,在创作和传播中增加了专业 成分、政府倾向和商业因素的,用普通话演 唱的,引导大众参与的,追求个性化、也十 分现代情绪化的流行歌曲。
40年代的中国——夜上海
流行歌曲以旧上海滩为主,出现一批在当时很有名气的
歌星,歌词包含各个方面,儿歌也有但为数众多的是夜 总会唱的歌曲。
1、蒙古族民歌: 《森吉德玛》、《嘎达梅林》、《牧歌》 代表乐器:马头琴
2、维吾尔族民歌: 《阿拉木汗》、《送我一朵玫瑰花》、 《掀起你的盖头来》 代表乐器:热瓦甫、手鼓
3、朝鲜族民歌: 《道拉吉》、《阿里郎》 代表乐器:长鼓、迦耶琴
4、藏族民歌: 《酒歌》、《阿玛嘞火》 代表乐器:扎木聂
西部歌王——王洛宾
越剧
流行于浙江、上海等地,约有五、六十年历史。《西厢记》、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剧目流传很广。著名演 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 徐天红、金采凤等。
红楼梦
《梁山伯与祝英台》
黄梅戏
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著 名女演员严凤英在唱腔和表演上有新的创造。代表曲目有<天仙配>,< 女驸马 >
江苏民歌
在全球范围内极具知名度的歌曲《茉莉 花》的旋律,是第一首流传到海外的中国民 歌。《好一朵茉莉花》曲调缠绵,寓意含蓄。 茉莉花之美代表了爱情和幸福,东西方人都 从茉莉花的芬芳中得到愉悦和快乐,因此, 民歌《茉莉花》传唱六十多年而不衰。
西北民歌基本特征形成的原因:
风土人情 、生活习惯、文化、语言、 语音、语调。(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势峥嵘,
(1913-1996)
《达坂城的姑娘》 《青春舞曲》 《在那遥远的地方》 《半个月亮爬上来》 《玛依拉》 《阿拉木汗》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依拉拉》 《在银色的月光下》
宋祖英——代表作:小背篓、辣妹子、爱我中华等
彭丽媛 代表作: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爱你,塞北的雪》
中国戏曲概述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2000-2010
上世纪90年代,以港台为主的香港流行乐坛,特别是香港4
大天皇和谭咏麟张国荣等渐渐淡出之后,华语流行乐坛就开 始衰落和黯淡了一段长时期。那个时候的流行音乐要么就找 些有样貌没唱功的人去唱,要么就词曲空洞(多为口水歌) 。到了2000年以后,人们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不能任由 华语流行乐坛就这样下去,有志之士开始立志革新。这时, 以周杰伦和方文山为代表的一些港台词曲人,开始以“中国 风”为题创造一些歌曲,借由周杰伦的大热来使中国风传遍 两岸三地。渐渐地,港台的许多词曲创作人开始都思考用中 国风的元素来创作,内地的同行和新晋歌手等也开始用中国 风的元素来创作。此后就诞生了越来越多的中国风歌曲。